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5: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文/张琳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作者:张琳 单位:唐山学院经济管理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 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来临标志,供应链管理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管理思想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开设较晚,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基础条件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该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模式,阐述了在本专业开设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任务及要求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研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与运作,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活动,通过反馈的信息流、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具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视点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探析
1.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策略采用“认识运用评价构建”的技术路线,从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化,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水平。
(1)认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构成,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对企业经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供应链管理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订单与客户关系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方式与控制策略。进一步了解一体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构建供应链管理的艰巨性。
(3)供应链管理评价。分析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供应链环境下的多赢机制与价格策略,供应链绩效报告等。
(4)构建企业供应链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探讨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实地调查、企业供应链调研与策划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社会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交互式、讨论式、启发式、案例讨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逐步建立及完善校内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资源、在线实训、在线交流和在线测试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三、信管专业的教学深化
该课程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除了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特色,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类高等工科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把培养学生掌握企业信息化知识,掌握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与开发作为计算机技术、数据优化与融合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方法之一。为此,2007年秋,在校教改基金的扶持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研发”的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教研室老师及信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2000和Borland公司的JBuilder 2006 Enter-prise等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实现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仓储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等系统功能。
2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物流经济学、国际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三门课程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在学习了物流学导论课程之后,为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而设置的,从不同教学对物流管理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三门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掌握整体优化的思想是学好物流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旨在从一体化的角度来对物流及其他企业运作问题进行统筹管理,培养学生整体优化的能力;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化视野也是当前需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国际物流学侧重训练学生国际物流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知识;同时,无论物流的一体化还是国际化运作,都需要从经济效益分析角度来衡量其成功与否,物流经济学则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效益分析的能力。因此,物流经济学、国际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三门课程属性相同,关系紧密,非常有必要作为课程群来整体建设。
3课程群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3.1物流经济学
物流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为解决物流运营过程中的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法。物流经济学覆盖物流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科学核算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活动过程中如何最佳地配置资源、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是利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现代物流各环节的流转规律,寻求获得最大的空间时间效益的课程。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物流经济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物流管理实践中,降低物流成本是首要任务。现代物流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而保证这一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就是降低物流成本,成本分析是物流经济学的核心。围绕此核心内容,课程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市场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制度与政策分析。
3.2国际物流学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国际化战略,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和最好的生产基地,这样一来,企业必须更新自己的物流观念,扩展物流设施,推行国际物流。目前,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国际物流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因此,进行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在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物流学是必修课程。国际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依据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思想和国际物流的运作特征,全面地介绍了国际物流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国际物流的基本知识,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国际采购相关知识,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进出易程序、国际物流中的检验检疫以及报关清关等内容。
3.3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始终紧跟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物流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来源于企业管理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授供应链设计、运行和管理中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以及比较重要的新模型和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征及其与传统运作模式的差异,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分析、设计、实施的方法,掌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最终能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识别与方案设计,为毕业后从事供应链设计、运行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群建设对策
4.1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群的建设中,将重点集中于课程讲授内容的完善上,处理好单门课程和课程群的关系,课程组将认真整理和总结课程的相关知识,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前后衔接的几大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和深入课程内容,加强相关课程的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进一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以成本分析为纽带,对各课程进一步分工,在物流经济学课程中侧重理论方法的训练,在国际物流学以及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侧重成本分析的运用。在教学中,吸收部分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体现该学科的前沿性成果。
4.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课程基本概念多、涉及面广等特点,课程组本着定位要准、内容要实、理论要精、操作要强且具有明显职业性的原则,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便于学生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群以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实验室等为载体,通过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仿真等教学方法,建立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4.3强化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
4.3.1强化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课程有序、高效的进行,教学条件必须得到保障,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从实验环境和课程网站等方面强化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条件。实验室的硬件资源为开展国际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设施保障,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开通课程群网站,把三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放在课程网站中,包括课程的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案例资料、部分视频资料、习题、试卷样题。及时更新网站,提高网站利用率。
4.3.2强化教学资源建设
三门课程在现有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案例类型和素材,按照统一格式编写4-5个案例,形成系统的案例体系和案例库,互为补充,全面培养物流人才。进一步优化教学课件,调整优化三门课程的课件内容,形成课件的统一风格,增加动画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完善课件中的习题和案例。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 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如何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它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电子贸易。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涉及LAN, Intranet和Internet等领域,它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1.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 、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Internet优化整个供应链,即利用Internet完全的自助交易方式与网络业务伙伴实时进行合作和重要计划信息的交流。在优化的供应链中,客户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外部采购合作伙伴能共享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进程信息,供应商可以了解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2.1 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联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应运而成。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都实施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等。海尔公司通过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生产部门按照B2B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2.2 指导思想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协同电子商务、电子企业和业务外包三种。
(1)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将自身业务流程、客户、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集成起来, 使企业在本身的市场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根据美国Gartner Group 咨询公司调查显示, 一个实施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 能实际有效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的25%、交易成本的30 %-70% 和 库存成本的25%-40 % , 为企业大大扩展了利润空间。
(2) 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是指把现实资产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业,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电子企业里面,每个雇员会像重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任务那样重视互联网。不是某一个专家管理着员工,而是靠详细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指导着企业的领导者。网络应用程序会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那些把网络科技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公司服务的科技人员。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集中在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增加最大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独立分离出去,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它体现了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通过不断发掘进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业务已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没能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波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居世界500强前列,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将生产过程外包给了其他厂商,从而获取了更大的利润。据调查,全球外包市场以年增长25 %的速度发展 ,其中亚洲将以年增长50 %的速度增长。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优势如下: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3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主要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EDI销售点与预测、财务技术手段、非技术型企业的EC和共享数据技术4种技术。
(1) EDI销售点与预测
EDI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环境中不确知的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大都来源于这种需求预测。虽然预测的方法有上百种,但通过EDI预测,可以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这种冗余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财务技术手段
财务EC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他们的财务机构之间,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3种方式: 一是用户可以通过汇款通知系统结账,而不是通过支票。汇款通知数据包括银行帐号、发票号、价格折扣和付款额,用户的财务机构将用EFT系统将汇款通知信息传递给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供应商的财务机构将付款确认信息传送给供应商,并收款结账,供应商则根据付款信息更改应收账款等数据;二是用户将支票或电子付款单传送到供应商的Lockboxes,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会处理这一付款单,将付款存入供应商的账号,同时从用户的财务机构扣除此款,财务机构会通过EDI-Lockboxes将付款单信息传给用户和供应商;三是用户可以在接收到产品或服务时自动地以共同商定的单位价格付款给供应商。
(3)非技术型企业的EC
大企业不希望同时拥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系统,所以希望通过EC实现商业交流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商业伙伴的EC能力。没有EC系统的小企业,将采用E-mail、电子会议、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用户支持系统、用户网上采购或传真的服务实现EC功能。
(4)共享数据技术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这样他们将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数据。如有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装配制造商将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供应链管理也将向集成化供应链和移动供应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管理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 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引起了商业模式的巨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如何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它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电子贸易。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涉及LAN, Intranet和Internet等领域,它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1.2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 、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Internet优化整个供应链,即利用Internet完全的自助交易方式与网络业务伙伴实时进行合作和重要计划信息的交流。在优化的供应链中,客户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外部采购合作伙伴能共享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生产进程信息,供应商可以了解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2.1 必要性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联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于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应运而成。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都实施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比如Intel公司、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等。海尔公司通过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生产部门按照B2B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2.2 指导思想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协同电子商务、电子企业和业务外包三种。
(1)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将自身业务流程、客户、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集成起来, 使企业在本身的市场领域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根据美国Gartner Group 咨询公司调查显示, 一个实施协同电子商务的企业, 能实际有效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的25%、交易成本的30 %-70% 和 库存成本的25%-40 % , 为企业大大扩展了利润空间。
(2) 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是指把现实资产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加以平衡的企业,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电子企业里面,每个雇员会像重视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任务那样重视互联网。不是某一个专家管理着员工,而是靠详细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指导着企业的领导者。网络应用程序会受到重视,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那些把网络科技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为公司服务的科技人员。
(3)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企业将自己的业务集中在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增加最大附加值的环节,而把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弱化或独立分离出去,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它体现了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通过不断发掘进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业务已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耐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没能生产过一双完整的鞋;波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波音747飞机的450多万个零部件,大都是由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有关企业提供;通用汽车公司居世界500强前列,仍把年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Del-phi公司分离出去。这些厂商或拥有设计、或拥有品牌,或在销售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将生产过程外包给了其他厂商,从而获取了更大的利润。据调查,全球外包市场以年增长25 %的速度发展 ,其中亚洲将以年增长50 %的速度增长。
2.3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优势如下: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
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3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的主要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EDI销售点与预测、财务技术手段、非技术型企业的EC和共享数据技术4种技术。
(1) EDI销售点与预测
EDI是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环境中不确知的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好的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大都来源于这种需求预测。虽然预测的方法有上百种,但通过EDI预测,可以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这种冗余可能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财务技术手段
财务EC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他们的财务机构之间,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3种方式: 一是用户可以通过汇款通知系统结账,而不是通过支票。汇款通知数据包括银行帐号、发票号、价格折扣和付款额,用户的财务机构将用EFT系统将汇款通知信息传递给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供应商的财务机构将付款确认信息传送给供应商,并收款结账,供应商则根据付款信息更改应收账款等数据;二是用户将支票或电子付款单传送到供应商的Lockboxes,供应商的财务机构会处理这一付款单,将付款存入供应商的账号,同时从用户的财务机构扣除此款,财务机构会通过EDI-Lockboxes将付款单信息传给用户和供应商;三是用户可以在接收到产品或服务时自动地以共同商定的单位价格付款给供应商。
(3)非技术型企业的EC
大企业不希望同时拥有具有相同功能的多个系统,所以希望通过EC实现商业交流的标准化,而忽略了商业伙伴的EC能力。没有EC系统的小企业,将采用E-mail、电子会议、电子市场营销、电子用户支持系统、用户网上采购或传真的服务实现EC功能。
(4)共享数据技术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这样他们将快速知道所需要某些更新的数据。如有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装配制造商将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供应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供应链管理也将向集成化供应链和移动供应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国外的多数企业都充分利用供应链管理为企业创造利润。如IBM公司在成功开发LTO存储设备后,充分利用跨国供应链管理,提高了产品销售的优势和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供应链管理》现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见表1。它是一门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生产运营管理等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美国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都会参加培训,其中选供应链管理的人有16%,见图1。
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综合锻炼过程。而案例研究(case study) 是“一种考察、探索性的研究,着重了解某个单一背景下的动态现实”(Eisenhardt,1989: 534),它强调的是对单个案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Stake ,1995)。在案例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巧来对某一个兴趣对象进行调查研究(McDonough&Mc2Donough,1997)。在医学、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中,常借助对现有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或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关系的手法。案例研究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一些可迁移性技能的作用。
一、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案例的类型
在选择案例的合适性上,应该综合考虑所授课程的要求、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等。
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以下类型:
1.实证型案例
实证型案例指的是在教学中用以说明某一观点、原理、方法而列举的实例,在具体运用中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前者是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来说明; 后者是先举出实例,通过分析归纳出原理。
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综合。
3.音像型案例
在广告策划的案例当中,有一些使用音像作品的形式来表现。利用音像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更直观,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4.模拟型案例
模拟型案例即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在广告策划案例教学中,可模拟广告策划的决策者、创意、文案、客户、媒介、设计等角色。
5.操作型案例
操作型案例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进行实际操作的案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企业或单位或自立项目进行广告策划的实际操作。内容相当广泛,与广告策划相关的哪一方面都行。这一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全力投入,老师要亲自实践,真抓实干,身体力行,难度较大。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这一种,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具有无可非议的作用。
选用哪种类型的案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当然有条件的最好是每一种都有。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的,老师能否获取经典的案例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由于供应链管理这类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师生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致使大多数已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高校没有开展供应链管理案例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更没有建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案例库,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中常常借用一些既不规范,难易程度又与本科生教学要求不相符的案例。教学中引用的有些案例过于简单,与其说是案例,不如说是实例、事例,学生经过简单的推理便能知晓结果,根本起不到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而有的却又太复杂,这些案例往往涉及太多的概念和细节,学生经常纠缠于案例内容本身而无暇顾及案例的中心逻辑和所蕴含的思想,导致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未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有的案例带有较为明显的语言色彩,语言中会透露出编写者或教师的观点倾向,对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这都是在教学中要竭力避免的。
二、案例要体现出体验、互动的特点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与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互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案例教学要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以互动为根本,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群体合作、多向交互,关注全体学生。先是引导教与学、讲与听、示范与模仿的现场互动,通过层层铺垫,一环扣一环的紧凑的教学模式,既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模式中独有的师徒制的耐心指点,通过制定相应的课堂游戏规则和教学互动准则,在培训讲师的精心设计下,学员们都忘记了自己是暂时的客居于此,参与讨论式学习,都以主动的姿态按照讲师布置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自由讨论是学生体验与互动的主要环节。这个阶段是开放阶段,特征是各抒己见。教师必须恰到好处地控制讨论与辩论的主题和情绪。辩论不能变成放任自流的应付课甚至是闹剧。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鼓励他们争论,坚持真理和利用一切可能的辩论良机击败“对手”。自由讨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驾驭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和准确、简洁表达思想的能力。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思维。甚至合理利用技巧反败为胜,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三、案例要旁征博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相对前沿的学科,其系统性强,知识面广,需要借助其他知识进行解释和研究。若借用得当,比如一些简单有趣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考虑,用多种方法分析遇到的课程相关问题。如我在讲解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就引用了经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囚徒困境”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隔离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将各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将各判1 年徒刑(警察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则坦白者释放,不坦白者判10年徒刑。在这个博弈模型中,两个囚徒都有两个策略:坦白或不坦白,两个囚徒都是在不知道对方做何选择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两个罪犯都是理性人的前提假设下,已知坦白是每个囚徒的占优战略,唯一纳什均衡是: (A坦白、B坦白),其结果是(-8,- 8)。由于囚徒双方都独立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却未能达到Pareto (帕累托)最优的集体利益最大化结果(-1,-1)。显然如果两个囚徒都抵赖,下场会好于都坦白,即好于纳什均衡的情况,两个囚徒陷入了“求之不得”却又“身不由己”的困境。同时我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一次易,如装潢服务、结婚服务、殡葬服务、旅游景点的服务等行业是服务行业投诉比例最高的事实。我让同学们思考:“囚徒”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个故事和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有何关系?经过启发,同学通过结合该模型非常容易地认清了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中不同层次的关系和不同关系的适应环境,认识到合作是促进发展的良好方式之一。我最后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位学者罗伯特?艾克斯罗德组织的一场计算机竞赛以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个竞赛的思路非常简单:任何想参加这个计算机竞赛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囚犯的角色。他邀请多人来参加游戏,而且什么时候结束游戏是未知的。他要求每个参赛者把追求得分最多的策略写成计算机程序,然后用单循环赛的方式将参赛程序两两博弈,以找出什么样的策略得分最高。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博弈论专家所谓的“重复的囚徒困境”,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长期性的经济关系。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针锋相对。针锋相对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针锋相对策略能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合作,包括经济领域中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案例教学要重过程控制,更要重结果评估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控制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这里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表以及评估模式,如表2。
以上表格提供了在具体的评价考核过程中应注重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案例、教学效果、技术手段和学习团队。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人手,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效果评价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考察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效果和发展教学的创新能力等等。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教师的业务功底、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案例型”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包容缺点,允许异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优秀品质,教书育人。第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健康、积极、创新的教学态度。“健康”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主张民主,互动和对话,避免教师权力的消极作用,尽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积极”是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创新”则要求教师在思想意识上与时展紧密相连,保持思想观念常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具有发展教学的能力和潜力。第三,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任务,因此,案例设计绝对不可以脱离教学内容,随心所欲地进行设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以改革为借口自行其是。但是案例教学又不能重蹈“灌输式”教学的老路,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采取优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实践,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最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主要侧重教师在学生能力提高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价值。这种效果也区分等级,甚至也通过部分知识智力的测试,但目的不在区分也不局限于知识的增长,而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能力网络提供的新的交叉点和焦点的质量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就是说,教学效果主要应看教师教学对学生转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具体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目标整体实现程度来考查。首先,学力是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心理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结合,学力除了智力还包括知识、技能、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学力考核具体包括非智力评价和知识评价,它主要是要考察案例教学中学生认知目标完成的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把握程度,学习态度、习惯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水平等。其次,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尤其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理解案例,分析材料,驾驭材料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客观态度。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前后的纵向比较和多次活动的横向比较,评价其发展状况。最后,情绪智力的发展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实践中来体现。案例教学考察学生的情感状况,以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中的态度、行为等因素为参照。比如是否认真地参加每一次教学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建议,与同学的合作态度、竞争精神,成就意识及水平,以及最后取得的成果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等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情绪智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2]温海莹.《财政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 2007(1).
[3]杨佩群,李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旅游教学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8,(23).
[4]宫晓霞,高凤勤,等.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 2008(6).
一、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与“啤酒游戏”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
(1)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学科交叉。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供应链战略、供应链运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供应链流程设计、供应链模式构建与实施及绩效评价等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一般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突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模拟实验、网络教学等等。
2.“啤酒游戏”的引入
(1) 啤酒游戏的起源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Sloan)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在模拟中,由于消费者(教师担任)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
(2)啤酒游戏和牛鞭效应
啤酒游戏最初用来验证牛鞭效应的存在。“牛鞭效应”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称为“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教授(Hau L. Lee)对需求放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4个方面: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二、“啤酒游戏”的操作流程
“啤酒游戏”是在生产与配销单一品牌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它模拟的是简化后的供应链,选择从库存控制这个特定的功能来说明供应链的复杂性。虽然相对于现实过程大大简化了,但是仍然足以典型而集中地反映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本质特征。
1.游戏的环境约束
模拟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下游企业不知道上游企业所面对的需求量。节点企业每周对上游企业下达一次订单,并对下游企业发货一次。每个节点企业订货周期为4周,即下游企业的订单2周后到达上游企业,上游企业发货2周后货物到达下游企业。游戏初始时刻,每个节点企业有4单位的初始库存。游戏一般模拟24 周。
2.分工及规则
(1)供应链成员构成
每条供应链由3个节点企业(啤酒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组成,每个节点企业由3-4名学生组成,消费者由教师扮演;每两个节点企业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订单及运输货物;消费者的订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零售商,运输人员由1 名学生组成,每条供应链共需10名左右学生参与。
(2)游戏的目标
游戏在多条供应链之间展开,各小组之间以成本的方式展开竞争,单位库存成本为1元,单位缺货成本为2元,最终根据总成本递减(库存成本+缺货成本)的顺序进行企业和供应链排序。
(3)游戏的操作步骤
扮演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每个小组,在每周运作中要完成以下5个阶段的工作:
①接收啤酒。从上游节点企业接收2周前发出的啤酒,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周到货量和当前库存量,啤酒由运输人员传递。
②订单到达。接收从下游节点企业2周前发出的订单,将收到的订单记录在记录表上。订单由运输人员负责传递。
③用现有库存满足客户需求。如果有足够库存,必须完成所收到的订单以及所有缺货的订单并填写发货单。如果没有足够的库存,则必须尽可能地完成需求(包括收到的订单及缺货的订单),剩下未完成的需求将作为自己当前的缺货量,在库存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补发,同时在记录表中记录本期的实际发货量和累计缺货量(期末累计缺货量= 期初缺货量+本周收到的订单-本周发货量)。发货由运输人员负责运输。
④下达本周订单。向上游企业下达订单,并记录自己发出的订单。订货单由运输人员传递,保证2周后到达上游。
⑤计算本周各项成本,并核算累计总成本。经过本周运作,每个供应链节点小组计算本周总的缺货量和库存量,计算每个小组的总成本并填入记录表。
三、对啤酒游戏的改进
1.常见操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仅感受到问题,缺乏进一步优化的设计
由于大部分现存的啤酒游戏操作中,仅仅进行一轮的简单模拟。学生仅仅体会到了牛鞭效应的存在,也就是本周的一些微小订单误差,经过提前期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几周内被放大,许多游戏小组都出现了大范围缺货或大范围库存的情况。然而学生对于提前期缩短给供应链和企业带来的改善程度缺乏认识。
同时,由于缺乏进一步调整的策略设计,学生在模拟时,很容易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游戏来看待。只感受到供应链运作存在的问题,而感受不到改变。这样就看不到游戏所蕴含的本质,也不会认真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2)缺乏对战略联盟关系的认识
由于在游戏中,上下游的信息相互隔绝,能够直接接触到市场需求信息的是零售商,其他上游企业只能根据历史经验与需求方订单的变化来进行预测,从而带来大幅度的订单波动。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战略联盟意味着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高度的信息沟通,共同确保物流供应的同步,会增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共享,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厂商之间的同步协作程度,共同降低库存和缺货成本。仅仅通过理论讲述学生无法感受到战略联盟能带来的对比,也无法对比不同战略联盟形态对管理造成的改变。同时,对于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认识。
2.改进后的啤酒游戏
(1)操作的改善
将原有的游戏仅进行1轮改变为游戏进行4轮或者以上,每轮都考虑1个条件的改变,从而渐进的加大难度和逼近现实。同时,增加条件设置,使学生可以对供应链现状进行优化和设计,对比不同策略带来的优势,从而增强供应链设计能力。
第一轮和常见的方式一样,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二轮为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补充了条件设置。在每个企业的运作条件里加上售卖啤酒的利润,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以及对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周期的限制。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如下设置:固定订货成本每次¥5;对制造商的产量限制为5-10单位,生产周期2周期;同时考虑每个企业卖出单位啤酒的利润为¥5。固定订货成本的设置将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选择运用相关的库存控制方式,如何设置安全库存。生产周期和产量限制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提前进行生产计划的安排。
第三轮要求每条供应链针对不良现状,讨论并提出优化策略,然后进行运行,并比较每个供应链的总利润。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示可采用的策略,比如:缩短提前期、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批量订货、回购协议等等。要求每条供应链只能选择某种策略,来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学生在讨论优化策略的时候能学会如何协调不同企业利益,如何在供应链中分配利润,如何在供应链中形成战略联盟。而对策略的运用则体现了与不同课程的交互,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策略可能会对企业和供应链内部的管理工作带来的要求。如,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就可能会带来上游企业管理工作负担的大大增加。
第四轮设置为信息共享,让学生感受供应链信息共享带来的改善。
(2)组织的改善
①游戏前阅读与准备
在实施综合训练前,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摩西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②游戏中小结
现场指导每个供应链完成模拟内容,并要求每轮直接对比利润或者成本,每轮每个供应链做一份小结,分析自己工作有什么问题。教师在每个供应链模拟结束后认真指导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总结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总结模拟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模拟成果报告。
③游戏后考核评分
最终得分分为三个部分。30%来源于所在供应链利润或者成本排名,30%来源于啤酒游戏报告中的互相评分结果,40%来源于所提交报告成绩。这样成绩并不仅仅来源于老师的评分,还需要来源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和采取的策略改进的结果,更加具有激励效果。
四、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1.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啤酒游戏”模拟中,学生需要计算指标并且选择优化策略,而这些指标和策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均已接触,通过模拟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
2.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模拟,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制造商)决策,从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增强了学生对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前两轮模拟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所以,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而第三轮每个企业和供应链都必须进行合作和充分沟通,以得到共同认可的改进策略。为了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学生需要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的理解,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啤酒游戏”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之余,还启发了学生思考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Lee H ,W 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 [J]. S 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谭宏. 从啤酒游戏看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J].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2004, 7.
[3]冯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37-02
1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供应链管理成为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哈佛商学院Porter教授提出价值链模型,把企业为顾客、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各种业务活动集成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了制造业、运输业的前沿研究课题。本文拟将供应链理论引入国防科技企业人才管理的研究,“像管理物一样高效地管理人”。
2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
2.1 国防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
国防科技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思维方式还未根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现代人才管理理念。企业资源更多地是向研发、生产方面倾斜,对未来需求缺乏评估,未能把人才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基本没有考虑人才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
人事部门定位失当,专业管理能力薄弱,其运作模式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只负责企业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调配、使用、考勤、奖惩、任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和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被动反应,按部就班,人才梯队建设不力。
企业招聘主要依靠对口高校,没有形成专业的人才集聚地,人事部门也没有努力拓宽人才供应渠道,因而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某类人才“真空”的现象。企业快速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频繁撤将换帅或人才青黄不接,企业付出的成本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2.2 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率低,另一方面所学知识利用率低。这无疑是对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人才供应链,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也适用于对国防科技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让个体有目标地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2.3 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国防科技企业存在一个“人才怪圈”: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经常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境;另一方面,很多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构建人才供应链,为有关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行动指南,能改变“人才怪圈”现象,满足人才供需平衡的发展要求。
3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构建
人才供应链就是对人才不断改进、加工、利用的高效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共享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形成人才高地,突破国防科技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一体化过程。国防科技企业是最终用户,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和研究所是供应商,而供应的产品是人才,使人才成为自主创新源与技术辐射源。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国防科技企业人才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类。
3.1 高层人才: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
高层人才处于产品研发、技术设计环节,负责理论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科研综合能力(包括延伸知识结构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科研技术问题的能力)。
高层人才供应链以合作科研和技术开发为主。如:建设重点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师生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国防科技企业的技术革新做好知识技术储备,又方便企业参与研究并承担成果的工程放大和产业化工作。
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校方提供人员,围绕某一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使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成套化,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
开展学术交流,高校或研究所组织选派教师或研究员到企业参与技术咨询指导或派学生直接参与研发。高校、研究所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效解决企业的生产实践难题和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打破产学研界限,形成供需双方的交接点和技术人才的集散地。
3.2 中层人才:工读交替,生产实践
中层人才处于企业中层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读交替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学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结合教学安排用一定的时间深入国防科技企业参加实践,再回到学校弥补短板,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工程化的能力。企业既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生力军,又节省了雇佣成本。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挂职锻炼,企业作全程辅导;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基于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渠道。
3.3 基层人才:职业岗位培训
基层人才处于操作一线,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他们了解国防科技行业的基本知识、武器装备生产原理,掌握生产工艺,具备岗位操作技能。
供应链构建侧重岗位的具体操作,为企业输送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人才。如: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场地、设备、技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安排教学,设立“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课程,工程硕士学位等。力争使人才毕业后直接上岗,无需过多的职业培训和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企业为自身按需培养人才,高校也节约了办学成本。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需求拉动式供应链模式,构建时要有长远规划并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企业人才的自我组织,现有的产学研结合也是一架很好的桥梁,但依然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鼓励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在人才的供需双方之间起铰链作用,服务和辅助人才培养、转移和扩散,加强人才配置的流动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是一种跨部门的人才培养输送功能网链结构,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产权界定与利益分配达成共识,协同合作,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保证资源共享、信息辐射,从而在人才培养和流向引导上降低成本,高效协作。
构建国防科技企业人才供应链,有利于国防科技企业得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并使企业员工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技能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高校和研究所能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之得到更多的市场价值;可以使高校、研究所以及国防科技企业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许锋.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2] 王凤彬.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蔡付斌,魏孟江.陶瓷人力资源供应链浅析[J].中国陶瓷,2009,(3).
[4] 苏丹.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7,(35).
[5] 李彩香.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国防科技工业,2005,(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基于创业教育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掌握材料、机械、控制、经济及管理等多学科综合知识,熟悉材料成型方法和工艺,能从事材料成型工艺技术和模具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企业管理、财务、法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专业必需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2 选修课程模块设置
创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效果,是使专业课既体现了知识的可用性,又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全融入到整个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使学生了解当前专业的应用热点以及发现潜在的创业机会。模块根据小型模具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结合模具报价、接单、设计、采购、库存等工作设置了基于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框架,主要包括了基础、应用、拓展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涉及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应用模块主要围绕订单或生产计划,涉及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设计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内容;拓展模块包含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售后服务等内容。
2.1 基础模块
(1)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学习组织管理的类型、对象、模式以及工作内容,学生能够按专业化分工,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设立工作岗位、规定组织结构中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责任和权力、制订规章制度。(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学习人员选聘与培训开发、绩效考评和薪酬设计与人才激励等内容,学生能够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3)财务管理: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维持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学习资金等措和资本积累、市场销路分析和成本核算、财务和税务规则、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利润核算、内部控制,学生掌握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2 应用模块
(1)营销管理:企业只有在其产品或服务有市场时才能生存,模具是单件生产,为批量生产做准备。通过学习客户信息管理、报价管理、订单管理、账款管理以及销售统计分析等内容,了解适合模具行业的营销体系,模具企业的市场战略,通过收集市场的信息和市场需求,能够分析客户的购买行为和能力,分析竞争者的战略和比较优势,细分自身的目标市场并与生产管理配合。(2)供应链管理:模具的供应链由模具开发商、制造商、供应商、模具使用商等企业组成,供应链管理在于降低库存、降低材料成本,以及提高服务品质。通过学习采购、库存管理等内容,能够根据模具设计确定的材料的种类以及规格,与供应商询价后,形成采购订单,并根据到货入库登记,组织生产,同时掌握物料的出入库、物料的盘点以及统计分析。(3)设计管理:设计管理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对模具设计进行管理。通过学习对模具设计任务分派以及进度监控管理、图纸审批,图纸版本控制、设计变更管理及加工零件的工艺等内容,学生能够积累设计与工艺经验,提高设计能力与设计效率。(4)技术管理:模具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研发式生产模式,项目制特征明显。技术管理是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指派责任人,对计划的实际执行进度进行监控。通过对项目以及模具跟踪的控制点设置、对项目以及模具制造的各个关键环节以及质量、成本等关键控制点进行及时跟踪控制,使学生具备宏观到微观的及时监控管理能力。(5)生产管理:模具的生产管理是合理地安排生产资源,控制模具的质量和成本,保证模具的试模日期和交货日期。通过对安全、生产调度、制造工艺及技术、设备和工装、材料及刀量具、模具档案、库房、现场等管理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的能力。
2.3 拓展模块
(1)电子商务:因竞争加剧,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正改变着模具企业固有的销售模式。通过学习利用网站做推广、建店铺、在I M 上谈生意等电子商务应用点,学生了解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搜索和行业网站,具备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知识管理: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强烈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和知识,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造成知识、经验同步流失和损失,加强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对知识管理步骤、原理与过程、战略、绩效策略及实施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充分重视整合、分享、传承企业的智力资产,将企业的知识升值作为重要生产力。(3)售后服务:完善的售后服务可提高模具企业的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通过对售后服务的内容、原则、策略、如何处理客户的投诉与抱怨、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标准、客户组织化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包含送货、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上门服务等售后服务工作全面熟悉了解,具备快捷服务及维护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3 结语
基于创业教育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设置打破了学科壁垒,发挥了学科互补作用,注重行业需求,整合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模拟企业等方法,通过ERP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创业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08)
参考文献
二、研究背景
北京市是农产品消费的大都市,据相关资料推算,全市每年消费蔬菜约40亿公斤,果品约29亿公斤,生猪约400万头。随着北京市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高档蔬菜瓜果、肉食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近年来实施的改革过程中,农产品物流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问题依旧比较明显:(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农业增产上投入较大,但产品储运技术和物流设施等方面却明显投入不足,加工水平低、运送方式落后、冷链运送比例小,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奥运期间巨大的物流需求。(2)市场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物流主体不清晰,众多小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一起构成了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3)物流信息不畅。北京市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导致产品流通时间拉长,农户在供应链全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供求信息,进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
本文针对上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知识管理存在的不足,从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敏捷知识管理系统(Services-Oriented Agi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该系统基于Web服务技术,支持异构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对系统中的所有用户提供分布透明性、跨平台透明性以及异构数据透明性。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能够实现敏捷供应链中知识资源的分布式动态集成,包括提供知识资源的动态发现、集成和绑定等服务,从而解决了敏捷环境下知识资源集成的关键问题。
(一)相关概念
面向服务的架构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标准的形式化定义,许多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侯丽珊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本体的服务描述框架并用基于?仔演算的进程表达式表示服务的行为语义。饶元等在对时序逻辑语言XYZ/E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然而,上述研究都只针对传统服务展开,没有考虑到知识服务的推理性、创新性和语境相关性等特点。因此,本文根据知识的特性,对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相关概念进行如下定义:
定义1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由多个服务角色通过基于标准协议的基本连接件按照特定的业务模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分布式敏捷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角色的请求及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定义2知识服务(Knowledge Service):由一个或多个知识模块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自治的软件体,通过WSDL对外部接口进行描述,利用SOAP消息来完成消息通信。详细定义为:KS=,其中ID代表服务名称。DIS代表服务描述,主要包括服务功能描述和服务契约描述两部分。IF代表服务接口,是服务功能特征的集合。ATTR是服务属性的描述,包括属性、属性值以及之间的映射关系。
定义3知识服务组合(Compositional Knowledge Service):由多个基本知识服务根据特定需求组合而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体。其内部的消息通讯与服务调度以及与外部服务间的通讯使服务组合具有更为复杂的动态行为,且服务的重用粒度也更大。详细定义为:CKS=,其中KS为基本服务集合,其他定义与上述知识服务类似。
定义4知识服务描述(Knowledge Service Distribution)是对服务功能以及调用契约的描述,定义为SD=。其中SF为功能描述,包括接口功能、参数格式等。SC为调用契约,包含调用协议、调用权限等,其中知识服务接口(Service Interface)是服务访问的语法规范,仅提供服务名及特征,并不描述服务的实现方式。定义为:SI=,其中SIP是接口参数的集合,SLM是服务方法的集合。
定义5知识服务属性(Service Attribute):对服务特征的描述。可细分为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只是与其他服务区分的基本依据。动态属性则会随着时间等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刻画了资源的变化特征,例如服务状态、服务负载等。定义为:SA=,其中ATTR={a1,…,an}是服务属性的集合;RAN={v1,…,vm}是服务属性值的集合;f:ATTR->f(RAN)是资源属性到其值域上的一个映射。
(二)体系结构
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层,包括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交互层是系统面向用户的接口,对外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并进行服务请求的解析,将相关信息提交给系统其它模块进行下一步处理。而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服务注册模块在传统VDDI的基础上实现并进行语义扩充,除了保持UDDI基于关键字的服务查询和发现功能外,还扩展了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功能,实现系统服务的注册、查询和语义映射工作。经过接口封装的各应用系统服务,除了在UDDI进行正常注册之外,还使用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描述,以支持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发现机制。
服务匹配模块根据服务请求内容,对服务注册中心的服务进行关键字及语义匹配,并返回最优服务。在服务运行的同时,由监控模块根据服务匹配和运行的情况对服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追加到服务注册信息中,作为今后服务匹配和选择的参考因素。
服务组合模块只有当一个服务请求需要一个复杂业务过程才能够完成时发挥作用。首先该服务请求会分解为基本服务请求,每个基本服务请求都要经过服务的匹配过程,最后所有匹配的服务按照业务定义中的逻辑顺序进行服务组合,形成可执行流程,最后解释执行。
数据层主要对成员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进行存贮和分析,以建立联盟知识库。 (三)组建过程
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组建过程描述如下:(1)首先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农产品供应联盟,并对联盟中的企业进行分类,包括生产、物流、销售企业等,其中每个企业均需要进行资格认证并进行评级,通过认证后各成员连入联盟内部Intrenet并在UDDI注册;(2)当有合适的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统一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确定所需供应商类型。有合作意向的成员向联盟提出申请,联盟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成员的各项评级及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评级进行供应商选择并组建供应链;(3)供应链组建完毕后,入选的注册完毕后,敏捷知识管理系统初步形成。当有成员需要知识服务时首先到联盟知识门户提交进行知识服务请求,若此服务存在则进行共享权限确认,然后由协会作为第三方与服务提供者绑定并进行交互。(5)当市场机遇消失后,敏捷供应链解散,各企业知识服务注销,重新回到步骤(2)。组建过程如图3所示。
(四)应用实例
这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对敏捷知识服务进行简要说明。在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加工的过程中,加工企业通常需要了解农产品的农药使用量及所包含的化学成分,而作为需进一步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知识查询。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只需要向联盟提交知识查询即可,由系统进行知识服务的组合调用并迅速发现结果,实现知识的敏捷重用,使原有查询过程得到简化。
四、关键技术
(一)服务检索与组合技术
知识服务作为一种语义密集型的高层应用,用户通常需要具备全面知识才能正确使用,传统UDDI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因此,本文在敏捷知识管理系统中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和语义相似度的知识服务发现方法。首先将用户查询需求进行语义扩展,细分为功能需求、质量需求等,然后判断功能需求是基本服务还是组合服务,若为基本服务则直接对UDDI中已有服务进行语义查询。若为组合服务,则对该查询进行基本分解后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使用工作流技术实施服务组合,如图4。其中,服务组合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基于流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前者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WSFL、BPEL4WS等;后者以语义描述模型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OWL-S。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则将服务检索与组合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工作流相结合,充分考虑了知识服务自身的特点。
(二)服务质量描述及评价方法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