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篇1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就是智力落后,有弱智、智力残疾、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残疾。美国智力残会对智力障碍定义为: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总结出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特点。

 

发展进程失调。这样的学生常常有别于正常孩子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可以记住每一节课该上什么课,却记不住简单的一个字符;有的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谱,却算不出十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某日是星期几,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由于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不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退步,甚至连原本已掌握的能力也随之一同消失。

 

感官反映异常。智障学生,他们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伴随有许多异常。比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不敢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他们喜欢制造出声音来刺激自己,或者害怕听到强烈的音响;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旁人的自娱自乐。

 

言语沟通障碍。他们语言发展非常迟缓,不懂也不愿意用言语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他们就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因为长久自我封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行为去攻击他人。言语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在课上不分场合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他们分不清“你”、“我”,更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不理解别人言语。

 

情绪及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波幅很大,经常会有无顾的焦虑、害怕,还会无缘无故地大笑大叫。会在课堂上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沿着教室跳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坐在那里继续听讲。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却听不到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二、选择适宜智力障碍儿童听、唱、弹练的治疗性乐曲

 

针对智障儿童的以上行为特点,音乐治疗正是特殊教育中作为有目的安排的训练疗法。有人说“耳朵是心智之门”,音乐可以启智。事实证明,音乐治疗能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在音乐课上,结合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性乐曲进行教学。相应的乐曲归类如下:

 

一是具有“莫扎特效应”的乐曲。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聆听莫扎特的某些乐曲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效应,称为“莫扎特效应”。这类乐曲比较复杂,每首时间较长,弱智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听下去。二是鼓乐或其他节奏感强、声音或沉浑或清脆的打击乐,这类乐曲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刺激性较强,儿童参与击鼓同时聆听鼓声,或按鼓点步行、拍掌、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三是童谣儿歌或特定编制的简单歌谣这类乐曲适合独唱或合唱,韵律感较强,易学易记。

 

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需要个别对待和“人性化”方法教学。教学中要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以聆听乐曲为例,每个智障儿童对不同类型的乐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喜欢儿歌,有的喜欢流行曲,有的喜欢古典音乐中的钢琴曲、大提琴曲,甚至管弦乐曲,对待他们要耐心,让他们能听上和练习各自喜欢的音乐。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训练方法

 

对智障儿童,单靠聆听治疗性乐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唱歌、弹奏乐器、亲身参与各种特殊方法进行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音乐乐曲,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如:1.结合游戏进行敲打乐器或唱歌,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2.教唱特殊的歌谣训练言语能力和节奏感。3.结合简单的身体动作,聆听音乐或唱歌,训练身体运动能力。如体操、舞蹈、手足摆动或各种走步,随着音乐运动,有助于刺激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4.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改善与别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四、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

 

音乐的作用在于它能否促进弱智儿童用手动、足动、眼看、耳听及脑子想把整个躯体和心灵都调动起来,从而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篇2

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已有各项研究成果证实通过有效的音乐教育,能使这些儿童做出音乐方面的反应与互动,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长期参与这些音乐活动,可给他们带来运动、感官、认知、心理、社会行为、情绪等方面的改变和进步,进而把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这也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孜孜以求的终极目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尽可能地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一、感知特殊儿童心灵中的音乐世界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自己的音乐世界,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作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要认可并理解他们的音乐世界,知道这些孩子通过什么方式感知声音,明白处于音乐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声音与音乐对会他的成长以及发育起到怎样的作用。

试探和了解特殊儿童对具体乐声、乐器、节奏、旋律、音乐活动的反应,分析其表达的情绪或意愿,是用音乐建立与特殊儿童沟通桥梁的基础。特殊儿童和声音接触后产生的特殊反应是他们有意识地倾听与感受的结果,如果在单纯的置身于声音刺激的环境中,而不予以引导和暗示,他们也不会和声音有过多的亲密接触。有些重度精神薄弱的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只是属于条件反射,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察觉到声音的存在。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并尽可能理解每一个声音是打开特殊音乐教育之门的钥匙。

从出生起就患有身心残疾的儿童不可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理解并逐渐掌握外来各种声音的刺激作用,他们缺乏分辨声音的能力,感受不到或者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当他们处于陌生的充满各种声音的环境中时,会惶恐不安情绪激烈。这时便需要教师的帮助,首先即是调整学习环境,要营造一个声音刺激相对集中,而玩具、乐器以及颜色鲜艳的物品相对较少的环境,在特殊儿童适应这个环境后,灵活应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有针对性地进行单一的刺激与训练。

二、由“精彩的瞬间”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

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

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四、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篇3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和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位。作为执教多年的一线教师,我就此种现象谈谈看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要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行列并能在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是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二、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倾力于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尊重人的主动发展、注重智慧潜能的开发、注重健全个性的锻造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育人以情,育人以德。贺绿汀说:“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中丰富的歌、多彩的曲都蕴藏着美,美善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学习的始终,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孩子情感丰富,适时诱导,适度拓展,能促进学生在聆听、演唱过程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以高雅的审美情趣,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格要求。如古琴曲《梅花三弄》,它是美善合一的审美原则对中国传统器乐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2.启迪智慧,完善思维品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发掘想象力,完善人的形象思维,注重实践,促进潜意识,诱发其灵感。协调全脑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质。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思维品质的培养。音乐欣赏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形象思维的建立,首先表现为对乐曲的直觉感应,让学生自发、自觉地步入音乐的殿堂,去深刻感受美妙的旋律。 如在《飘逸的南国风》中赏析弥渡山歌,可以选择具有浓郁的云南风情的《小河淌水》导入。那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自由流畅的节奏,婉转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定会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欣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通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延伸至今后对人生、社会的理解、体验和认识。

(2)创造力的开发。①舞美创编,心神合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唱起深情欢快的歌谣。“听听――想想――唱唱――跳跳”,多层次地“重复”,成功搭建自信的平台,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催化剂。②艺术创作中灵感思维的开发。如:提供场景,让学生自由组合,即兴创编,共同表演久旱无雨时节农民的心境、暴风雨中渔民划船归来的场景……易于唤起众多学生的自信,从而对艺术创造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此不再惧怕创造。

3.音乐教育可以塑造和谐的人格。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而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在塑造和谐的人格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篇4

当今社会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篇5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50-03

1953年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在布鲁塞尔成立,它将音乐教育划分为七种类型:音乐研究会,职业音乐家教育,对教师及在学校中进行的音乐训练,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公共音乐活动,文化、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的音乐教育和启蒙音乐教育。

从划分结构上看,国际很早就对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进行了区分,但我国一直以来,教育界和音乐理论界对特殊教育及其分支学科――特殊音乐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尚不成熟,相关历史文献和理论著作非常匮乏。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一所高校设立特殊音乐教育专业,大都是在应用型院校的特殊教育学院中设立特殊音乐表演专业(或方向)。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音乐家和教育家东渡日本,走向西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9年以后,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更快发展。

比较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的差异。正确界定特殊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准确区分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提高特殊音乐教育质量。

一、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意义

普通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较完备的教育形式存在着,而特殊音乐教育仅作为特殊教育的附属手段而存在,应该说,发展特殊音乐教育空间广阔。

1 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对完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对音乐教育分类的原则,我国的音乐教育除第四项中的音乐治疗和特殊音乐教育中的特殊音乐教育外,其他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都比较长,如音乐治疗在我国已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只有特殊音乐教育特别是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仍处于发展的低级水平和“零”状态。所以,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对健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和完善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特殊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高等特殊教育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是当前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残疾人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与社会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比,与全国残疾人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比,与残疾人日益强烈的受音乐教育的愿望相比,发展还相对缓慢。因此,加快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增加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专业设置,建立健全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例如,开设盲人钢琴调律等,既可以满足残疾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可以解决部分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使残疾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得到满足。

3 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可提升残疾学生文化水平和音乐素质

学校教育以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他方面发生联系,并促进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以保证对青年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数据统计,我国残疾男性文盲率为23.7%,女性文盲率为41.4%,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残疾人(含文盲)高达90.2%。只有不到10%的残疾人接受了高中等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仅为残疾人总数的1.1%。由数字可知,我国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极少,这主要因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从1985年的滨州医学院首开特殊高等教育先河至今也不过27年的历史,而且到目前为止,全国招收残疾人的高校不超过15所,能招收特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发展高等特殊音乐教育,有利于保持学校教育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特殊教育持续和稳定发展,也有利于青年一代特别是残疾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全面发展音乐能力。

二、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差异

1 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存在差异

尽管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是特殊教育学与音乐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使特殊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某些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适用,但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也有它相对独立的性质和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特殊音乐教育既不是一种职业化教育,也不是一种过程式教育。学校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未做出明确规定:既没对未来的施教生的音乐能力做出规定,也没有对受教特殊学生的培养任务做出规定。

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确定为具有初级音乐基本知识、对音乐有兴趣、想成为具有音乐职业素质的学生。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音乐表演方向,即具有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音乐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及文化部门的工作者。

而特殊教育的培养对象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即将成为施教的学生(即将成为特殊学校的特教教师),另一种是一般的受教学生(本身为特殊学生)。在授课对象不同的情况下,授课目的和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行为将会呈现出很大差异,所以目前特殊音乐教育混淆培养对象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对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人认为对特殊学生而言,是让其通过音乐的启迪和开发,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并突出自身的特长。例如,对视障学生而言,要着重开发他们的听觉能力,等等。

2 核心能力培养存在差异

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核心能力根据其教育的特殊性,按照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培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即将成为施教的学生(即将成为特殊学校的特教教师)。这类学生不仅要像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声乐、器乐、舞蹈等诸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特殊教育的理论与知识,如对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等。另一类为一般特殊学生(本身为残疾学生),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围绕弥补缺陷和发展优势进行。例如,教视障学生学习乐器和声乐,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和舞蹈肢体的训练,对智障学生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音乐教育训练,等等。要格外强调的是,这类学生应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其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来说,应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音乐教育多是为特殊教育学校输送师资服务的,但由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多数教师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高等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核心能力应是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运用技能以及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史知识和了解一定数量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和风格,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好音乐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具有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熟悉教育法则;了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科间的渗透,具有广泛的艺术修养。由于多年的高等普通音乐教育的积累,很多高等普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多从事中小学以及大中专艺术院校教师,专业文艺团体演奏员、唱员、创作员,社会儿童艺术培训机构、青少年宫、儿童之家的音乐教师和辅导员,各地市县行政、企事业单位文化局、文化站、基层厂矿企业工会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管理者、辅导员以及文艺演出、比赛等活动的组织者;等等。而从事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人学习了特殊音乐教育,但在就业等方面因相关能力不足仍存在很多问题。

3 教育内容存在差异

因入学前的教育基础存在差异,所以应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普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音乐专业基础,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是对其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不断增强其专业水平。从课堂教学内容上看,他们以音乐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横向扩展音乐基本知识为辅。而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则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即将成为施教者的学生。面对其入学前音乐知识基本处于个人爱好的零基础状态的学生,教师主要应从音乐基础和特教特点进行教学,筛选出适合今后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一般的特殊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足和先天对某一音乐技能方面的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

普通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分两类:一类为基础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乐器(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音乐教育导论、音乐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音乐调研与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等。在特殊音乐教育中,音乐科目学习仅仅是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一门辅助部分,只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种培养认知的技能环节。对于即将成为施教者的特殊教育学生来说,学习仅限于基本的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声乐和乐器;而对于一般特殊受教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一门音乐教育专业技能的进修和强化。

此外,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的差异。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可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如启发式、讨论式、讲授式等等。但是,目前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尚在摸索之中,在一般教学中主要还是套用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其实,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应该体现其专业的特殊性,不应单纯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改革思路

1 明确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地位,健全特殊音乐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l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统计数字表明,黑龙江省的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处于空白状态。

面对我国高等特殊音乐教育仅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名词的现象,我们应加大发展力度,分析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特殊音乐教育能够独立快速地发展起来,而不是仅依附于特殊教育之上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辅助部分。

2 加强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师资管理和培养,提高其教育程度及专业化水平

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准。目前,在我国,除六所高等学校音乐治疗专业的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师资质外,一般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皆为普通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他们主要从事的还是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从根本上并未形成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解决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问题,需要对到高等特殊音乐专业的教师进行特殊音乐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特殊音乐教育的认知程度,以提高教育质量。

3 进行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

从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培养方法和培养目标人手,改变一切照搬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做法,加快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

针对授课对象不同,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者,应拟订适合各类生源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方式,对即将成为施教者的正常生,应多进行心理疏导与培训,并针对入学前音乐基础较差和对音乐知识理解能力不够的学生,设置相关课程,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改变学生认为音乐课不重要、仅仅是门辅助课程的认识。针对当前一些学校,此类学生被分配在教育学院的现状,要调整课程比例,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音乐学科知识的教育。

4 探究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使其更适合教育的对象

篇6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篇7

一、引言

什么是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又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十一日本的法令规定有八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立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笔者所指的特殊儿童是指第二种。

在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文献中,学者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持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音乐教育当做音乐治疗,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康复补偿。“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普通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程不完全相同,更多的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因为音乐课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不是提高音乐修养与开发音乐才能为目的,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治疗手段恢复其心理、生理的功能,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争取他们能够适应正常生活、适应社会”(陈莞,2002)。第二种观点坚持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各司其事,相互独立。这种观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明确地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发展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具有双重意义。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对于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的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有几乎相同的双重意义,即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既有教育提高(提升音乐素养和陶冶情操)意义,又有康复补偿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教育提高的意义

盲童,又称为视觉障碍儿童。以盲童为例,根据笔者的经历,音乐课在特殊教育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大多数盲童都喜爱音乐,喜欢聆听音乐和歌唱。笔者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相同,有的盲童的音乐学习能力甚至好于正常儿童,例如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甚至优于正常儿童,他们对节奏非常敏感。可见,盲童的音乐学习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盲童同样可以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国外的贝多芬和国内的孙岩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身心发育规律方面,盲童与正常儿童是相同的,因此,其音乐教学目标与普通儿童也是相同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通过声响,塑造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教育的意义可通过特殊儿童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实现,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丰富盲童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盲童的视觉损伤使他们无法通过视觉审美,而通过音乐教育,盲童可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追求美好事物(彭丹丹,2009)。盲童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其次,通过音乐学习,盲童可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只不过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把自己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表演与创作、乐理或欣赏等内容。对盲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普通儿童几乎一致,但由于盲童视觉的损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独特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视唱法向听唱法的转变、盲文乐谱的使用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有康复补偿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培智儿童和盲童有康复补偿意义。下面笔者以培智儿童和盲童为例阐释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补偿意义。

以培智儿童为例。张鸿懿和周为民(2004)以海淀区培智中心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控制组,三年级为实验组,四年级为控制组,两班均为12名学生。他们采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和音乐行为治疗法,通过四个阶段实施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从提高注意能力入手,参照音乐行为治疗方法的规范,确定“靶症状”、“靶行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运用奥尔夫音乐治疗法的“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将语言引入音乐活动”、“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应用奥尔夫乐器”等技术,结果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张鸿懿和周为民的实证研究发现,音乐治疗训练是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盲童为例。钱志亮(1995)认为,个体某感觉器官受到损伤后,由于个体有主观能动性,这使得个体加强发展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以替代受损伤器官,即通过健康的感觉器官替代感知本应为受损感官所感知的部分信息,从而达到获得足够的感知信息、更好地认识物体客观属性的目的。盲生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补偿视觉缺陷,也是各科教学和一切活动的重要任务。

盲童有两大重要的感觉器官:听觉和触觉。在音乐教学中,听觉和触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对听觉有较高的要求,而盲童较之正常儿童的听觉要敏锐得多。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盲童的听觉注意力在歌曲和乐曲的听赏中得到锻炼;在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中,盲童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学习与记忆得到提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和矫正。比如,在器乐教学中,盲童通过学胡、琵琶和阮,对发展他们的触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器乐,盲童可以发挥他们的听觉、动觉及触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些功能产生综合和协调效应,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吴跃跃等,2008)。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音乐治疗,还在于提高音乐修养和开发音乐才能。换言之,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有双重意义,阐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对于特殊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莞.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音乐治疗的发展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2]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价值探寻[J].科教文汇,2009(3).

篇8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及儿童康复等机构需要具有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治疗能力的综合性实用型专门人才――音乐治疗教师,而且这种人才的能力愈来愈突出地表现在岗位或技术领域中的操作性和适应性上。笔者立足特殊教育学校及用人单位所需,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治疗教师,使其在未来工作中具有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并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干预及研究的能力,构建一种能够突出高教性、师范性、职业性、技术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的依据

音乐治疗人才是在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治疗方向中培养起来的,此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娴熟的音乐技能,还要有运用音乐进行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以及将音乐和音乐技术运用于“临床”的经验。因此,加强音乐治疗实践教学,使之成为贯穿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是实现音乐治疗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特殊教育事业的现状和需求,要求每个音乐人才具备多元化能力,亦是当今用人单位要求的趋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治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治疗技术、文化素养及音乐治疗“临床”操作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提高、实现理论和技术的对接、整合与转换,因此,当强化实践教学时才能使学生达到培养的目标要求。

其二,实践教学是音乐治疗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音乐理论和音乐治疗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是实现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培养预期目标的一个部分。而实践教学的贯彻和落实,将直接影响此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三,实践教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学校的声誉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与教学质量分不开。当学生具备较高的音乐及音乐治疗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这就要求在音乐治疗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正确地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顺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职业技术和能力培养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治疗师资培养的教学质量,形成一个科学培养音乐治疗师资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实践教学的原则

音乐治疗本身就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和工作初期的难适应或难胜任,实践教学就成为提高音乐治疗学生培养质量的首选方法。现今的音乐治疗师资培养,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素质、技能和运用能力的掌握。而在今后的特殊音乐教育治疗性音乐活动中,则是以音乐为媒,有创造性地使用音乐,最大限度地帮助残障学生增强心理能力和生活技能。这就要求音乐治疗师资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操作、思想与需求有机地结合,消除学生心中和实际“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疑虑,促进其自我觉察、自我进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和自我体现,学会学习、合作、解决及自我成长。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目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音乐治疗实践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治疗活动创编、音乐治疗方法及实际运用能力等目的为目标设置实践教学的进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在结合学生现状及所学专业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把学生需要的、想学的技能教给他们。

由于音乐治疗学生将面对的是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等多种问题,即便是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存在不同的内在成因和外部表症,这些特殊性和差异性更凸显出干预过程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要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成为教学关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面对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新技术”,尽量消解和释放学生开展工作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切实提高学生治疗手段的指向性和适配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干预技术的拓展能力。

实践教学必须抓住音乐治疗干预技术发展的脉搏,提高学生对音乐治疗干预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新的课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校的学习又是阶段性的,要培养学生终身化的学习,因此,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治疗技术的关注能力、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是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特殊音乐教育工作中,兼具音乐教师和治疗师双重身份。我们必须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课题的设置,为学生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密切联系实际原则

密切联系实际是在“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上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音乐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的实际、学校现有和发展的实际。从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想什么、需要怎样的特殊音乐教育及治疗性音乐技术的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用人单位实施音乐治疗干预工作中存在什么样的技术难题,从中选择出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用人单位急需做的或学生能做的实践课题,既为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用人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又为音乐治疗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

而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是指在课程学习中的自我觉察实践、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中对特殊需要者的观察实习、音乐治疗专业技术的实习、毕业前综合能力锻炼实践等环节,要安排充裕的实践教学时间。特别是毕业生将主要面对特殊需要人群,开展音乐治疗实践教学仅仅依靠院校内部练习是不够的,更需要尽早走上社会和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符合各用人单位应用型的合格人才。这需要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机会,以及组建实践基地等形式,促进实践教学稳定的发展,从而保质保量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必须树立音乐治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积极开展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以学生自我觉察教学体验为基础,专业教师督导实验为取向,学生毕业前全面实践为重点的音乐治疗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通过此体系的培养,有助于兼具双重教师之职的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掌握与他们在某特殊需要具体领域种专业个性的形成。

三、实践教学的建构

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向的教与学的形式,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方式,某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权利,认为只要将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完成就可以,至于将来干什么、能干什么都不会关心。大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则完全不同,特别是高等特殊教育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学生,对各类特殊需要者的接触、了解甚少,甚至完全没有。要完成学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有毕业之前的综合实践是不够的,因此,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势在必行。

1.舞台实际唱奏实践

即舞台上的演唱、演奏的表演。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不仅要长时间地奏唱,还要密切关注治疗对象的反应,随时对音乐的奏唱进行再创作。舞台上的唱奏表演通常要求表演者不视谱而背奏唱,背奏唱的目的是要求表演者将注意力从视觉信号中解放出来,全神贯注于音乐展开的听觉之中。这一训练有助于音乐治疗教师通过听觉器官的感受随时再创作音乐,观察被治疗者在音乐刺激中的变化和反应。舞台表演还可促使学生奏唱技术的熟练和过硬,有助于音乐治疗教师在治疗中为特殊需要者提供美好的音乐奏唱技术,提高被治疗者的兴趣和参与度。舞台表演亦可促使学生积累音乐合作的经验。

2.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及了解特殊需要者

音乐治疗是一门融合多重学科于一身,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感受甚远,就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的成效,也会降低适应工作的能力。音乐治疗基础理论涉及心理学、医学、行为学等与学生个体经验较远,让学生学习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太大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专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感性体验,例如音乐对生理的影响:让学生选择放松、舒适的姿势,在一定的时间内测量自己的脉搏数并记下来,再将听过音乐之后的脉搏数记下来进行比对,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脉搏数发生了变化。这一简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明显地测量到音乐的刺激对生理的影响。教学中的实践体验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更好。与此同时,组织学生每周定时定点地联系单位,了解、熟悉特殊需要者,从形式上接触和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关爱和接纳,为巩固专业思想、服务特殊需要者及开展音乐治疗评估、实施干预奠定基础。

3.开展多元实践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职业能力,锻炼其实际工作能力,如体验式实践教学、角色和演示扮演实践教学、临床实际操作实习及综合实践(毕业前实习)。由于音乐治疗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培养音乐治疗师资时必须使其不断地在课堂或特定场所锻炼他们实际治疗的操作能力,解决自身的心理、情绪或人格方面的问题,在督导过程中获得自身音乐治疗的体验,成为音乐治疗老师。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此实践中个人得以成长。即使学生有较深刻和系统的内心体验,了解音乐治疗自己内心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前提下,再解决他人的问题。演示和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即学生通过扮演治疗对象、治疗师演示音乐治疗的步骤和方法与技术,让学生熟悉音乐治疗过程和熟练音乐治疗技术方法,此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或治疗可随时被叫停。演示和角色扮演的实践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临床实际操作实习及综合实践,是去特殊教育学校和有特殊需要者的场所,以治疗为目的,实践过程为系统的、不可随时中断的治疗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

因此,把音乐治疗专业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优点在于:(1)有利于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或毕业设计阶段就具有上岗能力;(2)有利于特殊音乐教育学生个性的发展;(3)快速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音乐治疗技术的发展步伐,同时符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规律,是一个相对规范、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之,音乐治疗师资培养的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为兼具音乐教师和音乐治疗教师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

[2]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135-136.

[3]曹翎.简论对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6).

篇9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由于特殊儿童身心和智力等方面的发育相对于同年龄段的普通儿童来说较为迟缓,因此此次调查的武汉市特殊学校学生主要为小学高年级、具有一定思想和行为能力的盲、聋哑、智障儿童,年龄多在12-15岁之间,大约相当于普通儿童的9-12岁。

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法等。内容涉及特殊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音乐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等方面。

共向特殊学校的学生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135份,回收率91.02%,有效率86.5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特殊学校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

学生态度 音乐喜好度(百分比%) 音乐课喜好度(百分比%)

非常喜欢 28.9 20.7

比较喜欢 42.9 36.3

一般喜欢 19.3 23.7

不太喜欢 3.0 8.9

无所谓 5.9 10.4

表一:特殊学校学生音乐与音乐课喜好度对比表

特殊学校学生对待音乐课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一所示,通过表一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和音乐课在这些特殊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但喜欢音乐的特殊学生的比例要高于喜欢音乐课的学生比例。影响特殊学校学生对音乐课喜好程度的因素在问卷中也进行了预设,其中,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和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均有五个预设选项(可多选)和一个开放性回答项。通过调查,武汉市特殊学校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按选择人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为:音乐课轻松、有意思;上音乐课能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老师教得好,课堂气氛活跃;上音乐课能开发智力,提高我的能力;我喜欢参加音乐表演活动和音乐比赛。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同样按照选择人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为:音乐课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老师教得不好,引不起我的兴趣;音乐成绩不好,学音乐学得慢;不喜欢音乐课的氛围;音乐课不是主科,没有意义。

(二)特殊学校学生音乐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了解特殊音乐教育对象即特殊学生对音乐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首先,请特殊学生们对自己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自评,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四:武汉市特殊学校学生音乐学习情况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六个题目来具体了解这些特殊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器乐认知方面,31.1%的特殊学生能够认识五种以上的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器乐演奏方面,57%的特殊学生能够演奏一种乐器,但有26.7%的特殊学生不能演奏任何乐器;在音乐作品认知和欣赏方面,了解或欣赏过十首以上中外名曲的特殊学生占54.1%;歌曲演唱或舞蹈(律动片段)学习方面,能掌握十首(段)以上歌曲或舞蹈的特殊学生占28.9%,不能掌握任何歌曲或舞蹈的特殊学生占18.5%;在乐理知识方面,能够同时认识五线谱和简谱(盲文乐谱)的特殊学生占21.5%;最后,在音乐创造性活动方面,进行过音乐创造活动的特殊学生占63.7%、没有进行过音乐创造活动的特殊学生占36.3%。

在对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就特殊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康复治疗作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其中有超过65%的特殊儿童认为音乐学习对其他能力的提高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和有一定帮助,只有21%的特殊儿童认为音乐学习对除音乐外其他能力的提高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三)特殊学校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情况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三十条也有相关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指导,做到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活动场地落实”。特殊学校的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武汉市特殊学校的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情况较好。在接受调查的特殊学生中,超过70%的特殊学生都有课外音乐学习或实践的经历,如武汉盲童学校的特殊学生们,几乎每人都参加过课外音乐活动。这与特殊教育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班级规模较小、有较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和重视艺术教育的办学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武汉市特殊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特殊学校在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为了使自己学校的学生或艺术团在各种音乐比赛中获奖,往往将课外音乐活动的重心放在培养音乐尖子上,因此造成了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机会的不平等。在调查中,虽然大部分特殊学生都参与过课外音乐活动,但参与的频率和层次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更有将近30%的特殊学生由于一定原因没有参与过课外音乐活动,而有11.9%的特殊学生表示自己不仅没有参加过课外音乐活动,甚至根本也不愿意参与。可见,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儿童参与课外音乐活动,挖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应是特殊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一个重点。特殊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特殊学生创造和提供均等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

三、小结

由此次对特殊学校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我们的特殊音乐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殊儿童多数热爱音乐,并且有音乐学习的能力。抛开年龄上的差距,总体来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音乐课上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相差不大,有些特殊儿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普通儿童。这一方面是因为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升学压力相对较小,所以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音乐学习,同时特殊学校的班级编制也较普通学校要小,特殊音乐教师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辅导力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上的代偿作用,身体的一些感知觉器官往往较普通儿童更为敏锐,这在音乐学习中也常常发挥着一定的优势。例如,盲童由于视觉的障碍,听觉在一定程度上就起着代偿视觉的作用,因此,他们在节奏的模仿与旋律的听唱等方面的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甚至优于普通儿童;同样道理,聋哑儿童由于视觉代偿了部分听觉和语言的功能,他们在律动学习中的观察和模仿力有时也会超出普通儿童。但当音乐被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的时候,一些特殊儿童对音乐较为原始自然的喜好和兴趣或多或少地被音乐课上的一些因素所影响了。如音乐教材内容老旧、教师教法的选择、课外音乐活动培养目标片面化等,而这些因素也许正是我们在特殊音乐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

[1]马达.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5

[2]王辉.中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调查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0期

篇10

关键词:

音乐教育;特殊儿童;影响

近年来,特殊儿童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也需要被我们关注,需要被我们爱护,需要被我们接受。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也需要被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所关注、所研究。事实上,教育界正在不断探索和引进先进的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正在被逐渐认识和重视,其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明显。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能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激发特殊儿童积极向上的态度,促使特殊儿童具备更好的感知觉能力,让他们通过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最原始的意义是与人类语言、动作、舞蹈最能够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艺术。1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促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加恰当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感知生活美好的一面,以此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为学习知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一)特殊儿童的内涵

所谓的“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非正常儿童,主要包括低能儿童和超常儿童。狭义的儿童是指有身体缺陷的残疾儿童,包含聋哑儿童、精神残缺和智残儿童。由于对特殊儿童的鉴定标准不同和原则不同,各国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的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外比较认可的特殊儿童分类是智力偏常、感知觉缺陷、交往障碍、行为缺陷这四大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各类残疾人总共约9000万人,其中残疾儿童占有相当数量,仅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就有近100万,14岁以下有200多万,并且残疾儿童的人数和比例正在呈现上升的态势。2针对这部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如何培养这部分儿童的正常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这些儿童的正常成长和融入社会中,是整个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对特殊儿童领域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理论都是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受到社会和专家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

经过查阅已有资料和研究显示,本文所指的狭义的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主要从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外貌与正常的儿童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少数情况下,存在差异也是因为智力发育导致生长发育出现疾病问题所致。另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较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发育较晚,逻辑思维发展较慢,判断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稳定性差,感知觉发展迟钝,记忆保持力差,语言能力发展较晚,词汇量小,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性格冷漠孤僻。3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特殊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身体或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以上述及的智障儿童的一般特征,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千人一面,也会因为残疾(包括身体或心理)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其个性发展失去了良好的物质前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就影响了其良好个性的发展,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如缺乏主动性,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求知欲差,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训练尤为重要。同时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正常成长的作用和价值

艺术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教育在一个人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审美情感的成长

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是展现人情感,促进人审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音乐作为一种展现人的情感和审美的声音艺术,能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来展现给人,让人们通过聆听的艺术来体会到情感和精神领域的享受,并能够对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出击作用。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意味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虽然自身的身体或是精神领域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和不完整,但是从根本上他们并未丧失对语言和美的一种感知、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且往往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们在其他方面却又有异于常人的特长之处。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交自信特殊

儿童由于身体或是精神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或是不能与外界通过正常的途径建立社交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殊儿童成长的难度。但是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普适性,任何人甚至动物对于音乐艺术都能够产生反应。特殊儿童通过一定的音乐教育包括个体音乐教育或是群体音乐互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轻松的独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特殊儿童能够忘记或忽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通过音乐这个途径建立联系,并且进行分享,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实践和群体意识,这也有利于他们摆脱个人困境,重建自信。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感知能力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身体或是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往往在另一方面就有优于常人之处。比如他们在身体方面有缺陷,但是在记忆或是思维方面却又有惊人的能力,但是这种优点需要一定的机制才能激发出来。音乐教育具有语言或是行为矫正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实施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方式的局限,以此为突破口,能够激发感知能力的提高,让其拥有对社会、对外界事物一定的感知能力,让其真正拥有对自身的独特优势的认识,建立起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三、音乐教育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实现途径

(一)以音乐教育为抓手,提升特殊儿童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一般都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轻中度的特殊儿童可能只具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字词、语音的不连续认识等等,即使是重度的智障残疾儿童也具有简单的听觉或视觉识别技能。而音乐作为一种可短可长的,形式多样的,不同节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教育的独特可取之处。音乐教师能够通过不同音乐的或短或长、或轻或重的节奏、旋律、声高、音色、速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来传达不同的含义,如果对智障儿童加以不断得强化和训练,就可以让他们掌握不同音乐所表示的不同含义,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理解和信息理解能力。4同时音乐教师通过不断地针对性研究,能够通过对特殊情境下不同特殊儿童群体的独特特征进行分析,对音乐教育所运用的音乐进行分门别类,如对音乐进行声音定位、声音识别、声音区分等小活动,来增强特殊儿童对不同音乐的特殊体验。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能够让特殊儿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以音乐教育为途径,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特殊儿童尤其是精神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在社交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人生的完整性和独特人生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特殊儿童社交能力。一是通过开展个体音乐训练,提升基本音乐技能。不同的特殊儿童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特殊儿童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通过选取专门针对性的音乐教材、运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提升特殊儿童对音乐整体认识的感知能力。二是通过集体音乐教学,提升分享合作的社交能力。通过开展集体音乐教学,让特殊儿童在音乐交流媒介的作用下,认真体会到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接受和参与到集体的互动中来,掌握礼貌的社交秩序、感知音乐教学中互相配合、合作产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群体伙伴的集体交往能力。

(三)以音乐教育为突破,提升特殊儿童潜能的发挥

特殊儿童在认知外界事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身体功能或是精神感知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如正常人的特征。但是只要是人就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而特殊人群在其中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具有超乎常人的额优势和特点。感觉是人们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受器官对外界产生的反应,他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所具有的的大小、形状、声音、味道、色彩等特点。而知觉就已经超越了最基本的感觉层面,上升到对事物整体状况的反应和认识。而思维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含义。他不仅仅是“知觉”层面上的一般认识,二是已经上升到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思维过程。正所谓上帝对人关闭了一扇门,但是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特殊人群在某一方面具有了局限,那么总会有一方面就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比如,身体残疾的人事在数学思考能力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比如视觉残疾的人听觉却异常敏锐等等。如果对这些独特儿童的教育能够更加的细化和有针对性,就会产生惊人的成效。音乐教育具有平常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如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一定的创新和举措来改进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那么,特殊儿童一定能够通过开展音乐教育,来激发出深藏于特殊儿童身体内部的潜能,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正常成长。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探索和追求。也只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作用,特殊儿童这个重要群体的成长才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与不断提升。

注释:

1.肖瑾.浅谈幼儿的音乐教育[J].诗学研究,2007,(6).

2.李晓靖.音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枣庄师专学报,2009,(2).

篇11

关键词:

音乐教学;多媒体;特殊教育;智障学生

音乐是一门能够想象人们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调动人们的感情,充实人们的想象。在音乐中人们仿佛可以身临其境,能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或欢快或忧伤,人们的情感也会通过音乐而得到升华。笔者本文将谈一谈音乐多媒体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的问题。据专家调查,我国现有的学龄智障儿童有五百万之多。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则可以治疗智障儿童,对智障儿童的大脑进行一定的治疗。适当的让这些儿童听一些音乐还可以锻炼其反应能力,甚至有时还可以约束其不合理的行为。智障的儿童在听歌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感来提高自我的反应能力。此外,在倾听音乐或者唱歌的过程中还能够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笔者认为,若在智障儿童早期便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那么其表达能力和行为能力便可以很早的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智障儿童后期康复的可能性便得到了提高。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让这些儿童感知音乐,增加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一、特殊教育的学生的特点

特殊教育的学生大多为智障学生。而智障学生一般是指脑部受损或者因后天刺激,而造成智力发展障碍的学生。与同龄人相比,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显得十分欠缺,所作出的行为也很难让正常人所接受。作为智障学生其行为举止有时比较怪异,他们共有如下几点特征:

1.理解能力差,智力低下。

2.记忆力欠缺,不能记住事情。

3.言行举止怪异。作为智障学生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往往比正常人较慢,在音乐多媒体教学当中,音乐教师需要把握住这些学生的特点,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通过音乐来鼓舞学生,通过音乐来熏陶学生。先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再通过音乐多媒体教学来锻炼智障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在音乐多媒体作用下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育智障学生中的运用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音乐多媒体教学也一定会给智障学生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音乐多媒体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与即兴教学法

这种方法源自于美国的音乐治疗中心,是他们开始使用这个方法并成功治愈患者的。这种方法运用在智障学生教学当中,也一定会产生有效的结果。为了活跃智障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即兴教学的方法让智障学生自己即兴创作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通过即兴音乐表演的形式,来带动全班的人对音乐的学习,让其陶醉在音乐欢乐的氛围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即兴音乐表演的现场。记录学生展示的精彩瞬间。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即兴表演的素材,让学生得以学习。

(二)多媒体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主要特点为,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随着我国奥尔夫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在教学方面得到应用。这种方法在教学的互动性和表现性上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的节奏当中,能够给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以启发性。多媒体可以起到伴奏或者卡拉OK的作用。把学生们的上课情景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回放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喜欢。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领域的运用能够使课堂的表现更加多元化,更加形象丰富的表现音乐知识。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表达能力很强。例如在投影大屏幕结合音响的表达形式能一下子让学生的情绪就带动起来。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智障学生中更好的学习音乐。

(三)多媒体与钢琴音乐

钢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研究证明钢琴学习可以明显促使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肌肉的相互配合。对于智障学生具有重要的康复意义。我结合智障学生实际情况,在脑瘫学生中开展钢琴与多媒体学习的个训,取得了一点成绩。钢琴协调智障学生双手的灵活度,开发了智障学生的潜能。多媒体直观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通过多媒体进行钢琴教育令到一些不容易表达的音乐知识具备了声像化。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和记忆。我结合教学目标,寻找下载一些钢琴练习软件,让学生在电脑前完成一些钢琴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不少学生也从中得到了进步。让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对于一些智障的学生,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钢琴。这让我看到了钢琴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意义和发展前景。

三、结语

音乐属于全人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越来越广泛运用到各科学的教学当中,从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在音乐教育当中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必备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努力把音乐与多媒体教学作为治疗智障学生的方法。推广使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熏陶更多的学生。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努力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音乐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智障学生能够与音乐产生共鸣,能够自觉融入到音乐当中。通过对音乐的学习,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让这些智障儿童重新振作起来寻找到自我。

作者:洪曼莉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