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篇1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作为教师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2.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通过1999—2001年连续3年大幅度扩大招生,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上升至2001年的1 214万。2001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为757万,比1998年的361万增长1.1倍。这3年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增大了高校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总体要求

高等教育的就业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对教师教育各专业本科办学影响深远的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化。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普通高校非师范毕业生也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招收新教师,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严峻。同时,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非教育行业就业,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因此,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价值。

二、综合性大学发展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这就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了解、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师范学院的教育学科优势并与基础教育进行合作。而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更要依靠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与师范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和专业多、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设置课程时,地理科学专业可以充分利用青岛大学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青岛大学其它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应通过与学校其它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合作提升各学科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

三、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存在问题

1.过分追求课程体系完整性、教学内容重复

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向综合性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看齐,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学术性,地理科学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过于追求体系完整,课程内容繁杂。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在综合性大学中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各门课程教学课时数不够,教师感觉授课负担太重,学生感觉课业负担太重,学习专业课的兴趣降低。

教学内容重复。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不同课程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前沿性学术问题等方面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课程之间,测量与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程之间,区域分析与规划和经济地理学2门课程之间均存在一定教学内容的重复。这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2.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受教育理念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往很多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授课习惯“满堂灌”,通常是以自己从头到尾的讲授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教师本位主义、知识本位主义。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教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考试拼命背,学生不能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思想受到限制。一些教师即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也是将所讲授内容搬到屏幕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受到了束缚。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不能及时地渗透、体现在高校教师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职业适应性”,从而削弱教师教育的“师范性” 和“示范性”特点。

四、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新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应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涉猎一些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构建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新课程体系应以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本原则,新课程体系在横向知识结构维度上含大学通识课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3大课程群;在纵向功能结构维度包含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功能上是由低到高递进的4层次。

2.地理科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成

大学通识课程群。大学通识课程群在功能结构维度上属于第一层次,即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课程。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拟设置的课程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C)、公共体育。由于地理科学专业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而中学地理课程却是具有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大领域特点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本专业大学通识课程群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的课程,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要求学生在大学公共选修课体系里选修相关课程实现。

篇2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高考改革将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必将引起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一、高考改革对学科地位的影响

2014年11月1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确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为选考科目,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

2015年3月2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 400所高校本次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4%,设限选考科目的占46%。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物理、化学、技术、生物选考的较多,其中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而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的相对较少,分别涉及19%、15%、13%专业(类)。据统计,考生选考政治、历史、地理可报考的专业(类)分别达到59.7%、62.8%、60.9%。

客观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影响,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定性。

地理从高考文科必考学科下降为高考选考学科,与“语、数、外”等高考必考学科相比,其学科地位会有更明显的下降,成为考生“清门”学科之一。学生一般会选择在高二学习阶段(4月考)结束学习任务,最迟也会在高三第一学期(10月考)结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目前文科生相比)由三年缩减为一年半或两年左右。

地理高考分值由100分下降为30分(加考分),且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实考成绩按等级赋分。高考分值下降必然会影响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深度的挖掘,造成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得不到很好的显现。

在现行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而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0%的专业(类)。新高考方案实施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均比现行的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提高,选考地理的考生可报考60.9%的专业(类)。这意味着一些优秀的理科生会来选学地理,地理学科的优质生源较目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已成为其高考“副主科”之一,与理化生技政史等具有同等地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行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小儿科”地位。同时,选考地理的学生是愿意学地理、喜欢学地理、自认为可以学好地理的学生,这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师面对的是优质教学对象,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发挥更多的“用武之地”。

二、高考改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一轮高考改革将地理学考与高考“两考合一”,学考分值由100分降到70分,高考分值由100分降到30分,考试分值的调整必将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中已对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较大调整。首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由原来的7个模块减少到5个模块,其中学考试题仅涉及地理必修Ⅰ、Ⅱ、Ⅲ3个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高考加试题除涉及必修3个模块内容外,还要涉及选修Ⅴ、Ⅵ(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其次,对必修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处理,按学考与高考的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给予“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定位。如将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定位于“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学考试题中将不再直接出现“地球运动”相关的试题。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于2015年2月正式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详细阐明了地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如对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出如下考试的明细要求(见表1)。

在这一“标准”中,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分层教学要求。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为:“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会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形对某一区域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会应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某一区域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除掌握上述要求外,还需要掌握其它因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明显提升。

从上述考试要求涉及的地理教学内容变化情况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一致。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学考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侧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加考题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观察和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将呈现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考要求与高考要求并存的格局(见表2),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三、高考改革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的影响

地理学科考试形式与要求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必将促成其教学管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班学习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会淡化“行政班”,促成“教学班”形成,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校园内的常态。当面对来自不同班级学生构成的“教学班”时,教师原先习惯了的作业收交、辅导、讲评都将出现新状态,如何正确应对成为一个新课题。已有教师抱怨,走班教学实施后一节40分钟的地理课“缩水”严重。上课铃声响后,总有几个学生才匆匆赶来,等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间已过去2~3分钟;然后是学生上交上堂课的作业,或教师发放上节课的作业及点评,时间又过去3~5分钟。新课教学时间明显比“行政班”上课缩短许多,“精讲精评”应成为教师修炼的“内功”之一。同时,与“行政班”教学相比,走班教学必将给作业反馈的时效性、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与帮助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2)分层教学给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带来难度。从目前浙江省已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的现状看,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的教学管理。第一种形式是“行政班”实施学考内容教学,选课走班实施加考内容教学,每周安排4节课,2节学考教学,2节加考教学;第二种形式是在行政班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科进行全体学生的走班教学,每位教师均固定班级授课,可能既带学考班,又带加考班,每周3课时。第一种形式,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学考与加考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由于不同教师对 “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教学风格的迥异,必然会给教师正确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带来困难。第二种形式,由同一教师担任学考教学班和加考教学班授课任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上能克服第一种形式带来的问题,但教师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会有同质化的教学趋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带学考班学生“超标”学习,而加考班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3)地理学考与加考的考核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标准》对地理考试作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包含知识考核、学科能力和地理品质三大方面。

《标准》将地理学科知识考核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要求。识记(a)是指能对重要地理事实性知识进行回忆、再认、图上指认。如规范书写地名、地理术语;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在地图上指明地理位置;识别与指认地理事物;说出地理事物的分类与构成;列举归属某一类的地理事物等。理解(b)是指能对主要地理原理性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如解释地理概念,描述地理景观并加以区分,概述地理过程、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等。简单应用(c)是指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如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根据某一地理事象论证地理原理,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归纳某一地理事象的特征,评价某一地理事象的优劣,阐明某一地理事象的地理意义,找出能够支持地理原理的地理证据,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等。综合应用(d)是指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某一地理因素变化对其它因素产生的影响,归纳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区内差异,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等。《标准》指出地理考试采用闭卷纸笔测试方式,其中必考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加试题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必考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加试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的内容以及选修模块地理Ⅴ和Ⅵ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必修部分约占70%,选修部分约占30%。必考题中识记、理解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约占35%;加试题中理解、简单应用约占40%,综合应用约占60%。必考题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约占75%,非选择题约占25%;加试题题型为非选择题。

《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名称、分布以及重要地理数据;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在资源开发、经济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②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设计和绘制地理图表,进行各种地理计算;对地理思维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③注重地理思维的能力: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解释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各类地理资料,分析、评价和反思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对考生地理品质的考核要求。虽然考试内容主要是从地理认知的视角来表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其中渗透着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积累并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从理论上说,教学与考试应是分离的,否则会踏进应试的“泥潭”,但现实往往是教学被考试所“绑架”,考试的“指挥棒”绝不能轻视。好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较好地反映出地理学科课程理念和教学本质。如果从已公布的地理学科考核要求来考量课堂教学,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式已不能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教师组织教学的层面看,课堂教学必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着力于教学方式转型的探索,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地理之美、地理之趣、地理之味、地理之用,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欣赏、探究其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客观地理事实和种种问题。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地理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四、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篇3

“双活动”教学模式。将课堂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将知识和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地理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注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生活动的主动性。教学原则:把握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科素养培养搭建多样的活动平台。基本程序: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据此开展课堂活动、指导学习;学生探讨问题,自主研究,总结提高。实施建议:以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指导全体学生探索有“学习价值”的地理问题,指导优质学生探索有“研究价值”的地理问题。

“双课堂”模式。将虚拟课堂活动与现实课堂活动相结合,借助网络为活动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更广阔的活动平台,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教学原则:利用虚拟课堂网络交互性强的特征,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实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虚拟课堂中的共性问题、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基本程序:首先,学生在虚拟课堂中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其次,教师在现实课堂中进行知识引导、解决问题;随后,回到虚拟课堂,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成果展示;最后,在现实课堂中评价修正、归纳总结。实施建议:规范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条例,制定课堂讨论的质量评价标准,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项实施策略

培养目标综合策略。将单一地理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在同一项“活动”中设计多个素养培养点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实施步骤:植根生活实践,选择活动载体;明确培养目标,承载多样功能;知识和方法结合,综合提升能力。

活动内容整合策略。将狭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扩展为广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打通课外和课内的界限,融通课本与生活,以主题活动为桥梁,将地理知识、技能和情感整合到学生生活中,整体构建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案。实施步骤:选定课程内容,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活动,构建整合方案;课外活动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学习素材;课堂活动运用活动强化,探讨解决问题;学生自选研究课题,深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活动类型选择策略。依据不同类型活动的不同教育功能,设计系列活动,构建学科素养综合培养的链条。例如,野外考察类(发现与探索,技能与情感);课堂教学类(分析与归纳,知识与能力);专题研究类(研究与表达,能力与情感)。实施步骤:依据活动特点,选择活动类型;不同活动组合,形成活动系列;分项承担目标,全面提高素养。

四条培养途径

学科思想引导培养方向,教学全程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点和地理思想观察生活、反思科学。地理观点与地理思想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篇4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13-01

一、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教媒体教学手段开始在教学界掀起一场教学方法改革的浪潮。现代教学理念背景下,电教媒体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已经不适合当代教学要求,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桎梏。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空间想象力。而电教媒体的出现正好符合地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也是符合新一轮课改的题中之义。本文对目前地理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应用进行分析,包括其内涵、特点,重要的是电教媒体应用的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二、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特点

(一)电教媒体的内涵

电教媒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产物。电教媒体其实是具有理论基础的,图式理论认为,对于信息的加工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如何进入这些规则的,即图式的。如某人让你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图式理论认为,你必须用自己的图式去预测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并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电教媒体的出现恰好是图式理论的正确运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之一。

电教媒体,也被称作视听教学,主要是将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应用在教学环节中,即指利用计算机等专业技术,将媒体信息以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传递给接受者,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完成主要归于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在地理学科中使用电教媒体教学无疑是当前教学手段的重大改革,能够实现地理教学最优化。

(二)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优点

电教媒体相比传统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将抽象化的概念转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与语言,结合学生听觉和视觉,大大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首先,电教媒体将广泛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地理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最有效地教学办法便是将书本上比较死板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动态地表现出来,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最多只能在课堂上使用地球仪,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思维也比较死板,并不活跃,特别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不强。电教媒体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状况,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电教媒体技术,采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大脑皮层造成兴奋,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等都感性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觉得非常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也加强了学习地理的效率。

其次,电教媒体让地理教学可控性变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从不同方位,不同途径,不同层次和纬度对学生传输地理信息,而不是单纯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的传输讲解。学生通过电教媒体也能对地理知识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可以全方位地把握所学的地理知识。电教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微观及宏观的限制,好似整个地理学科的体系被生动地控制在画面里面,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选择。

最后,电教媒体在地理中的应用增强了地理知识的视觉趣味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对材料的兴趣可以促使学习的兴趣。电教媒体所传输的信息一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图文并茂,有时还配以声音和视频等等,这些都不同于传统的文字教学,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变得丰富和多元化,进而提离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对几种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照片,这些图片生动地体现在电脑屏幕上,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冲击,他们身临其境,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必然更加深刻。

三、地理教学中采用电教化的必要性

(一)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过度而来,因此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知,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这一个角度而言,在地理课堂上采用电教化教学是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传统地理学科教学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训,忽略了感性阶段的认识这一个步骤。这样造成学生兴趣提不起来,学习效果差等问题。而电教化教学实现了将地理知识从繁荣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操作。电教媒体教学帮助教师创设一个形象、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背景,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感官获得表象,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这些都是符合认知心理学的。

(二)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

笔者认为,地理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是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抽象性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有关于空间的概念、地理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等具有抽象特征,学生不能通过直观的肉眼看的到,另外,还有地表结构、分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这些抽象的事物与知识如果要通过教师表达出来,将会枯燥无味,那么直观工具的借助显得十分必要。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从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思维,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记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对时区的讲解,本是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的方式将其用图表展示出来,让学生洞悉内在的联系,达到教学的效果。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改的提出彻底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改的宗旨是强调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素质化、个性化是教学改革追去的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其基本要求和需要。地理新课标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和入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电教媒体教学已经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其快捷的地理信息的组织方式、地理信息的存储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使地理课堂生动而又直观,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工具。

总之,电教媒体的创新和提出并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地应用,极大的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同时也是地理学科自身发展特点所决定的。电教媒体教学一定是未来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其劣势的出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 闰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1.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本着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基础性,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注重考察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

2.命题的基本要求

2.1基础性——“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根据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精选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以基础知识为主

人教版教材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精选了是初中学生必备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地理知识,注重地理知识的基础性。在模拟试题中我选择了例如:七年级的经纬度、大洲大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八年级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图、我国干湿区图、我国轻、重工业部门等。

(2)注重学生最基本技能的培养

识图能力既是地理课程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不仅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用。现代社会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离不开地图。因此,识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点。在模拟试题中我选择了例如:七年级的经度图、海拔和相对高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八年级的我国土地利用百分比图、我国省级行政区图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地理的基本能力之一,试题中也占一定的比例。例如:分析三种民居分原因、水果与我国所生长的地区的关系。

2.2指导性

新课程教材怎样使用,教师把握到什么程度,那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难点、重点。在平时教研、培训的基础上,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一方面注意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选做题中选择了这一样道题:用地理学的原理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目的是使有一定基础的尖子生有提高的空间,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让尖子生也能吃饱。另一方面注意引导教师教学中不单纯重知识的结论,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题型上不采用书上的原题,有些试题是靠分析得来的。例如读图分析,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期末出几张复习题,只要学生期末背好了,平时上课不听也能得高分的局面。教师平时教学指导不到位、不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也得不到高分。所以要求教师平时教学不能按老路子走了,必须按新教材的步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教师要清楚什么是基础,怎样逐渐培养基本技能,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2.3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性

图文并茂,体现地理学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增加一部分学生动手绘图题,具有趣味性,试题类型多样、灵活,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给学生发展和想象的空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根据“人口问题漫画”谈谈感想、“画出200C、00C、﹣100C的等温线”。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百分比图、“请你为当地人民设想一下,如何能充分合理地开发A区”、读漫画“所剩无几”分析回答以下问题等。

2.4注重“人文”性

以往地理教学内容偏重自然,忽视“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人文素养”的形成。新教材“人文”地理部分比以前突出,比重是:人文、自然各占50%。模拟试题“人文”占51%,自然占49%基本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简要说明下面三种民居设计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的宗教活动、农业布局、我国省级行政区、发展和建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的条件等。

2.5注重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模拟试题增加了生活试题。例如: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天气与生活、火山地震分布、节约用水、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等。

3.命题的注意事项

3.1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题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给分点要小,一个大题不能占太多分。覆盖面要全,各个章节都要有题。每册教材所占比例:

3.2难易度要适中。易、中、难比例6:2:2 。

3.3不出教材的原题,教师自己编题,要有自己的思路、风格。

命题要准确、无知识上的错误。

3.4严格按“课标”的要求,达到课标程度。

例如:目标水平结构

篇7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的。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中学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基本功的内涵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三字一话”,语言表达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广大教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

传统意义上教师单向语言输人的教学方式被新课改理念下强调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学语言应该幽默而机智,富有启发性。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使用文字板书,应全面发挥板书、板演和板画的综合功能。课堂设计一更注

重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习,需要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1)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教学演示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一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达到这三种“境界”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2)地图教学基本功。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运用教学地图组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熟悉有关教学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地图的组合使用,同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图1)。

(3)地理学养基本功。所谓学养:是指学科方面的修养。地理学养基本功,是指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包括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理念、基本素养等,还要学会在专业上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学术上的功底厚了,教学起来才能触类旁通,得心应手。作为一个地理教师,还必须经常r解地理教研教改的动态,优化地理的教法,提高教学的效益。

(4)地理野外综合实践。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实验是学生认识、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象和实践理论的必须之路。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为空间区域性、多要素的综合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利用、组织、设计

和完成好地理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野外实践能力既包括教师白身的野外能力,也包括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能力。

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和一部分高中学生在汕头市图书馆,参加了由汕头市图书馆、汕头市春苗学校、汕头市天好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国际天文年暨汕头日食观测活动日”,观赏了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日偏食。主办单位提供天文望远镜及日食观测镜给我们现场观测日食的全过程,汕头地区的整个日食时间从上午8:17初亏至10:52复圆,持续有两个多小时,大概9:30的时候看到日偏食,这时的太阳将被月影遮盖超过3/4,变成弯弯的月牙形。

这次活动,增强我们的天文知识,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激发学生们对天文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他们的暑假生活(图2)。

(5)关心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对待地理学科主要有厌学心理、恐惧心理和应付心理。地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和学生“心理换位”,课堂上师生才能达到感情共鸣、心灵共振。要善于从孩子身上捕捉闪光点,发现其长处并予以充分的开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才能,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

(6)组织管理与合作交往基本功。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实践,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另外,在建构教学的范式之下,不仅需要教师与教师的协作教学,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7)教学科研与反思能力。新课程对地理教师基本功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操作

和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地理教师只有经常性地、针对性地考察、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深人地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有效地结合和思考,才能够确实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8)创新基本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地理教师需要创新精神,学生期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大胆选择多种煤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这正是新时期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地理教师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9)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慎,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2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

2.1优化原则

借鉴国内外对教师基本功的研究,依据“学习化社会”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新课改形势下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与特点,从对教师基本功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提出以下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确定为优化中学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指标,既要有利于贯彻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实际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根据高中不同阶段教师及不同阶段地理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提出相应的优化项目与要点,突出优化的重点要求,以便充分体现优化的针对性。研究设计教学墓木功优化内容,在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教师的专长出发。在当前,特别强调对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掌握,以及这些基本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化,防止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教学基本功的倾向。

(2)可行性原则。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从本市中学地理教师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提出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前,通过座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地理教师的需求,充分体现不同层次教师和任教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和能力要求。做到要求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使广大地理教师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仁,从而有利干调动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与课堂教学的水平。

(3)实践性原则。遵循认识一卖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原则,激发地理教师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等,组织和指导地理教师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与教师个人条件,把有关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内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地理教师能不断发现并总结教育规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创新性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己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让地理教师在受培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在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地理教师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

(5)终身学习原则。要把优化的直接效能和潜在效能相结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建立优化教师基本功的长效机制,并积极推进长效机制的不断创新,培养学习型教师使教师认清形势,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坚持长期性、长效性,培养地理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受培教师都主动接受相关培训,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6)系统性原则。从优化基本功的体系、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探索基本功的知识。它包括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优化方法包括优化培训、优化内容和优化评价等三方面。让每位地理教师都能从优化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2优化途径

2.2.1基本功优化的培训

中学教师的基本功培训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在实践中摸索探讨。按照上述原则,结合实际,提出图3所示的教师基本功系统化的培训方式一一校本培训六结合。

2.2.2墓本功优化的内容

(1)关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提高课堂有效沟通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时沟通的方式很多。地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授课质量;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

(2)关于创新教学的基本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地理教学法的变革,地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地理教师首先需要观念的创新,然后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3)关于读图用图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能力和读图习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2.2.3关于教师学养的基本功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挑战,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2)做一个学%1型教师;(3)做一个生活型教师。

2.3基本功优化的评价

(1)优化评价的目标。教师评价目标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一线教师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宏观调控的手段这种教师评价,目的仅满足于判断教师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对教师评价过于看重“控制”,忽视了教师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评价目标必须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优化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必须尊重教师的差异,实现多层次标准。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从时间上可以分成探索期、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进行评价,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既能面向大多数教师,又可以通过“个体标准”来鞭策教师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3)优化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必须建构全员参与的开放模式。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模式,既有教育行政领导的教育性评价,还包括同行的形成性测评、学生的层次性评价、教师自己的反思性自评以及家长和社区的动态性评价。

篇8

第一,研究地理学科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研究地理教学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方面,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目的。

第二,研究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揭示了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为有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通过对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分类的研究,认识各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适用条件和场合,寻找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新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四,研究帮助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方法论,将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改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五,研究各种地理教学评估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评估的一般方法,探索了地理教学评估的改革途径。

二 地理教学的传统方法

1.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或共识、促进共享与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2.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教学多采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造丰富的地理教学情境。

3.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萌芽。

4.引导学生“好动”

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切莫把“好动”视为学生的缺点,可以耐心引导学生动手去实践,使他们通过“动手应用”来强化知识点,形成能力。

三 地理教学方法的讨论

地理教学方法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学习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区域性,并且把探寻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地理教学方法本身虽然没有空间性和区域性,但地理教学方法必然渗透着“地理的气息”。

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方法、地名教学方法及地理图标分析方法、野外实习方法等都具有明显的地理性。教学活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地理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间接性、广阔性和遥远性,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在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有整体、适应的考虑。若主要是传授新的地理知识,可以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和以象征符号为主等,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概念,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除了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阐明相关知识、掌握要领和基本要求外,主要应大量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操作和训练;若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则可选用启发式的谈话和讲解等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及自主学习为主的方法,以利于启迪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

四 地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沟通方法的选择

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是确定教学内容、考虑教材配置的主要依据,还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在学习中,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在地理教学中需要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于它能持众家之长,融合各种地理教学方法于一体,它是依据教学目的任务,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特点,选择和优化地理教学方法的一个方法体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把多种类型的感知力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自学的方法占有一定的比重,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极有裨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单调和古板,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都有好处,也容易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地理学科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更好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五 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设置特点

1.地理课程纲要的灵活性较大,多纲多本现象普遍

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比较大,各区域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会有差异。如果用一个标准去统一要求,有时不一定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地理课程纲要很有必要。国外大多数国家在地理课程设置上多课程纲要的现象很普遍,世界各国的地理课程及纲要或标准多样化一直是主流。

2.大多数国家地理课程纲要思想是从培养合格公民出发的,注重能力培养

英国的地理教育极为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将能力培养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中。

德国的地理课程采用专题式方式,打破系统和完整性的束缚,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很大优势。

俄罗斯基础教育的地理教学纲要也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提高十分有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理、资源和环境地理及俄罗斯地理中都穿插有能力的要求。日本现行的中学课程“地理分野”中规定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以直接接触地理事件来进行正确考察所必要的能力,以及根据适当的资料对地理事项给予恰当评价的能力。印度的中学地理教育中明确把天气观测和地图实习列入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具体且较严格。新加坡的中学地理课程在野外实际考察、地图判读、决策等方面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其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3.普遍重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

英国在地理学科课程大纲里虽然没有集中安排乡土地理,但在教学目标和有关乡土地理的知识点有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的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国将环境地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有关于环境地理的要求,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又涉及全球性的森林剧减、酸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重大环境问题。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德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中,有关环境地理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容,如过多施肥而引起的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教学内容也吸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关新加坡地理和环境地理的单元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城乡边缘和环境等主题;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新加坡地理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容忍的态度;培养对环境欣赏和负责的态度。

六 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1.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地理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地理教学中的难题。

第一,地理教学课堂需要的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板画需要耗费的时间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术语、规律多,课堂上借助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实现图文转换的学习。

第三,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有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实现类比归纳的学习。

第四,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课时安排较少,不被学生所重视,必然使许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放弃地理课程的学习,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更大困难。

2.地理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

地理教学中运用电子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改善和解决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般困难。

首先,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利用直观的电教媒体教具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可以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统一,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教具的辅助,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就初中课本来说,各种大小图形较多,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使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各类地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电教手段,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地理学科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采用图像方式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采用新颖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运用电子教学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完成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师生互动,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激发学习活力,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七 地理教学效果分析评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逐步介入教学过程,这成为在新的平台上构建“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逐步“现代化”的一个特征。但仅仅使用计算机上课并不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当会阻碍学生课堂的思维和知识探索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方面科学合理的设计、开发、利用和有效的管理、评价,这一过程并不等同于“媒体技术”。本文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采用等级量化评价办法,总分100分,评价等级分为90分以上“很满意”,89~80分“满意”,79~60“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不满意”。对学生使用传统课程教学和引入电教学习的成绩情况进行了对比,用以分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电教方式对传统教学的改进情况(见图1)。

篇9

学习模式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模式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是近几年来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一个价值追求。但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丰富,周课时不少,教学任务重。所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仍注重结果的呈现、结论的阐述,轻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学生的体验;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针对这个实际,我校社会组开始实行“学习任务单”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已初步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运行的初期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设计环节存在教案化、简单化、提纲化的“三化”现象;在使用环节出现了课本化、形式化、习题化的“三化”现象。对此,我们尝试采用“五导五学”的措施,尽力克服“六化”现象,努力提高任务单的使用效率,以“五导五学”作为学习支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导思路,培养学习思维

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侧重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中具有的一种思维品质,是对学习、接触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发现地理事物演变、发展和分布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能力。地理学习任务单编制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熟练掌握一些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基本规则和程序,逐步学会独立处理、分析复杂的地理问题。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地理学科相关问题,调整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地理学习任务单编制过程中,除了在学习任务单的首页通过简单明了的典型导语,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思路外,在整份学习任务单中通过学习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中,从因到果、从果到因,反复推敲进行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中,按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相似论原理设计任务单,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进行“中国人口分布原因”这一学习任务单的编制时,不仅要求学生从地形、气候、经济活动等多方面探索,还要对人口分布不均衡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避免后果的措施。通过这一任务单,让学生明白了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在领会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导学法,提升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它的跨学科联系性强,知识涉及面较广,内容繁杂,需要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来验证各种地理理论。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地图的比重非常大,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各种地形图、气候图、区域图、景观图、分布图、剖面图等达150幅,占整个教材篇幅的比例的一半。地图已成为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生对地图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地理学习的效率。

在任务单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读图、绘图和用图训练,使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使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编制任务单时,需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特别是地图能力的指导和培养。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兴趣;运用FLASH软件,引导学生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掌握其演变规律,更好地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丰富读图途径;通过开展绘图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从而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学法指导,促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图、析图以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例如,在设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这一任务单时,配上了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图学习,使知识点的阐述更清楚,使学生理解更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如果在这里没有设置相关地图,学生是难以弄懂和解答四大地理区域分类问题的。

三、导合作,丰富学习模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已走进了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以合作小组为学习单位,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的新型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并使学生不断体验合作的成功,建立自信心。

在运用任务单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又要通过分组合作性学习注意发挥小组的力量,激发集体的聪明才智。在课下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依据任务单中确定的相关问题、要求,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确定方案。在课中,在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下,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加深理解。

例如,在进行《气候》学习前,让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每个组内,安排几位关心国内外时事的学生,让他们收看天气预报,安排几位有上网条件的同学,让他们收集天气预报的相关资料,安排几位善于总结,能够大胆发言的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和发言。在课中,在任务单中让学生分组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及气候包括的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在讨论和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学生逐渐获得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迁移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在正确的方法下获得了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最优的情感教学效果。

四、导训练,巩固学习知识

地理学习中,课堂同步训练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其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在设计任务单的过程中,选择那些有利巩固重点知识、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通过笔答、口答、抢答、接力、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脉络,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编制任务单时,精心设计一些与当堂学习知识相关联,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脉络,抓住主线,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刚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同时,为了照顾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任务单中设计的同步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选择性,即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又能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敢于去“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材训练,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例如,在任务单习题训练中,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检测题型。一是“亲历中考”环节,精选了近三年的各省市的真题;二是“备战中考”环节,精选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模拟试题,进行模拟提升;对于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开设简单直接的习题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习题要求不断提高、难度逐步提升,可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导实践,开阔学习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在任务单设计过程中,实践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实践环节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实践地理知识,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同伴的榜样示范,过程的体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七下“综合探究七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这一任务单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查嘉兴月河街,分析月河街旅游景区情况、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讨论如何让月河街更有特色等。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外实践是课堂知识的深化,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研究社会、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任务单学习模式的实施是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任务单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略图,在课堂内外创设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近两个学期以来,通过“五导五学”,进一步优化历史与社会“任务单”,实施“学案导学”减轻了学生负担,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科的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教师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优化了教与学的策略,端正了教育思想,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泽英.学案导学引导自究[J].思想地理课教学,2010(1).

2.武传伟等.学案教学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8.

篇10

关键词:

地理教具;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

在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时期,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意义已毋庸置疑。地理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然而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不仅带有着众多的抽象概念,同时各知识的复杂性也较高,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作用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均在围绕教材照本宣科,在地理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仅仅是对地理教材的平铺式展开,单一化的理论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改的普及,对初中地理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政策的要求,地理教具的应用逐渐被赋予了高度的关注,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

地理教具就是地理教学工具,是用于辅助地理教材进行地理知识讲解的重要教学资源,包括地图、地球仪等实体以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媒体设备等。长期以来,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均以教材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身处于抽象且复杂的知识体系当中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具的应用,则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地理教具的认识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比如应用地球仪,能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认知世界,并更清楚地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地图的应用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便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内容拓展,借教具的辅助将更多更抽象且复杂的关键地理知识点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即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率,并且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具的应用引导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地理教具的应用优势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于重要的基础时期,在此阶段打好学生的地理基础意义重大。然而初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过强导致复杂性上升,宏观性特点也极易使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当中,地理教学的立体化与系列化成为了地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断创新与完善地理教具实为促进当代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新课改政策要求当代教育课堂要切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调整为师生双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的理论讲解也被要求过渡到启发式的引导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普遍具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对于地理教具的合理化应用能够有效化“静听”为“动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由此体现,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大有裨益。要想实现地理教具价值的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教师对地理教具的正确利用,只有教师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教具应用到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上,才能有效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深度开发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化利用既有教具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此时期的地理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学生来说,初步接触地理并不会对地理知识具有多么深刻的了解,而地理知识又具有着无可避免的宏观性与抽象性,理论概念等更是相对严谨,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较高。用于地理教学的既有教具主要包括地图与地理学图片等,尤其是地图之中更囊括着众多的地理信息,学生不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将地图当中所承载的信息刻进脑海,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地图的利用频率,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对地图进行浏览以深化记忆力。为了避免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有必要掌握好地图等教具的使用时机。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可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熟悉地图的重要性,从而为后续内容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地理教具进行科学化开发

对地理教具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从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来看,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具备了解地理现象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常识的储备量。相对来说,地理知识体系有着极其广阔的覆盖范围,除了重大的地理现象之外,还会涉及诸多微观事件,也都能够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对于地理教具的开发并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的视频与微课等方面,完全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地理教具开发的科学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具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模拟,以此对地球的运动知识原理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地理教具开发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潜移默化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地理教具的应用对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以教具的应用辅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谭明虹 单位: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参考文献:

篇11

一、版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地图具有表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独特功能,它作为记载、传输地理信息的特种文化工具,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版图教学是教师以地理学科为依托,以地理教学内容为指导,师生之间开展的以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地图信息、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种为终身学习服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版图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一个形象、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背景,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一个明显特点是图多文字少,如何通过读图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达到掌握知识目的,是当前课改一个重要课题。新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是把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版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其快捷的地理信息的组织方式、地理信息的存储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使地理课堂生动而又直观;而传统版图板画则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空间概念的形成等地理基本素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地理版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的地理版图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依靠自己的熟练技巧用各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简略地图以及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等用各色粉笔描绘出的黑板画。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非常灵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也可以把文字变为图形,还可以把复杂的图形简化成略图,从而弥补地理挂图、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缺陷,在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简化原图、突出地理事物特点和规律、辅助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赋予图形一定的趣味性,比如我国的轮廓图画成只报晓的雄鸡;意大利的轮廓图画成一只漂亮的长筒靴和一个足球;法国的轮廓图画成六边形;黑龙江省的轮廓图画成一个展翅欲飞的天鹅;广东省的轮廓图画成一只把长鼻子伸向南海的大象,通过这些活动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而转移,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

新版的教科书中,图像比重在不断增加,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绘图方面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版图教学的缺陷则凸显出来,首先是其容量的局限,不利于大范围的图示讲解,比如其如复习课时,画一张图只能复习一个知识点,未能全面多方面的复习;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这种图示不能以声、像效果展示出来,在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上及身临其境的感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难以模拟演示宏观和微观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现代地理版图的优势与不足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对实现地理教学过程最优化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版图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通过幻灯、投影、电影、录相、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将地理学科中的各种图像材料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学形式。

现代版图教学的表现手法非常广泛,既可表现地图画面,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结构和组合的特点,又可以活动画面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得到充分的感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再加上声音的配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视性强,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而且,这种教学具有很大的可控性,既可把图示放大也可缩小,既可放慢也可加快,既可分解也可组合,从而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微观及宏观的限制,可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比如传统地图上等高线表示地貌形态,学生很难看懂,而利用电子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直观立体地表现地貌形态。

但是,现代版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多的视听材料和扩展资料容易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造成感性材料的堆砌,把地理课变成电教表演课,一闪而过的图像让学生当时兴趣十足,放完之后记住的内容则少之又少,而且图片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课堂上难以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上不够灵活。而且这种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等设备在中学配备的数量逐年增加,但计算机在城区郊区各类学校分布不均,校际差异较大,城区数量较多,远郊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不足,重点中学较多,一般中学不足,硬件条件的不足从客观上限制了电子地图的应用。

四、如何优化地理版图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两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板图板画与电教媒体二者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1.服从教学内容需要

任何辅助教学手段都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包括内容、出现时间、版面安排等。地理学科抽象概念多,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数据多,尤其在自然地理部分适合采用传统版图的教学内容较多,比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轨道、黄赤交角、大气垂直分层、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等等都很适合采用传统的版图。而在人文地理部分,适宜用电教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内容则更多,比如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文化景观的形成、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等等内容都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版图教学。

2.画图教学时的注意要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科学地设计出填绘的内容及形式,采用各种象征符号和形象符号、圈、点、线条以及示意图法和动态图法迅速画出板图板画,从而保证图简略明确、爽目美观、生动形象、迅速准确,富于表现性。一幅版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要目的明确,特征突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绘制沙丘要突出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的特点;沙漠植物要突出根系发达而茎短叶小的特点;绘制中国铁路线略图时,只需要绘出干线与枢纽城市,其他地理事物即可简略或不画;绘制热带草原的稀树高草景观要突出树干粗树冠较大的特点等。另外,教师绘图时需注意做到色彩鲜明,美观醒目,用笔要简练,不可过于细碎,线条要清晰有力,其轻重与浓淡都应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准。教师还要注意画图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在画图过程中要与教学语言配合,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要与直观教具配合可使立体与平面相互印证,与画片配合加深空间概念,使板画更形象突出,从而创造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地积极学习。

3.电教媒体版图的注意要点

电教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掌握电教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熟悉各种媒体的特性,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细致地策划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定整体教学过程的具体策略。比如讲授“地质灾害”一节时,教师可以针对火山、地震部分的教学内容,呈现出火山爆发、地震造成房屋倒塌等影像材料,然后进入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再比如进行“中国旅游”教学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地图和其他资源(旅游区的介绍、图片、视频等),进行一次模拟旅游。教师选择若干旅游目的地,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己选择出行路线、交通方式、旅游景点、住宿安排等。将搜集的信息整理后,每组由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旅游方案,全班进行讨论。总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电教资料的内容确定某节课的具体教法,教师必须对照电教资料内容自己多次反复观看,从而了解其内容及其系统性,了解学生应注意哪些内容,教师应该强调什么内容,让学生从观看中找答案,克服视频、投影中内容“一晃而过”的缺陷。

4.两种版图教学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