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想政治的学习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所谓学习就是一边学,一边习。“学”主要是指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习”主要是自我检测和运用(练习,考试,和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前者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1 预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息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更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恩,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的理解,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2)做好笔记。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听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预习时,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并划出哪些内容是必须记住的,哪些是可以不管的叙述性语言。另外,还要创立一些适合自己的常用符号。如“”“”“一”等标记符号加以框点,有必要时还可以作出评点。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是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联,新课和过去的知识有什么类似之处……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新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教材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恒心和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恒心更为重要。预习是预习、专心听讲、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这一整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
2 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在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专心看(课本、板书、投影),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对老师提出问题,还要主动参与,勤于思考,寻求答案,积极回答。
此外,还可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小语录”等栏目设计的问题,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课堂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学习的帮助很大。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好课堂笔记,是检验我们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以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还应包括:
1)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和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变化,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变化过程等。
(2)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3)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易混淆知识的对比。如:高一课程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生产率对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总量的影响”等:高二课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高三课程的“政体的不同形式”等。
当然,老师为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积极思维而补充的具体实例和课本中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知识,是没有必要记录的。
有的同学说,我也想思考,就是不知道怎么思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主动思考呢?
(1)注意知识的积累:
(2)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
(3)学会一些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
(4)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经过以上过程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 课后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复习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忆:像过电影一样回忆学习了哪些新知识,重点内容是什么,老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可以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
(2)读:阅读课本和笔记,与回忆对照,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记忆,还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组合,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以使它们成为一个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的整体,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之所以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组合,是因为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主要对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要求政治教师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组合从形式上看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从教学方法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组合,以更好地发挥教学方法的效能。
比如:在学习初一政治第三十二课《活动——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时,针对活动课的特点,为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实现师生互动,我就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让学生寻找名人名言,让部分学生宣读名人名言,最后由教师选定几条大家采用比较多的名人名言作为格言,抄在黑板上让大家领会。教师可提醒学生寻找不同类型的人物,如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名言:"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音乐家贝多芬的名言:"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等。其次,指导学生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先让学生写好演讲稿,再让几位学生上台演讲,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评选,对演讲优胜者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
另外,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往往存在互补性,发挥这种互补性,可以弥补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时,可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讲友情的含义时,可提供与关向应之间友情的材料,说明友情是珍贵的,是人们孜孜以求的。还可列举鲁迅与在笼罩下,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为推动革命文艺运动而努力奋斗的故事。这些事例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友情意识,具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在提供适当的事例后,可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或他人在交友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况,把握友情的三个主要特点。
(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并把它们组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首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选择教法。在讲授初二政治第十五课《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是公民的一种神圣权利,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可采用自由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一、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目的、意义;二、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三、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才能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为达到这一目的,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去捍卫法律的尊严。
一、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对书本上的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但面对主观试题需要自主发挥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教师把书本上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即使他们能出口成章,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以其为标准来约束自己;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无法肯定他们真正理解、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学生很容易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判断善恶与正误,但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未必能转为为实际行动,勇于律己。这些困惑的根源,都来自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精髓,没有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吸收,导致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脱节。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信条灌输给学生,还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笔者在此根据日常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望各位同行指正。
1.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演绎教学内容
面对新教材,教师可以改变原来根据预先写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走”教案的现状,通过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出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先让其中几位学生蒙上双眼扮盲人,再让另外几名学生扮聋哑人,一对一地互相搀扶着在校园里走,到达目的地后,再互换角色返回去。在彼此配合下,扮演盲人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人给予的爱心以及自己所应有的同情心。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深刻感悟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
2.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理论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接受生活实践的检验,或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政治理论更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学习思想政治、运用思想政治的最佳场所。生活是人们的无形教师,对学生非智力方面的教育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教学生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学生置于生活实践中接受磨练。针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即让每一位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种类样式不限,但不能过于简单。学生要独立完成从买菜到准备材料、再到完成成品的整个过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完成后让父母做出评价,然后自己写出每一个步骤及心得体会。这样的体验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告别依赖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3.利用小品的形式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偶尔穿插小品环节,能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表演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让他们知道应怎样面对来自生活、社会、家庭乃至个人心理品格、身体状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授《走进青春》这课时,针对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出现的个人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或者因与家长、同学之间的种种矛盾而产生的种种情绪,我设计了“爱的冲突”的小品环节,由学生自导自演,把他(她)与父母的冲突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们观看完感同身受,在他们中间引发了热烈讨论。教师要趁机教导学生,冲突是因为爱,我们应该以理解与包容的心态面对这些“爱的冲突”,学会读懂爱、回报爱。
二、实施探索性创新教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和知识总量成倍地增张,大量信息不断地涌现。中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目标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思维开放、活泼大胆、有主见,但也希望能和教师、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必将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有一个重大突破,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并身体力行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特别是要转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方式。
第一,增加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是电脑通,他们从电脑上获得新的知识,电脑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相反,大部分教师对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并不真正了解,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善于扩充新知识、接收新信息、研究新问题,而是墨守陈规,抱着一本书、一本教案、一根粉笔一讲到底,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引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对于一些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视频影像资料等展现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探索性教学重在求新。政治课教师若是抱住传统的“直线式”的知识结构,那就无法胜任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广泛地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用体现科学真理的力量和具有广度、新意的真知灼见,来回答诸如时代对人才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人际关系、科学发展观与时展等一系列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理论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探究和创新的研究性活动。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内在学习需要,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只是考试时的答案而已。只有教师改善了教学现状,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理解这些知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感悟,进而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朗读偷记法
即在别的同学朗读背诵的时候自己在旁边偷偷地记忆背诵,要求用心默背,不要读出声来,集中精力,听和记于一体,这样效果才能最佳。
2.电影过目法
即闭上眼睛(最好在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前),把学过的要记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过一遍至几遍,没有记住的知识早上起床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再记两遍,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保护眼睛,使眼睛得到有效的休息。
3.提纲记忆法
即把要记的知识列成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联想和扩展。如“民主决策”这一框可以概括为:“社专公听、利策利民。”便把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概括出来,便于记忆。
4.图表记忆法
即把知识整理成图表进行记忆。图表经过学习者的加工整理,加上它结构简洁、重点突出、比较形象的特点,因而容易记忆。
5.归类记忆法
即把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归为一类,进行记忆,它有利于接近联想和相似理想记忆。
6.谐音记忆法
即把无意义的材料编成语音相似相近的材料记忆。
7.歌诀记忆法
即把要记的材料编成歌诀来记忆。
8.比较记忆法
即通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记忆。如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自的方式和意义可以通过比较记忆加以区分。
9.形象联想法
即通过人为的联想,把无意义的材料和头脑中鲜明、生动、奇特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果。
10.穿字头记忆法
即把一句话压缩成一个字(一般是开头的字),再把这一个个字穿成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记忆。
二、保存记忆效果的方法
以上介绍了十种记忆的方法,怎样才能使知识长期地保存在头脑中呢?
1.及时复习与记忆
从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数量是先多后少。根据这个规律,要想巩固知识,就应该及时复习。
2.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研究表明,如果把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边看边背,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我们的学习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本身有内在的逻辑性,可以根据这种逻辑进行联想和推理;另一种是本身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性,这些材料只能是死记硬背。为了提高记忆效率,对于有意义的材料,我们要加强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去理解、去联想,对于毫无意义的材料,我们要通过加工,尽可能地赋予它一种意义,以便于记忆。
4.多种通道并用
研究表明,学习和记忆时,眼、耳、口、手几种通道并用比使用单一通道记忆效果更好;不同的学习通道学习记忆效果不同。如边写边背,不仅可以改正错别字,还可以记得又快又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56-03
在个体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者已经适应环境中的某种规则,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过程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内隐学习。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其实就是为了揭示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刺。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一下目前有关内堪学习的各种定义,之后将具体探讨内隐学习的特点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内隐学习的界定及其特点
1.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内隐学习的界定。即究竞什么是内隐学习。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定叉大致有以下几种。(1)Reber最早于1965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用他早期著作中的话说,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速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2)在Lewicki。Czyzewsh和Hoffman(1987)的眼中,内隐学习是指被试获得具体知识,然而说不出他们所习得的知识。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已有所学习的情况。(3)Mathews(1989)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模式。它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而且能更有效地发现任务变量阎的不显著的协变关系。(4)Cleeremam和TiHmenz(1996)主张如果知识是在无目的状态下获得的,并且能够无意识地影响行为,那么发生的应谊是内隐学习。(5)seger(1998)认为内隐学习: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发生;无需获得足够的有意识的知识,它就能提高被试在测验中的成靖;是新材料的学习,不涉夏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是健忘症患者能够进行的学习。(6)Fremch(1998)在对内隐学习概念实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是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意识到环境的结构关系。学习便发生了。(7)我国学者杨治良(1993)也于同期开始关注内隐学习,他以无意义字母串为材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时内隐学习的定义予以辅助。
2.内隐学习的特点。(1)自动性;即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2)抽象性;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3)理解性;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即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4)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一点在P,eber(1993)的内隐学习生物进化论中有详尽的阐述,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平易性(个体及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5)三高特征;我国学者杨治良等(1993)也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采用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新方法,要求被试学套把相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为何运用内隐学习
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而且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艺术,在当前环境下是非常越要的。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的实施将决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而我们将内隐学习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来,也是切实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合理的手段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已到达最佳的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得不到学生重视、授课效果差,速在全国很多学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其加工过程和结果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之中以自动化方式进行,是一种快速的信息并入过程,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
第二,内隐学习理论发源于心理学研究,它的确立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在大多教人眼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轻理论、重形象、轻抽象,重感性体验、轻逻辑推导的特点。因此,从中国人的思堆方式来看,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的接受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雏特点。
第三,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往往偏向于单一的外显学习,这是一种有计划、分阶段、按明确逻辑程序进行的学习活动。然而,相对于内隐学习而言,它没有确定和严密的逻辑程序,但它具有突发性,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直觉、顿悟等方式解决问题,抽象出刺激材料隐舍的潜在结构与底层规则;且其学习结果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主体虽不能像对外显学习结果那样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和运用,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
三、运用内隐学习的优势何在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对内隐学习的应用可以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多元的思想文化成为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没有紧跟时展,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严重的实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常用的就是理论的直接灌输教育法,通过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给受教育者。这种方法直接。易于操作,但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从结合内隐学习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靠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交互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们主要是靠内隐学习机制获得精神文化从而提升品格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主动地研究、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就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走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中,自我教育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自我教育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
逢径。在古代,教育者就十分重视“自省”、“慎独”等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教育方法。内隐学习正好符合自我教育的发生机制。首先,内隐学习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产生非陈述性记忆,自觉形成自主的道德思想;其次,通过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将内化于心的道德思想在特定情境中外显出来,从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并自觉运用。
3.内隐学习的高效信息处理特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说就是思想信息的传递过程。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迁移性等生理特性,这就决定了内隐学习的信息处理机制是高效低耗的,学习者基本上能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迁移出来。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信息收集与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内隐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教育过程中收集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能够让教育对象在无意识下输出信息,避免他们对思想信息进行在再加工与选择性表达,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失真与滞后。
四、如何运用内隐学习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内德学习理论应用要如何进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枝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客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并且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一做法充分运用了内隐学习规律,抓住学生关注专业课的心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借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应该:首先,拓宽“两课”教育的领域,开设以理论升华为特色的历史教育类课程,除政治军事史外,增加民族史、城市史、文物史等教育内容,从中渗透民族传统教育。其次,进行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强化国家观念。最后,除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在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等高校所有课程中隐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教育因素,不仅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等的教育意义,甚至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2.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中进行内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思想上的成熟。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情境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它是一种文化的、心理的、内在的、精神的、主体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集体学习情境创设、认知情境创设和人文感化情境创设等。内隐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其他科学的学习,它有着特殊的要求:外在环境刺激和材料要有利于思想道德潜能的复苏,创设以当前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进行。我们应该主动用蕴含真善美的情境、矛盾主动去刺激它、施与它适宜的务件,最终形成内隐记忆,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47-01
一、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能否使高职生在学习中达到“学、知、行”统一;能否使高职生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学习评价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学期末,通过一张薄薄的试卷进行,题型多为选择、判断、问答等,范围狭窄,试卷答案标准统一。这就造成学生只重视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忽略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老师只注重考卷成绩,轻忽了对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检验。这种评价方法,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因此,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能力素质现状、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达到真正的“学、知、行”的统一。
二、确定学习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没有目标,就像航行没有了方向,课程学习也是如此。三年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两门主干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学制两年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教材为、教育部指定教材,教材和教学大纲都由、教育部集中各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它较高水平地体现了学科发展动态和教学基本要求,但不足之处是未必能全面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性。虽然学校没有自由选择教材和大纲的余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逻辑性、时代的发展性、学生的特殊性,通过对教材一些具体内容来重新设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顺序等,指导学生学习,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新课开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并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学生学习内容。具体说来,在涵盖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状、学生特殊性、专业特色,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来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按照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我们把课程学习目标确定为素质、能力、知识三大学习目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们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包括贯穿全教材的综合训练项目和各章节的单向训练项目)。如下所示:
1.综合训练项目(贯穿训练项目):
项目(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项目(2)课前10分钟时事点评。
2.单项训练项目
共分为八个单项训练项目,分别为:科学规划人生、心理调适、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八个单项训练项目都分别设立了“拟实现的素质目标”、“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和“结果展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拟实现的素质目标为“树立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为“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相关支撑知识为“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训练方式则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南烈士纪念塔”;结果展示就是学生撰写的爱国主义参观心得体会。
从上述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素质目标),怎么学(能力目标),学什么(知识目标),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既严格遵循教材、教学大纲,又生动创设自己特色,尤其能力训练项目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实现了“学、知、行”的统一。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考核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全面评价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有效途径
要全面、客观、科学的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思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对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素质、知识”三大目标,同时,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还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行为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其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知识、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总之,考核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同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根据上述表格内容,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学习评价目标应包括素质、能力、知识三大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部分。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平时评价与期评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评价可采用100分制,针对教材内容及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分配:人生规划书(5分)、心理健康的测试与调试(5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心得体会(5分)、为父母做一件实事(5分)、择业与创业主题讨论会发言(5分)、做一次义工(5分)、时事点评(5分)、平时作业与考勤(5分)、日常行为养成的学生自评10分、学生互评15分、期末学习测评35分,总计100分。这样既有具体学习评价目标,又有量化标准。这种学习评价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行为作为评价重点,同时也没有忽视坚持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避免了过去传统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所讲理论方面的评价上,没有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不注重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评价,导致知与行相脱节的弊端。这种学习评价方式体现了“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提高提供广阔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以导课的艺术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
导课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导入,把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富有艺术性的导课可以诱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一堂课的开场白相当重要,如果平淡无味,抓不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吸引他们听下去,即使下面的内容再精彩,大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如何在导课的环节就牢牢把大学生吸引住是一堂课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以往教师上课往往是由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导入,然后指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老套形式显然很难引起大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重视与关注。
现在的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时势政治,对考研的有关问题也很感兴趣,将这些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切入点来导入新课内容比较好。可以采取的方式是课前“新闻三分钟”,让大学生自己收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他们感兴趣的新闻,每两人一组,按播报新闻的标准让大学生自己去叙述他们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全体同学选出一两个大多数人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师一起讨论,大学生的兴趣往往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经过讨论,大学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让大学生见识了博学多识、触类旁通的风采,师生关系融洽,对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但这种形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要关注时事,知识面广,语言表达流畅,同时,要有能找到讨论的话题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能力,顺利导入新课。有人认为,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些可以和课程联系起来,有些便无法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基本每天国内外都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把握,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其实是有着相关的联系,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找出这些关联性,使导课的话语和教学内容紧贴时事,不让大学生感到这是一门与当前社会发展毫无关系的课程,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从大的时代背景下来解释所要学的理论观点。如此导课,大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教师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分析时事,那么接下来的听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以生动事例强化理论的说服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的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举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例,既可以发挥理论征服人心的魅力,又可以克服教学中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和说教的材料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现象,同时还能解决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通过举例,一方面可以用有关的事实材料来说明、论证、证明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释、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举例论证有关理论,要力争赢得大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具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不能用虚假的、胡编乱造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事例,举例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精确和典型,是否能说明问题。教师在选择举例的材料时,要正反两面的材料都选,但要以正面材料为主,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发生在大学生身边或中间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这样的事例更具有指导意义。举例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选取的材料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学生爱学、乐学,但不能选择低级、庸俗的趣味性材料,以免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从时间上来说,要选择距现实社会较近的,是现实社会新出现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从空间上说,要力求选那些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用这样的事例来教学,对大学生才有吸引力,才使大学生有亲切感,从而也使课程充满新鲜感,否则,用过时的事例来说明新的理论观点,就难以说通,而且也缺乏吸引力。
三、以师生互动增强课堂的亲和力
课堂教学,最倡导的就是课堂上的互动。所谓师生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交互作用与交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实质上来说,这一原则充分揭示了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多项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学各要素之间是一种规律性的协同关系,其中教师和大学生有规律的协同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最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和大学生学两个流程,只有教师的活动和大学生的活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并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贯彻师生互动原则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观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大学生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大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教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把大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具有独特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起热爱大学生,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能够自如地进行启发诱导。否则,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大学生顾虑重重,不愿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即使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要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理论有自己的一定看法见解,想要有一个表达的渠道,来展现他们的思考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生们热衷于各种课外活动的一个原因,在课堂上能够给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同样也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应充分进行互动,使课堂具有亲和力,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就一些问题展开广泛的探讨、辩论,教师要及时总结,澄清疑问,明辨是非。
四、以媒体辅助强化大学生的认知力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1.提纲泛读,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从而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注意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经过加工形成提纲,经过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阅读提纲。例如,学生阅读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第一目题的正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提纲:①什么是商品?②货币的产生过程。③什么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的本质。这样的阅读提纲积累下来,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2.教材细读,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具体任务是力求把教材读通、读透,重建认知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从而做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提高思维素质、思想觉悟。
二、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质疑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想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使之产生质疑意识,让学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使学习循序渐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认识某一事物必须理解的三个方面,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什么是正确消费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消费观”,“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三个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体验,记忆、理解起来就深刻难忘。
其次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多给学生鼓励赞赏,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要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而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知识,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如学习“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两种“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种自食的蔬菜,B.吃不了拿去卖的蔬菜。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并通过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该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教材均由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编写,并在将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几经修订,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学生和教师喜欢的高质量教材。不言而喻,一套好教材,对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好的教材未必就一定自然而然的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1]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的探讨中,存在着没有处理好“大体系”与“小体系”的关系问题。高校“思政课”是由《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主干课程构成的,每门课程单独形成“小体系”,四门主干课程形成 “大体系”,所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必然要面对“小体系”与“大体系”的问题。当我们谈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时,多数是从“小体系”的角度而谈的。但每门课程作为“思政课”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建立在整个“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的基础上来考虑。
一、整合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教材是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吃透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而研究教材的特点又是吃透教材的前提。要想实现教材资源的整合,就要对教材内容做到有深度有广度的把握,这就需要精读教材,这里的精读教材不是讲授哪门课程就读哪门课程,而是要对四门主干课程都要精读,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事实上虽然是“思政课”教师,但也仅是讲授“思政课”中的一门课程,只是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所把握,而对于“思政课”中的其他课程的内容却并不是很了解,这样虽然对本门课程的深度上有所优势,但对“思政课”在广度上就处于劣势。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让每位“思政课”教师做到哪门课都能讲,而强调的是要对“思政课”的所有主干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准备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的时候才能照顾到“大体系”。
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凝练所讲课程中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形成专题。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将体现同一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组,尤其是“思政课”教材中同一个问题在多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初看起来,总觉得有种重复的感觉,但其实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经整合,在哪个章节出现就在哪个章节讲,在内容上不仅重复而且也讲不透彻。以问题为主线,跨章节进行整合,讲解,这样不仅讲解得全面而且也深入。如果单门课程内容整合处理的是“小体系”内的纵向关系的话,“大体系”内的整合就是处理横向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每门课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三门课程中有没有涉及到,如果涉及到了要进行融合,这样,作为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学习了四门课程,而是四门课程共同地为他们解决了某些问题。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
教材内容的整合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教学体系,教材内容整合为教学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准备。而教学体系的实现一定离不开具体的“教”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怎样教决定了怎样学,因此,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思政课”中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比较而言,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小学的政治课、品德课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涉猎。事实上,“思政课”中的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因此,学生在 “思政课” 的学习中不该是“听众”“观众”,而是参与者。“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自然就会涉及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教确实是一个很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因为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实现“不教”,学生就得有“学”的能力。而要想形成“学”的能力,就要有这种能力形成的环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养成。“思政课”是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的,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才是问题的承受者,因此,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切实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贯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习惯思维。教师不再是进行纯理论的演绎,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会与学生一起分享给伙伴了。“以主体间性原则为指导,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3]而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在转化过程中不随意的演化教材内容,更不能随意删减,作为一门课程的整体,在内容的编排上是为了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果对教材内容随意的删减就可能改变了课程的初衷。另外,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整合后的内容在逻辑上安排,不要随意地打乱原有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灵活,但教学方法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方法的适用而改变教学内容,要做到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除此以外,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今天学到的不仅对解决当下问题有所帮助,同时也对解决未来问题有所帮助,这样,“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科[2008]5号.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4.
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学生德育目标设置科学合理,在德育目标的设置注重实效性。目标设置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认知水平出发,强调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分阶段提出具体的切实的操作性强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很容易达成德育目标。如日本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比较具体细致,包容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生的穿戴、仪表到学校课堂纪律、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德育内容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直接相关,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操作性强,避免了形式主义,中小学校的德育实施效果明显。为了较好地达成德育目标,日本学校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特点出发,精选了最适合学生需要、喜闻乐见的、熟悉了解的生活资源。德育目标的提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螺旋式上升,如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是不说假话、做事诚实、不撒谎、不欺诈他人,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对中学生的要求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生活有规律,具有自律精神。同学之间相互信赖、理解和尊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与德育课程相吻合,利用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培养学生的乡土教育,保护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并适应新时代的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等。
与之相比,我国的德育目标设置过于粗放,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具体可行的分年级或分阶段目标。在目标设置上过于宽泛,标准模糊,不能够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笼统的目标使得在实施德育目标时往往无所寄托,缺乏生活基础的支撑,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内容的人本化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基础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各国道德教育内容随本国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比较相同的是:他们虽然也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但他们强调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公共美德的培养,并把政治性的内容寓于道德教育之中,而不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在具体道德教育过程中,尤为注重学生个人优良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如美国“诚信”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对他人诚信,不说谎话,重诺言,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进而升华到对国家的诚信――忠于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把个人的道德教育(诚信)与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效果较为显著。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根据国家性质来培养合适的社会成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小学生而言,深刻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灌输说教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否理解和接受。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生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到高年级理解力较高时再进行政治教育。在进行政治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将政治理论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用浅显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生硬的灌输方法。
另外,我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资源被忽视,由于西方文化日益普及,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经典的道德箴言知之甚少,对做人道理和日常行为习惯以及与尊重生命等基本方面重视不够,但教材却人为地拔高了道德标准,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接受能力。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方法机械单一,使学生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兴趣。对学生的权利重视不够,而过分强调奉献精神,易引起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感。一言以蔽之,道德教育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合理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取舍,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性
1.问题启发
问题启发就是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问题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其二,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提出而提出,更不能滥用。比如,开课第一讲,学生最关心的是这门课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作特别的考虑,从而设计出问题,起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的作用。
1.2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首先,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其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合理联想的方式提出,还可以反问的方式提出。
1.3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道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2.1转换思路。提出案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所讲理论。简单的原理加案例的教学法依然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结果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应是从具体事例提炼出内含的关键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论的目的。
2.2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3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
3.对策启发
3.1坚持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规范科学,实施和谐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前,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开展,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辩证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控制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进行课程考核;与此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良好关系,以顺利开展教学过程,师生共同谱写教学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