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2015年我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3162亩,总面积达到345192亩,总体来讲全县的土地流转表现以下特点:一是流转价格。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为每亩每年800-1400元,平均价格为950元。我县以兖梁公路为界,兖梁公路以南土地流转价格要高兖梁公路以北每亩每年约2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汶上县城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要高于远离县城的乡镇,原因是兖梁公路以南的乡镇以及城中村、城郊村经济较发达、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生产和运输。二是流转用途。今年流转的土地中,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2793亩,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2386亩,用于农业旅游项目的357亩,用于“非农”项目的834亩,占比分别为43.85%,37.45%、5.6%、18.7%。如义桥镇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高档苗木、精品苗木和乡土苗木,该乡镇流转新增土地,多数用于苗木种植,三是流转期限。1至10月份流转的土地中,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为1564亩,占比为24.55%,去年同期流转的农地中期限在2年内的2486亩,占比为15.9%。如康驿镇今年同期流转土地面积为462亩,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为117亩,占比为25.32%,去年同期流转土地面积为968亩,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223亩,占比为23%。原因是:土地种植成本增加过快,部分土地转入方存有短期获取最大利益的想法,土地转出方则希望土地流转价格能够逐年提高,因此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年限有所缩短,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土地流转面积有所增加。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的环境不够宽松。一个表现是,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往往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让其放任自流的去发展威者是在工作中定位不当,行政干预过了头,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另一个表现则是由于我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农村土地转出户的就业环境仍然不够宽松,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依然很有限。

二是农民的旧习惯仍然根深蒂固,土地转入方流转土地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有近30万的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在这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仍有少数农民的恋土情节还很深,宁愿将土地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无偿代种,或者为了不撂荒土地以每亩每年200-300元的价格让邻居代种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这就使得一些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成片流转农民的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

三是监督管理措施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具体。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要求要合理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制定的相关政策比较原则,不够具体。而且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手段、纠纷调处和档案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意见和建议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建设农村流通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2.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

二、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

2.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

3.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4.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2.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篇3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新的矛盾和纠纷,如土地承包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集体收益分配纠纷等新型矛盾和纠纷也大量出现。这些新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涉及面越来越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能否解决好这些新的社会矛盾是新时期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司法所面临的新课题。司法所作为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司法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大局,树立大服务思想,拓展业务,强化职能,发挥优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

一、当前司法所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把握不足

随着农村改革、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经济矛盾纠纷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涉农纠纷房屋、宅基地、邻里、婚姻、家庭纠纷等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因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镇规划等因素而引发的各类新型涉农纠纷案件如征地拆迁纠纷、土地承包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集体收益分配纠纷不断涌现,但是,一些司法所没有认清形势,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把握全局,在工作中有些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也没有认识到涉农矛盾纠纷增加有其必然性,更没有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二)对当前新形势下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较弱

一些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司法服务大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较弱,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司法工作的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深入村坡调研,了解情况,没有加强指导处理纠纷。工作中重判决轻调解,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没有积极的工作作风,没有良好的工作热情,更没有强化责任,工作效果难以显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陈旧,按部就班,不积极主动配合乡镇街道办农村经济工作中心履行司法所职能,提出司法建议,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

(三)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有待创新

一是人民调解方面,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基层司法所对村级人民调解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村级人民调解员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欠缺,应对复杂、疑难纠纷,调解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法制宣传方面,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法律宣传流于形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法律宣传流于形式,基本上是法制宣传活动日才搞宣传,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认识是“要我搞,不得不搞”,而不是“必须搞,应搞好”,普法工作没有形成常态机制。三是组织农民学法难: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效果难体现。四是普法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册子”、“灌输式”模式,一些普法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民不乐意接受。五是法律服务方面,一些基层司法所没有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有效地履行为乡镇街道政府充当法律顾问的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地为其依法办事、依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意见,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进行。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四)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不健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掌握不及时。二是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不健全,对村级调解工作不能及时制定指导意见,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没有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五)司法所自身建设有待提高

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整体效率。一是部分司法所服务大局,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责任意识有待加强,纪律懒散,工作作风拖拉。二是有的司法所把握涉农案件新发展、有效服务农村群众的能力有所欠缺。三是一些司法所积极主动学习农村经济法律知识的能动性欠缺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贫乏。四是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为乡镇街道转过来,原来乡镇工作的思维惯性、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对司法所的工作要求,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二、司法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司法所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能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一)牢固树立服务农村经济法发展的能动司法理念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新型矛盾和纠纷,司法所要强化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积极应对新课题、新任务,充分发挥司法所司法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司法所干部要加强服务理念,切切实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丢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事、办实事,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把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正确认识涉农经济纠纷的新情况,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涉农经济工作的责任和信心。围绕基层工作重心,大力开拓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业务切入点和增长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深入调研,掌握全局,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为乡镇街道政府依法处理好本地区的重大经济各种涉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法律对策和建议,并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制定指导意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开展分析研究,总结出规律和对策,及时向乡镇街道政府提出司法建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三)创新司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举措

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拓展新思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延伸司法职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制宣传方面,改善司法服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六五”普法,积极探索法制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多种途径,有效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和法治环境。围绕重大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宣传涉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让农民群众了解改革、支持建设。围绕农村集体、农民的经济行为,有针对性地宣传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资产出租、集体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等政策法规,减少农村集体、农民的投资风险,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先期的保卫工作。

法律服务方面,积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积极组织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向农村延伸。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安置补偿以及对农村各种经济实体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合作经营、农村市场秩序整顿与规范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人民调解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调解领域,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指导村级调解组织搞好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多形式开展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水平;及时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加强对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适应新形势,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积极主动介入乡镇街道重大建设项目,实行预警机制,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为农村的开发建设化阻碍。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后期的保卫工作。

(四)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机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集及时掌握。二是健全对村级调解经济纠纷的监督指导机制,对村级调解工作及时制定指导意见,强化指导工作。三是健全对涉及乡镇街道征地拆迁等重大工作项目中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四是健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地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究判断,为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提供决策依据。

篇4

我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在以前的建设关注重点都是城乡的差距,并且也在逐步的改善城乡差距,但是,在现今的社会,随着发展的加深,出现的问题也就更为的基本,农村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就成为了当前阻碍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很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在山多路陡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要落后许多,当然这也不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唯一原因,还有很多原因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应个简单的讨论的,本文就结合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促进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

出现差距的首要原因在上文就已经提到过,是由于中国的地势原因,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也就造成了各个地方的耕地面积、土壤质量、自然资源,各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是人为自身很难改变的状况,所以相对来说就也就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二就是经济基础原因,在我国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说就更快,发展的相对因素也就更多,也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就比如东西部的农村发展相比,东部相对来说经济基础要好很多,海陆空的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而在西部地区,虽然它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要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相对滞后,这也就是我国大部分较贫困的农村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之一,其三就是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人口的素质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但是同时在素质教育相对来说的地方,农村发展也就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较高的地方,人们通常会逐渐的创新劳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行的,所以人口因素也就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其四就是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是影响乙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决定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沿海地带,这也就是现今东部地区发展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而如今政府也逐渐的开展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的经济也就逐步的开始得到改善,以上的四个因素都是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就为改善差距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较大,所以单靠较差的一方自己进行改善和促进的较为困难的,所以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渐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也逐渐的克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不一致带来的劣势条件,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推动的也不只是劣势的一方,带来的更多是双方的互相促进,例如说在适合种植某方面的地区和适合加工出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一个完美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不仅解决原材料和加工的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看来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来不断的缩小差距,促进着各地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合理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中,最重要的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的控制总量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有很大范围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没有生出儿子就一直生,这样的思想为控制人口数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二是提高人口素质,在这方方面更多要提的是素质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且逐渐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自身的价值,其三就是合理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方面我想即使是不用过分强调大家也知道如何解决,其解决办法就两个方向,一是留在农村,逐渐的深化农村的发展,二就是流向城市,在城市中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这三个方面都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办法。

(三)发挥国家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政策扶植是促进一方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调控,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对各地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来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当然国家还可以适量的引入高新科技,利用创新的技术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农村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的缩小由于其他原因带来的差距。结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现象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依然存在的,这并不是我们通过这些办法就能一下扭转局面的,毕竟在发展的过程中,条件好的地方发展的速度自然更加快速,我们也只能依靠着这些政策和手段,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的缩小差距,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正确对待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渐改善差距情况。

参考文献:

篇5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篇6

(一)金融规模特别是存款规模的扩大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地区的存贷结构比例失调使得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减少

农村投资的产出效率也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

(三)农村投资效率一直不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外流导致的,资金外流致使农村的整体投资额增长缓慢,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资金肯定也会减少。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要更好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就必须对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明确农村金融的角色定位

以前,农村金融的定位通常是为城市经济输送农村的剩余资源和资本,在农村经济高度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农村金融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还要吸引城市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中去。所以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等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有活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选择正确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农村金融目前的发展重点不在量的扩大,而是质的提升,目前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利用效率底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颇有不利,为了提升农村金融的资本利用效率,应该使用较为合理的手段与政策提高农村市场上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从而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外流,从而使资金流向实现正确的导向,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发展效率,有效吸引和巩固农村的可用资本。

(三)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

针对三农问题,要通过政策和财税的扶持增强农村的技术设施建设,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法律法规上有一定依据,从而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7

农村经济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农村经济中应用电子商务开展一系列活动,能够促进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进而实现电子商务的升级拓展,推动农村贸易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该文旨在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基于该背景下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些策略。

1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1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

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无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条件和机会推动农村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村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即可在第一时间获得各方面的资料,及时了解市场的供需状况。这样就能方便村民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使其根据既往销售经验科学地定位,进而推动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1.2利于农产品的推广农村经济

主要源自农产品,各地区农村的农产品各具特色,而农产品包括花生、大豆、水果等。就农村来说,农产品传统销售形式都是集中于菜市场或集市中,其推广范围相对局限,效果并不理想。但电子商务却能搭建覆盖全国范围的推广宣传平台,可将农产品信息上传到网络上,进行采购、评价等操作,从而实现足不出户的销售,增加农产品销售额度的目的。

1.3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相对而言,城市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剧,城乡差距被不断拉大,农村生活水平长年处于滞待状态中。但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而随着网络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常态化发展的网购现象,无形之中增强了农民的素质,也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2.1增强农民意识,提高农民计算机水平

我国农村网民由于自身意识习惯因素,现阶段对网络应用主要集中于娱乐方面,但少有涉及商务方面。鉴于绝大部分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理解不够深入,更对互联网经商的机遇持怀疑态度。为此,这就需要加强农民对其的认识,有条件的农村可定期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只有让农民了解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并学会如何使用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基础性工作必须严格把握。建议由乡政府提供场地场所,并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开课讲解,具体来说就是现场讲解与操作。当然除了定期培训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尽可能在农村普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进一步更新农民的思想理念,进而推动电子商务蓬勃快速的发展。

2.2完善电子商务基础

要保证农村电子商务井然有序的发展并得到普及应用,首先要完善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这包括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指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加工贮藏等设施的信息化;后者指充分补充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力求家家入网,以便实现各种农业信息的及时传递与交流,如建设县级农业信息网站平台等。其次是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质基础即物流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物流集散中心、产品保险贮藏基地等。可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及农民参与农产品物流市场,积极构建专业综合的地区物流中心,以及集成保鲜、配送等基地。而保鲜配送基地则在收货后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类调制、包装储藏和及时配送,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运输配送的服务质量。另外,以乡镇为单位完善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各乡镇农产品、种植技术等上传到网络中,同时配以详情描绘,为采购商提供信息获取便利,以实现农产品更为广阔的推广宣传。

2.3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而为避免电子商务运营风险和提高技术操作效率,则需要加强政府干预,充分提供专业电子商务人才来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一方面政府可通过适当提薪的方式吸引人才,进而实现技术操作的专业性,促进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农民相关知识技术培训,定期组织相关课程培训,以增强农民素质,并全面普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方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高。

3结语

电子商务对农村积极发展而言,能够提供给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便利,促进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同时也利于农产品推广宣传等。然而,要真正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还必须从思想意识着手,充分完善电商基础,并提高政府重视程度等,方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二、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就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必须通过政府的扶植和指导,设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建立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建立金融机构,满足农村的金融发展需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促进金融机构的服务合理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为了提高金融发展的效率,首先,我们需要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质量,为农村的存款、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使农民能够方便、迅速地取得所需要的贷款。第二,需要提升农民的金融素质,建立农民的信用意识,使农民遵守国家规定,进行合理的借贷和偿还,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对农民的信用记录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农民提升自身的诚信意识。第三,需要根据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金融的体制创新,推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项目,如信用卡、电子化交易、综合化交易等,同时,要引导农民对全新的金融产品进行接触,建立现代金融意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杜绝农村资金外流

在金融网点得到普及、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创新服务。农村的资金需求具有自己的特点,农业是农村资金的重要需求点,对于农业来说,农产品的生产和产出周期非常长,投入市场前无法准确预估收益,这样,就需要长时间资金的借贷服务,也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借贷的支撑。所以,为了保证农村的资金需求,必须杜绝农村资金向外流动,使资金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流转,使得农村资金充足,农民不需要用太过昂贵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发展资金。

4、完善农村金融监管

金融必须具备稳定的体系才能够健康发展,金融的稳定离不开金融的监管,只有通过监管,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合规合法。在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大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政府需要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也需要创新监管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必须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规律和金融服务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农村金融的具体实际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此外,必须完善与农村金融监管有关的法律及外部环境。

篇9

一、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农产品质量太次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二)改善农村思想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生产也需要和国际化接轨,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我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才有一定重要比例,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国民人均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难题,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打下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2]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48-51.

篇10

(一)生产经营组织程度较低,缺乏层次性

一方面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有效的激发出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其缩减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规模,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农产品生产效率较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不具有核心竞争力,造成农产品价格受到压制,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落后,竞争能力较低

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对农产品市场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其他经济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造成了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通常表现在下面三点:第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的层次水平与竞争力不强;第二是农产品交易手段落后,流通体系不完善;第三是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对农产品市场化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健全

从现阶段农村硬件设施情况来看,其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这些情况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很大的束缚。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没有形成,不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农村经济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实际效益较差,金融服务体系的陈旧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规模无法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

属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年来的实施已经得到了论证,国家政府部门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也予以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同时确立了下面几项原则:第一是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不改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支持农民群众加快田地整合,让农业生产方式朝着规模化和效益化方向发展,逐渐实现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第三,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发展配套制度必须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农村经济服务能力,比如说组建专门的农业技术合作社等,完善其他配套机制。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从现阶段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目前依旧存在非常严重的劳动力剩余问题,这一问题是因为农业人口较多所导致的,因此解决农村人口过剩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到城市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解决好当前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一方面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尽可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应当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让农民群众能够摆脱过去那种单单依靠土地过活的现状。

(三)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

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是减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矛盾的有效举措。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升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够稳步实施。第一,应厘清收入分配关系,降低农民群众负担,从农业税的取消到国家政府部门颁布多项惠农政策,都直接展示出了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收入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第二,促进农村企业的建设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小型企业也在农村扎根,政府部门应当引导和鼓励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转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说不管是对种粮大户或者分散的种粮农民,在领取惠农补贴过程中依旧需要经过各种繁琐的手续环节。对于单个补贴项目来说,因为补贴标准较低,对于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并真正将其贯彻落实。第一是国家可以适当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如说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农村环境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第二是应当实施城镇化的管理模式,村委会应当学习居委会的管理方式,管理费用由国家给予,让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劳动保障与最低生活保障,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奔小康的目标。

篇11

本文运用农村金融等理论,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汲取国内外农业和农村信贷体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信贷供求、信贷风险、信贷市场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的见解,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农村金融基础理论及其借鉴作用。主要是为研究我国信贷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理论上的依据。重点梳理了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农村金融理论及其发展历程,对农村金融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可以运用到我国农村信贷发展和改革中的个人判断,如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供给主导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相结合、借鉴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政策建议、政府适当介入等等,企望借鉴这些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和适用部分,以起到指引我国农村信贷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三章,国外农村信贷的经验与启示。对国外农业和农村信贷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国家都相继形成各具特色、与本国实际相联系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有较为完善的农村或农业信贷组织体系,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对国外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完全照搬,也不能全部否定。本章通过对国外农村信贷的比较,得到了要加强并完善农业和农村金融立法、农村金融改革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化、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要合理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等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中国农村信贷的绩效与问题。回顾了我国农村信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支农绩效,分析了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从建国以来,农村信贷体系一直处于发展和改革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农村信贷体系在自身曲折发展过程中,促进和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本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加快农村信贷体系改革,改善农村信贷机构发展状况,增加农业和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章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供求缺口大,农村信贷存在垄断行为,资金外流严重,贷款风险大等等。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信贷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风险转移机制等。因此,对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信贷机构本身,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对症下药。

第五章,中国农村信贷供求分析。重点考察不同需求主体的信贷需求,分析供求缺口,为构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奠定基础。我国信贷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既有结构上的矛盾,也有数量上的缺口。本章着重分析需求主体各自的信贷需求,由于我国当前传统和现代生产方式同时存在,信贷需求的多样性显得尤为明显。在我国农村中,既有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又有大型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既有商业性信贷需求,又有政策性信贷需求;既有生产性信贷需求,又有非生产性信贷需求;既有短期信贷需求,又有中长期信贷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对信贷的需求有相当部分是无效的,这与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密切相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和合作信贷为主体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本章在对信贷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贷供求的缺口,并指出农村信贷市场上存在“劣户驱逐良户”的现象,分析认为引入担保和引入利率补贴等措施可以减小或消除供求缺口。

第六章,中国农村信贷风险分析。本章将农村信贷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深入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风险上,即建立在对农业和农村客户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不论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他们都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信贷资金,而贷款的本质是要求还本付息的,因此,信贷机构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一般又是风险厌恶者。农村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对象主要是“三农”客户,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风险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的大小。农业具有弱质性,农村企业发展起点低,竞争力弱,风险大,与农业密切相关,处于竞争的劣势。这就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既有一般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也有自己的特殊风险。农村信贷机构面临较高的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第七章,构建完善的中国农村信贷体系。根据前六章的分析和结论,提出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的构想,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提出了构建农村信贷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和框架,指出构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鼓励发展农村商业信贷业务,规范合作信贷业务,建立风险分散和转移制度,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规范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对当前的农村信贷体系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建立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和正常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信贷体系。不断强化政策性信贷职能,鼓励商业信贷,规范合作信贷,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与“三农”的需求相适应。必须对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建立财政政策补偿信贷,信贷扶植农村经济的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而,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强化,真正担当起为“三农”提供信贷支持的重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三农”贷款难的压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八章,相关问题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需要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造和改善信用社及其它涉农信贷组织的经营环境,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信贷组织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为信贷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保障,减轻信贷机构的风险压力,培育好的经营环境,形成保险、信贷、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以增强农业和农村对抗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为信贷支农提供合适的、强壮的载体,增加农村信贷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动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提出“两个循环”的见解。一是农业资金使用成本高,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经营风险高,容易形成“高风险-高收益-高利率-高成本-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二是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业保险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使农村信贷组织增加信贷投入,减小信贷供求缺口,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从而形成农业保险作保障、信贷支持作动力的格局,形成“保险转移风险-信贷加大投入-农业不断发展-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保险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提出“劣户驱逐良户”的见解。农村信贷客户大多数分散、规模小,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机构很难辨别“良户”和“劣户”,有可能出现“劣户”充斥农村信贷市场,“良户”因贷款利率高而不容易得到贷款的现象。

3.农村信贷资金数据统计更全面。在分析农村信贷资金时,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一切贷款都统计在内,克服了以往只考察农业贷款或乡镇企业贷款数据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提出多样化需求需要多样化信贷服务的观点。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性,在空间上也呈现较强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农户间差异很大,不同企业间差异很大,对信贷资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需求,需要多样化的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