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在对法则的推导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意义和幂的概念,对相同因数的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学习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表示n个a相乘,a叫做底数,n是指数.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与幂有关的一种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导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2【活动】二、自主学习

(一)想一想,找一找

1.

22×23

=

23×25=

8100×810=

(二)请同学们根据乘方的意义理解,完成下空.

1.学生动手:计算下列各式:

(1)25×22    (2)a3·a

(3)5m·5n(m、n都是正整数)

【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得到结论:(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猜想】

am·an=_______(m、n都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亲自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3【活动】三、合作学习

证明猜想:  am·an=a

m+n  (m、n都是正整数)

am·an=(a·a···a)(a·a··· a) = a m+n

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am·an=a m+n(m、n都是正整数)

用文字叙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1.底数不相同时,不能用此法则。

2.必须是同底数幂相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归纳的能力。

思考: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是否也适用呢?怎样用公式表示?

am·an·ap = a m+n+p(m、n、p都是正整数)

活动4【讲授】四、例题精讲

(1)

x2

·

x5

(2)

a

·

a6

(3)

(-2)×(-2)4×(-2)3

(4)

xm·x

3m+1

设计意图:通过板演、讲解,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5【练习】五、随堂练习,拓展提高。

1.多媒体出示喜羊羊,美羊羊等小动物的图片,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中的小动物设计一组简单的练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1)

23×(-2)5

(2)(a+b)2·(a+b)5

3.能力挑战:

1.计算:①(x+y)3.(x+y)2

.(x+y)

(-2)3

×

(-2)8

×(-2)9

2.已知

am=2,

an=3,

求a

m+n的值。

设计意图:练习的由浅入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整体思想。

活动6【活动】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思维是数学的生命,此活动旨在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与交流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紧密联系,改善其学习方式.

活动7【作业】七、布置作业

作业:P96

练习题,教辅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11.209

1 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优秀教学团队和精品课建设的现状

长春财经学院是民办高校,经济数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包含《经济数学(一)微积分1、2》、《经济数学(二)线性代数》、《经济数学(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大多数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之前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经济数学也是几乎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经济数学横跨第一、第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通常都是经济数学,因此,经济数学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数学本身的教学质量,而且会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并将对考研成功率产生较大影响,进而还会影响学院的社会声誉。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经济数学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而且国内省内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学团队,如高等数学优秀教学团队、经济数学基础优秀教学团队、经济应用数学优秀教学团队,等等。建设起一支优秀的经济数学教学团队,同时也就为精品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已初见成效,精品课建设也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教学团队成员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组成(同时还有部分公立学校的兼课老师),且已比较稳定。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多人,博士、硕士多人,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均趋于合理,整体教学水平已有了显著提升。团队成员已经分别获得了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财经学院优秀教师等称号。团队青年教师已经分别获得了吉林省教学大奖赛、学院教学竞赛等多个奖项。团队成员在科研方面也已取得新的成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近几年来,在精品课建设方面也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团队成员针对民办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生源的现状,开展了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其中省级教研课题一项已经结项,并取得了预期成果。教材建设方面,已由权威的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经济数学系列教材一部。通过开设数学建模讲座、考研数学、SPSS应用等选修课,使学生在校的数学学习实现3年不间断。通过创新以自然班数学成绩为依据的分级教学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吉林省二等奖的好成绩。经济数学已经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目前,已有一项关于对经济数学教育教学进一步深入改革的2014年省教育厅立项的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得通过。

吉林省现在还没有经济数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教学团队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距离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未能达到学生、家长、学院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努力提高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民办院校经济数学优秀教学团队,意义重大,虽有挑战,但也有机遇。而在现有的省级优秀课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努力建设,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荣获省级精品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2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经过充分研究并总结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实现师资队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制定出长春财经学院经济数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如下。

根据长春财经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按照教学型、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教学团队将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努力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为吉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把经济数学教学团队建设成省优秀教学团队。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照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要求,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职称层次。力争有1~2人取得博士学位,再有2~3人晋升为副教授。

(2)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抓好讲授、讨论、作业、考核、考试和教材、辅导教材等教学要素的建设,提升各教学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功能,在对国内外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要着力研究应用数学学科发展的前景、思路、问题和对策。努力在省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作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重点突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创新点:

(1)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综合结构。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让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入团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队伍,逐步形成高素质、高水平、学术特长多元化的教学团队结构特色。

(2)扩大“优秀”教师队伍是团队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督促在读博士完成学业。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组织和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4)重视加强学术交流。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学术交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我们的课程建设。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做学术报告,以此拓宽团队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努力取得更多的教学、科研成果。

3 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和措施

通过认真研究并总结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生源特点和教学的特点、规律,并在前期已结项的省级教研课题和已获得的省级优秀课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建设经济数学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和措施。

(1)首先制定一整套经济数学课程的建设规划,吸收国内外优秀的课程建设成果,包括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等,研究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断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设并完善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网上练习系统、网上辅导答疑系统,建立师生间的教学交互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建议和意见,并将全部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共享。开展数学建模实验课,并加强该实验课的建设力度。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体会,努力编写并出版2~4部水平较高的教材或教学辅导书,建设1~2部省级规划教材。

(3)完善教材建设与教辅材料建设。在科学选取难度适中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辅导材料和课外阅读材料的建设。

(4)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大力提倡并安排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主讲经济数学的系列课程。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课堂教学。

(5)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力开发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鼓励任课教师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篇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出版发行,广大教育界同仁又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思考与思想交流。面对各种新的理论,我也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思,但我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始终没有改变。我认为优质的数学课堂应是"三有"课堂,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过:"简洁、扎实、快乐"就是上课的最高境界!具体阐述就是:"简单就是智慧,扎实就会有效,快乐就会前进"。再联想在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温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雷子东老师在活动总结时讲到,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应该具有"简约和灵动"两个特点。我们对两位专家的理念略加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有一个共同点,也认为一节优质数学课堂应该是"三有"课堂:两位专家所指的"简洁"与"简约"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扎实、快乐"与"灵动"是指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斯苗儿老师所讲的"扎实就会有效"点出了优质课堂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个人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与两大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来谈谈打造优质数学课堂的几点具体想法:

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剧本,一堂好课也同样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何为好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

1.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之所以把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放在优秀教学设计第一位,是由两种现象促成的。现象一:社会偏见与学科偏见。以前不少人认为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教小学,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胜任工作了;现在又变成,语文、英语、科学不会教,那就去教数学吧,加减乘除总会懂一点,认为教小学数学很简单。现象二:由于前一种思想作祟,我们许多数学教师也认为教数学很简单,很少有人真正地研读教材,很多人忙于不假思索复制别人的教案,年轻人如此,老教师如此,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一些骨干教师也如此。我并非排斥资源共享,但我想说的是,在享受别人资源时要学会思考与取舍,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针对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来领略数学的不简单与读懂文本的重要性。

教龄两年半的翁老师上了这节研讨课,她是从课本第44页单元主题图计算游乐园各类活动的人数引入,采用书写50个3相加太麻烦了,引入乘法,最后进行巩固练习。从课的实施情况来讲,应该说翁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课后,我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与翁老师采用问答形式探讨了3个问题:

(1)这节课用不用单元主题图?

翁:用单元主题图,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

池:单元主题图可以用,但不是用在这里,应该用于本单元教学任务结束进行综合练习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本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来讲,动手摆小棒进行操作比观察图片更直观、有效,也同样能体现数学来自于生活。

(2)教材第45页,呈现同学们不同摆法的用意是什么?

翁:体现摆法多样性,同时为后面多条乘法算式的引出提供素材。

池:你刚才的想法都对,但除此之外,这里计算有些图形摆放小棒总根数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有些却不能,让学生体验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不同加数的和一般不能写成乘法算式,教材这样设计也体现了乘法初步认识的课时特征。

(3)教材为什么先处理6×3这条算式,即先处理6个3的问题,而不是5个4,或3个5的问题?为什么不用50个3相加导入乘法呢?

翁:不是很清楚。

池:其一、先处理6×3(即6个3相加)这条算式,跟5个4、3个5相比,更能体验乘法的简洁性。其二、50个3相加,看似更能体现乘法的简洁性,但已经超出本节课初步认识的要求,对教材的度没有把握好。50个3相加不能一一呈现,学生不能直观感受50个3相加是多长的算式,这样改写成乘法算式,没有体现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对应关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看似简单的内容,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内容,可真正要读懂它,上好它也是很难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教材解读能力,提议大家多阅读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青教版等),多思考编者取舍的意图。

2.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进行教学前测,老师往往以想当然的姿态去设计教案。这样的教学行为放在平时关系还不大,只是苦了自己的学生,但要到大场面也是如此,那肯定会出丑的。

今年4月,在泰顺县举行的温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由于很多老师没有做教学前测,不了解泰顺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起点预设过高,第一天比赛的教师纷纷遭遇"滑铁卢",7位上课老师只有1人获一等奖。第二天参赛的教师,赶紧利用当天晚上的时间修改教案,调整教学起点,除了上午第一节课的老师,由于时间太仓促,对调整后的教案不熟,效果一般外,其他上课老师都比较成功,均获得一等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预设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把握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起点。特级教师能在课前谈话中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从自己头脑里的许多预案中,提取出最有效的一种,因此可以上得比较成功。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流行着两类的教学设计:一类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能充分研读教材,有自己的想法,先有基本思路,再进行充实、推敲、磨练,一般设计非常紧凑,有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一类是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一般没有充分研读教材,没有自己的想法,先到网络寻找资料,再进行拼凑、串联,一般比较混乱,脉络不清,不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今年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课例展示活动中,瑞安市实验小学金文钦老师与温州一位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教学设计成为这两种类型的典型。金老师上《小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考虑各个版本教材设计特点,推敲各个版本用货币单位与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缺点,最后确定由货币单位引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起点与生活经验,同时为了体现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点,金老师利用把1元换成10角,把10角用10个正方形框上,1角就相当于10个正方形中的1个,直观的表示出,1角就是1/10元,同样方式可以得出1分就是1/100元。这样的设计,既考虑了货币单位引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考虑到长度单位引入更具直观性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也非常有特点,环节之间衔接紧凑,沿着"知识教学--巩固练习(蕴含新知识)--练习(渗透新知识)"这样的模式下来,学生学得轻松,也非常自然的把各知识点串联成了体系。由于思考比较充分,在课后交流环节,金老师表现得挥洒自如。陈老师上《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让人有点失望。虽然整节课老师上得比较大气,语言也比较流畅,应该说演绎得非常好。但我总感觉模仿、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自己的思路,这一点在与评委的交流环节,表露的更为明显,陈老师对于评委的提问,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了,这也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这几年我们温州市只出现演绎精彩的教师,没有真正在全省叫得响的数学名师,就是因为我们的新秀与骨干教师功利性太强,追求拿来主义,盲目用名师的教案,只追求华丽的课堂演绎,没有研究教材,深入思考。这种只追求招式,没有内力的武功,看上去很美,但碰到真正高手就会一败涂地。对于新教师来讲可以先模仿把招式学得有模有样,但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两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我想上课以前要先有自己的思考,磨过课以后,再去参考别人的资料。建议骨干教师用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慎用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

二、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

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大半,但还需要我们去实践,这就需要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这几年,我们周围有一批课堂演绎非常精彩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不进行详述,但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恰当。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提问要有启发性,点评要有激励性,点拨要在关键处。我们老师要记住(或形成)环节过渡语,关键问题的提问语,解决问题的关键语,还要有激励学生的点评语。这种具有简洁的过渡语,启发性的提问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得出数学结论(知识)的课堂,一定会显得非常流畅、和谐。

2.教师要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往往都变成教师的,我们很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会为学生不切实际的回答而揪心,会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才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也要记住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开展教学,而是为了学生学好数学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切记上课不要赶着完成教案,教师要有一份从容不迫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

要想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提议教师:要多上课,多拍录像课,别人评价是虚幻的,只有录像中自己的表现才是真实的,通过自我观摩反思才能更好的解读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三、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优质数学课堂的试金石,也是评价课堂差异的一大标准。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过程搞得轰轰烈烈,结束后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给学生留下,这也是白搭,算不上优质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有所收获,才能当之无愧。但我相信如果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斯苗儿老师所说"扎实就会有效",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验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准确,要根据教材特点与课时目标设计练习,不要刻意拔高要求,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注意练习设置的层次性,既要照顾全体学生设计基本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又要有所提升,照顾尖子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通过以上两个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要求学生什么都会,也不是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而是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精神。

篇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创新,数学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学设计的思路,将开放教学、问题情境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中,以增强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用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三)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篇6

    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教学观念。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始终体现每一个教学子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掌握这个目标的实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很少顾及,结果导致数学课堂教学走进了迷茫的怪圈,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没有了生命,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表现为高分低能,更谈不上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与特点。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环境建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要注重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快乐,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要根据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制造数学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探究的序幕,质疑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平台,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与课堂驾驭能力的关键性指标。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搭建高效的学生质疑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质疑的态度,如哪些学生有畏惧心理;哪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哪些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表现,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了解学生质疑的能力。如哪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表达能力欠佳;哪些学生懒惰不善思维,常保持沉默;哪些学生善于想象,思维活跃,表达意愿强烈等,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防止“放羊式”的问题设计及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此,教师要克服害怕质疑耽误教学时间、担心质疑影响组织教学、质疑时老师被问住难堪等倾向。质疑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抓住质疑的契机,鼓励学生创新。

    四、教学反思不容忽视。

    教学设计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适用、实用,是否违背新课程理念和规则进行反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也是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和重新思考定位,重新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定位是否准确和合理。如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三是反思教学设计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的有力抓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以及学生认知方式调整,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今天,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对每一节课相当于一场战争的作战地图,决定每一节课的成功。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认真诊断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吃透教材,既尊重教材的思路与意图,又挖掘和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并合理巧妙地处理;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画龙点睛,与三维目标相呼应,做好课堂小结。

    参考文献:

    [1]华格纳.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新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琦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J].湖南教育,2011.12.

篇7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教学息息相关,而教学的基础就是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规避盲目地传道授业解惑,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作用,使教和学能够相互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谈到教学设计,大部分老师都认为简而言之就是备课。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小学数学知识是有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教烂了,基本上都是一套方式;而课标则几年就更新一次,但在他们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方案已经根深蒂固,说简单一点,就是换汤不换药,不能代表他上的课好或者是不好。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在于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因小失大、舍本逐末。所以,教学目标明确是关键所在。

(二)对课改未能及时跟进,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老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要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这样才能够运筹帷幄,掌握大局。数学学习心理包括:思维能力和模式、思维特点、创新能力、接受能力等。

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思维理念和教育方式守旧。例如“数学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做数学”等理论很多老师都没有听说过,导致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挖掘,领悟其中的真正含义。表现为搞形式主义,例如,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探究学习等,而实质性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三)不能把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设计有效融合。

教学设计的宗旨是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忘记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备课而备课,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把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性抛之脑后。

经过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教师会从整体出发,系统性地进行备课和总体规划,单元性地进行设计,而一些刚刚进入学校的新老师则不同,他们只是从局部出发,简单地为了这一章或者一节课的教学而备课,对教学的总体缺乏一定的认识,往往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四)教师自身发现问题能力较弱,导致发展性和能力不强。

教师在平时工作之余,可以多搜集一些优秀教案或者多询问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授方式。但是少数小学数学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平时备课时未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坚持整理、保存和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后面的教学服务。调查发现,一些老师认为,小学数学较简单,不需要再补充其他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习惯于照本宣科,不能跟随课改脚步与时俱进。再加上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比较反对理论性教学,认为这在实际过程中的意义和影响不大,并且浪费时间。

二、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下面这些原因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

(一)教师自身的素养不高。

1.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62%为高中、职高或者中师,22.2%为大专,15.9%为本科,0.2%为研究生。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16.1%,离国家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

2.专业不对口

很多学校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些老师的学历能达到国家和学校的要求,但是为非数学专业出身,有些是和数学相关的,有些则完全不相关,如,财会、公共事业、管理学等。这些专业出生的老师,缺乏系统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数学教学的特点认识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把握重点,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考试而考试。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和完善。

1.系统性培训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仅有38.1%的小学数学教师受过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培训,大部分都没听说过,所以造成了对此的认知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也就忽略了这个环节。

2.培训没有坚持

很多老师反映,培训带来的收获确实不小,但是往往在培训当时感觉到很有益,很受用,但往往真正投入使用时,就完全丢掉了培训所得,又回归到自己的一套方式中,。因为自己平时工作比较忙,从备课到讲课到批改作业,每天的工作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没有更多的精力再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在教学设计中碰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事后也懒得再思考,自然就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总而言之,现今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时时为自己充电等,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专业素质与培训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8

(一)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视角上看,多以局部设计为主,缺少整体视角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突出整体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体视角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然而,这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多数教师更为关注制定数学教学方案的具体操作技术,而很少对数学教学方案从设计、现场执行、效果评估到课后反思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研究,难以将数学教学计划放在教学系统这一完整背景下进行考虑,因而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分离、静态方案与动态实效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不少数学教师将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窄化为“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全部,缺乏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推敲、反思、总结、升华过程。不少数学教师还认为“教案写得好,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细,项目全,说明备课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其二,目前的研究多以线性教学设计的研究为主,而对于多个教学计划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机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为了突破线性思维模式的僵化弊端,采用循环周期的视角十分必要。作为对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超越,英格(Yinger)在1979年就提出了“循环教学计划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前结构模式,二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具体而言,“前者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一层计划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计划信息来源、计划形式、判断计划有效性标准等方面”;而“活动开展过程的问题解决模式是一个理论模型,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问题的发现计划(发现循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计划(设计循环)、问题实施中的评价与惯例化(实施循环)。从问题、设计到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问题发现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循环,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是新问题的发现,由此进人下一个循环。以此类推,设计循环与实施循环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循环模式对线性教学设计的超越之处在于,它将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体,并将教学计划的设计放在教学系统大背景中进行考虑。

其三,从教学惯例的积累与运用上看,不少教师缺乏课后总结与反思,缺少“第二次备课”。这种状况使他们往往难以形成丰富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惯例。实际上,教师课后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能够帮助其积累大量经验,并最终以教学智慧与教学惯例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有利于以后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精致化。英格认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方案应包括教学活动的计

划与教学惯例的应用两部分。其中,教学惯例包括活动惯例、方法与程序惯例、管理惯例与执行计划惯例”。笔者认为,教学惯例的形成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教学技巧,不仅能帮助教师正确认清教学规律与活动特征,而且能作为一种“反应一产生式系统”来简化、促进教师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增加教学方案设计弹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为教师实施动态、弹性设计提供具体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支持。

(二)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上看,多以一次计划为主,缺少比较意识和反复筛选

目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一次性的,很少能在综合分析各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多项计划,而对多项计划进行判断、比较、评价甚至综合的教师就更少了。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

应为数学教师进行多次设计、比较、判断、筛选直至最终确定的过程;初期,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较大,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修改中不断提升教案的质量与适切性,也能促进数学教师在反复追问自己“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为何这么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实践智慧。此外,从数学教学设计的活动特征上看,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特殊的体现内在数学本质和数学思维发展的认知活动,是行为外见性与内隐性的辩证统一体;是数学教师对教学系统各要素进行的过滤、筛选、分解、排序、加工与重组过程,反映了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点与诉求,实质上是教师在自身数学教育教学观指导下的综合表现。

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缺少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一些“备课稿”“教案稿”“学案稿”也流于形式和一般化,忽视了数学的特点和思维教学的规律,忽视其内在设计的静态性与外在执行的动态性、制定的一次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特征。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钻研教材与教参书,满足于静态与一次性设计,缺乏对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计划、筛选、比较的意识与行动。笔者认为,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四要素的前提下,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稿与学案稿是必要的,然而关键的是要将两种教学方案相互结合、合理搭配、灵活运用,要通过教学实践再对教学方案进行综合判断、比较与分析,在反复酝酿和修订过程中,优选出最佳方案。

(三)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上看,多以追求控制、结果取向为主,缺乏民主、过程取向

其一,数学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及教学目标四因素,“其中学生因素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及潜在差距,并根据学生个性及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出适宜的教学计划,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数学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应是数学课前教学设计的核心。但多数教师在操作中仍以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主,不仅对所教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还会对每一个教学子目标、它与总目标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此外,以目标实现作为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心理也在不断强化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取向。美国也有类似实验证明“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将学习活动优先考虑的教师在被试教师中所占比例很少,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活动在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首位”。以循环模式为代表的非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支持者认为,“教学计划制定者应该先采取教学行动,通过在过程中产生目标以解释与总结教学行为。循环模式反对的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质疑在复杂与变化无常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师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反对将实现预设目标当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单一标准及其导致的知识工具化、教学线性化的控制取向”。

其二,制定好数学教学计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低。早在1970年,美国的约翰?扎霍里克就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将12位教师随机分成“提前作计划”和“不作计划”两组,并在实验中发现,“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临场想法缺乏关注与利用,对学生的思考不敏感。相反未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思考”m。实验表明,虽然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保障教学的质量与流畅性具有重要作用,而一旦教师缺乏民主、过程意识,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难发挥出预设教案对教学实践强有力的指导作用,甚至预设教案还会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桎梏与橄锁。这也是为何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创造与生成不足、学生想象及创新能力畸形、学习兴趣减退直至消失的关键原因,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机械执行,缺乏灵活变通意识的原因。

其三,教师课前的数学教学设计事无巨细,缺乏对教案进行动态、弹性设计的能力与勇气。虽然约翰?扎霍里克的实验说明了相比于作计划的教师而言,那些不作计划的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与反应更加敏感与关注,但取消计划的后果也相当糟糕,“会使课堂过于随意,效率低下。因此为了使课程有效,不管以目标和流程形式作出的教学计划是有多么的模糊、笼统,那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少教师以此为信条,认为只有将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得具体详细,按部就班地执行,才能“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稳定性,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步骤都循章而为”。这表面上看似“稳定”“有序”,但实质上是教师精心策划、导演下的假象,目的是达到对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思维认知的双重控制,不仅漠视了学生真正的问题与需求,也在无形当中抹杀了极为珍贵的教学生成性资源、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与火花,使素质教育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成为空谈。确有不少数学教师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观念”“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等理念表示赞同,但同时碍于自身能力及教学经验的限制而放弃课堂生成,这样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还有不少教师也曾尝试过生成,但终因效果不佳而放弃。

(四)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上看,多以机械执行为主,缺少生成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教学生成”开始受到数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李炜就曾对数学教学生成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运行机制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人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了“生成”:“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未来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要对“生成”给予重视,并且要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成观念、能力进行持久的指导与培训,为其提供生成实践的具体操作与技术支持,更要对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改进,促进其生成意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部分教师对课前设计方案执行较为机械、刚性,缺乏动态生成、调试意识与能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其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足造成其对生成的处理不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可能会遇到因课前计划准备不充分、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提问超出教师知识能力范围等造成的教学现场尴尬与冷场,教师一旦采取凭借主观推测敷衍与搪塞学生、粗暴打断学生提问甚至批评难为学生的方式,都将泯灭数学教学生成、学生质疑的重要价值,无形中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

其二,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课后反思的自觉性与努力,缺少对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主要表现为在辨别、利用、分解及重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他们通常会更关注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而对自己处理生成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缺乏梳理与反思,更缺乏对相同或类似背景中教师应对模式的总结与提炼。经验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变化当中,不存在任何完全相同的情境,已有的经验具有局限性;但类似教学情

境的存在、教师“情境一产生式行为模式”的存在同时也告诉我们,建立在已有实践智慧上的新经验会以创新、超越原有经验的方式推进教师自身经验体系的持久更新与完善。

其三,存在于数学教师中的一些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制约着课堂生成。“教师尊严不容学生挑战”“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等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造成数学教师刚性执行教学方案、压抑学生生成、制约课堂生成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学本质、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等方面树立较为科学、先进的意识。面对教学尴尬,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停一停,对学生的观点稍作思考;坦率地向全班学生承认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欢迎学生课下和自己讨论;如果因为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的后果可以弥补,就应该果断地调整甚至替换原有方式,并将此方式作为以后的参考”|151。

笔者认为,学者目前对于教学生成只是构建了较为简单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者缺乏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加之两群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教学生成具体操作步骤、处理技术及评价标准的匮乏。多数学者与一线教师对生成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学艺术”水平,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观摩形式真正把握其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教学生成的口号响亮,却难以有效达成的原因。因此,未来既要构建起丰富深刻的教学生成理论体系,又要充分重视教学经验在推动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教学实际、能被一线教师充分理解及运用的教学生成操作技术与评价标准,并努力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生成质量、促进数学教师生成意与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从数学教学设计能力的专业发展上看,多以教师共同体、专家的监督与指导为主,缺乏自身反思与超越意识

通过对数学教学设计主体进行历史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主体由20世纪60年代专家控制的‘权威性设计’、70年代有专家介人与指导的‘参与性设计’,变成80年代有教师作为主体的‘使用者设计’,教学设计力图从支配型到民主型设计转换”笔者认为,设计主体的转变不仅指教师集教学设计制定者、执行者于一身,还指教师应具有改进、反思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确定、对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更新,而并非是在教育专家、教学共同体等外在因素干预下的被动成长。实际上,目前数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自觉进行反思的意识与努力并不强,不少数学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

其一是对集体备课的过分依赖。不可否认,集体备课是有效提升教师个体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个体教学设计的必要补充;它在形成教师共同体,尤其是新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无形之中也出现不少教师抄写甚至直接拿他人教案上课的现象,造成不少教师对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教案的依赖,这未免有“滥竽充数”“邯郸学步”之嫌。

其二是对专家的过分依赖。这里的专家大致包括数学教育专家、专家型教师两种。对前者的过分依赖实为对数学教学理论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数学教学理论的更新与完善,因此,进人21世纪以来陆续出现了不少新型教学理论,也出现了不少由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专家牵头进行的教学实验与改革。笔者认为,尽管新课程改革有种种不足,但其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转变效果显著,课题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也逐渐走进数学课堂。但受到外界培训不到位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论基础、对某些理论不赞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对新理论缺乏认识与理解,继而由于实践操作上的处理不当而造成预期与实效的偏差,突出表现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学理论是外在于教师的,并没有与教师的实践智慧建立起真正的关联。这就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紧迫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将自身经验提升、凝聚为教学理论的模式充满了期待。而对专家型教师的依赖体现为对优秀数学教师授课过程的简单模仿。在现场听课、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不少教师被优秀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与艺术所折服,并对其教学方式、教学安排尤其是提问技巧印象深刻;待他们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就不假思索甚至是无意识地模仿优秀教师,但教学情境的具体性、可变性往往会使机械的模仿遭遇失败。

其三是对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广义的数学教科书包括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参考书、电子学习资源、教案及相关材料,目前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行为具体表现在对教材、“教参”、电子学习资源、教案的依赖四方面。

对数学教材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与活力的长期压抑。为此,数学教师应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及创造性使用,以期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数学特级教师任勇曾将对数学教材的科学态度归纳为:“教师应该把握、吃透、激活、改组与拓展教材”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不仅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与例题,缺乏对教材内容重组、改造、拓展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还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对数学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不少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具有明显的“两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一本(备课本)”特征,往往先通过教科书来梳理知识点,并在“教参”帮助下整理教学重点和难点、该节常见错误与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教案的书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思考,将教学设计过程几乎变成了抄写“教参”的过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在未读懂、读通文本的前提下,就急忙翻阅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对电子学习资源尤其是教学课件的过分依赖。网络技术、电子学习资源的广泛运用对数学教学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教学课件为例,一方面,它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函数图形、立体图像更具可视性与操作性,极大地促进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学课件设计与使用的不当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不少教师可能会因为备课时间匆忙或想充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等原因而放弃自主思考,借鉴他人教学课件,很少甚至不做任何修改就采用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对教案范本的过分依赖。国内的数学教育界普遍重视教师的课前备课情况与教案书写。有研究说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约有20%的时间用在了分析教学内容与目标上,超过80%的时间却用在了编写教案上。1191此外,推选优秀与标准教案也是中国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大特色,并对数学教案的结构与格式、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各地也常进行优秀教案的评比与交流。这无形之中也造成不少教师盲目参照模本、严格按照模式书写教案的状况。

二、建议与进一步的思考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解决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学设计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方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数学教学设计理念,超越已有“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的狭隘意识,站在整体优化的角度将教学设计视为一个完整体现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正确看待其静态与动态、一次与多次、预设与生成、借鉴与超越的辩证统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的主体意识,注重对多种预设方案的精心设计,在选择、组合、优化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数学教学方案的质量,提升设计能力,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这样就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精进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篇9

二、微型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寻出教师“唯经验第一”这一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唯经验第一”的思维得到彻底的改变。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优化设计更加便于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可以借助这次研究为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教学案例微型实验实践与分析

篇10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篇11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但随之出现的现象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显著,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运用差异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经济差异比较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投入力度和关注度不同。此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在教学期间会对学习成绩优秀者格外关注,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态度比较差,学校、教师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负面认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此外,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使得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严重下降。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差异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布置作业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阶梯化数学教学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在学习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要全面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接受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阶梯化的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教师将学生根据分数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A层次的学生提供15分钟时间,让他们分享预习的收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教师预留10分钟时间,鼓励B、C层次的学生分享学习后的收获。在布置作业期间,对A层次的学生布置思考型的作业,B层次的学生以练习型作业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巩固新知识练习为主,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教师要在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初中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过渡阶段,因而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还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理解课堂中没有吸收的知识。一方面锻炼了学习优秀学生的讲解能力,加深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帮助和关心,进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为学生做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被运用在各个领域。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差异教育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