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09:18: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每况愈下。分析1989~2012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难发现其变化趋势,在体型方面,肥胖率、近视率逐年增加;在运动素质方面,短跑、长跑及立定跳远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现象。
(2)过紧或者过松的教学组织,使得体育教育的外延功能难以体现。前文提到,除了增强身体素质这一最基本的内涵功能以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还拓展和延伸了精神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大外延功能。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教学组织过松或过紧阻碍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一方面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侧重于体育技能的简单模仿和反复练习,忽视了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散漫的“放养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缺少老师的管制,容易出现静多动少、闲话聊天多体育讨论少的状况,此类教学组织法最终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体育知识,更罔论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素质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渊源
体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极为必要的课程。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与以前的教育阶段相比较而言,学习压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获得体育教育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应该更为丰富,然而体育教育却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究其社会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长久以来,大多数学校因为中国高考制度的原因,文化课的地位远远高于体育课这类“鸡肋课程”,为了增加文化课的教育时间,有些学校经常把体育课“充公用”,堂而皇之的拿来上语、数、外等其它科目,甚至在高三阶段直接不开设体育课。因此,造成了在初级阶段教育时体育教育被严重忽视的情况。虽然国家教育部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全面素质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极度重视文化课程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现象没有丝毫缓解的趋势,这种文化课程为本的思想充斥着我国的初级教育阶段的整体模式,补习班、熬夜写作业等现象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学生内心渴望体育,而现实的教育制度却让学生不由得不放弃体育,这一矛盾愈演愈烈,体育在初级阶段受轻视的地位没有任何改变,本来初级教育阶段是学生培养体育运动习惯,发展体育学习兴趣的高峰期,然而却不得不为文化课程让步,葬身在高考的“独木桥”之下。因此,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大学体育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教育组织方法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中,没有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正确的体育学习知识,进而导致进入高校后没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着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对体育课的排斥心理,难以真正用心学习体育知识和认真进行体育锻炼。
3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完成由实然到应然转变的几项建议
通过以上探讨的我们可以看出,导致高校体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渊源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其中主要责任归咎于高校自身的教学,故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矛盾,并以此为问题的中心,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处理。
3.1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监控体系
众所周知,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很少有针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制度出台,来对个方面进行约束。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教师本身最了解,在进行期末考核的过程中,成绩也受到体育教师直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对于当代高校体育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而言,均具有单一性,考核的重点主要局限于简单运动技术的比划,因此,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也相当容易,但是却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在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上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并且当一学期的体育课程结束之后,也不能对学生的心神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验证。基于此,作为高校而言,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目标监控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学习前后心理极其身体等各方面的变化进行系统的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并且还能够督促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地用心教学和创新教学。
3.2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了使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就要求了老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这里的能力所指的是教师专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不能将组织教学模式、方法滞留于传统的理念中,更不能不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产生随意放养的心理。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至关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者的心理动机产生绝对的影响作用,同时使他们热爱并重视这份职业。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创新型体育教师,他们将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但是却停滞不前,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由于惰性心理的影响,致使在监督上不严,对学生持放任自流的心态。
3.3将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教育功能逐渐强化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而言,在家庭中多以独生子女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当代独生子女的个性与意志品质特征。进而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目前,这两点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并借此来形成国民品格,塑造儿童个性。同时,体育教育本身而言,也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性的作用。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已从小学体育开始,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使学生在磨练与锻炼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班会的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指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班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班会的存在实际上一直为人所不解,在一部分人看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似乎能够由教师和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很需要用固定的时间来进行疏导。而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把45分钟时间用在貌似看不出什么实际效果的品德教育上,还不如将这点时间分配给任何一个科目用来更快的提升孩子的成绩。当然,我能理解这类观点产生的原因,但并不赞同。其实,班会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去背诵一些道德规范,更不是浪费时间。他往往还兼任沟通、磨合的功能。众所周知班会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另一类则是尝试性的主题班会。两类班会的不同注定了它们要承担不同的使命。如果说主题班会往往是产生单一效果的宣讲的话,常规班会则是涵盖面更广的教育模式。同学们在参加常规班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最基本的几点原则,像是遵守时间、互相帮助、主动参与等。这些属于不能完全依靠三维目标就能达到的社会生存本领。但在常规班会中却能产生点滴积累的效果,使学生在每一次参加班会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方面。礼貌的待人接物方式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更需要接触人群来不间断的联系,而班会的存在恰恰承担了这份任务。“主题班会的开展往往能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对于班风建设、班级管理和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意义重大”。
二、班会设计的要点
班会的设计由于没有权威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教参,多显得凌乱。实则不然,如果抓住要点设计得体,班会的德育教育功能则十分明显。
首先,要明白生活是班会主题的源泉。教师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求有多高的思想基调,但一定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使每一个人都有话说,都能参与进来。这样班会就不会空洞没有内容。比如,新生入学针对学生不适应校园生活就可以开展一期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入学生活;某某学生不讲个人卫生,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开展一次健康卫生常识主题班会并伴随卫生评比竞赛来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远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远。
其次,班会的内容、方法、形式一定要精彩。“班主任要在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选择社会生活中不能回避的和学生经常接触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种种负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在班会的流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老师的组织一定要恰当,不要有偏颇,应该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乐趣,这样班会的探讨空间才大,教育效果方才显著。特别是在常规班会中,属于学生的时间应当尽可能的多,甚至可以将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自己。这样老师既能了解本班学生们一周中关注的内容,方便及时纠正和引导。又能间接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可以创造出和谐的班集体。例如,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如果教师能以此为契机,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以观看视频、学生谈感受、创办爱国主义手抄报等形式结合起来,那么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达到德育教育效果。
最后,在班会采用的方法上,尽可能少用黑板,多用多媒体或各类需要学生自己制作或操纵的工具,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论是常规班会还是主题班会都要明确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有时一件日常小事也能引发颇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德育先行,力争做到班会具有教育意义,更有实践意义。
班会的主题和班会的方式又趋于多样化,那么与之相伴的参与人员和地点也有所不同。近年来,家长学校已经是一种模式。家长不但参与学生教育而且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班会已不再是提案而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样孩子们能从家长的眼中看到认同,家长也能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成长的痕迹,这两点结合后班会存在的意义就不能否认,且班会的德育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更是让家长主动了解学校教育,从而支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合理选择,才是班会成功与否的最佳标准。这一点在现今的班会中多有体现,很多学校的班会都会设置班级日志,家长要做的和学生要做的甚至是所有人如何做的在班级日志中都有所体现,这样班级的整体性得到了最佳阐释,它是由学校、班级、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在这里班级的荣誉要由所有人维护,而这个展现个人和班级力量的地点就是班会。班会的实际意义和精神意义得以完美统一,而班会德育教育也不再是空谈。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一直在倡导德育教育,而班会的重要性让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它同样是中国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的人员最多,涉及的方面最广,甚至成为德育教育中为数不多的交流平台。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中国教育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灵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德育教育观念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民霞.“主题班会”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教育,2014,(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手工劳作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革。
1多媒体教学比之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数字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多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及表现丰富而生动了起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通常人们将计算机俗称电脑,简言之即它是人脑的延伸,它的活动范畴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再造。而优于人脑的是它的记忆能力、储存空间、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都是人脑所不能及的。90年代出现的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再集中控制,快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同时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这样便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一般以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纸张上练习的方式无法方便灵活地修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直接、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在艺术院校,多媒体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着满桌的颜料、笔和稿纸不停地画了改,改了再从新来过那么折腾的习惯了。只要在电脑桌前,动一动鼠标,平面的广告、标志、设计方案、服装样稿、画稿样式、二维动画等均跃然纸上;三维的室内效果图、栩栩如生的造型、卡通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等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还可以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殊动画特技,给电影带来特殊的效果等。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快速的生成、便于修改、复制、拼接等优势正部分的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颜料和笔的功效。
数字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而视觉、听觉是人们是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多媒体将储存的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对学生产生强度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如果没有集中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要求所有的课程均使用电子教案,也即所谓的课件。老师基本上和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上传到老师的网址或邮箱,马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介入,既可以是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或讲座过去需要去图书馆查找图片,翻拍成反转片由助教利用幻灯机播放,教授在一边讲解;音乐需要去资料室准备磁带或唱片,再利用机器播放,要准备的东西一大堆,不但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讲解,音响效果也不尽如意。现在利用光盘的大容量,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播放,图片的解说一目了然,还可以在强调部分制作动画以引人注目,学生也可以拷贝回去慢慢消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对话,根据自己的水平直接点播,以最直接、最省力、最快的速度吸取全世界的尖端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优势决定它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的强大优势及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教育系统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经走入了校园,并逐步构成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授课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将授课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的电子文件,称为课件,在上课时播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高更快地传递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传统的教学中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等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通过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数字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事物,使学生看到在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学生可以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艺术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解剖、透视、构成,属于美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主的基础训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课目,反复练习。需耗费大量课时讲解解剖、透视、构成三大环节的基础性知识,学生还不易理解。在视觉艺术高等教学课程中,解决造型的基本训练的课程,在日本叫“观察”,在欧洲叫“写生”,在中国还叫“素描”,目的都是要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状态有准确的分析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人体写生是素描高级阶段必须包括的课程,以往解决人体解剖问题,只能依靠少数标本和医用图片进行,这些教具不但无法供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人体结构,而且无法据此做出个别或组合的深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体结构、肌肉组织、骨骼分配等,随意地进行拆分组合等演示给学生观看,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样对于建筑物体/抽象符号重要环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以多媒体的动画图形声音解说及文字著作结合演示的形式,采取直观教学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局限性,具有节约资金、课时,易懂易学,利于普及、实施等优点。
透视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而使学习者厌烦,因为透视知识仅靠文字和图表无法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从建筑和室内外陈设品的三维图例出发,根据透视教学的通常规律进行摄影线路的动画安排和相关物体的重复比较、组合,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方式、最方便的途经理解艺术设计类所需的透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课程练习。
构成课程的练习内容,中外院校现行的标准和目的差距较大。对于先进“构成”课程的内容,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一系列二维、三维的抽象化符号间的比较图形,供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组合的研究,以最快捷地方式掌握基本的构成知识。还可以任意做各种不同类型、课目的构成方面的课程练习,对物体的抽象“形式感”涵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表达训练,理解并掌握对特定平面和空间内特定范围的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在艺术类基础教学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解剖:从人体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出人体的所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个体或组合的展示,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认识素描人体写生中最不易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而原来的艺术类解剖教学基本依赖于少数低质量的实物标本和书面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 透视:从建筑空间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成能全视角表达的一系列个体或组合物体,来展示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并设置多种课程练习。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原来教学方式中非常难于表达的透视学基本知识。
③ 构成:从平面和立体物像处理的视觉范围入手,制作出一系列单元物表对比图像,来充分展示特定画面或空间内彼此状态对比的诸多构成元素:粗糙与光滑的肌理构成处理,明快与阴暗的光影构成处理,点、线、面的状态构成处理,激烈与平和的情绪构成处理,主体与陪衬的聚散构成处理等等,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视觉艺术中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3数字媒体教学目标和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代要求综合性的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要求从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多方位考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决定了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需从实际出发,对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多方均须进行适当、系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培养为主线提高整体素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全面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破原有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高校中一些有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越来越多,其中学生社团组织最为广泛。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实现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校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高校一定要从大学生的生活社区以及上网环境中开展对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加强理论武装,培养精品
在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让这两者成为学生社团的思想理论阵地。理论是同其他各种错误的观点理论进行思想斗争的有力武器,在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当组织一些思想方向正直、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讲座,让学生社团接受正确的引导。社团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需要借助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来巩固,因此在社团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导向体系,帮助学生社团建设成科技型和学术型的具备强化理论作为武装的团体。对学生社团定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大学生及其学生社团的成长过程中。同时高校要将对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重视每一个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新时期的高校可以说是社团的高校。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吸收了社会中的一些因素。而且,学生社团的发展速度很难被我们认为控制,这是时展的趋势。但是,面对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不能够保证他们全部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高校需要对社团之间的竞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通过自然生存法则的优胜劣汰来对那些有发展潜能和积极作用的社团进行扶持帮助,并加强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这些社团进行有意识的针对性培养,并树立模范社团。通过对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社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发展分析之后发现,对那些理论型和科技型的社团以及一些以实践为主要行动的社团进行鼓励和帮助,而对另一些娱乐为主的经营型社团进行适当的管制。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团管理中的体现,让社团带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在具有强化理论武装的精品社团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2培养社团干部,加强引导
在学生社团中对那些社团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帮助他们成长为社团的骨干力量。通常来说,社团干部对社团的工作具有较多的关心,在社团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班的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也收到这些社团干部自身表现的影响。如果这个社团在这些干部的带领下能够维持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校中的众多社团中起到示范作用,就会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团风气。增加社团骨干与学校管理教师的联系交流,以便于更好的在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团中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学习思想政治,提升自身政治觉悟。学生社团其实就是社会中一些社会团体的缩影和折射。社团骨干对社团成员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积极培养社团骨干力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因此在社团工作中安排教师进行指导,让教师参与到一些社团活动中,让这些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举办更优秀的活动。在教师的参与下,社团如果在发展中偏离了正确的路线,教师就会及时进行纠正,从而保证社团发展顺利度过一些困难。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团中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进来,对社团成员进行教育。这样的意义是,教师对社团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巧妙地融合在社团活动和发展中。社团成员与社团的共同成长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培养社团骨干力量并加强教师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推动社团发展,发挥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综合社团优势,规范管理
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一,教育手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这时候广泛发展的学生社团恰好充当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通过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放大,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任何一个社团的活动都是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的,不管学生能否发现,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是这些社团活动的主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美的融合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必然收益。在社团活动中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对理论的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巩固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高校教师对社团活动背后的深刻教育意义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好各个社团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事新时期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同时,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需要强化,由于社团和学生的数量较多,如果不能完善管理制度,必然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规范学生社团的管理就能够保证死相政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首先,社团需要学校进行帮助和扶持,在一些策划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组建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来帮助社团发展,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每一个社团都有一些骨干,这些人是社团的中流砥柱,对这些人的规范管理不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再次,对于一些有潜能和发展需要的社团进行必要的投资,彰显出学校对学生成立社团的鼓励和关心,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进行鼓励。最后,社团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要力争最优,只有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发展,才会形成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进而对社团成员和其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综上所述,通过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且,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社团表现出来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学生社团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发挥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者:贾烊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60例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原发病为冠心病30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
2 实施过程
2.1 评估 主要内容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和饮食习惯、家庭和社会环境,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心力衰竭的了解程度,了解、分析以往导致加重的原因。定期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结合患者的实际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内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包括病因、诱发因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后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②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诱因,减少心力衰竭加重的发生;③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告诫患者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④告知患者及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2.2.2 生活行为方式的健康教育 ①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不当等;②生活规律。强调合理膳食,强调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与休息;③说明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病情不反复、不发展。
2.2.3 从医行为的教育 通过讲解、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和剂量、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等)。提高患者对医嘱和服药的依从性及定期复查的积极性。在每次复诊或随访时,正确估计患者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特别提醒患者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从定期、随时及时就医,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①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②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有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
2.3 实施教育计划
2.3.1 文字教育 在内科门诊发放有关心功能不全知识宣传材料,供患者随时阅读。
2.3.2 个别指导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健康问题,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即可在为患者检查治疗时进行,也可在随访时进行,如给患者讲解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的重要性、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患者知道休息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基本治疗,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3.3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心功能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等。如心功能二级:适当限制体力运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心功能三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处理。
2.3.4 开展心功能不全健康讲座 邀请专科医生护士举行咨询活动,具体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播放健康教育专题片,介绍心功能不全的基础知识。
2.3.5 随访 与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关心治疗效果,制订长期随访计划。
3 效果评价
对每例患者均进行6~12月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教育结束时用自行设计的评估表进行询问并总结。将结果汇总后进行分析。评定标准:掌握教育内容的60%以上者为理想,40%~59%为轻理想,39%以下者为不理想。
表1
健康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理想轻理想不理想
对心功能不全知识的知晓程度36 60%1830%610%
对心功能不全危害的重视程度46 76%1119%35%
对用药注意事项的知晓程度30 50%1830%12 27%
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知晓程度28 47%1830%14 23%
4 患者评价
经实施健康教育,多数心功能不全者能讲述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定期来院门诊复查、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心功能不全控制良好;认为健康教育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等有一定的作用。
5 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使绝大多数的心血管病患者行以存活,慢性心功能不全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性问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都有需要在社区进一步治疗,必须保证其治疗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多数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对心功能不全危害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使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自觉按医嘱有规律、不间断地服药,定期复查,保证了长期有效的治疗。
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它的最终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的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给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达成度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毕业生能力达成度评价是紧紧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要求,对学生具备的能力达到毕业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开展评价,从而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是评价体系的对象,同时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指标。毕业要求的拟定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确定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明确毕业生能力达成要求,并将每项要求合理分解为若干具体指标,从而确定支撑毕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权值。通过实施定量评价,构成一个由上至下、循环畅通的能力达成度评价系统。
3.达成度评价规则
实施人员将每项毕业要求分解为1~4个指标点,分析课程考核的合理性,确定评价对象。评价过程中,支撑毕业要求的各课程为评价依据,可以量化考核的课程及课程权重,构成量化评价的基础数据[2]。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各课程达成度评价值,计算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值,评价周期拟选2~4年。最后,实施人员将每一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与预期达成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达成。
4.达成度评价体系的实施规划
4.1制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辽宁科技学院位于辽宁本溪高新区,测绘工程专业办学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矿山测量,以“测、绘、算”为基本能力,毕业生供不应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测绘产业升级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这里提出了学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10项毕业要求。
4.2支撑课程体系设计
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拟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大类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大平台[3],拟构建由公共基础必修课、素质拓展与第二课堂等七大模块共计76门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确定课程与每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部分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详见表1,其中对应关系有三类,分别为:“H(高)”、“M(中)”、“L(低)”,这是确定课程权重的依据。根据经验,拟定对应关系为“H”的权重一般不小于0.3,而“L”的权重值较低,小于0.2。
4.3实施规则
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现有教学情况,经辽宁科技学院资土学院认证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拟定此次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标准为0.72,评价周期为2年,课程评价周期为1年,同一门课程选连续两届毕业生进行分析与计算。每项毕业要求被分解为1~4个具体评价指标点,并确定支撑各指标点的课程及权值,明确课程的主讲教师为课程达成度计算的第一责任人。以表1中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定量计算为例,将其分解为2个指标点,支撑课程8门,各课程权重详见表2。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16-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网络已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最具有魅力和活力的开放度最高的“第四媒体”,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高校,网络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载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也就是说,载体是某些能承担着他物进行活动的物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语言、文字、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1]。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客体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如教学、办研讨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必须首先要理解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严格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与介体的统一,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介体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教育,它包括接受教育的形式、内容、承载的信息等,即我们所说的载体。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其次,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教学、办班、党团活动等传统载体,也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现代载体[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通过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接受广泛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网络为载体,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使教育对象在接受广泛综合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82亿人。预计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2.44亿人。报告透露,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达33.8%。即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较2006年增长33.8%,预计2008年较2007年增长率将达34.1%。预计到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会越来越多,规模会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亿,网民数位居世界第二。而对网民个人信息分析发现,学生占网民总人数的36.2%,是最大的一个上网群体,而这些学生中高校学生的人数超过一半。这说明,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网络最为密集的群体,网络已经占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网络载体和其他传统的教育手段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又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网络载体具有开放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开放性的交流平台。整个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融入到一个地球村中来,以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送、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任何网友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输入信息、加载信息并输出信息,建立了一个全世界都可以交流的广阔平台。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
2.网络载体具有高效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高效性的传播途径。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高效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一公路上传播、浏览、交换、输出,传播速度的快捷、高效,传播内容的高速、信息更新的快速,是其他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网络载体具有平等互动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双向平等互动的空间。在这种平等互动的氛围里,交流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网站,积极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参与社会生活。因此,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教育过程,又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之间平等交流、有效互动的活动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体现平等性和交互性。
4.网络载体具有资源共享性。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共享性的文化环境。整个网络是全世界共同所有的,每个人都可以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占有市场,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期冀、家长的希望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性的、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使原先滞后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成了更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内容,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扩展到了整个网络[2]。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具有承载功能、传递功能、联结、互动功能三大主要功能。网络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之一,它具有一般载体的功能,同时其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保证、导向、交互和覆盖渗透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在网络载体的四大功能中,保证功能和导向功能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般功能,交互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则是网络载体特殊功能的体现[3]。
1.网络载体具有保证功能。保证功能是网络载体首要的和基本的重要功能,它是网络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服从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行为层面。在思想层面,网络载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思想意识上的重要保证,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现实行为层面,网络载体能够指导大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力求做到行为规范。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通过网络教育,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达成共识,消除政治分歧。第二,联系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思想动机和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三,在达成政治共识和取得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明确行为规范,防止行为越轨和异常。三者的合力有助于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方向性,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3]。
2.网络载体具有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网络载体的根本功能,它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目的性和超越性的本质体现。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三个方面。理想信念导向和奋斗目标导向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意识层面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导向是强调现实行为层面的导向功能。网络载体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思想意识和现实行为两方面来体现并发挥作用的。
3.网络载体具有交互功能。交互功能是网络载体的特殊功能,它是指网络除了提供技术性的工具之外,还能引导使用者加入互动的活动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交换意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就为在网上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4]。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互动沟通,也是一种情感传播的过程,在网络信息的平台上实现人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传播的双向互动行为。网络媒体的交互功能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网络载体具有覆盖渗透功能。覆盖渗透功能是网络载体的特殊功能,它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访问覆盖无限空间的思想观念传播载体的网络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之受到影响和感化。网络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的空间得以扩大,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影响力得到增强。网络载体的覆盖渗透功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不利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广泛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1 《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1)《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内容由工程招标和工程投标两方面内容组成,各高校该课程集中为20学时-30学时之间,大多数没有设置上机实验学时,没有设置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时。授课时间仅够讲解理论知识,课上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实训模拟。
(2)缺乏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模拟操作及标书撰写相关的应用软件。随着电子招投标平台系统的发展,编标软件早已普遍应用于建筑行业,并且一些高端产品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与之相应的校内实践训练培养环节少,加之软件缺乏,学生毕业后要经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才能上岗进行招投标相关工作,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满意度有所降低。
2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模式的《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2.1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模式的《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1)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2)确定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首先明确学生学完本次课能做什么事情、活动、工作,其次明确要做的事情、活动、工作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应学会那些知识、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最后以此确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3)选编教学内容。教师依据《工程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编写课程的主体内容。补充符合建筑行业相关规范以适应地方建筑市场经济发展的课程知识。
4)教学情境设计。一般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五种方式;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和职业活动化情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生特点、专业特色选择适宜的创设方式。表现方式主要以视频、图片、仿真环境、讲述等为主。
5)设计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形成规律,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是“项目”,还是“任务、案例、仿真、模拟、活动”等与之有效的教学载体;依据载体、教学环境和全课整体设计第(3)步中对应的有效教学方法。
2.2 《工程招投标》课程“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主要采取以下程序和方法。
1)设计教学情境。在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中要从知识应用和岗位需要的角度,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引出新问题;在教学情境的变化、延深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仿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布置任务。根据课堂设计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
3)翻转课堂教学。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突出教、学、做一体。
教师根据任务内容及所确定的学习载体,首先,依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中设计的能力训练内容及过程在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结合工作(学习)任务,知识穿插在教学载体(如案例、任务、项目等)中,发现遭遇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补救教学,给予个别辅导。教学中要体现“教师指导,学生主体,注重知识应用,注重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
4)教学评价。灵活使用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评价调整、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有所用”。
3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习《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工程管理12级1班的4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3.2 教学模式实践应用情况
对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进行了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模式有助于理解课程知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015-2016一学期工程管理12级学生应用“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和图1。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且基本呈标准正态分布。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4 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34-02
一、低碳背景
1.低碳的内涵。“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是通过构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的文化理念,形成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的社会。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逐渐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形势,各国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19世纪初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低碳”,日本政府于2008年提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福田蓝图》,以及美国参议院《低碳经济法案》等。由此可见,低碳是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低碳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2.低碳社会下节能环保教育的发展。建设低碳社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低碳社会的建设及对应的教育发展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建设和发展环境教育的国家,早在1965年,德国就在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中渗透了环保知识,环保教育成为必修课程;随后美、法、加、澳等国家也相继推行环境教育,倡导节能环保意识和行动。随着我国步入“十三五”规划时期,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已逐渐提上了日程。2012年初,同志强调“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以低碳生活指导人们的生活,培养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从而促进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新时期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低碳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低碳社会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高科技迅猛进步、生产力空前发展,迫使生态环境走向超负荷。随着环境危机问题越来越困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开始对生存方式进行深刻的反省。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低碳是人类发展方式的全球性变革,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生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将教育与低碳背景相结合,将对其人生规划、方向、价值观的培养和发展,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质量、道德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有重要和长远意义[1]。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低碳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重使命,决定着其要开展低碳背景下的有关教育,在促进低碳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有义务支持地方组织和区域政府,使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进行节能环保教育,将大大提高他们在和当地社区交流、服务时的节能环保观念的宣传和促进,对低碳知识传播和环境保护起到极大的作用。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教育委员会表示,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教育在环境保护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我国面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校的建设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最强劲的驱动力,高校的发展将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发展实践提供前沿的科学引导,对培育、提升低碳社会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
3.研究低碳社会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随着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面对低碳社会这一新兴趋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出相应改革。高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特点和教育内容的本身要求,需要以低碳为素材,把节能环保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这一改革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促进低碳绿色观的传播和发展,让节能环保观念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置身到社会中,还能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大学生节能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1.提升能环保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求。低碳生活作为现代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要求,实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理念,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高校是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节能环保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和各项活动的主题参与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最终目标。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长效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节能环保教育的关系。节能环保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良好的教育体系是节能环保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保障,把节能环保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因此,节能环保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拓展,响应低碳社会的节能环保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创新,反过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促进了低碳背景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节能环保教育
1.加强统筹协调的领导组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是高校节能环保教育体系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高校在当前低碳社会的背景下与政府系统、企业组织联系紧密。因此,应建立以科技创新发展与低碳相结合为前提,以节能环保教育为基础,以高校服务地方为载体,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和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服务地方低碳发展的体制[3]。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节能环保意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推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2.将节能环保纳入“第二成绩单”素质教育。从课堂教育入手,将节能环保内容纳入“第二成绩单”的素质课程大纲,把节能环保意识作为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考因素,将节能环保教育工作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可测量化。在课堂教育之余,高校还要完善大学生的节能环保实践活动的计划、制定与实施。将高校、地方政府、基地单位三方资源整合,形成低碳社会化的实践领导组织体系。将节能环保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时时刻刻接受碳环保理念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顺应社会实际需求。
3.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高校还需要结合国情和学校学院专业特色,以节能环保类主题教育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高校节能环保型社团的作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以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结合新媒体打造节能环保教育的宣传阵地;以思想政治立项课题、精品项目为依托,组建实践团队,地方各级政府要主动为节能环保类社团、公益活动等所需经费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单位,拓宽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展校企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造就业和环保“双向受益、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⒖嘉南祝
[1]陈志福.大学生低碳人生观教育探析[J].理论界,2010,(10):182-183.
[2]涂俊.绿色大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5.
[3]宋超.低碳时代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2012.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Ideal-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GUO Jing-xiao1,LIU Hai2,LI Zhe1
(1.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工作制教学模式基本载体就是工作室,同时采用教室、课程和实践一体化的形式,由传统转向实践,由封闭式过渡为开放式教学,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就是课题项目研究,主导是专业教师队伍,核心为应用专业技术,基础是掌握课程知识,在完成和承接各种生产技术项目的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
一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是,很多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设置造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和实习与毕业设计,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往往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理论知识体系过多强调,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采用虚拟课题的方式,既没有真正落实,同时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在实习环节无所适从,无法顺利开展实习单位交给的设计任务。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既基础教学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 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培养师资人才、建设师资梯队、改革课程体系是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1)改革课程体系
系统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一、二学年完成手绘、软件、基础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为大三阶段的工作室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2)培养师资人才和建设教师梯队
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梯队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校企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由老教授把握方向,利用自身的人脉、成果、经验、学识等对科研课题进行承接。中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团队的衔接、管理和组织工作;青年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协助团队完成课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帮助青年解决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将青年教师送到设计公司或企业接受锻炼;另一方面为创造条件,从外引入设计师或者是专职实验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支撑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三 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要以调研论证工作为基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
一是到同类专业或者是国内外艺术院校进行调研;二是到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三是为获得数据和一线资料,采用交流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方式,为以后论证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论证
举行专业的论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及院校专家,掌握着丰富的工作室教学经验,同时还有那些有着留学经历的艺术专家,通过研讨工作,最终对工作室的运作形式及名称进行确认。
四 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种:
(1)与课程相结合
工作室的教学模块由专业学科组负责制定,为了规避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和影响学生,可在不同的工作室来开展同一方向的数学模块。同时可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类的授课内容,以促进工作室健康发展,便于师生间的双向选择。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学生只有在经过工作室考核,指定学分达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学生还可留在工作室继续接受辅导,直至毕业设计顺利完成。以制作模型课程为例,这些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是由基础课程工作室来承担,完成之后,工作指导是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制作,由教师负责造型的指导及创意的设计。设计类实践教学是由设计工作室来承担。针对课题项目,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竞争,承担教学指导工作。由某领域的专家或职业设计师担当兼职教师,通过实战经验的传授、最新资讯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起到辅助设计室的作用,和学校进行设计项目的合作。
(2)采取课外运行模式
通过采取市场化项目运作形式,项目由教师承接并担任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挑选,带领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创造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盈”局面,锻炼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个人和学校赢取更大的效益。组织学生参见大型的设计竞赛,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工作室承接项目期间,召开座谈或讲座,创造机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五 工作室管理
采取逐层学科管理模式,既工作室——专业学科组——院系,学科的发展规划、责任教授的聘请、考核指标的建立、教学的管理及专业学科组的建立,基本上由院系来负责制定。而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和团队、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本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专业学科组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和实施科研项目、探讨专业的研究方向由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管理特色是项目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根据项目来设置责任人或者是项目负责人,组建师资群完成额课题的研究。
六 工作室的评价体系
由学科委员会或学院建立工作室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室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予以监控,对经过考核没有达标和合格的工作室,要予以撤销和更换负责人。
七 结语
通过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此课题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它是在借鉴国内外个知名院校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尝试研究而成,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艺术与设计,2010.08
“体育社交”是时下非常时尚的词儿,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社会交流,大而言之比如“乒乓外交”“篮球外交”,使国与国之间关系得到建立和发展;小而言之比如人们在共同锻炼或运动切磋交流过程中彼此结识,扩大了交际圈子。这是一种借助参与体育运动过程而产生的社交活动。本文将词语重组改称为“社交体育”,是当作一种体育课程来说的,并试图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一、关于“社交体育”
尽管多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体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的层次不明显使中职学校体育课直接由义务教育延伸而来。由于中职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很难保持“齐步走”,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是初中教学的单调重复,没有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索然无味。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和内容选择没有结合专业特点、理论教学没有针对性、教法单一组织单调等问题,造成教学无序、学生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教师倦怠情绪严重等不良后果,学校体育功能被弱化。为强化中职学校的体育功能,应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养成终身运动意识,这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大集体课程没有好感,对从小学、初中以来一直沿用的老套路也不感兴趣,而偶然采取多个项目同时上、多个小组分开练习的教法,学生就十分喜欢。细究这种课程的特点有:项目多样性,能更好地满足爱好有差异的学生需求;组织灵活性,可以顺应学生“人以群分”的个性发展需要;教法多样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成果长效性,因兴趣而来,因成功而回的成果往往令人回味,学生期望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这正是体育教学给学生以终身运动意识的教学目标。由此,为别于惯常的体育课,笔者将这种体育课定义为“社交体育”。
二、体育与社交的关系
体育本来就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更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实生活中,除了球馆、健身房之外,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团体和协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有的还建立网站扩大规模和影响,比如号称中国首家自行车社交网的“CycleLife”,还有“丑牛体育社交联盟”。 丑牛体育社交联盟是由一批乐观开朗,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生活的男女青年们创立,为所有热爱运动,喜欢社交的都市男女打造一个长期、便捷、经济、安全的体育社交平台,他们“一起健康运动,一起快乐社交”,每周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排球、游泳、台球、跑步、跳绳、踢毽子、杀人游戏和三国杀等体育和休闲活动,适应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群,大家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社交中得到充实。这是因体育而社交。
在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2011年美国体育健身参与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对美国人的体育参与有着巨大影响。因为社交网络的影响,美国“Y一代”的体育参与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各项运动中,最受“Y一代”喜爱的活动是健身运动,参与人数达到了5130万人。他们喜爱的运动中都有着强烈的“社交因素”。这又是因社交而体育了。
显然,直接参与者收获了体育和社交的双重好处,而观赏者也不示弱,他们彼此传递着快乐。“如果有个牛人早上六点钟起床观看一万米竞走比赛,觉得很不错,就会告诉10个朋友,你晚上应该看看那场比赛 。”有人说,“很难相信,一个在网上看赛事直播的人不会跟别人吹嘘比赛中的亮点。”国际奥委会成员马克·亚当斯就曾这样把奥运会和社交网络牵起线来:“当我想起国际奥委会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我总是愿意相信,奥林匹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交网络之一”。奥运金牌得主、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干脆说,人们再也不会置身事外消极被动地观赏比赛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一亿人使用Facebook,不过这个数字现在已经攀升到了九亿。
可见,社交与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社交体育的教学操作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方针的中等职业学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除了要让学生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而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整体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我们的学生将来是否顺利适应社会,与其在学校养成的人际关系习惯和技巧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所以,我们就要挖掘体育教育中的社交元素,强调学生之间在运动中的交流,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内涵,形成有职业学校特色的社交体育。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在培养对象和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学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中职学生毕业就意味着面向社会的选择,所以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做职业规划了,如果还是按照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练习,全班整整一节课就学一招老项目,充其量是热热身、跑跑步、打打球,甚至“放放羊”,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体育技能,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扩大体育教学的内涵,要做到教师不能仅仅是完成一节纯粹的体育课,学生也不能仅仅是了解一项体育运动。要在体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交流意欲,推动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运动才华,强化分享体育运动快乐的习惯,从而逐步克服学生封闭、畏惧、冷漠等不良心理性格。在俄罗斯,学校实行5种体育教学大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俄罗斯的体育课堂更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肚皮舞、街舞都被列为体育课学习的内容,这种趣味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值得借鉴。
其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全班静静地听讲,然后又全班一起练习同一个项目的像组织团体操一样抹杀学生个性的“一统课”已经不适合在中职学校体育课上用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也要多样性。教师备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个性差异特点,然后根据班额规模分成两三个或者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项目内容,这样的格局在运动场上很容易出现活跃的气氛。这时,教师是总指挥和总教练,起调度、辅导、协调作用,也可以安排两三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协助管理、沟通。这种组织形式强调了组与组之间的比照,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沟通。备课工作要求教师做到谨慎、严密、精细,考虑问题的范围扩大了。对学校而言,各类器材和设施的投入必须增加和不断更新,促进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非体育类的中职学校,体育课的目标绝非要培养奥运选手或锦标赛冠军,但是也不能沦落到无所作为的形式化。近年的实践表明,社交体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原来很少参加运动的学生也经不住“寂寞”和大家一起活跃起来。由于课程中有激烈运动也有休闲运动,丰富多样的项目学习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学生在动与静之中均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分享着快乐,增加了班集体的和谐气氛。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蒋桂凤. 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老晚.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EB/OL]..
[3]进雨,尹晓琳. 社交攻略[N].法制晚报,2011-7-28.
[4] 徐国强.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