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加法的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交流,初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出示下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数的分与合,你能说出下面的里应该填几吗?(生答略)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分与合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设计意图: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课始,以6道分与合的习题作为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分与合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既能激活学生对5以内分与合的学习经验,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师:瞧!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谁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1: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你知道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
生2: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3: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5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4:数出来的。
生5:3和2合成5。
生6:3+2=5。
师:有很多小朋友知道用算式计算,在算式中的3和2之间用这个符号(板书:+)连接。
师: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加号,横平竖直,师演示示范后学生齐读加号)加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7: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师: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
生8: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
师:这样就写成了一个加法算式。(板书:3+2=5)这里的3、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9:3表示原来有3个小朋友,2表示又来了2个小朋友,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谁来说说3+2=5表示什么意思?
生10: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
师:你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来摆一摆吗?左边摆几个?右边呢?怎样表示合起来呢?(生动手操作)
师:摆好了吗?请一个同学到台前来展示。(生边摆边说)
师:还想摆吗?考考你,4+1=5,你们会摆吗?(生边摆边说)
师:小朋友摆得真棒!现在给你算式,用画圆圈代替圆片,你会吗?(生操作略)
师(出示练习第2题):2下面画2个圆圈,1下面画1个圆圈,合起来是几个?4下面画4个圆圈,1下面画1个圆圈,大小差不多,中间分开点,明白吗?(学生动手画)
师先板书4+1=5和1+4=5,再领学生读。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本环节将语言和肢体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的意义就是合起来,从而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真正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算式“3+2=5”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每个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然后将“想想做做”的第1题放到“试一试”前面进行练习,由情境图过渡到实物圆片再抽象到图形,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师:我们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那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11:左边有2棵大树,右边有1棵大树,合起来是3棵大树。(列式:2+1=3)左边有1只鸟,右边有1只鸟,合起来是2只鸟。(列式:1+1=2)
[设计意图:将书本中的例题做一些改变,由单一的小朋友浇花图变成组合图,并增加了背景大树和小鸟,让学生学习例题后,在图中还能找出其他的数学信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与提取信息的能力。]
师:小朋友真爱观察。开心农场去过吗?那儿也有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呢!听,农场的公鸡在欢迎我们呢,我们唱着歌出发吧!
三、练习巩固
师:开心农场到了,一起进去看看吧!你看到了什么?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你们会说吗?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小组上台看图汇报)
生12:左边有3只小鸡,右边有1只母鸡,一共有4只鸡。
生13:左边有2只青蛙,右边有2只青蛙,一共有4只青蛙。
师:会列算式吗?
生:3+1=4,2+2=4。
师:继续往前走,看见小兔子在采蘑菇,这里也有今天学习的知识哟!看,原来篮子里有2个蘑菇,小兔子又采了几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教棒指着图)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会列算式吗?(生填写后校对)
师: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再汇报)
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顺势揭示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师(出示右图):农场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如果算对了,苹果会掉下来,这个苹果就属于你的了。(生答略)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学会计算得数是 8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 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2. 数学思考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问题解决
采用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
4.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 8 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学过 8 的分与合,你们能说说 8 都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指名学生完成,汇报,讲评。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 谈话:刚刚孩子们的表现真棒,在夏天,人们最爱的一项运动是什么?(游泳)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他们来到那了哪里呢?(幻灯片出示例题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游泳池)。(法制教育:游泳池这种地方一定要大人带着我们才去,要不很危险。)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一些孩子在游泳)你能具体说说吗?(有 5个在水中,有 3个在岸上),我知道,我们班的有些小朋友看到这幅图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提问题了,那好,现在哪个同学起来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 解决问题
刚刚这位同学已经给我们大家提了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了,你们能在老师给你们的白纸上写出算式吗?待学生写完一种后,问:你还有写出另外一种加法算式出来吗?(学生自己写)写完的举手
生写完后,指名一个学生上展台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师板书:5+3=8 3+5=8
看看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感觉?(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都是 8) 3.孩子们,刚刚你们算的这两个式子的结果都是 8,这个 8是这幅图的什么
呢?(总人数)既然总的人数知道了,那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要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敢),我的第一问题是:一共有 8个小朋友,在岸上
的有 3人,请问水中有几人?(课件出示问题)你能写出一道用减法计算的算式吗?写在刚刚你写的那两个算式的下面,(8-3=5)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请听题:一共有 8个小朋友,水中有 5人,请问岸上有几人?(课件出示问题)你能写出另外一道用减法计算的算式吗?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之后并板书:
8-5=38-3=5
4. 激励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不简单,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来看看,加法算式的得数都是几,减法算式中是用什么数去减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得数是 8 的加法与及相应的减法)。
5. 教学“试一试”
谈话:刚刚我在夸小朋友非常聪明的时候,被一旁的小白兔听到了,小白兔不服气地说:这算什么,我给大家带来一道难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我的问题, 那才算真本事呢?小朋友,你们敢接受白兔的挑战吗?(敢)于是我们跟着小 白兔来到了哪里呢?(萝卜地)(课件出示)“试一试”图。
(1) 孩子们,仔细看看这幅图这,这些萝卜全在土里的吗?它们分别在哪里呢?你能具体的说一说吗?你能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吗?(一共有多少个萝卜?)你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出 2道加法算式吗?
(2) 这个 8是什么意思呢?它减的这个 2又是什么?其实叫我们求什么?
(8是萝卜的总数,减的这个 2是小白兔拔了的 2个萝卜,求的是地上的萝卜。) 还能再写一道减法算式的孩子那才叫真正的了不起。
三、巩固深化,应用生活
谈话:刚才小朋友解决了白兔带来的难题,的确了不起,老师不禁为小朋友们竖起大拇指。我们来到了足球场,我要考考你们,如果回答正确,那才算真正的了不起,宝贝儿们,你们敢去吗?(敢)好样的,请看(课件出示)
1. “想想做做”第 1题。
(1) 看图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7+1=8 1+7=88-7=1 8-1=7
(2) 集体交流: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 我这回是彻底的服了,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想带大家出去溜一圈。我们来到了停车场,停车场这里有 2个问题需要你们帮帮老师,孩子们,你们
愿意吗?第一个问题是请看大屏幕,出示“想想做做”第 2题,你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让学生自己解决。
(4+4=8 8-4=4 )
提问:这里为什么不写 2道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写 2道减法算式呢? 3.刚刚你们只帮老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也需要大家来帮
忙,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想想想第 3题,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 8?学生讨论,师指名学生回答,讲评。
4.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带我们大家出去玩去了,看,我们大家来到了哪里呢?(幻灯片出示旋转木马图)想坐吗?暂时坐不了,要先解决问题, 才让我们坐,有信心解决它吗?“想想做做”第 4题吧
5、孩子们解决了问题,也顺利的坐在旋转木马上,很好,那么你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完想想做做第 5 题吗?学生做完后,师用幻灯片展示给大家看。
6、想想做做第 6 题
看,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大花园里面,好漂亮的蝴蝶呀!真的好美!宝贝们,你们数数看有几只蝴蝶?(8 只)你仔细看看老师怎么分这些蝴蝶的,然后你写写看你能写出这多少个得数等于 8 的加法,及用 8 减去一些蝴蝶后看还有几只蝴蝶的算式来,比一比,看谁写的算式多。学生写完后,展示学生的作业。
四、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宝贝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可以跟大家说说吗?
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有数学,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五、板书设计:
得数是 8 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5+3=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电子版教学情境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提问: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同桌或前后桌互相讨论)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入教学,通过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得以体现,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
教学例1的第(1)问: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怎么列式?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你准备怎样对齐这些数字或小数点呢?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把小数点对齐和末尾对齐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估一估,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为什么?
讨论:4.75+3.4当末尾对齐结果等于5.09或50.9时是否正确,为什么?估一估。4.75中的“5”,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之一)3.4中的“4”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十分之一)它们能对齐相加或相减吗?现在知道末尾对齐相加减正确吗?那么,怎样对齐书写才正确呢?(小数点对齐)
讨论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要注意小数点写的位置)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追问:小数点对齐就是什么对齐了?
2.教学例1的第(2)问: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4.75-3.4”这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计算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问“4.75+2.65=7.40元”和“4.75-2.65=2.10元”是否每个数字都是最简呢?再提出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谁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数位对齐了,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加法或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对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也好理解。)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讲解“24+9.9”这题,说清24中的“4”和哪个“9”对齐,为什么?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互相指说,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做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做练习八第3题。
提问:你能从图示上知道什么信息?再组织完成第(1)―(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样?
附件1:
学案
――浮点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前面已讲到,浮点数经常被写成如下的形式:
X=Mx×2Ex
其中Mx为该浮点数的尾数,一般为绝对值小于1的规格化的二进制小数,机器中多用原码(或补码)形式表示。Ex为该浮点数的阶码,一般为二进制整数,机器中多用原码(或补码)表示,给出的是一个指数的幂,而该指数的底常用2、8或16,我们这里以2为底作例子进行讨论。
浮点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假定有两个浮点数
X=Mx×2Ex,Y=My×2Ey
1 实现X±Y运算,要用如下五步完成
(1)对阶操作,即比较两个浮点数的阶码值的大小。求E=Ex-Ey。当其不等于零时,首先应使两个数取相同的阶码值。其实现方法是,将原来阶码小的数的尾数右移|E|位,其阶码值加上|E|,即每右移一次尾数要使阶码加1,则该浮点数的值不变(但精度变差了)。尾数右移时,对原码形式的尾数,符号位不参加移位,尾数高位补0;对补码形式的尾数,符号位要参加右移并使自己保持不变。为减少误差,保留右移过程中丢掉的一到几位的高位值,供以后舍入操作使用。
(2)实现尾数的加(减)运算,对两个完成对阶后的浮点数执行求和(差)操作。
(3)规格化处理,若得到的结果不满足规格化规则,就必须把它变成规格化的数,对双符号位的补码尾数来说,就必须是001××…×或110××…×的形式。这里的规格化处理规则是:
?S当结果尾数的两个符号位的值不同时,表明尾数运算结果溢出。此时应使结果尾数右移一位,并使阶码的值加1,这称为向右规格化,简称右规。
?S当尾数的运算结果不溢出,但最高数值位与符号位同值,表明不满足规格化规则,此时应重复地使尾数左移、阶减减1,直到出现在最高数值位上的值与符号位的值不同为止,这是向左规格化的操作,简称左规。
(4)舍入操作。在执行对阶或右规操作时,会使尾数低位上的一位或多位的数值被移掉,使数值的精度受到影响,可以把移掉的几个高位的值保存起来供舍入使用。舍入的总的原则是要有舍有入,而且尽量使舍和入的机会均等,以防止误差积累。常用的办法有“0”舍“1”入法,即移掉的最高位为1时则在尾数末位加1;为0时则舍去移掉的数值。这样做可能又使尾数溢出,此时就要再做一次右规。另一种方法“置1”法,即右移时,丢掉移出的原低位上的值,并把结果的最低位置成1。该方案同样有使结果尾数变大或变小两种可能。即舍入前尾数最低位已为0,使其变1,对正数而言,其值变大,等于最低位入了个1。若尾数最低位已为1,则再对其置1无实际效用,等于舍掉了丢失的尾数低位值。
(5)判结果的正确性,即检查阶码是否溢出。浮点数的溢出是以其阶码溢出表现出来的。在加减运算真正结束前,要检查是否产生了溢出,若阶码正常,加(减)运算正常结束;若阶码下溢,要置运算结果为浮点形式的机器零,若上溢,则置溢出标志。
2 看一个浮点数加法运算的实例
假定X=2010×0.11011011,Y=2100×(-0.10101100),则它们的浮点表示分别为
阶符 阶码 数符 尾数
[X]浮=00 010 00 11011011
[Y]浮=00 100 11 01010100
补码 补码
执行X+Y的过程如下:
(1)求阶差和对阶
E=Ex-Ey=[Ex]浮+[-Ey]浮=00 010+11 100=11 110,即E为-2
X的阶码小,应使Mx右移两位,Ex加2,得[X]浮=00 100 00 00110110 11
(2)尾数求和
00 00110110
+11 01010100
11 10001010
(3)规格化处理
结果的符号位与最高数值位同值,应执行左规处理,结果为11 00010101 10,阶码为00 011。
(4)舍入处理
采用0舍1入法处理,则有
11 00010101
+ 1
11 00010110
(5)判溢出
阶码符号位为00,不溢出,故得最终结果为X+Y=2011×(-0.11101010)
附件2:
评价表
【摘 要】我校在后示范校建设期间,请来了重庆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为全体任课教师作《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培训,谭所长严谨勤奋的冶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教师。五环四四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认为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要素。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中心、做中学习。五环四步教学模式采取“能力发展动员、能力水平诊断、能力发展训练、能力水平鉴定和能力教学反思”为框架性程序,其中,“能力发展训练”采取“任务、行动、展示和评价”四个步骤展开。现将我的“浮点补码的加/减法运算”的教学设计分享给大家。
关键词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计算机原理;浮点补码加/减法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吉新华(1975—),山西运城人,本科,讲师,近几年来,连续指导学生参加山西省计算机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连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国家级刊物上5篇。
附件1:
学案
——浮点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前面已讲到,浮点数经常被写成如下的形式:
其中Mx为该浮点数的尾数,一般为绝对值小于1的规格化的二进制小数,机器中多用原码(或补码)形式表示。Ex为该浮点数的阶码,一般为二进制整数,机器中多用原码(或补码)表示,给出的是一个指数的幂,而该指数的底常用2、8或16,我们这里以2为底作例子进行讨论。
浮点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假定有两个浮点数
1 实现X±Y运算,要用如下五步完成
(1)对阶操作,即比较两个浮点数的阶码值的大小。求E=Ex-Ey。当其不等于零时,首先应使两个数取相同的阶码值。其实现方法是,将原来阶码小的数的尾数右移|E|位,其阶码值加上|E|,即每右移一次尾数要使阶码加1,则该浮点数的值不变(但精度变差了)。尾数右移时,对原码形式的尾数,符号位不参加移位,尾数高位补0;对补码形式的尾数,符号位要参加右移并使自己保持不变。为减少误差,保留右移过程中丢掉的一到几位的高位值,供以后舍入操作使用。
(2)实现尾数的加(减)运算,对两个完成对阶后的浮点数执行求和(差)操作。
(3)规格化处理,若得到的结果不满足规格化规则,就必须把它变成规格化的数,对双符号位的补码尾数来说,就必须是001××…×或110××…×的形式。这里的规格化处理规则是:
?誗当结果尾数的两个符号位的值不同时,表明尾数运算结果溢出。此时应使结果尾数右移一位,并使阶码的值加1,这称为向右规格化,简称右规。
?誗当尾数的运算结果不溢出,但最高数值位与符号位同值,表明不满足规格化规则,此时应重复地使尾数左移、阶减减1,直到出现在最高数值位上的值与符号位的值不同为止,这是向左规格化的操作,简称左规。
(4)舍入操作。在执行对阶或右规操作时,会使尾数低位上的一位或多位的数值被移掉,使数值的精度受到影响,可以把移掉的几个高位的值保存起来供舍入使用。舍入的总的原则是要有舍有入,而且尽量使舍和入的机会均等,以防止误差积累。常用的办法有“0”舍“1”入法,即移掉的最高位为1时则在尾数末位加1;为0时则舍去移掉的数值。这样做可能又使尾数溢出,此时就要再做一次右规。另一种方法“置1”法,即右移时,丢掉移出的原低位上的值,并把结果的最低位置成1。该方案同样有使结果尾数变大或变小两种可能。即舍入前尾数最低位已为0,使其变1,对正数而言,其值变大,等于最低位入了个1。若尾数最低位已为1,则再对其置1无实际效用,等于舍掉了丢失的尾数低位值。
(5)判结果的正确性,即检查阶码是否溢出。浮点数的溢出是以其阶码溢出表现出来的。在加减运算真正结束前,要检查是否产生了溢出,若阶码正常,加(减)运算正常结束;若阶码下溢,要置运算结果为浮点形式的机器零,若上溢,则置溢出标志。
2 看一个浮点数加法运算的实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47-04
当前高职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法已得到广泛应用。课程设计中的项目,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项目设计的对错与好坏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对教学项目的再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尚有不少教师对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概念认识不清楚。一是把项目误解成章节重组,把教材中原始的章节简单化地改成了项目名称。例如把《混凝土工程计价》课设计成:项目一“计价工作准备”、项目二“制定计价方案”、项目三“计价工作决策”、项目四“计价工作执行”、项目五“计价工作检查”、项目六“计价工作审核”。二是把教学活动误作项目。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开展问答、练习、游戏、讨论、作业等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辅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消化、理解所进行的活动,不是项目教学。三是把案例当作项目。事实上,案例教学不属于项目教学,案例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它只能用来介绍、分析、讨论,学生不能实际参与到其中。四是把单个任务看成项目。针对某个环节进行训练,训练同一单项能力的教学活动,也不是项目。所以说项目不是片段练习、环节描述、纸上谈兵,不是作业、练习、习题等简单的教学活动。项目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未完成的、具体的、综合的、实际的工作。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包含能力训练、知识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养成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它需要真正的实施,需要客观的检验,需要师生身份的转换,按照工作情境、规范、管理要求来完成。
教学项目一定要包含两类要素。第一要包含“J知要素”,即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过程,如能力的训练、知识的学习、教学活动、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等。如果项目没有教学认知的相关内容,就不符合教育的初衷。第二要包含“企业要素”,即根据企业工作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职业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必须植入企业相关要素。如企业规范、生产技术工艺、企业文化、企业观念、企业标准、企业管理以及与企业相关的活动,甚至还包括企业人际关系等。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还需要增加“社会要素”。即让学生走到社会中进行实践,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进行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在社会活动及社会工作中认识社会,并进行个人能力训练和知识学习。
二、教学项目设计及流程
教师在初次进行课程项目设计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按照传统授课习惯,先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然后把内容模块化,视为“项目”,然后再把“项目”内容拆开,分散到课程知识讲授环节中,把“项目”作为知识讲授的附属品。在这种教学设计背景下,课程知识看上去是完整、系统的,而项目内容却是片段、零散的,结果是知识内容系统完整,项目内容模糊零散,达成不了项目教学的效果。
(一)项目设计的流程
有效的教学项目设计可按照工作设计、教学设计、任务设计、情境设计四个步骤进行。
1.工作设计
由于职教课程须与岗位工作直接对接,所以在设计课程项目时,先设计一个只考虑岗位工作本身的项目工作。找到与课程对接的岗位,按照企业工作的要求,设计一个详细的、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这里涉及到角色、背景资料、要求、数据、图纸、计划、流程、标准、步骤等覆盖该工作可能涉及的所有主要内容。最好是能画出“项目”的工作流程图。
2.教学设计
在保留工作过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教学要素渗透进去,即将实际工作流程改造成学生可操作、可学习的学习项目,同时要考虑知识和技能如何传授以及教学组织,等等。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任务设计
项目经过工作流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后,开始设计其中的任务,这是对项目的细化及分解,明确学生可以直接学习、操作的任务。
4.情境设计
在学生实施项目或者任务时,应该配合情境组织教学。情境的作用很大,可以用情境引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缺少了情境,就成了单纯的操作实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项目设计的技巧
1.将学习对象设计成“产品”
如工科类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理论等内容,同时需要大量训练相关技能。如果将相关知识、技能设计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产品,比如录音机的产品设计与制作,学生完成产品的过程,就是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应用过程,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改进。
2.将学习对象设计成“工具”
对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可以作为解决专业课程的“工具”来进行授课,即配合专业课中的项目任务,解决相关问题。例如,“高等数学”配合“电子技术”,解决交流参数计算问题;“大学英语”配合“国际贸易”,解决国际邮件问题。
3.将学习对象设计成一个真实、具体的工作过程
对于制造类、设计类课程,用具体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训练相关能力,如小型公寓室内设计。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也是实施“知识应用”的过程,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提高。
三、教学项目的评价
教学项目的评价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1.项目要素的评价
包括项目名称评价和工作要素评价。项目名称要具体,不能用章节、环节名称。工作要素评价中项目对象要具体,工作环节尽可能完整,要突出课程对接岗位的主要环节。
2.课程主线、辅线评价
训练综合能力需要大项目,必须确定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过程。随着课程的展开,逐一完成该工作过程的所有环节,这就是课程的主线。辅线是指主线项目进行的同时,辅之以另一对象,针对不同要素展开的活动。一般主线项目在课堂完成,辅线项目则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
3.项目功能评价
包括具体操作能力评价和一般操作能力评价。具体操作能力评价是指评价学生在项目结束后,能否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全过程的具体操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训练具体操作能力。一般操作能力评价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具体项目的操作出发,从一个综合项目分解到串联的单个项目或任务,使学生能完成这类工作的所有环节,评价通用的一般能力。
四、教学项目设计案例
以《室内设计》的课程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设计分为五个部分:课程简介、设计思路、设计要点、过程设计以及课程小结。
1.课程简介
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性质、课时、课程定位,前导、后续课程等。
2.设计思路
首先从行业开始进行分析,即先对接岗位工作,进行“工作设计”。针对学校实际,我们从苏州建筑装饰行业梳理出岗位人才需求,对接岗位梳理出岗位核心能力,由能力梳理出岗位工作任务。目前苏州建筑装饰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现场粗放手工制作向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转化。这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进入该行业从事的岗位由低到高分别是效果表现、设计师助理、设计师、主案设计师、设计总监这样一个晋升过程,这些岗位所对应的核心能力分别就是设计表现、技术应用、设计管理、施工管理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这些岗位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分解训练。梳理出岗位工作任务后,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技术+能力”“项目+情境”的知识和能力处理方式,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为企业老板与员工,设置真实项目、虚拟项目以及竞赛项目进行串联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重复步骤、更换内容、反复训练的实训方式,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接轨。
3.设计要点
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实施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方案设计,从而获得相应的职业综合能力。即培养识材料、会设计、懂管理、精技术的建筑装饰行业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注重设计理念培养、中职强调动手操作实践、培训班偏重效果表现是有明显差异的。
课程围绕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项目和学情境进行设计。从实际岗位梳理出的工作任务,形成的就是这个行业的行动领域;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提炼整合用于课程开发,形成本课程的学习领域;然后总结出学习性工作任务,用于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引导的学习项目;之后将直观可操作的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中的方案设计,形成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的学习情境。以此凝练总结出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这两大典型工作类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达成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岗位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的效果。
4.过程设计
具体将这两大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4个课程项目,即小型公寓室内设计、别墅室内设计、品牌展示大厅设计、五星级酒店大堂室内设计。4个项目的设计是从简单、单一性逐级递进到复杂、系统性。其中,第一、第二个项目属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这类项目业主考虑价格为主,风格为辅,而第三、第四个项目属于商业环境室内设计,这类项目甲方往往考虑风格为主,而价格为辅。这也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设计训练,体现课程与岗位紧密对接。
项目确定后,开始确定任务。该课程是基于室内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设计出适合学生直观操作的学习任务,分别是:项目引入、设计构思、概念绘制、方案制作、后期调整、任务评价,也可以叫作单项项目。将设计好的项目与任务整合在一起:项目1“小型公寓室内设计”,20学时,将上述6大学习任务依次排开,设以不同的教学课时数予以实施,学生在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还设计了不同的情境。从招聘信息,竞聘入职开始,扮演企业老板的教师不断引出一系列的任务和问题,指导扮演企业员工的学生动手动脑去一一解决这些情境下的问题,来达到训练目的。
在第一个小面积的居室设计完毕后,开始加大难度,对面积较大的别墅进行室内设计,依然重复相同的6大任务的实施步骤,但更换了不同的情境内容。除了正常情境外,还设计了出错情境、意外情境以及紧急情境等。在完成本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上述问题,教师就用学生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讲解。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类似问题,教师就用之前设计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些问题,要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经历未来岗位上所有可能出现的主要情况。
在居室室内设计完成后,训练项目转换成展厅设计,这类商业项目在设计情境时,偏向于专业化、实际化、现场化。学生需要主动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其中,为体现学校特点增加了室内绿化装饰设计环节,这也是在能力训练上区别于其他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
最后一个是五星级酒店大堂室内设计。在沿用6大任务进行设计情境时,避免了主观因素,完全从客观实际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接手这类大型项目时,工作任务是如何分解、重构、整合的,让学生有一条相对专业的“工作线索”,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学习过程,形成“学习线索”,配合行动导向,让“工作线索”的知识技能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线索”,让学生的“学习线索”逐渐体现出专业的“工作线索”,两者反复转换、相互融合,来达到训练目的。
“项目、任务+情境”的实施是通过“六步法”进行串联,教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课程引导,作为过程主体的学生对应这六步法就是6大工作任务,两者有机结合,环环相扣,以此展开整体教学实施过程。
二、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法计算。②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③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合作及看图提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理解加法语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②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正确计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推进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福娃吗?在北京奥运会中有吉祥物,他的名字叫福娃,现在我们就跟福娃一起去观看一次动物的运动会!
大家看!这是在动物运动会上拍摄的一些照片(多媒体出示一些动物运动的图片:袋鼠拳击比赛和鹦鹉篮球比赛等),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精彩?就让福娃带我们一起去看动物运动会吧!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教学进行调整。对于小学生来说,系统性的知识他们还很难接受,根据其年龄特征,本环节的设计利用他们喜欢的福娃形象与动物运动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情境,整理复习。
1.帮助理解加减法含义及其算法。
(1)理解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多媒体出示:4只老虎和2只狮子100米比赛的图片。)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比赛项目吗?师: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师:谁能根据提出的问题来列出算式?师:你们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总结: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知道了把两部分合起来时就用加法来计算。(教师板书: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加法)师: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办法来进行加法的计算,不过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数的组成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会使结果变得更快更准确。想一想,会有好的办法吗?(要求学生用三句完整的话来说明题目的含义,然后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师:大家愿意这样吗?好的,看来你们是真的知道什么时候用加法了。那就让我们继续观看下面的比赛吧!看,这是在干什么呢?
(2)理解并掌握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多媒体出示企鹅游泳的图片(原来有5只企鹅在泳池边上,后来有2只企鹅抢跳了,池上还剩下3只企鹅)。师:谁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发现新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在仔细听后列出算式。师:你们为什么用减法算呢?你是如何思考的?(与理解加法含义相同,让他们结合具体算式,用自己的算法具体演示给其他学生看,并适时提出一些疑问,让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其目的是让他们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方法。)
总结:从5只企鹅中去掉了2只企鹅,我们就用减法5-2=3(同时板书:从一个数中去掉几——减法)。现在大家对于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掌握,希望你们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谁能大胆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认真观察,从中找出隐藏的数学信息,再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算式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探究加减法活动。(出示课件)
师:视频中的猴子正在和大象进行拼图比赛,其实在这个表格中隐藏了一个秘密,请大家拿出图纸,左边的同学表演猴子,右边的表演大象。请你们找一找规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学生小组合作完成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表的整理。)师:好,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先请表演猴子队的那个小组把你们发现的情况说给大家讲一讲。(先展示其中一名学生的表格,并让他针对表格进行讲述,汇报时老师要认真听讲,并重点指导他们进行有顺序的观察。)
师:你们发现没有,他们的观察很有规律,都是从横排和竖排来观察的。师:大象队的有什么要说一说?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讨论,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这就是前面学过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讲述板书: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设计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比赛形式,让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规律,并补充完整10以内的加减法表格,达到系统整理10以内数加减法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
1.口算(教师利用课件出示20道1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题目)
六、课堂小结
1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课,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生在学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能从学习过程中提取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方法,并且能够通过此方法切实分析家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本课最终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分析研究中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掌握了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且在初中学习过乡土地理,对学生所处的神木县现状有所了解。同时学生能够充分联系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图文资料,高效准确的进行分析。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探究,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充分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得发展方法。
过程与方法:提升获取课外资料的能力;提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讨论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家乡发展情况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地方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家乡经济发展的条件、存在问题、借鉴经验和解决措施。
难点:充分利用所查找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4教学过程
4.1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学习知识是为了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以我们的家乡神木县为例,借鉴前面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我们的家乡神木县如何发展。
4.2新课讲授
探究家乡发展的一般思路。
多媒体展示:
①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②分析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
③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
④提出家乡发展的建议
多媒体展示:
神木县,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秦晋蒙三省交界地带。中国第一产煤大县、中国最大的兰炭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重要位置。
原煤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含煤面积广,储量丰富,煤质精良,埋藏浅,易开采。此外,铁矿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也均有分布。
2010年,神木县建成大型环保节能兰炭生产线。
交通优势明显,包茂高速、榆商高速、包西铁路穿过;神黄铁路由神木站向东直达沧州市黄骅港。
师:小组讨论总结神木县煤炭产业发展的条件
生:讨论总结
师:根据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神木县以煤炭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从煤炭开采优势条件入手。
生:小组讨论,教师提问
师: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煤炭总量丰富,煤质优良,低灰低磷低硫,埋藏较浅,开采条件好,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②水源丰富,境内有窟野河流经,靠近黄河;
③动力充足。靠近黄河天生桥水电站,并且自身建立华能火电站;
④市场广阔。位于陕西省北部,靠近京津唐、东北工业消费市场。
⑤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网密布,外运能力强。
师:利用已有材料,分析煤炭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由于过度开采,导致地表大面积塌陷,房屋开裂,土地无法耕种。且井泉下渗严重,河流干涸,水土流失。
靖边特大天然气田的开发,使得煤炭消费市场份额减少。煤炭污染问题突出。
大规模开采导致煤炭产量日趋减少,产量持续走低,多处煤矿停产。
生:讨论,小组回答。
师:出现问题
①煤炭过度开采引发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②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煤炭开采接近中后期,开采难度和成本上升,产量下降,技术设备更新缓慢。
师:利用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整治措施和德国鲁尔区整治措施,归纳神木县发展的新方向。
多媒体展示: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神木县高家堡古镇成为新的旅游景点,旅游收入上亿元。
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师:总结归纳解决措施
①调整工业结构,变煤炭开采业为煤―铁―钢加工业和煤―焦―化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②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神湖、二郎山、高家堡古镇为主,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宣传,实现发展转型。
③提高煤的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清洁煤;加大废弃物利用技术及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
④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废渣用来再次发电、供热和填充煤矿的露天塌陷区。废水主要使用沉淀池净化。废气需营造防风林,开展复垦计划。
4.3板书设计(略)
5教学反思
《家装设计》(以下简称“家装”是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在中职二年级开设,旨在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家装项目,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家装》课程内容主要以知识陈述为主,按知识规律进行排列,由室内设计概论、室内设计空间调整与布局、室内设计造型设计、室内色彩照明材料设计、室内陈设与配套设计、室内设计风格样式等内容组成。但是《家装》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若教学只是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将很难解决将来在岗位上碰到的真正问题。此外,中职生不擅长理论学习,因此传统的以教师分块讲授、学生分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无形中增加了这门课程的难度。基于以上因素,本学期笔者尝试将《家装》课的课堂搬到现场,通过完成一个真实的设计项目,进行该课程的教学。
一 现场教学法在《家装》课程中的作用
现场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过程知识、劳动组织要素、职业素养规范等内容整合而成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完成模拟现场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1 学生能够结合他们就业的岗位和工作的任务联系起来
现场教学就以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主,亲身体验岗位实践,把纸上谈兵拉上战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为了跟上进度,他们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去提升自己,从侧面上看到了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仅仅让学生跟着书本走,对于好学的学生来说,或许还会更激进点,但不能排除一部分自控能力不佳的学生,就只能维系着老师的这点知识。向家装设计这个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在更新各种材料的,光老师教授的一些资料完全弥补不了学生面对社会后而真正需要的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1.2 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易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培养
《家装》课程应从室内设计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分离出较具代表性的工作项目,一改原课程以知识规律排序的教学内容,按实际工作内容推出《家装》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方案设计工作项目,整合及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由小到大、从易到难排列,重构《家装》课程。
1.3 了解现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由于《家装》课程是该专业中开放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最适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教学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二 《家装设计》“现场教学”课程的设计流程
本学期学校准备设计装修一个建筑模型操作时,笔者主动接下了任务,将其作为《家装》课本学期的教学项目。同时笔者根据现场教学及该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进行革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该课程的设计流程如下:
课程名称:《建筑模型操作室》专题学习
授课对象:建筑091班
授课时间:课堂讲授80课时
课程目标:
1.感受各种装修风格,了解从室内设计到施工工艺的全过程。
2.有选择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领悟室内设计中优秀作品的精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
3.培养学生收集家装建材资料的习惯。
4.探究各种户型功能在设计风格中体现的地位和作用。
5.提高专业学习素养,提升设计创新能力。
学习方法:讨论与探究相结合,书面表达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系统学习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三 “现场教学”法在《家装》课运用中的创新
3.1 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构
适当降低了难度,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建筑装饰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习之前必须有这样一个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机会,这对他们合作能力、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3.2 将“教学”转化为“学习”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教为主,本该立于主体地位的“学”反而成为“其次”。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现场教学中,学生团队研究、学习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教师单纯地教。因此,笔者认为将“教学”转化为“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全方位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督促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现场,以及对学习任务达成度进行检测。学生则通过团队学习、研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3.3 扩大了“现场”的范畴
这里所说的“现场”并不仅仅指施工现场,还包括根据公司特点布置的制图教室、教师模拟的投标现场、选购装修材料的材料市场。这些“现场”的设置为学生的实践提供真实的环境,让他们面对真实的问题,为就业做好准备。
从设计流程中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现场教学课时基本达到了60个课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四分之三。而其他的20个课内学时也均为对现场教学的指导以及设计图纸需共同讨论所需。在这个工程中,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接受甲方或业主的设计委托,对现场进行勘查,了解甲方的设计意图,收集资料,进行初步方案设计,然后进行一次提案,与甲方沟通、交流,投标后接着的修改、完善初步方案设计,最后定案并绘制完整设计图纸,并安排施工。由此对该流程进行合理的教学处理,转化为可行的教学步骤,利用20课内课时及部分课外时间完成整个学习项目。
3.4 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
整个班级学生为20位,分别分组为5人一组的四小组。由一开始的方案竞标开始,四组学生共同设计竞标此个模型室的设计方案,最终由优胜的小组接任管理整个设计的所有图纸。而其他小组的身份进行转化为木工小组、油漆小组、装饰采购小组。通过施工的过程,各个小组进入到自己选派的小组中进行完成各自相应的项目。每一个环节中,参与的小组作为主力,其他小组成员在旁监督检查项目质量,依次完成各个小组的施工任务。
(1)接受任务,分组、分工。教师布置、讲解设计任务书,学生接受、分析、理解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自由分组,分角色,分工。在此环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对分组不完善的组进行适当的调配。
(2)现场参观。教师带队学生在周边的样板房中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样板房、材料市场等。
“阶梯式”教学法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分成若干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小台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在职业学校中,由于客观原因,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较低。利用“阶梯式”教学法让学生每天都能在成功的喜悦中,用一次成功作为起点,去获取无数个成功,恢复学生的自信心。
然而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和他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密切相关的。这也是需要在教学的评价监督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评价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在平面设计课的教学积累上看,学生十分希望自已的课堂作业或设计作品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笔者认为“阶梯式”教学法的在平面设计课程中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遵循分层评价方式
“阶梯式”教学的评价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能得到相应的评价,我们以掌握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主要目标,将降低考评标准和难度,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使他们也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例如:在photoshop的快速蒙版教学过程中,以制作精美相框作品为例,这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理解快速蒙版的含义并做出相应的效果即可;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注意对操作过程及作品的完成性两方面为重点,只要能把相框制作出来就可给予肯定。
而对于优秀的学生则除了常规的考评之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型学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课外拓展、创新学习进行评价。要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为photoshop的快速蒙版的教学案例,这一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多利用各种滤镜,做出不同的边框效果,在评价时以细节与精美作为标准,多给些改进的评价意见,并可增加拓展任务(人物脸部磨皮)等例子以进一步的提高。
二、遵循及时反馈方式
“阶梯式”教学的评价应当遵循及时反馈方式,在平面设计教学课堂上,注重信息的反馈也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每一阶段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训练操作情况如操作步骤的正确与否,操作质量等各个指标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和评分。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及时的反馈来了解目前自己的操作究竟如何?哪些步骤做对了,哪些操作步骤是完全做错了?学生通过反馈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笔者认为课堂反馈可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定期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能有阶段性的反馈,提供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反馈以达到对知识结构的全面性。第二,在反馈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反馈过程。学生可以自己给自己反馈,也可以为同学提供反馈,让学生有机会思考他们自己的表现,并和同学相互提供反馈,在学习某一单元或某堂课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反馈过程。例如:在CorelDRAW课程中学习的是多种类型广告案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平面广告的创意以及设计制作方法,进而从更广的角度提高设计水平,在教学中针对每一体系设计或每一案例,如何对学生的操作给予评价,可采取反馈表形式进行(见下表)。
教师根据课堂上收集到的信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方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通过课堂的即时反馈,学生更加精确地去掌握所学内容,以起到强化、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努力训练,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的情绪和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地高涨。
三、遵循公平公正方式
“阶梯式”教学的评价还应当遵循公平公正方式。教学评价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任教前,笔者先找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如哪些同学学习较好?哪些同学学习有困难?哪些同学有特殊情况,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等。但在课堂上,笔者装作不了解他们,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机会,评价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奖勤罚懒。例如:在CorelDARW课程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保证评价的平衡。由于每班人数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每节课能确保对5位左右的学习进行学习操作或设计作品的点评,在学生名单方面要控制平衡,一学期内每一位学生都可得到老师若干次的评价、指点。二是保证评价的差异。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操作和作品听情况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上,对每个只要学生努力学习,设计整体良好,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并为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而对于平时想偷懒,不认真进行操作训练的学生,搞临时突击的学生则要施加学习压力和确定每节课至少完成的设计要求,哪怕是简单一个广告设计画面,使其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价,使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
四、遵循多种评价方式并用方式
“阶梯式”教学的评价还应当遵循多种评价方式并用的方式。除了采用平时成绩和阶段考核外,还有操作考核、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各种形式。对一些特别的学生作品,让学生一起参与评。比如,可以提出“学生作品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应做如何发动?谁的作品最好?”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平面设计课程的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在完成一个章节或一个主题设计的学习后,每个学生要制作自己这段时间来作品,开个个人作品图片展示会,总结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学习体会,例如:在photoshop的广告标志设计章节结束后,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企业标志、房产标志和概念标志等作品做成PPT来展示汇报,谈谈自己的创意与设计思路。演讲和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还可以相互讨论或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因此,采用“阶梯式”教学法教师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需要准备有针对性的设计题并及时反馈。每一阶段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小结式评价,学生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基础上,能更有信心面对下一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的作用两大方面。在教育领域中,存在两个大问题: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大主体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实现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这个概念,在1990年联合国发展署的《人的发展报告》中首次得到明确阐释。可是,缘于概念本身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把握客体时具有的多样性、互斥性,目前人们对“人的发展”这一概念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近几年来,研究人的发展的学问越来越多。关于人的躯体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生理学、体育卫生学等;关于人的精神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哲学;此外,还有教育学;等等。这些学科由于着重点不同,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统一。如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从生到死的身心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而它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它扭曲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向,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简单地把人混同于“生物有机体”,甚至招致将人“兽化”的质疑。社会学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人的社会化;人才学研究人的成才规律,也即是研究人是怎样在成才的道路上发展的;等等。从教育学的立场上看,个体的发展不单是一种心理学的事实,也不仅是一种成才的规律,而是有着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以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而是以个体自主建构内部质的变化而逐步实现的。它改变着人与环境、自然、自我、生活、学习的联系,改变着人的生活和生活世界。具体地讲,教育学所定义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成人、成才过程中所包容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这种定义,不像心理学讲的那么宽泛,也没有其他学科那么狭窄;但它又必须是以其他学科所提供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的。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的重大差别。因此,他对后天教育非常重视,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且强调“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人性天生是“相近”而又有差异的,后天则由于“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大。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从这些论述看,孔子充分肯定教育(“学”)的作用。实际上未必有“生而知之者”,人之“上”“下”都是由“学”来决定的。后来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西方,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也都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贫人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美貌无知的人岂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鹦鹉,或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因此,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可见,他在那个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说过:“我敢说我们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同样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他说:“我们生而柔弱,所以需要增强;无所依靠,所以需要帮助;愚昧无知,所以需要理智。所有我们生而缺乏而到成年时所必需的东西,都是由教育所赐予。”
“教育与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因为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基于“人的发展”之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遗传、社会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等三个方面。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潜在的可能性,环境影响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以外的其他活动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各种影响,但是,这些活动不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并且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所以影响方向不一,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不能直接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而教育则能够控制和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排除和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能够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由于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份报告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安排: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即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份报告称这是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终身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工作、生存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那种接受了学校教育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观念早已过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
淘汰,就应该时时处处接受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教育者在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同时,还应当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在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应该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综合作用,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人类的整体素质得到广泛提高。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启智、育德、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功能。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家庭教育由家长亲自实施,内容、方法都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家长和子女之间易于沟通,针对性强,可以有效地因材施教,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对儿童智力发展初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要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在家庭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情绪、情感,养成伦理道德和文明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人早期的启蒙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其置于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父母的教育,使他们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另一方面要给正在发展的、成长中的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家庭教育如何,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能力及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可代替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