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1

(一)党建统领,加强审计人员思想建设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通过开展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干部作风整顿等活动,坚持把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联系主责主业学思践悟,深入学习领会对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真正把理论学习聚焦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对在学习教育、检视剖析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逐项抓好整改落实。

二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市审计局坚持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定位,始终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历次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五年来,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带动党小组学习,通过研讨交流、观看先进典型教育片、理论宣讲、主题党日等形式,参加学重要讲话,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不断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政治站位。

三是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要求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从严把关发展党员和缴纳党费,严格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规定,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制度,有计划的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开展党小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及“双报到”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在集中开展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组织生活会,以此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围绕中心,依法全面履职尽责

2016年来,我局共开展审计项目350项,其中:预算执行审计项目30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含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205项、政府投资审计项目82项、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项目33项。审计主要发现问题金额共计55.47亿元,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核减投资额5908.35万元,五年来共向纪检监察机关及各主管部门移送案件69项,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着力抓好财政审计。五年来,共开展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30项,审计查处主要问题金额总计40.54亿元。审计中,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把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作为预算执行审计重要内容,注重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小金库”津贴补贴、楼堂馆所、人员编制等方面的审计,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厉行节约。2020年,市审计局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对推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进行积极探索,首次实现了对66家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二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五年来,共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205项,审计查处主要问题金额总计14.93亿元。结合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编发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指引,从审计内容、重点事项、资料来源到方法步骤、问题定性进行全面梳理规范,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提档升级。同时,在全市16个镇(街道)全部设立了有独立办公地点的审计所,选配了65名40岁以下的专职审计所人员,指导各镇、街道制定了市村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实现全市600个村居三年审计全覆盖,有效化解了农村社会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加强政府投资审计,保障项目顺利开展。五年来,市审计局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力度,稳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按照“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的总体思路,累计审减投资额5908.35万元,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保障国家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2020年,市审计局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工作要求,严格厘清建设单位的管理责任和审计机关的监督责任,在建设单位完成结算审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审计监督,不直接审计未经建设单位审核的项目,以此规范政府投资审计,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效益的高效发挥。

四是优质高效的完成各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自2016年开始,市审计局按照审计署、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五年来,共开展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项目33项,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审计、减税降费和“一次办好”政策落实审计、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等。审计中重点关注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地方的落地情况,注重从政策措施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入手,重点反映各项政策措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跟踪审计取得应有效果,促进了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同时,市审计局高度配合各级完成多项工作,五年来共抽调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各级巡视巡察、扶贫专项检查、财务大检查等共计142人次,高效完成了各项抽调工作,均得到了各级领导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充分肯定。

五是持续推动审计整改,强化审计成果应用。自2016年以来,市审计局受市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五年来,通过审计促进整改落实有关问题资金32577.44万元,上缴财政资金11738.73万元,统筹盘活资金13850.65万元,根据审计建议,市级各部门制定完善制度99项,共向纪检监察机关及各主管部门移送案件69项。2020年,市审计局要求各被审计单位严格对照审计查出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整改一项、销号一项,对在各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对查出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探寻问题症结,通过请阅件等方式向市委、市政府反映,通过政府督导,使被审计单位出台相关办法规定,扎牢制度笼子,助推审计问题整改。

六是下大力推进信息宣传工作发展。为更好地扩大审计影响、优化审计环境、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审计信息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市审计局多措并举,服务领导决策,加强考核督促,狠抓信息宣传报道工作,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工作的综合素质。五年来,共有500余篇稿件被各级媒体期刊予以刊登发表,多名审计人员得到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中国审计报社和省审计厅的表彰,充分发挥了连接人民群众与服务社会桥梁的宣传纽带作用。同时,将审计人员编写的审计案例及市级以上发表的宣传信息汇编成册,编制了《创新的风采——媒体上的审计》、《案例精选与信息宣传》等书,为社会积极传播审计好声音,注入审计正能量。

二、“十四五”工作计划

接下来五年中,全市审计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篇2

一、新常态下对农村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倡导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构建,通过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权力干预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市场经济活动;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机遇,通过制订一系列金融政策和市场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基层干部要树立严格自律的形象,并要求农村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公正廉洁自律,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工作要求,严于律已、严于修身,学做结合,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工作。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从严治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基于此,本文对新常态下农村财务收支审计问题进行了研究[1]。

二、新常态下对农村财务收支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经济责任的认定困难。农村是我国的最基层组织,是政府组织机构的最基层机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通常由基层村民自行选举产生,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的“四权”(审批权、使用权、分配权、收益权)在村干部手中,村(社区)“三委人员”更换快,新官不清楚、不理旧账问题突出。并且一些会计中心在账务核算中并未实现收支两条线,社区也未配置相应稳定的报账人员,大多由指定的临时人员担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村干部即负责政务,又负责财务这种模式显然是不符合财经纪律要求的,加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加大了滋生个人腐败问题的可能性。从当前审计角度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经济责任认定不明确,很难明确经济主体责任人[2]。

2.缺乏专业审计人员。一些区域对村级政府机构的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未配备专业审计人才,导致专业审计人员数量少,现有的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审计能力有限[3]。

3.审核内容单一、审计标准模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财务收支的审核内容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一些区域审计人员仍按传统的项目开展审计工作。我国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审计经验不足,对财务收支审计无标准的体系,审计标准模糊,主观评定因素较多,审计结果不客观。

4.国家审计政策落实困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很多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存在专项资金与项目不匹配、专项资金应用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在财务管理上不专业也不到位,导致国家审计政策在村级基层政府组织中的落地困难[4]。

5.审计结果应用不足。在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审计中,归纳性提取出审计意见,并明确了评价标准,但是对于审计结果应用不足,一些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并未根据审计结论进行整改,对于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收支工作并未做进一步的完善,并未将日常的财务收支工作与审计结果相挂钩,开展整改工作。

三、新常态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路径

1.转变审计思想,发展审计内容,明确责任主体。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干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审计实践中,要转变审计思想,明确审计责任主体。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干部要切实担责,担当起经济审计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完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管理,避免财务收支审计问题的出现。

2.做好财务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农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和审计人员的管理思想和专业素质,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明确审计负责主体的权限范围。明确负责主体的权限范围,让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明确的依据,并做好相关制度的执行工作。

3.明确审计标准,丰富审计内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做好定量评价,按标准进行统一的财务收支问题审计,让审计定性评价结论具体量化有依据。

4.及时反馈审计成果,配合部门工作整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审计结果要及时反馈,并做好备案存档工作,并配合部门做好落实整改的跟踪督导工作,确保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政策落实到位。

5.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确保审计结果的细化和量化,具有可操作、可实施地,将审计评价结果计入个人人事工作档案中,与个人业绩挂钩,以便将审计结果充分与村居领导干部的个人业绩、升迁相挂钩,作为今后人事调动的参考。

四、结论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要做好村级政府组织的财务收支公开与监督工作,促进村级政府组织财务收支规范化管理,为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对于一些村级政府组织的相关人员的违法违纪等行为要严肃依法处理。总之,要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组织,完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管理工作,加强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做好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推进财务收支情况的信息公开与监督工作,确保村民的知情权,推进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师高康,胡辉.新常态下村级财务管理须常抓不懈――基于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专项检查调研[J].中国农业会计,2015,02

篇3

1.“村账镇管”制度流于形式,存在“代而不管”现象

“村账镇管”制度在国家颁布正式文件中的名称为“村级会计委托制度”。所谓“村账镇管”就是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基础上,把村级财务委托给乡镇统一核算和管理。这种方式切实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和核算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村账村管”和“村账镇管”划分不清。有的乡镇虽然形式上实行了“村账镇管”,由乡镇经管站记账、资金由乡镇统一管理。但实际上,由于乡镇经管站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由村会计记账,乡镇经管站的会计人员只是将会计信息录入农廉网,而且有的村账反映的数据与农廉网的数据不一致,未能真正做到统一核算,使“村账镇管”流于形式。

(2)双重管理使权利义务不明确。“村账镇管”模式中,乡镇政府、村干部均享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多头管理则容易形成管理盲区。乡镇政府认为钱不是自己花的,只是代个账而已,出了问题村负责。村干部则认为钱花在哪里政府都知道,账也是经管站代做的,出了问题政府担着,结果使村账成了“两不管”账。

(3)会计监督执行不到位。首先,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不到位。按照规定乡镇经管站、财政所应当对村级财务进行指导监督。实际上,经管站作为村级账务代账员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不可能做到自我约束。同时,由于部分乡镇代账员的会计水平低、责任心差,无法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识别,所以更谈不上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未能充分发挥村会计的监督职责。由于大多数村会计学历偏低,并非科班出身,业务能力较低,常常受制于村干部的牵制,会计的监督职责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村级财会人员素质低,会计基础薄弱

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工作的质量,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村级财务人员都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有的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会计知识都不懂,仅仅记个流水账,更不用说发现和提供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会计资料不完整,会计核算不规范

村级财务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制度要求,严格设置会计账薄、及时填制会计凭证,规范登记总账与明细账,按规定及时、全面、真实地编制会计报表。然而实际上,部分村只设置收入、支出科目,所有收入都记入“其他收入”,支出记入“其他支出”,没按规定设置总分类账、明细账、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账,更没有设置往来款明细账,由于会计核算混乱,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账证不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无法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建议

1.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财务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结合各村的实际,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例如:现金管理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等。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所有财务事项都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发生经济业务要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经办人在原始凭证上注明用途并签名,经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交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对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单据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由村会计到乡镇经管站报账,乡镇代账员按有关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后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

2.加大监管力度,强化问责机制

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审计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由乡镇财政所和经管站牵头,抽调专门人员,对村级账务进行定期审计检查。二是广泛开展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在对村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村级领导干部任中和离任审计。经济强村、重点村、难点村由县农经办负责组织审计,普通村由乡镇政府组织审计。通过审计,对村干部的履职情况、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村“两委”换届选举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三是实施专项审计。各级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加大对涉农、惠农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加大纪委检察的办案力度,确保资金能够专款专用,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全力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将各级的检查结果{入村干部的管理档案,作为村主要领导干部免职、辞职、换届考核等的参考依据,并由乡镇政府负责督促整改,村民理财小组负责监督整改,村两委则负责整改落实。对审计出来的违法乱纪问题,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

篇4

上述可见,从我国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看,是不应该出现年末突击花钱问题的,但从财政活动情况看还真存在年末有大量的资金被从财政拨付出去。真实的情况如何呢?本文以为,“空转”应该是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的主因。从操作过程看,“空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把资金以各种名义入到国库,二是把资金以各种名义弄出国库。对于财政工作人员来说,把钱入到国库容易,弄出国库则就难了。在现行的制度下,有支出名义、预算指标、用款计划、接收单位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空转”是一个假戏真做的事情,既费周折又可拖延,往往平日里一拖再拖,到年末不得不完成“空转”这个下半场规定动作的时候再集中精力弄虚作假,以免年终结余过大,同时也须“迎接”新的“空转”收入,及时消化“空转”进来的资金,故而出现年末收支两旺的“财政繁荣”景象。

近年来,关于我国经济状况在第四季度开始好转、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报道常见于报端,不论在之前是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还是“中国经济不比任何一年轻松”来开端,到了第四季度都会好起来,财政开始增收,尤其是12月份的财政收入占比很高,远远超出了正常经济规律。这种经济年年都会在第四季度反弹、财政收入在第四季度大幅增收、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的热烈场面,与普通百姓的感受差距很大,一定程度地证实了“空转”问题的存在。

三、“空转”的成因及其社会风险

(一)“空转”的成因

财政收入“空转”,表面上看是财政收入不实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弄虚作假的行为。深层次分析则不难发现,财政收入“空转”是财政收入最大化冲动和财源不足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对地方政府行为约束不力的必然结果,也是由现行的官员考核、任免、升迁等功利化标准造成的。

1.“空转”与地方官员升职冲动高度相关,成为一些地方官员虚增政绩的秘密武器

“空税”盛行的利益驱动有二:一是官员政绩。官员政绩越大,晋升机会越多。二是眼前利益。凭借“空税”增加财政收入,比实实在在地发展经济见效快,省事省力,至于财政欠账则是后任的事情,况且为后任留下包袱还可以突显本届官员的行政能力,“空转”便成为官员制造政绩的秘密武器。官员的升职冲动会引起多级财政收入不实:一是用“空税”虚增本级财政收入,二是推虚上级财政收入基数,三是通过对下级下达指令的方法,拉虚下级财政。如要求下级达到某一指标,在真实财力无法满足时,下级只能以“空转”交差。

“空税”制造的财政收入政绩对地方官员的重要程度,从其对财政收入政绩宣传的重视程度上可见一斑。图4是以2012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依据对财政收入政绩宣传的突出程度,我们将其分为极不显著、不显著、一般、显著和极显著五个等级。结果显示,在31个省份中, 58%的省份为极显著,29%的省份为显著,一般和不显著的省份各有3%,有7%的省份为极不显著,即有87%的地区以极显著或显著的方式宣传其财政收入政绩,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态度。

展示财政收入增长政绩的位置,并不包括政府工作报告的序言部分;我们将展示位置分为极显著、显著、一般、不显著和极不显著五个等级。

2.官员的保职冲动也是“空转”的重要推动力量

受政绩基数的影响,虚假财政收入有很强的自我繁殖性,只要出现了就很难自行消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规模只能越来越大。因此,即使是没有升职冲动的官员,一旦他承继了一个有“空转”前科的位置,为保证达到或略超前任的政绩基数,也会“沉默而努力”地继续推动“空转”,把财政泡沫越做越大。

3.“空转”与多年来的税收指标化管理高度相关

政府向财政税务机关下达收入指标、上级向下级下达收入指标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出于官员的政绩考量而并不考虑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地方的税务任务繁重,最后只能以“空转”来应付差事。尤其是历史上财政上缴基数一直较高的东北地区,其“空转”的历史长,累积的问题也多。

4.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是“空转”问题的本因

“空转”是一项私密性很强的地方政府行为,我们目前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方式都没有把抑制财政收入泡沫纳入监督和约束的范围,在对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也没有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列入审计范围,没有把官员行为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影响纳入考核。即,地方官员在制造财政收入泡沫时便捷又安全,收益可观成本却为零,致使“空转”不断地漫延盛行。从深层原因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非程序化安排,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官员利益最大化的过度追求和对政府行为没有约束的结构性缺陷而导致的非理,是“空转”问题的本因,也是我国经济运行中诸多问题的本因。

(二)财政泡沫的社会风险

与同期GDP、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收入的非正常增长,极不利于社会稳定,易引起社会风险。

1.刺激民众的“税痛”感

“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的名言,说明税收之于纳税人有切肤之痛;“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是西方国家所致力的减轻“税痛”的目标;而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恰好相反,竟用虚假财政收入来刺激民众的“税痛”,并诱发纳税人与政府间的矛盾,需要高度关注。生活中我们常用“打肿脸充胖子”来批讽那些为炫耀而暗自忍痛受苦的人,但是,“打肿脸充胖子”痛的是炫耀者自己,为虚假财政收入而痛的却是观者——纳税人,他们以为自己真的缴了那么多的税而痛苦,无端地增加了国民对政府的抱怨。连吃财政饭的人也认为政府有那么多的财政收入还不肯提高工资是很不对的,因为固定的薪水正在因物价上涨而缩水;面对各地财政在突击花钱的报道,百姓也在抱怨何不解决一下实际的民生问题。

2.基层组织机构濒于瘫痪

如果“空转”仅限于能够全部留归本级政府的收入项目,是不会造成额外经济负担的,后果也比较可控。但越是基层政府,不参与分成的收入越少,因此,乡(镇)政府是最早因“空转”而出现巨额亏空的政府。随着“空税”规模的扩大,和中央与地方、省以下政府分成的收入项目增多,如中央与地方的所得税共享等,“空转”的可选项目也越来越小。一旦选择了与上级共享或分成的项目,本级把实实在在的资金交给上级,上级把虚假收入当作实际收入而安排了支出,致使该级政府无法弥补“空税”缺口而债台高筑、经费紧张、拖欠工资,最终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我们的调研显示,许多乡(镇)政府在依靠上级对农村的各级专项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诸如水利补贴、农产品加工与促销补贴等,都被挪用于干部工资和政府机构运转经费,无法真正全部用于发展农业。一些乡(镇)政府为避免被问到“何时才能发工资”之类的问题,长期不肯召开干部会议,遇有事项则由党委书记向负责干部单独传达,严重制约了基层政权作用的正常发挥。

3.增加了地方财政风险

如果从地方政府自身承受能力出发,“空转”项目以非税收入和不参与上级分成的税收项目为主,但日积月累下去,财政收入结构会变得比较畸形。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财政收入“好看”,越来越多的县、市级政府卷入了以与上级分成的财政收入为“空转”项目的浪潮中,因“空转”而“失血”的政府级次越来越高,财政收支的实际缺口规模越来越大,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越来越少,越来越依赖通过政府公司借款等方式举借债务的融资路径,累积了更多的地方财政风险,值得关注。据透露,某知名城市政府贷款的利息支出每天约1亿元,虽然许多利息是可以资本化到公共工程的成本中去,但与其仅600多亿元的年财政收入相比,风险依然很大,需要警惕。

四、对策建议

“空税”带来的财政收入规模扩大并不能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而高额的奖励和依据收入虚假增长幅度提拔使用干部的做法,令此风气愈演愈烈,有百害而无一益,必须尽快刹住。因此,治理目标应是还原地方财政收入业绩,消除财政收入泡沫,并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使其回归理性。

(一)加强监管,夯实财政收入

夯实财政收入,还原政绩的办法有三:第一,可以比照GDP增长率由国家统计局核实的办法,实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由中央核定。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国家统计局和审计署配合,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查实核定。我国实行地方GDP由国家统计局核定以来,地方自行报告的GDP增长数字越来越“靠谱”,泡沫越来越少。第二,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让上级更客观地评价干部。各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在报告中客观地反映本地的财政收入,指出“空税”等收入不实问题,使上级领导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便于领导正确决策。第三,在干部任用上,要对干部有一个全面的考察,不能只看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既要看官员的当前政绩,又要看潜在政绩,要引导干部树立通过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观念,而不是弄虚作假。

(二)劝阻地方高调宣传财政收入政绩的行为,降低民众的“税痛”感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等数字排列公布,财政收入指标明显地高于其他收入指标,并在报告的显著位置做高调宣传,极易刺痛纳税人的“税痛”神经。我们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其定位是政府即是服务员又是保姆,“两会”就是服务型政府在向主人、向纳税人汇报其工作的一种仪式,因此,应遵循保姆向主人汇报工作以做了哪些事情为主而不是强调自己挣了多少钱的一般规则,建议淡化财政收入政绩宣传,劝阻地方的高调宣传行为,尽量减少对民众“税痛”神经的刺激。

(三)改变财政收入的指标化管理的做法,适当降低税收增长指标

税收是经济活动的结果,是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收入、发生纳税行为后缴纳的税收款额。但我国却存在把结果当目标的问题,许多地方把税收计划当作必须完成的指令性指标,以至于到了需要用“空税”充数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反思和校正。西方财税理论认为,税收是纳税人向政府支付的特别“费用”,亦即保姆费,在达到相同社会管理效果的前提下,当然是费用越低越好。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税的社会,但绝不是多多益善、税收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适当的水平。因此,要改变一些地方将财政收入作为指令性指标管理的做法,控制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将其税收收入增长目标与GDP增长速度结合起来考察,不能严重脱离GDP增长而独自增长。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

除了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效力外,还须深化体制改革,依赖法治手段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控制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手段、程序及责任,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在一个合理的、法制化的框架内充分、积极地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机构的监督作用,建立高效敏感的非理预警机制,及时觉察在萌芽阶段的非理并予以制止,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胡怡建,冯苏苇.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 曾五一,刘小二.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

[3] 王春雪.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4).

篇5

一、乡镇工程审计对农村建设的意义

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也在逐年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在贯彻一系列国家政策进行惠农的时候,大量财政资金等都会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包括农口、教育、交通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到学校安全、水利等工程上,因此在乡镇建设中往往存在多项工程同时进行。此时就有必要在进行乡镇基层建设的同时不断的加强监督与规范管理,以提高乡镇工程资金的合理利用。但是在目前制度的制约下,投入的资金如何可以得到合法、合理的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率,保护农村自主经营经济良好的持续发展,保障乡镇经济秩序与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乡镇工程资金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其管理不严、使用不当、重复使用、投资效率降低都会导致其成为政府管理的漏洞,而仅仅依靠乡镇基层一级来自我监管难以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借助外力,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廉政建设等多管齐下,保证乡镇工程资金的合理合法有序的利用。

审计是加强乡镇工程管理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乡镇工程审计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对农村经济的全面监管,因为各项惠民或者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以国家财政或者地方财政支出为主,而乡镇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发展工程乡镇审计也可以帮助监督基础管理的廉政化,保障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二、乡镇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工程不规范

乡镇工程不规范存在两个方面,首先,工程本身不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第五十三条规定“经批准的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关文件,向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但在实际审计中发现,由于土地指标的限制,乡镇许多道路工程在未办理土地指标、工程项目未经发改部门批复立项和未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为规避责任将工程所属路段拆解到相应村居,再以补助形式将工程资金拨至村居,工程本身不合规。其次,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不规范,如存在应由上一级招投标单位公开招标的工作自行招标,应由乡镇组织公开招标的工程未经招标直接指定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躲避招标,化整为零;部分工程造价决算未按相关规定办理;陪标、标底审核不严;工程存有多头发包现象;中标单位随意支解分包工程;部分工程款支付不规范,手续不完备等现象。

(二)工程审计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目前基层审计局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矛盾比较突出,传统的审计人员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内行,所以造成除相关的基建科室能进行工程审计外,其他科室在财政财务收支或者经济责任审计抽查工程时,更多的是关注工程程序的合法性,对于工程质量等方面则无从下手,工程专业技术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具有工程专业背景如工程质量管理专业的人员相当缺乏,一些审计机关虽然在近年招录了一批工程专业背景人员,但其中从事过工程质量管理的人员并不多。此外,绝大部分审计机关都未配备工程质量检测应当具备的仪器装备,如混凝土强度回弹仪、超声波探测仪等,对审计机关开展工程质量审计的技术手段有一定限制。再者由于审计力量不足,一个审计人员往往是一个项目的主审同时也是另外项目的组员,能现场开展或跟踪工程质量审计工作时间非常有限。

(三)法律授权不明确

乡镇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发展迅速,在其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很多时候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法律与法规的支持,但目前国家关于工程质量审计的法律授权尚不明确,审计机关对工程质量审计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对工程质量审计实务进行规范的准则或指南,缺乏成熟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

(四)审计过程过于简单且结果不能综合利用

在实际审计中,由于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审计人员知识更新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接触面狭窄、扩散性性思维不够,宏观思维欠强及工程审计专业知识缺乏,在乡镇工程审计对程序合法性关注高,对工程实质性方面侧重不够,审计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起到综合考核乡镇政府工作的效果。

三、完善乡镇工程审计的措施

(一)规范乡镇工程管理,积极推广乡镇工程绩效审计

加强对工程实行有效的监督措施,推广工程建设全程跟踪审计的覆盖面,重点加强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决算的监督,及《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政策、措施、制度的落实,做到建设和资金各主管部门各司其责,规范乡镇工程管理;其次乡镇工程审计的职能就是规范乡镇基础工程建设和管理,所以在审计中应将审计结果与乡镇政府工作绩效联系起来,一方面明确乡镇工程建设审计工作的优劣是说明当地乡镇工作的成果一个层面,一方面要将乡镇工程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挂钩,充分考虑工程带来的价值,并利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乡镇工程开展过程中的资金用度情况;按照先进而科学的方法综合性的判断审计结果。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对象不断的复杂化,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以此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环境。同时审计的质量也决定于审计干部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人、法、技术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为此应做好:对审计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保证其基本素质,对审计岗位的资格和审计干部交流制度进行完善,不断的对审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与技术提高,特别工程审计时,应积极加大审前调查和审前培训的力度;最后还可引入复合型人才,针对审计干部的引入可以适度提高待遇吸引社会人才投身审计工作中,积极为国家服务。同时在培训中还应进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并利用激励机制来鼓励人员参与学习与细致工作,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的责任感。

(三)乡镇应完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并加强工程财务核算管理

乡镇建设单位应制定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这包括建设单位工程负责人履职负责制,监理履职负责制等;并建立健全基建及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促进财务人员与基建管理人员的沟通衔接,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对所有订立的合同财务部门都要有备案,以便进行财务监督,以全面、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的收支全貌;另外乡镇领导及乡镇工程负责人自身要加强工程建设法规的学习,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最后工程竣工决算后应将工程从立项到竣工决算的整套资料装订成册备案,以备调阅,从方方面面有效防范违纪违规的问题发生。

(四)重视对乡镇工程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

乡镇的工程审计需要一个长效机制,制度化、规范化重视其结果的综合应用也是重要的审计措施。首先应监督审计问题的整改,即在审计中发现问题不能仅仅的做记录和汇报,还应针对其提出整改意见,并对其结果进行跟踪,落实整改,直至看到成效。其次,在审计中必须严肃纪律性,对一些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审查出的问题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处理,批评与指导相接,且保证措施得当,即可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审计工作自身也要接受监督,审计工作不能脱离群众的监督,即对乡镇工程审计的结果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公开,让群众明确乡镇工程开展的全过程,一方面保证工作的客观性,一方面让群众看到工作的透明化。

结束语

总之乡镇工程审计是国家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仅是乡镇工程开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监督和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通过全面的监督与制度机制的健全来完善乡镇工程审计,杜绝违纪行为的出现,降低乡镇工程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彭素芹,李静.浅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审计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11,(10)

[2]施林,周敏慧.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与思考[J].时代金融, 2011,(11)

[3]林珑珑.浅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预警系统[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2,(01)

[4]马可,张静,王瑜.经济安全观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实践及启示[J].商业会计,2011,(33)

[5]段成钢.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几项措施[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1,(03)

篇6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权利;土地财产权;法治变革;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的统称。其中,土地城镇化是基础,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生活方式城镇化是关键。土地承载着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愿意放弃与土地的联系,土地是他们维持生存多样性的重要基础”[1]。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包括土地归属利益、土地利用利益、土地流转利益和土地未来利益等。本文通过对苏北M镇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阐明了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基本制度前提下,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法治变革与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和谐的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

本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苏北M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农民土地财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考察了城镇化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影响,探索了从制度上构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的法治变革路径。

一、调查统计与分析

M镇地处苏北腹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2000年经由3个乡镇合并而成。镇域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辖23个行政村,2 个居委会,拥有耕地15 万亩。镇党委和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种植大户,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同时,秉持“精致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理念,建管并重,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镇区面积增长迅速,从2011年的5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013年的7万平方公里,近3年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近2亿元,促使城镇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人口集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常住人口6万人。该镇城镇化的水平尽管尚未达到苏南城乡一体化的高度,但由于处于经济后发展地区努力追赶奋勇争先的进程中,其所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或许对全国大部地区而言更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总结与反思这里的经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经审慎考虑之后,我们选择该镇作为本次调查样本,2014年暑假在该镇所辖村随机发放了120份问卷,收回问卷114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3%。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见表1)。

在经历30 多年城镇化发展后,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农村土地归属、利用和发展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承包经营制度和科学管理制度,为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法治的根基。但是,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问题突出,因为农村土地制度不尽完善。

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抽象性

在土地财产权中,所有权是核心和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回答“村委会有权出让集体土地吗?”问题时,40%以上村民明确认为村委会有权处分,加上“说不清”的占比超过65%,表明村民对农村土地的归属认识不清晰,也说明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模糊的。原因在于法律规定本身含糊不清,表现在: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的法律性质和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不明确。《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一般而言,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指的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下,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平等享有该集体所有的土地权利。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民而言意味着集体土地人人有份,共同占有。但实际上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并不明确,就一个农村集体而言,每个人的那份土地所有权到底多少没有量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只是间接的、名义的;他们是否有资格获得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由户籍制度决定的,土地所有权的获得不要付费,失去也得不到补偿。

2.土地使用权的定限性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依法享有土地财产权的集中体现,通过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民取得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公共利益和公认的习俗,就应该对明晰界定到个人的产权自由行使而不受到限制。当问及“你们村承包地由村里收回有哪些情形?”时,41.1%的村民选择“国家征用土地时土地被收回”,加上“承包大户出高价土地被收回”及“乡、村需要用地时收回”,三项合计占比达到81.2%。可见,农民行使土地使用权受到许多限制,“在目前承包体制下,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即使是土地出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允许。”[2]众所周知,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民离地进城,在城镇安家落户,现实的问题是这笔进城费从何而来?农民的自有资金必定不够,承包地和宅基地及其上房屋流转或抵押无疑是现实的选择,农民的确考虑到了。“你有想过用承包地或宅基地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吗?”这个问题中,回答“有”和“政策不允许”的近50%(见表2),表明半数农民已经认识到利用土地资本实现融资目的,但由于制度的限制难以僭越。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设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严厉禁止对其设定抵押权,农民不能取得入市进城必须的资本支持,“守着金矿要饭吃”。

3.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失衡性

关于“你对国家征收(征用)土地哪些方面不满意?”问题,近60%的农民选择“土地价格偏低”与“土地增值村民不能分享”,加上选择“补偿费分配不公平”和“村干部截留、挪用”的村民,超过80%的村民对征地收益不满意。那么,谁在侵犯农民利益呢?对“承包地或宅基地等集体土地出让中谁在侵犯村民利益?”问题,34%的村民认为是开发商,28.6%的村民认为是村委会,18%的村民认为是乡镇政府。近五成村民认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在其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导致收益失衡。实际上,中央《决定》已明确要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享有永久的承包权,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耕种农作物,获取土地承包经营收益。但是,法律上还缺乏相应的规定,当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国家征收时,农民难以获取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对价。据调查,在江苏全省农地转用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大约得60%-7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而农民只得5%-10%。[3]相差悬殊,严重失衡。

4.农村土地处分权的无序性

回答“你们村承包地、宅基地或其他土地出让中谁与买方签订集体土地转让合同”问题时,近八成村民认为是村委会,超过16%的村民认为是乡镇政府,两项合计超过九成,还有4.5%的村民表示不知道,足以表明农村土地处分权的混乱与无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5条关于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为:“(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从中可以推断,村委会依法享有“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的处分权,否则,集体资产、资源的出让情况从何谈起?《土地管理法》第2条和第43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见,国家享有集体土地处分权。

二、研究与反思

现有土地制度的缺失成为全面推进城镇化的障碍,制约了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使。

1.土地归属模糊,权利受损严重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土地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一些基层政府深受土地财政的诱惑,加紧对土地流转市场深度干预,往往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等名义,越俎代庖,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村委会秘密处分集体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早已名存实亡,所谓土地集体成员共同所有,实际上变成了无人所有,或乡、村干部小团体所有。例如,山东“平度事件”[4]中村委会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当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土地征收权,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征农民的土地时,即便一些农民集体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与地方政府进行权利抗争,但由于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权获得了制度上的合法性,所以集体组织的抗争总有不合法之嫌,最终农民集体组织只能不情愿地接受被征收或被改造的现实。而且,农民不能以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身份参与市场交易,很难有效地与地方政府进行权利抗争。

2.土地使用权残缺,造成资源的浪费

《土地管理法》第15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得农民土地流转的排他性在地方政府官员和村委会干部的干预下大为降低。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不充分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国家政策和法律对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管制,农民权能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被合法地剥夺,其对具有永久使用权的宅基地不能变卖为财产带走,不能发挥融资、变现等功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宅基地大量闲置荒废。一些大胆的甚至铤而走险的农民则开发经营所谓“小产权房”,或者采取以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等违反政策与法律的权利行使方式,公然实施学者所谓的“良性违宪”、“良性违法”行为,给法治建设造成很坏的影响,也导致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

3.土地权责不清,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

目前中国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总量约2.4亿人,占城镇人口的l/3左右。预计到2030年前,全国大约有3.9 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其中存量约1.9 亿,增量超过2亿。[5]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市民化。一方面,农民离乡难离土。《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凭借其“社员权”身份取得集体土地承包权,但农民没有自由处置土地财产的权利,不能获得属于自身的那部分土地财产价值的权利。而农民不可能无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使得农民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增添了难度。另一方面,农民离土难收益。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农民房屋的买卖只能在本村村民范围内进行,村集体以外的人员无权购买本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同时《物权法》规定,农民宅基地限制流转到城市居民手中,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这些制度安排使得大批在外务工的农村居民既不愿放弃承包土地,也不能有效地处置住房和宅基地,影响农民的市民化。

三、结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土地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基层政府、村委会、农民和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争夺与博弈。农民一方面需要从农村集体土地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在农村集体土地的投资和城市化中获得增值利益,以获得生活保障和再发展能力。但是,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我们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制度规定有缺陷,农民土地所有权落空,有名无实;使用权定限,有用难押;收益权受侵,有“权”无“利”;处分权落空,有转无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首先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开展以确权扩能为导向的法治变革顶层设计,落实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扩大土地使用权能和增值收益权能。保障农民在集体土地处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加强农民土地权利保护的正确选择,是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2][爱尔兰]瑞雪·墨菲.黄涛,王静译.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洪名勇.农民土地产权贫困与农地产权保护[J].商业研究,2009(2).

[4]王世宇.山东平度征地事件:村民称村委会扮演了不光彩角色[N].南方都市报,2014-3-22.

篇7

按照《____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____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我县对半年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明确了下半年工作重点,现报告如下。

____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建设一个枢纽、打造两个中心、创建三个示范区的“123”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工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上半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0461万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6.1%(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完成州下达半年目标任务的100.8%(以下简称目标任务),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3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87万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521万元、增长18.7%。实现工业增加值1____00万元、增长25.6%,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00万元、增长26.5%,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000万元、下降2.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07万元、增长22%,完成目标任务的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87万元、增长14%,完成目标任务的117.5%。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7元、增长9.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元、增长____.1%。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1.2%,完成目标任务的100.6%;实现旅游总收入2____00万元、增长10%,完成目标任务的106.4%。

(二)民生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提升工程。按照“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目标,投资877.04万元,全面启动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巩固提升工程。进安乡西门顶村、青云乡东山村和大姓乡下纳咪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太阳能路灯、消防设施采购已挂网招标;毛儿盖片区、热务片区和牟尼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设计工作。

——就业促进工程。全县新增就业4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94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5万元。

——扶贫解困工程。投资1577.28万元,在燕云、镇坪、大姓、大寨、红土、下八寨、小姓、岷江和白羊等10个乡镇实施产业培育项目;对7133名大骨节病患者供应粮食53.05万公斤。开展法律咨询6次、解答法律咨询256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件。

——民族地区帮扶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4095人,小学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5.12%;继续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补助275人、13.75万元。

——教育助学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春季学杂费227.47万元、教科书费51.2966万元、作业本费10.3万元;免除普通高中阶段学生春季学期学杂费26.65万元、教科书费8.815万元;投入346.223万元,对4274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进行生活补助;投入208.622万元,为全县6137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餐。

——社会保障工程。城镇低保参保8531人,发放低保金1074.9万元;农村低保参保12300人,发放低保金738万元;五保供养412人,发放供养金110.89万元;享受高龄补贴866人,发放高龄津贴27.67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4392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332人。

——医疗卫生工程。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健康

档案。新农合参合59303人,参合率98.54%。组织县级义诊巡诊2次,免费诊治8031人次、发放药品价值61793元、发放宣传资料4275份。对2112名大骨节病确诊患者进行了免费药物和手术治疗。免费孕前健康检查38对。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检查餐饮经营单位、学校食堂、食品经营户857家次,下发监督意见书465份、整改通知书23份。——百姓安居工程。____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林业棚户区续建项目已完成10户房屋基础和围墙建设;____县____年藏区新居(危房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农村廉租房建设(安置)任务已安排进安镇岷山村49户住房困难户入住。

——民生基础设施工程。投资1748万元,已开工建设村、组道路52.08公里;投资1000万元,建设桥梁2座;投资1815万元,建设农村公路安保设施90.753公里;投资2422万元,实施草阿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投资____05万元,实施松黑公路维修工程。投资3605万元,实施____年解决藏区新出现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投资500万元,实施小水窖项目,解决了镇坪、镇江关、岷江3个乡镇、12个村组,2150亩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灌溉问题。

——生态环境工程。巩固国有林管护250.9万亩、集体公益林管护64.5万亩,完成____年补植2.3万株、植被恢复人工造林300亩、退耕还林6000亩,培育各类苗木171.51万株。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编制完成了《____县____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实施草原禁牧150万亩、草畜平衡288.65万亩,建多年生人工草地2.4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4万亩。计划投资4553.41万元,实施18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文化体育工程。加大文化体育场馆开放力度,免费开放县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乡镇文化站,共接待群众1.3万人次。投资126万元,全力开展进安镇、小姓乡省级示范乡镇文化站创建工作。放映公益性电影820场次,观看人数达13000余人次。完成137套“村村通”设备安装任务。

(三)主要经验及成效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严格按照《____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____4—2020)》,围绕打造“一场、一区、一基地”目标,在优化品种、稳粮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切合____实际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努力优化种养结构,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大力推进万亩优质蔬菜、万头商品牛、万头商品猪、万亩中药材“四万基地”建设,强化奖励扶持措施,重点加强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产销大户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和生猪、肉牛等为主导的农牧业产业带。全县完成粮食作物播面84400亩,其中:种植马铃薯20____亩、油菜2730亩。全县蔬菜产量达4280吨,增长8.1%;出栏畜禽20771头(只),增长8.6%;肉奶产量达1300吨、2652吨,分别增长7.7%、4%;禽蛋产量38吨,增长15.2%。

——不断加强产业支撑,继续引导工业集聚发展。严格按照省州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一是重点围绕破解全县工业发展瓶颈问题,全力推进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园区一期、二期项目计划投资2792.7411万元,截至目前,正在进行一期项目钢结构主体安装工程和二期项目基础浇筑、钢结构定制工作。____县夏旭冬日天然沙棘食品有限公司、____县雪山青稞砸酒厂已提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____县奇圣食品有限公司已完成厂房内部

工业设计。同时,已与____东方昆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正在办理工商注册等前期手续。二是积极依托水电能源开发,加快剑科电站、红土电站、镇江关电站建设的开发进程。上半年,全县电站总发电量达29312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7493万元。三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完成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摸底调查工作,规划在毛儿盖片区建设太阳能电站1座、在热务片区建设风能电站1座。——不断突出地方特色,继续挖掘旅游发展潜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旅游业发展“五个突破”,科学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景区及周边地区道路、通信、旅游应急救援中心及古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把古城A、B地块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接待、古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预计古城建设工程9月全面完工。二是积极开展川主寺4A级景区申创工作,制定了《____县川主寺景区申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施方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____年7月底基本完成景区基础设施与景观体系等各项建设工作,____年9月底完成申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验收工作。三是积极打造天堂香谷项目,已完成3000余亩栽培工作,其余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中,预计7月20日正式开园。四是全力推进红星岩景区开发工作。____年5月5日,已与四川宏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能投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开发协议。

——不断强化项目带动,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今年,全县政府性投资项目(不含毛尔盖专项规划)158个,概算总投资72224万元,截至目前,已开工121个,开工率76.5%;毛儿盖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项目(不含政策补项目)68个,概算总投资4333万元,已开工30个,开工率44.1%。继续以项目申报为重点,紧紧抓住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上级资金投向,切实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筛选策划一批关系我县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完善充实项目储备库。已申报项目6个,概算总投资10605万元,确保全县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重大项目后备“梯队”。

——不断深化统筹兼顾,继续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各项社会事业与县域经济相互协调、统筹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深入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二是着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抓好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全县医疗机构的监督,有效确保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音像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共青团、工会、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老龄、残联、外事台侨、武装、人防、民兵预备役、防震减灾、档案、物价、粮食、供销、邮政、气象、红十字会等工作有序开展。

——不断坚持开源节流,继续夯实财税增收基础。严格执行财税政策,深挖财税增收潜力,大力培植地方财源,夯实财税增收基础。一是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方针,加大税源清查和征管力度,完成税收收入 3585 万元,增长4% ;完成非税收入3122 万元,增长60%。二是严控财政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管理,完成一般预算支出 47006 万元,执行预算的51%,增长8 %。三是调整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截至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43亿元,贷款余额14.38亿元。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继续保障政治大局稳定。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理念,全力维护全县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积极对全县31座寺庙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有效掌握其情况。二是紧紧围绕维稳敏感节点、社会热点及重点寺庙、重点部位、重点人员,切实加大情报信息搜集和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对重点人员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管控。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复杂场所治安管理,全面落实“网格化”管控措施。三是以“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严厉打击涉黑涉恶、“两抢一盗”、聚众赌博等各类刑事治安犯罪。上半年,各类刑事案件立案44件,破获35件;受理治安案件63件,查处60件。四是完善诉求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继续开展领导接访、包案活动,对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调查和梳理,确保群众合法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共处理网络件75件次,接待并化解群众来信来访71批次、316人。五是狠抓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成品油销售、烟花爆竹、消防管理等专项整治,各项安全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健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断深化依法

行政,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强化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继续推行常务会前学法制度。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以及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推行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和办事公示制,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三是贯彻执行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从严治政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强化财务收支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建设廉洁勤政、科学执政型政府。回顾半年来的各项工作,我县在攻坚克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县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滞后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旅游及相关产业,结构来源单一,财政收入季节性特征明显且不稳定;民生工程、重点项目、维护稳定支出压力过大;非税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比例过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艰巨。

二是农业、工业发展难度较大。我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压力大;工业经济总量不大,5家规模以上企业均集中在水电和非煤矿山开采加工行业,____家规模以下企业生产规模均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县内,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大。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村寨之间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基层组织带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农牧民收入呈现牧区高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城郊及河谷地区高于边远高半山区。“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象较为突出,边远高半山区是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难点。

四是发展软实力有待提高。我县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待遇等相对较差,难以引进并留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干部队伍的发展理念、发展能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确保顺利完成下半年及全年目标任务,下步工作中,我县将进一步突出发展主题,强化发展意识,对照目标、找准差距、分析原因、增添措施、鼓足干劲、奋力拼搏,全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主要目标任务

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8539万元(预计数,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2160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84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____0000万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1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794万元,接待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303万元。

(二)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

——突出产业培植,促进经济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按照省州关于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总体战略,全力推进“一场、一区、一基地”建设,围绕技术引进、市场拓展、土地流转、资金投向等问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无公害种植、牲畜畜种改良为重点,加快实施农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项目。大力实施“万亩优质蔬菜、万头商品牛、万头商品猪、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广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推进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搭建银企桥梁,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促进工业提速增效。三是加快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坚持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与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天堂香谷打造和川主寺4A级景区申创工作。继续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推进标准化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力。抓紧当前最佳施工时间,倒排工期,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扎实推进交通建设,继续协调推进成兰铁路(____段)、雪山梁隧道建设工程。完成____年度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抓好公路养护,确保辖区公路畅通。二是加快推进电站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全面加快在建电站建设进度。三是切实加强水利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突出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藏区新居建设任务。加快古城AB地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悲寺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五是继续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生态奖补等重大生态工程,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确保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突出民生改善,推动扶贫攻坚。一是抓好各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四项补贴”和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深入落实《____县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加强民房建设管理,促进村庄建设规范化。全力抓好供水工作,彻底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难问题。继续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加强综合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室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切实推动扶贫攻坚。继续深入实施《____县毛儿盖地区专项扶贫规划》,以加快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建设特色蔬菜、优质青稞、牦牛繁育等种养基地,重点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农牧民增收。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易地搬迁、民族新寨、村道、牧道、农田水利灌溉、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通讯网络等项目建设,有效改善片区生产生活条件。

——突出公共服务,狠抓社会事业。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强“软实力”。一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继续深入实施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两免一补”等工作。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二是增强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公

篇8

——做大做强工业。实施“115588”工业追赶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0家;新落地开工、新增规上企业各5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等8家,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进产业集聚。集聚开发“一心五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园一业”产业集聚力度,促进新兴产业成型定型,争创“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年实现五金汽配产值21亿元、不锈钢加工产值6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内部合并、中外嫁接、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全年实现竹木加工产值22亿元、青瓷宝剑产值6亿元。加速产业提升。加快规模企业、千万元企业、亿元企业培育和企业集团组建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建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创牌,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50%的规模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加快汽车配件检测中心建设;鼓励发展边界经济,加速形成总部集聚格局。深化企业帮扶。开展“暖冬行动”,采取“一帮一、月月评”的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为企业解难帮困。

——做精做亮农业。继续按照“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蔬果”的思路,建设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生态产业优化升级。续建毛竹省级核心示范基地4000亩,提升改造低产低效竹林10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3个,标准化生产率达27%。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茶厂10家,培育金观音茶叶示范村10个,实现金观音茶叶产量与产值翻番。建设“万亩山地蔬菜核心区”和“西街千亩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0个,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建成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生态规模猪场10个,发展土鸡等特色养殖50户,实现生态养殖比重90%以上。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积极推进高产油茶种植。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香菇、灵芝、笋竹等产品系列开发;策划使用“*绿”蔬菜、“*金观音”茶等公用品牌,申报“*黑木耳”证明商标和“*灵芝”原产地域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增无公害放心菜基地5个、农产品产地2个、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成省级规范化合作社1家、*市级20家;成立行业协会1家。

——做优做新旅游业。按照“江浙之巅、剑瓷*”的定位,打造“山水生态游、剑瓷文化游、养生度假游”品牌,努力建设“长三角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确保实现旅游人次突破100万。推进*山一期建设,加快官浦垟至大赛通景公路工程;完成白云岩景区提升工程并对外开放;启动**窑遗址保护工程,推进*村景观改造;加速推进香樟园五星级旅游饭店、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炉田瓯江民俗风情园、棋盘山城市休闲山庄等项目;完成昴山通景公路路基建设和4A级景区规划;做好*山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宣传营销,强化区域合作,拓展自驾游市场,打造“雁荡山—*山—武夷山”、“千岛湖—仙都—*山”等旅游线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二)以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项目双进活动

紧紧围绕项目引进和项目推进,开展“项目双进年”活动,破解瓶颈,激发活力,努力打造全面追赶新优势。

——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围绕产业招商,以科技型、环保型、龙头型企业为重点,加大定向招商、境外招商、专项招商力度,全年协议利用市外资金总额30亿元,确保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1亿元,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1个。加大借智发展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全面合作,扩大市校合作范围,完善市校合作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其中科技项目75个,确保与浙大合作重点项目实施有重大突破30个。发挥商会凝聚引导作用,鼓励*籍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业。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力保资金、促投资、抢进度,强势推进“五个一批”,即“完工一批项目、续建一批项目、新上一批项目、推进一批民资项目和加快一批前期项目”,重点实施“十大献礼工程”:1、高速公路兴建工程;2、城市公园建设工程;3、剑瓷基地创建工程;4、工业振兴提速工程;5、千年古塔重建工程;6、区域中心打造工程;7、城区道路联网工程;8、瓯江景观塑造工程;9、城乡环境整治工程;10、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强化资金保障,加大项目包装力度,拓宽项目对接渠道,全年争取扶持资金5亿元以上;加大与域外商业银行合作力度,开展股权质押融资、项目融资、企业上市融资试点,完善权证融资担保机制,加快*银行*支行筹建,激活地方金融市场。继续发挥省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市(县)和推进“山上*”的政策作用,以整合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推进平台扩容增量提升,确保拓展工业空间1600亩,其中省级工业园区500亩,兰巨工业功能区1000亩,塔石工业功能区100亩;盘活现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型、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各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高新产品5个,组建校企共建创新平台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45个,其中重大项目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30%以上。

(三)以夯实发展基础为重点,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市提出的“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农业基础保障。加快耕地林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集聚,耕地林地规模经营结构比例调整到13%以上,耕地林地流转率比上年各增长3%。深入推进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林权所有权地籍勘界和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8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2000万元。新建省级项目竹林道200公里,开展竹林道硬化试点工作;建成“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核心示范点1000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现代水利科技示范区,实施高山蔬菜、黑木耳、乌龙茶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完成农田水利项目170个;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重要山塘的整治;完成土地开发2000亩。深入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行放心店扩面和农村连锁便利店工程,着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力争启动新一轮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抓好23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全市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减少20%以上。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00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650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1950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加快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就业、致富信息。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旅游,来料加工业覆盖全市60%的行政村,培育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各1个。深化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5个。继续落实移民后扶政策。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开工建设城西脱贫小区,做好城东脱贫小区项目前期。全年完成建房8万平方米,实现生态移民940户3700人,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实施旧村改造26个,农村危旧房改造5034户以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完成路基183公里、路面119公里,实现35个行政村道路通车;启动农村联网公路工程前期,硬化村坊道路100个村。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丽龙高速、54省道及通景公路沿线村庄的连片整治,创建农村新社区1个、新农村示范村2个,农村环境整治村48个。实施“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70个村3.77万人饮用水困难;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34公里,河沟11.3公里,建设活水进村示范点5个;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村190个。

(四)以突出功能完善为重点,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建设“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为方向,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彰显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一街两岸三山四园五路”建设,完成中山东路东段、后沙路北段、华楼街东段(*大道至环城东路)、一村北山路(东茶路以西)、公园南路、龙翔路北段等道路工程建设,新增城市道路8公里,基本形成“五纵五横”城市道路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实施水利西进工程和江滨南路西段改造,完成堤防景观建设4.4公里。实施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加快南大洋水厂扩容。开工建设110KV芳野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继续加快中心镇、建制镇建设。

——丰富城市内涵。实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完成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启动浙闽赣边际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公路养护中心主体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基础工程,争取开工客运站迁建项目。建成人民公园广场并投入使用,图书馆、文化中心综合楼主体工程结顶,完成青瓷博物馆、华严塔、欧冶子公园建设和大师园主体工程,提升改造杏园,启动龙渊公园、香菇博物馆、食用菌加工冷藏中心、黑木耳菌种中心建设,完成浙大主题公园项目前期。

——深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建立“两违”源头管理机制,遏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行动,新增红绿灯3处、停车场2处、停车泊位800个,治理乱停车行为,清理占道经营行为和规范三轮车营运,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继续实施“小巷工程”,改造、硬化10条背街小巷,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城市保洁水平。推行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三房合一”集中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二期选址;加快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建设,新增廉租房配租对象50户。分类分批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

——完善交通网络。开工建设龙庆高速公路*段,加快龙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龙松公路*段、53省道*至八都段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51省道遂龙公路;谋划*至南平铁路*段项目前期。

(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活品质提升

全面开展基层创建,扎实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支撑力,确保建成省级生态市、森林城市。

——全面加快生态创建。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55个,省级生态乡镇率达80%。开展最美乡村评比、绿城大行动、市树市花“三进”、“三沿三山”绿化美化等四大活动,新增建成区公共绿地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3%;完成绿化造林3万亩、“三沿”绿化1000亩、“三山”风景林营造200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各1个、*市级56个。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确保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积极开发利用普查成果,夯实环保管理基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全过程环境监管,组织重点用能、排污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继续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监管区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完成“回归工程”和塔石污水处理厂、城区南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开工建设安仁污水处理厂,完成溪北污水处理厂前期,争取开工建设,实现8个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建成高塘垃圾填埋场导气、防渗等系统。实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25个、生活污水治理村11个,新增“五整治一提高”实施村44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22个。

(六)以强化民生保障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城乡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推进民生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市场就业、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体系。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每月举办人力资源交流会,建立劳务协作基地,组织劳动力培训6000人,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构筑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案件结案率90%以上。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新增养老保险2000人、医疗保险1500人、工伤保险1500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00人,城镇居民参保率达68%以上,出台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政策。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出台残疾人扶助实施办法。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76元、166元,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稳步提高供养水平;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完成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办好为民十件实事。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改善城乡饮水条件;2、缓解群众住房困难;3、建设生态移民小区;4、扩大城乡居民就业;5、提高医疗保障水平;6、优化城区交通秩序;7、完善乡村道路体系;8、提升污水处理能力;9、改进基础教育设施;10、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七)以提升软实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事业繁荣

坚持统筹兼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方案”;加快打造浙闽赣边际区域职教中心,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东升小学、*欧冶国际学校(原文武学校)迁建一期工程;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出台幼教发展政策,完成实验幼儿园项目前期,争取开工建设;维修翻修破旧校舍8000平方米;继续做好中小学生资助及爱心营养餐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市,弘扬传统特色文化,承办全国第八届食用菌大会;组织浙大在*办学7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置县125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四届中国*青瓷·*宝剑节。继续抓好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完成**窑遗址文物保护一期工程、3个乡镇文化中心改造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及45处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积极打造中国书法创作培训基地、中国美院写生基地和省作家创作基地。

——加快发展卫生等事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85%以上,新增农民健康体检2万人;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人均筹资达到14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启动城镇参保居民健康体检;动工建设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省、*市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深入实施新农村生育示范村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重视国防、人防、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统计、地方志、物价、体育、社区、科普等工作。

(八)以提升维稳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安全保障

开展“平安建设规范深化年”活动,以实现“平安市”五连冠为目标,全力以赴保障生活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推进提升“平安*”、“法治*”建设,创建省级平安市。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及时排查和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全力做好特殊群体的疏导稳控。完善综治工作中心“五联”机制,进一步延伸综治网络。继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处置预案,开展“两抢”打击大会战,依法查办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实施“五五普法”,积极推进基层法制建设。

——积极应对金融风险。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大额资金监测,努力防范金融风险。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妥善处理民间集资问题,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经济良好运行。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对小网吧、小音像店等“十小行业”的整顿和监管力度。广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强化药品、食品及疫情监管,严密防控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管理网络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自身建设:勤政、廉政、善政,

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强化发展意识,提升能力强素质。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突出提升科学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切实提高招商选资、项目推进、企业帮扶、要素保障和多办实事的能力,真正使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篇9

1.1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1.1.1切实加强了领导,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2009年5月,我省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于同年11月明确了发改委、财政厅、卫生厅等16个成员单位职责,省政府加强了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市、州、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医改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医改工作新格局。根据中央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医改实施方案、医改重点工作安排以及18个配套文件,大部分市、州出台了医改实施方案,有力地推进了医改工作。

1.1.2加大了医改投入,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财力支持2009年拨付医改五项重点资金144.1亿元(含基数和新增数,下同),2010年拨付165.6亿元,2011年1至4月省级财政已拨付69.6亿元。按中央和地方已明确的投入政策和预算安排看,年底肯定将超额完成三年新增425亿元的投入任务。落实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运行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经费,创新经常性收支和建设发展支出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补助方式和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进村卫生室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运行经费。

1.1.3坚持试点先行,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制度基础重点抓了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株洲市的改革试点工作。株洲市推行资产重组、整体转制、公私混合经营、功能转换、联合体、托管与合作、成立医院集团等多种改革模式;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领导年薪制、全员聘用合同制、职称评聘分离制、会计委派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改革举措;初步建立董事会和院务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自主经营和科学决策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环境。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逐步开展了网上挂号、预约诊疗、“一卡通”、无假日弹性工作制等服务,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推广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子病历等多项试点。1.2四大体系基本建成

1.2.1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据统计,2010年全省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95.37%,与2005年相比较参合人口增长8.25倍;共筹集资金172.70亿元,累计补助7168.06万人次,补助支出162.11亿元;次均住院补助由2006年的685.25元增加到2010年的1294.48元,实际住院费用补偿率也由29.16%提升到了49.81%。同时,2010年湖南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2011年我省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82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80%的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新农合在100%的统筹地区、80%的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并且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保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推行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在补助城乡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保的基础上,对其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对农村五保户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免政策。另外,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2.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老百姓就医看病更为方便。2009年总投资22.76亿元,在实施1195个基层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1100个建设项目,其中县级人民医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65所、村卫生室920所、精神卫生服务机构8所,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软件建设,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为乡镇卫生院招收400名定向免费医学生、招聘70名执业医师、安排87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巩固完善40个三级医院与120个县级医院对口协作关系,安排264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9276人次,村卫生室卫生人员4.439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892人次。全省2010年为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3.14万人次,村卫生室卫生培训5.25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5545人次。同时,为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省里投资3000万元在15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公转房1500套。通过强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

1.2.3基本公共卫生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朝着均等化的目标迈进在2009年人均15元的基础上,2010年按人均17.5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到24.5元;在城乡组织实施了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并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惠及上千万居民。全省儿童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由6种扩大到14种,完成了1056万个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和300万个15岁以下补种人群的首针接种。在76个农村县市区开展了常见妇科疾病免费检查,启动了国家下达的20个县区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和123个县区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项目。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全省农村妇女在县乡医疗机构平产分娩实行免费。为1.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了复明手术,完成2.2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以及13万户地氟病区改灶,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农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试点。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实行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截至2010年11月底,全省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平均建档率达到44%,农村居民平均建档率达到21%,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

1.2.4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基本药物体系全面实行建立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制度。成立了药品采购交易中心,建成了全省统一的药品采购网络交易平台,实行网上采购交易。除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外,还将省内增补的198种非基本药物经专家遴选后也纳入集中采购程序。组建编制为30人的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省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和配送工作。1.3卫生服务公平性基本实现从卫生资源配置的角度,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各地、州、市城乡居民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病床数等指标的区域差别不断缩小。从卫生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改变了应就诊未就诊率、应住院未住院率较高的状况,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据统计,2005年年末,长沙、衡阳、怀化三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2.11、1.38、1.22;而截止2010年年末分别为2.8、1.31、1.34;2005年年末每千人口病床数分别为4.41、1.93、2.31,2010年年末分别为6.53、2.77、3.47。除长沙市外,其他地市的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缩小,其中,2010年末的每千人口医生数接近全省平均值1.56,每千人口病床数接近全省平均值3.29。1.4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这得益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基本药物实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其价格比省基层医疗机构原零售价平均下降了47.12%,比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平均下降了53.21%。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36个试点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诊费用为50.33元,同比下降39.42%,次均住院费用为780.92元,同比下降16.9%。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80元提高到2010年人均120元,2011年已提高到人均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区域内门诊统筹率达到100%;2010年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8%、60%、65.1%,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不低于70%。所有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本医疗保障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2.1.1“四分问题”导致医保运行成本过高“四分”指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全省城镇职工及居民医保系统归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新农合系统归属于卫生厅,各自拥有一套独立的管理和经办服务机构。据统计,全省城镇职工医保系统共有在岗职工3502人,新农合系统在岗职工2800余人(2009年数据),按人均5万元/年的标准计算人头经费和办公经费,每年分别需要1.5亿元左右。在调研过程中,两个系统均表示编制不足,经费紧张;各自需要一套费用不菲的信息系统,尤其是新农合急需投巨资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如此高昂的管理和建设、运行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基金运行效率。此外现有城镇与农村两个医保体系,政策差异较大,信息平台不同,不仅造成病人之间的误会和不平衡,而且大大增加了医院与医师的工作量,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苦不堪言!随着参保人数增多,基金规模扩大,人口流动速度快,加上新医改提出了医保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之间有效衔接、异地就医及时结算、统筹层次提高等一系列新问题,建立城乡统筹、平台统一、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2.1.2医保支付范围及方式单一、结算明显滞后、引发连锁反应(1)医保支付重住院轻门诊,造成“住院难”。现行医保制度在统筹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医保支付范围太宽,只有住院基本上可以报销;另一方面门诊控制太严,除特殊病种之外,门诊费用不能报销,使得参保病人舍门诊挤住院的现象十分严重,县以上医院人满为患,病床使用率多数超过100%;(2)医保支付按项目不按病情,诱导“过度医疗”。现行的按项目付费方式易诱导过度服务及“过度医疗”,造成医疗总费用的不断上升,成为“看病贵”的原因之一;(3)医保结算明显滞后,引发“三角债”。医保管理机构与医保定点医院就经费结算事宜本有协议约束,实际操作中由于费用审查费时、经办人员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等多方面原因,一般要3个月才能结算,有的还更长。由于结算周期长,支付不及时,造成医院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医院正常运转,医院只好延后支付药品及材料、设备供应商的资金,一般延后半年以上,造成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引发新的“三角债”。

2.1.3医保基金筹措困难,个人帐户沉淀积压一是医保基金征缴没有建立合理的动态机制,基金征缴不能足额到位,影响了医保的支付能力。医保基金支付的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结余,略有盈余”。据了解,我省医保基金缴付比例是1998年确定的,至今已十多年,这期间物价指数、城镇居民收入也上涨,由于医保基金来源不足、筹措困难,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却越来越广、支付标准越来越高,造成医保基金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据统计,2010年全省医保基金年收入增长21.2%,年支付却增长31.8%,收支相抵,亏损8个亿。二是职工个人帐户资金沉淀,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据统计,目前全省医保基金规模为133亿,其中个人账户上的资金就有70多亿,占52.6%,所以实际医保基金可用资金是严重不足的。由于对医保个人资金缺乏有效的使用、监督措施,有的被用于在零售药店购买生活用品,不能发挥其医疗保障的功能。

2.2基本药物难以满足用药需求

2.2.1基本药物品种不足在我省已确定的505个药物品种中,约有30%的品种由于毒副作用较大或耐药性等原因在大医院已基本淘汰。抗生素类药品由于长期以来滥用普遍,相当部分病人对目录中的主要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在农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健康的重大威胁,属于慢性病防治的重点病种,缓释剂需求量大且疗效持续稳定,但目录内该类药品很少。

2.2.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形成“乡镇孤岛”目前,基本药物制度仅在乡镇卫生院一级实行,上至县及县以上医院,下至村卫生室都没有实施,对于转诊病人形成明显的用药差别。乡镇卫生院难以执行上级医院回转病人的医嘱,不能满足转出机构的处方要求,或者不能保证病人治疗的连续性,或者因为病人自购药物带来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

2.2.3基本药物制度受到了社会药店的冲击社会药店普遍采用价格竞争的办法来争夺药品市场,以低于乡镇卫生院招标采购价向农民出售基本药物,给乡镇卫生院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

2.3.1村卫生室条件差,功能不健全所调查乡镇的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素质差,60%以上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卫生人员服务过程中存在严重陋习,特别是无菌观念差,医用材料、药品、医用废弃物等随意堆放,甚至有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的现象;实行乡村一体化后,村卫生室没有编制,卫生人员没有“五险一金”,乡镇卫生医疗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2.3.2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我省各地财政状况差别很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县财政补偿受到当地财政状况的制约,在补偿标准、补偿资金到位的及时性等方面差异明显。

2.3.3乡镇卫生院用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1)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标准滞后,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和相关医改任务的落实。目前我省乡镇卫生院的编制仍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编制标准,但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任务与当时有较大区别,现在的乡镇卫生院除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其编制标准应适时调整。2009年省编委出台文件规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每1000人服务人口配备0.8~1.2人的标准核定,但如何根据各地实际,将乡镇卫生院的编制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聘用制度不完善。在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在岗人员中,自筹经费的聘用制人员占较大比重。这些自筹经费的聘用制人员,都是近年来新招的工作人员,往往呈现学历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等特点,是目前各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工作的生力军。但由于政策限制,难以入编,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此外如果只对在编人员实施绩效工资,将会引起新的矛盾,一方面导致非在编人员工资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导致那些停薪留职人员重新回乡镇卫生院领取绩效工资,从而造成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不稳定;(3)医改后,一方面由于药品提成等隐形收入受到了约束,较之没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的其他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待遇下降明显。

2.4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

2.4.1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样本医院调查显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三长”(挂号候诊时间长、检查排队时间长、划价取药时间长)现象依然严重,病人住院等候时间长,医疗费用水平并无明显下降。

2.4.2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无突破从试点的情况来看,目前改革大多围绕较易推动的项目来进行,如住院医师培训、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医疗服务信息化、集团化等,对深层次的关键问题,如管办分离、法人治理结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等却并未从根本上予以触及,以药养医的模式没有打破。

2.4.3公立医院规模扩张迅速,债务负担沉重且继续增加2008~2010年,我省累计批准医院基建项目24505个,实际完成投资额2181838万元。3年内累计房屋竣工面积1197818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606722万元,因新扩建增加床位13169张。公立医院规模扩张反映出政府和医院的投资需求膨胀,也反映出区域卫生规划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同时医院的规模扩张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2.4.4公立医院管理惰性严重,改革动力不足在现行的体系中,由于缺乏有效激励,再加上供给诱导需求所带来的持续回报,使医院产生了管理惰性,突出表现在对成本控制的不力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够。由于药品和物化技术手段给医院带来了丰厚的盈余,使医院获得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验,从而产生了对药品和物化技术手段的依赖与迷信。所以,尽管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作为遭受公众舆论批评最为强烈的一个利益集团,他们缺少改革动力,另外,在医改过程中,医院和医务人员被作为改革对象而使其对医改缺乏热情,表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

2.5医药定价机制急需改革

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管理形式,分别占已上市药品数量的0.8%、22%、77%。现有医药定价机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5.1药品价格管理政府不占主导地位70%的药品品种由企业自行定价,不在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管控范围,为药价“虚高”开了方便之门。医院用量极大的医用材料及耗材也由企业定价,为商业贿赂及回扣留下较大空间。

2.5.2管控品种价格审定缺少客观依据我国目前实行分级管理,国家及省价格主管部门任务重,人手严重不足,同时,缺乏医疗服务和药品生产流通的成本信息,因而也难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基本上以企业报价为基础,或以此备案。此外还允许处方药品在进价基础上收取差价,导致多开药、开贵药很自然就成了医院的“常规行为”。

2.5.3医疗服务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1)最基本的常规服务项目收不抵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指数变化不大,大约只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1/4,湖南省医疗服务价格自2002年制定后,一直未调整。导致最基本的常规服务项目收不抵支,如诊查费、护理费、注射费、针灸推拿费、手术费等;(2)定主项目不定细目引发分解收费。尤其是一些新项目,初期物价部门提供的收费标准缺乏明确的界线,仅规定了主项目,但没有对服务项目包括的医疗用品和辅助服务作出明确规定,而医院的反应是分解收费,将更大的注意力和热情转向药品和能够增收的项目等;(3)高新服务项目收费收大于支。物价部门容许“新设项目新定价”,这些项目所定的价格基本上收大于支,如早期CT、MRI等的过高收费,后期则起到了鼓励医院想方设法增加新的服务项目的作用,即使是过去的一些常规项目也以更新的仪器设备重新定价。所以,我国CT、MRI等高新尖设备按人口配置密度,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

2.5.4缺乏合理的价格浮动机制药品价格只降不升,而且一降再降,有的已接近或低于成本,其结果是降一次价格,死一批药品,老百姓很难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药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原材料是受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化的,尤其是中成药,原材料属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常大,以常用的几种中药材为例,2011年与去年同期比较:太子参涨价600%,党

参涨价400%,涨幅之大出人意料!如果不管原材料价格,一味强调降价或采用行政干预不准涨价,其结果是药厂停止生产,市场无药可卖,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消费者和患者。2.6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2.6.1中医药在医改中具有明显优势,但遇到了发展难题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在降低群众疾病的经济负担、促使健康观念的转变,在治疗、调理慢性病,健康饮食,营养搭配等预防保健领域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和前景。中医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应当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涤教授一周(2011.8.7~2011.8.14)的全部门诊病历计1078例小儿常见病例的分析,结果显示,次均费用95.98元,其中挂号费50元,中草药费43.26元,西药费0.29元,中成药费0.04元,检查费1.84元,治疗费0.50元,去掉挂号费,实际次均费用仅45.98元。可见,发展中医药有利于节约降低医疗费用,有利于医疗收费价格的合理化,也必将有利于节约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水平。但是,中医发展面临巨大困难,过去中医药在基层,尤其在农村广受欢迎,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宁乡某卫生院为例,年药品销售收入600多万元,其中饮片收入仅10万元,而且全靠一个兼通中西医的老医生在门诊使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中医药诊疗服务收费标准低,补偿机制不健全;二是中医特色发挥不够,“简、便、验、廉”的实用技术和方药推广不力;三是中药材大幅度涨价所带来的中药生产成本提高,使中药企业的生产面临诸多难题。

2.6.2缺乏过硬的、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对于中医如何在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制定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如何完善乡村、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意见和具体的措施。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领导、坚定信心、当好保障者

3.1.1增强全局意识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宏观的角度,准确地分析当前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善于捕捉各种有利于医改发展的良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统筹谋划整体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勤于实践,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1.2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医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各级政府要强化对深化医改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工作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分工明确、上下畅通、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使各项医改任务和政策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每一位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真抓实干求实效。

3.1.3增强效率意识要统筹兼顾,注重效率,突出重点,狠抓不放。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落实重于一切。坚持把督查考核作为推动医改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逐级督查、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制度,加强对改革进展和效果的考核评价,对各项任务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及时查找不足,落实整改措施。结合医改目标任务的落实,查找并解决管理不严、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治庸治懒,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能增效,创优争先,使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3.1.4加强舆论宣传医改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最终要看老百姓是不是满意,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有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应该做到“人人知晓,个个参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坚持正面引导,广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绩,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科学引导社会预期,让老百姓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增强群众的改革信心,消除群众疑虑,增强群众信心,使社会各方面和广大民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改革。充分发挥企业,慈善机构,社团团体,非政府组织,民间自助组织,宗教组织的作用,汇聚民力。重要制度设计应该充分论证,多方征求意见,汇聚民智。

3.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当好改革者

3.2.1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在考核导向上,要突出公益性,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服务效率,合理量化,综合评价,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在考核方式上,要突出群众参与,将行政部门考核与群众满意度调查结合起来,将专业评估与群众感受结合起来;在考核结果运用上,不仅要把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核拨补助经费和绩效工资的依据,而且要作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评价、任用的依据。同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内部绩效考核工作,形成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奖惩机制。

3.2.2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技术支持、专家定期坐诊、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通过合作、托管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加快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努力形成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之间长期稳定的、制度性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上下联动、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以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起步,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制和医保预付制,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3.2.3高起点规划和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一是要认真研究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根据医改的目标和方向,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二是要加快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逐步将疾病控制、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业务系统整合、联通起来;三是要同步推动医疗卫生系统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对医疗管理与服务等进行整合规范,促进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等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公平程度;四是统一各医院就诊卡,建立病人唯一号,实现医院间就诊卡通用。将医保卡、身份证等与就诊卡捆绑,多种形式并存,实现城镇居民一卡通。“一卡通”工程要以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放的医保卡为基本卡,以湖南省卫生信息中心为平台,以各医疗机构自行研发的多功能自助服务机为载体,以整合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社区、社保、银行信息资源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内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个人健康信息的实时共享。

3.2.4加快培养使用农村卫生人才一是加强培训工作。组织乡镇卫生院医生到县医院、县医院医生到三级医院层层进修,提高在职人员技术水平;二是大力培养一批人才。做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大专生工作,并积极为农村基层免费培养本科层次医学人才;三是构建人才培养使用长效机制。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制定完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办法,努力用好的制度和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2.5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1)着力解决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疗机构管办不分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管办不分,尽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名义上是法人,但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其法人代表根本不能自主决策,更难以独立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第二、由于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必然要保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利益,在其履行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职能时,必然会不公平地对待非其下属的或民间资本举办的各类医疗机构;第三、还是由于管办不分,医疗卫生事业行政管理体系支离破碎。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可谓九龙之治水,而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实际上缺乏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在管办分离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应该也必须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全行业的监管者,因此,医疗卫生监管体系的整合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整合的必然选择就是“大卫生制”,而“大卫生制”的可行组织形式可能是“湖南省健康委员会”之类;(2)建立协调统一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建设、投资补偿、资源调配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的宏观调控、依法监督职能;落实公立医院法人地位,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和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公立医院院长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成立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履行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重大事项审批和相关事务管理职能。建立公立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3)建立高效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公立医院内部决策议事机制和规范化管理运行体系,推进医院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切断医院与医药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科学合理地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聘用和岗位规范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合同用人机制;完善医护人员以专业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业绩成果和医德医风为主要标准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落实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和引入现代会计管理制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严格医院内部准入制度,健全诊疗规范标准和常见疾病检查路径,逐步实行统一的医院电子病历。强化医疗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鼓励医院参加医疗意外、医疗责任等多种医疗执业保险,减少公立医院的医疗事故责任风险。

3.2.6建立保障有力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政府主要承担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全额补助,对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给予保障,对急救中心、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予以全额补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财政补助和服务收费两个渠道。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但政府补贴必须要把握:第一,政府的财政补助不能过多地干预医疗服务市场;第二,财政补助必须要透明、公开,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如由于医院管理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亏损不应属于财政补贴的范围,否则医院依然没有脱离原有的靠政府吃饭的行政管理体制。

3.3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当好监管者

3.3.1切实保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化各级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转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按照“行业管理、统一规则、培育主体、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的职责要求,实行管办分离,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效、透明、廉洁、公正的医疗卫生市场监管体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研究制定公立医院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机结合,推进我省国有医疗卫生资源战略调整。各级政府不再新办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立医疗机构,重点资助一定数量的能确保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及体现区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在新区、远郊新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机构。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在新建小区的公共建设配套设施中,应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需要。各区、县(市)要加大乡村医院建设的力度,加快乡镇卫生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着重研究“管办分离”、“宽进严管”、“医药分家”、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两条腿”走路等重点、难点问题。针对“产权”和“人”等改革症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突破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条条框框,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制定符合湖南省实际的医院改制、医药分离、公共卫生、药品流通、医疗补助、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案。

3.3.2着力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并存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医院为骨干、以提供“六位一体”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建立科学、协调、灵敏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形成具有多元组织形式、规模结构、所有制成分,符合群众防病治病健康要求,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药品消费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覆盖全社会的医疗保险救助制度。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为目标,构筑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现代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险救助体系,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设立慈善医院。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项任务”的运行模式,依托现有非营利性医院兴办慈善医院,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管理,对全省城乡低保户、特困户和困难户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慈善医院在挂号、诊疗、护理、住院等方面为基本医疗救助对象实行优惠减免措施。取消市场准入限制,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对慈善医院进行投入,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各级慈善机构向慈善医院捐资赠物的,在年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个人30%以内)的部分给予税前扣除。

3.3.3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1)开放医疗市场,构筑多元化投资兴办医疗机构的新格局。一是鼓励湖南省以外的境内医疗机构或民资、外资在湖南兴建中外合资、合作医院;二是鼓励境外资本、民资投资收购或兴建护理院、老年病院、康复医院、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公益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三是鼓励境外资本建立专门为来湘商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连接境外医疗保险体系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四是设立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一方面允许甚至鼓励医疗服务领域的多元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指导或引导(例如提供配套资金或补贴等)来防止有害的过度竞争。(2)鼓励兴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坚持“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政策引导、鼓励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兴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是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受区域和数量限制均可申办,并且享受工业企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二是凡新办的医院,前3年取得的医疗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对财务制度健全、核算准确的,可考虑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申请免征营业税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自产自用制剂的增值税等;按照前3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额度(含计税工资的纳税调整),通过单位申请,由财政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后3年参照企业有关政策所缴纳的各种税收(地方留成部分),通过单位申请,由财政给予减半补助;三是符合条件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经申请核准可为医保定点单位。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并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四是新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采取出让和租赁两种方式供地。采用出让(租赁)方式供地的,按市政府批准的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价格受让(租赁)土地,并按“收支两条线”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租金)。(3)加快公立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资、境外资本以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后设置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3年内不减少原有经常性财政拨款。制定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需转制的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清产核资,严格资产评估,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可以通过投标挂牌拍卖等形式公开整体出让。出让过程中,要注重投资者的信誉与资质,不以简单的出价高低为选择标准,注重医疗机构的无形资产,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对规模较大的公立医疗机构,可吸收境外资本、民资投资参股,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原则上国有资本退出控股地位,鼓励经营者持大股,不提倡租赁承包、委托管理、分立改制等做法。现有公立医疗机构转制过程中,可享受改制企业的土地出让政策,土地出让金允许在3~5年内分期付清。公立医疗机构改制后,国有医疗卫生资产管理,组建一个独立的国有医疗卫生资产管理委员会,承担法人化后的公立医疗机构所有者职能,代表出资者参与其法人治理。这个机构最好隶属于财政部门或国资委,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3.4建立严格有效的医院监管机制管办分开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大难点,也是改革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改革试点中所出现的许多尝试大多囿于形式,并未真正突破管办合一的局面,一些法人治理结构也大多是议事性组织而非决策性机构,其人事制度改革也与所有事业单位改革一样面临着诸多障碍。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和政府的行为方式,实现办医机构的真正“独立”———相对于政府的独立,而对“独立”后的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必将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过渡。对卫生部门来说,管办分开意味着转型上的困难,必须要从原有上级主管部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向现代意义上的依法监管转变。实践中许多卫生部门对此并未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因此始终无法突破。卫生部门的行业监管需要依法而行,因此要求相关法律规则的建立、细化与可操作性。全省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按照属地化原则,均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准入,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建立对医疗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信贷行为;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范围,明确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服务的10%;控制公立医院非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公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加大公立医院财务和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决算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发挥商业保险等社会多方和医疗行业协会对公立医院的评价监督作用。

3.3.5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医改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多种补充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商业健康保健的作用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市场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达到上千种,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此外,保险业还以委托管理等方式开展了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经办管理业务。保险业提供经办管理服务,建立了“征、管、监”互相分离、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提高了服务水平和保障质量,节约了政府成本,拓展了保险业服务领域,取得了政府、群众、医疗机构和保险业多方共赢的局面。本次医改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建议从3个方面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一是要开发个性化的健康保险产品,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二是开发补充医疗保险市场。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的变化,及时开发与其互为补充的健康保健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障形成良性互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健康保障需求;三是积极稳妥地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业务,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质量,确保基金安全,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3.4转变观念、创新机制、量入为出不冒进,当好购买者

3.4.1加大卫生投入,建立投入机制设立医药卫生发展资金,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率,强化政府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添置、业务项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及经常性经费。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其他公共卫生机构按其工作性质、承担的任务,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助;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按分级包干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乡镇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及机制。对境外资本、民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从事公益性医疗活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和优惠政策;对兴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采用与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样的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制度。慈善医院的资金除通过各种渠道募集捐赠外,不足部分由政府用医药卫生发展资金资助。

3.4.2更新管理理念,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创新公共财政机制树立公共财政理念,探索公共卫生“政府出资,企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破除国家单一投资的观念,建立稳定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分担责任和比例。力争用2~3年的时间,建立合理的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分担机制,确保政府筹资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达到40%,稳定社会和人民群众个人投入,使得社会和人民群众个人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各保持在30%左右,并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率同步增长。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养事不养人”机制,制定政策鼓励多元化产权的卫生机构参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3.4.3扩充医保基金,完善基金管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个重要基础条件是要增强医保基金的共济和保障能力,以让更多百姓获得医疗保障的机会,并通过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加大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切实妥善解决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实行“投资少回报多;特殊困难人员不需缴费,无门槛参保;扩大门诊特殊病种范围;实行直报,方便就医”等惠民利民措施。保障的范围也要从保大病为主,逐步向门诊的多发病、常见病扩展,逐步解决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的问题,并且均衡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待遇。完善相关医保的管理办法、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基金使用效率。加强制度衔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卫生部门都有各自的医保基金管理队伍,两个部门应合作建立统筹城乡医疗机构保险基金的专业管理机构,有效降低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