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5: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 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 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 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 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 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美的熏陶,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地实现。
一、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将音乐中所表达的场景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音乐中的内涵,并通过情景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感受美,进而真正展现音乐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谁说女子享清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物美,也为了展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更为了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功能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花木兰》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将学生带回到那个场景中,引导学生走近花木兰,感受当时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学唱该歌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花木兰身上的精神,而且还能让学生唱出感情,进而才能打动听者,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歌配舞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歌配舞是课下所提倡的学科综合下的产物,其实,舞蹈和音乐往往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们却一直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导致两者被孤立,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要有效地将歌曲与舞蹈结合在一起,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绣红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歌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之后,在网络上寻找与之匹配的舞蹈,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以往音乐课堂简单教“唱”的模式,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本地资源有效弘扬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引入教材之中,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我们山西地区的一些民歌带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比如将《绣荷包》《走西口》《苦相思》《土地还家》《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民歌存在的价值,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营造轻松环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生动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是音乐课改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来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而为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为了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思考故事,学习音乐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国内外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相应的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经常能够感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以及不断的改善。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之后,相关教学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听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学校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本费用却没有提升,所以该项技术受到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1 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分析以及研究,同时对国内计算机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阐述
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但是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再上一层楼,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仅仅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空洞的理论或者思想。
部分学校的老师认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即可,但是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工作人员不但需要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或者相对来说比较熟练的基本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比较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相对比较良好的素质教育。要想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或者要求,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就需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个学科以及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的培养或者提升的素质教育水平。
2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着一定程度的素质教育工作
对新时代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时刻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同时拥有比较良好的素质教育以及相对来说较为优秀的计算机水平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更加迅猛的进步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作用。
2.1 计算机教学老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渗透到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实验过程中
无论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是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都存在着相同的缺点,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应对所遇到的各种挫折或者困难,从而丧失应有的学习动力以及勇气。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程序的设计单元问题,与此同时编程内容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相对来说难度指数比较高,这就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所遇到的挫折或者困难吓倒。因此,计算机方面的教育教学老师在进行基础实验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编程知识的学习或者练习,与此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训练工作,尤其是遇到编程失败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以及鼓励,之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程序进行相应的调试或者修改,这样经过不断的调试、运行,最终才能够获得成功。
总之,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其素质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相关的编程知识以及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以及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接受住更加严厉的考验或者应付更加严峻的挑战。
2.2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现在我国的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老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注重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来说,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对来说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行设计性比较强,同时综合性也比较强的实验,这样才能够在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授如果能够结合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性能力以及实践性能力的教育,那么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88-01
在广大农村初中,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着英语基础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老师必须采取办法。
一、根据实际采取方法
对于边远山区学校的学生来说,有基础差、底子薄、教学设施缺乏等情况。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必须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学习方法。如教学生查词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以及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使用图形帮学生理解时态等等。笔者从事多年中学英语教学,发现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采取积极态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讲、勇于提问,不怕在学习上犯错误、受挫折,具有强烈的交际动机,勇于做各种尝试,勇于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并在学习上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换角色,要从学习的控制者变成指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慢慢地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觉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思想的一个新突破。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也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
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农村中的英语教育与一般的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实现从农村英语教育向素质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一般的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注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及学习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后进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后进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后进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辅助
英语教学发展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内容。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是在课外创造英语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手段。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还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外活动是培养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自主性原则。
课外活动必须以学生自愿、自主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参加和选择活动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思想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必须是健康的,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1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帮助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1]。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载科学本质教育的任务,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本质的基本观念[2]。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教育任务,研究者在坚定“构建一套统一的科学本质内涵体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一信念的基础上,以“科学活动”为主线,以真实性、可接受性、完整性和认识论为原则,围绕科学活动的发生、过程、方法、结果、评价和主体六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一套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本质内涵体系[3]。以上述观点与研究结论为依据,研究者在分别构建了基于化学史内容和化学概念原理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即HOC-NOS模式和CCP-NOS模式)之后,进一步分析构建了以元素化合物内容为载体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Element Compound-Nature of Science(简称EC-NOS)教学模式[4][5],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本质教学。
1 EC-NOS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同HOC-NOS和CCP-NOS两种科学本质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一样,研究者先是利用史料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而又真实地揭示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确定中学阶段中利用元素化合物内容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紧接着再利用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具体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内容(element compound,简称EC)的六个主要特点(即直观性、经验性、客观性、重现性、规律性和双贴性);最后,再将元素化合物内容自身特点与研究者前期构建的科学本质具体内涵,统一于研究者第一步分析确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范畴之内,以最终实现集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和科学本质观念于一身的科学本质教学新模式——EC-NOS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1.1 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
经史料分析(主要指化学史料的分析)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十点[6][7][8]:①在科学活动的方法中,观察和推论之间存在着区别,从观察到推论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认识序列;②科学知识必须依赖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或证伪;③科学是极为严谨的,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④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⑤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可重复的;⑥科学知识的获得基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但人的推理、想象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⑦科学充满挑战,从事科学活动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学又充满奥秘,从事科学活动也决不是一件痛苦的事;⑧充足、确定、可信的证据(事实证据和逻辑证据)与不断地质疑和批判在科学社群评价科学活动结果时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⑨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公开性、可重复验证性是多数科学家恪守的职业道德;⑩科学知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1.2 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主要特点的具体内涵
经文献和文本分析(主要指教材文本),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特点的具体内涵如下:①直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最易为人们感觉器官感知和把握的特性;②经验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人们建构、验证或化学科学各类抽象概念与理论最基本素材的特性;③客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化学基本事实的真实存在性;④重现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直观而又客观的经验事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多次重复出现的特性;⑤规律性,也就是看似杂乱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⑥双贴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2 EC-NOS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EC-NOS教学模式,它的构成与流程如图1所示:
2.1 分析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本环节属于活动定向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元素化合物某一特定主题教学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为该主题所有教与学的活动指明方向。而确定某一特定主题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和“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两个方面。关于第一方面,前文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关于“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一线教师则需要在宏观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我们对现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和各版本中学化学教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文本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者物质变化、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物质制备与相互转化等的分析与探索以及物质用途或危害的常识性介绍等五个方面。②每一个元素化合物的主题,都包含以上五方面内容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
事实上,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五个基本内容,并不是同样份额,同等重要。对大多数元素化合物的主题来说,最能体现科学本质观念的理想内容都是有关“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的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哪个版本化学教材在呈现元素化合物时都必然包含“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这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自身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是最多的。与之相对应,分析探索“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活动也就是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部分。
2.2 联系生产生活,引出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启动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对主题引入素材和引入方式的精心选择与巧妙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把自身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环节——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上来,或者说,促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均得到适时、适度而有效的启动。考虑到元素化合物内容具有“双贴性”的特点,因此,“联系生产生活”是教师精心选择该类主题引入素材的最直接思路。至于如何巧妙设计引入方式,要视特定主题内容与引入素材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众多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文献,也会为一线教师巧妙设计提供思路与案例。
2.3 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运行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艰辛与乐趣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其中,“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有序、有效开展”是本环节有效实现内隐于该主题中的科学本质目标的关键。为此,一线教师在设计、组织这一片段教学时,理应充分利用元素化合物“直观性”、“经验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或回顾已有体验等直观方法的帮助下,经历对观察现象与各类体验(主要包括“贮存于记忆中已有的”和“当场获得的”两大类)的客观描述、记录、分析、推理、讨论,直至得出结论的全部过程,进而形成对物质性质或变化的基本认识。
2.3.1 物理性质教学
(1)实物(或图片)观察和(或)介绍相关经验
进入物质物理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能够提供实物的,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实物不易提供或实物有毒、危险性较强的,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如果受条件限制前两者均不能提供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技巧生动描述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经验。总之,无论怎样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在感知觉的帮助下获得物质物理性质的知识,是本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2)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是本片段教学的首要任务。随后,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物理性质的初步认识。
2.3.2 化学性质教学
(1)回顾组成元素相关知识
进入物质化学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是单质但还没有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这里主要指的是九年级上册化学中的部分元素化合物内容,如氧气),省去这一环节直接进入“设计实验或提供经验事实验证”环节;是单质且已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组织学生回顾该单质组成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等知识;是化合物且已知晓其组成的,组织学生回顾常见化合物的主要类型以及该化合物组成各元素的相关知识。
(2)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
在上一片段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在单质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该单质组成元素的原子结构将该单质归类,如金属或非金属,进而预测该单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在化合物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同样可以按照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将其归类,如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有机物(烷烃、烯烃、醇、酚等),进而预测该物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
总之,让学生尽可能在回顾、加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物质化学性质,是上述两个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3)实验验证
在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以后,紧接着要进行的就是实验验证了。通常,中学阶段的实验验证主要存在两种具体做法,即实验操作直接验证和提供事实间接验证。在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这两种实验验证往往结合使用。如果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现象明显,则尽可能利用“实验操作直接验证”的方法;相反,如果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复杂或存有安全隐患或无明显现象,则最好采用“提供事实间接验证”的方法。
(4)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如果上一环节采用的是“实验操作直接验证”法,那么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其次,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如果上一环节采用的是“提供事实间接验证”法,那么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认真总结有关本主题元素化合物的各种事实;其次,组织学生依据事实总结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初步认识。
2.3.3 概括总结,物质性质最终确定
这一环节是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环节教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以科学简练的语言再次明确主题所涉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能用巧妙的设计促使元素化合物教学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帮助学生在“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经历、体验、感受艰辛与乐趣,让学生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
2.4 物质存在形式、制备、鉴定方法、用途或危害等其他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拓展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为教师灵活处理不同类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预留出可以自由拓展的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主题的元素化合物教学都必须涉及这一环节,都必须涉及这一环节中的每一个内容,用不用这一环节、用这一环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主要视具体主题内容而定,视具体课时容量而定,视具体教材版本而定,视具体教师安排而定。
2.5 联系整合,形成具体物质概念
本环节属于总结提升阶段,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活动运行”和“活动拓展”两阶段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在清晰再现本课题“物质知识”(包括性质知识和制备等其他拓展知识)及其获得过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这些“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这些“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客观而又稳定的具体物质概念。
3 EC-NOS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与研究展望
本文构建的EC-NOS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知元素组成的某一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由于在中学阶段还存在“分析探讨物质元素组成”或“分析探讨某一类物质性质或变化”以及EC-NOS教学模式拓展环节中提到的“物质存在形式、制备、鉴定方法、用途或危害”等其他各类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教学,因此,分析构建适合这些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将是研究者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魏壮伟.“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8,(3):37~38.
近20年来,艺术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庞大产业,各种设计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给我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那么对于高等院校来讲,如何才能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1.定期进行专业市场调研,据此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发展很快、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需要每年在修订教学计划之前进行全面的专业市场调研。可以采取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到相关的设计公司进行专业调研;二是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访问,询问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三是与兄弟院校的类似专业进行交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由教研室成员共同协商、讨论,制订出紧跟专业发展、市场发展的合理的教学计划。
2.基础课教学强调针对性、联系性,以全面、够用为原则
基础课对设计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通过基础课培养学生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目前,艺术设计类院校普遍存在基础性教学与专业性教学脱节的现象。例如,绘画基础课程设置偏多,多是纯绘画技能训练,没有与相应的专业设计挂钩;构成课也存在与专业设计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因此,基础课教学必须强调专业针对性,例如,素描课可以开设为设计素描、装饰素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联系。
二、提高教学的开放性
艺术需要创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艺术创新十分重要。它能够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及设计的热情,从而增强师生的成功感和效能感,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例如,聘请一些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加强和兄弟院校及相关的其他专业领域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
三、明确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许多学生认为掌握了电脑技术就可以替代一切,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表现在设计作品中就是缺乏深度,生搬硬套,简单引用、拼凑,没有原创性,一味追“新”逐“奇”,貌似前卫,实则虚无,这种现象在注重设计技能训练的高等专业院校尤其明显。有些学生只热衷于参加国内外各种概念性、艺术性的设计竞赛,而对于社会上迫切需要的产品创新设计不屑一顾。这样难免造成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也背离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宗旨。
学校在强调电脑设计重要性的同时,应明确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点。让学生懂得电脑只是一种工具,创新才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电脑工具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创新能力。
四、提高艺术实践的力度
1.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深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
艺术设计专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是独立和全面的。从设计到出图以及方案的实施,每一环节都不可少,课堂实践教学只有真正渗透到各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为了与实际设计接轨,应加大课堂实践教学力度,实践课时数要达到40%以上,把实践教学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在教学中可以把真题设计引入课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例如,可与相关设计公司合作,把社会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中,直接用于课堂设计教学。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价值。要做好这一点,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本专业的设计工作室,以其为载体把设计任务承接下来,引进课堂,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在教学中,利用设计个案举例分析也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按实际操作的方式逐项剖析,并指出常规的做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具体的例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更易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采用量化评分标准。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量化,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设定考核项目与分数。这样的评分标准特点是分值清楚,综合考查面广,打分合理,取高分不易,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实践教学中评分随意,凭感觉给分的弊病。量化评分标准对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正确反映学生学习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是保证实践教学过程正常进行的有力手段。
2.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习中获得知识,提升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安排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课。可采用参观考察实践、劳动服务实践、毕业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无论是何种实践教学活动,都应事先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精心组织整个活动过程,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践效果反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以后的实习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毕业设计应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后,这样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做毕业设计时,会更加贴近实际,方案更具可行性。有条件的要争取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在实习公司的设计项目直接挂钩,将毕业设计很好地与实际结合,使学生在实战演练过程中,实现设计价值。
五、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教育
除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以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技能是设计师的“另一只手”。包豪斯时期已开设有材料学、物理学等科技课程与簿记、合同、承包等经济类课程。确实,设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支持。设计师不可能“一把抓,一把熟”,但也不能不掌握一些与设计密切相关的科技与社会学知识技能。例如自然学科的材料学、人机工程学、生态学和仿生学等,以及社会学科的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有专家讲,学艺术的人,最后推动其发展的是文化素养。所以应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善学生人格,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市场潜力广泛,竞争更是激烈。从长远战略看,高等院校必须把设计教学提升上去,增强设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坚持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培养出思想品质优良、专业技能娴熟、创造思维科学的全面发展的设计师,这才能够实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为“打铁先要自身硬。”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一是教师的道德觉悟、言行修养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的自身的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要更新,要更加扎实。只有做好这点,才能有效的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不断实践,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具有深厚学科知识的教师来说,还应该积极提倡参与实践活动,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加以提升。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研究应该积极参与,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善于总结,并勇于实践,为了更好有效推行素质教育,应该对于学科教学的好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掌握。
第二,不断学习,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目前,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相应的政治理论正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政治教师绝对不能满足于学历所代表的知识水平,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框架,而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满足政治深化改革的需要。
第三,努力做到以身作则,明确正人先正己的原则。教师应该用高尚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学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修心立品,以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的楷模,体现出教师的伟大职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以下方面。(1)举止上,应该注意处处要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3)言论上,教师应该做到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生负责,即便对于某些社会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同看法,也不应该去误导学生,在学生中间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另外,教师还应该热衷做好事,使得在学生中传扬美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则依然是初中政治课堂素质教学的主要渠道。在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下,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只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对于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让学生较好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改善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运行“读、议、讲、练”的四字教学方法。所谓“读”,则是要求学生应该对于最为基本的知识进行掌握,应该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提高读的质量。还应该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下,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讲解,明白精读和读懂的区分,从而更好掌握基本知识。所谓“议”,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学习的过程,这是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该在掌握好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思维的开拓,并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观点得以充分表达和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有效培养。所谓“讲”,则是教师对于关键的重要问题的讲解,对于学生进行及时的解惑和纠偏,对于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要点应该进行重点的讲解。所谓“练”,则是应该让学生培养能力和知识巩固的环节,还应该及时对于教学存在问题进行补缺处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树,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一、重视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文明程度
城市化进程既然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现在的农村孩子必然有一大批人是未来的城市建设者和生活者。从实践看,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这种城市化进程,就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从小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文明习惯。
提高农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明程度,这是农村基础教育在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和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使其感悟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进而帮助学生缩短与城市的心理距离,形成健康积极的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为以后尽快融入城市奠定基础。
2.从小培养农村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以及不同的教育和文化差异,我国大批进城农民工往往会受到歧视甚至排斥。因此,加快农村学生的城市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观,培养和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守在学校养成的道德底线,这不仅是改变他们今后生活状况的需要,也是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3.加强自信教育,从小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心。
与城市学生比较,农村学生虽然在自立能力上比较强,但大多数受生长的社会环境或家庭环境影响,眼界较闭塞,在工作中表现为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或不敢于表现自己。因此,从小加强农村孩子的自信教育已十分必要。
二、重视培养农村学生未来生活的城市意识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使广大的农民及农村孩子接受城市化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使农村基础教育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提升农村学校的城市化教育水平,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别,使其从学生时代就树立城市意识,从而加快实现人的城市化。 转贴于
首先,树立规则意识。从个人行为规范来讲,要教育学生做事有条理、有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使他们勤俭节约、善于思考、学会自我保护;从公共行为规范来讲,要使农村学生遵守规则,尊重社会公德,有正确的竞争意识,善于合作,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并熟练地运用各项规则,农村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城市里生活才能成为好市民。
其次,培养环境意识。大多数农村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由于整个农村大环境以及有些家庭小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形成随便乱扔废物、随地吐痰以及不注意自身卫生的不良习惯。因此,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环境育人,营造人人注意环境保护、人人讲究卫生的浓厚氛围。
再者,培养时间观念。由于农村生活节奏相对松散,农村多数家长时间观念较差,多数孩子从小做事没计划、拖拉延误,缺乏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不知时,不守时,不会珍惜时间、使用时间。因此,在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急需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不断向学生进行“知时、守时、惜时、用时”教育,使学生在学业、生活、处事中处处有时间观念,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一部分农村学生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少农村青少年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初高中毕业后便无所适事。这需要我们明确,农村基础教育在为城市化进程输送大批农家子弟时,也要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未来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