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8: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宏观层面:国内外大环境的深刻变化引发的新挑战 ①国内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使我们应积极加强现代化建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纪元,因此当代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就目前情况来看高等教育下的学生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社会公德、身体心理状况与社会及国家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②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成为发展主体,我们身在其中就要面临各式各样的文化风暴,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以及对时政的敏锐性设置了新的挑战,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断沟通交融,大学生在其中就扮演了枢纽的作用,他们面临着本土传统文化与西方新潮文化的艰难抉择。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网络的功效有利亦有弊,它在开阔了大学生思维限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然而,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往往乘虚而入,对广大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2.2 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欠佳和对象本身的变化所形成的挑战 ①在校大学生的特征主要有生活压力重、心理问题较多、抗压能力不强、学生群体层次多,思想存在较大差异等。这是因为社会对大学生教育力度不够,使得他们普遍社会阅历较浅,心智发育不健全,无法尽善尽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②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全面育人的科学教育理念并未深入扎根。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摆在首位,使之串联起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目前的教育管理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目光不长远,不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存在较大程度的被动性。③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时会因为相应缺少激励政策,使得全面教育有所欠缺。笔者认为社会应该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以及职业保障体系。高校辅导员每日被一些琐事缠身,不容易对学生存在的毛病及时纠正,很难对工作准确把握、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同时,辅导员缺少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其专业水平停滞不前,进而影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④还有一个挑战是学生党员的后劲不足。党员作为学生当中先进个人,应该起好表率作用,而不是引以为豪,停滞不前,使得大学生入党目的不单纯,带有目的性,进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3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起来,全力调动盛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应加强社会对这个教育理念的认知,增加它的吸引力的感染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强大合力。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积极举办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该教育能够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大学生。其次,要健全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串联进高校管理及教育中,使之成为一个教学育人的有效机制。高校学生能否接受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不能只依靠个人,需要整个社会的团结协作。
4 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的意义
4.1 有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和现代化 怎样运用现代技术将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怎样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如何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运用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都是目前新的尝试与探索。
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新时期农民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是受其经济收入、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差别也较明显。有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养有待提高,不能深入地了解农民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做到语言的通俗化。相关知识、信息和技能的更新比较缓慢,调查研究、学习文件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宣传普及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对政策作了片面理解大众传媒等教育载体的利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不能有效团结农民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帮助农民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农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的事情,解决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新趋势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在当前的农村转型中发挥作用,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较低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低制约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改变农民身上的错误思想和落后观念。基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守法,凡事凭自己主观判断,缺乏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现状,这将不利于村民自治和农村民主法律建设。
农村在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也日渐成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再加之农民所处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农民的社会心理也日益复杂化,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考核评比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处理,将背离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衡量标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实施效果,关系到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进程进行调整,由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创新方法以体现时代特点。为保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农民自觉理性的认识。
二、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不同劳动方式、经济利益、思想观念、管理机制。目前农村经济关系、经营方式、利益诉求、农民身份、农民思想观念等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尽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大,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1、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在我国,传统的农民较少参与政治活动,基于有的农民的政治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还有甚者只顾一己之利而弃集体、大众的利益于不顾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对立心态。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使其自觉履行各项应尽的义务,维护集体利益,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扩大法律宣传的阵地和影响,使广大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实行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积极开展文娱活动,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使农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针对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和个性特征,并与社会习俗相结合,广泛开展类似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秧歌队、合唱队等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文艺团体,既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又可有效地提高凝聚力,提升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形成丰富而且均衡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弃恶扬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潮流和教育氛围。
3、改进干部作风,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有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和有的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作风不硬,使得广大农民对基层组织、基层政府、基层领导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导致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基层工作开展受阻,产生出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身体验老百姓生活,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引导农民,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多听取群众呼声、多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4、建立健全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把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县制度可以帮助农民确立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农村中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才会迎刃而解。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特点,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机制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责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和责任机制。
5、改善农村文化基础教育,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岗位空缺,严重阻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确保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加强对其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了农民认识世界、发展自身的能力,将农村的基础教育贯彻落实到实处,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解放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民的先进性建设,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提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比例,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民本理念的特点,农村的面貌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6、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产生于具有较强农业社会特征的生产环境,由于其思维方式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单向性等,阻碍了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创新思维方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向农民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先进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技能,鼓励农民创业,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先导,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一华.当代大众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研究,2009(4):130.
[2]何文毅.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的当代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6):14.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大学生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一要更新观念。要以基本原理为指导,按规律办事,摒弃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屏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继承传统、汲取精华、与时俱进,只有坚持有选择的继承与有特色的创新,才能使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气息。二要明事理。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事理”,指的是事物蕴涵的道理,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实证明,明事理,工作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明事理,关键在于坚持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遇事多做辨证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三要增强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客观规律办事,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等活动,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只有遵循规律性观点,才能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遵循实践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社会实践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观点。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是否收到实效,是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遵循实践观,开展当代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一要立足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运用基本理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我们要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就得参加实践;要向受教育者宣传道理,必须投入到实践中去;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也必须参加实践。二要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受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准脉搏,认真分析切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善于倾听受教育者呼声,了解受教育者情绪,关心受教育者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三要增强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好不好,要以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和转变受教育者的言行,形成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遵循特殊性观点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基于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现实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融入大学生周围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悄然无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回归现实,联系实际,归纳其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加快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意识不强
教育主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由于实际情况的局限与教育意识的淡薄,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而且其教育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简洁明了,不能达到教育主体的预期效果。所以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时,教育主体往往会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理念,部分教育主体也只是运用一些形式上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专业课内容相结合。另外,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某些教育主体缺乏必备的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不能以身作则地感染学生,阻碍了其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实现。
2.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当
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是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其具有隐藏性等特点不易被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我们如果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资源则是那浮出水面之上的部分,令人瞩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犹如水面之下的部分,它隐而不露,却更加雄伟壮丽。”一方面,高校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不足。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疏于专业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忽视了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不足。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难以开发利用其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利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方式。
3.教育衔接联动成果不理想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三者的衔接联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传递的信息一旦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相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就极易产生动摇。同时,家庭中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举止,容易与学校的教育内容相违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的教育环境传递的教育信息不同,衔接不一致,给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优化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加快推进其开展刻不容缓。针对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1.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挥,教育理念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直接影响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目标不仅是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生活经验,还要真正实现尊重和解放大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凸显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离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源起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生活事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不解之缘”。这就要求其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从现实出发,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合理需要,使其在体验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另外,该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源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根据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充分挖掘贴近生活的典型实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2.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由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隐匿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等特点,教育者容易忽视大量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单一死板。因此必须要充分开发整合其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开发整合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美国学者理德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高校校园文化正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因此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要求等融入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注意校风校纪中教育资源的挖掘,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制度文化中,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充分利用规章制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第二,开发整合高校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课程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还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专业课,教育者都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课程相糅合,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教育格局,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
第三,开发整合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二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兴奋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相结合,如读书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一,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熏陶与教育。
第四,开发整合网络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高校不仅要开设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以弘扬主流价值观,而且要增加一些隐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注意版面设计形象生动,教育内容新颖有趣,以吸引大学生主动浏览,无声无息地接受教育。但是网络文化信息泛滥,良莠不齐,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凝聚强化教育协同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5-02
为适应当今社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让中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只有在中学生人生道德观形成的雏形时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寻有效路径,才能摆脱困境,使中学生成长、成才。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中学生对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存在抵触心理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内容的设置相对单一化,单一化主要体现在没有分层分类地设置内容,这使得正处于人生叛逆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中学生这个群体包含着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学生,如果只笼统地对全体中学生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然会使内容的适应性下降,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现有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没有专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学习优秀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问题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学生的内容,这必然影响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重智轻德”偏差
由于重智轻德,一些父母关注的重心是孩子智力的发展,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却被视为无足轻重而被淡化。这就会使不少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做老实人“吃亏”,讲道德的人“无用”。
(三)教育环境不佳,垃圾网络信息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说,当前中学生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不能形成合力来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相反,部分中学生经常上网,网络环境上会包含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相抵触、不一致的信息内容,对正处在成长期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学生影响很大。一些长期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的网络游戏空间过程中,由于不能实现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的角色转换,从而造成一种行为错位乃至心理失衡。
二、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自身原因
中学生在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同时,也具备教育主体的性质。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有效地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者外因的作用下,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然而,中学时期的学生处于心智的转变期,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不健全,产生错误想法和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叛逆情绪较重的中学生,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不愿接受正确的引导,对于未知的世界想要去尝试,这样不便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教育者原因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者的施教重点,从而导致了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二是多教书本知识,少进行社会实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范围就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直至走向社会才发觉世界原来是如此的多彩,却又是那样的无奈。三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用最多的方法还是劝说、引导等,方式不够生活化,因而学生的接受程度往往较低。
(三)教育环境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的碰撞,外来的东西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更对中学生的认知和判断提出了挑战。另外,由于生活的压力,很多家庭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没有真正地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中学生自身道德观念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并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概念、道德感性经验之上,对社会道德规范理解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概念,再进行道德判断的一个思维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道德观念的养成就建立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教育中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从理性上以及感性上对道德的理解,养成德才兼备的品行。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使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了教育的导向性原则。中学生阅读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著作对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也极具积极意义。许多名著中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明善恶、辨美丑,中学生在自主读经典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通过读经典使自己基本道德素质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强了榜样的影响,也使中学生道德的感在书中找到共鸣,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无论对学生个体或国家、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转变教育形式,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变说教为渗透,变包办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去体现时代特色,使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增强各方面的应变能力,积极朝素质教育方面引导。
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形式,采取真实化,生活化,生动化的教育形式。例如当前中学政治课的教育形式就需要转变,曾经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中学生很难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真正价值,真实含义,学生只能死背书本而难以运用。然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若能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转变陈旧的教育形式,往往采取改变教育的活动形式,采用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接受教育主动性。
(三)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进行监管教育,改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全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主动占领网络领地,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督管理制度、办法及技术对策。政府要完善对网络游戏的审查监管,清理包含不良内容的网络内容,不断完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降低网络游戏诱导成瘾的特点,对于故意引诱玩家连续不断的投人时间和金钱者应予以坚决的抵制。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学校应构筑覆盖全校、辐射社会、延伸课外的立体思想动态网络预警与援助体系。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化档案系统,定期对学生进行普查,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体指导,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分类指导和警示,将所有问题都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学好知识。
综上所述,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与高尚道德品质的历史使命。在社会转型的现阶段,虽然我国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根据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按照有效路径的指引,从方法和理念上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且优秀的学生。
人们的交往实践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丰富精神世界为目的交注实践活动。将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引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和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交往实践与的交往实践观
“交往实践是指多元主体间为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它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实践本质上就是具有交往性的实践。
“交往实践观,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的交往实践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交往实践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传统的实践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框架或单一主体观的基础上,这种框架中的单一主体观忽视了“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前提,忽视了“他人”,排斥社会主体间的差别,忽视了主体间关系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容易导致“个人中心论”。后现代实践观以“主体——主体”的框架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的色彩,撇开了客体中介,消解了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上,主体际关系实际上难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虚无主义。交往实践观是传统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统一。交往实践观认为,“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和相关律决不是相互脱离、相互冲突的双元过程,它们是以实践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在交往实践中,任何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都不过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同时就承载、实现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另外,客体既不是脱离主体关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诸主体间物质交往活动的中介,“主体——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立与实现,必需借助于客体中介才能完成。
(二)交往实践是一个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过程。交往实践一方面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过程,发生“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建立和改变“主体际关系”。交往实践不但发生主客体双向变换过程,而且还在主体间运转,发生双重整合过程。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过程,表面是看来是主体客体化、对象化过程,实际上不过是通过客体的中介而实现的主体际交往过程,是通过中介客体的联结而打入社会化普遍交往网络的过程。
(三)交往实践具有诸主体性或主体际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历史是多元主体间交往实践的关联体系,它反对单一主体中心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存在意义。同时,交往实践是发生在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在现实的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
(四)交往实践具有差异性和互动性。交往实践中的主体是多元主体,是人或人群的结合体,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各个个体或群体在空间上具有分离性的特点,主体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体现出差异性。在交往实践中,交往的每一个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施加影响,同时又作为客体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极主体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交流活动过程。
二、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交往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指导性教育、教育科学实验还是自我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交往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视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看成是教育主体,学生看成教育客体,强调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运动,学生的价值观主体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和排斥,容易走向单向的“输出——接受”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变成被动的“刺激——反应”教育关系。而交往实践“主体——客体——主体”的思维范式,强调多极主体的存在意义,不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两极摆动过程的抽象化。它将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而社会生活、教育内容等是教育中的客体,它强调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通过与互相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平等对话,达到理性的共识。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得知识,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快慢,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重视多元主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交往实践在肯定交往主体的多极化的同时,还强调主体间的差异,差异是交往的基础。首先,要承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认识水平上的差异。教师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各方面都暂时优于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在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各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教育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往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斥差异,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视差异。
(三)要重视客体的作用,对教育客体进行创新和改革
现代实践观由于夸大单一主体性而走向了极端,而后现代实践观在全面否定前者的同时又抛弃了客体依托、主客体关系等合理成分。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不能只是纯乌托邦式的思想、精神交流,需有客体作为中介。就即便是思想、精神交流,也在现实世界中有其物质基础,脱离了客体底板的支持,交往观将不可避免的滑向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客体,双方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构成完整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育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将教育内容这一对象观念化,通过自身的知、情、信、义、行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品格。
(四)重视生活情境,强调全程化教育
如今,我国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行列,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国因地制宜地推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以此来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富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建设不仅要依靠具备有专业技术水准的人员,更需要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员。然而这些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何以得来,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承载社会的期望,他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风貌为社会所持续关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应是积极的,健康的和向上的。因此,加强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十分的紧迫和重要了。
自改革开放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变强了,他们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激昂,对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有着很高的认同,崇尚竞争,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形势突变与此同时又了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一些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思想变得开放,变得多元化。如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一心只为国,国为家的”思想逐渐的转变为“追求名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现状,当下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正道。当代大学生出现思想变化有以下几点:
一、理信信念淡薄,价值观出现偏差,集体利益感薄弱
理想信念是一种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奋发向上的动力、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但是由于受西方的一些不友好的势力、国际国内恐怖组织等的影响,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腐朽、庸俗、低级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使得使得大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了不信任,在正确处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时变得无所适从,甚至选择后者。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为追求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对理想信念的热情度不高,认为理想信念是虚的,它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并没有追求的必要;认为金钱、房子、车子等个人享受才是需要追求的。大学生中流传过一句顺口溜“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而他们所谓的理想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相比之下,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切实利益,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这些想法观念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乐于奉献转的思想转向注重实用实惠,变得唯利是图,甚至一些大学生把金钱和权利看得太重,常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用金钱来解决一切,将“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奉为至理名言。
二、责任感缺失
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他们不思进取,只图安逸,将自己曾经怀有的一颗富强国家、服务社会赤子之心抛诸于脑后。一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健康,通宵上网,玩游戏聊天,荒废学业。一些学生只会以个人为中心,只考虑个人享受,不体谅他人。还有一些学生,对他人不负责任,把感情当做儿戏随意玩弄;答应同学的事轻易毁约,对同学不负责任;将老师的告诫当成耳边风,对老师不负责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遇到挫折,选择轻生,这是对社会、家庭、学校不符责任。这种种不负责任的现象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三、道德观念脱节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对道德认知水平都处于较高的层次,多数学生都认同“德为万事先”的古训,认同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爱护公物、乱丢垃圾、浪费资源食物、恶语中伤他人、恶意拖欠学费、利用关系骗取助学贷、考试作弊等等。
四、网络迷失现象严重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历史上的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它也带来了许许多多有害信息。网络上有一些言论消极、思想不健康的信息,一些大学生接触这些信息后,意志不坚定者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的想法;由于网络的成瘾性,一些大学生成谜于网络而导致学习、个人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影响;另外,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少数大学生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等,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关键词: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思政教育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结合其背景、特点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思想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是,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影响大学生“三观”。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道德价值观。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使思政工作面临众多问题。四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网络化使思政工作遭遇众多新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突出的思想特点
(一)政治态度
大多数大学生政治上积极上进,但是,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政治活动相当漠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但是在南海、台湾、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上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方向明确、动作激进、关注度高、充满激情。
(二)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早熟,见解独到,同时,主流崇尚责任,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但是,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价值观念还很不稳定,看待问题角度偏激,不信权威、不听老师,反叛意识更为强烈。
(三)道德观念
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能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其道德行为滞后于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存在断裂和脱节现象。
(四)行为方式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特立独行;喜欢奇装异服、追逐时尚;喜欢展示才华、耍酷装帅;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的关注。加之,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与集体主义精神。
(五)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个别性格内向的大学生难免会抑郁、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如果,在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刺激便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
(一)把握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起来。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四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二)注意方法,把真挚的感情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带着感情,带着对其如子女、弟妹般的爱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心里。带着感情做思政工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强化认同,用言传身教影响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辅导员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以自身行为去正确的影响和引导学生,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必须严格遵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身必须模范做好。
(四)开拓创新,用丰富的网络手段做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班级联系QQ群,设置班级管理网络日志,公开辅导员管理网络博客,开展班级管理网络论坛,让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参与班级管理,讨论大家关心的班级问题。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问题的引导。
(五)关注心灵,用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并有能力积极发现与协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倾听、沟通、深度会谈、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手段,学习领会相关心理学知识。
(六)肯定差异,用“双主性”的模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实现“双主性”的统一。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实践者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内驱合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坚持在主体性中主导、在主导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情感心理。“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就是大学生不良情感心理状况的反映之一。
但是大学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后备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一向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为什么有正确的认知输入,却没有或很少有正确的行为输出呢?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不一定导致行为。从认知到行为发生,其中介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是正确认知到行为转化的中介。所以,知行上输入与输出非正相关现象根本原因的核心就在于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也就是说,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实现培养知行统一的“四有”人才的目的。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1.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7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包含了情感的需要,而情感需要的满足正是行为的动机和保证。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以至忽视了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引起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2.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忽视对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以至在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的共鸣,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3.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升华。
我们目前的情感教育却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内心高尚的情感世界以及不利于外化为更好的行为习惯。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现途径
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效果应注重落实以下环节: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调整学生的情感心理
大学生获得的教育内容大部分只是间接经验,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其对社会的陌生感,增强其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对教育内容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接受,最终内化为个人情感。实践活动是多层次、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它包括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生产劳动、专业学习、专业科技咨询、参观访问、挂职锻炼、军事训练等内容丰富而广泛,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允许学生自我探索,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体验,进行自我分析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表明,实践活动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情感教育情境,发挥环境育人功效,以境育情,融情入境情感总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具有综合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
3.提高教育者情感教育素养,保证情感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