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1

1 加强护理人员对产褥早期健康教育知识的全面掌握

1.1 制定产褥早期健康教育计划:在充分了解产妇及其家属对健康知识需求的基础上,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共同制定出全面的健康教育计划,包括产后当天、产后第一天、二天的宣教内容、产后饮食调配、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以及产褥期自身护理、出院宣教内容等一系列知识。

1.2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由于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要求全体护理人员都具备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强、技术全面,能够完整地掌握产科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善于倾听来自产妇及其家属的各种信息,了解产妇存在的各种需要,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制定规范的健康教育用语和方式, 使产褥早期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1.3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科室经常组织业务学习,交流个人心得体会与经验教训,定期将母乳喂养热线反馈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不断巩固和更新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并制定授课课件及规范宣教内容,要求人人熟识宣教内容并进行试讲,把水平高的护士首先安排在宣教班,以利于开展产褥早期健康教育。

2 产褥早期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2.1 书面法:是将宣教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小册子,免费提供给产妇及家人阅读,并指导产妇有选择地阅读医学科普读物。

2.2 讲授法:包括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两种方式,向产妇及家属讲解产科特点、产后护理方式以及科学育儿等知识。具体做法是:(1)集中讲授:每天上午10~11时,把能下床活动的产妇携带婴儿在课室进行集中授课,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师讲授。逢周一、三、五讲授母乳喂养、产后饮食以及产后产妇的自身护理等知识,逢周二、四、六讲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婴儿护理和哺乳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婴儿抚触和游泳的好处等。针对产妇对教学内容认识的不同,进行具体的示范或纠正。使产妇获得感性认识。(2)个别辅导:对一些不能起床走动的产妇和不理解讲授内容或缺乏参与性的产妇,由责任护士在床边进行宣教,给予更加具体的示范、讲解使她们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的要领。

3 产褥早期健康教育的的具体实施内容

为了使产褥早期健康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易于产妇们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将具体内容分为:产后当天、产后第一天、第二天宣教及出院教育4个组成部分,住院期间,产妇一般需要接受2~3次的集体宣教。

3.1 产后当天宣教:顺产产妇转入爱婴区后,当班责任护士马上在床边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宣教,内容包括:介绍病区环境、入院须知、探视制度、床头铃的使用方法、健侧卧位的好处、产后2~4小时解小便的必要性、婴儿早接触、早吸吮的重要性以及下床活动防摔倒的方法等,及时指导母乳喂养。并向产妇介绍其主管医生和护士,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剖宫产产妇除进行上述宣教外,还要告诉产妇停留尿管的重要性,术后去枕平卧和禁食6小时,6小时后可在床上活动及进食流质,但禁止喝奶和甜饮。通过具体的入院教育,使产妇和家属能够很快就熟悉周围环境和各种注意事项,更好地配合医护工作的顺利地进行。

3.2产后第一天宣教:由责任护士在床边进行宣教。顺产第一天便可下床活动,因此要特别提醒产妇注意安全,嘱咐应先坐起,待自我感觉良好后,再起来在床边走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一般情况良好者,可参加集体宣教。剖宫产后第一天,应指导产妇饮食、床上活动、协助母乳喂养和生活护理,介绍主要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3.3 产后第二天宣教:督促顺产的产妇参加集体宣教。剖宫的产妇在产后第二天可拔除尿管,应指导其多喝开水,并讲解拔除尿管后及早排尿的重要性、起床的方法、早期活动的必要性,一般情况良好者,可参加集体宣教。

3.4 出院宣教:为准备出院的产妇讲授如何办出院手续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指导产妇按需哺乳的原则,合理调配产妇产后饮食、运动和休息,示范婴儿沐浴、换尿布、抚触的方法,强调脐部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宣传计划生育知识, 详细介绍婴儿的预防接种程序,提醒产妇和家属如发现婴儿发生惊厥、不停地剧烈哭闹、发热、连续排泄绿色水样便、大量呕吐、连续几次拒绝进食、表现出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眶凹陷、囟门异常塌陷、昏睡以及拒绝进食等)、无精打采以及出现不寻常皮疹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出院后我们继续支持母乳喂养,咨询电话24小时开通,方便产妇如有疑问可以随时进行咨询。

4 讨论

4.1 产妇的心理特征:妇女怀孕后,面对着一个全新的母婴保健学习过程[1,2]。由于绝大部分产妇是初次怀孕、分娩,缺乏对怀孕和分娩的直接体验,情绪常常不安,既喜又惊,而且产褥期的相关知识相当一部分来自长辈、朋友、同事、书本或社会媒体,往往不够全面和专业,而且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她们一知半解,因此主观上优生优育的高期望与客观上产褥期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易使产妇产生显著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多的思想顾虑,可通过与此相关的生理、内分泌以及免疫等中介机制干扰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影响其身心健康[3,4]。

4.2 产褥早期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5]。产褥早期健康教育是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产妇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种较全面的教育。 实践证明,通过进行全面的产褥早期健康教育,确实能够满足产妇对相关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自我护理以及科学育儿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解除产妇在产后产生的各种思想顾虑,对提高产妇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具有积极的作用,深受产妇和家属们的欢迎,赢得了她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Miriam S著.赵小文,王和译.受孕 怀孕 分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

[2] Escott D,Spior H,Slade P,et al.The range of coping strategies wom-en use to manage pain and anxiety prior to and during first experi-ence of labour[J]. Midwifery,2004,20:144.

[3] 荀莲英. 对先兆流产孕妇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37.

篇2

1.1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共272出院病例,男116例,女156例,年龄56~102岁;脑出血190例(外伤性脑出血73例,高血压脑出血114例,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例),脑梗死71例,老年痴呆症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6例。两组患者除观察指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采用除住院期间认真落实疾病健康教育外,出院后进入家庭进行指导。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到患者家中进行护理措施的落实及健康教育现场指导,出院1周内每2d到患者家中去一次,以后每周去2次,时间共计1个月,护士长每周检查落实情况并做出评价。对照组采用患者住院期间认真落实健康教育流程,出院后1个月内进行电话回访2次,了解疾病护理落实情况及患者病情,并对患者询问的护理问题进行解答。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才列入研究对象。

1.3评价

1.3.1患者满意度用医院自行设计,用于护理质量检查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时的量表进行评估。

1.3.2健康教育达标评价针对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期护理要点制定出易懂、易掌握的健康教育内容,入院、出院时每个患者均发一份,出院1个月考核患者及家属掌握情况,能够正确回答80%以上内容,视健康教育达标,否则不达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满意人数135人,满意率为99.3%;不满意1人,原因是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对照组患者满意人数119人,满意率为87.5%。

2.2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人数131人,达标率为96.3%;对照组健康教育达标人数92人,达标率为67.6%。

3讨论

健康教育可以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医务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把健康教育贯穿于疾病及疾病康复过程,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自身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缓解病情,促进康复,减轻社会负担[3]。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阶段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还局限在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疾病护理指导、护理措施落实并未开展,而各种现象表明,家庭护理特别是卧床患者的家庭护理才是现阶段我国的难点问题,由于家庭护理的不到位,大多数患者经受护理并发症的痛苦折磨;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将重点放在疾病治疗及恢复上,患者的疾病护理依赖病房护士,并不重视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医生及护士对其宣教的健康教育及护理知识也不认真掌握;当患者出院后,他们并未掌握多少对护理的知识,一旦患者回到家中,对患者护理心中没底,专科护理知识了解更少,从而产生焦虑;患者回到家中,无医生、护士的督促,家属对患者护理也松懈了下来,年轻人去上班,留老年人或请陪护在家中护理患者,因为护理知识未掌握,所以护理措施就会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医务人员要使健康教育在家庭护理中落实到位,家庭护理人员及患者了解疾病及康复观念,最终达到行为的转变[4],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改变护患关系,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真正意义,使护士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3.1健康教育在家庭护理中的落实实施使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发生率降低。多数患者及家属因为疾病护理知识未掌握,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反映,通过健康教育在家庭中的落实和指导,给予情感支持、专业护理指导[5],家属对患者的护理也能得心应手。

3.2健康教在家庭护理中的实施能降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有效落实家庭健康教育措施,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褥疮发生率和发生褥疮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坠积性肺炎和痰阻发生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家庭健康教育保持了医院与家庭的连续性干预,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指导[6],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人治病,全家防治”全面形成家庭健康支持促进系统[7],使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00-01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阶段,用一句俗话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学生就像成长中的庄稼一样,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拔节期”,能否在这一阶段健康茁壮地成长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从我们初中教师的角度应该如何具体地认识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呢?

一、初中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

1.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是怎样一门科学?怎样认识学校体育?回答这样两个具有种属概念的问题,对于充分理解初中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很重要。

体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人的身体的培养和锻炼。体育以身体运动的方式将人的身体付之于运动的状态,体现出的是一种利用身体的运动去完善和结实身体的活动过程。因此,人类亘古至今都极为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是体育科学内涵的一个分支。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来说需要体育,就学校的体育来说履行的是体育教学,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来学习和明确体育运动的理念,培育体育意识,学会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2.在学校体育中突出健康教育

将体育作最为凝练的理解可以用我们国人十分熟悉的八个字来概括,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样明确的概念下来认识学校体育,当也可作最为浓缩的理解,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中,虽然在教育方针上是将德智体“三育”等同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智育一股偏大,智育第一的排位弱化了德育,更弱化了体育,体育教学的位置处于从属位置,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处于学校教育的尴尬境地。学生不把体育课的学习视为必学科目,体育课无关紧要的意识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就形成了。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更为淡漠,没有有意识和积极的措施予以展开。体育健康教育的弱化,或称之为缺失,带来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无法保障,体育强身健体、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校生活呈埋头读书状态,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意志品质状况堪忧。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引起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要实施健康教育的要求也就成为了正确的选择。

二、初中体育课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

1.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理念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念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端正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从学校到体育教师,再到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充分认识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将体育和健康的认识统一起来,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技能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教学体育技能,在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下,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真完成课程要求的每一项体育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体育、锻炼身体。情感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乐于上体育课,乐于学习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种体育项目,奠基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有对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健康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讲求富有教学效率的方法,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调动起来。

2.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其一强调教师的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因素是关键性因素。初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方法都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的途径来赋予。学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并积极安排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从多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简单凭借期末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情况来对教师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教师本身应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关于体育健康教育的文献、信息和经验,改变过去教学中所形成的狭隘体育观念和不适当的教法。

其二强调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因素。体育课实行健康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教给学生体育安全知识,要求学生形成运动安全意识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在组织和教学体育课的过程中要排解学生对于某些体育项目的恐惧心理,以妥善的安全保护措施给予学生安全感。

篇4

六大类食物:五谷根茎类包括米面、红薯、玉米等,300-500克/天。蔬菜、水果类要吃当季新鲜时令的。鱼、肉、豆、蛋、奶主要摄取蛋白质,肉类中含40%的脂肪,吃多了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尽量吃鱼类,每天需要125-200克。牛奶250-500毫升。食用油小于25克,只有一汤勺。盐少于6克。现在我们肉类吃多了,五谷根茎类吃少了,甚至不吃了,吃成了倒金字塔型。这也是造成现代人文明病多发的原因之一。

这六大类食物给我们提供哪些营养素呢?六大类食物提供了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

(1)蛋白质:提供能量4千卡/克,占人体重的15-20%。人的身体大部分是蛋白质构成,如皮肤、肌肉、内脏、指甲、头发、脑子,就连骨骼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恩格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主要食物来源:肉禽肉蛋摄取动物蛋白,谷物、豆类摄取的是植物蛋白。缺乏易患病、易疲劳、消瘦、水中、神情呆滞。

(2)脂肪:提供能量9千卡/克,占人体体重的13.8%,脂肪保护内脏器官,减少摩擦,起固定作用,还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食物来源:动物性油脂、植物性油脂。缺乏则皮肤干而无光,缺弹性,受到撞击内脏容易受伤。

(3)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4千卡/克,占人体体重的1.5%,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如粮谷、甘薯、土豆、水果、蔬菜、白糖、还有蜂蜜。分为单糖、双糖、多糖。以上三类称为宏量营养素。

(4)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维生素B、C和脂溶性维生素A、E、D、K。维持生命的元素,参与生命循环的各个方面。食物来源:维生素B1、B2、C主要来自蔬菜、水果维生素A、D、E主要来自奶及奶制品、蛋、粗粮、动物内脏。

(5)矿物质:包括钙、镁、铁、锌、铜、锰。99%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1%存在于血液和肌肉中,作用强健骨骼和牙齿,减少铝在体内的积聚,预防老年痴呆、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助肌肉收缩。镁帮助血液循环舒缓神经,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预防结石产生。铁缺乏易贫血、疲劳、烦躁、抵抗力下降。食物来源:奶及奶制品、水产品和动物内脏绿叶蔬菜、菌藻类、坚果类。

(6)纤维素:称为不是营养素的营养素。分为可溶性纤维素:进入血液,带走体内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起到清洗血管的作用。不可溶性纤维素:帮助肠蠕动,是肠道的清道夫,预防肠癌、痔疮、便秘。食物来源:水果、蔬菜。

篇5

我们在平时观看媒体新闻或聊天时,能经常听到有关心理健康的话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校园里经常出现的校园欺凌等暴力行为。其中,很多施暴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很大部分又与家庭或成长环境有关。且事实证明,现在社会中青少年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还是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下面我谈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教学技能,更主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每位教师在上岗前都学过心理学,可见其重要性。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完成教书和育人这两项重要任务,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也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才能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够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特长,为学生树立健康的榜样。因为一位积极阳光、性格开朗、有正能量的教师往往会感染身边的学生,使学生也变得积极阳光。也使学生乐于亲近教师,愿意听教师的话,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还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学生可靠的朋友,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说,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心存爱心的积极意义

如果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很强,师德高尚,只是欠缺对学生的关爱与关心,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那么也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谁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小孩子,其实只要正确地引导、积极地帮助,他们很快就能改正过来。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都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也不可能教育出一模一样的学生,对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要有撒得下爱心、付得了耐心。教育更是引导心灵的艺术,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对此,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了解学生喜欢做什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他们、关爱他们,谅解他们,用真爱去温暖孩子、用真情去感化孩子、用真理去说服孩子,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并能主动改正错误……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学会观察与等待,更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

篇6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篇7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力求将大学生培养成知识全面,精神风貌良好的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必然。我国文化底蕴厚重,然而,在性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却远远不够。大学生一般为18至22岁,从其心理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大学生于情于理都应该对性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谈性色变,或走入对性的理解误区。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生生不息得以繁衍的自然现象。性与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的正常欲求,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中性是否和谐对整个家庭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经历过青春期,身体各组织器官已趋发育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对性的渴望和时常产生性方面的冲动甚至幻想都是正常的。然而,在大学阶段,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谈性色变”,部分学生对性可谓又好奇又害怕,当谈到性话题时,刻意回避,但又极其渴望自己内心的问题和困惑得到正确解答。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开放的媒介,不乏一些不良媒体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性信息,或一些商家为了促销以性作为噱头炒作。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要么陷入性罪错的困境,要么陷入性自由、性开放、性泛滥的泥潭。那么,处在学业最后一站,距婚姻已可谓是“零距离”的大学生,怎么能不懂性,不知性?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二、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目前,虽然一些媒体不乏性信息,但社会对性的态度仍然是很闭塞隐晦的,仍然处在“害羞”状态,认为性是决不可“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不然便有辱斯文,思想不正当。长期处于对性认识有偏见或对性持扭曲态度的社会,会导致青年学生难以对性摆正态度。虽然“无性则无人”毋庸置疑,但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极其不容易的。如今我国已经意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然而社会对性的态度却无法紧跟这一形势,更改于朝夕之间。

2. 学校原因

社会教育对学生是一种间接式的耳濡目染,学校才是大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对性教育是忽视回避的,并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曲解,认为学校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性教育是旁门左道。还有的认为,性是一种本能,婚后自然要经历,何必多此一举。有的学校对性教育存在畏惧心理,不敢贸然引入课堂,生怕给学生讲解性方面的知识会让学生的兴趣()骤然燃起,助长学生偷尝禁果。除大学外,中学对性教育也十分畏惧,部分学校甚至出台一些极端规定,如女教师不可穿着丝袜上课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

3. 家庭原因

一些家长观念滞后,忌讳谈论性,认为在孩子面前谈性很荒唐,甚至认为会引起孩子的邪念,从而不好好读书。孩子在性方面有困惑和不解时,父母会不知所措地搪塞或斥责,怪孩子“思想不健康”。别说是大学生,纵使是幼儿园的孩子,当他们向父母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换来的答案往往是“捡来的、抱来的”。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导致了大学生性教育缺失。

三、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性,端正自己的性态度,纠正性偏见或性的随意性,能够安之若素地享受自我的,并能将控制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的恋爱观,使他们在与异往时把握好尺度,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尊重异性,尊重生命。

2. 有利于大学生生殖健康,免遭性疾病的侵扰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性生物学知识,避免意外妊娠,免遭害,促进生殖健康。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他们学会调节性冲动,遵守性道德规范,避免草率陷入危险的性活动,免遭性病、艾滋病的侵袭。

3. 避免受到外来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干扰

目前资讯十分发达,一些不良的性信息充斥着媒体,学生如果不能从学校途径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很难去判断媒介性知识的良莠。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学生掌握了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就能够辨明是非,抵御不良的性影响、性诱惑。

4. 有助于社会稳定

虽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却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当事人双方以及国民健康、社会道德。倘若大学生缺乏性知识或性责任感缺失,就可能导致意外怀孕、堕胎、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的产生,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心理造成伤害,还会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造成社会混乱。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普及性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其知道“一人乱则会乱社会”,这样才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篇8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发展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

在学生阶段,每一个人的心智都不是完全的成熟,社会阅历也不足,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事物和思想控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于一些不良的情绪,在心理教育中能正确的辅导,及时的消除,不仅可以改善平时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成绩。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在墙壁上涂画或玻璃窗上粘贴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给孩子在视觉上与愉悦的享受。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

二、寓心理健康于一日活动之中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 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磨炼幼儿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编织、系鞋带、扣纽扣,穿衣服等活动,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合作、合群的快乐与温暖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10

分娩是一种常见的生理过程,即婴儿发育成熟后脱离母体的过程。许多初产妇由于生理变化、环境改变等,在入院临产前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变化[1],产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比例很高。这些心理、精神上的变化,是影响产妇分娩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2]。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9月~2011年3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的临产妇进行分组、产前教育以及心理干预,旨在分析产前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临产妇的分娩方式的临床意义,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产妇产前医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在2009年9月~2011年3月接收的临产妇,按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产妇病例292例,对照组323例。两组产妇均满足以下条件:(1)年龄在20~35岁。实验组产妇平均年龄为(25.60±2.74)岁,对照组为(25.93±2.42)岁(2)孕周在38~41周范围。(3)单胎,初产妇。(4)无妊娠并发症、无意识障碍以及自愿接受此次实验。两组产妇在孕周、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实验组产妇分娩前,除做好日常的医护工作外,医护人员为其提前保健和分娩知识材料,并辅以热忱的服务,耐心的讲解,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她们对分娩的疑虑和恐惧,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对医院以及医生、护士的信任。对照组除日常的医护工作外,不作任何特殊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两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采用描述性分析,对不同组别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不同分娩方式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实验组292名产妇中,自然分娩197例,剖宫产72例,产钳助产23例。对照组323名产妇中,自然分娩169例,剖宫产116例,产钳助产38例。实验组产妇在接受了产前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后,自然分娩率与对照组相比,上升15.14%,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均下降。两组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产力、产道和胎儿是自然分娩的三个决定性因素,而精神因素是影响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多数临产妇入院后会出现紧张、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分析造成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4]。(1)环境因素。医院、病房加之临产前的一系列检查,使临产妇感到陌生,会加重其紧张情绪。(2)自身因素。随着产程的推进、由于分娩知识的不足,可能造成对分娩的恐惧。(3)家庭因素。有无家人陪伴、家庭观念、经济条件均会影响产妇心理。(4)其他因素。医院的诊疗水平,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等也可以影响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临产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紧张、恐惧情绪,如果未及时消除,很可以出现产程延长以及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5],这就会导致无法自然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的几率增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临产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的比率,实验组临产妇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15.14%,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吻合[6]。

综上所述,产前医护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临产妇的生理、心理变化,针对可能造成临产妇不良情绪的因素,给予产前保健及分娩相关知识的宣教,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及护理,消除其负面情绪。这些积极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临产妇痛苦,确保母婴健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花更茹.临产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302.

[2] 弓玛丽.孕妇精神心理状况对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03.

[3] 渠宝珍.临产妇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82.

篇11

Diabetics health education in treatment significance discussion

Wang Yuefeng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diabetics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treatment significance.Methods:Selects 90 example diabetic who this courtyard in January,2009 - in June admits to carry on the system the health education before,is hospitalized in the patient to provide self-made the diabetes and the related knowledge examination table,after passes through 6 month-long health educations,provides the same examination table to carry on the question and answer,around the contrast observation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 diabetes and the correlation state-of-art change condition.Results:Around the health education,this group of case of illness diabetes and the correlation knowledge know the situation to have the distinct improvement,the statistical data have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

Keywords: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Treatment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24-01

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糖尿病逐渐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在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及医疗水平下,糖尿病尚难以彻底治愈,而具有极高的致残、致死率,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对于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性[1]。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医护人员要适时开展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掌握正确的饮食疗法、运动方法,进而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的各项治疗,以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龄29-76岁,平均(45.6±1.7)岁。本组病例中,1型糖尿病患者11例,2型糖尿病79例,合并高血脂48例,冠心病33例,高血压71例,肾病40例,脑梗死19例,下肢血管病变4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7例,高中或中专31例,初中26例,小学或以下6例。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前发放自制的糖尿病及相关知识调查表,经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后,发放相同的调查表进行问答,对比观察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糖尿病及相关知识水平的变化状况。本院自制的糖尿病及相关知识调查表中主要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治疗知识两部分。糖尿病基本知识的问题有:糖尿病基本概念、发病机理、血糖监测、临床药物类型、血压控制目标、血糖正常范围、低血糖防治措施、相关并发症、胰岛素应用等9个问题。饮食治疗知识的问题有:每日总热量计算、食物交换法、营养物质分配、水果食用种类及时间等4个问题。

1.3 评分标准。

糖尿病及相关知识调查表的评分标准为:①知晓情况良好:有效回答10-13题;②知晓情况一般:有效回答6-10题;③知晓情况差:有效回答6题以下。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健康教育前,本组病例知晓情况良好19例(21.1%),知晓情况一般34例(37.8%),知晓情况差37例(41.1%)。经过6个月健康教育后,本组病例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有明显改善,知晓情况良好29例(32.2%),知晓情况一般42例(467%),知晓情况差19例(21.1%)。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前后,本组病例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改善,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病程较长,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日常饮食、起居、工作、学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患者极易产生悲观、易怒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及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3.1 健康教育方式。

近年来,糖尿病的病发病呈现逐年上的趋势,由于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对于糖尿病及相关知识接受、理解能力的差异,健康教育的方式也要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例如: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可以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或个体健康教育,并且还可以采取组织患者观看专业教育片、典型病案分析材料、健康知识问答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3]。

3.2 健康教育内容。

3.2.1 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对于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分型及诊断标准等基本情况,并掌握尿糖,血糖的基本测定方法及控制标准等。

3.2.2 药物疗法教育。在现代临床中,糖尿病尚未难以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和调节。目前,在糖尿病的药物疗法教育中,医护人员要结合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的剂量、使用方法、时间等对患者展开行之有效的教育[4]。另外,由于糖尿病各类治疗药物作用机理的不同,患者只有在了解药物疗法基础知识的同时,才能合理应用各类药物,进而更好的发挥各类药物的最佳降糖效果,减少副作用。

3.2.3 运动疗法教育。

运动疗法教育是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项目之一,患者通过开展科学的运动可以达到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等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异常的高脂血症。

4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糖尿病已成为人们常见的慢性疾病类型之一,并且严重影响到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糖尿病患的治疗过程中,适时开展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不但可以起到有效改善患者情绪及心理状态,而且对于之疗效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顺,刘亚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和代谢控制的影响 [J].中华护理杂志,2008,3(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