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起初要靠教师的引导,之后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确立与否,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须具备以下条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需要、主体责任、主体价值以及主体力量的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具有了主体意识,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往往是潜在的,既是具体,若不加强化,常被掩盖在惰性之中,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培养,让学生能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意识,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主体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点拨引导,促进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提问题时要多维思维,思考要灵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灵活思维对语文的综合能力很重要,但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防治思维不当。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语文课中这样的,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四、注重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

篇2

我有幸参加了“爱岗敬业”演讲比赛,把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些感受颇深的事说给大家听。我小时候上学,长大后教学,一生都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是我大半生的生活环境,从任教导主任到退休大约三四十年的光景。这半生应该快乐地度过,将来甜蜜地回忆。

记得我上中学时,一次课上,一名同学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当时老师拿起他的小说,看了看,是一部名著,老师又还给他了。然后老师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你不听老师讲课,偷看小说,说明老师课讲得不精彩,不吸引同学,没小说精彩,老师以后应该努力把课讲得更精彩,比小说还吸引人。”顿时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有一次,我上作文课时,又是个下午课。上课后我怕学生睡觉,就让同学们一块唱首歌,同学们非得让我先唱,我就说;“老师给你们唱首歌也行,但是老师唱完后。你们上课还睡不睡了?”“不睡了”学生齐答。于是我就唱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节课果然没一个睡觉的,针对学生睡觉的问题,我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些,让学生有兴趣,上课时做一些与语文有关的小游戏:猜谜语、成语接龙。

还有一次语文课,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同学们情绪都很高涨,都争着抢着展示自我,这名同学还没朗诵完,另一名同学就已经在讲台旁等着了,每一名同学朗诵完之后,都会响起鼓励的掌声。那节课是上午的第四节课,放学铃响了,同学们还没朗诵完,我还没接孩子呢,我就说:“咱们今天就先到这,明天再接着读,好吗?”“不行,”同学们喊到。后来班长帮我把孩子接到了学校。我和同学们继续朗诵,一直到12:30才结束。

思考二,多措并举,关注课本,以本为本。

在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段考前的复习课中,发现有很多在课本的概念等重点内容学生还是答得不够完整或不够准确,该记的东西没记住,但在上新课时他们是能讲得比较好的,也理解得比较透彻的,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又一知半解了呢?经了解,他们都是在上新课时看一次课本,然后再也没看过课本了。有些知识原来他们是掌握得比较到位的,但过了一段时间,知识越学越多,对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没有及时复习,逐渐地又淡忘了。

如果这样下去学生又怎么能考到好的成绩呢?要以本为本,练习也是必须做的。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课本,重视课本,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让学生多看课本,并要用心看,记住重点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消化重要知识;(3)课后经常抽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随机抽一名学生,让他讲出某单元某课题的重点内容或问他一些重要概念。这样做之后,因为他们想在老师面前表现好些,所以会更多地关注课本的。

思考三,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平时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后,效果与自己期望的差距甚远,反思如下:(1)自己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得很不够。课上安排了学生自己完成教学目标,课前怕学生做错的问题,自己给学生讲一遍,没想到,很多学生在课上还是不知怎么做。看来,学生的印象是较肤浅的;(2)课前预习工作没有做好。到底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没有明确,课上有些现象不知如何描述;(3)分组不尽合理。四五个人围在一起做学习,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又能相互照应;(4)平时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课堂效率。而让学生亲自动手必然占用一定的时间,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就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5)后进生的转化,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在学习上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其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强。

思考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篇3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篇4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传统教学论认为,“课程”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他使课程与教学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教学不断走向死板,走向机械沉闷,师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使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自身的解读,并对给定的内容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课程也就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支配、控制学,学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标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与学习权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善于引导,巧设师生互动平台,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平等探究新知、合作互动的平台。教学成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师生互动也不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

3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应当指出,人从来就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认知,人的情感,以及人的意志等都应当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必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篇5

新课程观认为课堂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学生参与课堂的多少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能跨越时空、回放历史、模拟现实、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化静为动,刺激多重感官,愉悦心灵,便于营造学生乐学的氛围。记叙文或小说情节性较强,我们可以利用鲜活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切实把握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学习说明文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利用动态图像、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等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还无、难以理解的状况,让学生生发好奇心,自始至终保持兴奋、进取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搭桥铺路,引导探究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塑造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制定的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都应有助于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发展是否顺利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帮助教师用动态的开放的全新思维方式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打破原来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质疑、思疑、议疑、解疑,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三、利用诱因,培养能力

新型课堂重学生亲身体验,倡导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体察内涵。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享有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巨大表现力,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而且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形成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利于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纽带,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表层上,那么这种感悟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多媒体动静结合的图画、和谐悦耳的乐曲不仅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更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把握“文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

二是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能够在庞杂的信息中发现、筛选、运用信息。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研究问题、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三是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动静结合的画面作用于眼,配乐朗读诉诸于耳,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愉悦,获得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中,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篇6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挑选重点文章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对高考考点更是要求学生熟记笔记,强制背诵,不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类似文章类型,再根据语文教师总结的“定义式”进行“填套式”答题,以保证考试时答案的标准化、准确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在哪个行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都需要拜师傅,由师傅带领着工作,而大多数师傅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徒弟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徒弟强制记下了等熟练以后慢慢理解,以保证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当然教育系统也免不了这一规矩,而且小学教学面临着中国最严格、最残酷的考试-“高考”,小学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谨记师傅的经验与教诲,要求学生熟记高考考点,而小学的语文早读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学生只管认真背诵教师标记的高考考点,并不在意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概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十年前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早以不能满足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声控、光控的电灯早已遍布大街小巷,手机、电脑、平板、电话手表等高新科技亦服务着人类生活,而发展高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行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应用信息技术,让未来时代的领导者的学生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所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教学资源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课文教材的等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及具体措施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大胆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扩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新课标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信息技术和文本情感的有效整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这就需要利用动画、解说、音乐和文字等多种信息,通过充分利用电脑,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将信息技术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看短的学习片段,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分享心得,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将信息技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合,今后学生可以通过该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与家长和教师多多交流,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广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7

学生没有置疑,也就没有合理的想象。没有想象,也就不能对事物形成清晰的概念和印象,更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进化。学生没有置疑,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的教学丢掉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独特感悟的功能作用。试想,这样的教学再怎样热闹,又岂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肤浅感受:

1.教师要敢于置疑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为学生开辟和创设置疑的空间。因此,教师只有敢于置疑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划出科学的教学流程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切实的问题,才能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见解和异议,才能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置疑,也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准备古诗《渔歌子》(人教版小语第十册)教学预案时 ,对古诗第二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诗意讲解设计了如下问题:"这句诗的大意是什么?"教学中,我这个问题一出口,学生便讨论开了:有的说打鱼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不怕风雨。有的说打鱼人认为风雨不大不必急着回家。虽然学生的回答已经很不错,但是笔者始终觉得学生没能把诗歌前面一句的写景写物联系起来,这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展现诗意的最佳境界还不够,原因在于笔者自己的提问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问题不在学生,学生能够如此作答完全没有错。因此,笔者便顺着设计了补充提问:"打鱼人为什么不愿回家?"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激烈的讨论和回答:有的说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丽(反映在"西塞山前白鹭飞"),有的说因为这里的鱼儿很肥(反映在"桃红流水鳜鱼肥"),学生在讨论回答时情绪饱满、兴趣盎然。于是笔者又接着向学生布置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问题:"打鱼人到底是眷念这里的风景美丽还是喜欢这里的鱼儿特肥?"课堂上出现了第三次,在这轮回答中,学生不但说出了答案,而且说出了理由,学生置疑思考非常活跃,整堂课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师生均在教学中得到近似生活而又超出生活的愉快体验。

篇8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信息技术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上课后,我先播放雪花儿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动态画面。那飘洒的舞姿,银装素裹的世界,动人心弦的乐声和老师动情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连串丰富生动的情境之中。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下雪天自己会怎么玩。交流完内心的想法后,再点击画面,出现文中的几种小动物。“小动物们在雪地里会玩些什么呢?”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再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将开放的学习平台与共享的学习资源完美交互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收效甚微!事实上,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知道太阳光有哪些颜色?通过哪些物体能折射出什么颜色?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太阳光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它可以通过水、玻璃等物体折射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在如执教《颐和园》一课时,我请学生为美丽的颐和园设计一个旅游广告。于是孩子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颐和园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此外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颐和园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三、使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篇9

我们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小学低年段的小朋友身上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来就很短的小朋友爱上学习,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拼音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如在教学字母g k h时我们可以出示白鸽,蝌蚪,和小朋友喝水的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当小朋友回答时后立即出示相对应的字母进行教学。这样,小朋友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气氛中,让图画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复韵母时,多媒体也是很好的助手。这样即学习了他们的读音又让他们有所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巧妙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将枯燥的汉字学习变成生动的图画,更利于学生牢记字形,提高识字效果。如教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一认 1》中的“山、石、田、土、水、火”等字时,可用课件出示与字义对应的实物图象,再让图象演变成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再逐步演变成简化的汉字,然后出示读音。还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如下课件:1、先出示田字格及完整的红色生字;2、按笔顺,各个笔画被逐一描成黑色。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教师讲解笔顺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书写的精确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风格打下了基础。

三、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我们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赤壁之战》,可以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电影《赤壁》中的有关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有关人的个性特点,分析思考、讨论赤壁之战成功需要的因素。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对《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评价。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先播放火红的枫叶,白云悠悠的等课件,接着老师诵读全诗,配以古风古韵的古筝音乐。学生当即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理解诗意时,老师出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体眼中透露出异彩。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妙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理解。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不但意味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观,以学生观和质量观为追求,并以此来制定教学策略,进而指导新的教学内容。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旨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自主意识等。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追求;在自主环境下,倡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生活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实际,联系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将产生的矛盾化解。这就需要教师要关注自己的言行,使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述者,也更不是那些以传导为主的冷漠的“说教者”。教师要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将语文教学变快乐的学习生活,教室就是师生欢乐与共的精彩世界。新理念旨在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全新的教学生活。具体而言,新课标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教师乃至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理念要改变传统的问答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问多,学生问少。以往的教师提问,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维,或者说意义不大,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要改变那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改变教师发问方式,有很多种方法,如立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主动多问;侧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启发学生多想多问;拓展教材,让学生感兴趣多问。教师要督导学生多问,还要让学生珍视学习的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到有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提出的题要与众不同。

(2)新理念要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教师的讲为主导化为引导。顾名思义,引导就是点拨。如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关键的衔接过渡的地方,或者课文的精华部分,略微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思索提高。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变教师灌输为主为自己探究为主。不要担心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只有经过挫折的进步才会效果卓著。新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但同学之间也要合作讨论、取长补短。要给予学生选取视角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权力,以获取学生们不同的思考结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教师要归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解答。

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法的有效途径

1.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传统的授课模式每课必分段,要归纳段落的意思,还要概括中心思想。新理念要根据课文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课堂教学分析多样化、个性化,还要允许多样并存。如有的课文要大家一起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课文的大意,找出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有的课则可以由重点部分切入,以局部看全部,引导学生先从重点段学起,再依次自学其他部分。还有的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从有趣的段落入手再予以展开,但注意要视整篇课文为一体,要依据作者的思路进行完善。个别的课,可以安排学生以自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鼓励学生自学,在学习中遇到难点、疑点,尽量让学生用工具书解决,实在困难的教师再予以讲解。

2.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语感。读的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提高的过程,阅读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完善过程,学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首先确定读的目标,然后确定读的重点,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比较效果,这些都构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倡导读书,尤其提倡自读,侧重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齐读也不要放弃,要有度,不是不能用,但要有分寸。读书是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边读边积累,多读会形成语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并在读前提出要求,在激励中纠正错误,最后总结归纳。所有的这一切要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不要着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按正确的思路思考。

3.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积累。多读是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的捷径,进而理解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意义。引导学生按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方法去学习。教师首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侧重予以讲解。要改变传统教学节奏慢效率低的缺点,立足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精炼,学生也要做到言简意赅。每个教学环节要科学合理,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问题耽误解决主要问题的时间,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尽量课下解决,保证教学进程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并鼓励学生做摘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的交流活动;提倡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随时做时政的笔记,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组建文学社、读书会等一起进步;组织学生旅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总之,社会在进步,语文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创新中前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才能培养出优秀现代化人才;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促进语文教学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艳.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才智,2008(07)

【2】朱建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利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6(30)

篇11

如今,课程改革日趋深入,我国开始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在素质教育下,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试教育下,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丰富掌握,提高考试成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提升。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就需要革新观念,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给贯彻下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储备积累中华文化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要对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进行良好构建,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二、积极创设新课标下的情境教学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方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当中发挥想象,更好地感悟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一系列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多媒体技术等,或者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西沙群岛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然后通过音频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课文的优美用词和句子结构等告知学生,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力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需要革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力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