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历史专题归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

篇1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篇2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篇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创新精神的要求日趋迫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扬他们的个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教人以渔。”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升学的压力在不断的加大,不少的初中生以及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错误的认为历史课在课堂中地位不重要。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课堂的学习时间。历史的课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

(二)教学死板。

教学的死板、短板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观察出,不少的历史老师不仅没有做课前的充分预习工作,而且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照本宣科,只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在这种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情况下,如同醍醐灌顶。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缺少创新。

教学方式的固化,缺乏创新教学等这些都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我陶醉,主观性强,没有充分关心学生的接受兴趣与能力,往往习惯同一种教学模式,单纯的课堂宣讲已经成为了很多历史老师教学历史知识的唯一方式。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不断地掌握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也是老师需要教会给学生的,同时,也是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表现。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不断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

快速地获取知识、保持记忆的长久性以及知识再现的正确性是学习有效性的基本表现。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来说,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概念都会有不一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并且迅速地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探究出快速的记忆方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学习的效率。首先,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技巧,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借鉴;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探索出最有效的知识记忆的技能,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2.帮助学生探究如何有效地掌握部分知识的关键点

初中的历史课程中往往会包含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忆,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往往会包括很复杂的内容,例如,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影响、历史意义等等,初中生如果单纯的死记硬背,学习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探究记忆关键点的方法来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提取其中的重要点,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探究掌握相对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的技能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其中的每部分的知识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相对零散的知识归纳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技能。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一些专题的线索,例如,把初中历史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几个大的专题再分为若干个较小的专题,如,经济专题下分为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政治专题和文化专题也有不同的分类,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有效方法。

(二)不断地进行拓展和探究,深化中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挖掘。

不断地深化学生对历史学科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挖掘,主要指的是对于学科的重点知识、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以及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这对于探究和强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初中历史老师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深系。例如,显性的知识显示,1865 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来进行领土的扩张,但是,从隐性的方面来看,俄国在1865 年之前是一个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帝国。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历史角度可以分析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同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究事件的本质。例如,最终的失败,直接的原因就是革命党人的不断妥协以及的篡夺,根本原因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从革命的失败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再次,历史老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主张,进行自主的学习。例如,如果中国获胜,那么历史上又该会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形象呢?如果当时不去告密,是否就会成功呢?总之,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

(三)培养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历史知识的运用主要是用来解答各种历史的相关考试和与此相联系的综合试题,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和解决一些社会和个人的现实问题。

1.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答相关的考试题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而言,考试是唯一的相对公平和全面的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关于应试的答题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平时的各种练习以及考前的各种模拟测试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以适应考试的需要。

2.教会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

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现实的世界以及预测遥远的未来。首先,初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当前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并对此加以认识和理解,尝试着对其作出合理的预测。其次,根据历史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地激励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四)不断地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接班人的关键所在。初中历史老师要不断地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初中历史老师要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初中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题目来作为平时训练的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老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地位,让他们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去主动思考和设计一些题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训练题目设计的时候,历史老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参照之前的相关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突出创新性。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初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1)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

初中历史教学要从“教法”的研究向“学法”的研究转移,教学活动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演”,学生充当的是“观众”。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引导学生去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中的“活动课”就是以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切不可一手包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讲授第二次中“英法联军”的内容时,把电影《》的相关场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接着用投影仪放映圆明园被烧的残迹的图片,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这样不仅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巩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练习,练习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能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问答题可练习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归纳能力,材料题能够练习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选择题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心得、课堂小结的方式来总结归纳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清理知识间的联系,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楚、完整和系统的印象。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4)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一,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既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又将历史学习纳入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在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而是放眼更为广阔的历史学习空间。第二,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的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选择题目来完成相关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过论”等。第三,学业成绩考核还要有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课堂剧编演、手抄报编写、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小游记,等等。

(5)利用身体语言的艺术

要想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要有形象的身体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帮助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言语,若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常常能收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当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当学生思维开小差时,一个严肃的注视会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迅速改正。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一次苦口婆心的长谈,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增强教学效果。学习中,常常有疑惑、受阻、进展、成功的过程出现,教学时,伴随这些过程,教师应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如发现问题时就满脸狐疑,而学生为想知道究竟会积极思索;遇到困难时,可紧皱眉头而引起学生低头沉思;遇到挫折时,可显得乐观、坚毅,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信心;遇到成功时,可眉梢一动,露出舒心的一笑,好像眼前真是一派“柳暗花明”,学生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演绎教材内容的深层次上,要具有艺术表演的风范,善于应用丰富的表情来展示教材内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哑剧演员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课堂上教师的手势动作也能使课堂生辉。教师应善于以手势助说话,复杂难懂的知识优势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示出相应的举动和手势,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教学语言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袁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52-155.

[2]冯宝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6,(3):147-149.

篇5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29-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转变了以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中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倡导探究式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柯刺秦”的故事、讲述汉武帝时,穿插“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讲述唐太宗时,穿插“唐太宗纳谏”的故事、讲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用《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引入等等,这样既能给予教材框架与血肉,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饶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历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起搏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起搏器。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大家来讲故事会”或“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或通过激烈辩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或自由发言、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积极促使学生自主的收集资料,用历史的观点自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一)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二)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三)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贯彻新课程的教改理念,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越是对初中历史感兴趣,其自主学习的愿望越强烈,教师越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参与式教学就越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二、强化师生互动,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应充满生机和活力,不能等同于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精心调整教学环节,不断优化教学流程,锻炼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活跃课堂教学,强化师生互动,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历史教师还应将思想教育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引起重视,有效落实,大力贯穿。因当代初中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想发展与起伏较大,其思辨能力尚不成熟,外加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叛逆情绪十分强烈,开展思想教育至关重要。例如,讲授宁为战死鬼这篇文章时,笔者依托爱国注意教育,从民族责任着手,唤醒了初中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大屠杀图片,再一次冲击了学生的心灵,愤慨之情与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并利用深沉、悲痛的语调讲授相关历史,使得学生的仇恨上升到巅峰。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日本这个岛国是如何实现侵略的,侵略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道理。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均总结出了落后便要挨打的结论,铭记历史,保证不会让悲剧重新上演,立志认真学习,勇敢承担社会发展与民族建设赋予的重任。爱国情怀充满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教育成效理想。

三、明确发展与结构,关注内部关联

历史源自客观生活,历史也是真切、具体的现实。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清晰讲授块状知识点,还应关注各个知识点的内部关联,突显结构,强调关联性。本文中的关联主要包含下述内容:其一,历史与客观生活之间的关联;其二,课堂知识点之间的内部关联;其三,不同课堂知识点的内部关联。当前的热点新闻事件与重要的科学文化,均是衔接课文内容的切入点。例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文章中对一战时期所使用的坦克、飞机等军用设备都有所描述,此时,可借助当前正在使用的现代化军用设备与器械等进行衔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发展,例如,体积庞大的坦克与两用坦克、构造简单的飞机与隐形飞机等[2]。同时,教师还应针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粗略讲解,以此来调动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科技的发展不仅会推动社会,还会引发更加残酷的战争。另外,讲授明治维新时,可借助日本学习隋唐后所带来的改变与日本学习西方国家所取得的成绩等实例,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使其明确:民族的前进除要具备历史条件外,还应具备广阔、包容的胸怀,虚心学习可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容,深刻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句话,进而让学生支持并贯彻改革开放。此种教学技巧,既能缩短历史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还能刺激学习欲望,可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认识、分析能力。

四、有效发挥专题活动,创建生动的情境

对历史教学而言,教师若片面应用灌输式教学,则将会制约学生的未来发展,降低历史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强调生动教学情境的创建,借助专题活动,增加学生的认识,提升理解能力。例如,讲授钢铁长城时,笔者参照本节内容,实施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播放本次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视频,展示军队建设成绩,借助现代化武器来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加军队建设知识。另外,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依据手中资料,自由发表个人对现代化建设当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实际感受。该主题活动达到了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提升爱国情感的目的,通过讨论与观看,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军队建设内容,并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由此可知,专题活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成效的提升。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0-02

历史是悠久而漫长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有着收获,同样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引领学生感受历史、感悟历史。看到色彩斑斓的历史,也品到多滋多味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教学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课改的冲击,如何教好历史,如何学好历史,让历史从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发展为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是历史教师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现今历史课改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同时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一、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历史是编年史,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家长、领导都重视不够。而高中历史是专题史,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要求有初中的编年史做基础。但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储备不够,学习方法单一,只靠死记硬背,缺乏独立分析、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紧、任务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怎么办?我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出,要做好衔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观念。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以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多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把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贯彻到位,尤其不能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块。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丰富的历史书籍,博学的同行和老师中间汲取营养,形成一套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有一种对历史教育的热情和热爱,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

3.历史教学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依赖丰富的史料、实物,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纵向联系。在教学中可节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这一阶段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这就是横向联系。而不同阶段的相似事件又可以建立起纵向联系。通过横纵向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就是知识体系。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二、怎样处理好“一标多本”的问题

新课程一标多本,采用专题模块形式。专题模块教学,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章节式编年史的结构,拿到教材,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进入了高考的第二轮专题复习,这是很多历史教师在进入新课改后的共同感觉。现在各地主要使用的几个版本有岳麓版、人教课标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等。各地版本虽不同,可高考是以课标为准的,需要处理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所以怎样来处理知识,处理到什么程度,哪些该讲,哪些可以省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首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应将教科书看作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材料和资源,应将教科书视为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助力工具之一而不是万能的。这种意识的明确,观念的改变既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其次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注重新情景、新意境材料的应用。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和不断充实上来的知识去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透视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第三、重视课标的指导性和充分利用各教材的互补性。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否则只是教一个版本教材,那肯定是要吃亏的,因为你可能会由于只教了这个版本的教材而忽略了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集中解读和指导。

三、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

你可能会问,这还算是困惑吗?处理的不就是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内容,不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吗,把教材内容全部吃透,把考纲考点全部落实到位不就得了吗。可是这样的上历史课,“一讲到底”,讲的内容非常枯燥,教师“发放”的尽是课本知识,从概念来到概念去,历史知识并未因教师的讲解而变得活起来,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所以这就看出历史教师面临的新的危机和问题——能力储备危机。

篇9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微课程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课堂微课程的运用策略做几点阐述。

一、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应注重的方面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程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任务,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模块主题这面旗帜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

2.注重细节的研磨

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不竭的潜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

二、运用微课程教学的益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类似于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在《》这一微视频中,我详细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内的形势及在抗战胜利后的“盘算”,观看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重点解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赴以及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这两个问题。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

3.利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巩固教师的专业功底

我们在处理教材,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等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发展,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4.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繁杂,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二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三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5.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

篇10

二、中考题型解读

今年厦门中考题型由选择题,组合改错题,感悟题改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阅读题。从题型的变化看今年中考历史难度增加,同时注重学科素养,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内容上看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又兼顾学科素养。

三、中考历史在初中课程的地位

厦门为等级闭卷考试,ABCD,这等级对学生考高中几乎没有影响;对非历史学科的老师及初三老师来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P值只算及格率,所以只要把不及格的同学落实清楚就行,特别是和占20%中考分数的政治同时考试,学生、家长和非历史的科任老师都说把时间花在政治上,拿下尽可能多的分数,历史没有关系,两节课搞定。这对历史老师来说,特别是对初三历史老师而言,想让学生花时间读历史,那是老师的个人魅力。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是领悟人生智慧,服务人生。初中历史教学为学生高中学习服务的理念下,我对初中历史中考提出几点看法。

1.关于题型

省纲的题型为选择题、组合改错题、辨析题、材料题、综合题,今年厦门市的中考和福建省其他省市的命题有一些不同。厦门中考的综合阅读题对学生能力和阅读的拓展显然是很有帮助的,增加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但材料题对初中学生来说,设问增强指向性、严谨性,尽可能让学生看材料就能提取关键词和关键信息,降低门槛,让学生尽可能得分。

综合阅读题题型对初中学生而言,训练他们对材料的积极反应,能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联想,结合现实,学生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很好的题型和素材。但建议对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和所学的知识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2.关于内容

结合省纲和福州的命题看,试题的趣味性和初步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待提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再现识记能力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在选择题中出一些材料性的题目和材料题,这和省纲相符合,也有利于学生高中的学习。

3.关于解题方法

2015年的试题出现了许多史料(文字、图表、曲线、柱状、图像、漫画),《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的内容更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图片、自由阅读卡等,使课堂的阅读量增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已经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怎么在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的训练。但2015年有些选择题题目过分简单,有向学生灌输现成答案的嫌疑,这种题目看起来虽节省了时间,但学生没有思考,无法体验初始的困惑到正确答题时的喜悦。如果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对学习兴味索然,是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4.中考对老师专业成长的促动

(1)命题导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潜在的,学科研讨,钻研教材,专题意识;专题意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抓手,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起来,客观上把握知识的脉络。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背景、意义、活动及评价要逐一落实到位。

篇11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