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

篇1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驱动下,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重大挑战,其中如何完成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各国基于对21世纪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能力的加强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的共识,又都无一例外地把高等经济工商管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从宏观上看,各国的高等经济管理教育都在围绕社会化、现代化尤其是国际化的主题作出了实质性的变革。

 

在中国,高等管理教育国际化方向的变革也正处于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在内容和途径上,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比如全英”教学模式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突出代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扎实,又掌握了较系统的管理专业和基本理论和技能,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本专业的学生要在四年本科学习中,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专业合格过关外,还必须通过相关英语专业的水平考试才可获得毕业资格所授学位“管理学学士”。当然,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和教授。

 

在全英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英语原版专业教材”。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采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全英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的“全英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专业主干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管理学、会计学、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心理学、国际商务谈判等全部采用引进的、国际流行的英语原版教材。据调查,采用原版教材的全英教学方式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一、原版教材优缺点分析

 

将国际化的概念引入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是实现课程的国际化的方法之一。除了传授国际通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真正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还要使学生突破文化的限制,不被本国文化所主宰3显然,采用原汁原味的国际通用的原版英语教材是促成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主要原因有:

 

第一,英语是当前国际政治、商务活动的最重要的国际语言,据统计,国际上网上资料、各类出版物,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比例大于80%。

 

第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经济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语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

 

因此,选用英语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叱同时,直接通过英语原版教材学习商务和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学习者在将来对这种国际化交易和沟通主要载体的语言工具的应用能力打下牢靠的基础。

 

本文所讨论的英语原版教材在形式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外印刷出版的原版教材;另一类是通过国内商购买版权在国内出版影印版的原版影印教材。笔者认为,某些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的“原版简化版”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故不在讨论之列。

 

(一)优点原版教材由名家撰写,通过实践检验并为大众所接受。纵观这些著作,不难发现它们的突出特点121:

 

1.由本行业的权威学者、人士编著,这些作者要么学术地位高,要么拥有长期的丰富行业实践经验。

 

如Economics的作者PASamuelson和W.D.Nordhaus就分别为麻省理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这就确保了教材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成功的项目管理》的作者MiltonD.Rosenau则是美国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领域的著名作家、美国产品开发和管理协会(PDMA)前任主席。《营销管理》的作者PhilipKotler是美国营销学界权威人士之一

 

2.历史悠久,版本多:如P.A.Samuelson的Economics,初版于1948年,至今已出版18版。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九版。

 

3.被采用、认同的范围广,影响深。如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在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拥有广大的读者和很大的影响,有500多所院校选择本书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材。PhilipKotler的《营销管理》被世界各国工商管理学院广泛采用。

 

4.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倾向。如ArmeMarieFrancesco的《国际组织行为学》,为读者提供了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关国际组织行为学方面的阅读材料、案例及技巧练习。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国际组织行为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成果。又如JaneE.Hughes和ScottB.MacDonald的《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重点对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之下,国际银行业如何应对风险、以变化求生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5.实践性强。上述所有的教材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本,这也正是经济管理教材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特点。

 

除了上述特点,所有的原版教材都为读者提供非常广泛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比如详细的教学指导书(StudyGuide)、教师用书(Instructor’sManual)、PPT讲义和题库(TestBanks)以及相应的政府和企业网站,同时在网上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网上在线学习资源。基于上述特点,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成为一个非常有效、方便的选择。

 

(二)缺点

 

1.直接引进版内容新但价格昂贵。这是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进口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比如,某全英管理班某课程从新加坡引进一本原版教材,折扣价格为每本人民币150元,全班32位学生只有12位愿意购买,不足40%没有购买原版的学生只能复印,长此以往一定会引起版权问题。根据笔者对出版社原版教材报价随意抽样,其平均价格高达483元。

 

2.影印版教材价格合理却版本陈旧。如果不采用国外直接进口教材,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采用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比如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就是这类商中的佼佼者。影印版教材的特点是,除了印刷效果略差,基本上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商基本上能够提供较完整的教辅资料;价格基本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不可否认,影印版教材在以前的全英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影印版教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版本陈旧。由于版权的原因,国内商被允许影印的原版教材基本上为旧版。国外教材一般要求是每3年更换新版,但对大部分教材,国内商的策略基本上是一次性引进一版。如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教材从2001年初采用至今,仍然只是第一版而已。本课本在美国今年已经出到第三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旧版和新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差别。比如,这版本中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最晚的也是1998年而已,而1998年以后的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本中的数据已经很难用来说明现实经济问题。

 

3.内容较脱离中国实际。原版教材为欧美国家的学者所编著,当然会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尽管现在也出现了所谓的“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但纵观这类教材也大多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带有强烈的“欧美中心论”。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经济管理现象,基本上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几乎没有涉及中国的内容,这对于强调实践性的管理学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以RobertHall和Lieberman合著的《经济学原理》(Economics:PrincipleandApplication)为例。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样,它对“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完全遵循西方国家的惯例。

 

当然,在原理上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计算方式,也符合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要求。在这种计算模式下,失业率在4%~6%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的结果。

 

然而,中国政府的失业统计数据表明,这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4.7%~5%左右。根据原理,中国应该已经达到了理想的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从政府的经济决策层面分析,政府每一年都在采取措施维持较高速的GDP增长,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就业”,这显然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在失业率统计方面,西方国家的LaborForce涵盖了所有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在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计算与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异,即只有城镇没有农村;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以求职登记为标准;不包括下岗人员。因此,我国现有的失业统计数据,低估了全国经济人口中失业人口数量,也低估了城镇人口中失业人口的规模。据此,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应该超过这个数字。

 

这只是众多例子中最简单的一个。所以,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永远要_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把“西方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把握和理解。类似的例子几乎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包括GDP、通货膨胀、货币分类等。

 

再如,一些主干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以西学为主,真正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理论,在引进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任何地位。实践性很强的《战略管理》,案例全部为西方国家。由于内容上的缺陷,原版教材的功用在范围和程度都打了折扣。

 

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也支持管理教育的本土化。尽管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但“国际化”决不是简单的“西化”或“美国化”。

 

管理教育的基本使命首先是为本国企业培养经理人,这就要求管理教育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本国国情,使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在本国企业和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然后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全球领域发挥作用,带领本国企业走向全球。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对国外教学体系或课程设置及教材的简单模仿或复制,而是利用全球资源,以国际化的视角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发挥本土有效资源。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管理教育仍然需要向美国等先进的国家学习,存在着一个模仿过程。但是模仿并非追求一致,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及其演进过程,必然对该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其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国家的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这一规律气上述的观点也非常适用于原版教材的运用,我们必须努力挣脱为引进而引进,为学习而学习的怪圈。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

 

综上所述,在大力引进和采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考虑商务管理英文教材编写问题。目前,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在国内出版的英文商务管理专业教材尚属空白,市场上比较多的是一些偏向于商务语言教育的商务英语教材,如广外大、对外经贸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但是,这类教材是无法满足全英商务管理教学要求的。下面是笔者在教材编写上的一些对策。

 

(_)编写原则和目的在英文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树立一个比较远大愿景(vision)3经济全球化是各种文化的融通过程,中国需要全球化,全球化也需要中国。根据不同的运用对象而更改教材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一般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经常看到的是“xx教材的澳大利亚版”、“XX教材的加拿大版”等等,而且“国际版InternationalEdition”也逐步代替了原来原封不动的教材进口行为。编写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英文原版教材中过于臃肿或过于西化的内容,同时把有关中国的案例和实际情况加入。使教材在保持国际流行特点的同时,能充分显现中国特色。这样,可以在满足国内全英教学需求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意图全面了解中国经贸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平台。

 

(二)编写内容的选择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职能型管理课程。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国际化程度较高。如财务管理、会计、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谈判、管理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中,国内外环境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完全可以大胆全部使用国外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

 

2.与本国制度、文化等国情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商业伦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从目前国内管理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看,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都来自于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和企业实践,同时,又拥有我国的具体国情,如中国人的行为特点、心理特征、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这类教材应该在继续使用原版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形成我们的体系。英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把重点放到这类教材上。

 

3.与国外管理教育差别很大的课程,主要服务于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如经济法、政治课等课程,本土化程度很高,国外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因此,不属于编写考虑的范围。

 

(三)编写人员能力要求这类英文教材的读者对象不仅仅是本专业或本校的学生,应该是全国管理类专业学生甚至是国际读者。因此,编写教材决不能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来对待。因为教材的出版,除了市场因素的制约,还涉及学科的发展和编写者的学术声誉等问题。慎重对待这类教材的编写,要求做到:

 

1.主编人员必须在管理教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要求拥有宏观把握能力。同时,英文水平必须达到专业标准。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故要求主编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顺畅地协调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

 

2.学科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深厚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有深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问题有所研究;对中国在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熟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材的前沿性和指导意义。

 

3.编写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术语和规范表达,同时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得心应手。

 

4.掌握教材的编写要求和程序。对教材的结构熟悉。能够直接按照国际规范操作教材编写过程。

 

(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基于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在本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达成目的。因为,编写全英教材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任何一个实体的挑战性都是很大的。为此,可以开辟各种途径以达成目的。

 

篇2

中专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深刻挖掘和探究实际存在的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大多数中专学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较为注重培养学生记忆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而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专业课教师素质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但很多中专学校目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的成长轨迹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毫无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基本的商业头脑与经营理念。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目前中专学校工商管理教学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忽视理论的应用与创新,而强调理论的记忆与理解,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模拟等方法在教学中很少被使用。目前在专业课程的考试形式上也存在形式单一、注重考查知识记忆的通病,笔试在专业课考试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口试、开卷等形式很少被使用,不利于考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2.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为了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工商管理队伍。中专学校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大力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中专学校要逐步改变过去中等职业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旧式教育质量观,要充分重视培养中专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者要更新观念,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能力、知识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中专学校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还要加强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企业经营处在动态的环境中,市场、技术与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战略思考能力。工商管理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权变意识,培养他们系统思考与应对环境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反应能力。

2.2建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育体系。中专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中专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使中专学生在学习期间学到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并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技能的配置。在教育质量的考核指中,中专学生的就业率所占的权重应该最大。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原则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模式,同时对教师的从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全面地理解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不断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想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就业能力的中专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大力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工商管理人员要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还特别需要其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书面交流实现,然而在企业运营中,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大都是沟通专家和演讲大师。他们善于用适当的语言或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案,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流。沟通的关键在于交互性,即沟通一方既要敏锐地捕捉对方表达的要点,还要用一种对方乐意接受的方式将反馈传递给对方。学校必须意识到沟通技巧培训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学生在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同时,现代企业的活动大都以工作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能实现成员素质与能力的互补,将成员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因此,中专学生也要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篇3

通过行业嵌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社会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行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便于学生就业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平滑过渡,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整合贯通学生的管理模块知识,避免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企业管理本身的整体性,各职能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更为符合未来管理的发展实际。创业整合将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的管理知识,突出综合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将贯通学生的管理职能理论知识,模拟管理实际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基于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工商管理教育新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以行业嵌入为基础,通过创业整合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行业环境分析与行业战略定位

学院或系部应该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譬如教职工关注的行业分布或者以往从事的行业,同时结合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形成学院的行业定位战略。在定位战略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长期保持与这些行业的社会联系,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深度合作,派遣教职工在这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行业企业,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

2.课程教学环节的行业嵌入

(1)工商管理基础课程的行业嵌入该模块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为目的,强调学生对管理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为学生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还可以通过行业导向的嵌入,引导学生关注某行业、研究某行业,提高他们对某行业的热情,在专业教师方面,也可以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

(2)工商管理职能管理模块的行业嵌入在该模块为了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应该拓宽专业口径,丰富课程设置,加大主干类专业课程力度,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各职能人才。在这部分课程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动态来做适当的课程行业内容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各行业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及其特色,顺应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例如,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问题识别意识,CIS策划技巧等,从文化角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各行业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选修课程模块的行业嵌入该模块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块。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活”模块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普遍偏低。这样,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期,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行业出发,从行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着手,开设各种选修课,尽可能早的给予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3.专业实践的行业嵌入

(1)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业嵌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但我国当前对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覆盖面也非常窄。因此,我们应该从校、院、系、教师等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制定各种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可以积极争取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协助,也可以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调研活动以及各种企业兼职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

(2)毕业实习的行业嵌入行业企业的实习教学,能使学生在体验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取长补短。毕业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能为其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不能简单地走过场,敷衍了事。学校要提供与行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单位,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毕业实习机会,巩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4.专业教育的创业整合

通过“虚拟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知识贯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虚拟创业”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写作、创业大赛。同时可以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将制定的创业方案进行实践,从而在获得创业体验的同时达到各模块知识的整合。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6

1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目标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企业的要求对人才类型进行专业培养,跟随经济发展的潮流,符合市场的需求。另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体现出工商管理的专业特色,在策划、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企事业管理工作上下功夫,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也需要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上学会不断创新。同时,社会关系复杂,也需要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综合能力,懂得团队协作,有热心,懂得如何与下属和上级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计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好各环节的工作,组织团队顺利完成。当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还要求具有理科思维,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等,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

1.2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作为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时应同时注重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综合培养。很多情况是这两种人才的均衡失调,“理论型人才不会技术性工作,技术型人才又缺乏管理理论知识”是现阶段本科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很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也不能胜任现实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2)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设置上缺少专业的特色,实践类课程虽然有设置,但是体系仍不够健全,培养方式还不完善,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所要求的能力不相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具备实际的能力,往往是具备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很难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工商管理专业课堂缺乏实践创新精神,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以老师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思考的培养,无法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一传统方式下,很难开拓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及改革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2.1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充分锻炼专业技能,才能对这些实操技能有亲身的理解和更加深入的认识。所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应当始终以培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来进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工商管理专业这样一种既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又需要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同样也是多种实践能力的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尤其不能忽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实验实践教学应充分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笼统的简单化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2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实验(如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物流管理实验等)、专业实习(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企业生产管理实习等)、专业实训(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等)、专业实践(如营销调研活动、业竞赛活动、商务策划大赛等)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升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的专业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创业的潜意识,并开拓了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用不一样的眼光和态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的同时拓宽了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知识面,实践教学使得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高,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土壤,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通道。

2.3 实践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的一大进步,它使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对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视野确立了一个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各校进行全方面的革新,使大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适应时展需求。重要手段和重要目标结合起来便是实践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3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1 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通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能够达到真正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用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也能相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因行业所需而进行的专业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最后到就业指导的一站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达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3.2 实验实训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改革

3.2.1 实验实训教学改革

(1)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应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体现其针对性,即针对相关专业和相关理论知识拓展的实践操作;实践性,即需要专业实验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即通过这一实践能够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效力,以此来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强化专业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强调其专业性,设备和实训平台的建立都要强化,包括设备的更新换代,教学软件和硬件的购买,包括“ERP实验室”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的扩大和增加更多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实验室,提高模拟实训的效果。

(3)加强中间环节的监控。建立质量监控制度,定期检查实践实施环节当中的质量问题,以免发生质量隐患,同时设立保障体系,完善保护措施和安全措施,以免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危险。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不应仅仅只对需要上验课的同学开放,应健全开放机制和安排好开放时间等,将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服务于每一位专业大学生。

3.2.2 社会实践教学改革

(1)拓展实习基地。继续加强与地级政府和省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保持与孵化基地等实践基地的沟通与合作,继续开拓大学生对于孵化基地实习的需求;强化现有实习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实习基地的平台,提供更多有专业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基地教育体系。

(2)多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例如多组织一些社会性调查,组织学生开展假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调研考察活动,充分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更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多开设相应创新创业课程,增强就业指导力度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增强创业指导,多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公共课,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体验,激发自主创业的思维。

3.3 针对实践改革的措施和方案

(1)加强模拟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体验专业模拟实验,增加ERP、SCM、CRM等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室、沙盘推演实验室、跨境电商模拟实验室、金融和国际贸易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学会具体操作专业软件和各种系统,通过提前接触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模拟日常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完善师生互动机制。强化师资的建设,以“以学生自主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为原则方针,遵循教学相长,强化师资力量的同时,更应当有互补性的师生互动,大部分老师也是刚从毕业学校走上教师岗位,在人才引进和借助外部师资的同时,更应切实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发挥其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让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实践问题,加强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创新分的激励作用。学校可提供更多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类的资格证书的考试信息,鼓励学生多参加这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考试,并对获得这类证书的同学增加一定的创新学分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4)建设更加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现阶段的实习实训基地虽有一些,但是也会存在信任力不强的隐患,学校可以在选择更多不同类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强其稳定性,能够让学生更加信任,也能够更加深入的熟悉工商业及高新技术型企业的生产流程及特点,在稳定的实习实训过程里,培养出当代企业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5)加大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针对一些作假和伪造现象以及部分虽然提交了实纲和计划的课程但并没有开展实习任务的现象,即使设立了完善的机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必须要对每一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机制,对操作流程和相关的计划要进行监督和反馈体系。

4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4.1 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广东海洋大学在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也有适当的实践教学的设计,但是其过程只是体验式、参观式实验实践,没有重视对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大部分是对于已学过专业知识进行验证和简单重复,没有创新意识,没有从根本上丰富大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在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收获不大,一些专业课程的实习只是参观,没有太多收获。这也表现在学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上缺少重视,对实验技术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缺乏经验,因而没有起到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的作用,也就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专业创新创业的潜意识,调动学生勇于创新的心智。

(2)工商管理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和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实践教学平台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不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专业实践中去,由于实验资源和平台的不足,团队分组实验中,往往只是少数学生得到真正锻炼,大部分都只是消极应对,得过且过。再加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量逐年攀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这方面的平台和设备,基数大,但是相对应的投入量却不高,学校很难满足学生对实践的需要,实验条件也很难保障,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3)老师的调动性不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有将本科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去的,特别是专业类科研项目,即使有也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师的专业学术研究项目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相当少,老师的调动性不够,学生也就只能从老师平时的理论课上学习到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训环节就被忽视。在毕业生末期专业毕业实习时,由于平时缺少老师在专业实践训练的必要指导,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弱,不能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满足企业对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等。

4.2 设立第二课堂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第二n堂是在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与专业相关且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实习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立应当以拓展教学平台为主,而不是以活跃校园文化为主。部分活动所营造出的校园文化气氛很好,但是并没有将其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缺失了这些活动的集体效应和专业特殊性,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也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2)第二课堂的场景模拟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实验方式的模拟没有创新意识,仍然是采取大课堂集体讲学的方式,并没有让学生切身体验实践操作过程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式的体验,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形式较为单一,有些专业实践课老师干脆直接随便发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写完实验报告即可,这种方式学生只能凭空想象,达不到实际的效果。

(3)第二课堂在资源上的限制。由于第二课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在这方面的经费和资源的投入的多少明显也会影响实践教学的作用大小,例如一些专业设备的引进和实际操作软件的购买使用等。第二课堂的场地安排也有明显的限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第二课堂的场地可以非常多元化,仅仅局限于实操模拟软件等设备是远远不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但现阶段第二课堂的场地资源单一也是其现状之一。

4.3 针对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学生实战的机会。针对学校存在的体验式,参观式实践教育的弊端,在设计上可以加以变化,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重视,将参观和体验提升为真实的实践,与校外企业工厂等达成合作关系,保证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当中有实战的机会,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收获。

(2)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例如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等,在本科生基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使用实践教学设备、平台的幅度和比率,在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引进升级到更高级的硬软件,让学生能够有更加专业、更加超前的体验。

(3)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从事实验工作的师资力量。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调动,让学生能够在参观和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更多实践的指导。同时可以将本科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去,特别是专业类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锻炼的机会。在老师对专业实践训练的必要指导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开设与理论基础相关的第二课堂。拓展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实习课程,最重要的是要以拓展教学平台为主,将第二课堂的活动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发挥集体效应和专业特殊性。例如,可以多开设一些发明创造、创意设计竞赛等一系列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

(5)使实践学习更具真实性。开发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实践模拟更加创新,让实践操作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具有真实性,监督专业实践课老师的实践教学行为。课堂要以问题的形式陈述,摆出真实的问题,呈现现实的挑战,学生才会学会自己搜寻解决方法,认识到事物还存在新的可能性。

5 总结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实践改革的进程如何,都是为了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新时代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之下,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激发唯有在学生时代就引起强烈的重视,通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实训项目以及实习活动等一系列专业实践教育才能顺利完成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2-4.

[2]张欢欢.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文教资料,2013,(1):3-4.

[3]李华金.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的专业技能育化途径探析――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1-2.

篇5

1.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实用技能,并能正确运用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工商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但就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看,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最终达到学校、学生、教师和企业多方共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校企合作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最佳途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转为应用型的一种途径,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融入企业,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培养适合职位要求的员工,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提高社会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多侧重于高职高专层面,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甚少。从实操层面看,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浅表层次的合作,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理念上达成共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认识到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念上都意识到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初步开展了合作工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初步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主要采取“企业配合”这种简单粗放的培养模式,少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仍有部分高校为了应付转型评估,通过社会关系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基于诸多因素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

3.深度合作举步维艰。由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成立时间短,还没有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同时又受资金、利益取向、人才需求差异及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校企很难开展深度合作。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主要采取“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会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方案的制订,征询专家的意见,设置相关企业课程,由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来校讲座;企业也会投入一些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训中心。这种模式具有弥补学校资金不足、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没有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缺失。学校和合作企业联系松散,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内容主要是企业帮助学校解决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同时,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其利益诉求,碍于情面,勉强应付,校企双方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

2.合作形式单一。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或选派专家来校讲座,这种单一的合作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

3.参与校企合作的后劲不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选派业务骨干或专家来校参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实习学生,实习开始时,由于学生操作不熟练,频繁出错,浪费原材料,生产效率极低,增加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毕业后真正想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甚少。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所以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热情不高,只把校企合作作为选择人才的一种渠道,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产业链价值创造中。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基于多种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诸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担心商业机密外泄;学生在实习中发生伤害事故,事故的责任认定、纠纷的责任分担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四、“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模式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着任务深入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寻找需求和切入点,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进行系统建设和持续改进,形成“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确定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方案,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应用需要的高度吻合。同时,“顶岗实习”及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结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制定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考核的体系和标准,形成“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双方根据职业标准,按照“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岗位要求,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重新划分能力培养模块,梳理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关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保证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的职位要求,使得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完全对接。

2.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教学计划实施时,由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参与公共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企业提供企业师资力量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和参与指导学生论文、实践和创新活动等,以便学生学到的技能更加贴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设立专职班主任,将企业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在一起,同时做好教学行为分析,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3.双方联建实训室,营造全真实训环境。为了鼓励“共建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办学,鼓励学生和教师创新,按照“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的原则,校企双方联建实验室,原则上向全校师生开放。实验室将紧跟技术和行业发展,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产业型实训基地,仿真实现实训的基地就在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是企业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实训项目是企业真实案例的全真实训环境;按照技能培训由浅入深的规律设置实训单元和规范实验室布置,并结合学分制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探索开放实训项目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创新“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及使用。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工程师,紧跟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推行现场教学和行业案例教学等途径,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同时,利用企业人才优势资源,更新“兼职教师人才库”,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一方面由企业项目经理等人员担任实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核心专业课中实行“双师授课法”,将课程中实践性、综合应用性强的内容由兼职教师以案例、讲座或MOOC等方式进行教学,改善“双师”结构。

篇6

一、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使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学工作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互联网+”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教学改革活动带来了新的开展方式。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教育领域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同时,教学活动本身也要从创新需求出发来实现对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二、“互联网+”对专业教学活动的影响

第一,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开展。在现代教学活动的组织中,需要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化的追求,以此来确保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学系统以及教学资源等能够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积极影响因素。在中国,目前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已经开始逐步地加强了对“互联网+”精神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资源能够得以更好地利用,也相应地为教育平衡的需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网络教育平台能够让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无论是网易公开课,还是果壳网的MOCC学院,不仅仅是世界名校的MBA课堂,还有经典管理课程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进行学习。这使得教学平台成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机会,课堂得以从校园走向生活,这既是对教学活动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也是对教学课堂的生活化融入。第二,互动教学的多维化开展。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对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注重于多维度教学的研究与运用。在教学实践环境下,需要将各类新型的社会实践信息与实践模式融入教学课堂中来,比如微信、微博等。为了达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创业指导的形式来对互联网元素进行运用。在教学评价进行构思的时候,也要体现出网络的影响,以此来推动现代教学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于信息系统平台来对教学活动与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选择以教育评估的形式来对教学机构进行评测打分,让行政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数据信息来进行实时监控。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评价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将会更为多元化,且全面性、保障性得以让每一个高校与教师得到回馈信息,实现良性发展。

三、“互联网+”教学活动的开展问题分析

第一,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多元化。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开展不能完全地代替传统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对翻转课堂的开展,都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活动组织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地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此来确保传统教学活动能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得到积极开展,突出传统教学的价值,不能让“互联网+”直接代替传统教学活动,因小失大。第二,优质资源的缺乏与共享机制的缺陷。[2]教育资源共享、开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所提出的,它的性质不属于商业活动,而是为了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提供的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它带有着明显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特征。所以,这不仅仅能够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帮助,还能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三,MOOC等模式带有的弊端分析。[2]按照相关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在参与线上教学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对MOOC的参与度不高。MOOC作为在线课程的一种开展形式,所面临的学生是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学生的数量较多、层次不同导致了互动实时性的反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且及时的监管工作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没有得到更多的乐趣与认可,监督效应的未能明确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互联网+”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变革与运用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互联网+”与教育活动的融合,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多元化,如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活动开展形式的出现受网络的影响最为明显,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将自我的零碎时间进行整合,以此来达到更为高效的时间利用效率。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活动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选择更为开放的态度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来参与学习活动。在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利用微博等形式来对成功的企业家个人事迹与企业发展概况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来组织个性化教学活动,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突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第二,注重于对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模式的互补。传统教学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需要注重与“互联网+”模式的互补。这既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主动地转变自身观念,也要求教师应当更为熟练地掌握“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开展机制,掌握一系列的开展手段与方法。具体来说,即为:一者是对优秀课堂的网络化推广。通过适当的选择来明确更为合适于选择网络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推广,注重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二者是鼓励更多的教师互相学习,开展多样化的交流合作,以此来将教学活动的开展问题有效解决,发挥出交互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三者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在互联网教学活动中,学习环境需要注重于对新事物的认知与学习,这既是对新生事物与认识的了解,也是对新技术的创新化发展,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可以成为创新活动的设计影响因素,促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中取得进步与提高。第三,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当有意识地去增强教育资源的质量,选择更为合适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来确保教学质量,使得线上教学能与线下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彰显出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针对于不同的学生,教育资源本身也需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此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首先,是对校内资源的共享,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工作都能将优势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进而实现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做到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即借助于全国高校的教学活动开展资源来构建交流平台,使得共享服务能够落实到位,以此来构建更为科学的学术研究平台。

五、结束语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介绍来对“互联网+”这一模式的具体化运用进行了思考。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强对“互联网+”模式的运用,既是时展的选择,也是高校实现自身教学能力水平发展的关键内容。因此,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来对“互联网+”的教学工作开展进行探究分析,进而寻找更具价值的开展建议,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深入融合,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作者:陈献近 曾微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篇7

1.机会与威胁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优势与劣势分析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

二、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篇8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创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

创业教育最早是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开始实施的,他们认识到教会学生创业比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处大,开设一系列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教育课程,在取得明显的效果后,我国结合自身的经济模式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始正式实施高校创业教育,至今20年的时间,创业教育从各大高校到技工院校都在极力的推广,虽然现在取得的成绩很大,但是其实也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各大城市在政府的协助下建立了各大大学生创业基地或者孵化园,鼓励大学生创业,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实践的场地与平台。

2.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教育模式

各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都采用了封闭式的教育,在已有的教学资源上着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并且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来讲,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的就业率相对于高,可任职的岗位范围广。但是这种并不代表着什么,在封闭式的教育上,各大高校没有各自的特色教育,因此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极其相似,对社会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另外,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其他理工专业来说,没有太多的实践课程,不需要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对于其授课主要偏重于书本知识,这种单一的授课教学模式,只能各种程度的对理论知识授课,轻视实践教育。这样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后期很难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结合并流利的使用。在实验课时,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的效果,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课又少,课外的实践课又受到条件的影响,太多的中小企业本来资金相对来说短缺,各个制度也不太完善,因此,不太愿意雇佣实习学生,学生也没有实质性的参加到实习中去,把实习作为毕业的一种流程,最终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知识面还是较狭窄,他们要求的是综合性素质能力强的员工。

二、开设创业教育,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能力

1.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特色

改变以往的偏重专业理论授课教学模式,打破封闭式教育模式,着重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建立本校的公司管理专业特色,一方面根据地区经济特色建立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比如对于辽宁的中小企业的经济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随着迅速。对于该地区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教育上就着重偏向中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再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最终学生拥有突出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有机的把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设立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满足后期创业能力。

2.完善体制保障推进创业教育发展

从校、院、学生社团作为创业的三级联动关系,一步步的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立专业的创业服务基地,以学校的各级领导为核心,积极带动各位老师和学生主动参加到这个项目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创业做好坚强的后盾,并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操作做好链接,开设创业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模拟创业步骤,积累创业经验,并通过开设专业基础培训课程、学科竞赛、拓展服务等服务模式,建立鲜明的创业实践载体。

3.开设创业平台

对外开放教学平台,全方面的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可以实践鼓励学生来实训场地进行学习操作。随时在实训场地和创业基地都有教师的坐班,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有疑问进行解答,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和操作。学校跟校外企业进行合作,鼓舞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学习企业管理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此外,在学校中鼓励学生建立社团,以社团的形式推动学生创业,可以把参加到创业社团的增加学分,以外力的形式鼓舞推动学生创业。

三、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是各个高校的第一,但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原因造就了出现就业率下降了趋势,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学生成了首要任务,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带动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92-93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64-02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推动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由此引发了对大学本科阶段经管类学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层思考。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实践方式之一的实验教学,其现有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反思。实践性教学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目前高校现状而言,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是目前高校经管类教学实验发展的大方向 [1]。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能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企业模拟实验。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ERP可以帮助企业内部业务操作合理化,可以帮助企业在跨合作企业群体和贸易伙伴之间提高管理水平,扩展企业竞争空间和提高综合能力。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约有80%使用ERP系统,国内也有近5 000家企业ERP系统,随着ERP系统的逐步推广,急需一批高素质的ERP实施人才。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1.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用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学校根据新世纪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改变以往那种“文科不需要实验教学”的旧思维模式以及片面强调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的能力,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实现经管类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验教学大有可为。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同时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和市场竞争的风险性,不可能提供完整的、动态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尝试。而实验教学则使这种尝试成为可能。它可以通过应用和开发来实验模拟动态实现企业管理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所学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3~4]。

3.掌握各种管理软件的必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企业管理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企业管理软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的工具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对于这种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三个层次四个模块”来进行,三个层次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三个层次体现从基础到综合的训练过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包含了现有的教学知识、讲座学习、论坛讨论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模拟软件操作、沙盘模拟训练,如ERP企业管理软件、企业行为沙盘模拟推演等方式;综合实践训练则包含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模拟大赛、自主创业计划、企业实习等方面。

依据现有的实验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三个层次所体现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1.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老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对实践环节中的“教练”作用达成共识,提出了“适度指导”的概念。发现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指导多了,产生过分依赖,一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就问老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相反,对学生指导过少,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从下手,影响训练效果。一般老师们在前一段布置知识预习,并在设计和实习的开始阶段多介绍背景知识,有时用案例导入。

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实践环节训练中,有计算机模拟训练,有软件应用训练学生,也有管理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5]。一般情况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上表现非常积极投入,知识掌握效果也非常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活动,各种沙盘模拟大赛等形式,开辟第二课堂。

3.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专业基础类实习教学基地有校内的经管实验中心,利用该中心基本可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 [6~7]。校外实习包括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创业实习基地等实践学习场所。这些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练,联合进行科技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和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4.愉快学习,严格考核 [9]。在各实践环节设计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也强调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如模拟沙盘推演实验、企业商务沟通等实践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10]。一般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掌握知识程度是通过答辩来进行。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严格,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比较认真。同时通过答辩,老师的提问与讲解,也是学生一个提高过程。对于实习考核,采取全过程跟踪评价。为不断完善效果评价体系,本专业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撰写实习日记、实习过程跟踪单以及实习报告,并明确具体要求,实习结束由专业老师对其质量时行评价。

结束语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工商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复杂行为及其规律。以ERP教学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资源集成,构建经管类高校校内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一条经管类高校的高素质本科人才的培养之路,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企业运作规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管理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毅,贺卫红.基于ERP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92-94.

[2]张玉松.以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ERP实验室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65-67.

[3]陈根达.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9-12.

[4]董理,邵清东.建设物流实验室加快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2):59-62.

[5]武化岩.中国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06,(9):70-71.

[6]孙秋高.物流人才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6,(6):75-77.

[7]韩灵翠.创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刊):71-73.

[8]杨锦耀,王征远.实验室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135-137.

篇10

1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利用知识分析经营形势,处理经营事务并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这导致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思路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就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许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突出自己的特点,保持竞争力就更应该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建设。

2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2.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

2.1.1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就是指能够取得工作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既包含得到工作机会的能力,也包含了在工作中持续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及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它的实质是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课程建设目标与工作岗位中要求的就业能力相适应。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坚持工商管理学科“厚重性、前沿性”的特点,要体现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不能丢弃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坚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学科性的同时,根据市场、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别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2.1.2以课程模块建设为基础

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上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并体现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基础,首先是要高校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后主要就业的几个工作岗位,然后以这几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分为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三个大类模块,再分别明确三大模块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及大致的教学层次,最后设置三大模块中具体的课程名称、学时及进度,并确定核心课程,在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确定某些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同样离不开教材建设的支撑。很多高校都在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教材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材雷同、缺乏特色、案例偏少等。

2.2.1支持校本教材

做好教材建设,应该支持高校教师联合企业管理人员一起组织开发工商管理校本教材。在自己开发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熟悉,再参考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能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更多的体现教材的特点。校本教材的建设尽量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校本教材建设。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还应该设置专项基金,评选优秀的工商管理校本教材,适时的开展教材开发专项科学项目研究。

2.2.2丰富教材类型

除了积极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应该丰富教材类型,建议教师和学生以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作为基本教材,在课堂使用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用这些教材。并且鼓励师生多使用参考教材,阅读课外书籍,拓宽专业视野。比如考虑到工商管理课程博大精深的特点,要求教师推出推荐教材名单,由学生自行选择使用一些参考教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使用英译本或双语编写的管理课程教材等。同时,将这些教辅材料信息传输到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信息网上,供广大师生查阅、学习。

2.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3.1增加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进行,也就是充分模拟企业工商管理职位的环境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案例,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的代表性案例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经过几个轮次的主讲教师的教学过程整合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2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保持先进性必须有创新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授课。另外,也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竞赛的内容、社团活动的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内容作为主题开设专门课堂,将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2.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4.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启发性。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即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课外学生通过视频、网上学习资料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以师生相互提问、交流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由于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也比较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面广、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予以推广。

2.4.2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即要求注意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要探索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在这方面可以大胆采用“微课”模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述进行记录,同时配以课件、练习、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内容精简,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利于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来说,“微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讲授各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教学案例。

3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高校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改革路径。工商管理专业是知识更新较快、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向应用化、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黄金梅,张凯,袁金龙.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93-294.

[2]朗春婷,刘楠.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43-144.

[3]郭占元.探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129-132.

篇11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广的适用性,所以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属于有广泛需求的专业。但是,正因为专业适应面太广,涉及专业领域太多,所学课程太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空心化。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是学分制教育,对于学分总量有严格的要求。我国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和数学)约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课时才是专业课程的教育。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会计、物流、机械工程等把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点尚可组织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而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学科面太广,所学课程涉及财经、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证券、项目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如此紧张的课时下几乎每门课程都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每门课程都不能深入学习,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空心化”严重。第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时不足,课程面广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直接往往缺乏互补性与衔接性;其二,学生在每门专业课32~48学时的情况下很难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学风日下,茫然无所适从。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在专业空心化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影响下,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在各个领域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职位。例如与会计与金融专业学生竞争银行业的职位,与行政与文秘专业的学生竞争办公室白领岗位。

2.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在前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背景下,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在思考本专业建设的方向。

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综合分析了学生就业情况、教师配置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第一,以学生就业方向以及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中企业实务方面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第二,注重学生基础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如文案写作、策划书、投标书、商务文件等方面的培养。第三,加强学生在课外自我学习时的导航工作。显然,这些思路的主要载体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各个主干课程,秉承上述思路,各个课程均应进行一定的变革与优化,以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我们从《运营管理》这一主干课程进行探索,拟提高课程的专业性、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运营管理》课程又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以生产制造业为主。

目前,《运营管理》课程所选用的许多教材大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对象,以机械制造业为背景进行编写。高校所拟定的教学大纲,主要偏重于企业生产制造,对企业的服务运作也略有涉及。但是,教材和大纲对企业整体运营,日常事务标准化运作以及制度体系等内容很少涉及。

2《.运营管理》课程前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前置课程。

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却很少涉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工科专业在学习生产运营的基础方面要优于工商管理专业。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直观的感受。

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像工科专业那样有较多的企业生产现场实习的机会,因此对企业的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流水线等缺乏直观的感受。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职位就业相对较少。

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方向很广,但是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工业技术基础,因此即便去生产制造业,从事的也是其他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品质管理、日常业务流程管理等。

三、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运营管理》教学大纲与内容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作者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有大量的企业培训与管理实践经验,在与本科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方面对运营管理课程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1.《运营管理》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学科性,学生可以从事企业大多数管理岗位的工作;其次,企业运营管理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日常运营模式的熟悉与了解;最后,运营管理课程涉及大量企业管理实用工具、技巧与理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很有帮助。

2.《运营管理》大纲的框架应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适应面较广的特点,运营管理课程所分析研究的企业应不仅限于生产制造行业,包括证券、金融、IT、政府服务机构等均应考虑。因此,课程研究与讲述的内容应具备上述企业的共性,即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体系。企业的运营分为宏观运营与微观运营。企业的宏观运营主要涉及运营战略、供应链、企业OEM、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等方面内容。在宏观运营方面进行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战略的角度了解企业运营特点。企业的微观运营主要涉及的是企业事务性运作,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企业微观运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程序性,也是各大企业日常运营的工作共性。因此,企业微观运营应作为运营管理大纲的重要方面。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涉及精益生产、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运营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企业流程的设计与管理3],研究企业流程管理战略、关键流程绩效指标等内容。以流程为主线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

3.《运营管理》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注重基础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企业微观运营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实用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这也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微观运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图、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蓝图、5S管理、现场与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工具需要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学习并应用。

四、《运营管理》课程变革思路的难点

运营管理课程进行上述变革,符合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因为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目前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理念,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管理岗位也有通用性。但是,课程的变革也有一些难点。

1.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

因为课程教学内容实战性较强,若学生对企业运营实际不太熟悉,则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证引导,同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以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