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8: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展衍生的人类体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之体育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核心民族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我国古人的体育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高度凝练的运动表征形态,彰显着五千年生存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发展环境、表达方式、,分别立足于东西方的主流体育文化意识中。随着近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全球各国家民族文化距离的缩短,中华各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系统的分析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以自省的方式反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经久不衰、绽放光辉。
1文化与体育文化概述
从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林林总总、众说不一,但其总体上都体现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对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的描述性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综合体。”为逻辑起点,对文化入侵展开研究。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有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与习俗的综合体。文化的外延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应在体育活动方面。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构成人生存、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社会及个体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远古社会里,体育就具备了生存、娱乐、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现代社会里,体育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个人一身体、人格与心理及观念、意识等方具有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文明发展程度,具备了各种文化的特征,因而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体育的这种文化形态是由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体育形态也有所不同。
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18年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一书。它同任何一种其他文化一样,深深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反映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单以文化本质上来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分支也带有着民族文化讲求的“天人合一,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思维体系;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则是讲求“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竞争、自我超越的分析型思维体系。中华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德者居之、以体会友”之文化,重视练体者的德才兼备;而西方竞技体育所蕴含的“争强夺标,一决高下”之文化,以获胜者的成功与荣耀为目的。此外,美国学者卡普拉在论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时也说到:“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知和方法论的应用不同于早期的欧洲学者,他们对问题的研究以对宇宙和自然的朴素哲学为特点,在对事物的探索中并不限于对问题因果关系的探讨,还在于对问题的对象和发生时间的综合阐述。”因此说,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仅受中西方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思维性的认知差异;还因为受中西方人民生存目标的不同,而存在着对体育价值与功能认同的不同。
2.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文化一词从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中正式被提出之后,体育活动变被正式称之为一种文化。其实本应如此,因为无论东方西方,他们的体育活动都深深地被刻上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由此便带动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与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便在此时形成,并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宣传其“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体育文化传播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温网公开赛等为重要载体,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全球霸主地位。应该说,这些西方国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推广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而是被奥林匹克文化所替代或融合。这种文化的替代与融合一方面表明,虽然不同民族、地域间的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不同民族和地域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共识,让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更受欢迎,由此推动了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替代;另一方面,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也必然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依托现代科技,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但就市场化和技术化的文化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普世化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当这种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传统体育进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运作时,其必然造成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链条的危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运能够绵绵流传,其关键在于其文化是否能在青年人中传播,只有年青一代能够深刻认可和发展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屹立于全球化浪潮下,本着这样的发展和继承理念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文化才不至于走上清末木兰围场的老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体育文化也都各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编了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仅起源于汉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有近300项。这些内容繁多、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与文化宝库。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但真正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如,以武术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例。在全国16个省(市)的93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高校仅开设1项武术项目――太极拳;有29所高校开设了2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有17所高校有开设3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养生功,而开设4项以上武术项目的高校不足10所。同时,即使在这些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其武术课程的设置也在全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规划中占有很小的比重。此外,这些教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课程内容只是太极拳、长拳、太极扇等基础的健身功法,没有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配套。学生只知道模仿动作套路,并不能从文化起源、传承及其功用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了解。这样,造成学生在死板无趣的模仿练习中失去了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更不用说从中体会文化层、思想层的中华传统体育博大精深的奥秘。加之西方经济体育从社会、网络、产业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生活、思想及体育爱好等方面的渗透,利用暴力美学、竞争思维对传统体育开展空间的压缩,使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渐渐淡化乃是消失。从国外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看,体育项目的发展最有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政策干预和商业运营。如美国各项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日本中小学柔道、空手道、剑道、弓道等原本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课程极力推广的政府干预模式;还比如,韩国将跆拳道指定为军队和警察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条,大幅度提高了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政府制定为某一领域内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
3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3.1西方的奥林匹克项目仍是国内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宠儿”
尽管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理念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不相融合,但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提倡的自我超越、人文关怀等核心文化内涵也逐渐为广大群众认可。西方竞技体育所推崇的奥林匹克文化因其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传播模式依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领域“独占鳌头”。尤其在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西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对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认知影响更大、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用更强,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有限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更加集中于此。这不仅日益弱化社会不同阶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同时也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随着我国主流媒体及体育思想对奥运的宣传及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扬人类的理想一和平与发展;一方面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导引下,不断校正本身的错误、完善自身,以此影响和改变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西方体育的文化入侵不仅是运动项目的改变与入侵,也是西方古希腊城邦体育文化思维的入侵和西化的体育活动运作模式的入侵。在学校、社区以及单位中所组织和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以奥运运行方式而举办的市级、省级运动会,包括其比赛项目亦大都以奥运项目为蓝本进行强度与难度的降低。李力研指出:“现代社会一切体育的比赛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希腊特征,其中奥运会更是希腊体育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虽然近年来奥运会不断地吸收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正式一员,但那也仅仅是奥运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加深了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误读”与冲突。”因此说,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文化浸入”,已经造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伤害。
3.2以西方体育为主宰的一元体育思想在青少年中传播
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元化竞技体育思想,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化作用。以篮球运动为例,1895年来会理将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我国天津社会开始逐步开展篮球活动并开展向中国其他城市扩展,使得北京、上海等地有了这项运动。1908年以后,一批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专业人员先后前来中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文化传播活动。如盖利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4年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并趋各大城市指导,专门介绍各种西方竞技运动。还比如,1908年艾斯纳博士在上海成立青年会体育部,于1909年该青年会首次举行篮球赛,随即推广学校与社会各界。时至今日,篮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层次的校园中,它所带来的西化竞技体育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所有热衷于此项目的青少年中,他们可以用篮球的语言与完全不同国家的孩子做有限的交流,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象征着我们走入了别人的文化体系,以此为蓝本无数的奥运项目将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来改变我们的体育文化思维,最终达到文化入侵的最终期,文化同化。
3.3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为加速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1995年7月,国家体委根据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以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地位。自此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就是西方奥林比克运动项目,开始走进主流体育文化之中。数据显示,中央一级1979年到1983年竞技体育经费每年平局增长12.3%。省级以下许多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没有相应的增长,且呈现减少的态势,多数县开支后所剩无几。到了90年代后期,体育彩票的发行又一次为西化的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注资。这一方面,为体育事业的西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认知。可以说,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大众的现代体育认知,为西化的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足了准备。此外,国家对西方现代体育的资助投入要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据一些学者推算,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平均要投入2000万左右;而2008年包含内地22个省份、国际1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294人的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所有项目的奖金共计20万港币(约为15万7千元人民币),这还不及奥运冠军奖金的五分之一。可以说,西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一边倒的态势,西方体育产业对我国主流体育文化的控制已经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
4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开展大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根植于大众社区活动之中,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广大劳动群众经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大众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发展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的追根溯源,我们才能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效的发展传统体育产业,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们的受众也不尽相同,传统体育的受众是全体大众,竞技体育只是少数竞技运动员的世界。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体大众全部参与进来,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此外,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要我们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还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底蕴。随着我国实行深化改革、经济调整宏观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度、自豪感及民族意识达到空前高度;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上也不能单单只局限于在西方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争优夺标、赢得奖牌,同时还要优化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
4.2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不仅要开展西方现代体育运动,还要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出现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西方体育文化的光辉,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却却并不能像其他形式的西方体育文化一样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广大的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有利于正确认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正确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在增强广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自豪感和认同度的同时,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心系国家,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此外,也能正确引导他们对不同体育文化态度,面对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懂得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4.3优化传统体育产业结构,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形成舆论引导与利益引导、政策引导、理论引导的统一与互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网络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充分把握住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其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相比之下要把握并遵照“规律性”却要困难得多,一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本改变了传统媒介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二是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变性,也不断对主旋律宣传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能否真正把握住网络传播规律、切合网络文化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能否最终实现对多样价值的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根据唯物史观的揭示,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而言具有滞后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超越、引领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强大逻辑能量,体现自身在多样价值中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趋圆融与严密、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网络化生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系内外的知识、价值系统对话无处不在。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开放知识信息、多样价值系统中,不断实现自身理论自觉,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
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是摒弃了单项度的刚性灌输方式,必然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尽管人的社会性、生活的现实性被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任何时刻都存在着的。在多样价值混杂的网络文化中,关于人的价值与信念的对话有其独特魅力,因为这种对话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向度,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通过对话的方式,切合网络受众主体性不断提升和价值性需要,进入受众自主的价值世界,为广大受众营造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指引,进而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网络受众有多样价值选择的自,但却容易迷失在杂乱价值世界中。只有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自身阵地建设,不断开发和完善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资料模式和教育模式,构建丰富、全面、即时、灵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资料。
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建基于阵地资料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培育,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坚定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信念;另一方面,又要倡导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合理解决网络受众的现实生活难题与切身利益需要,科学解释现实社会道德问题,有效解决多样社会下的人们价值冲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作用。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本数字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既重视引领人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又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与生命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建构的阵地文化,是多样性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发挥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凝聚与整合其他文化形态的巨大能量。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话语方式与言语表达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观的揭示。网络作为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对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深刻影响的途径之一就出于网络对人的语言环境 的改变。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网络语言是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创造出的“键盘语言”,是网络文化下的社会思潮的载体,是网络时代网络受众“新的言语”形式。
网络语言生成于网络多样价值的环境中,是网络时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话语形式。它的前卫性、叛逆性、简约性、直观感性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受众求新、求异的个性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很大程度冲击着传统规范化、样板化的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对其他价值的引领,将无法回避网络语言兴起带来的挑战。网络语言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它给思想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思想解放、主体性发展、个性创造提供了沃土。网络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对之策,恰恰在于如何使中性的网络语言为自身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开发并运用自身的“网语体系”,通过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与表达形式,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往话语”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复杂而艰巨的难题,它不仅需要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而且还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1.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因此,只有不断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后者对前者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3]任友群,郑旭东,吴F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5):3-9.
[4]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5]余鹏,李艳,吕鹏.高等院校大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体系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8):102-108.
[6]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欧阳剑波.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的当代审视[J].青海社会科学,2011(6):17-21.
[8]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安兴茹.我国词频分析法的方法论研究(I)――统计分析要素的界定、分类及问题[J].情报杂志,2016,35(2):75-80.
[11]程树铭,吕亚萍.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3):25-30.
[12]张敏.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J].信息技术,2010,34(8):167-169.
[13]齐英艳,李建国.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8(9):25-3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西方文化如果不借鉴东方文化,那会变成瞎子;而东方文化如果不借鉴西方文化,那会变成瘸子。”不得不佩服爱因斯坦的洞察力,一个深谙宇宙发展规律的科学家,同样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虽然至今仍有许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要素,但毕竟也有许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甚至是文化糟粕的东西,有些人盲目的乐观,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但不能发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识,这样的危害很大。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有没有问题,我们的价值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方向是什么?价值信仰与企业经营管理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文化为什么难以融入企业管理
世界在渐渐变平,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渐进的但却日益深入,“麦当劳、可口可乐、耐克、NBA”这些典型的美国文化元素离中国的普通百姓越来越近,看一看很多中小城市肯德基的红火,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不能简单的用文化入侵来理解这种现象,如果真的是优秀的文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呢?但关键的是,我们很多人无法区别西方文化哪些是先进的,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哪些又是落后和不适合的。同样的,很多人说要捍卫传统文化,现在也的确兴起了一股学《易经》《论语》《庄子》的热潮,积极的因素是有的,但也有很多人看《易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占卜吉凶,而且说得神乎其神;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的企业家,如果真的能读懂《论语》,那真是一大幸事,但事实并没有这么乐观。
中国的烟草系统目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塑造运动,国家烟草局要求所有的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在这2年内建立起富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也是国资委2005年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山东省烟草局来说,有17家地市级公司,整个山东以齐鲁文化、儒家文化闻名,相对来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地方,从山东的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就可以感觉出来。我们在与这些烟草公司的合作中,他们的普遍要求就是个性化、有特色、体现企业的独特内涵,而且要求将儒家文化的一些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引出一个令企业管理者都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说传统文化很好,但感觉无法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假设不同。
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内和外谐”的人生境界,当然,从表现形式上,这三家又各有偏重,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从实现方法上来看,儒家的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静虚、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明心、见性、救世、通万有”。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进能退,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了人的“道德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需要终其一生去达到“至善”的境界;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救赎观念根深蒂固,人生而有罪,所以需要不断的努力来赢得上帝的恩惠。中国文化讲社会与群体意识,以道德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讲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当然,西方管理思想也经历了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其价值信仰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人是个体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哲学,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中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几乎都是在学习西方企业,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基于西方价值观的管理方法能否适应甚至是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受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最初的“道德人”转向“集体人”,改革开放后成了“经济人”,现在甚至是“自由人”,就是思想不受束缚,缺乏信仰约束,这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的基础是宗教,虽然是世俗的宗教,但人之上有“神”,中国是彻底的无“神”社会,但也同时失去了对“神”的景仰、敬畏,让中国社会缺乏道德约束。虽然我们是最谈道德的一个民族,但道德观却最缺乏信仰支持体系,这才是最可怕的。
其次,文化贫瘠——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郑重地告诉世人“我不是大师、国宝、泰斗”,一时传为佳话,叫做“大师三辞”。中国这个社会很有意思,季羡林先生是真的想辞,可媒体越这样越硬要把“大师、国宝”这样的美誉加给老先生。我相信季羡林先生说得并非客套话,而是肺腑之言,季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句话更进一步解释了他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那就是保持一个自由的“身”与“心”,一旦身心被物质、权力、名誉所左右,那他的思想就不再自由,而成为一种工具。所以,中国目前的状况难出大师,连季羡林这样的学者都不敢妄称大师,大家就可知外面的众多“大师”基本上都是打着大师的旗号从事商业活动而已了。真正可悲、危险莫过于斯!
真正的大师,必然是保持一颗独立的、自由的心去做学问、搞研究,而且要有争论,要容许不同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学术土壤似乎是差了一些。缺少真正的国学大师,也就没有人是真正地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人讲管理是实践,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指导,管理也只是瞎子摸象而已。
第三,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模糊化。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人不认同,说“多元化”没问题,但“模糊化”对吗?我经常在一些公开培训课上问在座的管理者,请问你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结果要么回答不出来,要么回答得千差万别。继而我又问,请问中国社会有信仰吗?回答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不知道。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历史潮流,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正在慢慢改变着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可我们还在这里迷迷糊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济化大潮的大力推进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舍弃。许多地方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名修庙建佛,但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毫无作为,甚至是无情践踏。而共同处在儒教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在传承儒教文化方面比中国都要尽心尽力。以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的文字和韩国的节日都是中国的舶来品,但他们对此万分珍视,历经千年从不轻易简化和更改。与之对照,中国人的做法往往让人疑惑不解。比如说,许多人反日、反美情绪高涨,但却热衷于消费日美的商品。一方面对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极端愤慨,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个人大量毁坏日本侵华历史遗迹。这样的心态表现在今天,就是很多中国人喜欢和周边国家争夺传统文化遗产,但又从不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马上要将传统节日列为正式节日,这也算一种实实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吧。
从各国价值信仰的不同探求中国文化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说过:“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也有西方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因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头了。所以很多人开始鼓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东方文化,认为这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解决目前整个西方社会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个人价值的膨胀。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经济虽然经历了911重创,但并未改变其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思维,美国总统也坦言,美国最富竞争力的是其先进的价值观和治理机制,而这是不可能动摇的。恐怖袭击的确打击了美国经济,客观上也改变了美国的一些国家行为,但是美国经济的那种创新机制和思维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所以美国仍然能够领跑世界,虽然它也存在“校园枪击案”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其强调个人自由文化下必然要结的“毒瘤”,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转念想一下,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枪支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似乎美国的治安不象有些人想的那么坏。
中西方文化价值信仰的原点不同。季羡林先生认为,整个世界包括四个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再扩而大之,全人类文化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根源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的异同。一个是“以物观物”,一个是“以人观物”。“以物观物”就是把人降同于万物中的一种去理解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园牧歌”,才有文学作品中永远的大团圆结局;而“以人观物”,则夸大人对大自然的挑战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扩大,于是才有用“个性”去挑战“共性”,人的个性充分膨胀,艺术上才有浪漫主义、人本主义、人权主义等众多奇观。东西方文化互补,东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各处的短处,有一个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
东西方各国的价值信仰不同,这也导致了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差异很大: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判断:
1. 宗教力量不强导致中国人什么都不怕
世界上主流的宗教基本都是教导人要行善,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佛教讲行善积德,基督教讲感恩博爱。法律只能让人不去做什么,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却无法抑制一个人恶的念头。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捡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主动归还,从法律上没有问题,但从道义上来讲就已经犯了罪。这就是宗教的力量,“神”是在自己的心里,时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对“神”的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管住自己私欲的碰撞。
中国现在有点名的寺院香火都很好,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寺院越来越象个大的公司,真正潜心向佛的人少,求功名利禄的倒是不少,可悲!
当然,我们强调宗教的力量,但不能夸大宗教的力量,宗教也需要引导和管理,不能恣意发展,缺乏约束,那样反而会出大问题。
2. 儒家文化的影响广泛但在中国只停留在表面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却不是保留最好、传承最好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并加以宣传推广。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至今仍然有很多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但目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没有人去探讨儒家文化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问题,所以导致我们每年都在“祭孔”,但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
3. 中国的企业要大力推行价值观教育
中国企业的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精神的落后和价值观的落后,而非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因为管理方法易学,而改变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这个企业基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前景。
二、西方二元价值主体嬗变制衡
(一)实在本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的语言艺术有着西方文化价值中的实在本质特质,蜘蛛侠的语言有着这一系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最为直接的表达,以及最为个性化的表达。例如,影片中所采用的语言艺术,即营造出了西方语言、思维、意识中十分典型切近的直通式的泛文化价值理念,诸如蜘蛛侠与其密友的对话中的充满童稚意味的问题“蜘蛛咬你的时候会痛吗?”“你会产卵吗?”“你能召唤来一大群蜘蛛吗?”“你能射多远?”这些问题的直接表达,直指西方文化价值中的直通式文化,这种直通式文化体现了西方文化价值中的二元价值主体嬗变中的实在本质,这种实在本质具有客观问题、思辩维系、精神实质的三位一体的最大限度的一致性,这也恰恰是苏格拉底所宣称的“认识自我”,由“认识自我”这一实在本质出发,才能够进而实现更加形而上的认知层次。(二)名义本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的实在本质,建构了一种符合现代精神的西方文化价值,然而,与这种实在本质不断地构成冲突的则是名义本质。在影片中,以斯塔克工业集团的斯塔克为男主角所提供的那件蜘蛛侠的最新款式的战衣,其实就是一种名义本质的抽象化象征意义的表达,同时,斯塔克与梅姨分别以长者的身份向影片中男主角不断进行的各种规训,其实也是一种名义本质的自上而下的表达。这些名义本质不断地与实在本质建构着冲突,不断地形成一种二元价值围绕着一元主体的嬗变。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之中,男主角不断地获得了成长,同时,亦不断地获得了作为二元价值主体的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之间的制衡。这种二元价值主体嬗变制衡,才是影片所欲表达的核心主旨,这种核心主旨就是,二元价值主体制衡下的正邪二元对立中的正义一方终将实现“三善”的嬗变,而邪恶的一方终将受到来自正义的制裁。(三)嬗变制衡。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属于一种直击心灵的艺术形式,在这种形而上的艺术形式之中,以影像所表达的内容更易实现其意象化主旨表达初衷,而以语言艺术所表达的声音,则无论是作为一种实在本质,还是作为一种名义本质,在其二元价值主体的意象化实现过程之中,都较难达致意象化的升华。同时,语言艺术的升华亦是助力于影像表达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致力于语言艺术表达的升华,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影视创制单位,所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从西方二元价值主体嬗变原理而言,为达致这一目标则,必须依托于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二者的深度融合,从而由语言艺术这一看似简单的表达,形成一种形而上的令语言成为与影像同体的感觉复合体,这种进阶技法以休谟的表述加以形象化表达就是令观众感觉“整个世界就是一束光影知觉”存在。
三、西方形而上的价值架构空间
(一)文本的基本架构建构支撑。《蜘蛛侠:英雄归来》虽然并非纯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但却是一部以文本彰显西方文化想象的影片,同时亦是一部显性上继承了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影片。影片中的文本,有着源自西方精神家园的元语言的典型性特质。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有着极大的本质区别,东方文化价值更崇尚反求诸己的群体无意识的内敛式文化价值,这种强内敛性使得东方文化价值更加追求着一种群体整齐划一性、个体同一性、个性一致性,而西方文化价值则更崇尚着一种外求诸人的外延超越性,这种外延超越性价值体系更崇尚个体的向外延展放射状的心灵生活,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安身立命的局限性恰恰相反,这种强外延性使得西方文化价值反而更具形而上学性。从这部影片来看,这种形而上学性主要体现在整个西方社会对于英雄的期待、理解、支持上,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价值的基本架构建构在形而上的外延文本支撑之上。(二)文学语言技巧的支柱支撑。西方形而上学的文本想象、文本支撑、文本弘扬,以其强处延性而由其文本基本架构生发成了支柱性的价值体系支撑。这种支撑小而言之对于个性张扬、个性期待、个性勃发有着强烈的驱策性,大而言之则对由个性心灵生活而整个西方价值体系精神世界等,都有着强烈的本根性。这种本根性恰如柏拉图所言,不同地域的人类天性之中其实早已经具足了哲学的成分,这种哲学的成分以康德表述即如“吾之能知者何?”“吾之应为者何?”“吾之所期者何?”进而由此进阶统摄“能知”“应为”“所期”三者,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力支撑着西方文化价值的永恒根基,而这也同样是斯宾诺莎社会价值空间架构的理论栋梁。当然,亦与海德格尔这位大哲的“基本本体”“无根本体”中的形而上的支柱支撑如出一辙。[2]而《蜘蛛侠:英雄归来》这部影片中的语言深意亦恰在于此。[3](三)文艺艺术化形而上的支撑。《蜘蛛侠:英雄归来》由针对西方既得利益阶层的辛辣嘲讽开篇,将黑恶势力与既得利益两种力量并列加以剖析,由灰色势力针对黑恶势力的反击制胜,而将这部影片一显一隐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影片之中,语言艺术成为支撑这部影片意象的强有力的支柱,形诸于文本形式的剧本的基本架构,与诉诸于文学语言技巧的大量剧情对白表达,成为了影片意识流的主干部分。与传统的英雄建构的动作基础有所不同的是,影片中的英雄建构大量以对白方式进行,反而以这种文艺艺术化表达而实现了影片的意象化升华。由上述分析可见,文本支撑是这部影片的四梁,而文学语言技巧支撑则是这部影片的八柱,文艺艺术化支撑则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形而上的升华,正是这种由文本而文学,由文学而文艺的全方位的语言艺术支撑,才使得这部影片具足了形而上的价值架构的四梁八柱的意象化完形。[4]
《蜘蛛侠:英雄归来》中的语言艺术,为影视艺术作品赋予了基于语言艺术的质的飞跃,同时,更为深入研究语言艺术提供了文本解构、文学建构、文艺重构等的全方位的支撑。影片中的形诸于语言艺术的真善相契与二元价值,最终在形而上的主体价值制衡下,进化至形而上的价值架构空间,实现了西方文化价值的全球显效灌输,同时,更以其强大的普世价值的普适性,而建构起了高据于文化壁垒之上的21世纪由文化先导的无往不利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这种形而上的文化价值隐性驱动,与文化软实力的显性驱策,更形成了一种正螺旋式的递次推进机制,使得西方文化价值正在成为一种全球通行的价值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马玉红.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语言艺术特性赏析[J].电影评介,2017(10):98-100.
[2]杨文波.《童年往事》:“从电影到小说”——兼谈“生”“死”意向及其语言艺术[J].电影评介,2016(4):25-30.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价值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中方价值观重视道德伦理层面,崇尚和谐与中庸,鼓励个人服从集体。而西方价值观重视法律和契约,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重视个人自由与个人意愿。
(二)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在商务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重点表现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个层面上。西方思维方式偏向逻辑思维,而中方思维方式偏向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明确区分了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利用科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世界,探索和发现符合逻辑推理的自然规律,重视推理和思维过程,追求客观有效性。而中方思维方式属于整体思维、感性思维和螺旋型思维。
(三)语境文化不同
语境文化是语言环境,其中包含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及长期形成的文化沉淀和文化心态。语言环境与语体风格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民族独立的语境文化,是文化的基础。东方文化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人们在交谈中更注重意会,对语言环境和前后表达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典型的弱语境文化,不重视环境,重视“言传”。
(四)不同
中国的比较复杂,民间流传着多种宗教,主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道教和佛教为主体宗教的宗教体系。而西方国家多数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体系。中方宗教文化体系主张“仁”“和”“义”,人们的行为方式更注重道德伦理、和谐、中庸。而西方宗教文化体系追求平等、自由、博爱,人们的行为方式更注重实践和个体存在,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称谓语与问候语差异
首先,在称谓语上。中国人习惯在姓后面加上对方的职衔,以表示尊重。但是,在英语中却很少有这种用法,例如,在中国“刘老师”是一种尊称,但是,在英语国家,TeacherLiu绝对不是一个尊称。其次,在问候语上。中方习惯问“吃了吗”“去哪了”,但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这样的问候会显得不合时宜,不仅违反对方的文化习惯,甚至可能会侵犯对方的个人隐私。
(二)礼貌文明语差异
恭维语和谦虚语及其他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比较普遍和重要。但是,在恭维和谦虚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差异。中国人崇尚谦虚,在周易中对“谦”的解释是“亨,君子有终”。但是,在西方国家,谦虚不仅不会成为一种美德,还会引起别人对你能力的误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人和朋友一般很少说谢谢,造成麻烦也很少主动道歉,因为这样会显得生分。但是,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人有强烈的个体主义导向,即使接受家人的帮助也会道谢。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要注意礼貌词汇的应用,尤其是道歉时,要直截了当,以免造成误解。
(三)见面礼节差异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商务谈判的双方在见面时都要进行问候,问候也属于一种语言行为。除问候语外,还伴随一些肢体语言。东方国家的人喜欢握手、鞠躬,而西方国家则更习惯拥抱和吻面。因此,面对不同客户,要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不同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由于价值观念不同,中方在商务活动中注重人际关系建设。在商务活动中,中方与谈判对象合同确定更多的是代表双方以后要开展长期合作。但是,在西方核心价值观里,主张谈判双方的平等和自由,注重个人主义,重视谈判的直接结果和利益再分配。因此,他们更加追求公平合理的谈判结果和谈判双方均衡的利润分配。对谈判中的具体条款,西方人习惯利用数据进行报价或提出明确交易条件。而东方人在谈判过程中,并不重视谈判双方利润的均衡划分,且缺乏平等意识。
(二)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在地区文化差异影响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最终形成思维方式差异。中方偏好综合思维,而西方偏好分析思维。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中方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建立谈判框架,然后再谈细节,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一旦原则框架确定,就不会再让步,但是,细节部分有很大灵活性。而分析性逻辑思维让西方人把整个谈判过程分割为不同模块进行谈判,一旦确立模块就算完成。但是,中方谈判人员习惯系统地看问题,不愿把整个谈判过程分割。也许谈判进行到一半,整个谈判就结束了;也许谈判进行到最后,谈判的核心部分尚未结束。但是,西方人谈判进行到一半,就是谈判已经结束了一半。西方人在原则问题上比较宽松,不受原则框架限制。喜欢从具体事物入手,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与整体相比更重视个体。
(三)沟通风格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沟通风格差异对谈判过程有重大影响。前文提到,中方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人们在交谈中更注重意会,对语言环境和前后表达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典型的弱语境文化,不重视环境,重视“言传”。在强语境环境下进行商务沟通和谈判,不但需要理解对方语言包含的意义,还必须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和对方的神态、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判断。例如,与中国人谈判时,因为儒家文化倡导和谐中庸,所以中国人在表示相反意见时,不会直接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用沉默来表达,但在西方,沉默表示认可,这就容易造成对谈判结果的误解。与此相对,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很少利用语言环境、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语境因素,而是直截了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会因为顾虑双方的面子或友谊,而做出违反利益的行为。
(四)时间观念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时间观念。中国人认为,时间不是一个线性概念,而属于一个系统和循环概念。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方代表通常会用系统性和统筹性的眼光来看待谈判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在谈判活动中从谈判基础的确立直接到谈判结束,也可能从谈判细节直接回到谈判原点。但是西方代表,特别是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更加注重谈判的速度和效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国人注重大局,在谈判中需要用较长时间考虑谈判系统的完整性,而美国人在谈判中则是雷厉风行。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合同的影响
文化差异同样会对商业合同的书写产生影响,尤其是国际商务合同。因为双方有截然迥异的文化背景,而且其价值观、思维方式、沟通风格也不相同。所以,在国际商务合同签订过程中,要利用并综合考虑谈判双方不同的文化差异,确保双方理解并明确表达出各自的意见。在中国,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合同起草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如“bythetwosidesthroughfriendlyconsultations(经双方友好协商)”的表达,但是,西方人认为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会在合同书写过程中直奔主题,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真正理解合同要表达的意思,以选择合适的词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英语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这对全球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来说意义重大。相关专家预测,英语和英语文化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强劲而迅猛的发展态势,伴随英语在世界各地的席卷,随之而来的西方文价值观念也将在全球各地区迅速蔓延,其结果就是导致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带来挑战和冲击,最终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在处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上已经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若大力引进和传播英语文化,必定会导致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若不主动吸取和传播英语文化,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来说,英语文化的大力传播可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因好奇而出现英语文化中毒的现象。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影响的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逐渐形成西方文化占上风的不平衡格局,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在购物上过度追求外国奢侈品,或者花费大量资金过圣诞节等外国节日,这些与我国中华民族以勤俭为荣的优秀传统美德是相悖的。不仅如此,西方文化中往往涉及诸多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尤其是一些英语电影中,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不良西方文化的侵袭,完全将我国的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抛之脑后;第二,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无法将西方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有机结合。一直以来,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都不够重视本国语言与本土文化的主导作用,完全将英语和英语文化放在首位,形成了英语“一枝独秀”的局面,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无法处理好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盲目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第三,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困惑甚至朝着非正确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为了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理论成果等,开始大力敞开国门,使得地方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不断涌入,这些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极大地震撼了我国的高校学生,一些大学生逐渐抛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念,倾向于学习西方文化价值观,并在错误的方向上越陷越深。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看到西方文化的某些好处,开始对本国文化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陷入一种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境地。
2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出现两难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2.1过度偏重于词汇教学
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量进行了明确规定,这就导致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关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虽然很多学生都对英语单词的写法、读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但是却不知道每个单词的具体意思及其应该用在哪些地方,这种英语学习模式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只能说学到了表面,但根本没有领会到精髓与核心,长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之下,学生不仅无法很快融入英语环境之中,反而会增加其学习压力,导致其陷入英语词汇学习水平无法提升的不良境地。
2.2教学手段十分落后,且灵活性偏低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教育投资上往往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很难得到根本改善,有些甚至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只能利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等基本工具进行教学,缺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配套设施,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2.3不重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任务大都通过课堂授课完成,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有的内容,而且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背诵,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未教给学生基本的应用技巧。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重视度明显偏低,只是为了迎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才开设了公共英语课程,学生之所以学习英语,主要也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显然,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是很难实现英语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的。
2.4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很难顺利推进
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但从整体上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各类学校、各个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点许多教育工作人员也都意识到了,因此,对学科教学模式与内容的调整和创新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普遍认同的问题,但由于改革体制不完善、方向不明确,导致具体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很难顺利推进,尤其是对于大学公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目标和方向的指导,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成效。
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两难困境的解决对策
3.1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大学生要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就必须学好大学公共英语这门课程。教师在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时候,应当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向大学英语教育的转变,换句话说,就是在大学生进行文化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其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其鉴别是非对错的能力,结合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观困惑、矛盾等问题,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确立与社会主义革新价值体系相符的正确价值观。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价值,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因此,在开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各类不同文化环境之下所出现的价值观倾向,一旦发现学生本体价值观与非本体价值观出现矛盾的情况时,必须学会发挥本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使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3.2将跨文化交际理念应用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
全球各地的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仅仅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倡导大学生借助观看原声外语电影、听外语电台等形式来感受纯正的外国语言文化,这样就能使大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切实体会到英语文化的浓厚氛围。闭门造车只能自取灭亡,这是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总结出的有效经验,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要实现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树立起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意识理念,不断训练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3.3提高对东西方文化平衡问题的重视度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区别,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结合体,强调人控制自然;对于时间观念,中国文化珍惜过去,西方则重视未来;在社会活动,中国文化重视身份,西方文化则重视所作所椋辉谏缁峁叵捣矫妫中国文化讲究上下等级观念,而西方注重个性和个体性。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上文提到东方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就是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和垂直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先因后果、从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体再到具体和局部。
西方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较讲究理性。西方思维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总结后列举,从结果追溯到原因。
二、东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为世界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兼容并蓄、和谐思想、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这些都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态度;传统文化崇尚诚信经营,重视构建公平竞争商业准则,对今天创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丰富了其内涵。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义轻利”、“重士轻商”等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同时,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挫伤创业动力意志。长期封建历史条件下,某些价值标准和核心追求带来的影响是泯灭个性和扼杀创造性,从而形成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专制意识浓厚的就业观念,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
(二)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国的文化为例,主要内容有强调创新、创业和主张积极尝试的文化;容忍缺陷、宽容失败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文化等等。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个人财产的保护和利益为上的宗旨,在创业时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创业风险,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
表现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化体系下的管理,缺乏规则,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3]两种思维和管理体系各有优势,侧重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全球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为融合创造了条件。因为差异导致的互补性产生了融合创新的基础,而差异越大,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和融合的倾向也越大。
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长期看,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1]随着我国踏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大学生们受到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熏陶,作为创新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如何顺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加强思考,从而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示
(一)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文化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业活动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创新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巴斯丁(2014)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中的诸如“尊重权威”、“顺从”等思想的影响,与典型的企业家思想价值观不相契合。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有效的企业创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现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同时,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将其内化为行动。
反过来,西方企业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下的特定文化环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必须紧紧围绕对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联系和探讨。若无对中国消费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国本土企业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5]
张骁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一样,如果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融合创新的根源及动力。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因此为了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直面文化冲突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中的冲突和矛盾。[4]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创新思想的启示
1.“取长补短”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途径
研究者指出一国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遵循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炼,螺旋上升的原则来逐渐优化我们的创新文化。[1]
对于可取之处应积极借鉴,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整合,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思维出发。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体系,缺乏契约精神。所以若将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倾向和趋势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现尤为显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制度、理性决策,重程序、重法理。而东方文化中,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对制度管理较松懈,重态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企业很注重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稳定,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也重视强化竞争机制,强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会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五、结语
Y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思考,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即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性质及类型的认识,判断其发生领域、涉及层面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正确选择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对策,为自身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2.
[2]孙洪义.民族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元分析[J].创业创新管理国际期刊,2009(10).(3/4),353-360.
(一)古希腊时期
古代东方制度文化以古代中国制度文化最具代表性。古中国普遍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家政治结构,其中文化专制成为政治专制副产品。但由于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而造成古中国文化发展始终未出现断层,而形成了以自我文化发展为主海纳百川文化特征。而体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从观念到组织运行等方面受到中央集权制及制度文化影响,从而选择体育的方式必然是重视内在修为,强调以内为基,以外为辅的身体活动成为人们解压和内省的运动方式,也成为古代东方主要体育文化特征。而古代西方制度文化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文化最具代表性。古希腊是以小国寡民,分邦治之的政治体制,基本实行民主制。而古罗马却经历了从共和走向帝国的政治变化,以法为权的罗马法成为其制度文化的代表。特殊制度造就了古代西方文化发展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的现象,古希腊人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埃及、巴比伦和地中海沿岸各古老文化。于是崇尚外在表现的文化特征成为古代西方主要的文化特征,体育作为直接展现外在美的主要载体,力成为主要的运动形式。但由于中央集权分散,罗马王朝迅速分裂而灭亡,欧洲进入黑暗年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断层和新的文化模式。
(二)欧洲中世纪时期
以中国为代表东方社会,处于两晋南北朝至元朝结束时期。政治更迭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推崇的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人性的一面,从而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崇尚以普度众生为理念的佛教,于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及运动形式确实是披上了“以人为本”的外衣,尤其是民间体育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文艺复兴以前,西欧大部分领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之前,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奴役和教化民众来保护其阶级利益,以身体活动为运动的体育形式被遏制,仅有骑士教育存在少量的身体运动。也就是说,中世纪的欧洲制度文化建设中人性的被剥削,长期封闭的封建宗教制管理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诸多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被迫消失或遏制,从而造成了欧洲中世纪时期西方体育处于灰暗期。
(三)工业革命时期
东方社会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文化一直作为农业社会的附属品而存在,小农意识及封建制度诸多弊端滞缓此时东方诸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尽管印刷术和火药诞生于北宋但却发扬于西方,尽管蒙元时期出现了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的诞生但仅限娱乐与贵族,这都说明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存在已久,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统治,一切文化的传播都将为其服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时的社会理念是以宋明理学为基本,主张“静”和“敬”,反对体育,限制了体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社会正经历上一个时代终结和下一个时代伊始的变更期。新兴的市民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其别是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主张民主、自由、人性等价值理念。体育文化建设即使人性得到解放,也将体育融入到教育、休闲等诸多领域,使体育重新赋予了新的意义,内外兼修的体育发展模式开辟了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四)近代社会以来
近代社会是一个以西方文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东西方社会存在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必然促使东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不同。西方文化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变革迅速地完成了全球性的扩展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充满西方强权特征的文化体系,而东方文化受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阶级统治思想影响,强势的西方带着大炮和文化打开了东方的大门。东方一直存在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模式在清代达到了高峰,却伴随着西方体操浸入,最终取代我国传统的体育模式,确立了核心社会地位。因此,近代东西方体育发展的状态:以西方体育模式权威的普遍建立,东方体育模式的全面让步为背景的单元化体育发展状态。
风俗习惯性文化下东西方体育发展方向的迥异
东西方风俗习惯差异最终根结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西方文化自古受宗教的影响,东方文化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东西方风俗习惯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西方信奉上帝,认为上帝宽恕罪恶,而东方普遍信奉佛教,认为佛光赐福。西方待人接物强调直截了当,而东方强调以和为贵。西方的爱,强调以神的名义表达爱情,被称为“神的婚礼”;而东方的爱,讲究凭人的力量宣扬爱的意义,被称为“人的婚礼”。从中不难看出,西方自古呈现人性外在表现力,宣扬人的感性,而东方自古展现人性的内在自修力,阐释人的理性。无论体育是以休闲化、世俗化、还是现代化的方式存在,体育都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核心而发展,东西方社会不同风俗习惯文化必然影响东西方体育演进方向的不同。
思想与价值性文化下东西方体育发展方向的迥异
(一)第一次思想与价值文化的交锋
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先导们开始了中西方文化领域的思想与价值观的早期的交锋:以孔子的儒学观和早期印度的佛教思想的东方文化和以西方犹太教的一神论、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为代表西方文化为对比,形成了早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东西方文化。而这种文化直接影响了东西方体育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方法等。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阐释了以礼制治国,以人道治天下的儒学观,而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孔子强调伦理至上,“射”被当做君子之交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古代中国伦理至上体育价值观。而以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反复强调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强身健体和精神,特别是《理想国》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犹太人的一神论认为神是宇宙的唯一创造者和万物之源,而印度的佛教倡导多神论,宣扬因果报应,主张众生平等,导致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限制了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范围,以瑜伽和保健术为代表的体育形式只能依附于宗教而发展。
(二)以教育为主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文化交锋的第二次交锋
欧洲中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交锋是以教育为依托的文化交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中国形成以教育为主的特征的思想和价值观文化。引进佛学教育的中国,将戒欲轻生思想作为武术和养生的根本,并融合了朱子理学和颜李实学,形成以佛学、儒学、道学重新结合的中国文化思想大融合的开放、兼容的教育思想。势必为体育文化发展注入新生机,先秦两汉时期修生养性的气一元论生命观,礼之仁之的伦理至上的体育价值观等体育思想得以融合和延续。而此时的西方形成以基督教义为根本的教育思想,提倡摒弃现实、鄙视肉体、弃绝一切欢乐和幸福的禁欲风,对人生和身体予以否定,导致体育滞后性;最具代表的教育思想便是骑士教育,倡导武技培养忠诚的武士道勇士,用于军事的体育文化正是束缚于以基督教义为根本的教育思想而不得发展。
(三)14-18世纪末的第三次交锋
明代王阳明曾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明代颜元一反程朱理学“重心轻身”,提倡“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儒家体育的教育观,从中难看出,明末思想仍未能打破以儒家思想为主统治。到了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得思想解放走到了瓶颈期。尽管此时的中国体育正向休闲化和世俗化发展,但人的身心受中国社会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体育的休闲化和世俗化是否是昙花一现呢?留给后人佐证。14-18世纪未,近代西方思想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将神的光环世俗化,宗教改革又将世俗神圣化,启蒙运动使人的主体性价值得以体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人文主义代表人物彼特拉克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宗教改革是以马丁路德为代表,提出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先定论为核心内心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启蒙运动是以宣传理性、民主、科学、平等的理性主义为根本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不难但看出,近代西方思想仍站在理性角度思考人性的发展。体育是以人为根基,以人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的社会活动,体育作为人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形式,人性思想的解放,体育运动方式势必解放。
(四)十九世纪以来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全球开放的背景下,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在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在不断的比较、借鉴、吸收与融合中,扬长避短,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化结合。
一、中国与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同的历史根源
(一)不同的发源地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半封闭的中国地理环境决定了黄河流域也是一条封闭的内陆型水系。即使最终汇入广袤无垠的太平洋,面对的也只是零零散散的弹丸小岛,海上交通闭塞。古希腊处于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中,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让它有着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和最优良的港口港湾[1],对外交通发达。
(二)不同的经济基础
黄河流域发达的水利条件滋养了肥沃的土壤,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为中国摘得了农业文明的桂冠。以此形成的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为日后家国同构的封建统治思想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占据海洋地理优势的古希腊大力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利用本土的银矿、大理石,制造各种手工业制品,凭借相对领先的航海业与造船业到邻国进行商业贸易。这种自由、灵活的商业模式有利于形成开放、多元的西方文化价值观。
二、中国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靠农业维系生存的中国人常常将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自觉的遵循自然规律,顺从、利用自然,而不能肆意妄为地破坏、改造自然,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道家以“相忘于江湖,顺应自然”、理学张载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方文化却将这种天人关系进行分裂,他们认为自然对于人类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强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去揭示自然规律。因此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他们在不断地自然征服中,推进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群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价值观,所追求的是群体的价值和群体的利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在家庭-家族-宗族-国家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始终以更高层次的群体利益为中心,最终实现家国同构的统治理想。儒家主张由成己而兼善天下;墨家提出“兼爱”、“尚同”,将社会认同理解为最高意志。
西方文化倡导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侧重自我个性品格的张扬,强调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孟德斯鸠开展了自由与权利的讨论;卢梭提出人民理论,大声呼喊“人人生而平等”。
(三)人性与理性
中国文化注重人性,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爱人”,孟子引申为“仁政”。他们关注的重点都是人际关系的协调,礼节的遵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也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人性为闪光点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作为一种自由判断的思维能力,它所依靠的是用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的实验方法,构建强有力的科学阵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代的理性提倡科学,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
(四)德治与法治
中国文化的人性取向是“人之初,性本善”,因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比较重视德治,用道德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纽带[2],法律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
而西方文化重视法治。他们认为社会需要依靠一种系统的、强制的契约来达到维护人民自身的权利及规范人民的行为的目的。这种契约日后逐渐发展成法律。英国《权利法案》,在法律高于一切的原则下,限制了国王的权利。
三、中西文化价值观的融合
(一)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运用。科学就是对必然性的掌握,技术就是科学的运用[3]。我们虽然一直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却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归根到底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且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的群体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压抑了一部分国人的个性,使绝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致使国家缺乏创造力的激情。但我们并不是要彻底摒弃群体主义价值观,而是在遵循群体主义原则的同时,不能忽视个性自由发展。这种个性自由价值观有助于国家特色的形成与巩固,更加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单靠道德的教化作用已不能很好的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需要发挥法治的约束与强制作用。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权力的运行公开公正,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建设。
比较和研究中西文化价值观,可以让我们客观地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汲取其它文化的精华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在不断的比较与融合中实现文化交流与共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