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6: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

篇1

企业如何做好职业禁忌证管理,把好职业健康监护关,是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与职工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如何实施,这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点。近年来,本企业在实施职业禁忌证的管理中,着重关注以下重点,来做好这项工作。

关注适用法律法规及其

配套规章标准

从事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人员,首先必须学习了解做好职业禁忌证管理的有关法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规定。

有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目前职业禁忌证管理适用的法律规定,见于《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的有关条款之中。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

2011年12月31日通过的新修正的《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七条中,分别对职业禁忌的概念,对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以及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等作出规定。

《劳动法》第五十四条、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中,分别对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作出规定。

有关配套规章标准规定

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在附件中,还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规定了具体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职业健康检查周期,以及相应的职业禁忌证。

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是目前我国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指导性规范标准。该规范规定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关注法律条款及标准的执行

强制性法律条款必须执行

上述法律有关条款的明确规定虽然比较原则,但是可解读为是强制性的条款,用人单位必须执行,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有关规定的禁忌作业。

结合本企业职业危害作业特点执行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的规定相对具体一些,尤其是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可操作性相对强一些,企业实施职业禁忌证管理,应结合本企业职业危害作业的特点,以及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来加以处理。

执行中要正确宣讲有关概念

职业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

从职业禁忌证概念可以看出,企业职能部门的职业健康监护既要组织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其中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又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工作,两者缺一不可。职业禁忌证并不等同于职业病或职业损害。在企业,一些劳动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只要一旦被列入职业禁忌证人员范畴,其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得了职业病?”;第二个反应是“企业应该要给我负责”。由此可见,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正确理解上述法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有关条款,以及有关概念有多么重要。对此如自身理解含混不清,就无法说服劳动者回到正确处理的轨道上来。

关注坚持调岗原则与

实际困难及诉求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坚持“职业禁忌证必须要调岗”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调岗。步骤和计划如何确定要根据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车间实际等情况来定,即制定一个调岗安排顺序表,第一批调哪些人,第二批调哪些人。对于一些技术骨干,短期不能调的,应有两手准备,即培养新人与控制接触并举。在如何控制接触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将员工的健康状况、调岗要求、暂时不能调的原因、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安排、单次接触时间、每工作日累积接触时间等与劳动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取得劳动者的理解与配合。沟通的过程和结果应形成文字材料存入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中。当然,当条件成熟(不超过6个月)时仍应坚定执行调岗。

篇2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应实现以效益为中心电力成本的降低。在此过程中,电力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物资计划的质量如果太差,将影响是否能安全发供电,造成电力生成及建设成本的提高,生产物资供应的及时性也会受到影响,这些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但电力企业日常物资的使用总量大种类复杂,而且流动性较大周转率高,这为物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果电力企业能有效整合企业供应链,积极开展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将促进电力企业的信息流及资金物资流的优化,这些对于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2 现阶段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资采购的盲目性

现阶段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缺乏对企业需求及市场行情的系统分析,不能有效将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造成采购工作脱离实际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物资需求。这种盲目的采购丧失了采购工作所需求的及时性及准确性,从而大大影响企业物资的正确分配、库存及储存,导致物资积压或库存周转困难。缺乏有效科学的物资计划是造成盲目采购的主要原因,脱离实际需求造成供应不匹配将激化供求矛盾,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运行。

2.2 物资计划管理的松懈

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对物资计划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对其重要性不够重视。首先,电力企业易受到粗放式经营的惯性思维影响。我国电力行业长期发展以来,垄断的情况一直存在着,所以企业员工及领导易受粗放式经营思维的影响,物资计划推行及进展延缓,不重视物资计划管理的现象成为常态。其次,电力企业缺乏忧患意识。电力行业是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特殊行业,它是国家未来发展不可短缺的行业。然而,随着国际和国内电力市场竞争的激烈展开,我国电力企业更应该意识到加强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

2.3 缺乏调研且计划落实不到位

缺乏充足的调研分析。在编制物资计划时,存在复制往年计划的情况。这种做法看似省时省力,但由于没有进行调研分析本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今后物资计划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利于工作的进行反而将浪费更多人力物力进行计划补救。即使制定了物资计划编制,企业不按计划进行实施导致计划工作落实不到位。这种流于形式的计划只会造成今后物资计划编制不符实际的的恶性循环。

3 针对物资计划管理问题可采取的解决措施

3.1 提升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理念

首先,电力企业应该遗弃物资计划编制的速成及复制理念,将科学、合理的编制理念贯穿于物资计划编制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一份好的物资计划对于企业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很关键,故加强物资计划相关工作有利于电力企业发展。其次,编制的物资计划应具备不偏离实际更不过度超前。做到以企业实际物资需求为主,计划缜密程度小到交货时间、数量、技术参数等。争取提升计划的准确性及规范性,实现计划与实际实施的有机统一。

3.2 加强部门交流了解实际需求

为避免计划过度超过实际需要或少于实际需求,物资计划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充足准备。首先,物资计划工作人员应深入到企业用料部门的现场进行物资核实及调查研究。通过仔细查阅图纸资料并深入用料单位现场,获得一手物资需求情况。由于设备的改动、环境变化等实际情况不能及时上报,用料单位的物资需求常常与现有图纸资料不符。为避免在审批计划及编制采购计划时的盲目性,深入现场把握物资流通脉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次,在保证用料现场调研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如果能在物资申请计划报来之前完成现场调研工作,超前的准备将有效加快审批速度而提高物资计划工作的效率。

3.3 深入市场实际进行综合分析

物资计划的制定也包括对于物资市场的调研。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产品,其价格的不稳定、产品种类繁多等增加了物资计划编制的难度。供应电力行业的物资应满足产品质量优、技术含量高、价格经济等特点。所以,在选购物资之前要充分深入物资市场进行调查。对于一些一般的物资、常规生产备件、工具器等物资,进行市场调查与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选用性价比高的物资。例如同一厂家生产出不同的零件或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零件,由于材质、机械性能的差异会造成价格等的不同。此时就需要物资计划编制人员对这些材料进行技术分析,综合比较后选择安全、经济、适用的零件。

3.4 学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总结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21 -02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和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电力设计企业按照单一或相近专业设置班组,是班组员工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特征。电力设计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以知识资产为核心的知识管理是企业能力建设的重要管理活动。因此本文以班组为切入点,将学习型班组与知识管理理论相融合,在学习型班组建设中导入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可为班组注入更大活力、带来更高效率。

一、电力设计企业学习型班组与知识管理理论的融合

(一)学习型班组与知识管理

陈国权认为学习型团队的团队成员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不断地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学习型班组作为学习型团队的一种,具有系统而有意思学习、不断修正以及成员和谐健康发展等特点。

而知识是企业在知识社会中竞争力的源泉,但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知识只有通过管理和利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是对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的管理,从而使知识价值最大化,提升组织竞争力。中国国家标准定义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

(二)学习型班组与知识管理融合的理论探讨

两种理论都突出了知识在组织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但两者在视角、模型、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内部学习氛围的创建以及人行为的改善,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结合来推动组织的进步;知识管理从知识的角度分析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在方式和活动过程,不仅重视知识获取,还强调知识共享和创新。学习是知识产生的过程,而现有知识又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学习和知识相互交织、促进的关系,为学习型班组与知识管理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切入点。因此,两者共同之处使两者的融合成为可能,而不同之处又能形成互补,使融合成为必要。

知识与学习应始终贯穿于班组工作和建设中:一方面,可依托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重点来促进班组的建设。如营造良好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将学习与岗位成才相结合,实现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或是搭建学习平台,打通学习交流渠道,形成全员、全过程学习局面。另一方面,依托知识管理理论方法对班组实施知识管理,鉴别梳理班组知识,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与生产管理系统相结合,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和创造,以提高个人和班组绩效。因此,在班组建设中,创建学习型班组与实施知识管理相辅相成。

二、电力设计企业学习型班组的知识管理应用

(一)学习型班组的知识分类

根据电力设计企业的知识特点,在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中对班组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可以有效地储存、维护管理班组层面产生的知识,帮助员工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有利于共享、学习和传递知识。班组层面的知识主要分为标准规范、专业业务建设内容两大类。

1.企业标准规范体系一般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班组内部的管理制度则是班组根据自身的特点,依据企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而形成的,更具操作性、适用性。其分类如表1所示。

2.专业业务建设作为班组的基础建设工作,所形成的知识是开展学习型班组活动的重要资源,也是班组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对设计人员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可帮助设计人员提高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其分类如表2所示。

(二)学习型班组的知识管理应用

学习型班组的知识管理正是以班组的知识资源为核心对象开展获取、存储、共享与传递、应用和创造等系列管理活动来提高班组绩效。

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由知识获取、存储、共享与传递、应用、创造等核心活动构成,知识管理包括了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在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中,可以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开展各项知识活动,来推进知识管理在班组层面的实施,其具体应用如下所述。

1.建设和谐的班组文化,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和传递的环境

和谐的班组文化,能够创造出共享共通、共同感知的情境和氛围,有利于在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工作感情,有利于保持员工间沟通交流的顺畅,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播。SECI模型中“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如共享思维模式、隐性技能等。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经历”,特别是那些“共享的经历”。

2.构建专业知识门户,形成班组知识存储和共享的知识库

设计作业指导书、设计校审要点、强制性条文汇编、施工图常见多发病、设计过程文件模板等知识和经验不仅需要存储、维护和更新,而且需要共享和传递的便利手段,才能被有效地利用。班组按照前文所述的分类体系构建专业知识门户,汇集设计工具、设计参考、质量信息等专业基础知识,由班组技术负责人负责管理、建设,是员工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园地。

3.建立专业知识论坛,开辟员工自由交流、传递知识的渠道

论坛里的知识形式更为自由、活泼,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技术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又有个人对工程设计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员工的见解、感悟、经验等隐性知识在论坛中易于共享和交流。在专业知识论坛中,由技术负责人担任坛主并负责版面架构、成员和资料维护,由业务骨干担任分版的版主并负责版内文章内容和质量,从而保证了论坛知识的正确性、严肃性。专业知识论坛可以作为专业知识门户的有益补充,坛主可以定期将论坛中的精华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纳入到专业知识门户中,形成正式的组织知识。

4.组建专项技术小组,在知识共享基础上促进班组知识创造与创新

班组可以运用实体知识社群的理论,引导员工组成一些专项技术的钻研小组,规模一般在3~6人,可由具有某专项技术特长的专家和有共同兴趣的员工构成,也可以由某专项技术设计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和一些计算机能力强的新员工组成。专项技术小组的成员由于对某项技术怀有共同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自愿组成团队,更能激发出学习、研究的活力,而且成员间对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共享更为积极、热烈。这样既能使专项技术知识在小组内扩散、转移,降低人员流动造成知识流失的风险,又能通过成员间不断地交换思路、进行知识共享和互补,迸发出灵感,产生新知识,实现知识创造、创新。

班组的知识管理应用还有很多,如专业业务学习、“师带徒”的培训方式、电子化学习、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等,就不再一一介B。

三、结语

篇4

工业企业作为国民服务经济体系中的支柱性行业,在财务处理整体水准要求上要比其他中小企业严格得多,并且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必须具备这种高要求财务管理水平,以此才能拓宽工业产业发展空前,提高理财投资能力。文章基于此,以工业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作为切入视角,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工业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式

(一)岗位分工

工业企业经营生产规模较大,必须要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合理机制指导员工合理分担自身任务、职责才能完成上级或单位业绩指标。所以,岗位分工是货币资金控制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货币资金管理有着莫大作用与现实意义。也就是说,在分配到具体岗位上的会计行为主体,必须要依据自身职责、从业标准去办理各种会计实务,正确处理好会计信息、报表、原始凭证等。为此,在资金货币管理工作所推崇的岗位分工执行方式,应当坚持以下几点执行原则。首先,凡涉及到的账务类、登记类、会计信息原始凭证、以及接收到的凭证编制等,都应该认真落实与执行。其次,出纳要明确自身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工作分离规定,如签发支票、每日记账、负责会计信息复核等工作,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应由其他岗位财务人员负责。再者,货币资金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全面负责现金盘查、清点、定期组织抽查、以及负责好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后,会计主管人员应当保证必要的审核工作质量,即确认好收支、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印章等检核工作,同时在一定周期时间内组织对账、查账、并确保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工作质量等。

(二)收支控制

1、收入。凡是涉及与财务业务相关方面的资金活动处理必须要求有票据,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结算,为现金结算与及时向银行运送现金款提供方便。此外,对于结算而言,要防范坏账、烂账的可能,避免形成赊销负担,保证资金回笼输出力度;同时,对资金收支进行控制时,应当把各种资金及时递交到单位出纳人员,并对坐支、坐收现象加以避免。

2、支出控制。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每笔支出必须经单位相关负责人审批,一般是会计工作人员负责复核,会计主管负责审核,出纳负责付款事宜。另外,也要确保各项财务活动支出是在预算编制计划之内。

3、货币资金保管控制。货币资金收付和保管只能由出纳员负责,其他任何人员( 包括单位负责人),不得接触货币资金;要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制度;出纳员要自觉进行经常性的对账,每日结出现金日记账余额与自己所保管的现金核对相符,经常与会计核对账目;所有收付款原始凭证必须事先连续编号并按顺序使用,已开出的收付款原始凭证必须全部及时入账。

二、工业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重点

(一)不相容人员分离机制

资金货币控制是财务活动处理、管理、控制的重点内容,所以必然涉及到人员分配、职责明确、合理分工等诸多问题。而不相容人员分离机制是工业企业财务活动应当遵行的重要机制。即涉及到付款、结算、业务手续等一切的财务活动,必须落实权责一体。

(二)加强运作资金管理

只有企业的资金具备高效、快速的流动周转能力,才能切实发挥流动资金或投资的切实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为此,控制资金流动、提高资金使用率,必须要从货币资金控制的“三率”着手,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其中,现金比率这项资金控制财务指标既是重点亦是难点,它能够直观反映工业企业最近所投项目、或者近期从事某项投资活动的具体偿还能力高低。即流转收入和流转支出要确保达到“差值余额为零”,实现逐步提高资金使用率。

(三)强化专项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

专项货币资金管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确保专项资金管理体系能够确立。首先,货币资金控制要有具体控制范畴,在控制范畴内的各个资金支出业务项目还应要求其能完全囊括、覆盖住。其次,把好控制执行。控制执行需把好管控方向,即账务业务相关的盘查、清点、库存限额事宜要同步进行控制,目的是保全资金、资产安全。最后,资金控制执行手段应具备合法性。此外,收支业务除了要贯彻各种正规管理机制,还应管理好最为直接的票据、印章等。如票据的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遗失处理等。

三、结语

货币资金管理是项系统工作、具备复杂管理要求的重点财务管理活动。所以,它是工业企业的财务活动监测重点。此外,货币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确保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可以实现资金有序控制、规模化管理,进而才能保证财务其他环境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提高财务专岗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防范舞弊、违规的行为发生,在源头上为财务资金活动所需的会计信息实现真实、可靠提供有利实施基础,最终使工业企业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经营的管理需求,推动自身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 2011,(09)

篇5

一、质量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的电力施工的质量管理中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主要包括

(1)设计不符合实际

想要保证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就一定要确保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符。具体来说,各施工单位要以设计图纸为依据,不能随意进行设计更改,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联系,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另外,也要严禁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快工期而改变方案的做法,这样做会失去图纸的设计意图,造成工程设计与实际施工的脱节,影响工程质量。

(2)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想要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要加强对其的管理,把施工建设与安全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缺乏联系的建设和管理,就会造成工作混乱,质量下降,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导致工期的延长。此外,还要明确好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做好工程的施工计划,落实岗位责任制,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3)对施工的质量与施工方法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划管理,没有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按照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没有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相关的施工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在施工前没有对图纸进行仔细认真的审查,不能掌握设计图纸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进行图纸审查的时候应该仔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检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工程项目的要求;检查图纸中是否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当前国情;设计图纸中对成本的规划是否合理;

(4)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对工程质量没有进行全面以及全过程的检查,施工现场管理没有对现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措施以及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也没有做到安全文明环保施工;

(5)对于施工安全没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对整个工程有着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大幅度的延长了施工的进度。

二、项目质量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

项目质量管理是围绕项目所进行的指挥、 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在电力施工项目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下,建筑单位运用先进的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为质量目标创造条件。 质量的主体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某项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 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按规定的要求满意地实现。

2.1 保证输电线路质量的施工方法

(1)要想保证输电线路质量,首要的工作就是确保输电线路架线施工的质量,其中又有很多的组成部分,例如准备工作、观测紧线与附件安装等等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做好质量管理,架线施工从展放方法来讲,由于方法较为简单,所以不需要用专用的设备,但是导线在一定程度上的磨损就较为严重,并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劳动效率低,放线需大量的人工,在山区放线质量就很难保证;

(2)在保证输电线路质量中,输电线路基础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输电线路基础的施工质量好坏就直接影响这高压输电线路能否安全运行,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存在很大差异时要尽快通知设计单位,并对出现的差异做出相应的设计变更,这样才能保证岩石结构的整体性不受破坏,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此外锚筋安装尺寸位置必须反复核对,确保准确安装固定之后浇灌再按现场浇制混凝土的要求养护;

2.2 全面动态掌握施工信息,提高工程人员素质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要全面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备齐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组织施工所需的劳动人员等。 在全面掌握了施工前的信息后,就要根据已有的信息组织设计施工要求,特别要对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关键部位、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项目进行提前预判与给予技术和安全保障, 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要对其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检查,管理就是决策,贯彻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些部分所涉及的人员要给他们讲明利害,进行详细具体的培训工作,一定要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完善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安全检测,以保证做到万无一失,提高作业的警惕性。

2.3 对电力施工技术人员的控制

施工人员是工程的主体, 是直接参与建设的决策者以及操作者, 施工部门技术人员的资质和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 所以工程施工部门要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进行严格的审查, 对施工人员的责任感与质量观进行强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施工制度是否完善和施工技术是否正确等,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操作使用设备、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在施工工程中对施工的质量和施工方法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定时巡视检查,对施工工程技术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及时提供施工的各种信息资料,最终达到保证工程质量,达到电力施工的预定效果。

2.4 各施工要素合理调配

质量管理工作要想做好,就要保证各项施工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安排合理。尤其在对施工方式和工序的选择和安排上要合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施工进度,确保为施工阶段提供最优质的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按照施工任务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不断地改进调整,协调各方力量,划分施工任务,使生产能力和任务要求能够互相适应。

2.5加大科技投入

篇6

第一阶段:信息。 这时,公司建立网站的首要目的是向市场有关公司产品及服务的信息。因此,它对公司的运营影响较小,风险因素主要在于网站设计的质量好坏及运作的稳定性,公司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网站运营人员掌握网站建立的技能及网站内容更新的工具,如HTML,FrontPage,,JAVA,服务器维护技能等。

第二阶段:简单交易。 这时,公司将网站运营融入业务,并开始利用网站来接受顾客定单。顾客可以在公司网站浏览购买信息及订货,网站将能记录顾客的产品选择,获取并验证交易的信用卡信息等。 这个阶段运营的主要风险在于:由于错误地处理定单及验证信用卡信息,或由于网上生成的定单未能有效融入传统定单业务处理流程所造成的业务流失。这种风险的发生根源在于公司未能管理好知识和技能的转移过程。因此,公司需调整业务流程来适应网上处理定单。为实施这种流程变化,公司必须让所有员工都对业务流程有清楚的认识,并将大量有关顾客的信息(如他们的购买偏好等)融入知识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满足更广大顾客范围的需求。若没有事先计划好这些工作,而匆匆进行网上接单,就很容易造成经营混乱。

第三阶段:复杂交易。 这阶段将顾客交易的管理扩展到执行定单处理的整个后台运行流程。网站将成为真正的电子商店。它能将公司与顾客,供应商相互联接起来,从而使得顾客能随时获取定单的执行情况,执行完的定单也能迅速传给货运商处理。 该阶段的运营对公司知识管理及技能转移的要求更高。公司新的业务流程范围应扩大而取代原有的手工作业时的流程。顾客服务,财务,运营部门的角色及责任也应扩大,并要求对所有的部门进行重整与培训,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能及时获取并分析产生的各种交易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对于顾客偏好变化的应变能力。在这一阶段,业务流程对于公司的影响还将扩展到供应商,他们的业务流程将紧密地与公司的业务联接成一体。

第四阶段:交易集成。 在该阶段,公司将通过网站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组成闭环的价值链,与各个成员形成知识共享体系,并将这些获得的信息被用来更有效地管理业务,为顾客提供增殖服务。从而不断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方面的实际运用包括:公司可利用顾客的历史的购买记录来确认他们未来的购买需求,并以推的形式向顾客介绍他们喜欢的产品。公司通过精确的需求追踪来降低供应商的存货及相关成本。公司通过战略合作来实行产品的交叉销售和新市场开发等。 这阶段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公司应制定正确的知识管理战略来获取并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成功的企业往往运用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如内容管理,数据挖掘等来筛选信息,获取商情,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对各种竞争态势及顾客需求进行预测并作出反应。

     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核心战略

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网上经营,必须掌握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战略:电子商务技术与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

一. 技术的知识管理 电子商务的系统是在电子交易的引擎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引擎应与公司的交易流程相联姻,才能完成从获取顾客到货运仓储,记帐,付款的全交易过程。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公司的系统管理人员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技术方案配置及它们的功能,掌握系统结构及操作界面,将它们融入企业的知识仓库。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该系统作为公司专有知识宝库的重要部分,应保证将这些知识转移给公司员工,让所有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都能及时获得,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管理知识还需不断更新,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若企业采取将电子商务技术外包,则更须重视与外包公司的知识管理协调,以保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获取网站运营的合适经验。

二. 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 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传统商务运作中的商情管理,将公司的有关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及市场行情的信息融入知识库。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管理。传统的和e时代的业务流程活动及流程之间的依赖关系管理

这些过程中顾客接触点的知识管理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流程的知识管理。

电子商务企业战略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把握住工作流程,这些流程是确保公司顾客服务及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关键。因此,公司在管理流程中,应尽量的具体详细,指明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每个过程中的核心活动,及这些活动的功能。而且这种流程管理还应具有动态性,不仅着眼于现有的流程,还需考虑将来的流程变化。

对与现有的流程管理来说,重点是要让员工对各种端到端的流程运作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若员工仅熟悉部分流程,那么他们在遇到例外情况处理是往往会手无举措,因为他们不理解业务上游发生问题的原因和他们的行为对下游业务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在互联网时代的商务运作中会加倍扩大。因为网上交易速度快,流程渠道复杂,易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员工若对企业原有的薄弱流程环节不清楚,在虚拟的业务交易中,就会迷失方向,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将来的流程变化主要是考虑实施电子商务后的影响,确定流程的方向,业务政策及程序的调整。因为网上经营有它独特的性质,如产品选择的虚拟性,定单执行的快捷性,交易功能的集成性,若企业未预料到它们对流程变化的影响,则会给业务发展造成巨大障碍。比如说企业原有的退货政策往往规定若商品已从供应商仓库运出后,退货时需补交30%的再储存费,以用来弥补供应商对原零售商强加的再储存费用损失,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个政策很少实行,顾客可以对任何还未交付的定单进行修改。这是因为原有的交货流程有手工运作环节,从而顾客有充足的时间更改,而无须担心再储存费。在网上交易的情况下,所有定单的信息都立即进入系统,供应商瞬时得到通知发货。顾客下定单时,就得非常小心,害怕瞬间改变主意,他们就得付30%的再储存费。因此需要提早建立新的退货流程,让客户服务人员熟悉它。

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不仅要考虑流程管理,而且还要在这些流程上建立优先的顾客接触点。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顾客接触点价值体现在商家给顾客提供的无形服务上。同样在网上交易中,选取恰当的接触点为顾客提供增殖服务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些服务不仅体现在顾客能从公司网上迅速购买商品,完成交易,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商家有导购员,他们的任务是迎接顾客,将顾客当朋友看待,让他们觉得很体面。在网上,预先设计好的购买人将以顾客感兴趣的图文声音向顾客打招呼,寻问他们的中意商品,引导他们立即去网上相应的地方。

传统的销售员在顾客购买过程中,往往会提示顾客,那些商品可折价购买,替他们省钱。网上的人在顾客结帐时,会询问顾客是否有优惠卷,是否参加了折扣俱乐部等。它还会将顾客购买的商品与折扣清单商品进行比较,告知他们可省多少钱,并为顾客储存他们提供的信息以供将来继续使用折扣。同时,人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了众多消费者信息,更好地服务顾客。

篇7

笔者于2005年9月2713至2005年12月2731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西南悉尼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参观、访问和交流。虽然中澳两国文化背景、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但澳大利亚对职业与继续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处理的明确思路,职业与继续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对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有力领导和扶持,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一)培训管理机构

澳大利亚具有比较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及培训体系与标准的制定。1973年3月澳大利亚教育部成立了“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TAFE委员会);1981年11月成立了“国家TAFE研究中心”(NCTR);1987年至1992年先后成立了“就业、教育和培训部”(DEET)、“国家就业、教育和培训董事会”(NBEET)和“职业教育就业和培训顾问委员会”;1992年成立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随后又对政府教育机构及VET和TAFE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合并。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管理监督国家和各州、领地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专项资金;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有关导向性重要政策;建立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二)资格框架体系

培训框架体系即国家培训框架(NTF)、认证框架(ARF)和资格框架(AQF)。澳大利亚积极构建培训框架体系和培训标准,1995年建立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AustraliaQualiifcationFramework),它规定了初等与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立与贯通,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衔接;随后建立的培训框架规定了培训机构的资格确认、注册以及高水平的VET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培训体系。

AQF共有12级资格。普通高中教育为10~12年级,主要进行学历教育,TAFE学院主要提供技术与继续教育,大学主要进行的是学位教育。三类教育从学历资格看,大学与TAFE学院颁发的学历资格是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全国统一标准,以达到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注重职业技术的实际技能考核,共有四种证书和两种文凭,依次为:一、二、三、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各级证书和文凭之间的连续关系不受培训机构或地域限制,全国通认。

(三)培训标准

澳大利亚于1997年开始引入、实行与推广“培训包”(TrainingPackage),并以“培训包”内容及要求作为职业培训、认定和评估标准。“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连续性的和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的总和。它由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ITAB)、其他行业为基础的机构或企业开发,内容包括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培训框架。与AQF具有不同层级特性一致,“培训包”内容也具有不同的层级,而且各层级内容之间具有相互衔接的关系。“培训包”的引入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力标准与AQF资格直接联系起来,并规定出学生达到能力标准所需的最低考核要求。

(四)培训机构

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主要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部分私立的培训机构、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和一些企业的培训中心。其中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最大的公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TAFE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执行政府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载体,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特色(VET: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一)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特色

1.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国家政策。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紧密结合行业的全国性的整体,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框架提倡全国认可的学历资格,从而使这些资格能在各个行业、各州以及各教育系统得到公认并使用。

2.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理念。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良好机制。参加培训的人员、地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很灵活,从而造就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

3.具有高层次的技能培训项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覆盖范围广泛,从短期培训到文凭、高级文凭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

4.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导的培训系统。澳大利亚相关行业组织积极协助政府提供最新的岗位要求及近期就业信息,以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组织学习者进行技能考核。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均由各相关行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组织根据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而定,并保证学习者通过相应标准的考试。

5.模块式培训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TAFE学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一体化体系,其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结合的。课程的目标就是技能标准的实现,理论和实践都为岗位技能要求服务,围绕能力标准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没有理论和实践之分,实现的方式主要是实践的方式、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顶岗的方式。这是TAFE教育的一个基本的、显著的特征。

6.建立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认可框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于1998年采用了澳大利亚认可框架。基于认可框架,全国各州对其培训机构进行注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予以相互承认,并保证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

(二)TAFE学院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办学主体

1.办学规模大。新南威尔士州共有l2所TAFE学院,负责监控其各个校区的教育与培训情况并提供教学设施和相应的服务,所开设的课程涉及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各个领域。

2.课程种类多。TAFE的课程几乎涉及各行各业,主要包括:会计、园艺、应用科学、建筑、艺术与设计、美容美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制造业、酒店管理、商学等。

3.资格证书全国承认。TAFE学院开设的课程多数可颁发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下的国家资格证书。这些资格已经获得各州的相互认可,课程质量也必须达到既定的标准。

4.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产学结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或行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TAFE院校是实施者;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

5.构建升学通道。TAFE学院与大学联系紧密,为学生提供深造机会。很多TAFE学院课程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学院与大学的课程衔接与学分互换协议,获得学历资格的认可,直接升人大学的相关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三、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结合,实施职业岗位型产学结合势在必行。企业应成为高职学院发展的驱动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另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应该首先与本地企业、社区紧密融合,职业教育只有立足本地才是有生命力的,这种良性互动将会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TAFE的师资队伍可以称之为职业性的师资队伍。TAFE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专职教师必须有四五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在学历上要具备学士学位。职业院校的教师既应有大学本科学历,也必须有5年以上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并应具有工程师资格。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特殊素质要求,职业院校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资轮训制度,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及联系制度。

(三)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或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谓就业导向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人数等都以实际职业岗位及其要求为杠杆,以订单为依据,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高职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研究和实施“订单式”、“工学交替”、“双元制”等模式的教学改革。

(四)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指导机构

我国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推行、劳动准人制度的建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足,进展缓慢。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在统一行业技能标准下,采用灵活的培训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不同学校、不同类的教育体系之间能相互承认课程、学分的制度;严格培训制度、严格考核标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行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为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劳动准人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

我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依法授予其相当于国外行业协会的实际职能,设专款专人负责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修改,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进行认定,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执行情况定期调查,征求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加大对行业职业教育的管理,切实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提高质量负起责任;对国家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推行多元化办学体制,增加职业教育投入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76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及个人的知识管理战略。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以商品价值为主导的理论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而需要以知识为根本来主导企业的发展。

1 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通过Web通讯手段进行的一系列网上交易活动;而广义的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Internet进行的全面的商业活动,如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计划安排、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

1.2 知识管理的概念

信息学家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管理同样也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1.3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协作水平,进而使用户能快而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的竞争力。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任务:为了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更具有现代化,使企业的组织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服务;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狭义和广义的含义进行区分,进而分析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管理,选择适合用户的方式表达知识;为了使员工全面分享、利用知识,要创建和谐的知识环境。

1.4 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电子商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手段,尤其是知识管理的发展,使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越来越适应新的知识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有利条件,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的联系。

知识管理可以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利用知识管理不仅能充分了解员工的情况,还能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培训和评价;通过知识管理,员工能提升业务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

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是全面调查、了解客户需求的知识。电子商务应该通过进一步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更好地把握电子商务的根本规律。

2.1 企业的商品价值中逐渐渗透知识流

电子商务的商业价值流动是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事物流组成的。在了解企业的基本和关键业务流程及相关知识之后,还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在知识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构建知识管理型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

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生产经营性的组织,也是一种学习性组织。在新型组织结构下,要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体系,并强调电子商务企业和知识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

2.3 构建企业外部的知识网络并建立知识管理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的共享就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企业建立一种开放型的知识库。在企业内部网中,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沟通,不仅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而且能使企业应对市场的种种变化,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益。在知识型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将企业的核心进一步融入以人为本的文化中,尊重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3 电子商务企业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中,知识管理尤为重要,要想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化管理,就必须要让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建立在电子交易的基础上。二者的结合需要企业的系统管理员全面学习并了解电子商务技术。企业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获取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并不断更新,进而不断满足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传统的电子商务相互模仿,忽视了自身发展的差异。因此,企业在权衡互联网对知识管理的作用之后,应该寻求属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思路。

针对企业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笔者对电子商务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也进行了探索。在企业内部,最基础的就是市场信息的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为了调动企业内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应该充分了解市场,从而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

早在1994年,Nonaka就将知识的表达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根据调查显示,在员工头脑中,隐形的知识是主要存在形式,而显性知识仅占一小部分。因此,在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选择时,多采用个人化的管理模式,这不仅能为顾客提供社会中存在的稀缺Y源,而且有利于进行企业创新。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企业员工的特征,赋予员工相应的职责,并重视对他们的精神激励;在进行企业人才纳新时,要广纳贤良,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进行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时,要营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氛围,将学习转化为日常行为,使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

深入学习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主动获取客户需求的信息,将他们的需求、偏爱、业务动向等信息牢记于心,从而有效预测客户的内在需求和行动取向。在客户购买整个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各个步骤,而且要充分考虑后续可能产生的问题,使电子商务的发展真正为客户服务。

企业在进行自身建设时,必须不断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充分使用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建立良好的企业运营模式,同时重视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在建立企业联盟的基础上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

5 结 语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基于信息的竞争正向基于知识的竞争转化。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些之地,必须要尊重知识,全面招揽知识型人才,鼓励知识的共享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申明浩.垄断与竞争――小议中国电信业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

[2]林宁.网络环境下社科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2(3).

[3]邱均平,段宇峰,严金莲.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研究(I)――论我国互联网实体的经济管理[J].情报学报,2011(3).

[4]邱均平,段宇峰,严金莲.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研究(II)―论我国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J].情报学报,2011(4).

[5]史炜.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市场化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篇9

陈恺新:一些企业选择了知名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但是实施并不成功,主要原因可能包括: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太强调理论和花俏功能,不切实际;系统的可操作性不强,知识准确性与价值不高,导致员工不愿意使用等等。

知识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陈恺新:企业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能够帮助员工从日常工作中自然地积累和贡献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置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有系统地分类和管理,提供给员工使用、浏览、搜寻与分享等,协助企业保存和共享有价值的内容和重要知识资产,有效地增加内部生产力,提升整体企业工作品质与竞争力。同时,知识管理能够提供完整与正确的信息,协助高层进行企业策略规划。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确保企业的文档符合政府及行业规范和法律,符合规定。

问题:Interwoven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优势是什么?

陈恺新:WorkSite MP是Interwoven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组件,它能够更好地管理企业内的档案资产,改善文件生产的流程。WorkSite MP强调组织间的协同合作,能够加速企业决策,提高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篇10

我国的水电建筑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水电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一个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为顾客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的支出,以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项目形成全过程所消耗的各种费用进行管理的过程。

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增收;二是节支。但增收受着市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节支属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有较大的自主性和伸缩性。近年来水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招投标价格偏低,低价中标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危及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施工企业必须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消耗,减少费用支出,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二、成本控制总原则

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必须成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责是确定目标成本,做好成本的事先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工作。成本控制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企业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在正常施工生产经营条件下应达到的成本目标。它通常是标准成本、定额成本、计划成本和估计成本,也可根据最有利于工程项目中标的投标报价(合同价)扣除上缴费用及计划成本降低额求得目标成本。

三、目标成本控制管理

1.目标成本制定的重要性

目标成本管理是适应项目工程承包制要求的一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事先明确成本耗费控制的范围,根据纵横的依存关系分解细化若干个责任考核指标,便于分担落实目标成本责任,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费用,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有利于严格承包经济责任制的落实,有利于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目标成本编制原则

目标成本控制要以合同标价为目标成本的编制基础,以企业内部施工定额为编制目标成本的主要依据,测算项目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间接费等成本费用的总量指标,按施工过程、施工环节,进行逐项、逐层分解,以保本盈利为目的制订有效可行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管理的各个层次能够满足目标成本量化指标的控制要求,同时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保证目标成本的有效实现。正确制定目标成本是实施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制定目标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⑴关键性原则:即在全面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要突出成本控制的重点,分清成本主次。

⑵可行性原则:即在制定目标成本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和市场物资供求状况,目标成本的确定依据指标要充分、可靠、切实可行、留有余地。

⑶量化原则:即在制定目标成本时,在作定性的分析时,同时应量化表示,具有可操作性,量化标准便于考核和评价。

⑷一致性原则:目标成本制定,涉及方方面面,既有企业宏观目标,又有基层单位微观目标,既有汇总目标,又有分项目标,上下前后应保持一致,相互制约。

⑸激励性原则:制定目标成本,要符合实际,目标成本颁布后,要具有动员性,激励性,奖罚有章可循。

⑹灵活性原则:目标成本制定,要有灵活性、可变性,要充分考虑由于核算体施工任务计划的变动的影响,可进行适当调整。

3.目标成本的确定

企业目标成本的确定是以目标成本降低率,目标上缴费用确定目标成本,其计算公式:目标成本=年计划总产值-目标上交费用-目标成本降低额。企业所属各项目部目标成本的确定,以成本项目分别控制比率和下浮百分比的办法确定目标成本。

⑴人工费:以下达各单位含量工资控制系数的办法,确定人工费的目标成本(含各项规费)。

⑵材料费:按主要材料消耗定额下浮8~10%百分点的办法确定材料费用目标成本。

⑶机械使用费:按投标报价中预算机械使用费,扣除实际的设备装备能力应上交的设备租赁费或提折旧费和设备退场修理费,确定机械使用费的目标成本。

⑷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按投标报价中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的预算总额下浮百分比的办法,确定其它直接费和间接费的目标成本。

4.目标成本的考核

建立考核制度有利于目标成本计划的完成,目标成本考核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下达的承包经营责任书和成本控制指标,目标成本考核与考核单位的工资指标挂钩,严格实行百分制考核办法,目标成本超支可按规定扣减工资含量指标直至为零;目标成本节约,实现利润给予奖励。为了防止目标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必须签订具有制度约束力,带有奖罚条件的目标责任合同,遵循“包死基数,节约分成、亏损受罚”的责任原则。

⑴按行政隶属层次建立成本管理控制机制,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原则,自上而下,下达责任单位、责任人目标成本指标,并签定目标成本责任书。

⑵按成本项目内容建立成本管理控制机制,按照横向归口、纵向到底的原则,各成本控制职能部门建立职责,制定下达部门分项目标成本指标。如:材料费控制划归物资供应部门,工资含量指标控制划归劳动人事部门,内部设备、劳务及中间产品的结算价格制定归计划经营部门,管理费归各有关部门具体细划细分,落实到位。

⑶按照项目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建立成本控制机制。即以扩大单位工程,分部单位工程,单位工程项目和施工工序制定分项目标成本指标;按照合同标书总价成本项目构成确定的标准、耗量,定额分解制定目标成本控制指标。

5.目标成本的日常控制

对目标成本的日常控制,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消耗,并可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达到预测目标成本控制指标。

⑴材料费的控制

对材料的控制实行材料消耗量与材料价格的分工管理,项目部负责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以标准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领料与定额管理,供应部门负责材料价差差异控制,成本控制中心应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成本。

⑵工资的控制

严格控制含量工资的发放,所属单位严格非计划用工,合理使用工资基金(含量工资),认真执行含量工资控制系数,项目部严格控制工时定额与工资定额差异。

⑶机械使用费控制

项目部可根据施工生产能力合理配置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试行机械使用费用承包,实行单机考核。

⑷其他直接费与管理费的控制

根据企业的目标成本控制指标,项目部应合理制定各项费用定额与支出标准,严格费用管理,实行费用指标归口管理与费用(经费)包干。

⑸成本控制中心有责任对外包(含工序分包)工程的合同进行审核,以确保工程量及价格的合理,避免形成倒挂。

6.目标成本的分析

目标成本的分析是对各项目部目标成本管理办法的有效性、预测的科学性、计划的准确性、核算的真实性以及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分析,找出降低目标成本的最佳途径。目标成本的考核要与单位全体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必须做到考核分明,奖罚兑现。

目标成本分析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标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施工组织计划),成本核算原始记录,相关报表、分析期内实际成本耗费,各层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等,对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进行差异分析。分析方法一般采用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差异,从而客观地反映各项目的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目标成本分析要从下自上开展,各项目部负责汇总上报,以利成本控制中心随时掌握施工生产经营状况,设备使用、劳力调配、材料消耗、费用开支等目标成本信息,并及时发出成本控制整改指令,纠正成本偏差,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篇11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组织从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企业知识管理的兴起,正在引发商务环境的变化和商务模式的变革。过去人们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于是近年来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等“e”化的趋势。但据有关资料显示,20多年来,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并未能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这是由于经济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出现了知识化的趋势,知识已成为企业生产投入更关键的要素。这一发展趋势促使企业由信息管理模式发展到知识管理模式(即第五代管理模式)。经济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观念和策略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以推动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的交叉、渗透发展和相互协调促进。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电子商务活动,要求建立在一个能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知识管理内容的系统环境之上,以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反映速度,获取更高的商务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针对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需求,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商务概念,并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策略。

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的涵义

所谓电子商务(E-Business)是指企业的“商务整合”。即将IT技术策略与企业商务策略整合起来,形成企业全新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它的运作基础是万维网和信息技术,它结合了网络的标准性、简洁性和连通性的特点,形成企业业务的核心流程。电子商务可以理解为一种在互联网上展开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称作电子交易,主要是指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进行的交易。而广义的电子商务则是指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Web进行的全面商业活动,如市场调查、财务核算、生产计划安排、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商务活动。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也同样有狭义和广义角度的理解。狭义上理解为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上的理解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的产物。知识管理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的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经营战略等,敏捷、快速和高效地统—起来,为企业在瞬息万变、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优势服务。

企业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网络经济模式下,商务实体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联,产生价值链和供应链。而企业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完美结合,要求建立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知识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以预测为主导转变为以快速反应为主导,能够迅速把握市场的导向。很显然,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可使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管理是以知识这种无形资产为核心的新一代管理观念,这与电子商务从传统商务的有形资产管理向无形资产管理转变的观念相吻合;知识管理重视从现有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这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商务智能;企业知识共享环境的建立有利于商务活动的优化和商务效率的提升;尊重员工的知识贡献,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实现企业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洞悉并抓住市场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引领市场潮流,提高商务活动的应变能力。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是相互促进,交叉发展的,企业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商务,将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使企业真正如虎添翼,而不是此消彼长。知识管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全面完整地开发知识资源,发挥知识的力量。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必须率先着眼于内部知识管理,只有在其相关的诸多环节都上升到必要的知识管理层次,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的良性运作。

企业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和对业务规则的理解与创造。对企业而言,开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关键在于对客户需求知识的理解、对技术的合理利用和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电子商务只有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策略,才更有利于把握商务的本质规律。

(一)构建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

为了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企业需要构建新型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有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深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精神。知识管理型的组织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设立知识主管(CKO),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系统,并强调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商务管理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发挥知识流在企业价值流服务中的巨大作用

企业的价值流动主要是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等5部分构成的,而知识流的价值则是通过价值流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因此必须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和关键业务流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明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收集、存储、共享和利用,发挥知识流在企业价值流服务中的巨大作用。

(三)深化企业对客户知识的挖掘和理解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客户需求却更多地表现为个性化特征。过去那种依靠大批量生产单一产品实现规模效益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企业生存与获利能力将更多地取决于对客户需求知识的挖掘与理解。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利用网络实现与客户的交流,了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计算出用户对产品变化的需求模式。企业要应用知识管理将企业知识有效地传播到客户中,形成购买意向,将企业产品升级为备选方案,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