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1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一)改变传统教学工作制度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局限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中,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效率提升进程缓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成果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受到国家的中高考制度的限制,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教学工作制度,导致高中教学体现出“应试化”特点,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将“识记”作为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只是盲目的记忆。想要建立起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就必须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1]。以某省实验高中为例,该高中的某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了教学大纲中的必学知识以外,还会定期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且单独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尝试着叙述、表达课外读物文章的中心主旨,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有针对性的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下次阅读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从而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实际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时,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通过加大与学生间的互动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在于坚持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模式设计中,如在采取情境教学模式时,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定场景,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以文章中各角色的角度出发进行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識内涵。在学生切实融入到文章情境中时,能加深他们对语文阅读知识的印象,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切实贯穿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措施。

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做出了清晰的解释,明确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同时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语文特长,发展个性化特征。[1]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首先,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维与模式深刻的影响,教育理念相对而言较为传统与落后。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中心与权威的位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意愿来设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新时期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忽视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决定了高中时期的师生双方都会面临异常紧张的升学压力。因此,大部分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均没有正确的认知,只是将目光与焦点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上。课堂教学工作以机械化的训练与反复的知识讲解为主,没有多余的精力设计与参与学习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阻碍语文学习活动有效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意义

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两大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学习”,二是“活动”。“学习”这一要点将语文学习活动与常规性的语文活动区分开来,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活动”这一要点则表明了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是不同于单一的知识讲解式的学习的。简单来说,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所进行的以获取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通过听、说、读、写、思考等各项技能来综合运用的一系列的自主行为过程。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其次,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让教师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自己充分调动已获取的经验与知识,提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适当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鼓励师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探索

篇3

新课改倡导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对话中来。这里说的阅读对话较为侧重学生对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侧重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了解以及欣赏能力。我们知道,阅读不同于其他内容,它的魅力和核心内容在于其阅读文本的语言、审美教育等内容,相应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就在于深入阅读,引发共鸣。对此,笔者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采取创建阅读情境的方式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对话,进而在心灵上对阅读文本内在的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实现自我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的交流。当这些都实现之后,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也就会得到提升。如:在学习《前方》阅读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128-02

当前的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带来障碍。比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未能给学生带来明确的阅读理念,没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阅读课外文本的方法等,从而使课外阅读沦为一句空谈。即使少部分学生有阅读课外文本的意愿,也会因为方法不当、阅读指向性不清晰而出现只是追求精彩故事情节等舍本逐末的阅读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

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的一种收获,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外阅读过程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积极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指导学生主动联系课外与课内,让恰当的课外阅读素材为学生拓展思路和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涵,加深理解程度。例如,当接触到《红楼梦》的选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找到相关的章节,探索选文的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从而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其二,课堂教与学的方法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得到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语文课堂的主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这种方法很显然是无益于学生发展的。为此,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可以从课外阅读教学入手,营造更加互动和民主的教与学氛围。例如,当进行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指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课外阅读和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完成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快速“阅读”,利用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使学生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赤壁战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种独特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会形成极为直观的历史意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主旨与技巧。

二、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

依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取得较大发展。事实证明,学习过程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十分关键。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培养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在阅读中自觉运用的程度,从而带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整体阅读思维,即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思维,而不是只理解一段话中的只言片语,要使学生从整体有序的文章脉络中系统分析其内容和思想等。下面以课内文本《祝福》为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假设学生第一次阅读该文章,接触该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时,应当从整体上对人物做出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一个方面或一个特点。如在外貌描写中文章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祥林嫂最初来鲁镇的时候“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黃,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两种描写产生鲜明反差,即是对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的生动诠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比较思维体会这种描写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细节描写等,均应当成为阅读时关注的要点。这篇文章如此,推而广之,其他课外阅读文章同样如此。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文本时,具有比较思维和综合阅读思维,具有系统的全面的思考能力,同时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逐渐形成文本分析的大致思路,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记录或笔记,以便在接下来的深入思考中有章可循。

三、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取得较大发展。在高中阶段,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二者虽然各具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笔记记录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可让学生随意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者文章优秀句段。接下来,学生便可以借助笔记进行充分理解和记忆,将这些难得的素材融入写作中去,按照写作主题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积累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写作素材的相互交流,使自我素材库得到充实。另外,关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也应当与写作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到历年高考写作命题的走向,作为一种参考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做出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都能得到锻炼。举例来讲,近些年来高考写作比较关注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读物时,可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时事热点评价式的文本。学生处在此类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下,能够更顺利地进入热点事件分析情境,利用多篇文本的不同表述方式提高自我时事热点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四、传统文化的熏陶

篇5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宝贵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由于课外阅读覆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知识量,还能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手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适时为学生推荐优秀的、经典的书籍,定期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如学完《张衡传》后,学生了解到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和收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并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将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解决问题方面一味寻求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思维上缺乏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出发,形成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建立直接关系课程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堂作为文学教育的载体,同样肩负建设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工具性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教师不仅要进行诗歌字面理解方面的教学,还要将诗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屈原把“香草”比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美人”比做楚王,既表现对楚王的悲愤之情,又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之情。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更多人文情怀,用屈原坚韧不屈的人格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进行深层思想教育的过程。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社会上或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让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还可以体会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力量,感受到人世间无私的亲情,进而树立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观。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29-01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课程结构的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化,选择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按照普遍性的课纲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喜欢从大的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课程结构,这种没有重视微观意义上的语文课程结构教学,也就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随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转化或者教学效果的不同而进行转变。

一、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微观审视的内涵理解

(1)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涵。“课程结构”一词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到,它是指课程的各种组成部分或者组成要素以一定的规则建立起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联系。从大的层面课程内容来划分,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物、生、化、音、体、美等具体的学科。在宏观课程结构上,还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一些篇目要求必修,有些篇目要求选修。现在一些高中学校已经在试点实行选课制度,就像大学里进行的学分选课制一样。此外,从宏观的纵向角度来看,课程结构呈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层次形式,这是从不同层面上的课程结构划分的。而从微观方面来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实际上是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教材的实质结构与形式结构是其两个重要的体现。

(2)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微观就是指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小的方面的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以教材、教学中的内容结构为主;而审视,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是以教材为主的,在实质结构上,可以探究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古文、外国作品等各自所占的比重问题;在形式结构上,探究的是教材中教学内容与练习题、教辅资料与课外资料等。对于教学来说,微观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重要的,甚至比宏观层次还要重要,因为这直接与课堂教学相关联,关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等。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的核心是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因为教材集中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即教学的内容结构。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

(1)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工具性。语文的学习既可以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包括掌握一些语文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等。语文课程结构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还是一种学习理解其他科目的重要工具。例如,高中语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会为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提供帮助。

(2)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可以发现,必修一至必修五中每个单元后都有写作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把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联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或者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现实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讲解,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功能,在语文课程结构中,必定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内容。

(3)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核心体现在语文教材上。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主要体现在教材上,因为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不仅在课文的编选中更加科学合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活动主题章节,这些教学活动就是微观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容。

三、如何正确微观审视与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1)正确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的价值观。在编订教材的时候,编教人员都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选编,课程结构也包含价值观培养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教学形式的运用,都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要充分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改变都是为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结构的作用,在不同的结构内容教学中,要有效地创新教学形式,如在教授古文时,一般都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而积极性不高,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播放一下古时人物的动画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教授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微观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体现,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领会宏大目标的前提下,更应做好微观的教学工作。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内涵;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出功利色彩浓厚,逐渐沦为一种应试的、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显然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初衷。面对这种状况,实施“人文教育”就成为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有很强的功利性,唯有考分占据课堂教育的主导,并且语文在高考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必然让语文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误区,使得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理念也发生偏移。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很多教师追求考分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必然造成了语文这门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门只针对应试的技艺学,学生也只忙于对于语文考试知识的记忆与回顾,陷入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脱节,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材的编写也渗透一定的人文精神,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发生偏移,教学过程与人文思想相距甚远,围绕着理论和技巧占据主导。从高中生写作的现状看,很多作文只是用文字堆砌,没有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三)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程式化,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被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受传统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感悟,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文性,努力营造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比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并拓展学习的素材

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将人文化的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注意情感的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内涵。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正确分析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从中汲取隐藏的人文精神的精华。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歌、赋等学习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人文精神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品味其内在价值。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以发展人、培养人、树立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笔者将高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界定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2)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3)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解决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1)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2)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篇9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阅读素养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接受美学”理论是时展的产物,是教学教育的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结果。这一理论能够有效地发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性,所以将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阅读相互融合,能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就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分析“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试用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中心和时刻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并利用直接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语文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减少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并不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教学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有感情的阅读与朗诵,通过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直接灌输学生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首中国现代诗里的情境,更易揣摩到诗歌里的情感世界,能够接受直观上传递出来的语文文化。又如教师在教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雨巷》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传播手段,播放一些忧郁悲伤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类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更易让学生接受,还能提升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二、实现创造性阅读方式

创新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式。创造性阅读方式就是学生突破原先的语文阅读方式,利用创新来获取作品的独到见解,以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核心地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鼓励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创新发展,体验个性化阅读。如在学习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短歌行》一诗时,全篇诗歌的基调都是苍茫悲凉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体验创造性思维,突破知识点的局限,让学生明白到诗人曹操的心境,主要是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他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拓期待视野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在思想上一般都具备较高的独立思想和接受能力,在阅读时容易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理解文章内涵,再逐步在作品中体验到情感,开拓自己的期待视野。教师要扩展学生的期待视野,需要跳出课文阅读的固定模式,在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心理上加以揣摩和研究,再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把简单的、单向的知识传授法改为故事法、演示法、媒体传播法和实际应用法。还可以结合网络文学和最新在生活中流行的文学因素来讲授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章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当语文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兴趣和期待,或者符合学生的期待视野时,就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如教师在讲授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可以结合在音乐上流行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来吸引学生注意,根据音乐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以讲授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只有当学生满意教师给予的期待视野后,才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才会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

四、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

文本召唤结构解释为,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之处,其中空白是阅读作品中没有明确指出的部分。作品中存在文本召唤结构,才会使阅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作者还可以通过在作品中设计悬念来引导阅读者在阅读里体会到作者最终的心境及意味。未定性与空白是读者对作品的反映,也是体现学生的个性所在。如果语文教师在讲授时对阅读作品进行细节逻辑条理上仔细讲解,则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教师应该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把学生引导进阅读作品中,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寻找到作品中的未定性与空白处,通过开拓自己的期待视野来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阅读的理解。

五、结束语

将“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中,不仅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而且提升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有力的指导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观点,同时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和增加了自我个性的魅力。教师在接受并应用“接受美学”时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创造性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开拓期待视野和启用文本召唤结构模式,并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机调整,以便将“接受美学”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陆祖魁.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1):13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传统文化应用能力较差

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是古文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古文教学的重心无关传统文化渗透及审美关照培养,而仅仅与考试成绩挂钩。因此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缺乏古文必要知识的情况下,生硬的向学生灌输有关古文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必然不能促使学生对古文知识融会贯通,自然的对传统文化的体味也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本身就存在局限性,那么我们更不能苛责其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应用。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知情境下,责求对其应用与缘木求鱼无异。譬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文章阐释了大量的传统习俗,所谓“修禊事”、“流觞曲水”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接触的,因此学生虽然能根据解释大抵知晓其意,但是也很难保证对其领悟透彻,加之这些本身离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对其应用也更难以实现。总而言之,由于缺乏对古文的深入探析,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因此也就降低了其应用率。

2.教学实际缺乏传统文化熏陶

高中语文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培育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功利化教学一味图快,从而忽略了文化熏陶的实效性及具体内涵。急功近利教学思维,驱使部分教师单纯将高中语文视作工具性学科,仅仅以讲解“句读之义”为教学宗旨,在古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缺乏对文章的深入透析,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只能囫囵吞枣般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观意识上的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化熏陶工作是确保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必要措施。

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除其工具性特点外,其还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与传统文化性。工具性与文学性职能通过课本教学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但传统文化教育职能,则并不能仅仅依托于课本教育,构建一定的传统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所谓的传统文化环境,即是能够透过环境因素折射传统文化关照的特定教学环境,简单的讲即在某种环境下能够诱发人的联想,同时进行美感渗透和输出。譬如在高中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能不甚清楚何为“桂棹兰桨”、“琼楼玉宇”、“玉阶凝露”、“霸陵烟柳”,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鲜有接触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能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就有必要营造出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2.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助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展开,因为它不仅包含了院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内在涵养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常常能够潜移默化的矫治学生精神世界的弊病,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进而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渗透能力,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首先就应该做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譬如学校可以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抑或“诗词创造展”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充分融入到文学世界,从而构建起良好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其传统文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上文中,我们已经阐释了教材因素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为了提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就应该落脚于教材中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的运用与分析。首先教师应该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编,例如将现代诗歌与古文进行交错学习,避免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教材美学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譬如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月下荷塘的美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评鉴文章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4.利用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审美关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审美关照,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一般意义的审美即是通过对物体的观摩,深入理解体味其独特美感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需要一定实物直观展现,如果缺乏这一必要条件那么这样的审美活动就是虚妄的。那么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保证学生对文章描绘的事物具有既定的直观认知,也就是说由于审美过程受到阻碍,因此也导致传统文化渗透也处于不利形势。譬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时,学生对中国古代@林建筑的特点本身就知之甚很少,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是很难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思。因此想要通过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领会我国建筑之美似乎就有点强人所难,为了改变如此的尴尬情形,我们就应该利用好如今先进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收集一下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为学生直观展现我国建筑的具体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诸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教师应该构建好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确保传统文化强劲的渗透力。

参考文献:

篇11

人文精神是素养的体现,是属于人自身生活、生存、发展的精神,是对人的人生、人格、人性、价值、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尊重、关怀、关注、关心和弘扬,体现人生信念和理想,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中开设与人文精神相关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塑造、启迪、传授知识的有效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1.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增强活力,教师应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精益求精,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生比较有个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引导学生学习。通常学生的想法都比较异想天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从知、情、意等方面接纳、感染、教化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弘扬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性之美

教材课文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本身渗透着真理与美好的人性。新课标将高中的语文教材作为指导,从内容上进行选编,充分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精神。语文教材的内容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文章题材比较丰富,涉及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文章或作品较多。由于学生的文学语言感知力和想象力都比较强,以文本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课,书中以全景式描写中国现代的城乡生活,主要以孙少平等人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刻画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的形象,将人生拼搏、奋斗、追求、挫折、欢乐、痛苦相互交织在一起。路遥的平凡世界中,体现的是平凡人的丑与恶、善与美,令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孙少平对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还存有眷恋和热情,调出煤矿时,刚来到城市选择的也是煤矿,选择平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人性的丑恶与美好相联系,仔细体会其中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期待[1]。

3.创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精神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课堂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人文化学习环境,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将学生放在主置,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以课堂形式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需要和特点,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心态,并探寻合适的学习途径与方法。校园环境包括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校风传统、行为模式等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营造与传播活动载体或物质实体的有效途径。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和树立浓厚的人文精神,组织多样化的学术文化活动,如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话题或时事热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参与座谈讨论,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

4.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的发展,吸取各地优秀的文化。如诗歌,古诗就像文言文比较难懂,弄清楚字词的意思才能逐步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优秀的诗歌是文化浓缩的精华,具有极高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轻视古诗词就是摒弃全民发展的情感经验和理想等人文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让诗歌回归教与学的人文精神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体察生活与人生的真实,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效果。高中语文教育方法与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媒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人文精神等因素,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处世之道、生存意识、人生理想、人格精神、道德意识等,学会适应和认识社会[3]。

5.构建高中语文的人文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通过将人文精神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具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饱含情感的方式阅读,并结合启发性的提问方式,为学生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例如,《报任安书》一课,司马迁面对奇耻大辱写下坚定的信念,并完成《史记》,与他的遭遇相比,学生会受到挫折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对人们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体现,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