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语文教学评课

初中语文教学评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语文教学评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评课

篇1

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宏观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公开课教学,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样的活动中,除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授课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及影响。另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一、对初中语文三类公开课型的评价

1.对初试课的评价要领。执教初试课的主要是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在组织对初试课的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尽量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其进取心。第二,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各方面还要从严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第三,根据大家评说的意见,主持人应归纳值得肯定的一面,重点指出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执行的过程要求,确保他们的提高能够落实。

2.对研究课的评价要领。无论是授课还是评课,都要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价研究课时,应在主持人的正确引导下开展研讨,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听课前明确交代该研究课侧重研究什么问题和该项研究的意义,使评课人在听课时有重点,评课时有核心。第二,要创造探讨、切磋问题的氛围。研讨就应允许各抒己见,既然是切磋,就应提倡互相商讨,主持人在引导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早下结论,因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或影响性,可能导致不同意见者欲说又罢,使问题的探讨无法深入,直接影响评课效果。第三,主持人要对研究和评价情况作简洁的归纳,包括对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收获和进展、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主要有几种、认为哪一种有代表性或比较合理、对此类问题的教学建议等,目的在于肯定研究课的价值所在。第四,研究课对授课的教师来说具有风险性,不管效果如何,都应在评课现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研究。

3.对评优课的评价要领。评优课的要求、范围、形式不同,根据目前开展的评优课来看,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绝对评优,即不限定名额,严格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者评价方案评出优秀课或分出等级,这类评优就要求每一位评价者细致考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理有据的价值评判,然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结果,所评出的优秀课应是出类拔萃、独具特色的,否则不如空缺,确保评优的严肃性。第二种是相对评优,即根据参评课的情况按一定的比例评出相应的等级,这类评优的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意见不一致而引起导向失误等情况,需要谨防以偏概全和置评价标准于不顾,草率分类。

二、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课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把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眼观察,以及动脑思考、动口说话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说的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一些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话,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放下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威严,跨越师生之间那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做学生真正的朋友、伙伴。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减少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整合教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乐说。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素材的选择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不同的游戏、故事、操作活动创设语言情境,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语文活动环境中,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快乐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使用语文用语,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根据学生语言发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给学生一些常用句式,以此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得很快。

如在上课时,一个平常上课爱捣蛋且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起戏曲知识,口若悬河又不失偏颇,令人刮目相看,于是顺水推舟,让他成为那堂课的主角,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时可望而又可即,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对于一时无法理解问题的学生,循循善诱,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使学生会说。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合作交流说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会说。这样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说说见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篇2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关于如何进行文学作品教学,不同的语文教师有不同的观点,可是无论持哪种观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初中文学课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教师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对文学批评方法理论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解读的深度与宽度,而此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与把握。所以,笔者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实际情况,试图把文学批评方法引入初中文学作品教学,希望提高中学文学课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文学课引入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致文学作品教学效率低下,引入文学批评方法对初中文学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使教师自觉分析文学作品,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解读。

很多教师因为缺乏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与知识,无法正确恰当地使用文学批评方法来解读作品,所以他们在分析或者评价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时主要是依赖教学参考书,甚至把教学参考作为绝对的权威,这样他们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时就会被教学参考书束缚,而完全丧失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情况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及素质的提高[1]。

把文学批评方法引入文学课教学,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读课文,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观点,这样的分析或者评价才更有深度和广度。同时,使用文学批评方法,还能让教师的分析有根据有条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从多个角度出发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在初中语文文学课教学中引进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作品,这样就可以开阔文学课教学的视野。在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这样虽然可以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会使我们的分析过于单一,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若是引入文学批评方法,则可以从文化、历史、心理及地域、宗教等各个角度去解读作品,使作品分析更加丰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如果没有详细的讲解,学生是读不懂文学作品的,所以他们在教学中一味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却很少教给学生解读作品的方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绝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同样也是作品的阅读者与创造者,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只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见解,还应该引导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文学课教学中,教会学生文学批评的方法,学生就会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课内外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文学批评方法在初中文学课中的运用

1.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内容。

这一种方法主要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来对文学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重点是对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研究,侧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首先,通过社会历史评价方法,能够探寻到作品中蕴涵的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真实的生活、人物、情感及细节等。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历史评价方法来理解作品中的真实面貌:自由自在地在百草园游戏、听长妈妈讲故事、雪地捕鸟、在三味书屋向老师请教“怪哉”、上课描绣像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童年的生活。

其次,通过社会历史评价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学作品必然会依赖一定的社会背景,那么运用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背景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特别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法解析文学人物的心理。

这种方法主要是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作者的创作心理及读者阅读后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文学形象的内心世界。

首先,剖析人物心理。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法去体会小男孩当时的恐惧心理及变化过程,由吓得冷汗直冒到几乎晕倒,到无助啜泣,再到怕摔死宁愿不下去,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自我发挥作用,迈出一小步,又迈出一大步,最终战胜恐惧。

其次,认识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运用这种分析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例如《范进中举》一文,我们不能只是嘲笑范进热衷于功名,他实际上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所以他作为一个文弱书生其实应该得到同情。

篇3

导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方向。例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探讨“‘豆腐西施’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课文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课文的方向。

适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抓住最佳时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扬个体而教育全体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碰击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像淘金者一样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样,受肯定的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发挥“榜样”作用。

持续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增强评价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察者。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贯穿课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来对学生作出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过程中学习表现的详细记录,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科学的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课堂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结果对师生的行为给予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而不是听众。

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所想,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充分调动起来。

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有效地把课堂上“不懂”、“不会”的问题逐一解决,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生之间的评价

篇4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因“分”评价。当前,教师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进而预测他们的未来,认为优等学生就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在行为和性格方面均优秀,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成了“差生”,就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因而给予冷淡、讥讽与歧视。这样,分数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成了“完人”,分数低的学生永远受到老师的歧视。所以,在建立评价内容的时候,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的发展。

1.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是否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具有一定需要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 注重对学习兴趣的评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自觉性等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的评价,应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通过评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去感知、记忆、理解、体会、思考和探索学习规律,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如果学习动机端正了,就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3.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科的门类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初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门类较为齐全,每门课程都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则很难在“结果”检测中过关,当然,“过程”检测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要从学生静听、善读、爱看、会写、勤检查等方面入手,重点放在勤检查的评价上。以语文学习的“勤检查”为例,这个“查”包括两个内容:一查工具书。字典是无声的老师,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工具书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学生对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可通过字典来解决。二查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如作业完成后,必须从头到尾仔细检查。还要查上课是否准备好了学习用品,放学时是否有东西遗忘在教室里,从而还可以把这种自查的好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去。不管是查工具书还是检查自己的作业,都要做到勤查,勤查才能达到勤学的目的。

4.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会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学生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例如,关于学生自学后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是唱歌、舞蹈,也可以是一个手势、眼神。学生在合作讨论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远远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还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

三、走下神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学生是人,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未定型之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因此,教师不能按照某种抽象的公式性的条理办事的审判官那样评价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摒弃那些冷嘲热讽、谩骂等形式的学生评价,而带之以鼓励、表扬、欣赏式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准确的回答,每次认真的作业,每次好的表现,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一个赞许的眼光,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越来越高。学生是人类的宝石,尽管他们还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石头,但终将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所以,走下神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重新认识评价意识,是做好学生评价的前提。

四、突出过程,重视对非学业因素的评价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不仅仅表现在对知识的习得、解题能力的建立等方面,还表现在关心他人、互助互爱的道德意识的形式、意志品格的强化,主动探究、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可贵的人文精神的建立,动手、动脑习惯的养成,终身学习愿望的确立。对美的感受程度等诸多方面,绝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所涵盖的,过分依赖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全面的。对于那些无法进行书面测查的内容,如语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际、数学的动手操作、体育艺术的技能等,要不惜人力物力多标准地进行评价,要打破考什么教什么的观念,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要坚持培养那些无法测查、但对学生一生中起积极作用的学习兴趣、自信心、行为习惯等,也可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学习、做人。教师不能因为“做人”不考试,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不教学生做人。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然,对这些非学业因素的评价不是天天、时时、每节都要有的,而是当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得有感而发时,就可以进行描述性的评价,并记录下来装入记录袋里,也可以写在作业本上,也可以报告单的形式反馈给家长。

篇5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感悟的培养,还应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考虑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见。语文教学评价应该由重结果向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转变,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评价的优化。

一、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课程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通过语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教学评价还能够充分了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此外,教学评价还能够帮助语文教学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三方面:首先能够全面、准确地对教师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对语文教学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地考核;其次,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各类信息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进行获取,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且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准确定位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对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就需要准确定位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设计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够使教学的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全面地对语文教学进行评价。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而言,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1.评价执教者能够充分对语文教材的意图进行领会。为了能够有效地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就需要根据教材的研究进行分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

2.评价执教者所具备的教学艺术与组织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设计及运用的过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需要对教学的设计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要不断深入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进行教学的全面评价。

3.对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和表现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初中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想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有效优化,就需要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地观察,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合理。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的互动活动中,还应该针对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对学生的课堂检测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科学、准确地评价。

4.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度进行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与制定的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结合。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5.对语文课堂的改革创新程度及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评价中,理念创新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评价时,应该全面落实新课程的创新理念,针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情况进行合理地评价。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优化实施的策略

1.转变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通常只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而在教学评价中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需要得到不断地优化,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需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从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全面发展的评价。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只有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进行转变,才能够实现教学评价的优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应该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氛围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结合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标准。

篇6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广义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有过程和结果、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维度。

专题与组课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相比又有其特殊性,专题和组课是基于教材在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再次开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整合。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言,和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一、评价的标准如何界定

课堂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生本思想是我们从事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主体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评价方法和策略因课而异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应立足组课整体,关注师生个体,同时亦不能忽视专题组课每节课间的内在的知识及目标的联系。

三、评价策略应分阶段实施

(一)专题教学课前预测与评价

专题组课教学依托教材,但同时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三度的深入开挖。而执教者该把教材挖掘整合到什么程度,何等深度,这并不是执教者随心而定的。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根据我们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本,所以在进行专题组课设计之前应对学生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

(二)专题教学课堂评价向度初探

1.第一向度:学生和绩效。

学生的收获必须是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的最重要的向度,必须放在第一位,其余的各项指标必须服从于学生是否确有收获这个大前提,必须为这个大前提服务。学生的收获如何判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学生的心理满足度。通俗地讲即学生是否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中找到幸福感,来激发教学双方心灵“相通”,即“过程”的“健康快乐”,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2)学生的社会“满足”度。通俗地讲即学生能够在考试、活动中“考”好。但在这里,允许我撇开我们所质疑的所谓“功利性”教育和“非素质性教育”,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依然是让学生考出“漂亮”的结果,这比言语中、口头上的“素养”更能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满意,假如撇开这一点,就目前而言,语文课改也许还是一种抽象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我觉得,这是现实,不必掩藏,不能逃避。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目的促进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收获。不去调查学生的课堂心理满足度,不去看学生课堂的“考查结果”,故意“避开”恶评如潮的“分数”,这样的教学评价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这个答案我想应该是清楚的。毕竟,“中评不中用”是谁也不愿赞美的,谁也不愿接受的。

2.第二向度:内容与选择。

评价一堂课时,我们常常喜欢用“自主合作探究”或是“氛围”之类的词汇,但这些指标本质上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而教学方法的努力,其直接目的在于更有效地体现教学。教学内容不当,教学方法又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比较重要。

首先,我想申明的是,语文的世界浩如烟海,一节课却又转瞬即逝,所以,选择哪一点“浪花”有时并无法明确区分优劣好坏,况且,李海林先生提出:“我们确实拿不出一套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学的语文知识系统。”因此,对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与其花费时间“非议”教材,不如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因为这也是一群专家、学者冥思苦想后的智慧结晶,至少在目前,它是最“先进”的,我想谁也不应该或没有资格过于“贬斥”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所以,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踏踏实实教语文,上好语文课,对学生负责,对语文老师的称谓负责,这才是与“现实”相符的理。所以,除了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科学性、准确性错误之外,不必纠缠于内容本身。我想说的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做到:认真思考,避免有明显的缺少价值,缺少方向、缺少目的的“弱势内容”。

我想,很多课之所以被认为上成了政治课、音乐课、活动课,都在于其内容的选择比较“弱势”,忽略或是缺少重视其实用价值取向。假如这些音乐、活动,甚至“说教”的内容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那么语文课为什么就不能上成类似于音乐课、活动课、政治课?

因此,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不要老想着给它“定性”,“扣大帽子”,这是在给一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添乱,找麻烦。对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一线语文老师要注意:力求教学内容少而精,避免出现“弱势内容”,然后在少而精的内容上追求与学生之间的最大限度的沟通,追求激发最大限度的“产出”,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的选择。

3.第三向度:操作与达成。

篇7

一、 把握时机,真情激励,让学生乐在学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正在讲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却认为愚公真的很愚蠢。”我急忙说道:“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的说:“他的一句移山,让后辈人全把毕生精力放在了如何移山,却没有动动脑子怎么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让后辈人享福。如果是放在现在,换做是我,我会学着开发现有资源,利用这些山地搞种植搞林木生产,让子孙后代都有事业可继承。何苦非要移山呢!”学生的话语深深的影响了我,要是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过去,的确有不同的见解。“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愚公做的对不对呢?我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对本篇课文也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原来鼓励的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二、 鼓励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让学生自由发展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体现最多。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点,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在一位男同学完成口头作文《我的理想》后,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信服。相信你的理想终会成功,我和同学们为你的理想为你的成功而喝彩。”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三、 肯定要适度,不能浮夸,要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篇8

一、把握时机,真情激励,让学生乐在学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激励语言要具体化、细节化。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正在讲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却认为愚公真的很愚蠢。”我急忙说道:“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的说:“他的一句移山,让后辈人全把毕生精力放在了如何移山,却没有动动脑子怎么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让后辈人享福。如果是放在现在,换做是我,我会学着开发现有资源,利用这些山地搞种植搞林木生产,让子孙后代都有事业可继承。何苦非要移山呢!”学生的话语深深的影响了我,要是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过去,的确有不同的见解。“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愚公做的对不对呢?我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对本篇课文也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原来鼓励的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二、鼓励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让学生自由发展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教师、为学校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评价是为被评价者不断地提供动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个性的差异,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的个性五彩斑斓,在口语表达、朗读、作文中体现最多。珍视学生个性的闪光点,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挥洒自信,在课堂上抬起头来,勇敢地表现自我。在一位男同学完成口头作文《我的理想》后,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信服。相信你的理想终会成功,我和同学们为你的理想为你的成功而喝彩。”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三、肯定要适度,不能浮夸,要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48-01

“请停一下,我发现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画,把这五种事物的名字都给画下来。”这是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随机评价。表面看是中断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实际上却是用心良苦。老师从整个班级里面“捕捉”出了这么个“典型”;接着以一种非常珍视的态度,特别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能得到老师如此的重视,那名同学该有多么自豪!语文教学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来源于同班同学的“尝试”和“发现”,其他学生会觉得这种“典型经验”亲切可学。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中采用的一种新的方法——情境性评价。

情境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和环境。而情境性评价,是指在日常学习活动和真实情境中对被评价者进行的随机性的质性评价。这种评价的真实情境可以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在家庭学习,还可以是在课外学习的任何情境。这种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家长,可以是其他同学,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这种评价的结论的表现媒体,可以是激励性评语,可以是动作,可以是实物,可以是象征性物品,还可以是符号;既可用传统媒体,也可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这种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还可以是学生群体。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感受到情境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评价带有问题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很多都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在问题情境进程的四个阶段,都可以采用情境性评价。比如,当学生阅读课文时,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思路正确或者有创见,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恰当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问题,自己得到了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使用情境性评价。

二、评价显现灵活性

情境性评价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任何情境使用,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任何环节使用,可以由任何人使用,可以用任何形式来表现,可以对任何学生使用。例如: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独立作业时,教师告诉学生“哪个小朋友学得认真,老师会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巡视过程中,教师悄悄地巡视,时不时温柔地抚摸一下孩子们的头。又如:当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老师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握手;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机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抱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这样在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尝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这种评价技术的灵活性,是其他评价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三、评价具有即时性

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如学生的朗读、提问、答问、活动等,都可以用情境性评价进行在真实情境中的即时评价。这种即时评价更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个别差别,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等),更具有实效性(能及时调控、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如支玉恒老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对一名学生发言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好。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他!”支老师关注了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我们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在于它能激励受教育者,它能唤醒他们的智慧。支老师热情洋溢的话告诉学生:你成功了,你的成功超过了老师!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何况是求知的孩子们。还有什么比强烈的成功感更能激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呢?学习上的某一点成功给学生带来愉悦,使学生对学习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情境性评价具有其他延时评价(如综合评价、阶段评价),所没有的优势。

四、评价突出激励性

篇10

蓝河流翠,绿柳如烟,百鸟啁啾,在春风浅奏、温晴洋溢、诗意渐浓的四月,我们小小的小村异常养眼,鲜花般的美女如云会集,更惹来帅哥无数。为了减少这几天因为专注于听课而未能细细品味美女帅哥的魅力带来的遗憾,我荣幸的来当一回绿叶的代表。

首先,感谢此次活动给了我这个机会,一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向参赛教师学习的机会,向大家汇报我听课收获的机会。所以说谈不上是评课,权当是几位评委给我们东道主的莫大厚爱与鼓励,我虽有勉为其难之感,但我愿抛砖引玉。

亮点感受:

13节课既有小家碧玉的细腻柔美、耐人寻味,又不乏男性的大气洒脱、优雅风采,也具有理性的诙谐调侃。两个词,“丰腴”“骨感”兼备;一句话,很给力,味是语文课的味,浓郁香醇。

13节课,都抓住了语文课“言语”这一特质进行教学,我觉得这是把住了语文课的根本。理由: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在读中悟,悟中读,都是对言语的亲近、参悟;其二,很多问题的设置也较大层面围绕学生言语能力的感悟及其发展上,当问题抛出后,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基础上,学生展示给我们的那些虽然是还很稚嫩然而质朴的个性表达,却是真实的言语亮点;第三,在学生的合作、交流、展示环节中,注重了学生对言语的体验。从语言赏析到言语感悟与表达究竟有多远,《满井游记》课中有实在出色体现;从文言文到现代文的言语体验的成功飞渡,尖山《五柳先生传》课里有精彩诠释。从这个意义说,无论课改怎么改,能始终不放弃这一点是可贵的,更是理性的。

13节课,对文言文的“文”与“言”辩证处理趋于合理、和谐。既引导学生掌握、积累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我认为,做到了这一点其实就是找到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黄金结合点。通过教学活动落实了双基、培养了阅读能力、教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实践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目标,达到了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的和谐局面。对“言”的点拨刘文武老师堪称高手,一个“谓”字,处理妙绝;对文本内容、篇章解析覃亚玲老师来的精巧;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小彭老师显露更好。

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培养方式与目标的不断转变与调整,面对新教材全面实施的新形势,需要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和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在学生学业评价活动中所持价值观的体现,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学业评价的取向逐步从知识、能力本位向“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转变,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向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转变。这种转变是学生学业评价取向在教育本质上的伦理回归。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改前后的对比,分析了“以生为本”学业评价的意义。

一、传统初中语文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学业评价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学业成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果,而学业成绩的评定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也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传统初中语文学生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取向,首先是知识的取向,另外就是能力方面的取向。这类评价的取向我们直观地统称为社会本位的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强调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较为忽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学生学业评价目标建立在社会的目标和尺度之上,社会本位的色彩浓厚。如初中语文的评价,通常是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与能力方面的展现。有人说,“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产生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人只是手段的评价取向,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造成了教育内在价值的伦理失落。

二、新课改后“以生为本”学生学业评价的回归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学业评价的理念。“以生为本”的学业评价要求评价的理念发生重要转变。一是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人文主义的评价要求摆脱仅仅依靠实证主义的量化评价方法来衡量学生,不断探索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为根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是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倡导对评价情景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解放为根本目的,认为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对他人又负有责任和义务,主体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是主体之间民主与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三是从工具论评价转向以人为本的评价。如,学习“丑小鸭”相关知识时,笔者认为丑小鸭具有非常高的长远教育意义,受益终身。在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要努力让学生知道丑小鸭带给我们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敢于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敢于摸索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