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0: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了实现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加迫切需要熟悉掌握并吸收利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从而为当前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启发诱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儒家的重要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独自探索,重视学生们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多运用讨论、交流、问答的教学形式,不能教师一言堂;采取不断追问的指导原则上,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反对学生们对课本、教师等权威的盲从。
(二)循序渐进。儒家从孔子时代就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孟子也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他把学习过程比作流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先注满一个坑洼再注下一个,学习也是这样,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们认知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教学,按照拼音、字、词、句、句群、篇章的结构体系来逐步学习语文,不能跨越任何一步,因为学生不可能刚学会拼音和字,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还需按照结构顺序按部就班地学习。
二、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都是不同的,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特点和学生们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教好学生。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握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亦多术”。儒家提出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例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好的同学;而难度较小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较低的同学。另外,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帮互助,尤其是提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三) “长善救失”。儒家在长期的教育中发现学生存在“四失”的现象,即在学习中出现贪多反而学得不扎实,片面专精,浮躁怠慢和畏难不前的情况,学生的心理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心理以及需求、兴趣等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和心理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
三、教学相长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切磋、启发,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状况。儒家思想认为学生具有超过老师的可能性,老师在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或答疑解惑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鉴于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思想品德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自我积累。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2.自我倾吐。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3.自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4.自我实践。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四、语文课堂渗透思想品德的方法。
1.背景渗透。通过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题目渗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知识,同样也是思想品德渗透的突破手段。
3.文眼渗透。应该说,好的诗文最能提神的文字一般只有那么几句甚或一句,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人们所誉之文眼(诗眼)。
4.人物渗透。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文中人物。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
5.事件渗透。事实胜于雄辩。利用课文记叙的事件,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6.意境渗透。诗词创作讲究意境。学习诗词,进行思想品德渗透,便可在意境上大作文章。
7.析理渗透。即在分析道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
8.设身处地的渗透。让学生进入角色,设其身处其地,进行心理体验,利于思想教育。
阅读是以理解为中心的活动。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由起初的直觉印象到继而进行的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分析与概括等多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维方式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对疑问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更何况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同少数尖子生交流,那么其课堂效果是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
换言之,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思考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也比直接讲解或勉强讨论要好。
二、以“静思默想”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内部动力亦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过于激动忙乱会影响思维,过于呆板被动则会产生厌烦冷淡,适当的激发和唤起才最具效果。
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是:广大教师在改变学习动机过弱这点上探索较多,办法也不少。相对而言,在避免学生因急于提高而忙乱的方面却往往疏于研究。实际上,“静思默想”这一方法可以在此时起到巨大作用。如部分初中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阅读也好,听课也好,往往不能认真思考,发言虽然踊跃,却不免“有口无心”。这时候,老师适当地制造一些静默时段,可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
当然,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恰恰相反,其学习动机始终过弱。究其原因,往往是源于缺乏学习自信心。如何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信心呢?教师应大胆在课上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考虑问题的时间,再辅之以启发点拨,使之总是能凭借自身的努力求得正确答案。如此坚持引导,一定能使学生拥有“我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
三、以“静思默想”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认知活动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加深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王圣民老师一次在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静默”来使学生加深体验。他先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向你祝贺吗?”问后,老师要求持肯定答案的同学举手。学生们似乎不屑教师所问,纷纷骄傲地举起手来,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于是,王老师又紧接着亮出了精彩的一招——“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王老师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举了手。显然,投向他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于是几个人显得更矜持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王老师又发问了。寂然无声。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王老师又提高声调重复了一遍问题。还是寂然无声。王老师就和学生一起沉默着。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老师是在享受静默,因为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不安的神情——可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们啊!
下面,我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教学的几点体会:
1精心的备课
小学语文课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个事例来树立一个中心观点。因此,紧扣课文中心内容,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乐学”环节,课文表达的中心内容更明确,能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如教学跟时间有关的这类课文时,强调做事拖拉磨蹭,结果上学迟到;而起床后抓紧时间做事,就按时到了学校。为了深化正面形象,我特意安排两位学生来表演小品“抓紧时间的乐乐”,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闹钟响了,乐乐抓紧时间穿好衣服,紧接着刷牙洗脸,然后看早饭还没做好,就先去做早操,最终他吃完饭后按时到达了学校。这环节的安排,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制定趣味作息时间表,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抓紧时间的好孩子。
2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那么明理是重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创设氛围,使课文中论述的道理、隐藏的内涵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而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认识。如在教学跟美有关的课文时,我结合时事,运用两张幻灯片,把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用中文刻的“丁锦昊到此一游”与美丽的埃及风光进行对比,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什么是行为美”也就不言而喻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号召学生成为文明小卫士,去主动制止发生在小区内的不文明行为。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而且还能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又如教学交通安全方面的课文,我将两组录像要求同学们观看后进行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应当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的结论。最后,播放一段“采访交警叔叔”的录像,并利用多媒体的图片演示、放大功能向大家介绍基本的交通标识,达到创设氛围,启迪思维,释疑解难,强化认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目的,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丰富学生知识,真正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61―0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生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使我们深受其害。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四个模块中的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生活》四个模块,在教学活动中都能体现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K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部分同学有违环保理念的消费行为进行点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当讲到“全面发展我国经济”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等观点。当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当讲到“政府职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合理的引导,引导主要体现在看图学文的教学过程中。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看好图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文中卢沟桥侧景的总体图,包括其中的许多柱子,以及每根柱子上面所雕的狮子;其次是另外两幅小图上所特写的两根柱子上的狮子。这样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远及近,从总体到部分的欣赏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形象地展示先总后分的观察方法。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卢沟桥上狮子的特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而正是这“数不清”、“很难数清”、“早就数清了”、“源愿缘只”的狮子,展示出我国劳动人民以及文物工作者的勤劳与智慧。
二、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采取多方位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并获得不小的成果。例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名学生创造性地想象出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画面,并借用绘画展现自己所想,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民族小学学生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又如,在《风筝》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本人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展开想象以及绘图等形式复述文中孩子戏耍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再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大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所具有的美丽风光,比如在春天里跑步的黑熊、在森林中咆哮的东北虎、懒洋洋地爬动的蛇、呱呱叫的青蛙等。这些不仅有效地渲染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着较强的创新性。如同高尔基所说的,“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以及事物以人的品质和感觉以及意图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创设情景,才能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的活力。例如,在《走进秋天》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秋天特有的田野、天空、树以及果园等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给予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自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2-01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相对滞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产生,一切教育改革的困难也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存在着滞后性。教师没有改变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片面的成才观、价值观,用学习成绩覆盖全面。同时,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使一些老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一些实际问题难以做出合理的讲解。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单调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联系得不够密切,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解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现象。导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回应,滞后于时展,教育内容陈旧、单薄、枯燥、乏味,很难达到期望的目标。同时,部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合,脱离实际。中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很感兴趣,但是教育中很少涉及到我国现实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
面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制约着政治教育活动的进展和授课效果,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活动中过分重视机械的“灌输式”或不联系实际的教条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基本上属于机械性和突击式记忆,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老师根据考试要求讲解重点,强调背诵。中学生也对这种教学方法习以为常,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也没有内心交流,更没有引起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忽视了对中学生真正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影响了中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仍停留在“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教学方式上。这样很难有效实现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忽视了个体发展。
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学校应该突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的教育工作来抓。在教育过程中克服重学业成绩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制度化、规范化。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到实处。
第二,家庭和社会应该增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家庭是给中学生提供居息、学习、经济保障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给中学生指点生活目标、传授生活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同时,我们应当在社会开展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可以采取个别访谈或组织召开专题家长会等方式,引起家庭和社会对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重视。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必须关心中学生、爱护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中学生的潜能,提高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中学生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通过各种措施,激发中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保持中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使中学生很好地接受教育信息,并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中学生的自觉动机,进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首先,由过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满堂灌向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转变,应该主动地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交给中学生,让中学生充分参加教学活动,使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指导,被中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其次,在组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把基本知识传授给中学生。还可以采取班级讨论式、课堂辩论式、讲台演讲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性。再次,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调动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四)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是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中学生实际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一是要通过参观先进的企事业单位、英雄纪念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和访问英雄模范人物、著名的科学家等,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通过对我国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治安、社会风气、思想和经济状况等问题的社会调查,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通过中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孤老院等地做好人好事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正视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及时更新观念, 抛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引言: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就中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担,还要努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体现了人文教育,而且毫无疑问,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首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后,儒家思想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对语文的学习,语文的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文化集大成者,它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成就,而且在政治、文化、军事中都影响了一代代的人民。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思想内涵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等。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始祖,也是我们国家私学教育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是以仁爱为主,提出在教育中要重视六艺,并且开创了一些列的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乃至现在,还深受教育家、语文老师等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而孟子和荀子则在孔子关于德礼思想方面做了拓展延伸,孟子注重对士的培养,提出要把道德思想和意志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系统化方法。荀子则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稳而和,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当今的教育中。
(二)中学语文教学: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随诊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逐渐的有所改变,开始慢慢注意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也不再简单的对学生只是传授知识,减少了枯燥的文字的学习方式。而且新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语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能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道德情怀。
(三)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儒家德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源远流长,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仍然体现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提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提出了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儒家的教育方法在现在的语文教育中也是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不仅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共同的进步,教学也就更加有意义。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德礼思想
(一)依附课本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相关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是进行儒家德礼思想熏陶的不可或缺的好的作品。当教师在进行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道德培养的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儒家德礼思想,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升其感情的升华高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合理安排和有意识的深入德礼思想,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多层次的人文道德关怀,不仅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道德情操,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二)学生动手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学以致用,就是学习到的知识要学会去合理的使用,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们在课本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培养了思想道德,就要有一个方式让其得到展现。因此,作文课的设置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的比写出了东西才是真正经过他自己学习收获的东西,是学生对不同事物态度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能看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所以,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融入德礼思想的内涵,才能不断修正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通过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得到文章情感的升华,这样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还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对其思想道德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又把儒家的德礼思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渗透。
(三)拓展活动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沿,因此,除了重视课堂的教学内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人文道德的重要性。儒家中的礼讲的是要使人们明白和周围的人事物的关系,在与人的相处中要谦虚,互相尊重,能正确真诚的和人打交道。只有通过课外的活动,比如做些义工工作,和同学共同参加一些比赛等等,这样,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与人打交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还能无形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这都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儒家的德礼思想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图分类号】G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每个教材单元的专题加强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光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实到实处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语文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1、释宇解词,诱发课文内在思想性进行教育
在语文课本一文有这么一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在读这句话时,有的同学把“硬”读轻声,还有的同学甚至丢掉这个字。我就从这个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查字典看“硬”字的解释。“硬”字在本句中当“勉强”讲,“硬咽下去”就是“勉强咽下去”。既然难以下咽,老班长为什么还要“硬咽”呢?联系下文学会就会知道:老班长把鱼汤拿给“我”和“两个小战士吃”,自己偷偷地去“硬咽”剩下的鱼骨头是为了填饱肚子使自己活下来,从而照顾那几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一个“硬”字突出了老班长为了同志为了革命,不惜忍受一切痛苦的崇高精神,学生被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染,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2、分析中心句,挖掘思想意义进行思想教育
《落花生》一文的中心句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用的人”呢?进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呢?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有用的人就是对人民有益的人”。有的说:“张海迪大姐姐虽然身残,但他自学医学能为人治病,他是有用的人”。从学生来看,学生对“有用的人”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默默无闻的工人、农民、他们是否也是有用的人?学生联想农民种田收获粮食我们才能有饭吃,工人阿姨织布我们才能有衣穿……从而得出无论什么人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贡献都是有用的人。这样围绕中心句讨论,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生观教育。
二、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
小学课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山川的美丽壮观的景象,有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灵美。课文的思想性和形象性对学生的品格有着极大的影响。课文的正面人物形象往往是易于学生模仿的形象,景与物的形象往往易激发学生对景物的喜欢感情。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与物的形象活现出来,让学生的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桂林山水》、《长城》一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要图文并茂再现具体景物形象.让学生在悦目赏心怡神的情境中学习课文。
三、结合听说读写训练渗透思想教育
听说读写是小学阅读教学最主要的训练途径。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选择去摄取不同的“营养”,在说写训练过程中深化学生的认识。首先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然后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说的感受写下来,这样认识即可升华。对正确的积极思想充分肯定和赞扬,将那些好作品拿到班上读一读,评一评,互相交流思想,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这些思想来源于学生中,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四、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思考
阅读教学中常常要组织学生讨论,针对学生一知半解或有不同理解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读书,在讨论中思考,在讨论中理解,在讨论中领悟。如在《跳水》一文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1、除了跳水,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救孩子?
2、你想的办法与“跳水”相比,哪种好?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了多种设想:1甲板上铺棉被;2把帆布平展开来接;3把桅杆上的绳子甩过去让孩子抓住;4叫孩子趴下来抓住栏木等等。经过比较他们发现,这些方法都因时间来不及而会导致失败,当时只有跳水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从文中“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沉着命令孩子跳水”,学生领悟到了在紧要关头,船长的机智和果断。
五、在欣赏中熏陶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注重对人的教育,以思想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大学生在现代经济文明的冲击下,仍旧能够保持纯洁的本心,并接受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理念,树立社会主义特色的精神文明价值观,继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相比,人文关怀理念重视心理辅导工作,从尊重大学生人身性格特点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同时,充分显示了思想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文活动理念的实质意义,具有极强的实践发展价值[1]。
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人文关怀理念应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再加上相关学者的有力论证,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思想教育活动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理念应用缺失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时,要将人文关怀理念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质内涵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对人文关怀的理论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人文关怀的理论思想具象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实现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全面落实[2]。
(二)重视大学生精神需求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疏导,所以在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时,要改变思想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理念的特点,摆脱思想教育冷知识的束缚,走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成长过程的困难,防止学生困惑积郁时间过长形成心理障碍,避免学生情绪化走极端现象的发生[3]。
(三)保持人文关怀的全面性
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面性,应该重新定位人文关怀的概念,改变短期的思想教育活动模式,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无限的关怀,构建更有价值的思想世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人文关怀理念应用的全面性。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个人素质
中学校园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多彩,复杂而多元。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现代的,杂糅交错。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校:园文化的嬗变而发展。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如今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才能因势利导,扶正祛邪,把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利用起:来,才能使学校有积极的学习氛围,也才能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现实的校园文化不是平面的、封闭的,而是立体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
1.校园文化的质态构成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学校环境文化;:②设施文化。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可称为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有的学者把校园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反映学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内容的文化。它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晟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学术性、娱乐性活动。
2.从校园文化的静态构成
从静态这一角度看,其构成有:校名、校标、校旗、校歌、校风和校训、校服、建筑、道路、雕塑、报栏、展厅、景点等。其中,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健康人格的构筑、政治的进步、思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无积极的意义。具体地说:
1.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反映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因此,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的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对抗性。比如,校园举办的歌咏比赛、书画作品赛、知识、技能大赛、校园运动会、重大节日征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同程度地训练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抗挫折心理,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在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牛津、剑桥的学生讲,他们在学校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熏陶”出来的。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4.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遵纪守法观念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听法律讲座、参加法制报告、参观少管所及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5.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