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16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1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规律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人为地废除,消灭,也不能指定,创造。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观念、思维和行为上遵循客观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科学地、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大学生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一要更新观念。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按规律办事,摒弃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屏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继承传统、汲取精华、与时俱进,只有坚持有选择的继承与有特色的创新,才能使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气息。二要明事理。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事理”,指的是事物蕴涵的道理,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实证明,明事理,工作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明事理,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遇事多做辨证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三要增强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客观规律办事,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等活动,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规律性观点,才能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社会实践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观点。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是否收到实效,是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展当代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一要立足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我们要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就得参加实践;要向受教育者宣传道理,必须投入到实践中去;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也必须参加实践。二要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受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准脉搏,认真分析切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善于倾听受教育者呼声,了解受教育者情绪,关心受教育者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三要增强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好不好,要以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和转变受教育者的言行,形成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遵循马克思主义特殊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了解和掌握每个具体事物的特点,注意他们的发展变化,这是认识事物决定政策必须把握的最基础的东西。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充分认识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特殊性观点,做好当代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一要认识特殊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有其不可忽视的特殊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既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和心理素质欠佳等特点。二要了解差异性。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学习与生活方面、思想政治方面等差异很大,他们的政治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笼统化和简单化,必须因人而异。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三要增强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的思想是隐蔽、复杂、多变的,而当代大学生又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经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不同,其思想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决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总之,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之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人民出版社,

1966.

[2]罗华江.哲学与人生 [M].中国广播电视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2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多元性、现实性日趋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客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作“80后”一代。他们思维活跃、观念开放、个性明显,这种情况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多重矛盾并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接纳新事物与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与前辈相比,他们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的沉淀。因而,在今天网络虚拟文化的感召和诱惑下,当代大学生更加偏好直观的感觉和体验,并常常以此作为选择和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对网络平等交互的环境充分满足,使他们更多地将传统视为藩篱而加以逾越,并对熟知却并非真知的东西抱有不屑一顾的轻蔑与漠视。

2、人生观的崇尚理想与注重现实的矛盾

富有理想是大学生的天性。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歌声曾点燃起几代大学生的理想之火,他们把为共产主义奋斗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信条,为了理想,他们心甘情愿地牺牲眼前利益和幸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由于国内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国际上苏联和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再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我们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认为理想虽然美好,令人神往,但是太遥远,不实惠。因此,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观上的急功近利,择业观上的“白领情结”,闲暇生活中的“超前消费”,恋爱观上的“寻求刺激”等等,都是人生价值观趋向现实主义的表现。

3、思想观念上知行背离的矛盾

当前各高校的校园网BBS站点,都倍受学生们的青睐。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探讨问题,交流信息,真正做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网络使他们的视野豁然开阔,他们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国内各个角落,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开放,更加全球化。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倾诉心声,获取思想和学术上的指导等种种渴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性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网络占据了学生们交友、打球、看书的时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计算机上。几乎人手一台的高计算机拥有率下,很难看到过去以大帮同学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场景,甚至同宿舍的同学间交流都要靠QQ等工具来完成。他们坦诚地说自己是“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有些大学生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个别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电脑和网络如影随形,导致严重的恶性依赖,成为他们心理上的一把枷锁。许多学生操作电脑得心应手,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却感到无所适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改进,总的趋势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指导思想上缺乏全面性

在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问题上,重后者,轻前者。在一些高校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有时间就安排,没时间少安排,认为这无非是少学些政治理论知识,对学生成绩不会有太大影响、对学校评估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学校中处于没有保证的地位,甚至是在一片加强声中不断地被削弱。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比较重视来自书本的理论,忽视由于社会变革引起的大学生青年求异性的思维特点。不能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些现实问题,不能进行畅所欲言的“启发示”教育。

2、教育目标上缺乏实际性

长期以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着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高、过空、过大,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学生不好理解,也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模式化、理想化的要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大量现实思想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这种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3、教育评价上缺乏有效性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参评优秀、入党选干、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正是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矮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地位。

4、教育内容上缺乏及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泛,缺乏即时性。“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两课”教育的授课内容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师的教学又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上教条地灌输结论性的知识,而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说明和印证这些理论不够,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3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53-03

我国拥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而“乐”也是伴随着文化的诞生而孕育而生。“乐”的诞生,并不是仅仅的因为统治阶级的娱乐而随着诞生,而是因其拥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统治阶级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人民,教育人民才诞生了“乐”,直到今天,音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借鉴作用。

一、“以乐为教”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古代“以乐为教”的产生与起源

礼乐源起于夏代,只不过,有关夏代的记载没有发现公认存在的直接证据,例如没有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白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因此,有明确记载礼乐的朝代应属殷商。商代的乐是华丽的,甚至非常重视音乐之美,《诗-商颂-那》有记载:“猗与那与!置我?鼓。奏鼓简简,衍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靴鼓渊渊,?G?G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敷,万舞有奕。”诗经的这段词句明确的记载了殷商时期“乐”已经诞生。但是,这仅仅是说明了“乐”在殷商时代产生,并没有明确说明在商代音乐可以育人,真正有史料所记载的“以乐为教”,要始于西周时期,可以说,西周是“以乐为教”的开端。

古代的“乐”,并不像现代的乐是指歌曲或者乐曲,古代的“乐”,主要是指奏乐所用的乐器。这在甲骨文和金铭文上有着明确的记载。周文化制度的开创者周公认为,乐并不是仅仅用作统治阶级的祭礼和乐舞使用,而是应该和礼有所搭配,用来巩固政权、维持秩序、稳定社会以及安定人心的工具。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而乐的作用则是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维持;秩序井然,社会就能够稳定;社会稳定,政权就能够巩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工程。”

以礼来维持秩序,在初创时期,必然会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因而必须使用“乐”来进行

调和与搭配。易中天先生指出:“乐是音乐,同样也是快乐。音乐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而乐音的特点就是‘差异’。不同的乐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都不相同。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单独来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组合在一起之后,就很好听。好听是因为和谐,和谐是因为多样与统一。”古代社会非常讲究礼节,认为礼节是社会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单独只有礼节来进行统治,维持秩序、安定人心这显然非常不切合实际,也不能够使人民所心悦诚服,安于统治。只有将礼与乐有所相互搭配,这样才能实现统一。“礼乐兴和”,才能安民心,才能构建所谓的“和谐社会”。

(二)中国古代“以乐为教'’的合理发展

这是周文化制度的创始人周公所创建的“乐”,从此之后,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先仅仅泛指乐器到了诗歌、舞蹈与音乐的“二合一”,称之为“乐舞”。并逐渐与古代伦理教育思想所融为一体。易中天先生指出:“伦理最重要的是秩序与和谐,而音乐最重要的是节奏和韵律。中国古代的礼治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作品一样,而社会成员,则应该像乐音。”这其中自然会有很多的差异与不同,但是有差异才多样,多样统一,才会和谐。因此《礼记?乐记》记载:“君臣‘和敬’,宗族‘和顺’,父子‘和亲”’。所以,“乐”也和“礼”一起,成为了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两个基本点”。这就是“乐”在商周时期的产生并逐步发晨成为统治阶级以德治国的统治必需之中的一部分,也是“以乐为教”的源头奠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乐崩坏”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动荡时期,从而产生了百家争鸣,因此诸子对于“乐”以及“以乐为教”都有其不同的态度与看法。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认为亦乐非乐,指出“五音令人耳聋”“至乐非乐”。墨家学派的墨子更加不赞同“以乐为教”,认为王公大臣威乐必厚敛于民,又妨碍耕稼纺织,亏夺人民衣食之财,因此著有代表作品《非乐》。这时仅仅只有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重视音乐,孔子在其《论语》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同样说明了“乐”对于礼教德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有了乐相对于仁同样重要。又指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说明对于靡靡之音的强烈批判,同时可以体现出音乐好恶的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学派非常提倡音乐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能够击败其他诸子百家,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派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古代“以乐为教”的发展与完善

自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了儒家正统思想的统治时期。在这长达两年多年的时间里,虽然统治者都以四书五经来教育人民,进行科举选拔人才。但是,对于“乐”的作用也没有忽视,“以乐为教”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倡。例如,儒家学派的“五经”原先应是“六经”。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为

(四)近代以来“以乐为教”的应用与实践

近代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懦弱,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中国古代时期“以乐为教”的内容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了。有志之士引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来救亡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与人民,也有相当部分的作曲家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歌曲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使得“以乐为教”自近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从而产生了合理的应用与实践。例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卢肃创作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了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势力的决心,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同样加深了抗日军队打击侵略者的决心,等等。尤其的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唤醒了大量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而对敌人和困难,《义勇军进行曲》也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歌,至今唱响与华夏大地乃至整个世界。正因为有大量的爱国音乐家的大量爱国救亡的音乐,在相当程度上鼓舞了中华名族的士气,教育了人民群众,避免了中华民族成为亡国奴的命运,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样出现了大量的爱国歌曲来引导与教育人民。一首《歌唱祖国》响彻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好》-歌,以轻松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激发了当时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等等。这些歌曲,在当时人民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以歌曲的形式让人民群众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了人民群众,从而加快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

自改革开放至今,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引导,我国现今已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些良好的音乐创作乐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和引导着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上前进,也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以乐为教”的提倡与引导

中国共产党对“以乐为教”来引导和教育中国人民相当重视。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十分重视各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从而有了一大批爱国音乐与歌曲随之诞生。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之下,文艺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景象。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邓小平同志在谈论文化时也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同时也深刻的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艰苦奋斗。这也不是抓一年两年的事,要一直抓到底。”江泽民同志在谈论音乐文化的时候指出:“文化应该是健康的,使人精神振奋,又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人们多方而、多层次的需要。进行曲,战斗曲,小夜曲,抒情曲,都要有。”同时也多次强调:“宣传工作,主要是抓好主旋律。”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多次强调了文艺的重要性,他深刻的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艺术一定要脚踩大地,并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同时,也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分析了当前文艺现状,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著名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要领会好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自从建党以来,就一直大力强调文化艺术的作用性,并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艺术。时至今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得文化呈现先进性及多样性,必须大力提倡音乐的重要性,提倡“以乐为教”,将音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加强人民的素质以及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提倡“以乐为教”,使音乐融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我们以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高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全力奋斗。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则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以正确合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进行奋斗。“以乐为教”,将音乐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则可以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多样性,教育的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一)音乐的“通晓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乐记?乐本篇》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得。德者得也。”所谓音乐的“通晓性”,即为人的心灵的结合。人们在听音乐时,要使得耳朵与心灵有所通晓,在听音乐的时候,不能仅仅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聆听。更何况很多高质量的音乐也都是作曲家用心灵而创作出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源于人的心灵而产生,同时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而产生的,因此“乐”的起源是“人心感于物”的结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和音乐一样,要有通晓性。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可以仅仅一味使用灌输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育。而是应当在教育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感情,用心灵去进行教育,用心灵去打动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可以从心底认同教育者的教育。同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接受教育也应当像聆听音乐一样,不能仅仅以听觉系统去接受,要以自己的心灵去接受教育,使自己的耳朵和心灵融会贯通,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要和教育者的心灵进行相互沟通,相互认同,使得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乐的“通俗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以乐为教”,最重要的是要让音乐融入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音乐来进行教育,以歌曲来进行施教育人。“以乐为教”的根本缘由,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情况所决定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层次差异较大,因此很多思想理念,思想观点想要彻底让人民群众去懂得理解,具有较大的困难,教育的成效也会略显逊色。音乐歌曲对于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通俗易懂,编成曲目之后,更是朗朗上口,使人们便于记忆。因此,将重要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编词谱曲,交由人民群众去传唱,去相互交流,这样既可以将教育内容使得大众去传唱学习,加深印象,便于教育,使得教育更加有所成效,又可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53-03

我国拥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而“乐”也是伴随着文化的诞生而孕育而生。“乐”的诞生,并不是仅仅的因为统治阶级的娱乐而随着诞生,而是因其拥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统治阶级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人民,教育人民才诞生了“乐”,直到今天,音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借鉴作用。

一、“以乐为教”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古代“以乐为教”的产生与起源

礼乐源起于夏代,只不过,有关夏代的记载没有发现公认存在的直接证据,例如没有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白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因此,有明确记载礼乐的朝代应属殷商。商代的乐是华丽的,甚至非常重视音乐之美,《诗-商颂-那》有记载:“猗与那与!置我鼓。奏鼓简简,衍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靴鼓渊渊,GG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敷,万舞有奕。”诗经的这段词句明确的记载了殷商时期“乐”已经诞生。但是,这仅仅是说明了“乐”在殷商时代产生,并没有明确说明在商代音乐可以育人,真正有史料所记载的“以乐为教”,要始于西周时期,可以说,西周是“以乐为教”的开端。

古代的“乐”,并不像现代的乐是指歌曲或者乐曲,古代的“乐”,主要是指奏乐所用的乐器。这在甲骨文和金铭文上有着明确的记载。周文化制度的开创者周公认为,乐并不是仅仅用作统治阶级的祭礼和乐舞使用,而是应该和礼有所搭配,用来巩固政权、维持秩序、稳定社会以及安定人心的工具。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而乐的作用则是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维持;秩序井然,社会就能够稳定;社会稳定,政权就能够巩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工程。”

以礼来维持秩序,在初创时期,必然会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因而必须使用“乐”来进行

调和与搭配。易中天先生指出:“乐是音乐,同样也是快乐。音乐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而乐音的特点就是‘差异’。不同的乐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都不相同。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单独来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组合在一起之后,就很好听。好听是因为和谐,和谐是因为多样与统一。”古代社会非常讲究礼节,认为礼节是社会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单独只有礼节来进行统治,维持秩序、安定人心这显然非常不切合实际,也不能够使人民所心悦诚服,安于统治。只有将礼与乐有所相互搭配,这样才能实现统一。“礼乐兴和”,才能安民心,才能构建所谓的“和谐社会”。

(二)中国古代“以乐为教'’的合理发展

这是周文化制度的创始人周公所创建的“乐”,从此之后,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先仅仅泛指乐器到了诗歌、舞蹈与音乐的“二合一”,称之为“乐舞”。并逐渐与古代伦理教育思想所融为一体。易中天先生指出:“伦理最重要的是秩序与和谐,而音乐最重要的是节奏和韵律。中国古代的礼治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作品一样,而社会成员,则应该像乐音。”这其中自然会有很多的差异与不同,但是有差异才多样,多样统一,才会和谐。因此《礼记・乐记》记载:“君臣‘和敬’,宗族‘和顺’,父子‘和亲”’。所以,“乐”也和“礼”一起,成为了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两个基本点”。这就是“乐”在商周时期的产生并逐步发晨成为统治阶级以德治国的统治必需之中的一部分,也是“以乐为教”的源头奠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乐崩坏”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动荡时期,从而产生了百家争鸣,因此诸子对于“乐”以及“以乐为教”都有其不同的态度与看法。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认为亦乐非乐,指出“五音令人耳聋”“至乐非乐”。墨家学派的墨子更加不赞同“以乐为教”,认为王公大臣威乐必厚敛于民,又妨碍耕稼纺织,亏夺人民衣食之财,因此著有代表作品《非乐》。这时仅仅只有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重视音乐,孔子在其《论语》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同样说明了“乐”对于礼教德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有了乐相对于仁同样重要。又指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说明对于靡靡之音的强烈批判,同时可以体现出音乐好恶的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学派非常提倡音乐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能够击败其他诸子百家,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派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古代“以乐为教”的发展与完善

自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了儒家正统思想的统治时期。在这长达两年多年的时间里,虽然统治者都以四书五经来教育人民,进行科举选拔人才。但是,对于“乐”的作用也没有忽视,“以乐为教”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倡。例如,儒家学派的“五经”原先应是“六经”。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为

(四)近代以来“以乐为教”的应用与实践

近代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懦弱,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中国古代时期“以乐为教”的内容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了。有志之士引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来救亡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与人民,也有相当部分的作曲家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歌曲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使得“以乐为教”自近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从而产生了合理的应用与实践。例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卢肃创作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了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势力的决心,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之歌》,同样加深了抗日军队打击侵略者的决心,等等。尤其的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唤醒了大量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而对敌人和困难,《义勇军进行曲》也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歌,至今唱响与华夏大地乃至整个世界。正因为有大量的爱国音乐家的大量爱国救亡的音乐,在相当程度上鼓舞了中华名族的士气,教育了人民群众,避免了中华民族成为亡国奴的命运,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样出现了大量的爱国歌曲来引导与教育人民。一首《歌唱祖国》响彻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好》-歌,以轻松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激发了当时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等等。这些歌曲,在当时人民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以歌曲的形式让人民群众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了人民群众,从而加快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

自改革开放至今,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引导,我国现今已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些良好的音乐创作乐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和引导着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上前进,也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以乐为教”的提倡与引导

中国共产党对“以乐为教”来引导和教育中国人民相当重视。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十分重视各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从而有了一大批爱国音乐与歌曲随之诞生。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之下,文艺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景象。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邓小平同志在谈论文化时也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同时也深刻的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艰苦奋斗。这也不是抓一年两年的事,要一直抓到底。”同志在谈论音乐文化的时候指出:“文化应该是健康的,使人精神振奋,又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人们多方而、多层次的需要。进行曲,战斗曲,小夜曲,抒情曲,都要有。”同时也多次强调:“宣传工作,主要是抓好主旋律。”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自党的十之后,在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多次强调了文艺的重要性,他深刻的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艺术一定要脚踩大地,并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同时,也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分析了当前文艺现状,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著名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要领会好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自从建党以来,就一直大力强调文化艺术的作用性,并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艺术。时至今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得文化呈现先进性及多样性,必须大力提倡音乐的重要性,提倡“以乐为教”,将音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加强人民的素质以及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提倡“以乐为教”,使音乐融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我们以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高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全力奋斗。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则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以正确合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进行奋斗。“以乐为教”,将音乐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则可以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多样性,教育的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一)音乐的“通晓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乐记・乐本篇》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得。德者得也。”所谓音乐的“通晓性”,即为人的心灵的结合。人们在听音乐时,要使得耳朵与心灵有所通晓,在听音乐的时候,不能仅仅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聆听。更何况很多高质量的音乐也都是作曲家用心灵而创作出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源于人的心灵而产生,同时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而产生的,因此“乐”的起源是“人心感于物”的结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和音乐一样,要有通晓性。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可以仅仅一味使用灌输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育。而是应当在教育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感情,用心灵去进行教育,用心灵去打动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可以从心底认同教育者的教育。同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接受教育也应当像聆听音乐一样,不能仅仅以听觉系统去接受,要以自己的心灵去接受教育,使自己的耳朵和心灵融会贯通,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要和教育者的心灵进行相互沟通,相互认同,使得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乐的“通俗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以乐为教”,最重要的是要让音乐融入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音乐来进行教育,以歌曲来进行施教育人。“以乐为教”的根本缘由,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情况所决定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层次差异较大,因此很多思想理念,思想观点想要彻底让人民群众去懂得理解,具有较大的困难,教育的成效也会略显逊色。音乐歌曲对于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通俗易懂,编成曲目之后,更是朗朗上口,使人们便于记忆。因此,将重要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编词谱曲,交由人民群众去传唱,去相互交流,这样既可以将教育内容使得大众去传唱学习,加深印象,便于教育,使得教育更加有所成效,又可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音乐的“广泛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以乐为教”与一般理论教育的不同之处更在于其具有的“广泛性”,即无地域性无时间性地进行教育,这就意味着“以乐为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条件限制的用音乐来进行教育育人。但是其中仍然具有很多的困难,例如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数量还很有限,很多领域是被商业流行音乐,甚至是另类不良音乐所占据。因此,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要去大力提倡主流音乐的创作,尤其是从基层群众中去大力提倡。我国人口众多,有才艺的人民群众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大力倡导“草根创作家”去谱写美好的曲目去教育人民,使得“教育的音乐”也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其广泛性。这样创作出既有利于社会和谐又能使人团结向上、积极进步的音乐,来对人民进行育人施教,使人民群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美好音乐的同时,又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正能量”的教育。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流行音乐的作用,不能因为流行音乐的内容没有教育意义就将其作用全部抹杀,因为许多流行音乐也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具有育人的功能。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很多的流行音乐是非常受到当代青少年的喜爱,甚至很多的中老年人也很喜爱流行音乐。因此,我们要利用音乐的广泛性,取流行音乐的精华部分,删去其糟粕部分,对流行音乐进行严格甄选,选择思想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流行音乐进行教育育人,将流行音乐这个广泛的领域纳入施教育人的平台。

综上所述,“以乐为教”是具有合理性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的,它既是对古代教育的有利借鉴,更是赋予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无尽的革新源泉。因此,我们将历史悠久的古代传统“礼乐”教育思想与当性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合理的结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丰富了悠久的中国文化内涵,大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大力将主流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从而推动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走向新的历程。

参考文献:

[1]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诗经[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3]易中天.奠基者[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5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5]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6]周礼-保氏[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7]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08

[9]武茂昌对音乐方面“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考[J/OL]人民网.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5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交叉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且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这一切不但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而且激发了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青年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加上信息化、网络化引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分,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分裂,使得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感到困惑、迷茫和疑虑。

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要提高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需要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价值导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只有深入分析并及时解决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能。

虽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冲击,但这只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相互作用的失衡所导致的不协调。首先,在价值引导上,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最根本的矛盾,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教育内容的抽象空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回答当前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青年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与教育内容抽象空泛、脱离现实、脱离青年实际需要分不开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初步建立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内容的逻辑严密性与体系的完整性,致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大学生对重复的内容难免会缺乏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一些高校压缩课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还没有在中学的时间长,教学内容甚至还没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薄弱、苍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青年,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者难以理解的社会问题,思想上产生了许多疑虑。如就业问题,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学历是否等于能力?如教育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不起学,而有些孩子却能上贵族学校,享受最优越的教育?教育是否存在不公平问题?如医疗问题,为什么看病要花那么多钱?药价为什么总是压不下来,医疗行业是否存在行政垄断?等等。这些问题急需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和阐述,如果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得不到解答,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能回答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功能的实现。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功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社会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时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首先是教学内容系统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要避免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性,除了使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外,还要将更多的背景知识、史料、孝道以及思想家们的思维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树立。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6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U Baijie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chool,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030051)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ontext of world integration, our surge in enrollment in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articularly working more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career planning and so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work of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问题,它已经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然而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的本质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生成的,人才越来越成为这种实践的主体,毫无疑问,大学生又是这些人才资源的中流砥柱。为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就必须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办法。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1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关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是大学生塑造灵魂、坚定方向、培育其道德和健全人格的综合性育人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合和统一在一起,以育人为宗旨,以成人成才为目标,它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塑造人政治理想、价值目标和道德素质,也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育人,而育人的首要任务则为培育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又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2 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叉渗透,大学生在校园中接触西方文化思想的机会很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批判和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影响,都是当前大学生应当直接面对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着力创新,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大学生科学行为与人文行为融合过程中的实效性,用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断开创其崭新局面。

3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其面临的现代社会条件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教育要求相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实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继续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手段。同时,更要注重体现教育手段的时代性,注重创新和运用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手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开放性的环境、多样性的观念、丰富性的载体、互动性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性的实践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把传统手段和现代手

段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从大学生自身及所处的氛围中挖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学生源处发芽成长

在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将正确认识付诸于实践,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大学生改变以前的观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理论指导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法论体系,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的主题,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的潮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指标。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更好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才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把握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之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要求,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点和基本出发点,也是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育思路上要勇于并敢于创新,注重由单向性向多向性的拓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的方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基层的拓展,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在教育内容上,切实的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5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就业观念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选择与趋向,在价值观上功利主义倾向表现较为突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通过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定位、进行职业分析和开展职业训练实践,使青年学生站在一个新高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社会发展当中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思想品德、塑造人格和引导社会实践,通过内化与外化的教育方式,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完善其社会人格。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务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辉山.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研究,2010(3).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7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1]P3。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公民教育都应该是基于其基本国情和以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或阶层的主流思想为基础而展开的。我国也不例外,而其重中之重就在于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当下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其思想观念往往是同龄人思想观念的集体体现;同时,他们又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其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浓缩和放大。” [2] P86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中央和、教育部等有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方案是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所制定的,从2006年的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简称“05方案”)。

“05方案”是在“98方案”的基础加以修改制定的。“98方案”的课程内容是:(1)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2)思想品德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而“05方案” 则开设了4门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2.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根据国情、党情变更为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在对两个方案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一次整合的过程。“05方案”有很强的继承性,既充分吸收了“98方案”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新的发展。相对于“98方案”,“05方案”把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充实为现在的4门必修课,其课程数目虽然减少了,但覆盖的内容却有所增加,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素养都包含在其中,而且对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和输送是越来越加强的。

二、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3]P281,有的学者更认为“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即将占统治者地位的思想观念,通过教育和传媒,分配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4]P518

不论我们如何探讨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一点我们是能够认识清楚的: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过程,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其核心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则是最重要的环节和媒介。

学校是个体系统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知识最重要的场所和阶段,其作用是渐进和累积的。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政治社会化目标,其中,最重要、最系统的学习和获取阶段是在大学。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在大学阶段所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尽管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学习,促使其认同当下我国政治体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使其尽快地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但是缺乏一些非意识形态的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没什么特别大的助力,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加强

在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任何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灌输的都是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别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但其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指导思想,成为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中淡化意识形态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意识形态功能“退化”的危险。因此,从“05方案”的设置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基于当下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和力度的加强。

“05方案”共开设“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必修课,其中,“原理”、“概论”、“基础”三门课程是在“98方案”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六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课程的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相应地进行了整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整合,不仅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更使其与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向契合,有利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加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另外,“05方案”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该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当下大学生对于历史的淡漠,特别是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和奋斗史的遗忘而开设的,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目的是为了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将爱国的激情用于学业上,为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05方案”的施行,较之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有了明显的加强,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锻造。

(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传统政治文化传习的重视

“政治文化是长期积累的、由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多层次的政治认识。政治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特征。政治文化是人们政治理性认识和政治情感的综合产物”[5]P94,而政治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指的就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或媒介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我国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6】。从“05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来看,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是不遗余力的。

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单纯的传播、普及占领导地位的主流政治文化,而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的传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两种文化。不但不对立,而且可以融为一体,也必须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它要在中国这一富有传统文化的国度里扎根、生长,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有可能,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尽管现在不少学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讲授“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在讲解原典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但是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还有很多大学还是没有重视对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三)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各种教育或交流工具,结合着现实社会的变化,将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传播给社会成员,使其成为合乎政治体系要求、能够胜任一定政治角色的合格的政治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又是社会成员学习和创新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个体吸收政治知识,建构政治价值,形成政治态度及行为模式的过程。

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是将其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而不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甚至认为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均围绕着知识理性的轴心运转——前者以传授知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后者以接受知识为自己求学的神圣目的,最终使得学生沦为消极容纳和存贮知识的器皿,沦为失却主体尊严和思维个性、失却主动进取和积极拓展意志的“工具人”。而学生在学习和接受过程中,大多都没由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认真地学习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更多地是靠僵硬的记忆来应付考试。大部分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完成所谓的“政治课任务”,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其重要性,也就没有产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更没有在互动中激发思想的升华,从而有违大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

(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断裂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人类的进步。但是,教育的这种分离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从一定意义而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分离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的开始,因为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其工具价值逐步得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变成封闭的制度体系。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断裂具体表现:一是与整体教育的分离。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有限的时空里实施的教育。有时候,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政治标签,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二是与生活无关的理想教育,忽视了在人际关系背景下的交往和互动。三是缺乏与实践相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主要是进行理论修养和政治价值观的塑造,既没有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谈不上让受教育者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三、结论

我国当下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基本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为目标而展开的。但是,该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在大学课堂里的多少学时和单纯的课程设置就能够完成的,还要靠老师的循循善诱、社会与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深刻认识和体悟。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光磊.《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生出版社,2006年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8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产生于对民间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人中国,不断开辟了佛教中国化、政治化和世俗化的路程。这里笔者主要探讨佛教的基本思想人生观、善恶报应论和佛性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人生观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人生观是佛教全部思想的核心。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无穷无尽的轮回,即佛教所谓的“”。人们始终无法把握自己、主宰自己,始终无法脱离生死的轮回之苦,始终无法逃脱地狱、鬼、畜牲、阿修罗、人和天“六道的轮回”。只有“不生”才能摆脱痛苦,摆脱轮回,这是佛教最高理想即“涅”,也称为“解脱”。可是这种解脱是只有佛陀才能达到的境界。凡夫是无法超越死生的,原因在于凡夫的三种“不善业”即“贪、嗔、痴”。为了从三种“不善业”中解脱出来,佛教将戒、定、慧三学作为人生解脱的方法。所谓“戒”指戒律,是佛教为出家或居家的教徒制定的规定。“定”又称“禅定”,即调整心态,排除一切杂念,提高专注力,达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慧”就是智慧,是认识和改造自身和世界的一种特殊观点和思维方法。持戒修身,自己自律,方能调整心态,专心致志,最终获得智慧,找到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模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对于佛教的这种悲观唯心主义的人生观,我们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它认为一切现象皆为虚幻。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②从根本上来讲,佛教是一种出世信仰,导致中国古代有些贤士当仕途不如意之时,就容易产生一些消极避世的行为。这种人生观也是一种天命说,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受着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只不过是凭空加多一种痛苦而已,没必要去探寻统治阶级压迫的原因,更不用说去革命反抗。这种人生观有利于平民百姓“顺民”思想的形成与凝固,客观上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

但是这种佛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讲,人生观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佛教总是灌输人们人生是苦的思想,这是佛教的信仰基点,体现出人生观教育在宗教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比较注重社会价值,缺少个体价值。因此,借鉴佛教的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回归于个体自身,注重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人们坚定一种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信念;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荣辱观、生死观、苦乐观。③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像佛教人生观所言,人生确实充满痛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给人们以正确的导向,指导人们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人生是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讲,“戒、定、慧”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自我教育理论是非常有益的。第一,注重内在修身。“戒、定、慧”是一种内在修身之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外在的灌输教育,更重要的,还需要完善个体内在的自我教育。第二,注重自律性。每个佛教徒的“戒”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的,即“他律―自律―自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注重外在的管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完成由他律到自律到自觉的过程。第三,提高专注力。“定”是一种佛教自我修身的良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心态,专心致志,达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我与非我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借用佛教的“定”让我们暂时撇开一切杂念,真正指向内心,正确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第四,追求智慧。佛教的“慧”就是智慧,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是“戒”、“定”之后的知识性获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需要让受教育者摒弃杂念,指向内心,确立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善恶报应论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述佛品》) ④。他把佛教解释为一种抑恶扬善的宗教,认为“善恶观”足以概括佛教的全部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劝导人们莫作恶事,多做善事。对于其出家或居家的教徒而言,则要做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说,佛教徒必须通过自己不断的持修行为,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得到净化,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则能得到生死轮回的解脱,进入永恒的涅世界。在个人的宗教实践中,佛教把善恶观与生死轮回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轮回是依据“业力”来决定的,“业”意为“造作”或“造化”,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它包括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等等。“业”有“染”、“净”之分,“染业”导致恶的果报,“净业”导致善的果报。

佛教这种善恶报应说的思想,在道德方面主要产生了消极影响,因为它培养了人们出世的人生态度,悲观自怨自艾的情绪和高度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旦遇事不顺就归结为自己上辈子或以往的“恶性”,诚然,内因是导致事物发生的根本。可是总是认为个人的恶性导致自己的悲观的遭遇就一定会挫伤人的生存积极性,一直会自怨自艾,埋怨自己的以往行为,已至错过忽视了对现在和未来的把握,最悲观的做法是结束了自己。此外,把不幸归结于上辈子的孽缘,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天命观,严重挫伤人们生存的价值意义。唯一解决的途径就只是遁世出家,信仰佛教,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使人们跳出善恶报应的“死循环”的圈子。从本质上来讲,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想要吸纳更多佛教信徒的谎言,是对人们精神的禁锢和主宰。

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又促使人关注生死的安顿,关切来世的命运,增长道德自律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成了中国民间的普遍信念。事实上,因果报应论一直是维护中国人道德价值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就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说,也不失其部分合理成分可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参考。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讲,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道德行为也必须与人为善,不为己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也主要是教人以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善为核心,这与佛教的善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讲,注重德育对象的层次性,把握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释迦牟尼所说的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承认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客观实际。对于普通大众,只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只要不做各种恶行,多做善事就好了。而对于其出家或居家的信徒而言,要求就相应地提高,则需要“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就是要求他们不仅要抑恶扬善,还需要纯净其内心,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能够成就佛法。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客观差异性,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对于普通的受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而对于一些先进分子,比如党员干部,则需要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的道德。

再次,要重视道德信念的作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净业善报,染业恶报”是不能证实的,但同时也不能证伪的。对于这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点,但是又对我们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就宁愿去相信。而且这也与马克思主义“因果关系”相契合,马克思“因果关系”指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作善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效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够为他人排忧解难谋福利,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坚定这样的道德信念。

三、佛性论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佛教宣扬,人生价值的最高旨趣是修行成佛,进入涅的境界。人能否成佛取决于人的“佛性”。“佛性”原意是指佛佗本性,后发展为觉悟成佛。在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中,主要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具有佛性,能够成佛,其它人都不具有佛性,都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禅宗的创始人慧能就认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⑤也就是说,若悟到自己的本性,人人皆可成佛;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就算是佛也会被赶下神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实质体现的是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生命都能够成佛,在机会上是平等的,无高低贫贱之别,与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无关。⑥慧能佛性思想还表现在他的“即心即佛”。他认为智慧是人的自性、本性,也就是本心。人只要认识本心,就能获得解脱,就能成佛。他认为,“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⑦人们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⑧。在这里,慧能把自性与佛性统一起来,认为离开自性便没有别佛,而所谓自性,只能在人性之中,不可离开自身之外以求佛。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价值取向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其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佛性”究竟是指什么,一切众生是否都具有这种属性,有这样的属性是否可以成佛,佛又是什么。所以,这种思想是在鲜明的的立场角度而言的,脱离宗教层面,在世俗中来探讨未必是合理的。

但是,这种思想却是对古代德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道德善恶大小之别,而不存在身份地位等级的高低。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地、大张其鼓地宣扬平等思想。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思想主要应借鉴在处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中,以往的德育主要是一种“主体―客体”的灌输模式,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灌输的鲜明阶级立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缺乏主体自觉主动的参与,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不公平的关系;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佛教这一平等观,在德育中,应该重建一种“主体―主体”的学习探讨研究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起着导向监督作用。尊重受教育者,坚信每个个体都有能够学好知识的可能性。

佛教德育思想是从独特视域对人类的道德生活、道德本质、生命意义等探析的道德认知成果,属于宗教学说,是人类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出现解构和重构的问题,出现了社会的信仰危机、思想迷惘和道德失范等问题。研究佛教基本思想对于发掘其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

②《金刚经》

③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41.

④《法句经・述佛品》

⑤《坛经・付嘱品》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9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那么,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当代的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当代的大学生们就是成长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是他们的标志。第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策使得当代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家长倾尽全力的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也养成了自私、娇纵、缺少社会责任感甚至不善与人交际等诸多问题。

这种现象最初就表现在新世纪之初,第一批"80后"进入视野,引起了长达十年的争议,有人说他们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有人说他们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十年过去,"80后"们相继过了三十岁之后,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层,"非主流""脑残"这些字眼把"90后"推倒了风口浪尖,随之而来的"拼爹"、网上晒名车名牌包等恶性事件让许多人甚至对中国当代的青少年一代失去信心。实际上,一方面我们要感谢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使得当今时代许多事件都比过去更加公开透明了,但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我们的的确确要认识到,对于思想政治、道德品格的教育绝不应该是一纸空谈,而是需要真正落实的。

其次,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我国目前全日制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列为必修科目。这说明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的重视。而且,在我国实际上从小儿入学的阶段起,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也一直贯穿着始终,国家的态度始终是把思想品德和知识文化当作同等重要的内容的。

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却有些尴尬。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繁多、词语晦涩难懂、内容枯燥,许多学生都不愿参与其中,即使上课也只是为了修学分而修学分,为了考试而考试,许多老师更是为了留住学生而想方设法的点名签到。

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时,人生道路的选择同样暴露出问题。一部分年轻人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缺乏对他人、对集体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只注重实现个人价值;许多人选择工作眼高手低,既不想吃苦受累,又想要高薪水和好待遇;且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极强,当理想与现实不符时无法承受失败、甚至走向极端。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社会的整体大环境,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态度,都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结果。

二、如何有效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从而在走入社会的时候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一项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战略任务。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思想意识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国家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大环境。只有从制度上重视起来,才能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关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进的动力和良好的氛围。

第二,根据大学生乐于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到丰富的社会事例当中,既生动活泼又灵活具体,而且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完成从产生兴趣到真正理解的过程。

第三,学习我国基本国情,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通过广泛深入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全社会中的一员的光荣的职责,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教会学生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当面对到关于人生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或人与社会的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一科学武器武装自己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五,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定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和大学生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教师应多于学生互动沟通,运用自身的能力向学生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运用亲和的态度了解学生的想法、看法,改变以往传统课堂一人说、大家睡的窘境,鼓励大家多想多说,将课堂调动起来。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他们知识的获取与人格的塑造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然而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却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抵御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机遇。网络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实效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一积极影响作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

1.2转变传统教育者的施教思维和表达方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内化是关键,同时也是外化的基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是从报纸、书本、身边的具体事例中寻找素材,搜索资料,然而其中许多信息滞后,缺乏时代感和号召力。传统教育者往往处在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受教育者往往是被授予的角色,会产生一种被动的情绪,很大可能有逆反的心理,因此真正的思想问题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网络这一新型的“第四大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便捷的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又为所有网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的交流平台。

1.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

网络的自由性和互动性给高校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和沟通的自由。从BBS、博客,再到当今流行的微博等,都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想交流平台。因此,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舆论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重点锁定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针对主题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论坛,让论坛具有特色,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在社会实践当中,当代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在实践中和团队之间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培养团队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和集体的重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动他们努力克服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培养自身远大的理想目标。

2.1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扩大实践教育参与的广泛性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意识的培养,把实践教育更多地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实践教育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应当与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形成实践教育的日常化和经常化,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把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他们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引导下来学习,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们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例11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基于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现实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融入大学生周围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悄然无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回归现实,联系实际,归纳其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加快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主体意识不强

教育主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由于实际情况的局限与教育意识的淡薄,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而且其教育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简洁明了,不能达到教育主体的预期效果。所以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时,教育主体往往会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理念,部分教育主体也只是运用一些形式上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专业课内容相结合。另外,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某些教育主体缺乏必备的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不能以身作则地感染学生,阻碍了其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实现。

2.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当

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是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其具有隐藏性等特点不易被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我们如果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资源则是那浮出水面之上的部分,令人瞩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资源犹如水面之下的部分,它隐而不露,却更加雄伟壮丽。”一方面,高校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不足。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疏于专业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忽视了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开发不足。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难以开发利用其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利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方式。

3.教育衔接联动成果不理想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三者的衔接联动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传递的信息一旦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相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就极易产生动摇。同时,家庭中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举止,容易与学校的教育内容相违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的教育环境传递的教育信息不同,衔接不一致,给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优化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加快推进其开展刻不容缓。针对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1.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挥,教育理念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直接影响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目标不仅是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生活经验,还要真正实现尊重和解放大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凸显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离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源起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生活事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不解之缘”。这就要求其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从现实出发,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合理需要,使其在体验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另外,该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源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根据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充分挖掘贴近生活的典型实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2.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由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隐匿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等特点,教育者容易忽视大量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单一死板。因此必须要充分开发整合其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开发整合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美国学者理德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高校校园文化正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因此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要求等融入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注意校风校纪中教育资源的挖掘,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制度文化中,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充分利用规章制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第二,开发整合高校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课程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还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专业课,教育者都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课程相糅合,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教育格局,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

第三,开发整合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二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兴奋点,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相结合,如读书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一,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熏陶与教育。

第四,开发整合网络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高校不仅要开设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以弘扬主流价值观,而且要增加一些隐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注意版面设计形象生动,教育内容新颖有趣,以吸引大学生主动浏览,无声无息地接受教育。但是网络文化信息泛滥,良莠不齐,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凝聚强化教育协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