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09:26: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探究式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当于传统教学而言,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去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教法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在探究式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如教材中涉及到的“野外定向”、“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讨论。“全球变暖”有的同学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地球气候同期变动所致。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可使南极大陆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对教材中已有的定论,可采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假设在我国西南部地形崎岖的山林里,人们常可以看到以竹楼为主要材料的主楼房即竹楼,在我国北方能否将窑洞改为“竹楼”?事实证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如何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点。
如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晚上8时的开幕式在美国收看时是白天;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
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式的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3.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激励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便调控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信赖、期待、鼓励、赏识。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效果非常显著。
2.采用开放课堂的形式,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在设定好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开放课堂环节,教师起着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负责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探究的形式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
3.在探究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主探究的方向。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但注意学生对探究方向的把握。
4.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为了让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好引导者与探究者的角色,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的“引”很关键,要张弛有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多牵引,必要时教师与学生可共同针对某一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5.课后采用留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后,教师要留因材施教的作业、留课外阅读的作业、留写观察日记的作业、留自由发挥,畅谈自己观点的作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水平。
二、中国旅游地理与探究式教学的融合
(一)对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结构的把握
由于现在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层出不穷。文章选取吕连琴老师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管理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吕老师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内容分别为:第一部分是中国旅游地理的一些基础知识与理论,第二部分是对旅游资源类别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介绍。
(二)探究式教学过程与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之间的融合
根据对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结构的把握,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入手,认识探究式教学在中国旅游地理课中的实施过程。就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环节而言,教材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都适合教师围绕特定的问题设定教学活动,如:第二部分可围绕认识旅游资源的类型设定教学活动,第三部分可围绕认识中国著名旅游景点设定教学活动。就探究式教学的其余四个环节而言,是紧紧围绕情境创设环节展开的,在上述两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自主探究潜能的发掘、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是通过除情境创设环节外的其余四个环节来具体实施的。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课中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体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课中的运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围绕探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就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课中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在情境创设环节,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著名旅游景点。为了体现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笔者围绕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著名旅游景点设定了教学活动,活动的结果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旅游资源的类型,认识著名旅游景点的主要特点。
其次,在开放课堂环节,教师作为组织者,一定要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在笔者开展的中国旅游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在开放课堂环节,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就教材的第二部分旅游资源而言,一般分配一个小组去完成;就教材的第三部分著名旅游景点而言,一般按照教材中旅游区划的结果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结果是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旅游区。其次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登台讲授的方式把各自的学习结果与大家分享,对讲授的过程与采用的形式不加以限制。实践证明,在开放课堂环节中对讲授的过程与采用的形式不加以限制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正是由于在开放课堂环节对讲授的过程与采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讲授过程很灵活。在学生的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和“生生合作”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另外,学生们采用的授课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借助视频、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
在开放课堂环节,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探究方向和探究内容的把握。就旅游资源的类型而言,学生在自主探寻的过程中会对探究方向的把握出现偏差,根据课程性质及专业特点,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找出旅游资源是由自然和人文两大类构成,熟悉自然旅游资源的4个构成要素,人文旅游资源的7个构成要素,且熟悉各个类型及要素的概念、了解各个类型及要素的成因即可,并不要求掌握各个类型及要素的形成过程(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才要求掌握)。但好多同学对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讲解过程很吃力;就旅游景点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著名旅游景点的主要特点,但从学生登台讲授的过程看,好多学生是著名景点与不知名景点一并讲解、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一并讲解,由于讲解的景点和特点太多,在把握教学任务的要求上有偏差,结果出现了丢西瓜捡芝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第三,在适时点拨环节,如果教师不注意进行引导,可能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丢西瓜捡芝麻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对此,就旅游景点的学习而言,首先教师应选取一个旅游区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对旅游景点的掌握范围,不是在网络上或资料中出现的所有景点都要逐一掌握,这分明在该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情境创设环节设定的教学活动中,只要求学生掌握著名旅游景点,非知名旅游景点了解即可,所以,此时要求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哪些景点是应该掌握的,哪些景点只要了解就可以啦;其次教师还要选取某一个具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做示范,引导学生把握对著名旅游景点的掌握程度,即引导学生只掌握著名旅游景点的主要特点,对著名旅游景点的次要特点了解即可;然后再要求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和思路去自主学习其他的景点,并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点拨。如果学生在讲授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地方或在探究方向上出现了偏差,教师要当堂指出,提醒学生注意;或者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提示解决方法。
第四,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作为学习主体参与的一个过程。在此环节,主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有关中国旅游地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探究。
第五,在课后留作业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所探究任务的把握程度,分别对待。对教学任务完成效果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留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延伸内容作为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对教学任务完成效果差的学生,教师可将教学任务重新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让学生重新进行一次自主学习;对教学任务完成效果好,而且对教学任务的相关延伸内容已进行了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可留写观察日记的作业;对中国旅游地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留自由发挥,畅谈自己观点的作业。
内容摘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有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他强调了个人是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并赋予意义的,因此在学习中强调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及重视合作学习。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考模式的改革,大地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创新源于优质的教育。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普遍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是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教学和所有活动之中。因此,不失时机的地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
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不要把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和策略完全对立起来,而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自己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还要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 (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
探究性提问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是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也很少提问。即使在教师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是”与“否”来回答,较少是探究性的问题。
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着重考虑的问题有:①问在有疑之处。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教师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并对地理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②问题难易程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③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尤其是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综合分析、智能训练、案例探讨、地图和数据表格等,这对设计探究性提问起到指导作用。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有:
(1)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具有开改性的探究讨论主题,会刺激学生萌
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的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3)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义,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论。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4)提问贯彻讨论全过程。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
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否则讨论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讨论时,特别要注意确定恰当的讨论题。选择什么问题作为探讨的主题关系对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判断讨论内容是否恰当,一是看学生是否齐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二是看这个内容学生是否理解或在科学上是否已成定论,如果某个问题学生已理解或已成定论,而且学生对此确信无疑,那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三是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例如:依据你对未来下列各种问题的关注程度,按先后次序排列在金字塔图的方框中。通过谈判、协商,与小组同学达成共识,并综合归纳实现未来理想的各种途径,了解目前人类为实现这些前景采取的方法。如:防治荒漠化、消灭贫困、充足的绿色食品、减少噪声、扩大绿地、净化空气、饮用清洁的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扩大自然保护区。
不难相信开展这种课堂讨论,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有的探究性讨论题要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是课堂探究在课外的延伸。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演示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设计探究性演示,主要应突出其特点:
①着眼予以归纳的方式演示。归纳演示是指从个别或某类具体事实上概括一般原理的一种演示。其优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做出假设。
②提问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演示的目的,认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提问,使演示过程充满着“谜”,引导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以从探究演示中所领悟的道理,去寻找“谜底”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探究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自己“引导者”身份的正确定位,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学生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问题的“积极发现者和思考者”,通过心态的转变和教师的引导,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综上所述,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为“导”,“学”为“究”,双方以教材为媒介,问题为跳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特征,创设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必修一“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其中涉及的地球公转和自转、太阳高度角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和意义、昼夜时间长短以及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直接教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练习题学会套用公式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缺乏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环节,因此,自然地理这一块也成了学生在高考地理中的重要失分点。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为什么白天不懂夜的黑”“为什么热带地区更容易把皮肤晒黑”等问题将学生引入地球公转自转与昼夜变化、太阳高度的联系中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功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此时,学生发现自己身边这些有趣的问题都与自己学习的地理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便会激发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引导便能为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2.因地制宜,自主思考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活动。因此,地理课程的学习也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经历带入教学课堂,培养其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城市与地理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图,并分组讨论影响因素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合理布局,开展一次“我的城市我的家”的空间布局设计比赛,设计比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从中让学生发现当下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将地理生动地带入生活,使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发现。
3.动手实践,激励探究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具有本能的抗拒,在通过前期对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之后,利用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眼高手低”,使学生深切地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例如,在学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山前洪积扇模拟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邀请其他班的地理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出模拟实验最合理的一组,适当地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评委评选的环节能有效激励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地思考,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4.因材施教,多种方式探究
探究式教学将教学潜存问题作为研究主体,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方式与求知观念。探究式教学法将科学的问题作为线索,结合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利用小组进行探索。所提问题是在原问题基础上的深化,通过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其做出正确理解。
1.带动教师自我发展。
当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后,教师的教学压力就会增大,而收集资料、研究分析、实验调查、总结归纳等步骤对学生体验收获、接触社会、了解缺陷、转换学习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对教师转变已有教学理念、挖掘学生潜力、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弥补学生学习不足具有重大意义。
2.符合学习者心理需求。
探究以学生学习过程为出发点,结合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框架,努力帮助学习者开发智慧与天赋。同时,探究式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学生得以再次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大胆质疑、不臣服权威的精神,提高他们学习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性,同时也为独立思考、发展个性、创造自由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授课制有利也有弊。在网络与远程教育的影响下,它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个性,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缩短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能动性,让学生从质疑与探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限制与条件
1.制约条件。
首先,是高考影响。高考一直是教育界每年的热点,更对中国基础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是向标。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将每年的高考日视为焦点,怎样提升学习成绩,是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成果在于其对学生学习力度的影响,它注重学习习惯、方式与能力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到成效,和应试教学相比,在成绩衡量一切的教学背景下,它没有任何优势。再次,教育资源有限。由于地理教学设备不充分,用于帮助学生查阅资料的来源很有限,所以学生用于探究学习的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如教室拥挤、人数过多、班级过大都会影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贯彻。最后,教师因素。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上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准则,在知识储存上,教师不仅要熟悉地理结构与框架,还应该掌握对应的教学理论,知道哪种知识有利于探索,并且整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特征,选用适合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
2.可行性条件。
地理是以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主导的学科,包含各种人文、自然学科拥有丰富的内容。因此,它需要探索与研究内容很多,其中自然学科可以进行野外实习、实验演示;人文学科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就能搜集资料。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探究式教学的趣味性与效率,让地理教学开始多样化。
三、提高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质量的对策
1.做好课前准备,将教材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依据。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熟读教材,结合教学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难点。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述的形式引入新课,这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其学习能力培养。但是将教材作为依据,进行探究式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欲望,从根本上确保教学效率。如教学“地球运动”时,整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具体如: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会对自然环境构成怎样的威胁?
2.根据生活,创建探究式教学情境。
很多学生表示: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并且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让很多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产生畏惧,缺少兴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加上教学内容和生活相距甚远,让知识和应用脱节。对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地理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创建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其学习效率。
3.注重课堂互动,加强指导。
互动作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互动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整合课时与教学安排,做好生生、师生互动,如使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探究的能力,也能保证了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时效性。如在学习湿地资源开发保护中,教师可以利用梯度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何为湿地?湿地形成原因与类型?国内湿地分布特点?与哪些气候有关系?
高中地理新课程,加大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比重,特别是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内容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把握好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具备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这是落实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猜想,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准备好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方法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都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要解决这些课题,这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联想、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创设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及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三、探究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缺乏、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量,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三种形式:
1.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从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析2013—2014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找出三个重酸雨区都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因,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21世纪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交流探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现行的教材为探究基本内容,让学生通过集体、小组、个人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挖掘学生智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简要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为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要高效顺利的开展实施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为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地理探究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形成适应地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需要,且结构良好的多维度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实践过程。首先教师要补充学科知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是地理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最缺乏的知识,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综合教学水平。其次要加强有关探究教学的培训。增加探究教学的相关培训是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相关单位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同时要反思并与他人交流探究教学经验。在地理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思索自己设定的的探究目标是否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通过反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和障碍处,重新审视自己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探究成效。教师还要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如集体备课、听课、分析重难点及讲课方式、方法的探讨,来改进自己的行为,掌握他们以前在课堂上不善于使用的技能与策略。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教师观念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尊重,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极其丰富,课堂环境和活动的深刻变革,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师生角色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合作者,或是扮演“顾问”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直接的参与者,问题及其结论的发现者。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课堂上应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断质疑、不断讨论、不断反思。例如复习“地理时事热点”专题时,教师完全改变主讲的角色而担当组织课堂的幕后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充分让同学们根据平时所看到的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介绍近一年来国内外重要时事,说明哪些是与地理有关的?发生在哪里?那里的区域地理特征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存在的与地理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挑选比较典型的例子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思考,获得成功感。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得知识,既向别人展示了才华,又从别人身上和老师的指导中学得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如“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开始倡导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开始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始大力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对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进而获取一定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自身的个性和潜能更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更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呢?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最为重要的内部驱动力,我们要想有效推进探究式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例如,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我就通过给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的故事使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又比如,在讲到“日本”这节的内容时,我就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了各种与日本有关的图片影像,包括日本的富士山、樱花、日本的服饰、日本遭受地震的场景等等,从而使得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度产生探索的欲望。总之,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对探究内容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确定恰当的探究课题
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初中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的方法来学习,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而有些内容则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要更恰当。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中,关于“地球是个球体”这个论断,我们就可以采取探究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搜集资料,然后列举出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经过整理,学生在课堂上列举出了很多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如,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最终又回到到了欧洲;从远处走过来的人先是看见头,然后看见身体,最后看见脚;发生月食的时候,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的影子是一个球形等等。这种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课题只有探究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三、进行科学的分组
在探究式教学中,为了提高探究的效果,教师一般都会采取分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推进探究学习活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科学的分组。一般来说,在进行分组工作的时候,我们都会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希望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互补,从而提升探究小组的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为了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一定要根据小组成员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工,例如,有的成员负责做记录,有的成员负责整理资料,有的同学负责发言等等。这样进行,有了科学的分工以后,就能够保证进行探究活动时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四、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往往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而,由于控制不当,很容易又陷入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忽略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自控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倘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很有可能不知道该从何探起,从而使得很多的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或者徒有形式,这样,会大大降低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要充当“隐形人”,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学生提供帮助,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思路错误,探究活动遇到瓶颈等等时,教师都可以在此时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很多时候,教师的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完《非洲》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学习巩固过程,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以后,我们都知道非洲是一块非常富饶的大陆,然而非洲的富饶却没有给它带来经济上的富饶,你们能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但要用到刚才学习的知识,同时还会用到一些历史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探究此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资料融合了进来,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受经验和客观条件所限,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相信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这种探究式教学会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于允增.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思考与实践[J].成才之路,2009年第24期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而反思一下我们的地理教学,却发现“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却是步履维艰。
一、原因
1.从主观上看
(1)地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
(2)地理教师驾驭探究式教学的能力欠佳。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教学技能,如问题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由于教师自身的探究教学能力的限制,使得探究教学过程力不从心。
2.从客观上看
(1)评价体系的滞后。众所周知,中考和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虽然探究式教学已引入基础教育,但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教师迫于中考、高考成绩等评价的压力,而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2)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用实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中西部地区或一些偏远山区,学校很难负担起学生探究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二、解决之道
“探究式”教学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一线教师具有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入探究式教学,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笔者认为善加利用课堂三问,可以使我们课堂上“探究”的火花四溅。
1.教师提问求创新
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这种提问,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如在学习“地球上时区划分”的问题时,传统提问方式大多是:“请读书找出0时区、东一区、西一区……分别是怎样划分出的?”但我们设计这样的提问:“如果我们把从0度到东经15度划为东一区,0度到西经15度划为西一区……依次类推,你认为是否合适?”显然前一个提问属于常规性的记忆提问,而后一个提问则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地球上时区划分的含义,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2.学生提问在引导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力争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如讲季风气候时,由于我们学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风(偏北风),夏季吹什么风(偏南风),我们这里的房子大部分坐什么向朝什么向(坐北朝南)。再如:讲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下来。同学们身边有种物质跟大气的这种特性很相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玻璃)同学们摸一摸窗户上的铝合金和玻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铝合金较热、玻璃较冷)生活中,冬天利用玻璃建起来的房子种花卉、蔬菜,这叫温室效应。
3.小组提问要鼓励
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时,还能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间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如:假如让你来当治理海河的总设计师,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大家讨论的答案:学生甲:上游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工保持。学生乙:上游要修建水库。(教师可再问:修建水库有什么作用?)学生丙: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学生丁:把干流挖得宽一些。教师:现在只有一个出海口,是不是可以再挖几条河道,加几个出海口。最后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你们应当感到自豪,你们提的一些方案都被采用了,现在一起看课本。小组讨论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必须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必须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三、经验
探究性教学固然很好,但是从课堂实践看,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
1.重视过程
因为供给学生进行探究的题目,结论多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只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
2.合理分组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学生主动探究,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介绍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并通过具体案例实施说明了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要点。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教师讲授概念和原理之前,先给学生一些问题和事例,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主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科学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他认为好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自己发现问题、掌握技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学鼓励“从做中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另外,探究式教学鼓励创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只是,通过创新得到表扬,精神极大的收到鼓舞,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开头,教师播放出几张节目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个有意思的节目吸引。接着教师再提出一个“爸爸们去新加坡应该带哪些行李物品呢?”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好奇心,认真的和老师一起学习《气候资料的分析》。
[创设情境]:爸爸去哪儿的第二季啊将在新加坡开拍,爸爸们的地理成绩可差了,他们不知道新加坡那边的气候是不是和长沙一样,也就没有办法提宝贝们准备行李了,于是乎在网上找了一堆资料。(边说边播放新加坡的一些城市景观、旅游景点、气候图)
[引出课题]今天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气候资料的分析》,通过今天的学习,帮助爸爸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活动设计恰当,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气候资料的分析》这堂课,教师采用“学会读图―动手绘图―描述气候―学以致用”的逻辑思维进行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读图-绘图-用图”的模式,始终不离开图,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最后以分析新加坡的气候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整堂课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1)学会读图[组织活动]:请同学们看一副图,我们以前在学习地图三要素的课堂中强调过,拿到一幅图,先读什么呀?(展示乌兰巴托气候图)
(2)动手绘图[教师过渡]:这种坐标图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了,那么大家知道这个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3)描述气候[教师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于怎么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已经掌握了,那么大家从这个图上是不是可以很快的说出它的气候特征了呢?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水平了,请同学们看到活动三的第一题,看图描述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4)学以致用[前后呼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读图、绘图、看图描述气候特征。那么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爸爸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个难题吗?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手”、“脑”动起来
整堂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第一部分读图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到第二部分绘图,学生自己尝试绘图,到最后的学习描述气候,学生在整堂课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接受学习到自主的发现学习。并且,这堂课的活动设计将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了。
如在读图部分,[教师提示]:回答正确,那么老师现在呢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这幅图,你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呢?[进行交流]:大多数学生得出乌兰巴托7月气温最高,是19℃,1月气温最低,是-23℃。学生举手回答。
[设疑操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请你上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好不好?(学生用教鞭指着气温曲线上的点,比划判断的方法,教师对他判断的正确与否给予评论)[询问复查]: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是这样判断的?(生答:是)
[设疑]:有同学从这幅图上观察到了其他的信息吗?
[学生回答]:7月降水量最多,80mm左右,1、2、11、12月降水量最少,接近为0。年降水总量约为100mm。
4.突出新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个地理知识都有可能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宽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有限的知识层面难以对此作出完整的解释。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发挥个人优势,把复杂的问题由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来完成。
在描述气候这一部分时,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6个学生一组,通过观察学案上洛杉矶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图,小组一起合作讨论,分析最冷月、最热月气温,降水最多和最少月各是多少,小组中有的成员得出夏季和冬季的概念,类似于管理学上的头脑风暴法,最终得出洛杉矶“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的特征。
5.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就地理新教材而言,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大增加了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评价或者生生互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在读图部分,教师先让学生读图,提问学生在图中读到哪些信息,学生自主读到一些信息,然后将依据告诉同学,学生在答题时也会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评价,其他的学生也会对答题的同学做出评价。
在绘图部分,鼓励生生互评,[学生展示]:请一个同学在小黑板上描出一个点,请同学们判断是否正确,如若正确,请他将分析思路讲给大家听;如若错误,请其他同学指证。最后教师再做点评,对于错误的答案给予指导,并且鼓励回答问题的精神,对于那些自主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在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的到更大的鼓舞。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到主动的发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了学生的自我实践精神,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新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相对应的我国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较高素质的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是高中学习任务中一门综合文理特点的必修课,包括了自然、人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亦有不少抽象的原理与规律,实用与实践性非常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对新知识从初步认识到总结再到自主应用,能从主动的探究问题一步一步到自主解决问题。从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认知、自主总结知识,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深层理解。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还给学生,只是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分析、怀疑或者自由讨论,从中集结多种答案或是答案的多重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课程内容,过程中不断打破、构建自身的地理知识系统,激发学生思维能动性与渴求真知的意识。在得到教师对学生自身总结的知识的认可时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对学习的更深兴趣。
3.重视实践,益于创新
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师引导性的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构建学习过程,质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提出、解决问题无疑不是最好的检验既往知识的实践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大胆发散猜想、独立思考分析。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组成的学习小组都有很大的益处,不仅有效整理了已学知识的思维脉络还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锻炼培养创新思维。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引导性提问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点运用的很频繁,每当有新的知识被带入时都会提几个标志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有了问题就有了目标继而有了思考方向。
(二)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与假设
教师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情景实例描述,发出质疑之声后,大多会留给学生大段的自主思考与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期间学生集各种观点于一体,讨论总结出相对合理的解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亦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验证假设,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毕竟是零散的,属于猜测性感性结论,所以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指正,从新梳理知识脉络分析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思维的正确校正与知识网的正确构建。
(四)教师总结及评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知识重点、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教师总结的答案中整理出新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对学生思路给予鼓励或正确的指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信心、优化学习方案构建正确思考思路的目的。
三、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一)高中地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们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思考思路,尽可能多的收集同学的不同思路作为课题实例予以指导评价。
(二)地理探究式教学不应只光着重于表面的形式化,着重提问探究而忽略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的具体应用。
(三)关于营造探究式地理课堂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实践课提供基本物资,教师加强科学培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