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的理论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一个描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而且对科学地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演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交往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交往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对“交往”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一)交往理论的提出
从学理脉络上梳理,西方交往观念的最早依据可推至柏拉图的对话交往想。之后,洛克提出了“交谈―沟通―理解”的认识论思路,休谟强调“共感”或“同情”为纽带的人性论思路,孟德斯鸠提出自然法论,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突出交往的功利主义色彩,康德较为明确地提出人际活动的交往关系问题,黑格尔则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费尔巴哈首次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以往交往思想的扬弃,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交往,并在《形态》中较为集中地探讨了交往问题。马克思对交往的研究始于《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过,这时他的交往理论还处于萌发状态。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交往的丰富内涵,探讨了生产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民族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思想,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确立。
(二)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交往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下所使用的交往的内涵存在着不同,具体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如分工、协作等。这种交往,是生产活动的前提,这种意义上的交往直接构成生产力。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时“交往”就是在侧重这种含义的情况下使用的;第二,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之外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会交往,包括生产交往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延伸,如交换、分配、消费,以及受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交往制约的其他的社会交往,如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交往等等;第三,共同体之间的交往。这种共同体可以是历史上的公社、氏族、部落、城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自治城市,以及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等。这种交往从内容上讲可以是物质的交换、人员的往来、精神文化的交流乃至暴力冲突等。
2、交往形式。马克思主要从人们的经济活动出发来研究生产、分工和交往,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交往形式有诸多的提法。从交往的范围上,马克思对交往进行了多重划分。从交往的人群数量上,有个人交往和社往;从物质形态上,有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从接触方式上,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从地域结构上,有民族国家间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世界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本的两种交往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来“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概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3、交往的社会作用。第一,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和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交往,尤其是世界交往,反过来又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交往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扩大了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交往推动社会及社会关系的进步和完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交往的作用还表现在它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第三,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第四,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人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交往的规模迅速扩大,节奏显著加快,层次不断深化,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交往理论对加强汉族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个地区兴盛起来的力量一般扩展到两个地区以上,即可以形成历史上的大国。但是,这个地带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对其他地区并不占有面积、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因而缺乏一种能长久维系不同地区的力量。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只有一个而不是几个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面积广大并不断扩展。汉族大概占全国人口的91%,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汉族不仅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集中居住在全国的核心地区――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密度大,经济文化发达。边沿地区则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则只占全国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其中汉族占了相当的比重,有些地方超过了少数民族的数量。全国有一个比较先进的主要的大的民族,又主要居住在一个较大的核心地区,这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维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具有这样一个经济力量雄厚、政治文化先进而又人口众多的广大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为了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本民族(汉族)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交往理论对加强少数民族建设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有其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同汉族有着很多的区别。这种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的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国家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搞好民族地区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同时,国家通过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挖掘、整理、保护,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机构建设,在14所教育机构开展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大力培养民族医人才,民族医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
(三)交往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表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我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还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所以必须要扩大人与人、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谐社会表征的无非是组成社会的各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因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也就在于理顺各种关系。只有科学地发展,才能减少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只有社会是和谐的,发展是和谐的,我们才叫做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体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封建王朝为了长治久安,无不把“开科取士”当作第一等大事,加以重视,甚至所谓蛮夷之国(如辽、金、元),也不得不在一定限制下加以仿效。清朝也是以蛮夷之姿入主中原,然后科举制度至此期间达到极致,但盛极而衰的结果就是科举制度也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止。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分布问题,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信息、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人才的地区分布问题早在东汉中期即已出现。东汉郡县向中央推举「孝廉,名额愈来愈多,后来不得不加上种种限制。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尚书左雄又加上两条限制:第一、「孝廉限年在四十以上;第二、「孝廉在地方官荐举后,至京师还必须通过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制度上的改进,已具备隋、唐以下科举制的基本形式。东汉对「孝廉制所加的限制,以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一项最值得注意。汉和帝(公元89-105年),当时争论很大,最后则决定二十万人口以上的地区每年可举「孝廉一名。这一条地区的名额限制明显地表示科举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网罗最优秀的「士参加政府,其更深一层的用心则是全国各地区的「士必须平均而不断地进入统一帝国的权力系统,使「孝廉的察举成为政府与整体社会之间的一条通道。在政治上,「本文由收集整理孝廉每年从各地走进政府,一方面可以使朝廷在重大决策方面不致过于偏向某些地区的利益,另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殊困难和要求也可以由所举「孝廉直接反映于朝廷之上。在文化上,「孝廉制的运作则把大传统中的基本价值传播到各地,特别是文化、经济较落后的边远地区,使大传统与各地小传统互相交流,以取得全国性的文化统合的效用。明、清进士考试分南、北、中卷,或分省录取。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但洪武三十年(1397)所取「进士五十三名中,绝大多数是南人,北方举子都抱怨取士不公。这件事引起了明太祖的关注,下令重阅考卷,增加了六十一个名额,多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举子,使南北取士得到了平衡。到仁宗洪熙元年(1425)「进士会试正式建立了南北卷分别录取的规定,十名之中南卷取六人,北卷取四人。北方的「进士名额从此有了制度性的保障。但不久之后,南北卷又修改成南、北、中三卷;其百分比是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三十五名、中卷十名。所谓「中卷主要包括边远诸省,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这和东汉和帝降低边郡「孝廉的人口比例,先后如出一辙。地区的平均分配不但是「进士会试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一,而且也同样应用在「举人乡试上面;因此各省名额大致根据人才多寡而有不同,但即使文化、经济最落后的省份,也依然有最低的名额保证。
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认识到依法治企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完成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依法治企的内容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以及最终的意义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实现与完善无论是从企业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一、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面对新形式下的管理企业要求,能够有效的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依法治企是将企业长远发展放在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避免短期行为决策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但是怎样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通常在企业的管理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失误,不能贯彻社会的发展目标。但是现在的依法治企在企业中不断的实施发展,很好的将企业的发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依法决策的必然性,如今的企业在面对市场发展的需求时,经常会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技术的革新、市场营销的目标等等问题上做出重要的决策,这些决策上就存在着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面临决策的时候就需要依法治企;其二企业的依法经营管理,在这个方面又包括的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管理制度上需要贯彻法律依据,例如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制度的依法制定,企业制度对于特殊人群的依法保护,企业财产管理的依法程序等等,这些问题从企业的大管理以及员工的管理上都要实行依法治企,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发展以及员工之间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企业的一些活动执行的过程也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例如企业的经济核算在执行的过程中,生产执行的过程中都要实现依法治企的目标性,只有全面的完善依法治企才能够有效的保护企业健康合理的发展。因此我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来看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依法治企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二、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保障体现
实现依法治企是每个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保障体现。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市场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面临着交易、竞争等等问题,这个时候也是考验企业管理制度的时候,具体的表现是企业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制度来要求自身,如果企业的制度与市场的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企业就在市场的竞争中无法掌握主动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只有遵守市场化的发展依法程序才能够实现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的完善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中一定要实现依法治企,这样企业在面对市场化的发展是才能与时俱进,这就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保障体现。
三、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依法治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的重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在员工的福利、制度等等问题上,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实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付出就是巨大的,特别是企业在对于妇女的一些利益上的保护,让这一部分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对于员工的维护就是对于企业发展的维护,因此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二是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完善,企业的生产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依法制度,就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2.依法治企能够完善市场化经济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的实现,同时还会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而实现更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实现企业的管理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在这个环境中市场经济逐渐发展, 经济活动以及利益关系就会越来越复杂,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如果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能够严格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要求来规避自己的不合理行为,这样就能够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下站稳自己的脚跟,将会被淘汰的企业在依法管理上一定是存在很多的漏洞,不断完善的法制企业能够在规范、约束以及保护中实现企业的优化发展就能够实现企业的市场化规模,这样就能够在市场化不断的发展下适应新的要求,实现与时俱进。因此就能很好的维护自身在市场化经济中的形象,这样就能够不断的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因此依法治企具有重要的意义。
3.依法治企能够维护企业权益
依法治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改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承担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企业相关的法律文件在不断的完善出台,例如《物权法》、《企业破产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等,这些法律文件对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一个法律文件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不断的加强,例如企业在劳动合同的管理上如果存在一定的问题时,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企业能够保障这些问题的完善,那么企业在发展上就是维护了自身的权益。在不断实现的法律环境中,企业内部管理是为了实现对外的经营活动有序的发展,但是需要企业从法律的层面严格要求自身并实现对外的研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的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时实现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常维护。
四、结束语
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企业的发展在对内上实现的有效性,同时在企业对外的经营以及市场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中依法治企的目标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沉淀以及成长,因此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依旧要加强依法治企的目标性。最后期望企业的管理发展能够不断的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求,在社会中中不断的实现巩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蓓蓓. 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初探――以“依法治企”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2):56-58.
[2]刘平. 依法治企重要性的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9,(5):79-80.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以“质疑”启发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质疑是对某个知识体系的质问,怀疑其现实的客观性、正确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视野,对知识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总得来说,知识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从这种角度来讲,知识本身是认识,是人们以在长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积累为基础,试图从经验库中抽其精华,建构认识结构图谱,是对认识对象的描述、判断、观念及看法。
知识一方面体现在以人的经验为基础,从经验分析中得到某种认识。是人建构了知识,没有人,就没有认识结果――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来自经验,没有经验的积累,便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理解,知识的本质是人的建构物,是人建构加工的产品。
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般知识的特征,它的建构本质与特征,要求把物理领域的知识、概念、规律的质疑、判断、理解权回归学生,要求学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各个物理知识、规律及体验概念。
一、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目的是更好地建构物理知识
教育者剥夺了学生判断、选择的权力,强行灌输某一种知识,这纯粹是知识强权与霸权。从人类整个发展阶段来讲,各种物理领域的理论都是在质疑中产生的。伽利略对“地心说”的质疑导致了后来“日心说”的确立;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感到不协调和严密,提出了质疑,提出了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理论――相对论。直到今天,量子理论也是对“巨人”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从传统理论的小胡同中走上了阳光大道。
教师赋予学生拥有对知识质疑与批判的权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同时也赋予学生探究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以新的视觉审视、检验传统的物理知识、过程和规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明显地影响着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授受教学策略,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接受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过程的权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传授知识的效率,大批量地接受各种物理概念、内容,剥夺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权利与可能性。另一种是把质疑及自主建构归还学生。这种整体教学策略反映出一种积极的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往往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产生创造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适当的培养,最终对物理问题、知识具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质疑与自主建构能力的策略
1.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这种权威把学生的“质疑”吓到了九霄云外,学生有质疑而不敢说出来,久而久之,便没有了质疑的习惯。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平等、民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容纳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质疑。这样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环境。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质疑。
2.采用探究教学,在质疑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物理知识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提出质疑。为激发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质疑情境,有序展开探究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关注生活,分析现实中碰到的问题而产生质疑。如在教授“水的沸腾”时,可采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创设情境:水不断被加热,那么水的温度是不是升高,或一直升高上去?结合以前的经验,让学生对“给水一直加热,温度是否也一直升高上去”产生质疑;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认真观察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质疑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只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只发挥辅导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即质疑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能提出质疑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同时伴随着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建构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护理告知;护理工作;临床意义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对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问题有了更新的要求[l]。为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根据我院病区的护理特点,实施了护理告知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程序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而且充分尊重了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缩短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床位120张,护理人员47人,年龄在19~47岁之间。其中,主管护师为9人,护理师为28人,护士为10人;本科学历者有10人,大专学历者有21人,中专学历者有8人;最长工龄为25年,最短为1年;1~5年的护士有15人,占临床一线护士总数的40%。
1.2 方法
1.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刑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每年进行1次法律知识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上岗。
1.2.2 建立合理规范合理的告知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制定能保证医疗护理知情权得到落实的制度。
1.2.3 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流程规范 如入院流程、手术病人流程、危重病人流程等,科护长及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告知内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从而使告知程序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 明确护理告知的内容
2.1 入院时的告知内容 患者入院时,首先由接诊护士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告知,如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须知,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及科主任查房时间;介绍治疗、作息、探视、就餐时间。了解患者的身心需要,耐心听取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把相关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方可执行。
1 关于元认知
自弗莱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元认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自身系统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知的认知。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包括认知操作的各个方面,以及对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操作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元认知对于人心理的发展的价值。
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由此可知,元认知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自身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将元认知教学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就能形成一种元认知物理教学:以物理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不同层面的功能,既注重学生物理知识技能形成、又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积累;促使学生构建知识、技能、策略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网络性结构,并借助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
2 理论基础
2.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把课堂学习按两个独立的角度划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其条件是: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己有知识联系起来。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新内容供给学生后,学生需要主动地在意义上把它同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己有的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予以保持,以便于以后的回忆和再认,或者把它作为学习有关新材料的基础。至于发现学习,就要使学习的新内容在能够被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前,必须是被学生独立地发现出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和顺应,这是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建构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奥苏伯尔认为知识是有丰富的内容、网络性结构和认知功能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在学习者脑海中存留的一种表述。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制作进行知识的完善、方法的整理,是知识的再建构过程。
2.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或者说,认识并非思维对外部或现象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认识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加工者。
2.3 维果斯基社会建构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设计的学习环境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课堂教学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发生在学习小组学习的全过程,协作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各学生个体的学习才能形成互补,也是小组内个体的学习收获成为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就是在这一定的情境中的协作、交流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善和丰富个体认知结构,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主动建构过程,是主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并形成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学习小组这种课堂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在思维过程回顾分析,将思维过程言语化,并进行交流、讨论,更好地构建策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自我监控的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3 元认知理论结合物理教学实践的意义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元认知理论融入到物理教学实践中,即会成为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突破口,也会对物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元认知能改善物理思维品质
物理认知活动的核心是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比如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有快有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灵活也有死板,对概念的理解有深刻也有肤浅等。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元认知的差异是形成思维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思维品质的提高是元认知能力提高的结果。也就是说上述物理思维品质上的差异其实是由学生元认知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因此,开发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正是改善物理思维品质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思考问题的速度,灵活解决问题,对物理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3.2 元认知能发展物理学习能力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对认知任务、认知材料的识别和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同样物理学习能力也应包括学习中的各种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且能及时反思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准确纠正过来,能不断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不同情况调控好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3.3 促进自我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思,这也是策略积累的自我建构过程,外界点评只是外因,自我反思才是策略积累的动力因素,是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根本。教师要注意明确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多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回顾评价中感悟。教师的点拔要导向策略学习,就不要仅停留在会不会做,学会做那一步,而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做。
3.4 元认知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摘要] 分析总结将中医药学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与指导,供临床参考使用。通过统计分析近五年来中药合理用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相关信息,对近五年来促进合理用药研究方面进行概述,将中医药学理论的基本用药概念、结合现代药品使用生物标准,提出合理使用中药及用药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建议。近年来,我国在合理用药的推广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其中中药的合理使用为重点研究课题。建议广大医疗机构中与中药使用相关联的工作人员应重视合理用药基本知识,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大力加强中药使用相关管理工作,以提供临床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
关键词 ] 中医药学理论;安全合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38-02
[作者简介] 赵丽萍(1973-),女,山西晋中人,本科,主管中医药师,主要从事中医药管理和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全世界每年因药品使用不当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高达300万人次,其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患者高达20万人。为了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减少因滥用药物致死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于合理使用药物的推广工作中。从我国临床药品使用的角度出发,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药品类别,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正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在合理用药的大前提下,投入精力于中药合理使用范畴,也是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中药使用不规范还会极大的造成卫生资源浪费,降低药品治疗效率,会显著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所以,促进各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中药也正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1 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1.1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药学理论薄弱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理论基础薄弱,并且随着中成药更新速度与生物科技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大部分中药工作人员既缺乏对传统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大部分中成药的深刻认识。
1.2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特别是上级医疗行政机构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是放任各级医疗机构滥用药物,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用药处方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监督和行政干预措施。就目前临床而言,涉及临床疾病预防或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都无法可循,完全由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制定,一方面自由性过大,易滋生滥用药的大环境,另一方面,难以保证患者临床疗效。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完全不参与临床用药过程,药师自身较为全面的药品知识水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难以未发挥。现代药物治疗理念有明确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师、药师、护师要共同发挥各自专业特性,为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担责任,保证患者获得更为卓越的疗效。医疗行政机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对药品使用引入制约和监督机制。增加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分量,减少医师滥用药物的机会[2-4]。
2 合理用药基本原理
2.1 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⑤ 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2.2 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 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2.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2.2.2 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2.2.3 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2.2.4 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 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 、闻、 问、 切 )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2.2.5 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 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3 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3.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5-6]。
3.2 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5]。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3.3 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而中药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够进一步促进治疗规范化、合理化,与经验治疗相比,它能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本标准,避免了随意、不合理的治疗决策[7-8]。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有较高水准的中药标准治疗方案,用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应对中药标准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监督。从而促进合理中药合理安全使用。
[
参考文献]
[1] 李新泰,王文华,尹爱田等.山东省基本药物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4):22-23.
[2] 孙刘阳,田硕涵,马凌悦等.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2):143-145.
[3] 唐捷,曾友志,夏小燕等.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查[J].医药导报,2010,29(12):1661-1663.
[4] 张桂玲,白莉,李文慧等.利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4):593-594.
[5] 刘建美,周筱青,朱士俊等.合理用药调研指标的应用和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48-852.
[6] 陈坚,方维军,陆青等.上海市松江区公立医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87-690.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主导权,权威性非常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学生普遍认同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生质疑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质疑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很多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了被动接受模式,不愿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更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动脑思考,对质疑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第二,很多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疑问时,因为害怕被老师责怪,往往会选择将疑问埋在心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越来越不敢提出问题,逐渐丧失了质疑的勇气。第三,大多数高中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学生在被迫学习的过程中,造成思维僵化,基本丧失自我思考能力,更加不善于质疑。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握好时、度、量。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有利。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问题设置环节,教师需要注意时、度、量的把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教学素材的选取。第一,选取教学素材时,应该注意难度适中。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选取教学素材时,应该分清主次并注意知识的衔接。正确的选取方式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入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另外,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正确引导能让学生快速走向正确的道路。例如,在人教版“宇宙航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落下来。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
(2)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因此,要想一下子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难度很大。高中物理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时,应该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给教学进度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机械振动中“单摆”教学时,可以先运用实验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入单摆教学。
一、从师资队伍角度考虑与人本管理的结合
1.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从师资队伍上入手开展人本主义职业教育,必须要从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几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树立全新的人本标准的教师,树立人本理念的考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证教师对人本主义的宣扬和执行力,对教师的物质生活给予一定的保障。
2.建立完善的继续学习教育措施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本管理策略,教师要不断的发展学生优良品质,发展自我严谨的学习作风。教师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在人本理念的环境之下提高对学生自我独立思想的辅导,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创造一些机会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与学习动力,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走可持续教学路线,奠定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
3.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职业学院要给学生开创一个较为完善的学习环境,保持学生轻松地学习心态,让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情,这样一个好的心理环境,可以让教师更努力地工作,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强,职教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引导阶段,学校环境的引导与学校教师的引导,消除了学生的自卑感,让学生发挥自我独立效用,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环境中去。
二、从学生职业培养过程中探索人本管理的运用
1.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投身职业教育事业
首先,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合理选择;其次.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有获取相关实践技能的能力。
2.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树立“人是第一位”的教学理念,注重关爱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本思路,有的放矢的学习人本主义思想和知识,掌握各项职业化技能与专业知识,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人本理念与人本意识,引导与启发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动力,着重于学生智力和学生能力的开发,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教好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高适应能力。
3.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素质教育,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特色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伞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而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传统和习惯。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其共同的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对人的价值关怀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坚持顾客至上、消费者为先的原则,促使食业与顾客双方利益都得以实现“双赢”目标;三是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对社会责任统一的原则,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保证学生实训学到的是先进工艺,接触的是先进设备,最好选择中等规模以上、技术和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基地,优先选择周内只有领先水平的食业作为基地。另外,学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工匠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为学生实训提供轮岗条件。
4.探索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创造规律,深化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第一,职业教育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实践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帮助学生坚持以学习为主,独立思考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参与,多动手,多操作。第二,要树立职业教育新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要与人本教学相结合,开展职业教学中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好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学生的长期发展问题,科学构建具备针对性较强培养性较强的教学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的人本教育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一主要以培养高技能专业化人才为主,这种人才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切实做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的教学稳定性,让技能知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三者融合,更好地提高学生能力。
5.大力加强科技开发、社会服务,营造竞争、创新的成才环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
一是需要加强职业教学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内容的协调发展,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专业与技术能力,做到“人才对岗,技能对岗”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发挥出其效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保证每一位专业人才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组织起来,搞好产学研的组合与配比,让产学研互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学习动力――职业动力的有效联系平台,促成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可以提供社会发展动力的有机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不断总结出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12,05:66-69
[2]李建秀.论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9:45-48
关键词:孝道;《论语》;无违;生,事之以礼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儒家的“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形成了其特有的孝道观。《论语》强调“无违”:生,要养、敬、顺;死,要葬、祭、继志。本文仅从“生,事之以礼”的角度阐释《论语》的孝道思想。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无违”,既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尊重父母,也是不违背礼的要求,孝之以礼。礼的核心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论语》非常重视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规定孝之以礼。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
这里所说的“力”,不仅指物力,更是心力。“竭其力”既是指物质上的竭其财力,照顾好父母身体的“养”,也包括态度上要上心用心,发自内心的“敬”。侍奉父母就是要尽全力。在《论语》中,养,只是孝最低级的一个要求,是构成孝的一个必要元素。敬,才是孝的最重要准则。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孔子以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获得存活,来揭示孝的实质在于敬。只停留在“养”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孝的意义,不在于让父母得以生存,而是在于让父母享受到生活,得到天伦之乐。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敬,做到礼,从而做到“无违”呢?
1、为父母分忧
子曰:“父在,观其志。”(《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观其志”是了解父母,“无违”的前提。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看是否与父亲一致)。当父亲有不对的地方,子女不能置之不理,一味顺从,因为孔子曾经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其意是:爱他,不能不为他操劳,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但作为子女要讲究劝谏的方式,一定要“几谏”,即轻微委婉地劝谏,不可直来直去,应该做到“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后世为什么有“替父受刑”、“父债子还”等现象了。《论语》中的另一段语录更能充分体现出父与子的这种关系。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叶公认为,“直”就是实事求是,对任何人都一样,就是老子偷人家羊,儿子也应该揭发作证,因为偷羊毕竟是犯法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既代表了墨家的思想,又体现了法家的主张。墨家主张的“兼爱”,体现在孝的观念上是爱无差别,即人、己之亲无分,一以厚之。“卑父母而尊世人是墨子孝道的一大特征。”后来的法家更是坚持“子证父攘羊”,但要求官府不应该“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因为这会导致“楚奸不上闻”,“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这表面上是说: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事就没有人向上报告让君主知道了,君主和臣民的利益不同了,而君主既称赞个人谋私利的行为,又想谋求得到国家的利益,是一定没有希望的。其实是在驳斥儒家的“亲亲相隐”。孔子则说:“我们认为‘直’的含义和你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才是‘直’的表现。”而儒家坚持爱有差等,即人以爱亲为最厚的原则。孔子并非不知道偷羊行为的违法和不道德,也不是要鼓励偷窃,而是以为人伦亲情莫大于父子。孟子也曾批判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在孝的问题上,情理是可以大于法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孝是要提倡情大于法,而在强调子女不可以背叛父母,要为父母分担忧愁,甚至是牺牲自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孔子的这句话,这教育子女孝顺父母一定要细心而周到。
2、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父母在世,孔子是不提倡子女出远门的。“在”,有健在和非健在之分。如果是父母有病,那么无论是成年子女,还是未成年子女都应该守候在父母身边,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但如果是父母都健康,且正直壮年,那么还要求子女不离开自己,不游学做官,这是不对的,剥夺了子女的权利。对于未成年子女还勉强能实现,但对于成年子女来说却不太可能,否则,就不会有人出来做官,也不会有后来的辞官守孝了。孔子在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不远游”,而是“游必有方”。“方”,一说是方向、处所;一说是方法、理由。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子女不在父母身边,谁来照顾父母。二是思而生忧。“父母唯其疾之忧”是指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子女是否健康。
3、以事父母为乐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微子》)
“色难”是指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为什么会有“色难”?《礼记・祭义》载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这是说,只要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爱,那就会有和气、愉气、婉容,就不会有“色难”,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色难”是因为子女不够爱父母。
《论语》的孝道思想承载着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根基,培植着中国传统道德的雏形,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论语》孝道观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但也有其封建性,不合理的成分,应该加以舍弃。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1版。
[3]张培峰.人之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李葆华.孟子疏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