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专业的知识

建筑专业的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专业的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专业的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33-02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促发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思维。

1 认知教学

1.1 认知教学心理学

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已从孤立地研究学习转向研究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问题,把教师的行为、教学的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考察教学的实际情景,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更清晰、更有效的理论依据。由此,出现了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论—— 认知教学心理学。

认知教学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和吸收;强调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构建新知识;强调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景具有高度一致性。

1.2 认知教学

为了促进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现代教学论根据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学习过程精细地设计教学,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认知学习理论,是把认知学习过程看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获取知识、积累储存知识、改造整理并进行运用知识的过程。[1]

实践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即专业理论认知和专业心理接受,强调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保证学生接受并参与专业互动,强化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知教学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促发学生的专业教学的认知性和思维的开阔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式的学校教育,它的教学机制应是启发学生兴趣,增强专业认知力,它的教学实践活动应是学生通过专业对话与社会对接。因此,必须变单一传授教育为认知互动教育,变课堂教学为认知性实践教学,进而实现设立一个专业,充实一个行业,形成一个链条,发展一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办学目标。

2 建筑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所产生的问题

建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实践结合得实际理论,通过对学生专业认知教学的推广,诱发学生的专业积极性,最终实现改变以往专业体系的独立式教学、预设式训练,形成充分适应建筑专业本质特征,符合实践教育的认识规律,多维立体交互式的实践方式。因此构建学生的专业认知力就尤显重要。

2.1 基础课授课单一与专业连接脱节

传统的建筑专业基础课与其他美术类专业课程开设的内容并无二致,对于理工类入门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所以许多学生对基础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并且脱离专业特点和要求,强调不切实际的同一性,在教学过程中与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上完全一样,缺乏针对性,导致学不致用。以至于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现学专业的衔接性。这样一来只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和积极性主动性。

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独立地运作,其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与必要的互动,因此造成教学效果的脱节、重复和低效率。

2.2 专业课与基础课难以衔接缺乏实践

建筑学专业学习内容复杂,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贯穿始终的是—空间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在由低到高的“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但传统的建筑专业的专业类课程正是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学生在学习和设计阶段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设计,由此导致对于空间感、建筑结构的理解仍一片模糊。并且由于与基础课缺乏有效的衔接,纵使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绘图的技巧以及建筑的表现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功能、流线、造型、空间感等的认识仍然是一个门外汉。

2.3 缺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而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程理论或课程设计等教师单一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形式,不能使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提升有自发性的引导。再者,在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的讲授占据了80%以上的课时量,导致学生对于建筑结构的认识,建筑空间的理解,建筑设计方法的掌握一味的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设计思路狭窄,设计内容不符合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3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的构筑

实践与认知的概念是一个长期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概念,站在心理学角度从本质而言,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在调动学习者旧有知识或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和推理实现更深刻的记忆。[2]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培养技能,也是对知识深刻记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

实践是深化知识的必要过程,验证理论的实验活动提供的刺激,为人们感知经验向理性知识的转化起到特殊的、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3]在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那些比较系统的、重要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实现知识深化的重要学习过程。

3.1 认知教学在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运用

(1)基础课应与专业特征紧密结合,由认知到绘图。

在建筑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当强调认知与实践的连贯性。并要掌握理工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区别与一般普通类美术教学。

例如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教师通不能一味的介绍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介绍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产生的视觉感受,然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模仿运用抽象的点、线、面去组构程序化的各种图形,由于这些图形都是抽象符号的组合,没有联系到具体的设计案例,没有联系到实际的生活现象去讲解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缺乏具体针对性、形象性和实用性,学生不明白这些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有什么具体用途,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接受。

建筑专业学生的对具象物体的理解优于抽象物体,在认知事物的时,学生往往是先从事物的表象开始,由表象诱发联想和想象,动之以情,后以情观形,情景交融,生发意象。故此,教学中应符合他们的认知要求,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在素描课程中,加入建筑的体量关系的实例讲解;色彩课程中,对比真实建筑的色彩搭配;三大构成课程中展示建筑立面上的点、线、面关系,把实体建筑的形态、特征、透视关系、体量关系融入教学中,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改变以往学生机械绘图的缺陷,并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在专业中运用的方法,所处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空间感的培养,注重剖面的理解。

建筑基础课是建筑专业的入门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建筑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感,而建筑基础课是空间感培养的重要环节。空间认知是人们理解空间信息的一种思维活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应该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4]

在基础教学中,引入空间感的首要界面是平面。平面一直在设计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教师眼中,平面就是诱发一切空间形成的切入点。因为在在他们的经验里已经建立起基于平面到空间投射关系的空间构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则认为空间认知依赖于空间意象经由思维空间再加工所形成的空间地图(spatialmap),空间地图是人们用来理解与记忆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主要方式,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是组成空间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认知的关联性在使空间获得真实客观存在的同时赋子空间以内涵,空间认知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构形,[5],或者说产生了一种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推断的思维跳跃。由此可见,设计师和教师们的空间感是在长期的设计、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而刚刚接触建筑的学生正缺乏这样认知的关联性。所以,在空间感的培养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由平面想象空间,而要加入更为直观的界面,注重空间结构的培养,加强对以往未知界面—— 剖面的理解,结合平面,加深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认知结构的学习和掌握,才能认知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空间感的培养。

3.2 认知教学在专业课课程体系的运用

(1)注重手绘实践能力。

手绘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手绘训练学生脑、眼、手之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想画就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画出有创意的手绘图。手绘练习也是学生认知建筑、体验建筑的最佳途径之一。

建筑专业学生进入大二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触建筑的一些专题设计,但在此时,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手绘能力,而把重心放在如何设计中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诟病“只会想不会画”,严重缺乏手绘能力,连最基本的草图都无法绘制。

手绘练习应最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在绘画的同时,学生能更具体、更仔细的观察建筑。同时,在手绘中学生能更多的掌握和学习各类建筑的形体关系、色彩表现等相关知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实习实践。

现有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程理论或课程设计等教师单一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形式,不能使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提升有自发性的引导。具体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①增加互动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计想法、设计思路,增强学生积极性。

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取展示真实工作过程的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与校内真实场景再现学习训练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方式教学。

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在建筑设计课中,可选择一项实际工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设计。在这一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步骤和内容完成相关工作,包括地形的勘测、建筑结构的设计、平立剖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制作等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和提交成果进行考核。这种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职业能力都得以明显提高。

(3)从认识建筑到学习建筑。

建筑设计教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里要提出的是学生调研和分析建筑能力的培养。不论对空间的感知还是对建筑功能的组织安排都要来源于生活与学习的体验。好的建筑师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的物质构成有敏感认识。优良的建筑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提高设计品位。

在教学环节中的建筑调研是不可缺少的,在专业课程中,每一项专题建筑设计教师要穿插带领学生前往同类建筑中进行学习和调研,并要分阶段进行,调研和分析要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不要单一的只在课程开始前进行,课程开始前学生还未接触到某类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如若调研,也只是形式上的走马观花,并不能起到学生认识建筑的目的。教师应该分阶段的提出每一个时期的调研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调研和分析,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为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4)模型设计应加入专业课课程体系。

模型制作本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模型制作对建筑设计教学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首先,建筑模型制作是通过自己的手去再现他人或创造自己的作品,它可以说是建造过程的模拟和重现;其次,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模拟着线、时间、肌理、触感、色彩、尺度等建筑基本要素,进行建筑墙体、门窗、柱子、屋顶、雨蓬等等主体制作,并完成建筑场地设计、道路规划、广场布局、配景设置等一系列环境模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建筑的构造,掌握建筑构造的特点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而深刻的感知,是理解和学习建筑设计的更深入的手段;再次,在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中包含了认识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且认识和创造体现出一种辨证的互动关系。创造此部分可认知彼部分,进而认知整体。新的认知不断扩展,创造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也是一个元认知的的体验过程,通过对感知对象,思维、记忆、策略的自我判断,调整和调节设计和制作过程。[6]

(5)建筑认知—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布鲁那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他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和信息提取。而建筑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

由此,在认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筑了建筑认知—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首先,由基础课程中通过手绘和理论结合认知模式的培养认识建筑,再由专业课程中调研、绘图与理论结合认知模式发现问题,最后经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实习实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构建以认知教学为主体的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教学中强化学生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学生互动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兴趣,创新意识;在教师工作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实践领域;在校外实践平台扎实学生实战技能,专业水准,及创新能力;最终在交互教学中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大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长路.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 齐宏,王爱萍.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M].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

篇2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文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一、对兆园的整体规划分析

兆园坐落于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高塘村,地势很平坦,整体设计上绿化和建筑十分融洽,完全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居住者内心的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优雅的居住环境。

在整体的景观环境营造上,规划将欧式的厚重与中式南方的灵秀相结合,由前院步入中庭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层次,着力表现由公共尺度的景观环境、步移景迁的绿化步道到院落庭园所形成的空间序列感和意境。

兆园别墅外观设计是采用欧式风格,大量地运用石材贴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在建筑的规划上也具有很强的功能分区,建筑总体上有两栋主楼,坐落前院的建筑是属于公共活动建筑,主要是供客人来的时候进行观赏,有着设计豪华的大厅,进门右侧是中式的厨房,左侧是一个中式的会议厅,摆放着许多富有雕刻艺术的中式椅凳,增加了别墅的文化气息,通过拥有展览区和水景区的中庭,在步入后院的住宅建筑,相对而言住宅建筑更加具有亲和力并适合人居住。

二、对兆园的室内设计的创新分析

兆园的室内设计充满了文化底蕴,每个地方多通过不同的设计来体现出当地的历史和科技技术的发展。

1.别墅设计体现出当地客家文化的特色

客家围屋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客家的大户人家为了有效地保住身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

而在这里它也延伸了客家建筑风格,设计上以围屋的形式,构成别墅的中庭,中庭通往主人住宅区的过道有着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家上一辈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展示区,体现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劳动景象。

2.别墅设计体现出新农村的科技进步

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词语,而新农村的发展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在兆园也体现了这些科技的进步。

(1)材质的“硬化”:兆园现在是石材材质,建筑材料相比以前开始硬化;不仅使建筑更加美观,还使建筑更加牢固,适合长时间的保存和维护。

(2)空间的“亮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运用,兆园在门洞窗洞的设计上比以前更大,材质也开始用上铝合金,材料本身色彩也开始明亮,窗洞的增大也使室内得到充足的采光。

(3)色彩的“绿化”: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充裕,兆园就是如此,它不仅在建筑外观和建筑材料上融入了新的理念,还注重建筑周围景观的绿化,使居住的人有个好的生活空间,此外,还能有一个好的气候环境。

(4)生活的“乐化”:兆园建筑材质的更新、空间的合理布局、环境的优雅,都让观赏的人流连忘返,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着不同的花朵,植物种类丰富,这么惬意的居住环境让主人每天心情愉悦地生活着。

兆园的点点滴滴都代表了乡村的一个新面貌,也带动了乡村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活动后学生制作别墅图纸时的感受

学生在参观别墅后,根据社会的变更、材质的更新、思想的进步设计出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别墅方案。通过对别墅的参观,学生更加了解了别墅设计的需求,更加明确别墅设计的注意事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结构的合理运用;设计时必须先考虑整个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再次就要求室内的设计要丰富而新颖。

篇4

(二)课程实训内容的设定教师高的专业水平是进行课程实训整合的先决条件,而课程实训内容的设定却是课程实训价值的体现。好的课程实训内容会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的验证和领会知识,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提高自己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课程实训整合组的老师要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不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的学者,而是对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并参与过,掌握现场的工序,并且把课程的内容贯通进去,根据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制定出现实可行又有实际意义的实训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真正的体验一线的工作流程。

(三)课程实训整合时间上的安排课程实训整合时间上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实训安排,以前都是在一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之前安排,学生一边实训,一边还要进行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导致大部分学生糊弄了事,根本在实训课程中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另一方面老师除了有实训指导工作外,还要兼顾其他班级的理论教学,有时更无暇分身去指导实训的学生。所以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课程实训效果差强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课程实训整合后的最佳时间安排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比如建筑识图与构造、AUTOCAD、工程预算这三门课进行课程整合实训,三门课程并行授课之后,学生参加完课程期末考试之后进行课程整合实训,这样学生和老师都会全心全意的进行实训工作,在精力分配上,时间投入上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学校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学校现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能实现课程实训整合的基础,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课程实训大多数选择校内实训基地,这是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它的风险大、成本高、阶段性施工等特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一定能和课程实训的内容吻合,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和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对课程实训整合的成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严格、公正的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课程实训整合成绩的评定,要区别与其他单一的实训课程或者是平时的考试课、考查课,在课程实训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引效导,全过程实行动态考核,整个过程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还要考核他们的专业素养,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整个课程整合实训后,学生要上交自己的实训成果,由指导教师(至少3人以上)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答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答辩中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对学生的成果加以点评,提出改进的意见。整个过程所有实训学生旁听,这样其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成果,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整个答辩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受益匪浅的,起到了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指导方法是否合适、实训任务设定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课程实训的成绩评定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充分考虑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学生是整个课程整合实训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专业水平,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热忱度等等都影响着整个课程实训的成败。在《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一文中,我指出了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十大特点,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指导教师在课程实训前期制定实训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参加课程实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对整个课程整合实训的顺利进行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

(七)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领导的重视课程实训整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只靠四五个任课教师是不行的,需要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各部门的配合,领导的重视,是整个实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整合的初步构想

我院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建筑资料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建筑图形图像处理、建筑企业网站建设与网络管理等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说的施工员、档案员、预算员、网络管理员、办公文员等,我们的初步构想是结合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课程,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实训课程进行整合,以建筑工程档案员为例,建筑工程档案员的工作是一项集工程建设管理、档案管理知识为一体的复合专业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及操作计算机建筑应用软件的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国家、省、市城市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标准;能看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施工图,能编制修改工程竣工图;了解各种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和方向。能正确填写各种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技术资料表格;了解工程测量有关知识,熟悉工程定位测量、施工测量、竣工测量,并能填写相应的工程测量技术文件及表格;了解文秘基础知识,熟悉建设活动中报告、批复、通知、纪要等应用公文的编写方法;熟悉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范围。掌握工程档案收集、编制、整理的方法;了解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及基本知识。涉及的课程有建筑识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设法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城建档案法规、《建设工程技术用表》表式及填写说明、档案整理、著录、管理规范、建筑CAD等。这样庞大的课程整合到一个实训中来,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需要专业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但课程实训课程整合构想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模式,对整个专业的发展,对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长足的影响,怎样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完善的实训模式,成了课题组成员共同的心愿。我们的初步构想是针对我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工种,将课程实训总计分成几大块,对每一块的课程实训中整合的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工种在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对课程实训进行设计。

我们将更加深入的剖析整合后的实训课程的重点,进一步细化课程实训的任务,细化每名专业任课教师的分工和合作,为最后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画上完满的句号。

篇5

作者简介:张少君(1979-),男,重庆荣昌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与工程施工。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建筑装饰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渝水职院教〔2009〕17号;主持人:卢燕)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54-03

一、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高职院校装饰专业210名师生为研究样本,平均每所院校调查15名师生。另外,笔者也积极研究他人调研成果、资料和调查数据来补充本论文。

210份调查问卷结论显示:18%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41%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比较重要;32%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9%的师生没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图1-1 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一)软硬件两方面建设有待提高

1.实践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材建设滞后一直是阻碍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1-2:实践课有无教材 图1-3:对实践教材的满意度

图1-2统计显示,27%的师生反映:所用实践课教材,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编写思路,对高职实践教学指导性差,教材中所涉及的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都滞后于实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重视等;8%的师生表示学校没有实践教材。图1-3说明了39%的师生对高职现用实践指导教材不满意。

2.实训设备和场地,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

表1-4 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仪器满足教学需要情况统计结果

从表1—4看出,对“建设了装饰专业基本的实习实训室(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的人数达105人(50%)。这说明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教学,但只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建筑装饰专业基本的实习实训室(基地),目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占11%,说明实习实训室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目前在职的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最缺乏的因素如下表:

表1-5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缺乏因素统计结果

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从企业到高职应聘的教师较少。虽然高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工程实践经验,不具备较强的指导装饰工程技术实践教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后期实习)。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调查如下:

图1-6 实践教学模式统计结果

从图1-6中可以看出,工学交替(后期实习)模式占72%;而传统模式教育占7%;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占7%;其他教学模式占14%。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被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装饰公司学习。

从调查中了解到,装饰公司对09级建筑装饰1班24名顶岗实习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如表1-7:

表1-7 学生校外实习效果

从表1-7校外顶岗实习情况及效果显示,校外实习效果好的学生比较多,有18人(占75%);在现场能够接受他人指导,基本不动手操作,有3人(占13%);以现场参观为主的学生只有1人(占4%);未真正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有2人(占8%)。反映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态度端正。

以永川区装饰公司为主,通过对40家装饰公司调查,对曾经实习过的281名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如1-8表:

表1-8 对校外实习学生创新能力(装饰设计能力)评价表

表1-8显示: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系统构建

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经验,实践教学模式应从目标理念、条件保障、组织内容和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最终实现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当今社会,重点培养“知识型”人才的观点,已不能满足科技飞速发展和不断变更的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新的价值取向。如在建筑装饰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选用装饰材料,对施工工艺不断创新等。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的措施

为了打造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狠抓软、硬件两方面建设。

1.软件方面:(1)打造“创新型”教师为亮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与创新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刻苦专研,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的激情。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激情,而且要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运用并善于发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方法,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到“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教学中的“全体统一整齐规划”,转为个性化发展。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创新型的个性化培养;具有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学习方法知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创新;(2)以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性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内容,需经过学校专业课教师、课程专家、建筑装饰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研究思考,传授给学生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性知识。把事实性知识放在实践工作背景下呈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知识,通过教师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和解说。新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建筑装饰施工视频、工程施工的flas、施工场景的照片等形式,把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3)教学组织形式要改变单一的传统班级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班为单位,其组织形式要受到班级人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的限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时,通过QQ和顶岗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向实习的学生任务,学生可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在有网络的地方完成作业。在学生实习阶段和毕业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仍然可以和教师交流,相互探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硬件方面:(1)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特别是一些与现在建筑装饰施工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尤为短缺。很多学校都是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或借用同类专业的相关教材进行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实训教材改革的思路:第一,政府大力支持,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建设一批优秀的实训教材;第二,系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实训教材被引入国内,但由于学术和技术上的差异,出现了建筑装饰类实习实训指导教材翻译较少或装饰类专用名词翻译错误的现象。国家应选择一批优秀的、典型的装饰教材进行翻译,再结合中国现状,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规律的实训教材;第三,充分发挥企业工程人员的作用。在编写实训教材的过程中,要总结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结论,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丰富的专家、技师、工程师参与。这样才能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编写出内容合理、结合现实、科学创新的实训教材;第四,打造灵活多样的实训方式。在编写建筑装饰实训教材时,必须要做到“讲求实用”。更应该按照未来职业的需要来安排实训内容,不必要的实训科目完全可以省略去掉,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开支;(2)建好校内外两个实训基地,保障实训创新模式的创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改善高职办学条件的重点工程。当前需要完成三个重要任务: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第一,高职院校应采购高配置计算机、空气压缩机等专业设备,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与设计、管理、施工等第一线相似的工作环境;第二,可以倡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合理开发利用学院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通过二次开发,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实训教师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合作型”实训基地。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学校与建筑装饰公司进行沟通和联系,通过长期的合作和相互信任自愿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学校与装饰公司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学校为装饰公司提供员工培训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如施工员、制图员、设计师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如施工现场、仪器设备等,满足教学需求。这是目前高校最理想的实训模式。“合作型”实训基地拥有教育成本较低、实训内容真实、教育形式多样等优点,对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有积极作用;第二,“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这种基地模式需要学校自己出资建立自己的装饰公司。这种形式既可以直接为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提供更直观现实的工作环境,又可以为学校增加资金收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风险,实施难度相当大,需要学校有强大的资金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来支撑。

(三)评价指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标准

1.评价主体社会化。评价主体社会化是指: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内部分管专业的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实践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外部的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施工人员。多元的评价主体保证了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除了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还需把学生吃苦耐劳、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善于交往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将等级评价、书面评价与面谈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评价,认真对待评价,消除评价误差,保证它的客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评价风格。

4.评价过程的重要性。为有效实施教学评价,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的产品和成果,而且要在实践过程中多给与表扬和鼓励。对于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于实践能力强,学习好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一直表现好而忽视表扬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被赏识、被认可,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快乐中不断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策略。在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标准中,要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重要方面来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以‘双师型 ’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探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实施途径,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建筑专业教师现状

新进入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欠缺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与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2.高职建筑专业教师的内涵要求

急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一是认为具有工程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能按企业岗位要求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二是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能胜任理论教学。“双师型”教师重在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3.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新引进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通过多种渠道如培训、进修、访问学习、顶岗培训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引进从事多年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是指专业任课教师按照学校要求,在某个时间段内到具体的企业和明确的岗位,作为企业的员工担负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岗位工作,并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考核,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了解行业企业情况、掌握专业最新技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企业顶岗培训”是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合2012年10月10日- 12月4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企业顶岗培训(国培:27112301)现状,给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同时参与以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培训:1)工程项目招投标;2)钢筋工程施工;3) 模板工程施工;4) 混凝土工程施工;5) 砌筑工程施工;6) 装饰工程施工;7) 建筑设备施工;8)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与竣工验收。

通过以上项目的顶岗培训,实现了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新模式,综合提高了教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认知以及对建筑施工图纸、施工工艺、施工方案、质量控制、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了解。掌握最新的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了解土木工程施工领域最新的技术与项目管理方法,了解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用人要求等。

“企业顶岗培训”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是在建筑企业施工一线有效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创新与探索。是建筑专业教师较快提高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应建立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

建筑专业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培训”的问题

1.企业面临的现实考虑

建筑企业的主体是在建项目,所有技术、管理人员都应为在建项目的有效实施服务,即使学院有相当的费用支持,企业对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培训”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原因很多,其一是教师不能真正的“顶岗”,培训的时间较短(不足2月),不能全面了解各施工工艺,也不能很快适应建筑工地的生产、管理的岗位;其二是企业不能真正的受益,教师对在建工程的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等很难提出改进意见;大多是以学习、参观为主;其三是企业还要派专人负责参培老师的安全和技术指导,教师身份不便于项目部统一管理,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2.教师对“企业顶岗培训”的理解与学校的支持

学校教师对“企业顶岗培训”的理解有偏差,以为自己就是教师,而不是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参培期间,往往主观性、随意性大、没有企业主人翁的意识;大多学校教师资源紧张,安排培训的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学校授课的任务,参培的时间很难得到保障;高职院校对“企业顶岗培训”的专项资金也没有普及到大多数青年教师等。

3.培训效果的考核

在短时间内参加建筑专业“企业顶岗培训”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实践环节,同时,企业也很难建立对教师考核量化的制度。因此,从根本上讲就实现不了有效考核。

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企业顶岗培训”是建筑专业教师较快提高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并应建立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但实现一个建筑产品的全部工艺需要的时间周期很长(高层建筑基础、主体、砌体、装饰装修等工程一般需要两年左右)。一方面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怎样才能让企业受益,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现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将新引进青年教师分批委托给企业1年-2年,在学校先“脱岗”,所有日常管理、工作安排、年度考核由企业完全负责,实现在企业真正 “顶岗”,保证其参与到建筑工程各施工工艺生产实践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

2.企业对参培教师应以工程技术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企业施工工艺进行创新、改进,对生产企业带来效益的教师,企业应该奖励,让教师积极融入到建筑企业当中,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技术创新,真正达到双赢的长效机制。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7-03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学者都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面对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拟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关联的要素。

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据调查,本行业的工作岗位缺口主要为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岗位群,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业务工作,主要的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

各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概括归纳为:(1)职业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协作与团队精神;(2)专业素质要求。施工准备方面:能读懂施工图,掌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熟悉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分工,熟悉基础、主体、屋面、装饰等几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能协助技术交底,能根据工程实际确定施工人员、材料、机械及现场等准备工作,能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方面:能根据基础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能根据主体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并进行质量控制;施工组织方面:能编制指导实际施工的一般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等等。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对上述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按职业岗位需求,可得到以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即学校教师会同企业专家共同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取舍、归纳,提炼并转化为专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岗位主要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的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序化,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要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要体现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训课程或一体化课程要保障主要职业能力获得的培养途径。要满足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既要满足就业岗位的直接需求,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储备。

首先,要整合优化理论厚重的课程内容。建工专业学科体系下的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是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课程,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下,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让学生感觉到有用而不难。通过工程实例的体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归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不能将课程体系片面理解成完全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而构建,要设置一定的知识理论支撑,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使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加强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为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其次,要强化项目课程开发,突出工学结合理念。要加快项目课程开发,通过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所需要的知识与所体验的职业岗位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智结构。

再次,要合理安排课内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构成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课程可通过讲座、研修计划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计划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表现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空间。

构建课程体系的多元模式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综合实务能力等;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政治思想及职业素质教学体系。

我院土木工程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的思路,形成三年“四台阶递进,跟工程定位”的能力递进培养的教学体系,其工程实践、一体化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已超过总学时数的50%。此模式顺应了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要。(见图1)

(一)教学体系

第一个台阶: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语言文化素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制图与识图、建材、测量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掌握以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为核心的职业基础能力。工程实践的认识实习在施工企业实境下开展,认识工作岗位,通过熟悉企业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工作流程与设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职业意识。

第二个台阶: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开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钢结构、建筑CAD等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训,使专业能力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实训、基础实训、预算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专项训练。每学期安排2~3周工程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等岗位上转变学生身份,以职业徒工的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境化地进行技能训练。

第三个台阶:专业岗位能力强化阶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开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质量检验等课程,其中,施工技术课程分解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予以实施,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知”要求,为顶岗创造理论条件。此阶段安排集中四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过工程实例开展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训练。学生通过造价实训、施工实习、施工管理实训、结构设计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

第四个台阶:职业能力体验阶段。学生通过在预就业单位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见习工作岗位,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在实际岗位上,真题实做完成毕业设计,落实高职学生动态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

采用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为导向模式,教学采用全程“跟工程四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充分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四定位”安排,即入学第1~5学期,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工程现场“岗位”,选定一位工地指导师傅,并对应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工地“岗位”随着工程的进展是动态的,随之校外导师也可以是动态变更的。学生在参加校内理论、实训学习的同时,利用专门设置的“工程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到工地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建造过程,即边学边干,强化工程实践锻炼。第6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边干边学,得到综合训练,获得“双证”,直到正式就业。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融入规范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也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以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5).

[3]周向阳..高职建工专业全程“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简介: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92-02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与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核心。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思路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基本训练,能胜任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调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南通地区实际情况,考虑对现有的学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从培养只能懂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懂建筑工程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2)要考虑到工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光注重其的理论知识。考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次,进一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基本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相当于是课程门数的叠加,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成为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的四个重要支撑平台[1]。由此,本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为核心,采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拓展性课程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组合模式。

再次,逐步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专业平台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该类课程的内容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构造、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学生毕业的后的很长时期内都能应用到,甚至终生受益。所以必须把基础打扎实。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为了使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方向拓展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与职能技能培训相融合。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学生在跨入社会岗位时,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

3 构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训要求,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实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合理化。①该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现象,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都造成一些影响;②传统课程体系所含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③课程教学学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训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实训教学内容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不相适应,学生从现有实训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已不参适应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3)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度不高。现阶段学生学习多数尚限在教室里进行,与实际工程联系比较小,以致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4)集中性实训环节过程控制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此类课程缺乏过程辅导,学生自己盲目地做,最后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有效掌握。综合实训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无人管理,放羊式管理使集中性实训的实施效果差,岗位核心能力未能得到锻炼,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无头苍蝇一只。

3.2 教学改革方向

注重工程实践与实训教学,改革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多到工地上去实习,让学生多去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找差距;改革专业平台课的纯理论教学,引入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并开发相关实训教材,立求实习与实践内容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接轨;开设开放性实训室、加强适应性、综合性、可设计性,扩展实验实训的时间、空间,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3.3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原则下,调整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逐步细化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在实践教学要求制订时,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将实践性较强的边讲边做的课程,真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室[2],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习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要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部门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实训,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验)能力测评,根据实训(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在选题、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在8~10周,目前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乏实践事实,普遍都是互相抄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体现到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双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极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支持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培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获取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员)的意识。

4 结语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篇9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该文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培养方案,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CAD绘图》课程、专业建筑绘图软件及相关制图规范标准等进行模块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了适合高职教学的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以专业绘图软件环境取代传统手工绘图的图板、绘图仪,在专业建筑绘图软件环境下进行制图理论及规范的讲解,并以此进行教学模块的设计,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就业需求完美结合。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利用专业绘图软件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能力的教学思路。

1 建筑工程图的特点及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1.1 建筑工程图的特点

建筑工程图中的方案设计图、各类施工图和工程竣工图是用投影的方法来表达工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有关规定绘制的图样。它能准确的表达出房屋的建筑、结构和设备等设计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因此投影原理及投影规律是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理论。

建筑工程图的特点还体现为规范性,可以说建筑图例和符号的使用是相当规范和标准的。目前,国家针对建筑设计行业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如《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01)、《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 50114-2001)、《供热工程制图标准》(CJJ/T 78-97)等等。此外国家还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某些特殊行业还有专门的行业标准,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等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规范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

1.2 建筑工程图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图纸是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交流语言,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图纸进行材料准备和施工准备,合理组织施工;在工程进行过程中的阶段验收和工程完工后的竣工验收,要依据工程图纸进行阶段性验收和竣工质量检查和验收,并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建筑工程图纸也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结算和决算的依据;建筑工程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

2 绘图软件在建筑工程图中的普及与推广

目前整个建筑行业的图纸几乎都是用电脑软件绘制,电脑绘图不仅吸取了原有的手工绘图的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出图效率。电脑绘图应用及其广泛,而且最终表现的效果也相当好,可以说现如今没有绘图软件就没有现在的建筑工程图纸。

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绘图的专业软件也层出不穷,AutoCAD软件就是其中较著名的绘图软件。此外还有以AutoCAD为平台开发的天正建筑、中望CAD等专业建筑绘图软件。这些专业软件的使用和推广,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工程图的绘制技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电脑绘图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 建筑类高职院校制图与识图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类高职类院校制图与识图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装饰专业开设的绘图课程主要有《建筑制图与识图》、《CAD绘图》等。《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画法几何、建筑制图等三部分。《CAD绘图》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本专业施工图的规范表达来讲解AutoCAD 的运用,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电脑绘图能力。这两门课程在设置上相对独立,在教学环节上联系不紧密,互相脱节,不能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且教学周期较长。

3.2 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图都是用电脑软件绘制,但在目前的各大高校中,《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靠课堂讲述,绘图训练还是以图板、绘图仪、丁字尺及三角板等为主,学生作业还是靠手工绘图完成。这种绘图技能的训练已经不能适应后期电脑绘图及专业课的要求,而学生对此兴趣也不高,更将希望和寄托在今后的电脑绘图上。因此可以说电脑绘图是大势所趋,而传统手工绘图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未来的要求。

《CAD绘图》课程虽然讲述如何利用电脑绘制施工图纸,但教学环节的脱节导致学生在学习CAD电脑绘图时对之前《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学过的内容已经忘记很多,而针对初学者来说,CAD软件功能的强大及学时的限制,使学生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熟悉软件功能和基本操作上,教师也很少能从建筑制图标准及专业设计的角度来讲解软件的使用,有些教师不是完全了解建筑制图标准甚至缺乏专业设计知识,因此学生画出的图纸不符合规范要求,质量也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尽管AutoCAD软件几乎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装饰、规划、园林设计、电子电路、机械设计、服装鞋帽、航空航天、轻工化工等诸多领域。但对于建筑工程图来说,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对于建筑制图来说,制图规范和制图标准所规定的字体、图线、图例、各种符号、轴线及标注等均要求按照相应标准绘制。这些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软件的操作,又要兼顾制图标准,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繁琐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掌握。

4 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优势及应用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通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 工作平台,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的,可以用来创建、浏览、管理、输出和共享2D或3D设计图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CAD在建筑、机械、测绘、电子、汽车、服装和造船等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市场占有率居世界首位的CAD系统工具,成为了当前工程师设计绘图的重要工具。在我国,AutoCAD已成 为建筑设计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之一。特别是在制图设计领域,AutoCAD已经为我国实现“甩掉图纸板”的目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只有较少的部分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对于建筑装饰专业来说不能绘制有立体感的建筑立体外观和室内装饰效果,能用到的工具少的可怜。可以说学建筑制图最专业也是最基本的软件是AutoCAD,但真正适合高职教学且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是天正建筑或中望CAD等专业建筑绘图软件,这些专业建筑绘图软件对于绘制建筑工程图来说有着AutoCAD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以天正建筑软件为例,着重介绍一下这类软件的功能与应用。

TArch天正建筑软件是国内建筑领域使用较普遍的专业建筑绘图软件,是利用 AutoCAD 图形平台开发的功能全面的专业建筑绘图软件,支持AutoCAD多个版本图形平台的安装和运行,同时优化了CAD的绘图功能,其操作概念是对建筑对象概念制定专业模块,服务于建筑施工图设计,成为建筑CAD的首选软件之一。下面介绍TArch天正建筑软件的一些常用功能:1)丰富的屏幕菜单右键功能,可执行多种命令,例如命令帮助、目录跳转、启动命令、自定义等操作;2)天正开发了一系列自定义对象表示建筑专业构件,具有使用方便、通用性强的特点;3)AutoCAD从2006版本开始引入了对象动态输入编辑的交互方式,天正同进也将该功能全面引入到了天正对象,适用于从2004起的多个AutoCAD平台,可在图形上直接输入对象尺寸,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4)当前比例和修改对象比例可以通过状态栏的比例控件进行设置,提供了墙基线显示、加粗、填充和动态标注(对标高和坐标有效)控制、DYN动态输入控制;5)天正建筑软件提供了与AutoCAD 2006以下版本渲染器兼容的材质系统,包括全中文标识的大型材质库、具有材质预览功能的材质编辑和管理模块;6)天正专门针对建筑行业图样的尺寸标注开发了专业化的标注系统,可以对建筑工程图纸中的轴号、尺寸标注、符号标注、文字都进行最方便的操作,取代了传统的尺寸、文字对象;7)天正的自定义文字对象可方便地书写和修改中西文混排文字,对于文字的上下标、输入特殊字符、书写加圈文字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输入和变换。文字对象可分别调整中西文字体各自的宽高比例,使中西文字混合标注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要求;8)先进的编程技术被引入到天正的图库管理系统,支持贴附材质的多视图图块,支持同时打开多个图库的操作;9)天正对象支持AutoCAD特性选项板的浏览和编辑,提供了多个物体同时修改参数的捷径。特性匹配(格式刷)可以在天正对象之间形象直观地快速复制对象的特牲;10)工程管理概念正式引入到天正建筑软件,工程管理器将图样集和楼层表合二为一,将与整个工程相关的建筑立剖面、三维组合、门窗表、图样目录等功能完全整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工程图档的管理,无论是在工程管理器的图样集中还是在楼层表中,双击文件图标都可以直接打开图形文件;11)天正建筑软件随时可以从各层平面图获得三维信息,按楼层表组合,消隐后生成立面图与剖面图,生成步骤得到简化,成图质量明显提高;12)在平面图设计完成之后,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门窗数量,牛成门窗表,还可以获得各种构件的体积、重量和墙面面积等数据,作为其他分析的基础数据;13)天正建筑对象要求施工图的显示符合规范要求,三维模型与实际构件尽量协调一致;例如玻璃幕墙:二维采用门窗线简化表达,而三维为精确表达,力求使玻璃幕墙的施工图表达和三维模型表现达到协调一致。

天正建筑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以天正建筑对象创建的建筑模型已经成为天正电气、给排水、日照、节能等系列软件的数据源,很多三维渲染图也依赖天正三围模型制作,在各级建筑设计单位中,天正建筑软件的使用相当广泛,最新开发的建筑软件Tarch8.5,继续以先进的建筑对象概念服务于软件制图的应用,天正建筑对象已经成为天正系列软件的核心与数据来源,逐渐得到多数建筑及景观设计单位的接受,是设计行业软件正版化的首选。

5 教学模块的整合及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围绕制图与识图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上述几门课程之间进行模块式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势在必行。具体方案应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5.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各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能力培养目标为中心,将教学内容分为制图理论模块、软件操作模块、制图标准及专业制图模块。其中制图理论模块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点了解投影原理及投影规律,初步掌握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规律;软件操作模块应强调学生对专业绘图软件的理解和掌握,熟悉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制图标准及专业制图模块应结合专业特点,着重讲解本专业工程图的特点及制图与识图方法,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制图规范及标准,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5.2 教学过程的阶段化

在实际教学中,应对整个教学过程制定不同的阶段,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应具有针对性,具体包括:软件基本操作阶段、单项绘图练习及综合绘图实训。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应明确:软件基本操作阶段应强调学生对专业软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单项绘图练习应以本专业制图规范和制图标准为基础,针对性地完成各种制图与识图训练单元,如字体、图线、图例、各种符号、轴线及标注等的绘制;在绘图综合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以描图或临摹等方式,完成成套或部分专业图纸的绘制训练,从中体会专业绘图的特点,掌握本专业绘图的基本方法。

5.3 培养目标的专业化

在整个能力培养过程中,都应在专业绘图软件环境下进行,制图规范和标准、图例、线型及标注等图样的学习应充分利用专业建筑绘图软件(现成的模块)的方便条件进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在模拟社会需求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需求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综上所述,该文从我国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式 的整合,强调制图与识图能力的培养应以专业绘图软件环境取代传统手工绘图的图板、绘图仪,在真实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环境下进行理论及制图规范的学习,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实际操作完美结合。充分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块的整合。制定适合高职教学的课程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丽莎,滕斌,罗亚琼.浅析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与建筑CAD的融合[J].青春岁月,2013(15).

篇10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各个单位培养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具有较高的要求。市场对于这类学生的要求也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中,其教学设计往往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

一、建筑行业需求与建筑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顺应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一系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这一方面为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和专业空间,但是从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来看,虽然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但是仍然存在教学体系缺少系统性的问题。并进一步导致了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离,管理体系不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利用效率低,这也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造成了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数量满足了规定的实践课程所占总课时比重的要求,但是其针对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和一系列缺少相应的规划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任务中所要求的能力目标、技术目标、职业态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不一致。除此之外,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存在一定的误区,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承担实践课程的老师素质、实践场地、设备等缺乏规划性、系统性,造成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新时期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思考

(一).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教育,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只是追求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应该紧紧围绕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目标。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上就要求,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建筑工程教育应该严格遵循“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基层性”的办学原则,重点训练学生能够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要求,并指导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应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适应管理需求,训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市场意识,培养学生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二是学校要致力于解决专业的设置问题,建设复合型专业,从而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三是做好专业的稳定性与专业调整的相对关系,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在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未来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更应该坚持将应用型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为立足点,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完善、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突出专业特色,加强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建筑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各种工序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还包括工程质量验收、安全施工、工程量核算等。除了这些,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实训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在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流程图和施工计划书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操作,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以及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

2、坚持基础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针对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双元制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通过教学和校内实训的方式结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结合。以往的高职教育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简单的参加企业的实习来实现实习的目的,这往往是一种劳动性价值,学生只能是对于流水线上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工作了解,对于整个工序和操作流程的掌握得不到训练。因此,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应该坚持基础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来解决学生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给予重视,着重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应对市场需求。

3、强化学生认证教育,推行“双证书”机制。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导致学生仅仅拥有学历证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执业资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强化学生的认证教育,推行“双证书”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培训来考取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从业资格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等。通过这种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够塑造学生的专业特长,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之外,为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设立一套系统性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和实践动手活动。

4、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之路。现在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操作教师缺乏的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强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设。双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有人善于理论,有人善于实践。实践表明,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就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增加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的比例,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外部引进先进的高级人才来丰富教师队伍,尤其是那些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此之外,学校在坚持引进优秀教师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送到企业中锻炼,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增强教师队伍的素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这也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切忌形式主义和半途而废。

结语

总之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我们既要把握现在池要着眼未来但我们一定要抓住重点, 把握建筑业发展的脉搏,做好专业培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走出校门时学校就能放心地让他们真正走上各岗位,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姚娟.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篇11

一、实训室概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创建于2013年12月。它是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主导,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的专业实训室。该实训室场地总面积为300O,总建设金额为15.92万元。目前实训室共开设8个实训项目(水暖电施工、天棚装饰施工、轻质隔墙装饰施工、墙柱面装饰施工、门窗制作与安装、楼地面装饰施工、楼梯及扶栏装饰施工、室内陈设制作与安装),场地空间可供40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每年可接纳100人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建筑装饰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树立学生科学、务实的思想和大胆创业的作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早与市场接轨,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与校外优秀企业的联合合作、培训,同时学习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进行装饰工种实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加实践的过程,在这个与市场接轨的缓冲时期,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实际工作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某专题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创业实践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实训室建设的可行性

装饰施工实训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训现场进行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装饰公司和企业中的施工、监理、材料等岗位工作,了解现场施工的操作过程。

本专业与市内多家大型装饰公司都有过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以实际装修项目为授课体验内容,以实际工程带动实训环节,倡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目前,我院建筑装饰专业正在实施的“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给本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创新项目,可归纳为“专业+企业”,“就业+创业”,即: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目前,该模式已经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为我们造型设计基础工作室提供好的大环境,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与“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四、实训室建设的内容

实训室建设主要包含实训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购置,内部环境以及实训室内涵建设(含项目开发、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