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技术创新专项

技术创新专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技术创新专项

篇1

2.课程内容的不系统学习,使所学专业知识深度广度达不到实际设计要求,导致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对接,在具体应用时,产生课程学习与真实市场操作的矛盾。本文旨在梳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基础上,创新提出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以室内设计方向为切入点,将其涉及的内容并联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加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让同学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及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现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的环境艺术教学培养体制是典型的三段式和三大块。即(校)(院)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在这三大块中又划分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课程之间的授课内容及内核缺乏紧密的联系,这种相互独立又是以割裂设计学科的有机联系为代价。[2]而市场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师,学科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分割的课程体系,难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的设计人才目标。目前遭遇的尴尬就是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延用至今。许多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基础、核心课程与实践之间是存在着如此至关重要的联系。没能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将设计基础、专业、实践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做到设计基础是专业真正的基础,专业与实践真正合为一体。

二、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当下,市场要求高校培养的环境艺术人才日益趋于成熟和与时俱进,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预见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若能以建筑学为依托,同时兼顾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则较容易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适应性。未来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则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市场对当前和未来艺术人才的需求与评判优劣标准,不难发现,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似乎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或者与现实设计市场要求人才技能的标准在不断地拉大距离。各课程的内容衔接不当,与实践的脱节,具体内容联系性不够,重复性较多等矛盾,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也日益凸显。

三、当下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当下许多艺术类院校和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高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真正实现国内具有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根据市场导向和市场预测,不断修改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由于有限的学制学时和日益增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需要将专业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实践教学也势在必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先后走在了艺术教育的前沿,与国外艺术类院校教学并轨,设立“workshop”(工作室)模式,即一位老师分带几位同学,采用小班教学及辅导形式,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或者参与设计竞赛。目的在于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思潮的撞击,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设计项目与设计竞赛,创造出有创意和丰富实践意义的作品。鉴于学校的文化底蕴、资源整合、办学特色等因素,不难发现,国内艺术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实践教学还是不够到位的。且并非所有艺术类院校或者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都能拥有工作室的资源,因而如何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将实践环节加进去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不言而喻,因而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针对现行的“三段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改革。以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可以将人才培养途径及教学改革与实践作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以若干真实工程项目为依托,将其涉及的内容串联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加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建立室内设计“项目式教学”及“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务实性,让同学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及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室内设计及施工管理人才。

1.教学方法改革及具体实践方案

具体实践方案:以一个系统化的设计为教学思路引导,实现“课程群”之间的内核串联。室内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实施方案将实际课题作为串联所有课程的核心内核,将四年所授课程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串联相关课程整合为课程群模块,交叉相关内容同时授课,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由课程为中心向课题为中心的转变改革。通过该教学模式培养,为普通高校培养出技能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和一定施工管理能力的室内设计人才。

2.研究特色

1.针对现状三段式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提出项目式教学模式,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根据真实课题项目涉及的内容,串联相关专业课程,形成课程群,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可以使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设计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篇2

从2002年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源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从多角度鼓励参赛的学生和科技辅导员,丰富竞赛活动的持续性和参与性,大赛组委会借鉴国际竞赛的组织经验,除设有等级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外还由基金会、学会、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设立若干专项奖奖励参赛者。到2011年第26届创新大赛,专项奖由最初的7大类80项,发展到22类共258项,涉及近50万元人民币奖金。2011年还特别增加了为参赛科技辅导员设立的2项专项奖。

设奖单位资质

专项奖设奖单位须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并热衷公益事业,以设奖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参赛选手。除了由大赛组委会设立的专项奖外,以下几类单位可以设立专项奖:政府部门;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相关的学会、协会和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场馆等事业单位;企业。

奖项类别

在2011年举办的第26届创新大赛上,共设置了22类专项奖,其中9类由创新大赛组委会设立。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国科协主席奖”,由中国科协主席基金委托组委会设计,每年选出3个最为突出的项目(高中、初中、小学各1项)进行表彰。而“未来科学家奖”则是为3项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的中国代表队选择候选的参赛项目。

其他13个专项奖由“科学家基金会”(如茅以升基金会、高士其基金会、周培源基金会等)、学会(如北京公益学学会等)、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以及企事业单位(如广东科学中心、《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等)设立。创新大赛的领衔赞助商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英特尔英才奖”,获奖选手除获得奖学金外,还将有机会赴美国参加次年举办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

在第26届创新大赛上,新设立了2类面对参赛科技辅导员的专项奖:中鸣数码科技奖和《中国科技教育》杂志专项奖。前一奖项是为奖励在科技辅导员板块中的科技发明和科教制作两项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参赛选手,后一奖项则奖励科技教育方案竞赛中的杰出项目。

奖励形式

专项奖设奖除设立奖品和奖学金等物质奖励外,设奖机构还结合本机构的特点提供其他的奖励形式,如会员资格、参加国际竞赛的机会、学习或实习活动等。例如,获得“华东理工大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选手,除了将获得2 000元的奖学金外,还将获得华东理工大学自主选拔预录取资格;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友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选手,如果考入清华大学环境系,将优先纳入“因材施教培养计划”。

专项奖的评审和问辩

专项奖评委在大赛终评期间,分学科组对参赛项目的内容进行专业测评,根据赛前制订的本专项奖的评审标准、评分办法进行测评打分,根据分数排序确定最终获奖名单。评审方式以专家采取一对一独立问辩的方式考查参赛项目水平和项目作者综合素质为主。专项奖评委可以由设奖单位自主聘请评委担任,也可以提供详细的评选标准,委托大赛评委会评选。

篇3

Research on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Technical Standard Patent Pool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hen Pei-xia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72)

Abstract: Technical standard patent pool as a relatively new thing in the filed of technology, We can’t ignore its influence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it. At firs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echnical standard patent pool, then explain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technical standard patent pool distinguish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and explore the jurisprudence basis behind the incentive effect. Hereby give suggestions to bring incentive effect into full pla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words: technical standard, patent pool, incentive

一、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发展

技术标准是指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协调统一,由行政机构、行业自治机构或其他标准化机构批准,通过特定的形式公开,供技术产业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专利池又称专利联盟,是指多个专利所有权人,为了能够分享专利技术或者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联盟组织。技术标准以原创性专利技术为主,通常由一个专利群来支撑。技术标准专利池是技术标准与专利池有机结合的一种运作模式,它是指某种产品或技术领域中的多项专利技术在专利权人之间的协议下组成该产品或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和专利池。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和组建专利池,从而进一步形成和扩张某一行业技术标准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技术标准与专利池,两个独立发展的领域,随着专利向标准领域扩张,逐渐结合到了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合,成为部分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标准制定者拥有标准中的技术要素、指标及其衍生的知识产权,因而现代专利池大多是伴随着技术标准而形成的。专利池加快了技术标准的形成步伐,技术标准的公共属性和普遍适用性反过来又使专利权人通过标准简化了单独实施重复许可的繁琐程序,两者结合可以节约专利许可的成本,提高专利授权的效率,并为专利池中的权利人实现超额垄断利益提供可能。因此技术标准通过与专利池的结合,成为世界范围内专利战的主要作战武器,并且发展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趋势,当前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众多企业纷纷提出技术标准专利池战略,便是积极响应这一形势的结果。

二、技术标准专利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影响

(一)外部激励影响

外部激励指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和市场效应。创新的外部性容易导致交易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而知识产权制度可以降低和削弱这种负面影响。我国法律明确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确保专利权人的创造性投入获得回报,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对创新者的补偿,从而使企业创新知识的外部性内部化,达到避免效率损失的效果。但是,现代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其生产往往涉及多个专利技术,容易产生“专利丛林”现象,并且可能出现阻碍专利技术扩散的“反公地悲剧”。“专利丛林”现象是指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应用或相关新产品的推出,都必须获得大量的专利权人的许可。“反公地悲剧”困守于旧式所有权,容易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势必受到影响。而通过组建技术标准专利池,实施专利许可制度,不仅有助于突破“专利丛林”的障碍,克服“反公地悲剧”的现象,而且能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提高。

此外,企业最重要的自主创新外部动力来自于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需求的变化是一种最根本的市场变化,任何一种产品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手段或工具。市场需求可以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同时使创新在获得技术成功后实现经济成功。当前国际上大多数主流专利池的组建都是以满足特定市场需求为目的,集中了实现该需求的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关键及主要技术专利。从当前的市场结构来看,除少数行业处于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大多数行业广泛处在垄断竞争状态,而战胜对手的主要手段就是比对手更具有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成功进入某个专利池,就可以凭借专利许可制度使用池内专利技术,这样相较于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无论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专利池巨额利润的预期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企业积极投入到自主标准的创新研发当中,这对我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二)内部激励影响

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内部激励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效应。相较于外部激励,内部激励是企业技术创新人员进行创新活动、完成创新任务的动力,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已经演变为以创新为主导的竞争,传统的“命令式”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对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只有当企业的价值导向能够真正融入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时,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效益。通常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激励手段包括物质奖励,以及表彰、荣誉和职业发展等心理与精神激励,两种激励方式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内部激励注重以企业的内部创新文化对员工进行塑造,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关注员工技术创新的心理动机,重视和激发员工的自我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由被动受命转变为主动进取,进一步吸引员工积极投入到我国自主标准的研发之中,实现自主创新。

三、技术标准专利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影响的法理学依据

(一)自由

自由常常表现为一种权利,是一种主体自由的结果。在这里主要是指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的一种自由支配行为,也包括专利池中的专利权人对池内专利处分的自由。对于自由的社会个体来说,它可以不断竞争、不断自我超越、不受任何约束,依主体本意而进行社会交往。但是,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当个体试图进入社会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由于每个人都具有自由的倾向,社会的交往就意味着人类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准则。法理学中的自由可以被移植来理解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创新观,因为技术标准专利池下的自主创新并不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创新,而是法律自由下的一种创新,创新只有搁置于法律自由的框架下,才具有完整的意义,同时,创新的自由也正是有了法律的保护才能得到持续且良好的发展,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

(二)效率

效率是指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大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换句话说,效率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价值极大化”或“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配置和使用资源”。技术标准专利池的激励影响主要体现在优化专利资源配置上的效率。资随着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联合组建技术标准专利池可以共同分担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减少交易费用,池中权利人有机会实现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对自主创新的激励影响,使之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在激励理论中,权利被赋予发明者不是因为他们以一个适当的方式值得此种权利或者融进了他们的劳动,而是因为这是确保智力产品的理想的产出能够为社会所获得的唯一方式。一种创新产品的产生往往是由多项技术集群的创新构成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专利和其他多项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专利池将这些知识产权囊括成一个整体,强化了发明和投资的动力,同时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形成会产生理想的社会智力产品总量,与此相应的就会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用的总量,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技术标准专利池激励影响的启示

通过上文技术标准专利池对自主创新的激励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技术标准专利池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技术标准专利池作为现代专利技术联盟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形成对于促进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日益显著。在知识技术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下,为了大力推进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就必须多角度完善和发展技术标准专利池,充分发挥其激励影响的作用,推动中国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完善技术标准专利池的相关法律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我国全面推行“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技术标准专利池是标准和专利相结合的新兴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全面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引导,当前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可能不足以涵盖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或规章制度对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发展进行法律指导,建立知识产权法律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其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在各项政策方面给予技术标准专利池以便利,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积极引导技术标准的形成和专利池的建立,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形成行业标准,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其次,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重视企业的内部激励。自主创新的管理是高层次的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务必予以重视,对员工必须摒弃僵化的机械模式,采取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人性化管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同时,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合理有效的奖惩措施,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专利池为目标,全方位激励员工的创新热情,为我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增强我国的技术实力,提高我国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应用水平,这样才能经得起国际市场的考验,也是获得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国家层面来看,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工作,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从企业层面来看,力争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构建行业技术标准,增强自身竞争力。

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国的自主创新使命也任重而道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在世界知识产权领域和国际标准化制定中抢占一席之地,我国必须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情发展的技术标准专利池,反过来也让技术标准专利池带动国家自主创新。笔者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合力,全面激发产业核心竞争力,能加快我国技术标准专利池的发展,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汤天波,张宇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视角下的专利池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4,8(4):36-40.

[2] 刘辉.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4):1-5.

篇4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为推进2021年广州市基层团建创新试点工作,给予各区创建经费保障,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特签订本协议书。本协议书作为共同遵守的依据,任何一方均应严格履行。

第一条 双方同意事项

甲方向乙方划拨经费人民币壹万贰千元整(¥12,000.00元)(经费划拨方式详见下文第四条“经费划拨细则”),专项用于2021年广州市基层团建创新试点工作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1、专项经费使用要求

(1)使用时间:划拨之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

(2)制定计划。乙方应制定此项经费使用计划并报备甲方。

(3)集体研究。由团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使用和下拨此项经费。

(4)专款专用。此项费用为基层团建创新试点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5)经费管理。乙方应严格管理和监督此项费用使用情况,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管理原则,对经费管理负廉政主体责任并受团省委和甲方监督。

(6)费用公示。此项经费使用情况属于团务公开内容,纳入本年度经费情况公示和团区委书记年度抓团建工作述职报告内容。

(7)结项报告(详见附件)。乙方应于项目结束后30天内提交此项经费使用结项报告。

第二条 甲方权利及义务

1、甲方权利

(1)定期督查乙方经费使用情况的权利。

(2)指导乙方开展基层团建创新试点事务和活动的权利。

2、甲方义务

(1)指导乙方基层团建创新试点和团务基础工作。

(2)按照本协议书规定的经费划拨方式及数额,确保经费具体划拨至乙方。

第三条 乙方权利及义务

1、乙方权利

(1)按照本协议书规定的经费划拨方式及数额,获得甲方划拨经费的权利。

(2)按专项经费使用规定分配使用的权利。

2、乙方义务

(1)严格按照协议规定支出此项经费。

(2)配合甲方组织的审计工作,接受甲方及对划拨经费的检查。

第四条 经费划拨细则

1、本协议书签订之日起30日内甲方向乙方划拨经费,即人民币壹万两千元整(¥12,000.00元)。

2、甲方将以转账形式向乙方划拨经费。乙方应当根据甲方要求,在办理支付手续前向甲方提供可供财务报销的收款证明。

3、乙方账户信息

户名:

开户行:

账号:

4、经费检查或审计,若乙方存在专项经费使用不当,应向甲方足额退回审计认定使用不当的经费;若乙方存在违规转拨经费的,应向甲方足额退回转拨经费。若乙方通过虚构合同、虚构票据(包括票据真实但并非用于经费对应用途的情形)等任何形式虚构开支的,应向甲方足额退回相应费用。

第五条附则

1、经费具体划拨时间由甲、乙双方另行商议确定,由于甲方以转账形式向乙方划拨经费,甲方办理转账手续即视为经费已划出。

2、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就此签订的附件将与本协议书具有同等效力。

3、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由合同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应向甲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4、合同主体地址同时作为有效司法送达地址,一方变更联系方式,应自变更之日起三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该联系方式仍视为有效,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5、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各执二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以下无正文)

甲方: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

(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

日期:2021年10月29日

乙方:

篇5

作者简介:陈艳(1976―),女,江西赣州市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以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为例”(编号:JG10DB2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8-03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教育中最具有职业技术性特点的专业,在艺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问题。[1]当前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社会普遍对“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中各个细分的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都强调实践运用性和职业技术性。[2]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校一拥而起办学的情况下,又历经多次学生“扩招”,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快过猛,出现了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应用性不强、复合型不够、专业不专、技能缺失等现象。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最能直接反映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一、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专业分为平面、动画、陶艺、装饰四大方向,以工作室教学为主导,实验室辅助教学,并以动画专业为试点,开展层层递进的教学改革。

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基础教学部,学习色彩、素描等造型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为四大方向:平面(书籍、广告、家具、展示、插图、包装、摄影等11个工作室)、装饰(丝网印刷、玻璃、金属、髹漆等7个工作室)、动画(平面动画、多媒体、影视、虚拟立体动画等4个工作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上、下学期分别从平面、装饰、动画中选择一项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共同课程。经历了二年级的课程,学生对各工作室与实验室有了初步了解,为三年级进入工作室学习打下基础,并尽早地适应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如书籍传媒设计工作室开设图形创意、广告、插图、摄影、展示设计等课程,并通过材料实验课程优化艺术设计教学。学生涉猎各专业方向的知识,在各实验课题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此外,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配合文化课和体育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坚持东西方艺术的融汇。以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西方视觉构成、摄影等现代艺术语言中穿插中国画、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3]其课程设置见表1。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不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而且还注重学术的交流与实践,例如:2011年秋举办“冒险与革命”国际素描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与学者交流了艺术理念;在主教学楼举办摄影采风汇报展,展厅里的作品震撼人心,那些作品不仅是在传达一些特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选择了大连金石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学校教学实践基地;鲁迅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学部参与设计修改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会徽;参与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会徽的征集活动,其中广告与综合媒介工作室全运设计团队、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学部全运设计团队、大连校区全运设计团队设计的会徽入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必将有新的突破。

(二)实践教学的价值

1.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借鉴了国外设计教育的一些经验,引进了一些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又借鉴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4]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将这种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推广,有利于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

2.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时代性比较强,适合现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将这种实践教学进行推广,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课程结构的良好改善,从而更能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3.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企业进驻校园参与教学,实现了学院教学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双赢,这种双赢有利于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近几年来一直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大大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学校开设了类别很多的专业工作室课程,但硬件设备、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严重缺乏。此外,学院内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工作室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长此以往,这将会影响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中央美术学院实践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其摄影专业,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

在吸收国际摄影教学课程精华的基础上,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历经几年的实践-总结-调整,设置了摄影专业的3年专业课程。目前该工作室具有完备的设备体系与教学空间,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注重艺术、理论、科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上突出循序渐进式的理论-思维-实践的方式,并在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理论框架、技术素养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培养上不遗余力。其一年级为基础课,二年级课程开设有摄影视觉与基本操作、黑白胶片与感光化学彩色影像基础理论、数字影像体系基本原理、试验影像--传统技法体验、摄影史话题、光线与感光测定、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社会纪实摄影、图片编辑与影像批评,三年级课程开设有布光与影室拍摄、高级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主题摄影综合训练、影像品质控制、叙事性摄影与影像编辑,四年级课程开设有平面设计与印刷基础、综合实践―个人推广、毕业创作及论文完成。[5]

中央美术学院还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从其四年级上学期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注重学生的个人推广,将人才作为品牌增强校、企、学生的交流,既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又减少了企业培训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入工作的速度。

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四川美术学院课程设置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在积极探索现代设计教育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调专业特色,按国际设计教育应具备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已建立起教学、科研与市场互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多个专业方向,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室与设计实习基地,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观念、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6]

艺术设计专业分为装潢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其中,创意服装设计是重庆市精品课程。

创意服装设计课程开设有时装与日常服装的区别、联系,大师与历史服装鉴赏,创意服装设计的方法,西方服饰文化对非西方服饰文化的冲突、渗透,联想设计的构思形式,服装的风格形象,时装设计与材料――对材料的再创造,后现代服装设计与后现代服装设计师。创意服装设计是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制作的过程。教学注重设计的原创性,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能力,指导时尚与流行,是通向设计师道路的必经之路,培养具有原创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高品位、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倾向于对国内外的文化的研究,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材料和新工艺。

(三)广州美术学院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广州美术学院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训练,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与表现能力的培养,注意最新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掌握好一门外国语和现代设计工具。

以“广告创意”课程为例。“广告创意”课程通过三个阶段的操作:《阶段一》授课、思维导图运用、小组头脑风暴进入;《阶段二》头脑风暴演绎、创意出笼、备图;《阶段三》形式美、执行力、完稿与提案;帮助学生在作业过程消化授课的七项内容:观念、概念、判断、方法、执行、检测、态度,指导创意小组从制定大创意概念入手,通过闪光元素寻找,通过创意思维的开发,通过学习制造差异、训练审美执行力、尝试将概念做鲜活,最后完成公益广告或品牌广告系列创意的完整作业和提案演讲,感受一个广告作业的创意流程。[7]

广州美术学院侧重于学生学与测的结合,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同时能及时反馈信息给老师,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外,广州美术学院注重学生的头脑风暴,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特色课程的质量。

(四)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课程设置

卡塞尔艺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艺术学院,学校设置的专业、教授的课程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而几经变化。

卡塞尔艺术学院的教学深受卡塞尔模式的影响,它是一种十分强调实践的教学理念。卡塞尔艺术学院设置的科系有自由艺术(Bildende Kunst)、艺术教育(Kunstpaedagogik)、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工业设计(Produkt Design)和视觉传达(Visuelle Kommu nikation)。自由艺术系专业划分为三个工作室:自由绘画、新媒体与老媒体、综合性工作室。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其它几个系里自由挑选专业实践。工业设计分工业造型、纺织、服装等。视觉传达分平面设计、动画、插图、多媒体、版画、纸艺、电影、照相等。学院同样重视基础课程,基础课的学制为一年、学时为全日制,分为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冬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为抽象的黄颜色、抽象的红颜色、抽象的蓝颜色和自由创作;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主观创作和RUNDGANG学院年展准备。基础课学期中间为参观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每周二晚上人体课(选修)。除了五个系,卡塞尔艺术学院还有十四个工作室,如陶瓷、木工、金属、印刷、丝网工作室等。

学院把艺术精神与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多视角地学习艺术与文化,这是几十年来学院一直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可以在这里完全自由的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使用各个工作室。[8]

三、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构想

(一)寻找创新的设计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聚焦于提升实践者“行动中反映”的能力。[9]也就是说,做设计以及发展持续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应该贯穿于专业人才的整个学习生涯。

设计得以表现依赖科学和合理的设计程序,即为设计前的调研(发现问题)―初步方案和陈述讨论(寻求方法)―确定方案、深化方案(解决问题)―模型阶段―展示陈述。“讨论和陈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使问题明朗化,方法明确化,一切都在合理、科学、有效的环境下进行讨论,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

(二)学习与实践的交叉进行

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可以用3―6个月时间去企业实习或参与一些具体的课题设计,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这样能有效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紧抓设计实践的环节,建立用市场意识指导产品设计的理念。课程设置特别是专题设计课程必须与企业或具体的项目挂钩,避免纸上谈兵。早期的设计专题可采用虚拟项目,高年级应采用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同时,学校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和专业设备,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具体问题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便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11]

(三)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应建立在对外来文化引进的基础之上,借鉴别国的宝贵经验,汲取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的思想和设计教育体系。

各艺术院校可以吸收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的先进经验,建立与国外艺术院校的联系,可以增设一些对外交换生的课程,多与国外艺术院校交流合作,争取同国外艺术院校联合办学。

(四)教学与市场的紧密结合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市场也随信息化的发展而更加繁荣,大学与市场的壁垒将逐步打破并走向融合。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和它的实践领域紧密结合,只是关在校园里面壁攻读,将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1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置于视野的总体性开拓,使教学和研究专业知识、教育创新相互连结起来。

各艺术院校可以学习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同国内市场接轨乃至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同步发展。

(五)理论研究的全面跟进

各艺术院校应该紧跟时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艺术设计理论课,让学生对艺术设计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史通今”。同时,开设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课,在艺术设计现有发展程度的基础上,研究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步步跟进,提高艺术设计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吻合程度,从而把艺术设计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六)学生引导工作的积极开展

鉴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工作室教学“贫富分化”的状况,学校应在学生对专业及教师没有足够认知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避免资源较少的工作室面临因生源不足而被迫关闭的尴尬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的长远规划,让多元化的“中国设计”誉满四海。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发展,各艺术设计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课程设置。相信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将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从而为民族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嘉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

[2]邓常宁.论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美术大观,2009(9).

[3]陈艳,郑淇元.建立科学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82-283.

[4]吕村.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回顾与现状[J].中州大学学报,2009(2).

[5]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实践教学[EB/OL]..

[8]卡塞尔艺术学院网站.课程设置[EB/OL].省略/group/topic/4850140/.

[9]舍恩著,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局背景的专利信息服务行业领导者之一,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利文献数据和非专利科技文献数据。2014年~2016年,我们的数据收集范围从专利扩大到商标、标准、科技期刊、知识产权和创新类图书等,专利信息也从单纯的文摘和全文扩展到法律状态、审查文件、流程信息、运营信息、复审和无效决定、知识产权司法判例等,数据量从1亿扩大到近5亿,数据量达500TB。如此巨大的数据量必须得到有效应用才能产生巨大的价值,推进我国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现在有很多专利信息服务商能够提供传统的专利检索和分析服务,但是都仅限于专利,而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不够全面、准确和权威,服务价格相对较高。如果能以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大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处理,并进行大数据关联,构建一个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向终端用户提供质优、价低、权威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专利大数据管理、运营、交易等扩展服务,则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工作。

一、专利与科技文献大数据现状及创新应用分析

(一)现状分析

以专利为核心的相关科技文献数据有较大规模。根据我们当前所积累的与专利相关的科技文献数据,总体分为专利文献数据、非专利科技文献数据(二者合称为核心资源数据)、检索数据、应用数据、平台数据和管理数据。具体包括:

1. 核心资源数据

主要分为专利数据(含审查过程数据)、商标数据、标准数据、法律文书数据、期刊数据、其他数据。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专利全文文本数据;

(2)国外专利全文文本数据(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3)国外专利著录项目数据(共包括100余个国家及地区、组织);

(4)中外专利法律状态数据;

(5)中外专利引证文献数据;

(6)中外专利生物序列数据;

(7)中外专利化学结构数据;

(8)中外期刊元数据数据库;

(9)中外标准数据;

(10)中国知识产权类法律文书数据;

(11)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数据;

(12)中国商标数据;

(13)美国商标数据;

(14)马德里国际商标数据;

(15)知识库及词表数据库;

(16)中外专利说明书及附图全文图像数据。

2. 检索数据

主要包括为实现检索而收集整合的原始数据和加工数据,特别是各个检索字段。

3. 应用数据

应用数据包括专利检索数据和非专利检索数据(主要是检索表达式和检索结果)、专利分析数据、项目管理数据、大数据商城数据、客户服务数据。

4. 平台数据

平台数据包括系统和网站的资源目录、表单、文本、图片、视频和网页。

5. 管理数据

系统管理数据包括用户数据、权限数据、日志数据、统计数据、监控数据、运维数据。

根据我们当前的检索业务运行情况,数据检索日访问量在10万左右,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量在10亿,在线服务数据量在150TB左右。

(二)基于大数据关联与整合思路的创新应用分析

根据与专利相关的科技文献大数据内容分析,专利文献与非专利文献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例如专利与科技文献间引证关联关系、检索内容关联关系、文献信息相似性关系等,需要用大数据关联的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和整合,将相关数据整合后对外展示和提供服务,产生一系列新的价值。

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文献大数据关联与整合的主要过程包括:

1. 对专利和非专利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

2.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合、深加工、翻译、代码化等处理。处理完成的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采用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语义引擎等技术进行智能关联,将文献引证关系、技术关联性、新颖性、创造性、商业价值等展现出来,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人工或自动标引,提高关联分析的有效性。

3. 在此基础上形成应用服务,例如检索服务、分析服务、预警服务、专利价值评估、交易撮合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

其过程如图1所示。

(三)基于专利信息服务产业链整合思路的创新应用分析

科技文献大数据服务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业链有非常巨大的整合作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业链中包括:直接服务供应商、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最终客户等。其构成如图2所示。

我们未来的定位是从直接服务提供商向整合服务集成商转变,通过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来实现对产业链前后的业务进行整合。向后可以联合其他间接服务商利用其能力快速拓展业务,向前建立服务运营平台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知识产权出版社作为平台服务者,与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用户共同创造价值。平台的核心作用是让各服务供应商基于平台的海量“大数据”灵活、便捷的构建自己的“小数据”,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各种服务产品提供给最终用户。

二、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展望

由于多年来不断地数据积累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知识产权出版社已有充足的数据资源储备和检索技术储备来构建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服务,整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业链。下面从用户群划分、大数据关联与检索技术、数据项目管理、大数据服务交易等几个方面考虑平台的功能:

平台本身的用户群划分要侧重于服务公众,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等缺乏创新资金的目标群体,同时为平台管理者提供完善的数据和业务管理功能。

平台采用的技术,一方面要自动进行专利数据与非专利数据的关联分析,另一方面要保证海量数据的检索性能和准确性,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展现检索结果,直接命中用户最关切的部分。

平台应具备大数据项目管理功能,用户能将数据自定义划分成集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加工,形成定制化的数据产品和服务。

为了提高专利创新能力,平台还应该提供大数据服务交易平台,构造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大数据商城,提升专利价值,“盘活”数据,促进创新。

(一)主要建设内容

对于将要建立的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五个一”:

1. 构建一个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产大数据平台,提供大数据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撑,包括建立大数据存储架构、提供高效的检索服务与分析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展现。

2. 构建一个以基础服务为支撑的运营平台,未来基于专利核心数据以及相关的科技文献数据,开展检索、分析、评估、交易等多元化的市场运营,并为知识产权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更为开放的服务支撑,包括提供统一的客户管理、产品(服务)管理、供应商管理、计费管理、交易支付、资源(项目数据)管理等功能。

3. 构建一个统一的应用开发支撑平台,为以数据为支撑的各个应用开发组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和应用组件,使各开发组直接可以复用平台基础功能,或降低技术难度和开发风险,提升开发效率,并让各开发组将精力集中于向用户提供特定服务的功能上。包括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组件、系统日志服务、消息服务、自然语言处理组件、翻译服务、数据可视化展现组件、知识库管理组件、消息队列组件等。

4. 通过构建统一的技术架构解决方案,提高各个应用质量,提升最终用户的体验,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扩展性,降低总体成本。包括负载均衡解决方案、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服务、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安全服务解决方案等。

5. 通过构建统一的管控平台,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升运维质量,并提供运维辅助工具来降低运维成本。包括系统监控平台、自动化运维工具、数据核查和修改工具等。

(二)平台关键技术

1. 大数据存储技术

科技文献大数据存储需求包括3部分:

(1)传统结构化数据库,存放系统基础数据、专利及非专利结构化数据、操作数据等。

(2)大数据存储,存放海量文件,主要是专利和科技文献全文、附图、外部文件、部分关联关系等。

(3)检索数据库,检索引擎自身配置的数据库,存放检索索引、关联关系等。

其中大数据存储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数据源多、分布式存储、海量文件、快速存取以及存取结构应便于统计和分析等。

因此,大数据存储架构设计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以实现专利和科技文献全文、附图、外部文件、部分关联关系的分布式存储。它有高容错性的特点,并且部署在价格较为低廉的硬件上;而且它提供高传输率来访问数据,适合那些有着超大数据集的应用程序。

大数据存储的分布式架构,将大数据处理引擎尽可能地靠近存储,实现了将单个任务打碎,并将碎片任务发送到多个节点上,之后再以单个数据集的形式加载到数据仓库里,采用的具体技术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并行数据库、映射规约处理模式等。

2. 大数据管理及检索技术

科技文献大数据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专利与非专利数据检索涉及海量数据,且随着业务发展,数据量日益增加。

(2)系统用户广泛,需要在支持高并发量的同时,保证检索性能。

(3)系统稳定性是衡量一个应用系统的重要指标,需要保证不会因某个节点设备的异常,而影响整个系统对外所提供的服务。

(4)需保证系统的高可扩展性,可通过增加节点方式,扩展系统容量与对外服务能力。

(5)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检索。

大数据管理及检索架构设计采用了大数据管理系统并提供大数据检索服务,其处于提供全文检索服务的基础组件位置,即基于分布式或虚拟化技术的硬件支持,为所有通过二次开发接口进行检索的请求提供响应服务。大数据管理系统与实现大数据存储的数据库处于同等地位,只不过数据库负责数据存储,大数据管理系统则负责数据当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全文检索。

大数据检索工具应具备以下技术特性:

扁平化设计,弹性扩展;异常感知、自动恢复;柔性多引擎技术;高效分区索引机制;多副本机制;混合索引方式;内存表与列存储;异步检索;多层次、多粒度的分布式缓存;可扩展的检索模式,同根词检索,算法和词典结合的英文词根检索,支持基于同义词、主题词的扩展检索。

3. 大数据智能化检索及分析技术

数据智能化检索和分析技术的目标对象是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自然语言文本为对象的数据挖掘技术,它是从大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集中发现隐瞒、潜在的和重要规律的过程。首先从数据和文本中提取适当的特征,表示成计算机能理解的形式,然后采用各种挖掘方法发现隐藏的知识模式,最后以用户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输出。

针对专利检索、特别是智能高级检索,大数据检索涉及到了词库管理、概念识别、文本抽词、关键词扩展关联、相关度计算等内容,这些功能将基于数据智能化检索和分析技术来实现。具体技术包括:自动分词、文本聚类、自动分类、自动重排、自动摘要、主题词提取、信息抽取、常识校对、拼音检索、相关短语检索、关联关系分析、内容过滤等。

4. 大数据展现技术

对用户友好的展现大数据分析结果是提升大数据价值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基于分析数据集进行形象、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展现是平台的关键技术点之一。数据可视化展现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复杂的图形,直观地将数据中包含的内在关系以人们更易接受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在平台中数据可视化展现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丰富的图形功能。图表展示组件需要提供各种图形的展现形式,除了基本的线图、饼图、区域图,还应提供漏斗图、金字塔图、线性波谱图、子弹图等多种图形来满足各种分析功能的图形展现。

(2)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包括XML、JSON、多元数据组等多种接口的数据格式。实现专利分析与分析服务的一体化标准,能够支持未来其他用户根据分析要求自行开发相关的应用功能。

(3)有优秀的兼容性。能够不依赖于任何Active-X或扩展控件并兼容多种脚本语言,能够支持未来广泛用户的使用。

(4)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支持用户自行开发相关的分析产品,支持复杂的图形展现(例如专利人合作关系等的展现)。

5. 大数据项目管理体系

数据项目的建立是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生成的操作结果,方便后续工作的使用。基于此,平台应提供独立的管理功能,并提供对其他功能接口的调用。用户可以通过此模块建立多个项目,每个项目是若干个数据存储单元的集合。数据集合以树形结构存储,每个数据集合包括但不限于形成当前数据集合的检索式、专利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等内容。一个项目是由多个数据集合包构成,每个数据集合包又可以由下一层数据集合包或者一组专利的集合构成,每个专利包括著录项目、标准信息、标引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大数据包等内容构成。大数据项目管理功能应包括:项目信息展示、项目管理基本操作、项目内容管理、内容统计分析、文献多方式浏览等。

6. 大数据服务交易平台技术

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中应构建服务交易平台,数据商城是其特色功能之一:作为卖家,用户可在数据商城中实现专利分析报告、专题数据库和专利文件资料包的销售,还将实现应用工具和专题数据库的定制服务。在商城中可实现商城信息的检索、导航、在线订购、支付、交易确认、点评等业务。系统的注册终端用户均可作为买家参与商品交易,提供服务产品的注册用户兼具卖家的身份。

如何实现数据商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数据商城能够汇聚众多专利服务需求者和供应者,在业务设计上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对数据商城进行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的设计,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的服务,并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其业务重点在于对交易过程进行全面地梳理、对流程进行细致地规划、设立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账务管理体系对交易资金进行全面管理,并通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供需信息匹配服务等交易撮合功能来提升用户体验。

三、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在创新工作中的作用

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后,通过大数据的关联与整合,在产业链中占据了枢纽地位,整合了上下游,并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种数据服务促进创新工作。

(一)整合专利相关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用户创新

平台将上游专利和相关数据源、服务、软件进行整合,面向下游用户,提供整合后的智能服务。组织链条上各个供应商,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不同服务者的合作来满足用户的最终要求。实现了上游数据与服务的增值,整体上提升了对下游最终用户的服务水平,由此促进了最终用户的创新工作。

(二)提供低成本的智能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检索大量科技文献,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采购科技文献数据库,建立自己的检索系统或者购买相关机构的专业服务。但是,对于小企业和普通科研人员来说,传统的免费检索效率太低,依靠专业机构则大幅增加了创新成本。

科技文献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将提供一套智能化检索服务,给不熟悉科技文献检索的用户提供完善指导,比如自动分类、标引、导航,自动化的相关文献分析,自动化的信息推送和预警分析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达到部分取代专业机构的程度,能够给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近似于专业机构的查新服务。平台本身的检索服务可以采用免费或低费用的方式,大幅降低了个人和小企业的创新成本。

通过本平台,用户可以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预测相关发展趋势;跟踪竞争对手的活动;发现和避免专利侵权行为;充分利用失效专利经济和技术价值;减少重复的研发项目。

(三)完善的信息推送机制,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

由于系统会根据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已有数据,并对新进入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实现如下应用:

1. 平台自动分析客户以往关注的领域,然后搜寻相关新进文献,及时提醒用户其该领域的技术革新,并推送相关文献。

2. 平台还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检索式、阅读行为、文献引证关系,找出与当前用户关注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文献,将其推送给用户。拓展用户检索覆盖面,帮助用户寻找新思路,在其创新过程中起到自动化地进行科技情报收集的作用。

3. 对于正准备进行专利交易和成果转化的用户,平台提供智能的消息服务,通过对交易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发盘提醒、报价参考、同类产品比较、市场预警等服务。

(四)构建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促进规范化的专利交易

平台本身将提供一套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专利价值由评估模型、专业人工评估、专利交易价值等综合而成。专利价值评估可以配合数据商城为专利交易双方提供客观的价值判断,供交易双方参考,从而加强专利交易的可靠性,促进交易业务的发展。

(五)通过用户的大数据交易和数据挖掘利用,进一步促进创新

用户可以将自己生成的专利分析报告、专题数据库和专利文件资料包放到大数据商城中进行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用户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对专利等科技文献数据的深度利用,会让用户能够收集更全面的信息,认识差距、找到创新点,又必将进一步促进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树振,罗学礼,王森,杨莉,段嘉杰,张德刚,企业非结构化数据检索研究[J].信息技术,2014(4):196-200.

[2]马惠芳.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和检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东华大学,2013.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高职学校都面临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高职学校培养出的相关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就造成了相关人才的缺乏和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下降等问题。对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过程当中,应当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条件有限

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社会中,时代感很强。但是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却往往难以迅速地融入工作岗位当中,在计算机方面也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现今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课程教学较为缺乏,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培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同时,一些高职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实训软件落后,缺乏实训基地。因此,很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无法长时间的顶岗工作,从而会对其工作业绩、未来发展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1.2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职学校当中,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效果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专业实践、企业实践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实践案例和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因此,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在过去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水平的有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实训条件建设

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创建,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况,对职业技能培训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布置和安排,从而营造专业性较强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实际开发项目实例,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学校应当面对专业学生实时开放实训室和实验室,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实践进行实践培训。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在校内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和建立,让学生能够尽早感受和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这样,在日后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由教师带领学生成立相关的工作时,进行软件开发、网页设计、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维修等实践操作,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联合进行招生和培养,从而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良好的学习和与就业,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2.2就业培养模式

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职业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不过,职业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才能够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对于计算机技能职业岗位来说,需要具备良好的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才能够使其在社会中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时展,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高职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企业之间达成人才培养和输送协议,从而帮助学生对实际工作拥有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工作能力对其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从而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计划。高职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将其作为努力和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不断地提高自身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还能够逐渐形成职业素质、社会竞争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使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

2.3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当中,教学内容应当满足市场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和定位要根据行业主流技术进行调整。对于已经淘汰的教学课程,应当及时摒弃,从而解决教学内容落后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教学十分重要。在教材当中所设置的内容,往往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重点。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开发精品课程,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内容,并且设置相配套的材料和软件,灵活高效地运用教学资源。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来说,应当掌握熟练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使用能力。因此,高职学校应当建立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各种多媒体设备和实训软件进行充分的应用。

篇8

引言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医学专业,并进行了详细地划分,提供相应的设备与资金。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医学专业的分支学科对于医学事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对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教育工作者总是侧重于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其实践能力。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极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对于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要想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创新精神,而创新发挥作用也必须要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所以各大高校必须要以创新为总指挥,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随之我们也加大了对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我国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超高科技水平的国家首先必须要成为一个教育强国,教育将会源源不断地为各个领域输送人才。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日渐的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则以新型的专业崭露头角。药物制剂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制药物来解决人类身体的疾病。这是一门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这门学科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出现会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需要有着一定的药学知识储备,所以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受教育者则对于这些基础性的药学知识极为关注,而在此同时,却忽视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甚至有些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记厚厚的医学书籍,却没有时间待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这便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实践性的忽视。我们都知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一门与药物的研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技术含量极高的学科,实践的缺失会导致该学科丧失原来的学科作用,也不能为科技领域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也不是一门纯技术的学科,我们一整天待在实验室并不一定会研制出新型的药物。这门专业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而该专业的技术性则使得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上,从而忽视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于前人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会导致一切的实验都将是徒劳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的渗透,学生和老师只是纠结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实验但不会有新的发现,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前人药学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以创新精神去引导,这样才能使得药物制剂的研究有所成效。

三、实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既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才能有好的学科建设,也能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则是必须的,只有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既有药学理论又能基于药学理论研制出极为有效药剂的全面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备宝典―创新精神

上文已经提到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非改不可了,那么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改革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课程并行关注,这样才能使得药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也能够使得每次的实践都将是极为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力才能使得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二)我们应该以创新为动力和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既定的成果挑战,敢于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能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路,也能探询到新的奥秘。

五、结束语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我们所学习的人文科学,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术型专业,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在当前的各大高校里都有开设这样的专业,其原因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与中国未来的医学事业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创新精神丧失和理论知识不够充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个性就是创新的来源和可行性,以创新为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改革才是有效的。

作者简介:马莎(1984-),女,民族:回,籍贯(省、市):云南省蒙自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药药剂学。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9-1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图形图像领域的一种新型虚拟交互媒体,目前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内许多高校及研究所开始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作为IT领域创意产业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应该将虚拟现实这项前沿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纳入到教学中。

一、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众多开设了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高职院校就该专业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就如何根据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践教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因专业定位不明确,造成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应该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偏注于技或艺都将有违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三维动画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中,普遍的教学状况是: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设计软件的追风逐流中,忽视了软件只是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工具去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其次是教学中的项目案例与社会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已经使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在使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时,所选案例不够经典,或者题材与表现手段太过陈旧,与当前行业实际应用不匹配。

再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训,而实训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技能训练的效果。建好实训室后又因设备的更新换代、耗材、管理等问题,面向学生开放的实训时间也有限,从而大大地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上的诸多问题表明,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的改进方法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序列,通过项目教学整合相关课程。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课程可以将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摄影等课程整合到“虚拟三维校园”的资料收集子项目中;将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整合到资料的整理与优化子项目中;将三维动画基础课程的讲解直接纳入到三维校园模型的创建子项目中,以此解决表现技术问题;将图形创意、VI设计、印刷工艺等课程整合到虚拟三维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中,着重解决创意与艺术地表现等问题;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整合到虚拟三维校园的网络任务中等。在各个子项目教学中,打破以前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根据项目要求直接或并行地按所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互动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即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先体验相似项目的虚拟作品,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尝试制作出来该作品,初步形成基本表现能力;再反复体验自己或同学制作出来的虚拟作品以寻求不足并予以完善,最后将虚拟作品在常规实训室里按传统的实训方式制作出来,完成对设计作品的最终检验。

最后,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众多的设计项目都可以制作成虚拟作品,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即可进行自主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还可根据老师的提示,归纳相关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的意义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是图形图像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将随着IT的发展而涉足各行业各领域。课程整合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职业教育特色。从项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体现出一个新字。

其次,在项目教学内容上,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和体验式教与学,将虚拟技术的运用、虚拟作品体验或虚拟实训设备的操作,与常规实训室的具体实训相结合,更有助于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段上,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如作品的最终结果都以互动式的虚拟现实作品形式进行呈现。

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体验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单调的接受。老师的教授也不再是机械的你问我答的表面互动式教学,而是体验式的学习,在玩中受教。学生最初由互动作品体验而产生兴趣,由模仿制作而获得表现技能,再反复互动体验而强化技能,最后实际制作出成品以检验其技能。

四、 总结

将传统的图形图像制作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运用势必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得到前瞻性的进步。而学生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操作中得到了与实践相符合的体验,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因此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能够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 图形、图像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12).

[2]李伟群,于斌.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7).

篇10

在我们的快速JPEG 2000图像尺寸缩小转换方法中,首先将原始JPEG 2000图像经EBCOT解码以及反量化步骤解出图像的频率域编码信息后,再透过频率域图像尺寸缩小转换方法,直接在频率域里缩小图像尺寸,最后再通过量化与EBCOT编码等步骤,将图像尺寸缩小后的图像频率域编码信息编成JPEG 2000图像。

本文所提的JPEG 2000图像尺寸缩小转换方法与空间域图像大小转换方法相比,所提的方法省掉反向小波转换、反向色彩转换、后置处理、前置处理、正向色彩转换、以及正向小波转换等六个步骤。由于所提的方法不需将频率域编码信息转成空间域图像,因此本论文所提的方法除了可更快速的转换图像大小外,也可省下存放空间域图像内容所需的存储空间以及减少所需的计算量。

1 简化JPEG 2000压缩与解压缩流程

在快速JPEG 2000图像尺寸缩小转换方法中,保留了EBCOT解码、反量化、量化与EBCOT编码等四个部分,主要原因说明如下:

1.1 EBCOT编/解码 JPEG 2000编码后的图像会储存成封包的格式,但封包并非以子频带为单位储存,所以要取得各子频带的内容,必须先经过EBCOT解码才行。再者本文的方法有可能需要对子频带再进行小波转换,因此EBCOT编/解码过程不可省略。

1.2 量化与反量化 保留量化与反量化步骤的主要原因在于图像经由正向小波转换后,会产生不同大小的子频带频率信息,不同子频带频率信息使用不同的量化步长值进行量化。

子频带与量化步长值这两者有相对应关系,换句话说以具有7个子频带的JPEG 2000图像而言,必须要有7个相对应的量化步长值。而子频带与量化步长值所产生的数目与小波转换的层数有关,对于一个经过m层小波转换的影像,所具有的子频带数目Nsubbands计算公式为:Nsubbands=3×m+1,图2所示为图像经由二次小波转换后所产生的七个不同的子频带。

每个子频带的量化步长值都是由一组独立的控制参数(ε,μ)决定,该组控制参数必须记录于JPEG 2000码流头部,供译码端还原量化步长值使用。图3所示为一张图像经过三次小波转换后所产生的频率域情况。

本文所提的频率域图像尺寸缩小方法会改变原本图像的小波转换层数,进而影响到量化步长值与子频带的对应关系。当使用不同小波转换层数时,每个子频带的量化步长值会不同。所以,当图像在进行尺寸缩小前,先使用原本JPEG 2000图像的量化步长值对图像进行反量化,还原频率域信息,当图像尺寸已调整缩小后,再用新的量化步长值来量化频率域信息,即可解决量化步长值与子频带不一致的问题。

在我们所提的方法中,分别会遇到小波层数足够与小波层数不足的情况。假设一张JPEG 2000图像小波层数为m层,欲要将图像尺寸缩小为原来的(1/2n×1/2n)大小时,假如n

若n>=m发生,也就是小波层数不足。首先经EBCOT解码后,产生不同的子频带信息。针对不同的子频带信息使用反量化,接着进行图像缩小的工作,将不需要的外频信息去除,保留的频率信息因小波层数不足(小波层数需为1层以上),要对保留的频率信息再进行小波转换。产生出来的小波频率域尺寸大小超过欲转换尺寸,可将外频的小波频率信息去除,保留LL子频带。此时图像大小虽已符合转换所需大小,但JPEG 2000规定图像至少要有一层小波转换,所以必须再做一次小波转换,得到一张小波转换层数为1的JPEG 2000图像,最后再经量化与EBCOT编码,得到尺寸缩小后的JPEG 2000图像。

2 频率域图像尺寸缩小转换方法

图1中间的频率域图像尺寸缩小转换方法主要工作包括缩小频率域图像尺寸与修改JPEG 2000图像码流主标头相关参数等步骤,详细步骤如下:

2.1 括缩小频率域图像尺寸

①小波转换层数足够的作法。假设当图像的小波层数为m层,欲将图像尺寸缩小为(1/2n×1/2n)大小时,若n

首先使用EBCOT解出频率域信息,再对需保留的频率域信息作反量化动作,接着将整张图像的尺寸缩小,并且丢弃不需要的外频频率信息,最后将所保留的频率域信息再重新经过量化与EBCOT编码,即可得到图像尺寸缩小后的JPEG 2000图像。

②小波转换层数不足的作法。假设当图像的小波层数为m层时,欲将图像尺寸缩小为(1/2n×1/2n)大小时,若n>=m,就是小波层数不足,则除了丢弃m个外层的中高频信息外,还需要将原来最内层的低频信息,进行(n-m)+1次小波转换,再将所产生的(n-m)层的中高频信息丢弃。由于以上的(n-m)次小波转换后的中高频信息最终将被丢弃,因此在进行以上小波转换时可直接省略许多计算工作,不必进行完整的小波转换。此法为本文提出的快速小波转换方法。

2.2 修改JPEG 2000图像码流主标头相关参数 JPEG 2000图像码流主标头记录原始图像大小、块状(tile)大小、小波层数、各子频带的量化步阶值参数(ε和μ)等数据信息。在我们所提方法中,并没有将图像解回空间域,而是在频率域信息缩小图像尺寸后,直接进行量化和EBCOT编码,产生新的JPEG 2000图像。新的JPEG 2000图像码流主标头数据无法像空间域转换方法由JPEG 2000压缩方式设定,而必须自行修改JPEG 2000图像码流主标头内的相关参数。

3 小结

JPEG 2000具有的多种特性使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图形图像公司如Pegasus,Aware等在开发的图像软件中集成了JPEG 2000图像压缩技术;有的公司如ImagePower等已开发出JPEG 2000的DSP芯片。JPEG 2000将取代JPEG在图像压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提出一个新的快速图像压缩方法,可 大幅降低使用空间域转换时的处理时间,以及所需存储空间,但是本文所提方法只针对静态图像实现固定大小的缩小转换,无法对图像作任意大小转换,对图像作任意大小转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需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11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应用目的和意义

1.应用目的

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技术贯穿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中,其目的是为适应现代康复治疗的市场需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新型的“行为导向”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最终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应用意义

“行为导向”型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教学理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替代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学是为了做,要在做中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它对推动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行为能力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1.实现兴趣化、多样化、特色化的优势

行为导向教学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实现授课内容的兴趣化;融合各种“行为导向”型教学方法与技术的长处,以学生的“活动”为导向设计和链接课程,借鉴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此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创新,个人教学上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实现特色化。

2.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职业化

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真正贯彻“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教学相融”。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还有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符合未来职业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化。

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学科内部开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重点是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探析和实践行为导向教学的方法,经典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法、引导课文法;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项目迁移法、知识竞赛法等,建构“行为导向”教学的新范式。同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实践环境及设备、师资队伍、考核与检查方法等。

2.增加实践操作的授课学时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增加实践授课的学时数,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改编教学文件,努力探索一种科学、高效的实践性训练模式,健全科学的实践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教学高效、有效进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对学生采取多方面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只有笔试成绩一种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从多种考核方式的改变带动学生培养多种能力的转变。

3.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资源

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设计,总结经验,形成各种教学法的范例;制定适合本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课程评价方法和手段;制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技能考核标准,最终构建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

通过完善实训实习设施和基地建设,打造与“行为导向”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开发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最终形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行为导向”型教学和课程资源。

四、经验与问题

1.取得的经验

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出高等职业教育“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使用技术和应用技巧,强调应突出兴趣化、多样化、特色化、职业化的优势特色;建构起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型的教学体系和资源,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这是实现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

2.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调研时发现,当教师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课堂时,虽然运用了张贴板、卡片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仍会出现教学时间安排不紧凑,课堂秩序较散乱,学生学习盲目性较大,学习效率较低等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教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时,对其内涵、教学流程和技术要点缺乏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仅考虑知识框架,而没有对教学流程和学生互动等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如果教师能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真正地相容,就能形成优化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能充分地体现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研究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学科不同内容教学方法也不同,把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为将来服务于社会奠定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