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8: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4-02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跃进式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更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社会大德育变得丰富多彩。
当然,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并非物质文明的发展都伴随着精神文明的进步。在社会生活领域,干部追名逐利、贪污腐化等时有发生。在市场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等屡见不鲜。在其他领域中,道德准则松散、社会越轨和失调等现象常有发生。这些道德缺失和缺乏的问题已经开始侵蚀校园和学生,有些学生对集体和社会适应性差,冷淡、逃避等不良心理现象已经体现出来,这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心理品质不健全,遇到事情处理时有暴力等其他问题行为出现。中小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定时期,可塑性、可变性强,是塑造思想政治品质和良好道德水准的关键时期,因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学者的关注。
现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矛盾。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其中,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中小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所影响的人也最终在社会中生活并发挥作用。因此,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社会大环境中不良现象,并充分利用它来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使中小学生成为真正道德的人,适应经济社会的人。[2]
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是党、国家以及人民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更要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更是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更需要社会实践以及自我道德修养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合力培养形成。
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传播的特点
(一)阶级性和社会性
思想教育活动的传播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人,是社会个体,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广泛存在的不同群体、集团、阶级的人,但不论是传播者、中介者或者接受者,他们都是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立场的。因此,这个传播过程活动和实效性研究有特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必然的。[3]
(二)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类是有目的和意识的生命体,因此,人与人之间传播活动必然是在意识支配下有动机、有目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整个传播活动中,带有隐蔽或明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参与者,对传播目的以及过程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认知,传播计划及方式也都一定是源于其主动选择,少有被动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不但反映事物的现在,更能显示事物的过去以及未来;反映事物的现象,同时也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具有特殊的创造性。
(四)互动性和协调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不仅需要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需双方之间相互尊重、协调操作来共同完成。因此,其传播活动是双向性的。
(五)历史性和永恒性
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播都与人类休戚相关,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的方式、内容也千差万别,其传播具有历史性。虽有不同,却客观存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播具有永恒性。
三、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这些媒介传播的出现和存在不是取代,而是叠加。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法是以灌输、劝导、讲述为主,现今信息社会化,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成为现代社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更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播方法,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旨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认识的传播过程。[4]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思想政治传播内容的制约,不同的传播方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方法,对青少年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平民性。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都是由专业人员提供并讲授,但在新媒体中,除少数内容外,更多是由一般的社会大众提供。每个人都有开通自己的博客的权利,人人都可以做编辑,个人发表言论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网络这一新媒体成为个性化表达的平台。这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者的数量,更丰富了网上的内容,新媒体平民性的特点将使人类社会进入新闻和信息更加具有平民性的时代。
2.个性化。传统的大众传播,不能为个体单独制作、出版和播放。新媒体就不同,它作为以个性为指向的“个人媒体”,能够适应需求的多样化和众市场的细分化的趋势,并针对特定用户群的需要而提供信息服务。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要求受众按照他们的时间表来获取信息,新媒体则允许用户在任意选定的时间段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3.即时性。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需要长周期不同,新媒体的接受和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可以接受或信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手机、博客、播客、互联网的结合,使及时性体现的更为活跃。
4.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递速度缓慢,一般都是单向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手机,使信息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更快捷、更深入、更广泛。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如网上调查、新闻跟贴、电子论坛等方式实时发表看法和观点,而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意见和反馈,实时调整传播行为,从而实现随时的交流。同时,受众可以主动参与信息的提供、传播,通过撰写博客日志、发送手机短信等,随时随地进行大众传播。
(二)新媒体技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现阶段,新媒体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新媒体改变了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首先,是新媒体信息具有便捷性、多元化。其次,是信息形式更为综合、多样。
2.改变了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老师与家长间的交流方式。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话成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QQ、E-MAIL、BBS、博客、微信、手机短信等方式成为学习和教务间沟通的重要形式。
3.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中小学生开始更多地用网络搜索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了在老师和学生间沟通的问题和时间障碍。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对提高中小学生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的作用不大以及文化熏陶不足等。
4.新媒体使中小学生的性格塑造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有更多的载体和方式来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追求平等、注重自我意识日益凸显。[5]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对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第一,创新推动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学习和研讨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在网上快速地查找到关于中国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大量资料。新媒体技术的这一独特的优势,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
第二,拓展了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如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显著提高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第三,强化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传播快速、交流便捷,它能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调动中小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把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2.新媒体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的挑战。
第一,新媒体的多样性推动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理念,转变了教育观念。面对多形式、多载体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方式,中小学生倾向同时使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载体。目前,在教学中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新媒体靠拢,在微博上学生关注的事件常常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论。这都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探索多元化教育方式的体现。
第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无序性,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舆情监控,加强正面引导。运用新媒信息更加随意和迅速,使信息丰富多样但繁杂无序,很容易造成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中小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好奇心理强使他们更容易被不良和虚假信息吸引,使价值取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新媒体氛围中的舆论正确引导,增强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与认知力。[6]
第三,更新新媒体传播内容的速度之快迫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面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不断更新,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将面对更高的挑战,如信息技术的操控、思想观念的转变、心态上的适应和交流方式的改变等。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需要及时调整,迎接新挑战,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
四、展望
人的一生中,中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逐步成型的初期,同时也是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为了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中小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断进步,就需要大大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大放异彩,怎样利用新媒体深入加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学者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2]邓夏生.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又一次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在社会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情况显现多样化的当前,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一、当前中小学生思想状况现状分析
(一)与日剧增的社会压力使中小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当今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较早的感受到了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残酷性。他们有的可能深刻的体会到与同龄人之间生活上的贫富差距,使他们过早的开始考虑自己所要走的路,因此更加重视个人未来的发展。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落后使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陈旧、方式滞后,不能较好的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而这种常规的,一成不变的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思想过于程式化,而不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方式深入学生的精神思想领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一味的表面说教,不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只会让现今个性十足的中小学生产生逆反心里,在心中对这种灌输嗤之以鼻。
(三)过度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中小学生性格出现缺失。当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不再使孩子受老一辈的苦,成为了众多家庭养儿育女的基本准则。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经意的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千万百计的为孩子提供家长能力所及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有时,为了袒护孩子,家长甚至不能够正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味的找各种理由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而开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过分依赖且极度自我的性格倾向,在这些孩子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包容。
(四)内容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改变着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学的必修课。学生们在接受科技的先进带给他们生活改变的同时,也被接受着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对于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取向以及道德观念的侵蚀。中小学生处于一个自制力相对薄弱的阶段,往往更容易被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所吸引。中小学生经常会因为好奇而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因为没有自控力而沉迷。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会使人长期沦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处于无措状态。人际关系淡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情绪暴躁等行为随之频现,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人。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工作的始终,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真正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上的一得一失,更重要的是长大以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二)改变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过去单一、陈旧的工作模式,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推陈出新,真正的从本质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平等的交流、友善的劝导是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比过去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文体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中小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积极进步的网络环境。互联网自身的健康发展要求网络文化逐步走向积极、文明,广大民众也热切期盼着一片纯洁的网空间,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小学生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深受其影响。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效的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决肃清网络文化中所存在的负面的、消极的、有危害性的内容,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的侵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积极进步的一面,利用其传播优势,使中小学生广泛接受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促使其人格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龙进. 简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
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才能进行,数学教学逻辑性、抽象性强,不能“文以载道”。经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学习,我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体现。这就涉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去实施的关键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讲到思想教育,我们就会想到圆周率,想到用古代数学家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对此,有的专家提出,美国没有祖冲之,他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怎么进行德育教育呢?著名学者赫尔巴特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的教育性是内在地隐含着的,无须从外部渗透。多少年来所谓的‘在某某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是无稽之谈,挖掘学科本身的内在的伦理道德价值,是学科教师的本分的工作。”这些话对我们在数学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数学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用理论式的说教去告诉孩子们要如何做,什么是正确的、错误的。学生若是被动地去理解,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传统的德育外在的要求很多,强调思想规范道德准则、行为表现等,很少研究学生自身需要,如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个性特征等。如果学生理解不了,不感兴趣,脱离了学生承受范围的东西就不能被学生内化。随着学生进入小学,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头脑里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精神需求。但是,小学生普遍缺乏辨别能力,在学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和心理困惑。我认为,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思想教育因素,讲解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进行数学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不同与其他的文科,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不同的符号、图形、公式、定律,很多学生都感觉数学知识很抽象、难理解。作为教师,如何让这些沉闷的学习对象鲜活起来,充满思想政治教育的音符呢?我认为,教师不妨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揭示数学美的内涵,提升数学美育的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让学生在几何图形中受到美的启发教育。学习了圆形,学生会联想到太阳,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太阳是按照东升西落的规律运行的,一天的时间很宝贵,一天之计在于晨,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早睡早起,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出影响圆形大小的因素。学生们认识到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圆的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也就越小。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把半径比作你努力的程度,而圆代表你的学习成绩。你们该怎么看待两者的关系呢?”学生们纷纷答道:“学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代表圆形的体育用品,如乒乓球、排球、足球等,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以及他们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取得优异成绩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他们勇于拼搏、刻苦锻炼的意志中认识到要努力学习。
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态度
数学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对学生加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比如,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加和减、乘和除、整数和分数、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知识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题多解的应用题,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学习中要辩证地考虑问题,不能局限于问题本身。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数学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在数学计算题中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受到道德启发
例如,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五年级植树150棵,四年级多植30棵。四年级植树多少棵?教学这道题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进行积极参加当地“绿化校园、绿化家乡”的活动,让学生接受热爱劳动的教育。这样,有意教育与无意教育相结合,时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有劳动的人才打下基础。又如,前进农场一个机械化耕作队有生产人员24人,一共种260.4公顷地。去年平均每公顷收粮食6.3吨,问:去年平均每人生产粮食多少吨?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此让学生懂得劳动分各行各业,爱国主义可以表现在各个领域,从而为学生长大后热爱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时期,是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铺垫作用。教师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把思想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一、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师在其政治教学过程中,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内容,交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
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为了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的双重目的,就应该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必然受到主体内在隐性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主体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心理健康的手段和途径,其要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引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的正确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及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节与扩充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及理论的强化,而忽视学生心理接受与消化的程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实际上,只有为主体所接受的思想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内在品德和自觉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两个不同学科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心理体验,使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易于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同时,新形势下,学生群体面临社会转型的压力,心理问题更为复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进行扩充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样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素质教育目标全面实现的需要
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4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在基础地位,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根源” [5 ]。但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及智力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手段及途径上互补,将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由于二者在教育目标上较为一致,教学内容互相融通,教学方法互相补充,使得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可行。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相对独立,隶属于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并列范畴。但二者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它们共同服务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有完成学生品德与情感等非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所在。另外,二者在具体目标上相互补充。一方面,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解决中职学生因社会转型造成的心理问题创造条件,更有利于思想政治课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的发挥受主体隐形思想意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中职学生心理活动的导向。因此,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2.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课是否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二者具有交叉性,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并加以渗透。中职学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直接的渗透点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就可以用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其中涉及到的关于正确看待自己,善于调节情绪等。间接渗透点是原有的政治课内容涉及了人文关怀和情感因素,需要思政课教师挖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是由于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存在交叉性,使得二者间的渗透教学成为可能。
3.教学方法的相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二者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二者所面对的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都必须要遵循人的行为心理规律。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二者的教育方法具有相通性。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讲道理、摆事实的说服灌输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疗法是相通的。此外,思政教育中的实践锻炼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脱敏法,思政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范,思政教育的疏导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泄法都具有相通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三、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讲究渗透的策略。
1.理论层面的整合
德育现代化要求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出的。倡导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整合。一是要以为指导,在理论层面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进行渗透式教学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在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保持二者的独立性,又实现二者的整合。二是把健全人格的构建作为二者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二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性与人格性相融的人格培养模式。三是优化德育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传统的德育课程在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上没有明确的保证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德育课程可以弥补传统德育课程在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德育现代化的标志。
2.实践层面的整合
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实践层面来讲,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整合。首先,要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扩展教育内容、延伸教育目标的目的。而这也同样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寻求认知导向的需要。其次,要实现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融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进行,方法刻板简单,学生不容易接受。而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有相通性,可以互相借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来达到易于接受的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要应在实践中主动渗透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之目的。
3.师资队伍的整合
师资队伍的整合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从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结构存在较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很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原先都是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这既为二者的渗透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渗透教育的有效实施形成障碍。因此,促进两支队伍的整合是渗透式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皆通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让中职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培训,让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于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组织两支教育队伍的交流,共同研究学生思想、心理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育部网站,2004-10-25。
[2]郑希付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首先是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取得共识,真正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主导地位是由秩序的功能所决定的。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功力作用,德育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保证作用。因此,从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必须更新育人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四坚持”、“四抓”。即坚持德为首,抓“五育”并举,坚持面向全体,抓后进生的转化;坚持全程负责,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全面丰收,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上。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增强全员德育意识。这种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识,才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根本所在。
二、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中小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三、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德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知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四、德育要知行结合。部分学生知与行的脱节现象严重,道理人人都懂,标准人人清楚,但是缺少正确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当前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把德育的途径――知、情、意、行,叫做德育过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常常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认为“知”是最主要的,比较多的精力都花在让学生“知”上了,把德育的任务也仅仅局限在“知”上,而把最后要形成的性感意志转化成行动这一重要的一环并不看成是德育的责任。
五、德育工作的多途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学校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任何社会的学校教学,总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把德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规律。谁忽视教学这条德育的主渠道,谁就失去德育的主阵地。
(一)要抓好中小学思品课主阵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每位教师工作者都要十分重视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小懂得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到内外协调。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上主果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二)抓好班主任一条线。班主任是班级的骨干,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劳动。班级的德育工作,日常管理要求到位,坚持常抓不懈,尤其是要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做好“结对子”,“一帮一”全班红。
一、书本理论联系学生实际
理论高于实践但毕竟源自于实践。思想政治教学中切勿空谈理论,只看课本,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去理解理论。初中生虽然涉世尚浅,但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很多问题也逐步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知经验,并善于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空洞的理论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理解了才能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总是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又感兴趣的事例,用事例去熏陶学生。
例如: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关特色理论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感知经验,从生活中去体会理论,从身边的变化中去理解理论的正确性,既坚定了政治立场,又激发了学生对党的热爱,德育教育得以落实。
教材中充满理论,理论是生活的提炼,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起学生生活与教材理论的联系桥梁。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老师总结要点学生记忆。这种模式既不符合教改的要求,更不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发挥。教师要善于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模式,让思想政治课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各抒己见。虽然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回答与所谓的答案相去甚远,但这毕竟是学生经过思考而得出的,这就是难能可贵的。我从不轻易否认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在这个时候,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是指导学生生活的,学生的生活是斑斓多彩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就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学生理解了才能去接受,接受了才能落实在行动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才能得以体现。
三、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 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又是德育教育的必要手段,没有情感的交流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德育教育就不能走进学生心灵,就不会触动学生的灵魂,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中去,让教材的内容感染学生,继而指导学生的实践。
随着市场人才结构的逐步调整与融合,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探索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是促进现代中职人才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中等职业学习在校的学生一般年龄大都在15-20岁。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个时期正是在个体心理、生理上的一次重要飞跃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的一生所受教育序列中处于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正在从少年向青年过渡,他们朦胧的意识开始清醒,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充满了对未来对各种美好的希望,并渴望能把这些希望变成现实。这种希望一旦化为泡影,就会使跃跃欲试的狂热心理遭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因此就会出现失望、忧伤、痛苦、沉沦等交织着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他们目前刚入学存在的一种心理特点。这一心理特点,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①、厌学情绪产生恶性循环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分数线相对比较低,一些没有考取高中的初中生和没有考取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以及没有读完初中或高中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样大部分学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现象。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正在对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从内容上来讲比较难,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的时候感到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对这些课失去了兴趣,产生厌恶感。那么就出现了上课睡觉的、看课外书的、作业抄袭的、逃课的等等不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生当中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就表现出一种懒散、自由自在、不思进取的行为。这在代课老师的眼里就是那种不学习、爱捣乱的学生,老师就爱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一味地从老师哪里得到的是批评而没有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敌对情绪、越发对自己没有信心。
②、沉迷于网络
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高中的教育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不会像高中学校对学生要求的那么紧迫。由于学校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又由于他们年龄偏小,自我束缚能力低,所以有些学生就比较喜欢到网吧上网或打游戏,一旦迷上就沉迷于其中。这样有一部分或大部分时间就会在网吧上网,这就牺牲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或上课时间。有些学生就表现在夜不归宿、上课萎靡不振甚至旷课等现象。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每月的生活费用都是固定的,除过吃饭的钱外所剩无几,他们就会出现偷窃的行为,更有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学生会到同学当中进行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及其恶劣,在学生当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措施途径
1、更新思想教育观念,强化中职学生思想教育职能建设
当前市场化人才结构需求的调整,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必须适应时展趋向,构建开放的思想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思想教育职能,学校要积极容纳社会力量,依靠科学管理,利用校企联合的基地实训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使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实践紧密配合,促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立足于职业化教育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融入到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引导,优化社会文化安全环境,倡导文明和谐风气,消除不健康低俗思想对中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腐蚀影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3、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调学生个性与集体观念的融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以及共青团和学生干部等团体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强化中职学生法制观念与纪律意识,加强集体建设,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与集体观念的融合。
总之,当前社会环境下,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以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各种思想问题,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化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切实提高政治的有效教学,笔者在努力思考,也在不断实践,试图让自己与学生在教与学上能相互交融、促进,让自己与学生在教与学上都有一种激情。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教学“想”为主
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的课堂,学生在思维中学习,也在学习思维本身。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想‘想’、敢‘言’和能‘想’。
(一)想‘想’。如果想让学生主动想‘想’,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感兴趣了,才能让学生执着地并积极去思考,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来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应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因此课堂的导入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笔者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主导开启思维的大门,能够做到课堂一开始就想‘想’。
比如,在《消费及其类型》一框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今天我当家”这个活动:假如你家的月收入是2000块 ,你会如何安排你和你的家人的吃穿住用行,教育文化,娱乐休闲等几方面的支出的项目及金额,为什么?
这个活动的设置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产生想‘想’的冲动。
(二)敢‘言’。思维的大门已经从学生的“想‘想’”之时开启,如何让思维的火花开得更灿烂?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的层面发展?让学生想‘想’就一定得让学生敢‘言’。在敢言方面,笔者发现,在高中的课堂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或者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都比较低,有些政治课堂上,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在参与课堂,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沉默的状态。
因此,让学生敢‘言’,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四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各个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课堂上,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交流。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非常亲近。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发现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敢‘言’;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推动思维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三)能‘想’。想‘想’、敢‘言’是要建立在能‘想’的基础上,三者是一个综合体,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让学生能‘想’,笔者认为应该尽力避免让学生产生学习挫折感,教学中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应该结合任教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能想’的生活素材,逐步讲解,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比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节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本节的重点,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则是本节的难点。考虑到本课哲学原理高度精炼,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矛盾概念及其原理的抽象思维跟不上,教材中针对原理的解释和实例偏少, 不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因此,笔者在本框重难点的处理上,补充必要的实例,加以讲解分析,努力做到慢讲精讲。
二、课外实践活动“动”为辅
有效的教学应该能让学生头脑中的政治知识活起来,思维动起来,而将政治知识与解决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与知识紧密相连的关系,即让学生感觉到政治知识是有用的,这必定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使教学有效。
为将政治知识与解决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笔者利用自己担任社会实践指导师的便利,以政治学科知识为切入点,开展一些问题解决类、调查类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倾听他人意见,学会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但学生的学业压力以及文理过早分科等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开展此类“课外实践活动”,但笔者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笔者不希望在学生心目中政治学科是枯燥、无用的。如果我的学生对我说虽然我政治成绩不好,但政治有些东西还是挺有用的,有时也挺有意思的,那我会很高兴;如果学生对我说自己运用了一些政治知识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那我将会更欣慰,因为我的教学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阶段,少儿体校要遵循“双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在促进少儿体育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政治教育,两手都要抓,这才是每一位少儿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少儿体校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集体性。由于体育教学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范围广、受外界干扰较大,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组织和纪律,则很难实现有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意识,团结合作、互帮互助。
(2)竞争性。在少儿体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及时完成课程任务,教师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坚强品质,要灵活果断、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少儿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3)表现性。少儿都比较善于表现自己,尤其是在体校学习中,少儿更容易将自己的性格展露出来,或是活跃、稳健、勇敢、坚定,或是内敛、浮躁、胆小、敷衍。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心理特征,并结合体育教学给予不断纠正。
二、如何在少儿体校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少儿体校涉及多种教学形式,教材内容也丰富多样,教师可以结合目标教学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讲解学习体育运动的目的时,可教导学生从小要锻炼好身体,以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健康基础;在讲授体育运动的功能时,则要趁机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思想,要激励学生为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努力学习体育运动。此外,运动的每一项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以及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利用学生的崇拜效应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为人师表,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做好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在理论课堂还是实践练习课堂上,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说话有礼貌、讲文明,态度要和蔼可亲,要言而有信、行为正直,将幽默、有趣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2)要利用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我国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他们书写了我国体育运动历史的新篇章,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带病坚持训练,克服了一切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自己。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在对少儿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这些名人事迹激发学生不畏艰险、热爱祖国的良好思想。
3.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来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要确保与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步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要讲述动作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注意事项、注意技巧以及整个的完成过程,要涉及该项运动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此了解得十分透彻。教师讲解完毕之后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和实践。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4.结合课堂常规和教学条件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常规、教学条件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如课前对体育场地进行整理、领取相应的学习器材、课后归还器材等,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意识。
(2)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容易受气候、场地器材及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有不同的影响,不好的条件如果注意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经常在室内上课的学生,一到室外就会怕晒怕热、怕冷怕风,在室外上课可以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耐热、耐寒不怕风吹雨打的意志品质。
总而言之,少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以及健全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1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管理比较松散,学生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因此,学校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成绩很差,有些学生的家庭背景还比较复杂。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需要早早的承担起家庭的日常开支。还有的学习成绩太差,没有机会考上大学,所以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他们都还处于青春期,人格发展并不完全,比较冲动,更加重视物质,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喜欢刺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学习,或者在中考中失利,相较于上高中的同学有自卑的心理。上中职学校之后,学习不积极,时常旷课。不想与人交往,过分的封闭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缺少自控能力经常会做一些偏激的事情。中职学生普遍比较早熟,在青春期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吸引异性的注意,但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感情受挫时容易一蹶不振,做一些无知甚至伤害别人的事情。并且中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在中职学生的宿舍经常会发现使用违规电器的现象,在寝室里抽烟、打扑克、喝酒等违反中职学校规定的行为。在走读学生中,还出现使用电动车甚至摩托车上学的情况,往返学校与家之间的交通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的作用,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荣誉感,给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为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基础[1]。
2.2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用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学生进行熏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积极的掌握现今的科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中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增加实践的内容,因为中职学生文化课普遍比较差,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2.3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学生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要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会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问题,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的减少影响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因素,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3中职学校安全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3.1坚持以的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理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情况下,我们坚持以及中国化的理论知识,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影响学生情绪的消极因素,使学生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修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还要提升中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中职教师的个人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决定授课的最终成果,要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在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保证学生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进而为学校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3.3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很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教育淘汰的“次品”,不能为社会做任何贡献,但实际上中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型的人才,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校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3.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传递教育正能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作用也不能够被家长忽视[2]。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经常召开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学生的近况。不但有利于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家中的情况,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在家里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教育在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树立他们的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理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中职学校以应用为主,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和动力支持。
作者:赵丽坤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
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