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科学专业方向

生物科学专业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科学专业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科学专业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4-02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期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1]。国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生态产业成为了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开办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地方培养能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发展,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针对地方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想,遵循地方高校专业培养规律,立足地方,以学科为龙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体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

美国数学家维纳首先提出了系统控制论[2],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达到并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可总结出三个最为基本的概念:控制、反馈和调节。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内路和外路两条回路信号的控制,各种节点相互关联。内路(由学校、院系和学生组成)进行系统输出的超前控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节。外路(由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院系组成),将系统输出的状况(即培养学生的质量)实时反馈给学校院系,学校院系通过反馈机制进行内涵建设的调节,不断完善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师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最优控制。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将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成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招生是系统的输入,毕业生的质量是系统的输出,学校和相关院系作为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节点,教学质量的信息回馈作为系统的内路反馈节点,社会用人单位作为系统的外路反馈节点,将教学中的“质量管理―过程监督―效果反馈”与控制论中的“信息输入―控制调节―反馈修正”进行比对,构建其共同的构式。

1.内路系统模式。内路系统模式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构架。当学生取得学籍进入学习后,本科生管理单位从过程管理、教学执行、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教学质量考核与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

2.外路系统模式。外路系统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的反馈控制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机制:(1)学校紧密跟踪用人单位,根据调查回馈信息重新调整前馈保障体系,进而更好的保障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促进有关教师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三、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拥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体现落实吉首大学“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多年来对与地区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对湘西地区生态环保市场的了解,确定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地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根据前述控制论的思路,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路系统模式方面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首先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系统的输出,吉首大学所培养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是为地方生态环保市场服务的。因此,为了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好的被社会认可,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首先重点明确了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色方向。例如,环境科学专业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特色培养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特色培养方向。(2)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改变过去课程设置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思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分别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而其余课程围绕这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构架。

另外,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外路系统模式方面也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优质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吉首大学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了企业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座教师,使学生理解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2)经常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反馈的就业信息和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信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已毕业学生等,适时经常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上,基于双路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原理,将人才培养质量模式过程与控制论中规划控制、信息反馈和效果调节三个要素契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反馈控制机制。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在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相关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

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

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

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

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篇3

1.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生物科学专业承担着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其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中学生物教师设置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中学学校的师资缺口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国内的生物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例如农业、医药、食品、畜牧、园林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因此,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比例大,实践比例小虽然各地方高校开设的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已有多年,但从课程体系来看,基础与专业的理论课程全面,而实践和实训课程比例过小,有些课程仅有理论没有实践实训,且大部分课程就围绕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开展,未能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专业技术能力。

1.3师资队伍偏学术研究,“双师型”教师缺乏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经多年建设,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多,但绝大多数教师侧重学术研究,理论能力强,在生产实践方面知识储备不高,没有太多的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学生方面有所欠缺。

1.4实训场所和教学有待完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训场所,且要求实训的教学手段丰富,能根据社会需求,充分体现实践应用性;因此,要求必须建立齐全的实训室。这对于部分资金紧张,场所不足的地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加之校企合作不充分,导致学生社会实践少,实践技能弱,毕业后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近年来,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表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践能力差。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原先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应随着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变化而改变,应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应用人才。

2.2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就业途径在设置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将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优势或特色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及学科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精简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将专业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现代农业和动物养殖三个方向,其中教师教育方向主要围绕“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综合师范素质,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现代农业方向和动物养殖方向则充分考虑衡水地区以农业为主,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的基本情况,通过开设经济作物栽培学、农产品检测、经济动物饲料、水产养殖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动物生产和管理、动物营养和饲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及社会需求等,从其中一个方向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能力实践与教学密不可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近几年,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率。首先独立实验课程,单独考核。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均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在较早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常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在考核上通常作为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导致师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后,实验课将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并单独进行考核,细化实验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一是对大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进行更新,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二是为体现地域特色,为地方服务,针对衡水湖地理资源优势,增加了衡水湖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及衡水湖水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培养湿地管理、研究、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及水质监测人才;三是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增设了现代农业生产、动物养殖等方向的实践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此外为强化学生师范素质,将教学实习时间由1个月延长至4个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均安排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提高了学生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

2.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要实现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一是以生物科学特色专业、遗传学重点学科、省级动物学实验示范中心及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项目为依托,增加仪器设备,扩建实验室、实训室。二是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平台。目前已建立了包括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衡水格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厂等十几个教学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实践活动场所,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5教师团队建设向社会需求靠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为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组织教学团队在不同类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例如教师教育方向教师团队聘请中学一线教师来校讲座,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动物养殖方向教师团队积极与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冀州市畜牧水产局积极开展合作,调研冀州淡水鱼养殖场、衡水市养鸡场等,提高实践水平;现代农业方向教学团队与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饶阳县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合作,已有多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应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实践,提高了自身应用开发能力,完善更新了知识结构,并将实践经验、高新技术和创新思想又带回到课堂,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4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Syste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in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FU Peng-cheng CHEN Lu YA Hui-yuan SUN Shan-sh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934, China)

【Abstract】Some questions about botany field practice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are still existed. Based on research methods of botany,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field practice, revolution about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odes are proposed for build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of botany field practice. The new teaching system will contribute to heightening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significantly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Botany;Field practice

0 前言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近几年教育部批准的一个特设专业,学科门类归于农学的植物生产类[1],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多学科、宽口径的应用型专业。洛阳师范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园艺花卉方向和水生生物方向,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2]。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植物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较多。包括:(1)没有突出该专业“应用性”的专业特色,野外实习常常与生物科学专业一起进行,并未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体系。(2)实习多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我校在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内拟定了4条不同生境的实习线路,主要进行植物种类识别和标本采集。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低,没有体现创新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实习教学手段落后,主要通过学生采集标本,教师讲解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手机)。(4)考核方式以植物类群识别为主,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

文献中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多有探讨,而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习体系探讨则少之又少。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实习基地为例,探讨该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

1 实习基地简介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丰富,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国重要自然地理过渡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是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因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地貌多样,因而汇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56科667属1961种4亚种128变种8变型,占河南植物总数的80.9%,其中蕨类植物20科47属127种7变种2变型,裸子植物6科9属11种1变型,被子植物130科611属1523种4亚种121变种5变型[3]。

其中有的具有园艺观赏价值,比如较为常见的有珍珠梅、南川绣线菊、中华常春藤、黄栌、铁筷子、铁木、膀胱果、青钱柳、红豆杉、米心水青岗、华山参、河南杜鹃、太白杜鹃、河南杜鹃、棣棠花、蝴蝶荚迷、猥实、五角枫、虎耳草、惠兰等;有的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如五味子、乌头、香附子、茵陈蒿、柴胡、薄荷、山楂、紫苏、荆介、野等;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种类,如翠雀属、乌头属、风仙花属、四照花、紫斑风铃草等。此外还有用于园林搭配的芳香植物如松柏类、香附子、惠兰、望春玉兰、土荆介、野等。

2 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0-02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2013年列出了因就业难被亮红牌的全国十大专业名单,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的4个本科专业中名列有3,即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因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已势在必行。

一、专业现状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学科专业,二者都包含着若干二级学科领域。其中,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糖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胚胎工程、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繁殖发育技术等。对应每个二级学科领域,都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设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两个工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分别是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其中,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属于一类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是二类本科专业。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一级学科挂靠生物科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我们实现了按类招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再进行专业选择。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从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不是个案。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两个专业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发展过快,远远超过了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全国高校中没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寥寥无几。其次生物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太过广泛,涉及到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涉及领域宽导致专业不专,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2)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大学专业中实力不强。随着生物技术的普及,生命科学面临着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一样的困境,它不再是一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术,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许许多多的领域当中了,例如农学、园艺、林学、兽医、人医、微生物等生命科学的范畴之中,而像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又有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又是非常接地气的专业。从研究领域来看,在植物领域,生命科学学院是不到20人的团队,而农学院光作物领域就是上百人的队伍。所以生命科学学院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生命科学类专业中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二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定位,通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专业化教育发展,在保证学生宽口径教学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具体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解决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两个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首先要进行这两个专业的重新定位。定位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1)收集全国相关高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术地位、专业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比较分析其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情况;(2)比较分析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国内所处的位置,结合自治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自治区农牧林与生物产业需求,并结合自治区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和科技需求,探讨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目标,制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既是思想的启蒙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加强建设的首要步骤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名师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是一个口号的问题,需要各级部门下大力气,需要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需要师资培养部门务实事。强大的师资队伍配合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构成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建设核心要素。

3.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教学。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校的关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倡议,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课程整合到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中,由学校层面的平台来开出。另外针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我们在强化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通过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合生命科学类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教学。这个模块化不能撼动教育部关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义的根基,所以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加入模块化教学。例如加入马铃薯快速繁殖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模块,每一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要求学生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课程选修。模块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模块化教学盛行已久,但是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还比较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已经根据陕西地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了模块化教学特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为太白酒业、天士力公司等相关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实践证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将推动这两个专业的建设,直接提高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7

一、南京晓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已成为十大难就业的专业之一 ,这主要与生物科学相关产业链不成熟有关,也与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本文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0―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

1.毕业生就业率、满意度与专业相关性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2%~95%,就业单位与专业匹配度为62%~65%。笔者通过调查该专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发现,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人数在34%~48%,与初次就业质量不高有关;从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来看,生物科学专业保持在58%~65%;通过对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进行调查发现,生物科学专业仅为36%~43%。由此可见,就业指导教育需要在职业前瞻教育及入学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未来职场。

2.毕业生就业方向、行业选择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平均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且还在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于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基本比例保持在62%左右。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是药品和医药制造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除外)。

3.专业竞争力、薪酬体现、地域特点

从本校不同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排名来看,生物科学专业排名靠后。如2013年该专业在17个专业中排第14位。通过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专业收入调查进行分析,收入较高的为地理科学专业(4621元),收入较低的是生物科学专业(2982元)。从就业地域来看,平均85%以上的人在江苏省就业,毕业生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在3572元,高于其他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工资水平,这主要与江苏省生物科学相关产业链成熟度有关。

4.知识满意度

2013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78%,与2013届本省非“211”本科院校(77%)基本持平。笔者对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及满意度调查发现:营销与沟通、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化学被认为是其职业方面的核心知识,而这三项知识的满意度分别为60%、56%、78%。通过分析影响就业的显著性因素可得出,就业指导服务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和质量。

二、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专业企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只能作为就业水平和能力的“体检报告”,帮助高校管理者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终将落到专业教改措施上。应以专业为单位加以分析研究,实现以结果为依据的人才培养评价与改进目标。

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南京晓庄学院经过16年的专业发展和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如结合生物科学应用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专业教学特点和行业背景知识,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校、校地、校企等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凸显地方性、实践性、应用性。

2.生物科学专业企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技能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药制造业,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医药领域行业现状,且实地考察了多家医药企业,深入调查分析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整合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及生产工艺中所需的相关技能,为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医药企业组织架构分析:医药企业基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构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根据职能划分,包括研发部、生产部、质管部、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注册审批部、临床医学部、采购部、行政后勤部。不同的职能部门对所招聘人才的要求不一样,毕业生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技能要求: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N售部、生产部、质管部,少部分学生进入研发部或注册审批部。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相关技能总结如下。

(1)药品销售岗位:负责产品的推介及销售工作;负责提供销售服务和对用户投诉的处理;负责药品需求信息搜集、客户信息反馈等。主要技能要求:营销与沟通、服务与意识、职业通用知识(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等)。

(2)药品生产岗位:药物常见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凝胶剂等)的生产;负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负责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等。主要技能要求:职业通用知识、职业专项知识(药物制剂制造技术、制药工程原理、药物分析等)、职业综合能力。

(3)药品质管岗位:按GMP体系要求,组织对生产全过程的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主要技能要求:职业通用知识、职业专项知识(含药物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等)、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综合能力等。

(4)药品研发岗位:药品分析、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包括设计控制的管理、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注册标准的编制、备案及修订工作等)。主要技能要求:职业专项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

三、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基本策略

1.教育理念更新:树立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课程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弥补当前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严重缺陷,树立就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为基础,贴合学生实际,促使学生主动认知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横向与纵向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发展诉求,完善专业职业技能,积极主动地规划和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课程内容改革: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双向改革

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的目的是搭建由“就业”到“专业”、由“导向”到“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的桥梁。

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套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指导体系,并把全程职业指导加入分解,分配到大学各阶段。例如:大一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内涵教育,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认清专业,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了解本专业未来面对行业的特点、岗位设置、技能要求,引导学生主动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开展职业知识与职业伦理教育,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为提高个人竞争力做好全面准备。大三侧重自我评估与就业能力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特点,认清自己的喜好、性格、特点等,增强就业的选择性及满意度。通过专业课学习强化专业思想及能力素质,认清自己与就业需求的差距,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四侧重职前培训,主要对专业方向涉及的就业政策、途径、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方法、心理等方面的指导等。

专业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为就业服务。课程以满足及对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的操作性、实用性的能力培养进行设置,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如“生物制品制造技术”“药物制剂技术”“GMP质量体系”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到合适的企业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岗位实践活动。

3.教育者队伍优化: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就业教育指导涉及知识领域广,是一项融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工作,需配备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技能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循序渐进地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工作。

(1)“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内涵教育,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主动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发展前景,为未来制订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2)“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由专业辅导员、班主任全程分阶段推进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为学生提高个人认知、社会认知、就业形势J知、就业服务水平等提供帮助,提高就业率。

(3)“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聘请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技能的教师,如企业HR、职业规划师等,来强化职业指导工作,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熟悉专业,以满足新时期市场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的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限制因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列有一定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达到80%以上为实验教学效果好,达到50%~60%为效果较好。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有机的整体。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篇9

1.实验课程安排的盲目性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需要先考虑如何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所涉及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是整个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是专业方向课的补充和扩展,如蛋白质组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自行选修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技能。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内容在开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时很少去区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性质,仅仅是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而盲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无法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而上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时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性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从而产生专业实验技能培训的混乱现象。

2.实验课时分配的不合理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覆盖广,对实验技术要求高,所以需要更多的教学时数支撑。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仅PCR过程至少需1小时、《生物化学》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需3~4小时、《微生物学》的细菌培养需1~2天等,这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验课程的课时分配需要结合总课时量的分配情况,再安排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本身就存在矛盾,如果再增加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配比例的考虑,势必会造成这种矛盾的加剧。部分高校能够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内容独立出来,如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保证该实验课程拥有较多的课时。而大多数高校能独立出来的实验课程相对较少甚至为零,实验内容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程之下,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完整,这是制约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3.实验教学模式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延续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更是偏重于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简单、固定,实验内容之间很少有过渡和衔接,甚至部分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化和灵活化。不同的实验场地、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可能会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涉及,这不同于传统、单一、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4.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固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产生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其要求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和试剂的管理都是统一的,任课教师为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只能尽可能多的开设传统的、简单的实验内容,这也是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需要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相配套,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之存在严重的矛盾,这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设备及经费的分配是限制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之一。生物科学专业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经费的依赖较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涉及的仪器,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一台,这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个门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是否满足课程需要,而不是去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实验内容,这违背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宗旨。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及实施的建议

1.实验课程的层次化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对不同类型实验的需求,使实验课程形成完整的技能链条,具有明显的层次,即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法由少变多,实验原理由简入繁。实验课程模块化是解决实验课程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涉及的实验技能,精炼实验内容,做到一个基础性实验包含一个实验方法和原理,形成基础实验模块,并使该实验模块能在今后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被涉及。这样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实验课程中将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内容,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实验课程层次化能够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避免课程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和断裂,建立课程之间良好的过渡和衔接。实验课程的模块化能够更好的细化知识和技能,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2.实验课程课时的分配及设置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将专业基础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分配较多的课时,使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更多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通常能够在1~2个课时完成,内容简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每学期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至少20课时的基础性实验,这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验内容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时安排上不局限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实验和理论课时可以灵活调度,将实验内容作为理论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也能在实验内容中进一步深入理论内容,实现“从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效果。

3.开放式、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必要保障。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自行安排实验时间,从而避免实验室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资源紧张的情况,同时也能使教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内容进行实验,避免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实验方法及手段,避免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解决实验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实验室应根据不同学科将实验室进行分类,以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价值进行分区,不同分区有专人负责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可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统计实验室及仪器的使用频率,对频率较高的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对频率较低的实验区域进行统筹管理。此外,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些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以专人专管,并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预约机制,采取计划性、集中性安排仪器的使用时间,实行半开放策略。

篇10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4-02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成背景多样、本科办学时间短等原因,在办学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如何保持原有优势专业、发展新专业、合理布局专业,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其前身大多为师范专科学校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合并、升本、转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其办学规模逐步缩小,逐渐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本文结合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对师范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生源分布的不合理性

高考录取以学生填报志愿为依据,按分数高低,公正、公平录取学生,但在录取过程中本专业填报的第一志愿的人数往往不足,需通过招收服从志愿的考生来完成招生指标。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很难考虑考生生源地的问题。另外,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苏南部分市、县学生填报志愿时,形成扎堆现象。最多一年中同一专业来自同一生源地的学生多达15人。学生应聘教师岗位时,绝大多数市、县设置生源地限制及学校限制,使学生应聘时竞争十分激烈,有的市、县出现几十个学生应聘一个岗位的情况,来自连续几年不招聘生物师资生源地的学生,甚至连应聘的机会也无法获得。

2.学生个人原因

(1)专业思想不稳定。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特别是填报服从志愿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虽有部分学生转变观念,立志从事生物基础教育事业,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放弃应聘教师岗位的机会。即使是填报第一志愿的学生,也有少数由于家庭的影响、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作出另外的选择。

(2)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愿回生源地应聘,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的苏南地区市、县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错失就业良机。

(3)缺乏就业竞争力。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在技能上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技能的训练要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才能得以掌握。部分学生对这些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偏少,且不能进行持久的练习,在应聘时处于劣势。另外,每个学校对技能训练的要求和侧重点都不同,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及课时安排上有所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3.生物教师需求量甚微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中学生物师资,随着中学生入学数量减少、中学合并等原因,中学生物教师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另外,生物学科在中学是一门不太被重视的副科,招聘人数极其有限,有些市、县连续几年不招,即使有招聘,绝大多数市、县只招1~2位。在应聘的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一般允许学生参加2~3年的考试,许多学生不急于就业,待家复习,争取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应聘工作,使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大打折扣。

4.生物师资来源多元化

自教师岗位公开择优应聘后,博士生、硕士生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进入中学生物师资队伍,导致师范生竞争压力空前增大。有些地方的星级高中只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部分地方教育系统“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学校研究生所要达到的比例。高学历人群直接进入面试阶段,使部分师范生失去了宝贵的应聘机会。

二、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我院2009届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共有30位学生,来自江苏省20个市、县,共有14位学生成功应聘教师岗位,占全班人数的46.7%,其中8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3位在小学任教。另有53.3%的学生就业于非教育系统;201 1届共有39位学生,有16位学生成功应聘教师岗位,占全班人数的41%,其中7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6位在小学任教。另有59%的学生就业于非教育系统。从录取教师比例来看,处在同类学校同专业较前的排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源分布较广,参与应聘教师岗位的概率增加,二是两届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较扎实地掌握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教育教学等技能。

三、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中学生物学师资的培养主途径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社会的需求,在对待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上,不能仅统计就业率,更应注重应聘教师岗位的就业率,这关系到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应避免就业统计中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其统计方式也可适当放宽年限至两年。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教育事业,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去私立学校、培训机构、偏远地区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从2007年开始,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的初中生物师资为主要目标,并能承担高中生物学或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师范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已逐步完善,培养方案的调整为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保障。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明确课程群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课程间的关系。低年级实行基础平台教育,体现宽口径、厚生物基础的特色;高年级分模块教育,通过方向课程,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从2008年开始,设置7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中两门与小学科学课程相关,学生根据所在生源地近几年的师资应聘情况及个人爱好,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另外,还设置了适应未来生物学相关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近年来先后设置了生化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环境与园林等方向,实行分流式培养。二是实施“分层次,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四层次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建立了“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将短学期作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营造高素质人才的成长空间。

3.多途径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一是狠抓学生的说课、上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利用本专业毕业生中生物骨干教师多的优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师范生走进中小学,切身感受中小学的真实生活,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借助师范生说课比赛、生物技能大赛,指导中小学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篇11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化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其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被众多的学校所推广。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5年起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导师工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①。1.1要求导师任职资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生活指导,我校对导师的任职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3)熟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熟悉学分制的运行机制;(4)导师需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1.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要求所聘请导师需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1.3规定导师配备考核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并明确指导学生名单、工作任务和任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人。导师工作的考核由院系负责,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对认真履行导师各项职责的教师按每生每学期0.4学时记教学工作量,对不切实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生物科学教研室负责分配安排,教研室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在每学年初将大一、大二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指导,分配结果由教研室负责通知导师,由班长负责通知学生,每学期期中要求导师提交指导记录接受学校的教学检查。本科生导师制度在生物科学专业开展期间,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进行分配与管理,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1导师工作没有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在部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学生的指导或流于形式,或没有规划,使导师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1)个别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2)多数教师虽然认同导师制工作,也很愿意与学生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导师没有实质权利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所以即使导师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当遇到学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接受或不配合时,指导也就没有实际意义。2.2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和导师职责不是很了解,每学年初只知道自己被分配给了哪位老师指导,但对导师会指导哪方面或自己希望导师从哪方面指导不是很清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大事小事都找导师,把导师当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种是导师不组织见面,学生决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

3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3.1统一对导师工作的认识[1]首先在每学年开学初,教研室组织教师就导师制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师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符合学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各班级都配有班主任,所以关于学生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导师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结合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3.2依据制度,选聘导师对仍未认同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可暂缓分配学生;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分配学生人数,以保证每学年选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3组织学生,讲解制度教研室在每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使学生理解辅导员、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区别,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使导师工作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3.4分配制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教研室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大一新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对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所以主要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大二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导师比较了解,有些学生已经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验,所以分采取学生选择导师的分配原则,如遇冲突,需结合导师的意见进行调整。3.5制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手册》手册中明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指导学生联系方式、导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指导记录表及年度工作总结。手册的制定,可以提高导师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同时也便于材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3.6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导师负责指导其了解微生物实验室,认识各种仪器、器皿和试剂,鼓励其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其为实验室基础实验做准备,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同时尝试开展实验;大三学生不执行导师制,可在这一年分配毕业论文导师,继续开始相关实验;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导师可指导其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整理、分析并形成毕业论文。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基本形成“大一分配、大二选择、大三确定、大四完善”的四年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