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务报表要求

财务报表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报表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务报表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78-02

1 什么是财务决算

我们企业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至12月份对财务决算进行准备。财务决算就是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运营状况、经营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比较,结合文字说明及专项报告,给企业决策层提供未来经营发展的重要信息。

2 财务决算的标准

2.1 加强组织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决算工作高质量及时完成 财务决算工作要积极的适应市场经济形式的变化,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通过组织领导,分解落实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工作模式,保证财务决算任务能够高效高质完成。

2.2 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核算,保证会计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市场竞争、目前经济形势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规范我们的财务日常工作,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操守,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我们开展工作打好基础。①严格执行财务核算办法,不得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等人为的调节企业的经营成果。②依据真实的交易活动、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表。③严格按照收入确认原则、成本费用扣除标准、特殊交易活动适用特殊账务处理方法,严禁适用不实手段和其他任何的形式进行账务操作。④充分的披露财务信息,不得瞒报虚报;也不能用数字和表格方式代替我们文字说明部分和专项报告的说明事项。

2.3 清算检查特殊业务处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由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企业业务的高风险,谨慎的运用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依据企业的业务、运营目标、资金情况、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水平,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选择适宜的种类。

2.4 深化分析与成果利用,发挥财务决算的管理功能 企业应该深化财务决算成果的利用,使其对决策层决策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决算结果的利用,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资产管理运营、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财务决算工作作为契机来查找财务管理工作的漏洞,进一步完善财务工作,完善重大经济事项书面备案制度,持续不断的升级、优化内部控制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成本费用支出的分析,与企业预算目标、标准成本以及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对比,查找成本费用管理的短板;通过现金流和资金链条的分析,关注我们的企业负债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防范财务风险;通过投资项目分析,反映项目投入与效益的状况,对无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较低的,以及与预期回报率相差甚远的项目,应突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方案,或者我们放弃方案的预案;通过全面的预算执行对比分析,对照预算目标,找出预算与实际的差距,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也是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进行一个评估,形成预算和决算的良性循环管理。

2.5 统筹协调资源,强化审核审计,高质量完成决算报告 企业在财务决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统筹协调内部资源,加强审核与审计力度,规范编制决算报告。①做好投资规划、人力资源、科研开发等非财务信息的填报工作,落实填报责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②强化财务决算审计管理工作,超过服务年限或不合格的审计机构应予以更换,明确主审和辅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务与责任,严肃审计纪律,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应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意见,对调整事项应及时调整,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调整事项形成书面记录并反映至审计情况说明书中,不得影响中级机构的独立性和鉴证力。③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切实履行好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④电脑审核和人工审核要相结合,以多种的审核方法,提升财务决算数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⑤做好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审核涉及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方面以及事项。

3 财务决算报表编制

①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组成部分。封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变动情况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企业基本情况表等其他附表。

②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③会计报表附注内容。

④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内容。

⑤财务情况说明内容。

财务决算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协作,非财务部门财务信息的归集到财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密切相关。决算是对各个部门预算情况的执行结果的考量。它需要每一位财务工作者的高度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专业的知识与经验,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4 解决财务决算制的对策和途径

4.1 创新管理体制,为项目财务决算制营造环境。通常情况下,好的管理体制,才能为财务核算创新工作提供保证,可以说财务核算模式的改变往往与公司的管理体制相辅相成。根据既定的战略规划,公司总部需要加快实施两级管理的步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精兵简政,彻底改变机构臃肿的现状,将管理职能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项目部财务决算作用的发挥。

4.2 转变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项目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核算、自我控制,进而从根本上做到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创效实体。

4.3 建立和完善财会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委派制。在目前条件下,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这时通过实施会计委派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搞好决算的有效办法。

4.4 重视人才的培养、利用和保护,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4.5 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考核评价体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符合实际的项目经营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按照与企业整体效益的相关性,分配不同的权重,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为目的,摒弃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考核指标,增加更相关的指标,对项目经营情况定期考核,按照规定实施奖罚兑现,促进项目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4.6 加大公司总部财务监督检查和工程项目专项审计的力度。①完善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规范项目部银行账户的开设。②推行全面预算,实施有效财务控制。③加强税费交纳的管理,维护企业信誉。④成立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⑤扩充审计队伍,加大项目审计力度,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4.7 以网络财务为平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网络财务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形式,它是运用网络财务软件,基于网络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1.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组织工作。因为财务决算的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要充分的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同时还要与企业自身经营模式跟发展趋势的变化相协调。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要注重财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的经理更要做好部门组织工作。因为要将一个相对具有独立性质的整体工作分发到各个部门,要保证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并且在工作中环环相扣,尽量少的出现偏差,这是非常考验领导者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但是因为是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配合的局面,财务决算的工作相对的出错率就会减少,工作的效率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工作人员要有法律意识。在社会中,人们的固有思想是财不外露,因此也有许多多的人愿意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信得过的人来管理其公司的财务。因此,就要求从事财务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法律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对目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对市场竞争力要有效的分析掌握,更要对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对企业有影响因素有相对清晰的认识,更要对日常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做到不谎报、不瞒报、不虚报,保证所有的工作的流程都是合理合法的,要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为财务人员自身的发展与后续的工作都有良好且深远的影响。财务人员工作的合理合法是保证企业发展的真实性、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保障。

3.加强风险管理。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企业要正确的认知业务的风险,要相对谨慎的运用金融工具或者其衍生的工作。比如在选择一款财务软件时,要考虑该软件的服务器是否稳定,是否具有合法性,操作是否安全,计算是否正确,信息查询是否准确,售后服务是否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根据企业的业务、资金状况、运营目标、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在国家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出一款适用于自身企业的财务软件,这样就能相对的较少一部分金融软件方面出现纰漏,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因为财务系统是关系着企业命脉的,因此也希望企业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如果企业规模允许,也可以设置核算部或者是精算组,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财务报表做二次计算核对,力求精益求精。这样即使在第一轮工作中有错误出现,第二轮核对工作也能发现,不仅降低了工作中的出错率,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约束第一轮工作的财务人员做到安全、高效两不误。

4.成果利用与深化分析。在日常工作中,要让财务预算的管理功能发挥出来,深化对其成果的利用,帮助决策层在决策时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资产管理的运用、成本费用、资源配置以及决算结果的利用等进行一系列深入的分析,通过财务决算的契机查找财务管理工作当初出现的漏洞,并进一步的完善财务工作,完善重大经济事项的书面备案制度,并持续的优化、升级内部的控制程序,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双重目的。通过对成本费用支出问题的核算分析,与企业标注成本、预算目标以及同行业的水平做对比,可以找出企业自身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的不足。通过对企业资金链条与现金流动的分析,实时关注企业的负债规模,防范财务风险,同时也能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对一些在工作中没有突出贡献、相对回报比较差的项目,应该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整改意见或者重新制定预案等。要通过全面系统的预算执行对比分析,对照预期目标,找出预算与实际中的差距,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析比较,这也是预算编制合理性的进一步评估,使企业真正形成预算与决算的有利循环。

5.统筹协调,强化审核。想要完成高质量的决策报告,企业应该在财务决策编制的过程中统筹协调其内部资源,加强审计与审核的力度工作,制定规范的编制决算报告,提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投资计划报告、科研开发设计等非财务相关方面的信息的填报工作。要落实填报的负责人员,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要强化财务决算审核审计的管理工作,将超过服务年龄的或者是不合格的审计机构应更换掉,明确主审与复审的会计事务与所审计的责任与任务。要严格的制定审计纪律,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与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也要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专业结论与意见,对所需要调整的事项也要做及时的调整。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不能达成一致的事项,应形成书面的记录并将其反馈至审计情况的说明书里面。企业内部的设计机构也要切实履行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职责,人工审核与电脑审核相结合,采用多种多样的审核方式,以提高财务决算工作中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提高审计工作与财务决算工作的工作效率。要提前做好财务决算、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与重点审核所涉及的企业综合性绩效评价方面的事项,使员工更积极的参与到财务决算与审计审核的工作当中来。

二、财务报表编制

财务决算年度报表由封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更表、资产变更情况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企业基本情况表与会计报表附注内容表和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内容等附属表所组成。

三、财务决算制度的解决途径与对策

1.创新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是财务核算创新工作的前提保障,财务核算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依据既定的战略规划目标,企业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精兵简政的策略,从而彻底改变机构臃肿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确保了企业项目部财务决算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职能发挥到最大。

篇3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模式(Model)最初从物质形态领域形成,后移植到认识形态领域,目前已逐渐转变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和结构体系(翟亚军,2011)。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 Joyce)和威尔(M. Weil)等人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应是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要素与教学结构的教学活动总和(高坤华等,2014)。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范式和计划,其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比较

如表2所示,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性质为专业课,其学分数为2或3。

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笔者对几所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3。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与最终境地。如表3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等;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企业价值评估等。

四、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除传统的课本教材之外,应有经典专著和参考教材、文献资料作为补充,还应包括学科前沿、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科研成果等。这些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必须进行系统重构(高坤华等,2014)。

目前,以下几所高校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本原理及基本报表;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财务分析的方法;流动性及风险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盈利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现金流量状况评价;综合分析。(2)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企业价值评估。(3)南京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扩展和综合运用。(4)首都经贸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基于价值评估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损益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非财务信息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风险分析;盈余特征、盈余质量与盈余预测;盈余操纵分析;盈余预测;基于盈余预测的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5)江西财经大学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概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南京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7)南京审计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融资活动分析;投资活动分析;经营活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分析;信用分析;前景分析与估值;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综合案例。(8)上海金融学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上市公司特定指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会计操纵与财务预警分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宋夏云,2015)。通过以上汇总可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块: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涵义和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方法等;二是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如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三是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如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四是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五、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如表4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六、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比较

如表5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为主。

七、研究结论

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其教学目标在于: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和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其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2]乔伊斯,威尔.丁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夏云.本科会计学《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4]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篇4

一、财务报表要素的含义

IASB在《关于编制和提供则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称之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他们分成大类,这些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的列示,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 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中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构成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FASB在1978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中指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构成的基石,是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在财务报表项目中用数字和语言代表确定的企业资源以及对资源的要求和交易、事项和其他境况的影响导致的那些资源及对资源要求的变化。

我国会计学者提出了财务报告要素的概念,认为会计要素就是财务报告要素,“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是会计用以反映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会计要素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我国会计理论界还有一种提法叫做财务会计对象要素,认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是作为财务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的必要构成内容,它是依据资金运动规律和财务会计目标要求,社对资金运动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结果” 。“实际上,财务会计的要素不过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理论所提出的会计要素,也就是财务报表要素,给出了财务报表要素的所有可能的范围,无论是“过程论”、“资金运动论”、还是“经济活动论”,其实财务报表要素并没有这么广的范围,所有时期的财务报表要素都是有约束性条件的,这些约束性条件就是货币计量和一定时期的财务报告目标。中西方在财务报表要素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各自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不同有很大关系,西方的会计理论特别是近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看起来多了实际而少了抽象。我国的会计理论由于一直是国家主导,所以理论研究缺乏深厚的实践土壤,抽象的东西多,所以会有会计对象这样的概念。

总而言之,西方会计理论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还是“统计”式的,是通过财务报表来认识财务报表要素的,虽然语言表述各有差异,但总体上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是财务报表为了提供交易和事项对企业的影响而形成的按经济特性进行的分类。我国的会计理论中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是通过财务会计对象来进行的。而财务会计对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使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联系,我国会计理论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无论大家对会计对象有哪些不同的认识,比如“过程论”、“资金运动论”、“经济活动论”等,但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界定上基本上认识是统一的,那就是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其实无论大家对会计对象在概念上有多少不同的看法,但因为它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是一个连接抽象与具体的中介,所以并不会对整个财务报表要素理论产生太大的本质的影响)。笔者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依据会计目标的要求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交易和事项所做的分类。

二、财务报表要素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要素是分级别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这里面就有两层意思,一是事物的构成有可能是多元化或者多层级的,使得理论上存在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会不同;二是不同事物的要素应该不同。

财务报表要素中越是高级的部分,越是容易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而越是低级的部分,越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级别的财务报表要素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越是高级的要素越不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所以财务 报告要素的确定也是分级别的,高级的部分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借贷记账法理论决定的,而低级的部分是由各地区的具体环境决定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法律以及该地区会计理论的历史等)。

财务报表要素理论是复式簿籍理论的一部分,所以只要采用复式记账法那么在最高层次的财务报表要素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财务报表要素的最高级层次的分类按照人类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发展过程,第一层是资产,第二层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收入和费用,第三层是第二层的具体化。其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初与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这一过程与人类对财富(或者说是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的认识紧密相连:人类最初对财富的认识就是财产,用会计语言讲就是资产,财产(资产)的多少代表了财富的多少,并且在经济最初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负债的概念,即财富=权益=资产。这种认识下人们关注财产的规模,财务报表要素的主要内容就是资产。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形式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的时候,人类对财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及财富=权益=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这种认识使得人们除了关注资产要素,也开始关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并且空前地开始关注收入和费用要素。那么随着近代股份公司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出现,人们对财富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及财富=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的市场价格又与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识有关,如果说投资者的这一认识形成有一部分来自财务报告,很显然财务报表要素就显得很重要了。什么样的财务报表要素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更好的揭示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已经显得有些不适应了,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增多,交易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呈正向发展趋势,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也趋于其未来的价值走向。而我们以往的财务报表要素是一组面向过去的分类。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我们的收益表要素,传统的收益表要素是以收入费用观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及把一定时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确认为本期的收益,并严格遵循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实现、配比、稳健等原则,这种做法使得一部分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事项和交易,虽然这些事项和交易对企业未来价值是有影响的,却无法在当期的收益表中反映出来,比如企业的持产利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我们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其1994年报告的资产净值还为4.5亿至5亿美元之间,但到了1995年2月末就倒闭了,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价值走向时,他们更需要财务报表要素可以反映这一信息。于是出现了全面收益这个财务报表要素,它包含了报告期扣除所有者向企业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股利以外的所有者权益方面的全部变化,弥补了传统收益表要素的不足。这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及收益是一定时期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同时也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念的体现。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要素与环境的关系,以历史的观点看,最直接的仍然是某个时期对企业财富的影响因素在财务报表中的分类列示。而与影响财富的因素最直接相关的是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组织形式。

三、财务报表要素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

如果说会计目标对财务报表要素有影响,那是因为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不同的倾向,从而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才对财务报表要素产生间接的影响。在股份公司筹集资金不是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以前,企业的财务报告主要面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真实可靠是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要求,所以要求的会计确认理论是交易观,计量理论是历史成本观。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成了财务报告的主要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要求其对决策有用,而投资者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这时传统财务报告明显无法满足这一新的需求。随着会计目标的变化,对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理论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会计的确认从交易观向事项观转化,计量理论从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计量观转化。这种变化首先影响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含义,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交易观和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观,那么只能对真正发生的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资产就会会界定为在“在过去的交易中取得的经济资源”,收益会定位在“已经实现的收入”。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观,会计将会对尚未发生的交易带来的收益进行确认,因而,资产可能会定位在“未来取得的经济利益”,收益可能会定位在“已经实现和尚未实现的全面收益”。其次这种变化要求有新的财务报表要素来反映由于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观所产生的新的“收益”,于是出现了像“全面收益”这样的财务报表要素。同时这种变化对会计确认和计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如果要反映未来的价值,财务报表要素的范围就有可能扩展至不一定是可确认或者可计量的,而只要它能对预测未来的价值有用。当然这对会计理论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比如对我们会计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像会计假设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财务报表要素发展的过程来看,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财务报表要素的概念,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财富重要的事项记录下来。虽然财务报表要素发展到今天有了自己全新的体系和内容,但仍然是在反映所有者(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已经是利益相关人了)认为对他们财富或者其他利益(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不仅仅重视物质财富的多少,还有了其他的需求)重要的事项。但是利益相关人对财务会计(要以财务报告为形式,财务报表要素为基础)提出的主观性目标,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影响是倾向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比如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的提出,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问题。也不能决定财务报表要素的基本分类和内容,只是在反映信息的倾向性上有变化。从而影响对财务报表要素含义的界定和产生新的财务报表要素以适应新的信息质量要求,比如“全面收益”这个要素的出现。

总之人们对财务报表要素的需求主要随人们对财富的认识而相应变化,环境给予了财务报表要素在高级框架范围内的最广泛和最丰富的可能内容,会计目标则修正这一可能,使财务报表要素成为一个可以实现和有用的、与其他方方面面都相互协调的那种分类组合结果。但要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则除了受会计目标的制约外,还要受到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本身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

[3]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文硕:西方会计史(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篇5

一、引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了列报和披露的某些要求,但现行概念框架则并未统一规范列报和披露。有人认为,上述状况导致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总是关注正确的披露,而且披露冗长松散,还使得对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缺乏清晰的理念。相关各方建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建立披露框架,确保披露与投资者更为相关的信息,并减轻编报者的负担。相关各方认为,披露框架应:(1)提供一套系统的披露框架,以复核披露的必要性,简化披露程序,减少编报成本;(2)考虑披露的成本效益;(3)增加对重要性的讨论,以确保只披露重要的和相关的金额;(4)确定清晰的信息沟通目标,使披露易于理解及具有相关性。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主体主要财务报表中披露财务信息。“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比列报更为宽泛,是指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报告主体有用财务信息的过程。财务报表(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中的金额及描述)和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披露的形式。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主要财务报表中未列报的有用信息:(1)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项目的明细分解;(2)未确认资产和未确认负债;(3)源于主体已确认以及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哪些信息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哪些信息在附注中披露,通常根据特定主体自身的事实和情况而定。

二、主要财务报表的列报

(一)什么是主要财务报表?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未使用“主要财务报表”这一术语。在本讨论稿中,主要财务报表是指:(1)财务状况表;(2)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或损益表和综合收益表);(3)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主要财务报表传递的是关于主体的总括式信息,每一主要财务报表反映这些信息的不同侧面。现行概念框架并未包括主要财务报表列报的相关指引。理事会认为,此类指引有助于其决定某个项目应当于何时在主要财务报表上列报,以及何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二)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

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应当是:提供关于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的总括信息。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应分类和汇总,而且分类和汇总的方式应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的总括信息包括:(1)主体已确认的经济资源及对主体的要求权(即与主体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2)这些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包括主体财务业绩的相关信息;(3)主体管理层解脱其使用主体资源职责的效率和效果情况。由于主要财务报表仅提供已确认要素的总括信息,并未包含未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主要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完整。财务报表使用者在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时,还需要考虑财务报表附注及其他渠道所提供的信息。

(三)财务报表分类和汇总

财务报表列报的一个关键是要有效地传递信息,同时使信息可以理解。通过把财务信息清晰、简洁的分类、描述和列报,可以使信息容易理解。分类是指将具有相同特征的项目进行整理归类。汇总,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将一个类别的各单个项目予以加总。为使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的信息具有可理解性,主体应将已确认要素相关的信息分类和汇总,并以总括形式进行列报。汇总的主要优点在于能使主体以可理解的方式披露其经营活动。汇总可以使主体突出强调相关项目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评价其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是很重要的。如果应用恰当,汇总可以综括大量的信息,使主要财务报表更具可理解性。但是,信息汇总后,也会丧失细节。因此,如果进行了不恰当的汇总(例如,把不同类项目予以加总),则会使有用的信息含混不清,有时甚至变成误导性信息。因此,财务报表对信息的汇总,既不应包含大量非重大的细节性信息,也不应加总不同特征的项目。也就是说,汇总不能使有用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相关的信息,对单行项目及其小计进行分类和汇总时,应当基于相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1)项目的功能,即主体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以及此类活动中的资产和负债),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制造、广告、市场营销、商业开发或管理;(2)项目的性质,即区分不同项目对类似经济事项有不同反应的经济特征或属性,如批发收入和零售收入;材料、劳务、运输及动力成本;或固定收益投资和权益性投资。(3)项目的计量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需要基于个别事实和环境以及对总括水平相关性的评估,来决定主要财务报表列报哪些单行项目、小计和总计。而在某些情况下,理事会可能要求主要财务报表列报某一特定项目(假设其对主体具有重要性)。如果一个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对总括性地反映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至为必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具有有用性,理事会就会要求主体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四)财务报表合并项目抵销

由于财务报表合并项目抵销是合并不同的项目(如资产与负债的抵销、收益与费用的抵销,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抵销,资本投入与资本分配的抵销),因此理事会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抵销均无法提供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最有用的信息。但如果抵销后列报,对特定财务状况、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反映更加忠实可靠,则理事会可能要求予以抵销。另外,如果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必要时理事会也可能允许抵销后列报。

(五)主要财务报表之间关系

任一主要财务 报表都不凌驾于其他主要财务报表之上,其地位相同同等重要,财务报表使用者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一并阅读分析。通过主要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方式方法,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形成全面的认识。如果各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报表内列报的各项目之间关系均清晰明了,财务报表使用者就更容易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

(一)财务报表附注目标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主要财务报表的补充。因此,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理事会认为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以下项目的有用附加信息来补充和支撑主要财务报表:(1)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2)主体管理层和董事会解脱其使用主体资源职责的效率和效果。为达到有用性,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要做到这一点,附注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理解管理层为解脱其使用主体资产而采取的行动对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此类活动应包括:(1)主体资产免遭不利经济因素(如价格和技术更新)的影响;(2)确保主体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合同。

(二)财务报表附注范围

1.综合信息.理事会认为,为实现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理事会应在通用披露准则(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或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主体披露下列信息:(1)关于报告主体的总体信息(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管理层和董事会为解脱职责而使用主体资产的效果);(2)主要财务报表确认的金额,包括这些金额的变动(例如,单行项目的细化分解、向前追溯和调节等);(3)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性质和范围;(4)源自已确认、未确认资产和负债风险的性质和范围;(5)影响列报金额或披露金额的方法、假设和判断及其变动。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指引,目标并非要求主体提供能让财务报表使用者重新计算主要财务报表已确认金额的信息。相反,披露指引应要求主体提供充分的信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识别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关键驱动因素,理解源自资产和负债的关键风险,掌握导致财务报表计量存在不确定性的关键事实。

管理层对主体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评价,对外宣告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现计划所采取战略的分析,属于管理层评论,超出了财务报表的范围。

2.前瞻性信息。财务报表及附注提供了现有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附注还进一步提供了已确认金额(明细分解、描述、风险)和已存在但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细节性信息。财务报表附注通常不包括计划的、未来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前瞻性信息是指与未来相关的信息,如愿景和计划方面的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公告——《管理层评述:列报框架》指出,前瞻性信息颇为主观,须通过职业判断方可编报。理事会的初步意见是,只有能够提供报告期末或报告期间已存在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信息时,才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前瞻性信息。例如,如果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系基于未来现金流量,要理解所报告的计量结果,则估计此类现金流量所用的方法、假设和判断方面的信息就是必要的信息。另外,要理解此类计量的敏感程度,关于未来结果(风险)可变性方面的信息、关于假设和判断程度方面的信息也是需要的。其他类型的前瞻性信息也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如果主体编报的话,应在财务报表之外(如管理层评论)予以列报。

3.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类型。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披露要求时,理事会将基于项目的不同性质,考虑采用不同的披露形式(例如,二级明细、描述、向前追溯、敏感性分析)。基于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以及满足该目标的有用信息类型,下表列示了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部分披露类型示例。单项附注可能合并两项或更多披露类型,一种披露类型也可能提供两种有用信息。例如,对一项负债的到期分析,既提供了该义务的进一步信息,也提供了流动性风险信息。类似地,单项附注可能提供一组资产的信息,包括与该组资产的相关交易、源自资产的风险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4.比较信息。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以前期间的信息,即比较信息。允许(有时甚至是必须)额外列报比较信息。比较信息能够提供评价当期财务报表的趋势信息,从而具有相关性。因此,比较信息是主体当期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财务信息重要性的披露

(一)重要性界定

概念框架第三章规定:“如果信息被遗漏或误报影响使用者基于特定主体财务信息所作出的决策,信息即为重要。换言之,重要性是相关性中与特定主体有关的一个方面,它基于某一主体财务报告中与信息相关的经济业务性质或金额(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本委员会无法为重要性规定一个统一的数量界限,也无法预先裁定特定情况下的重要性。”《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1)如果信息不具重要性,则主体不必提供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特定披露;(2)当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要求不足以让使用者理解特定交易、其他事项或情况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时,主体应当提供额外披露。

(二)重要性披露

理事会认为,现行概念框架已经清晰地阐述了重要性概念,理事会无意修改上述规定,也无意增加其他描述。但许多人认为,实务中对重要性这一概念的运用方式方法,是导致当前财务报告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的看法是,在考虑重要性时未正确运用职业判断,结果是披露了过多不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却又披露不足。因此,理事会正在考虑通过修订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培训教育资料,对重要性运用提供更多指导材料。这些指导材料将特别强调以下事项:(1)如果满足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披露要求的信息不具重要性,主体应予省略;(2)为实现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目标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会计准则可能对重要项目的额外披露提出特别要求;(3)对不重要信息进行披露,可能损害已披露重要信息的可理解性;(4)主要财务报表列报的某单行项目具有重要性,如果仅此而已,那并不必然说明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该项目的 披露要求对主体财务报表均具重要性。主体应分别评价每一项披露要求的重要性。

五、披露和列报的形式

(一)披露目标

包括披露和列报的每一项具体会计准则,都应含有清晰的目标,来指导主体确定最佳披露和列报。理事会应当提供指引,帮助主体决定在其财务报表范围内,特定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如果是这样的话,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但不重要的某些信息将不予披露。相反,某些重要的信息则需要进行额外披露。

(二)沟通原则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为达到该目标,具体会计准则中的披露指引,应致力使财务报表披露(包括列报)成为具体会计准则引导下的信息沟通形式,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遵循具体会计准则特定要求的一种机械形式。因此,在规定具体会计准则的披露指引时,理事会不仅需要考虑在通常情况下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即如实反映相关的信息),还应研究开发能够有效改善此类信息沟通的指南。“有效沟通”,是对“如实反映”这一基本质量特征和“可理解性”、“可比性”这两个强化质量特征的反映。为此,理事会在制定披露要求时应考虑以下沟通原则:(1)披露指引应当致力改善特定主体有用信息的披露。也就是说,披露指引应突出强调交易、事项或情况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以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主体的理解。披露指引不应采用不针对特定主体的程式化格式或通用信息,因为它们会损害有用信息的可理解性。(2)披露指引应当使披露更加清晰、平衡和可理解。披露指引应当给予主体一定的弹性,在不遗漏有用信息、财务报表不必增加不必要篇幅的情况下,披露应尽可能地简洁和直接了当。(3)披露指引应明确,披露的组织方式应向财务报表使用者突出展示重要的信息。因此,如有可能,披露指引应当允许主体自行决定披露的顺序,或单项披露中应强调的重点。(4)各项披露应相互联系。披露指引应当使披露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主要财务报表项目与附注信息的关系。如果可行,披露指引还应要求或允许主体揭示不同附注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如果有可能,还应揭示附注信息与其他公开信息(如管理层评论中的披露)之间的关系。在可能和适当的情况下,具体会计准则应当允许使用交叉索引。(5)披露指引不应使相同的信息重复出现在财务报表的不同部分。理事会在制定新的披露指引时,应对现行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复审,以使信息的重复降到最低限度。在某些情况下,连接不同的披露(比如交叉索引)是适当的。(6)披露指引应在不削弱所披露信息的有用性的前提下,致力寻求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制定披露指引时,理事会应就信息的主体可比性、期间可比性与给予主体一定弹性(即由主体决定以最可理解的方式披露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披露)的必要性之间作出权衡。该权衡将决定理事会是否允许或要求进行某项披露以及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应规定披露的形式(例如,用列表形式披露而不用描述式披露)。

(三)电子形式财务报表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092—02

近年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各企业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企业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种手段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其中,企业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在具体的实施应用过程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制约着企业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和目的

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是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在结合企业其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综合的比较和评价,从而给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许多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着不同程度的关心,要求通过财务报表所展示的各项内容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企业自身管理和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也逐步拓展新领域,向经济多样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已不能满足企业新型运营管理模式的要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显现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企业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受财务报表本身特点的影响,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所展现出来的不足,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最本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企业财务报表所展示的信息只限于单个企业

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借以观察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工具,只能收集单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却不能了解反映出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评价是具有相对性的,只有将企业放在整个行业中进行评估、比较才能对企业作出合理的评价分析,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然而由于企业财务报表都具有保密性,不能对外部毫无利益关系的集团或个人进行公开,因此,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企业财务报表所展示的信息只限于财务性

企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其所能提供的信息也仅限于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只能以定量的货币计算和货币信息来反映企业财务方面的状况。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众多,而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并不涉及产品竞争力、人力资源质量、员工素质和心理状态以及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关注度等方面的内容,很难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全部状况。只限于财务报表的分析的局限并不能代表企业全面的经营状况。

3.企业财务报表所展示的信息存在滞后性

就我国企业的现状而言,除少部分的上市公司外,对于大多数企业在年报中是否揭示未来发展情况预测性信息未作出明确要求。因此,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针对企业以往的财务数据信息,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然而前瞻性的财务预算信息对于企业的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反映着企业的发展前景。

4.企业财务报表所展示的信息由历史成本得到

企业财务报表大都是对企业资产中实际成本的反映,但在物价波动较大或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将会产生企业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与企业资产实际价值相脱节或相背离的状况,这就会导致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质量失真,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后果。

5.企业财务报表所展示的信息由近似计算得到

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计算整理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对于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些账务的处理无法准确核算。譬如,收入的确认,坏账、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以及在建工程和制品完工程度的估计等等内容的核算都无法实现精确性,而是根据会计人员的相关职业判断估算出来的,一般均采用近似值。这种数据失准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

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解决对策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只有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实施改进,完善报表分析的效用,才能使企业财务报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和对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作用。本文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企业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是解决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问题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克服疏忽性失误的基础上,要不断结合现实状况,与时俱进,解决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具体问题。

(二)构建科学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

科学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不断完善的前提。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综合考虑,保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有效性。

(三)完善对比率分析问题

各种比率的有机联系是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全面分析的有效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够抓住重点,避免多重线性相关现象的出现。

(四)重视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的了解分析

行业背景要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反映社会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决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对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和战略分析,得出对企业发展有益的结论。

四、结语

目前,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已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克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一、财务报表的概念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企业会计账簿和记录及相关资料,并按照规定的格式,总括反映一定期间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报告文件。这些报表相互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情况。

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探讨

(一) 财务报表反映的过去性与未来决策性的不对称

财务报表的编制通常是按月,有些报表是按季度或年进行的,它们编制的基础是过去一个月、一个季度或是一年发生的经济业务,这些都是历史事项,那么他们所反映的也只针对历史数据得出来的历史上的信息,缺少了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这使其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

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决策。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制定未来决策信息,这就要求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可预测性和先进性, 很明显两者在信息的实质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二)财务报表反映的结果与风险反映的结果的不对称

我国现行的会计模式主要是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财务报表中除现金流量表外都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编制的。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必然存在会计估计和判断,例如一些会计科目坏账准备的计提、无形资产寿命的认定、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等。这些主观评估和判断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财务报表反映的结果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具有确定性;而风险反映的结果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明显的不对称性会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面临巨大的困境。

(三)财务报表信息的精确性与企业大批量生产的不对称

财务报表的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理应具备可靠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特征。会计信息讲究准确无误,所以一般要求企业一旦确定了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就不得变更。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那么无论是根据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信息来预算企业的批量生产或者是以企业批量生产产品的业务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进而形成会计信息都是不准确的。

不难看出,财务报表信息表面上的精确性,只是通过会计理论和方法促成的,而在现实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估计的。企业的批量生产也反映财务报表存在局限性的一个事实。

(四)报表披露的部分性与信息的全部性的不对称

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只是部分的财务信息,这个部分主要是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信息。但在现实中有些与交易无关却是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例如关联企业间的交易;有些不能通过货币计量或不能通过货币可靠计量的信息。例如:产品竞争优势、商誉、市场竞争力等。另外,以货币为计量为单位的假设,在物价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是通货膨胀发生,那么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就会失真。

财务报表中通过货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的需要,但人们对于信息的追求更加全面、严格。这就使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的局部性与信息的全面性的矛盾更加突出,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也更加明显。

(五)报表披露缺少细节

财务报表中披露的项目,有些都只是涉及整体而没有细化。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部分,它只列示了“货币资金”,而没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相关科目;利润表中只有“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而没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相关科目。会计工作者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是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来填制“货币资金”;同样,会计工作者在制作利润表的时候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来填制“营业收入”科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来填制“营业成本”。

三、 改进财务报表局限性的对策

(一)改进财务报表时效性,提高未来决策准确性

信息的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要求。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及时性对未来的决策可行性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影响。企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及时地提供财务报表,适当的调减财务报表的提供周期和披露时间,例如采用临时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或是编制预测财务报表等。另外,可以采用“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极大地改进财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时效性,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二)严谨运用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风险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结合会计制度的要求严谨地选用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那么为了改进财务报表在这方面的局限性,企业在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的选择上就应该严格的把关,并针对其局限性在报表外进行必要的披露。

(三)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增强财务报表的灵活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实质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是建立在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一样的和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在编制前就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但实际中这两个假设几乎不会成立,所以人们应该改进这种模式,增强财务报表的灵活性。例如引入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程度高一些的财务报表;引入数据库会计模式,加强最初数据的储存和使用等,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增强财务报表的灵活性。

(四)提倡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中应该加上像产品竞争优势、商誉、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状况和其他一些软资产。这些都是企业潜在的资产,拥有不同方向上的潜力,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些非财务信息也显得更加重要,弥补了财务报表信息的不完整性。

(五)改进财务报表结构,促进信息具体化

篇8

一、引言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对股票进行投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目投资,而会寻找一定证据支持自己的投资选择。作为外部用户,投资者使用财务报表来制定财务决策,其中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盈利性。他们对企业盈利性的判断主要是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得到的。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是市盈率,而决定市盈率高低的每股盈余(EPS=利润,总股数),而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计量,由此可见,财务报表数据会影响其决策。而投资者利用这些基本的财务和会计信息进行估值时,会计信息是否能够充分地体现企业的盈利状况呢,这体现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财务报表文字的使用,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通过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关键字进行分析,从而判断企业会计信息的反映经济能力的质量。而企业对财务报表关键字的使用也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可见,企业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水平最终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二、谨慎性在企业会计信息中的体现

会计谨慎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国的FASB在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它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者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使用不乐观的估计数”。

(一)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报表项目,尤其是收入和费用类的计量会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一栏。会计谨慎性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合理地高估费用类项目,低估收入类项目,以此防范企业虚增利润。对于遵循严格谨慎性以降低税收或其他目的的企业,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真实的经济能力。而且,根据Basu理论,企业利润对收入的“坏消息”的反应要更加快,此时,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依靠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能得出不利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出于获取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和借款的目的或者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乐观预期导致的自身谨慎性意识不足,企业经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低估了费用类支出,高估了能取得的收入,并且日复一日经过长时间的累计,最终企业财务报表上虚增利润。此时,投资者利用财务信息也可能得出不利于自身的投资决策。

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潜在的债权人和所有者主要使用财务报表来制定财务决策,通过阅读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和由此经过简单计算得到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性。而企业盈利性正是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计量,所以,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收入和费用项目的谨慎性会最终影响其决策。并且,当企业对频繁发生的项目的选择了不恰当的谨慎性水平,谨慎性造成的偏差会因项目金额的基数较大、周期较长,造成非线性增长,偏差结果不容小觑,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较大影响。

(二)财务报表关键字的使用选择及频率。此前,学者们多是从乐观性、确定性、易读性的Z言分析唯独对财务报告进行评价,没有考虑企业披露的实质性内容。随着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财务报表编制者对于关键字的使用也会有更加严谨的选择。从而关键字的使用偏好和出现频率,体现了管理者对财务报表的态度。投资者可以通过语义分析解读企业披露的实质性内容,将其隐含表达的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财务报表中关键字的使用,表达的是企业管理者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会计信息的信心。财务报表编制者根据较高的谨慎性水平编制的财务报表时,关键字的使用包括披露的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表达的财务报表编制者和管理者的语气,情感,程度等的语句可以更加真实地呈现财务状况,传递经营成果等信息。而关键字使用的频率则体现了财务报表编制这对财务报表的保证程度,若同一评价性词语无论是正面性评价还是负面性评价多次出现,则可能表明了财务报表编制者的真实态度。

对于财务报表的关键字,外部使用者关注仍然较少,报表编制者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学者们对其关注程度则会越来越大,这为投资者们甄别和判断财务报表种语言尤其是关键字的使用是否反映的企业经济能力将有大大的益处。也反映了外部财务报表财使用者对报表中关键字的选择和频率等的忽略可能也会造成其错误的投资决策。

篇9

当前,财务报告①的披露已经进入了附注时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附注的长度已超过了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朱元午,1999)。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股东、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数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财务报表主表所提供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只能提供一些固定的财务信息等。为此,财务报表附注作为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倍受关注,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对附注的研究来了解企业的真实利润、实际生产规模水平、表外筹资等在主表中无法反映的信息。具体来讲,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由于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选择犹如鱼与熊掌的选择,很多时候都是不可兼得的(朱元午,1999)。但是,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可以在不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如或有事项的处理。或有事项由于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能直接在主表中进行确认,但等到完全可靠或基本能够预期的时候,又可能因为及时性的丧失而损伤了信息的相关性。为此,可以通过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揭示或有事项的类型和影响,以此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2.增强不同行业和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信息的可比性。会计信息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以及各个企业前后各期情况的变化,都会降低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一贯性。财务报表附注可以通过披露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等情况,向投资者传递相关信息,使投资者能够“看透”会计方法的实质,而不被会计方法所误导。

3.与财务报表主表的不可分割性。财务报表主表与财务报表附注的关系可概括为:主表是根,附注是补充。没有主表的存在,附注就失去了依靠;而没有附注恰当的补充,财务报表主表的功能就难以有效地实现。

二、我国财务报表附注的历史演进

我国财务报表附注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小范围实施和不断发展三个阶段,与中国会计和企业改革的步调基本一致。

1.初步探索阶段(1992~1995)。在此阶段,财务报表附注的概念开始为我国所接受,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未实施。1992年11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64条对财务报表附注作了如下的定义:“会计报表②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内容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开始借鉴、吸收先进的国际惯例,明确了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面向国际的改革方向。应该说,把财务报表附注作为先进的经验引进来是值得肯定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只是给出了一个书面的概念,因没有具体准则加以配合,财务报表附注实际上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直到1995年《财务报表附注指引》的颁布,财务报表附注才真正走上舞台,开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小范围实施阶段(1995~1998)。为加强上市公司监管,1995年12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说明》,并以附件形式颁布了《财务报表附注指引》,第一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要编制财务报表附注,指出“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明确规定了财务报表附注至少应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公司的一般情况;(2)公司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3)在财务报表表内无法说明的报表项目的明细情况;(4)相同的报表项目,如果两年比较报表中的数字变动幅度达30%以上(含30%),应说明原因;(5)少见的报表项目,或报表项目的名称反映不出项目的性质或报表项目金额异常(如资产项目的金额为负数,固定资产原值的金额很小,库存现金的金额很大等等),应加以说明;(6)分地区、分行业资料;(7)承诺事项、或有事项应详细披露;(8)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9)其他有必要披露的内容。

1997年12月,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亦以附件的形式颁布了《财务报表附注指引》的修订稿,对财务报表附注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值得指出的是,证监会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机构,它仅仅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做出规定,可见,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此时并没有在所有的企业中得以实施。此外,由于当时我国只有一个具体的会计准则,所以,还有很多重要的需要在附注中加以说明的事项都没有得到规范。

3.不断发展阶段(1998~至今)。在此阶段,随着“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准则的相继出台与实施,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完善。1998年,财政部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编制财务报表附注,扩大了财务报表附注的适用范围。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和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则更进一步规定了编制财务报表附注的要求。

篇10

二、医院财务报表简析

1.财务报表的概念

财务报表,是特定时间段之内对于外部反映相对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报表,属于财务的监督管理的重要部分。财务报表的出现,也是对于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求,以避免在财政的运用方面出现混乱和不当利用的情况,从外部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达到财务运用的公开性和合理性的要求。

2.医院财务报表的作用

在医院方面,财务报表本身也属于公开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工报表的分析和研究,远方也可以得到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对于现阶段情况的信息,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进一步的对于状况进行了解,也能够改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

而在外界方面,通过对于财务报表的监督,则是可以有效地针对医院财政方面的状况进行监督,也保证了作为相对方面的知情权,有利于公开化的操作,也缓和了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三、医院财务报表中常见的问题

1.报表记录内容单一

现阶段财务报表在内容方面还是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程度,也对于财务状况并没有非常全面的反映。现在医院的财务报表,大部分都限定在资产负债和收支表报表方面,而对于收入和支出的来源以及同定资产等方面非常的不够明确,甚至工有些地方是缺少了的,比如说对于医院的无形资产和软方面的资本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对于资金的管理运用更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可以说对于医院这样的依靠自身的服务能力的事业单位来说,并没有完全地反映出其本身的全部状况。想要通过财务报表对于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报表缺少财务指导价值

现阶段财务报表大多限于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对于现存的财政使用环境以及未来的预测方面一般都没有什么相应的内容,即使存在,由于考虑到形势的变化之快难以及时的反映,也往往过工笼统缺少真正的价值。因此,这方面的问题还是会一直影响到财务报表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指导作用,并且削弱其意义。如果财务报表本身做出来并不能够提供对于医院未来规划的改善,仅仅是出于公开性而给外部作为宣示,那么其意义就要小得多了。

3.报表记录反应不及时

财务报表需要对于财务状况有一个及时的反映,并且根据相对的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但是这方面医院财务报表做得似乎并不够,很多地方信息更新不及时,乃至工有过工刻板和陈旧的列举方式,导致了在针对性改善的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如果对于现行变化的条件没有较好的分析和列举,自然很难正确的反映经济形势。

四、针对医院财务报表的改善建议

1.需要加强财务报表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财务报表最需要的就是全面性,需要保证将大部分影响财务状况的因素都列举出来并且加以排版和使用。因此在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就必须去保证影响因素的齐全性。即使认为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可能有所关联的,也许要尽可能的进行收集记录,从而避免百密一疏的状况出现。

除了全面性之外,系统性也是重要的一点,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把内容进行比较明确的类别分列以及相关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财务报表的系统。这也是进一步减少财务报表时用的成本,并且增加效率的方式。

2.加强财务报表在财务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财务报表在编制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于财务的动态管理作出有效的贡献,通过保证对于动态数据的列举以及对于相当环境形式作出分析,应当去有效的保证财务报表对于现行因素的反映和对于未来因素的预测。所以必然的需要对于编制方式进行多变性的选择,并且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形式的变更,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能够有指导价值。

3.加强信息反馈与变通,增加信息指导作用

需要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则必然的要求财务报表在进行选择信息的同时,要注意到信息的反馈功能和收集作用的正常发挥,并且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储存和查询,从而保证能够跟的上时效性的要求。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75-02

引言

财务报表重述是企业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对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进行重新表述。财务报表重述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造成许多负面的市场效应,给投资者利益带来巨大损失,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财务报表现象、动机、经济后果、影响因素、财务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缺陷、公司治理和会计行为的视角进行探讨。

一、财务报表重述现象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现象严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出于成本效益及公司主动操纵会计信息的战略安排,上市公司主动重述的比例逐年上升(曹阳、王京京,2012);中小板上市公司重复进行财务重述的公司比例加大(祝楠,2013);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行业分布均衡,但地区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较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述绝对数大,重述的时间分布不均衡(李杰、张玲,2011)。而且通过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比例越来越多。

二、财务报表重述动机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存在的漏洞,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是否ST及退市,以上市公司首次对外报告数为准。若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存在会计舞弊,必须进行追溯调整,且是否连续亏损以追溯调整后的利润为依据。只要上市公司将会计舞弊解释为会计差错,就可避免ST或退市。因此,上市公司利用财务报表重述避免ST或退市,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最常见的动机。

财务报表重述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使得公司股价下跌、投资者信心受创、发生诉讼行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财务报表重述很可能来源于舞弊。

上市公司为了实现配股要求,进行盈余管理,进而财务报表重述(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很多上市公司出于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目的,往往通过财务报表重述进行盈余管理,实现公司融资要求,资本市场压力是财务报表重述的重要外部原因(Dechow,1996;Burns,2006);管理层操纵股票价格,进行盈余管理获利的动机越大,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越大(Anup srivastava,2007)。

三、财务报表重述的经济后果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重述后,投资者对公司会丧失信心(Mercer,2004;Anupsrivastava,2007),导致公司股价大跌、公司形象受损、投资者信心下降、资本成本增加、诉讼增加(张若钦、刘炳福,2008;尤丽芳,2009),导致上市公司未来盈余下降、公司资本成本上升(Hribar,2004),并导致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成员面临变更的可能性变大(Desai,2006;Srinivasan,2005)。

相比同行业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业绩更差(陈凌云等,2006);财务报表重述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Palmrose,Richardson,2004;Badertscher,2009);财务报表重述对投资者而言是利空消息,对公司股价产生负面影响(李杰、张玲,2011)。

不同特征的财务报表重述公告引起的市场反应不同,调减盈余、涉及核心利润、税费问题的财务报表重述及高频率的财务报表重述会带来负面的市场反应,而其他特征的财务报表重述报告带来的市场反应较弱(王清刚、尹文霞,2011)。

四、财务报表重述的影响因素

成长性较好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更大(Ahmed和Goodwin,2007),高管年龄与财务报表重述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高管团队规模、高管性别与财务报表重述显著正相关。高管团队、董事长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与财务报表显著正相关(何威风、刘启亮,2010)。公司内部环境差(高层人员胜任能力不足、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高管与会计人员失职等)是导致财务报表重述的重要原因(袁敏,2012)。

出于利益考虑,公司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不能及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发生财务报表重述,因此,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Coffee,2003)。注册会计师出于重要性标准考虑,会将发现的之前财务蓄意错报行为反映到审计意见中(王霞、张为国,2005)。盈余管理、交易和会计处理的复杂性以及审计师的谨慎性会影响财务报表重述(Ciesieski、Weirich,2006),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财务重述非标审计意见相关性不大(佘晓燕,2011)。

由于审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可能会影响独立性,因此,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审计师的非审计服务与财务报表重述的实证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在短期内,审计师行业专业化及审计费用越高,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越低,长期任期内,非审计费用与财务报表重述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tanley,2007),但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非审计服务不影响财务报表重述(Agrawal,2005)。

五、财务报表重述与会计处理

很多上市公司通过混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将会计估计变更归咎于重大会计差错,滥用追溯调整规避ST及退市。

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做出能显著调减受益的会计处理,在扭亏为盈的年份做出能显著调增受益的会计处理,从而有效避免退市。当期利润低于上期、资产负债率较高、规模小及亏损的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可能性越大(张为国、王霞,2004)。

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调整成本费用、税费相关、投资收益及收入(姜英兵等,2010),股权结构、股权激励显著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于鹏等,2007)。

六、财务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缺陷

SEC解释公告与PCAOB审计准则(2007)要求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充分考虑,是否构成内部控制一项重大缺陷,并在相关的评价和鉴证报告中予以描述和披露。

我国审计指引(2010)规定,企业更正已的财务报表,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报告时,描述重大缺陷的定义、性质及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不论国外国内,财务报表重述都被视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迹象。

SOX法案的颁布,增强了公司高管对公允表达财务信息的责任,可能影响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内部人交易行为(Agrawal,2008)。而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SOX法案颁布前,上市公司的内部交易行为较多。财务报表重述公告期间,内部人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财务报表重述前抛出持有公司的股票以减少因重述带来的股价下跌损失;SOX法案颁布后,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行为明显减少,SOX法案约束内部人交易行为(Li和Zhang,2007)。

由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关系,因此,上市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及其独立性与公司财务重述显著负相关(Dechow,1996)。但也有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没有相关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存在会抑制财务报表重述(Agrawal,2005)。

七、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信息联系紧密,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体现良好的公司治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反映的是公司治理的低下(GAO,2002),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是否具有制约作用,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实证研究,公司治理越好,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越低(马佳,2013)。

董事会独立性越差,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越大(Beasley,1996;Dechow,1996)。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财务重述可能性负相关。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兼职家数和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与否及董事长的重要职责与财务报表重述显著相关,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和津贴与财务报表重述无关(杨忠莲、杨振慧,2006)。但也有实证分析发现,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没有关系(Agrawal、Chadha,2005)。

结语

财务报表重述行为的经济后果严重,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很多都存在财务舞弊的嫌疑。同时,财务报表重述影响了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公司股价。因此,有必要对财务报表重述行为进行制裁。证券监管部门要成立针对财务报告补充或更正公告的法律文件,严格规范重述行为;公司内部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公司治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提高公司会计的透明度;注册会计师要保持独立性,严格遵守职业操守,提高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阳,王京京.198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趋势与特征——基于财务报表重述行为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2,(6).

[2] 何威风.财务重述: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0,(2).

[3] 黄志忠,白云霞,李畅欣.所有权、公司治理与财务报表重述[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

[4] 李杰,张玲.财务报表重述公告效应研究[J].财会月刊,2011,(12).

[5] 佘晓燕.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审计质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

[6] 于鹏.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