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12-001
近年来,科普剧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势头喜人。广大基层学校借助编写科普剧、表演科普剧宣传科学知识,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科普教育特色。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基层学校科普剧本的创作和表演还存在良莠不均的现象,题目大内容空、内涵窄表演单一,直接影响科学知识在广大青少年中正确的普及和表演效果。如何能让科普剧有很高的观赏及感受价值呢?笔者认为,科普剧要符合几个基本要素。1、完整的故事。2、符合故事内容的科普知识。3、感人的剧情。4、生动的表演。
对学校开展科普剧创作与表演,有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一、创作题材多样化
1.捕捉热议话题,题材前沿化
词典中对“前沿”一词的界定为:前部的边沿。这里提到题材的“前沿化”是指编写创作科普剧立意要新颖、独特。创作者要从生活、学习、社会热点、世界新闻里发现好题材、挖掘新题材。
世界是平的,每天来自网络、电视、报纸的新闻、动态铺天盖地。创作者可从繁杂的信息来源中筛选热点话题、重点话题作为科普剧的题材。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人们逐渐意识到震前防御及震后自护自救知识的重要,我市某小学借此题材创作了科普剧《生命》,剧情生动感人,表演真挚质朴,让观剧者在被剧情打动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从中细致了解到地震防护的相关知识。近年来,温室效应、垃圾分类、低碳环保、食品安全等热议话题,也可以成为创作者的选择。
2.重组经典素材,题材创新化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50多年来,这套书作为科学启蒙读物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学校教育中《科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经典的科学知识。创作者如能将这些经典的科学知识变换角度,重新构思,也是不错的题材。
二、表现方式多样化
科普剧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跟随人物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验,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少年儿童是科普剧的主体受众,因此,科普剧的创编应充分考虑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持续时间不长,自控能力还较弱的特点,巧妙设计和安排,引人入胜,才能使科普剧获得成功。
1.增加矛盾冲突。科普剧创作需充分利用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体现戏剧冲突。因此,创作者要围绕想要表现的科学知识,设计故事情节,故事中应巧妙地制造矛盾,产生冲突,形成戏剧效果,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或科学原理的解释,消除矛盾,解决冲突。例如某市的科普剧《两小儿辩日》中,通过两个小朋友对太阳大小、远近、冷热的激烈辩论,制造冲突,并穿越时空把古代和现代的科学代表融入在剧情里,对辩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展现了较高的舞台效果,普及了科学知识。
2.呈现形式多样。科普剧要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可以在保证正确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的前提下,借助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宣讲。如:小品、相声、音乐剧、演唱、舞蹈等。特别是学校在科普剧的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音乐、舞蹈方面的群体优势,尽可能地丰富科普剧的表现形式,增加其观赏性和趣味性。
三、表演形式自然化
学校科普剧一般由学校的老师、学生参与表演。他们不是专业的演职人员,而演出中不论是剧情的展开、科学原理的阐述,还是实验的操作等,都需要演员投入地表演。要想使科普剧的表演自然、清新,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演员的挑选。科普剧演员应挑选性格活泼、外向、开朗的教师或学生。这样的表演者才能在表演中落落大方、既自然又有激情。还能够活跃整场的演出气氛,营造出活泼热烈的舞台氛围,调动起观众的观看热情。
2.精炼语言的表述。科普剧的语言因其受众面是少年儿童,就要求科普剧的语言简短明快,可使用孩子们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语言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剧中涉及的科学原理,表述的语言要简洁、好记、易懂。创作者可恰当选用网络语、地方方言、口头语(不可通篇使用),让科普剧中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赋予时代气息。
3.加强技巧的培训。表演者选定后应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演技巧培训,让他们学习如何利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塑造角色,吸引观众融入剧中。表演者要在熟背台词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生活,揣摩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特点,展现他们的表情、神态、举止和动作,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39-01
近几年,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的教科研呈愈加务实、愈加接地气的态势。2015年12月2日下午,“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相结合,在学校迎春校区的阶梯教室举行课堂研讨活动。陈老师借《登鹳雀楼》给二年级同学执教了吟诵课,倪老师结合古文《自相矛盾》配乐朗诵,再吟诵,整个课堂充满韵律之美。这两节课,结合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携课堂实践、校本文化、语文课标于一体。课后,“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针对本次两项课题结合研讨的情况和目前城东小学教科研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
无论是“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的研究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教师永远离不开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吟诵课题组上至六年级,下至一年级,多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还把吟诵课送到了邻近的社区学校。2015年暑假,来自市区城南社区的近一百名学生和家长,早早来到莲花四区文化活动中心,用心聆听城东小学张燕老师的吟诵课。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张老师以童诗导入,激发兴趣,诵读古诗《小儿垂钓》和《渔歌子》,指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初识平仄,且吟且诵。在循序渐进的吟诵指导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秘诀,沉浸在趣味无穷的古诗词吟诵中,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示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活动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也将古诗文的吟诵由学校带向了社会。而图文结合的课题是将课文插图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倪粉华老师根据配图,与六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古文《自相矛盾》。图片中矛与盾形象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不调和,可是卖此货者却夸下海口,令人啼笑皆非。倪老师在将古文大意疏通之后,便和学生按节奏吟诵。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节奏感和生命活力,学生也由之感受到祖国文化的趣味无穷。
二、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
陈老师和倪老师是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是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古诗教学方式很多,历来对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城东小学的“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借助插图,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是全体学生的阵地,是全体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吟诵,巧妙配合插图,将之与课文内容结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是课题组的目标。老师们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读书更绘声绘色,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研由点及面渐辐射
几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更多老师的热情。“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海陵区的几所学校和单位。规模不同的学校之间教科研必然存在差异,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不同使得教学与研究也不同,这都使教科研的调查更加便利,研究更加立体丰富。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都在逐渐加强,而且教研水平也在提高。一所学校做课题,受益扩大到区域内的其他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旨意所在。要想将教科研效益最大化,可以尝试以下三点。第一,结题后不要束之高阁。教科研的成果尤其是课题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花了大力气,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把老师们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将得到放大。课题结题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了,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区域层面上一定要促进交流与推广。第二,注重推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宣传那一纸奖状。科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在各个场所广泛宣传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推广成果:一节课如何才能上得效率高、潜能生的转化策略有哪些、表扬与批评如何艺术地运用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长久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课题研究中。第三,把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科研并不以获得结论、发现规律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科研进程中,不断地传播改革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不断地将它们转换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最终归宿。
四、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的需要。教师在忙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一个有个性有成就的教育家,更好地教书育人。正因为教师意识到“做”研究,比“教书匠”更利于实现教育人生,也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所以才有更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8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过去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新课改后的许多过程实施都需要教师拥有课题研究与指导的能力,特别是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好学生的课题。所以学习成为当今教师的必备要求,在信息爆炸时代,教师成长的定律是“今日停止成长,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因此不断学习是每个教师的立身之本。世界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从事引导交流的对象,成为学生创新的模范。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具备的身份要求。教师本身应该成为一名教育的专家,所以其研究的能力直接决定教师能否成为教育专家,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总结了一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此文,希望对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个课题从提出到结题一般经历以下过程:
一、思考并提出课题
学生思维活跃,经常有好的想法,这是课题提出的基础,但如果好的想法不能转换为研究课题,那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比如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哪种更好?重复周期几天效率最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很少有教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由学生自己摸索显然没有明确的指导效果好,所以好的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检索并确定课题
想法转化为课题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价值性、有可行性、有创新性。可通过将想法的面扩大或缩小找到适合这三要素的课题,实际指导过程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进行总结,使转化的想法具备这三要素。
要通过检索与想法相关的关键词,看是否有人对该想法做过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是否已有研究成果,成果是否已解决了你的想法中的问题,这是将想法转化为课题的有效方法。如果已经解决了你的想法中的困惑,那就将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在实际中去运用。检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想法,再检索。直到检索完所有的文献均不能完全解决想法中的问题,则此想法就可作为研究的课题。此过程类似画饼,不断检索的过程是一圈圈扩大饼的过程,直到找不出可扩充的时候,这时可在饼的找一缺口,即未解决的疑惑,就是要研究的课题。
三、撰写研究计划
课题确定后,为了设计合理适当的研究计划,保证有始有终就尤其重要。指导学生设计计划要包含四要素:任务、责任人、起止时间和达到要求。
其中任务设计包括文献搜集过程、现状调查过程、实验论证过程和总结交流过程。
文献收集过程作为研究课题的依据,是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的文献收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供,综述的目的是确定该课题的历史研究现状,从而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角度和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发展方向。
现状调查过程则需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了解课题的最新研究现状,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
实验论证过程则是通过设计实验对现状问题进行实验论证,以求客观正确结果。所以研究计划设计中应采用的方法必须有所选择。
总结与交流过程是课题推出成果必须经历的过程,重点要在调查和实验论证数据上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交流则可以拓展思路,找出不足,反馈信息,找出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完善研究的目的。
研究过程的时间安排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计划中要明确各个过程达到的目的,并详细说明提交的资料和数据,使计划有的放矢。其中文献收集与整理过程必须提交文献综述,调查过程则要提交各种调查报告,实验过程则要提交实验报告。所有提交的内容均可以作为过程记录列于结题报告中。
研究结果和结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提交的过程记录中,记录越全越细就越有说服力。
四、撰写研究过程子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按任务顺序进行,其中每个任务因繁简的不同可能需要制订子计划,子计划也可称方案。比如调查过程需要设计调查方案;实验过程实施前要设计实验方案。每个子方案的设计都同研究计划一样以保证任务实施做到有的放矢。每个子计划的实施就是研究过程的实施体现。
子计划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最重要的是方案必须明确详细,考虑周全,以下为各种研究方法预设方案指导,指导学生严格按要求设计:
1.问卷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卷设计:设计负责人、上交问卷时间、设计问题;
(2)问卷印制:负责人、印数、版面设计;
(3)问卷发放:负责人、发放时间、发放对象、安全与交通;
(4)问卷回收:负责人、回收时间、无效问卷处理;
(5)问卷统计:负责人、完成统计时间、统计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2.访谈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被访谈者:调查负责人、被访者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或特征明显);
(2)访谈者:小结讨论决定,要求口才好,形象好,反应快;
(3)访谈问题:针对被访谈者设计问题,负责人、完成时间;
(4)预约安排:负责人、访谈硬件准备、预约时间;
(5)访谈实施:负责人、准备充分;
(6)访谈小结:负责人、访谈报告;
3.观察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人员:负责观察并记录相关现象的细节;
(2)观察对象:具有被观察特征的人或事;
(3)观察时间:分段或有规律地安排的时间;
(4)观察现象:特别的观察内容与现象,要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5)观察设备:依观察的内容和现象选定的特定仪器或工具。
4.实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假设的设定:预告设定实验得到的结果,以便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检验实验现象与预设结果是否一致;
(2)分析实验变量:影响实验的因素有许多,关键因素要分析清楚,并设计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实验的结果确系自变量的原因而非其它因素的影响,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3)实验步骤:
①实验对象的准备:前期测试和选定;
②实验环境准备:确保非关键因素不致影响实验结果;
③实验过程记录:通过改变自变量,记录结果或现象;
④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合理结果和结论。
(4)撰写实验分析报告。
五、计划的实施
严格按制订的计划实施研究是保证研究过程落实到位的前提,有的计划与实施过程虽然会有不同,但要尽量与计划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有条不紊地实施计划。
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合作意识: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因此合作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在指导学生时要重点强调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共同完成一个任务,避免学生出现各自为阵的行为,使任务不能共同参与,影响整个研究进度。
2.作好过程记录:详细的过程记录是研究落实的有效保障,也是研究过程最好的佐证;过程记录包括讨论提纲、会议记录、各种调查数据、实验数据、访谈记录、准备过程描述、设备清单、往来单据、过程照片和视频等可作为过程记录的佐证附件保存在过程记录中。
3.严格过程控制:实施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免出现意外,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所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波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为波折而对研究失去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在研究的初期,总是没有太多的成效,觉得离理想的效果还有太长的距离,从而忽视正在进行的过程。其实我们进行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丰富我们研究的成果。成果是什么?就是研究的过程,对过程的控制就是对研究细节的把握。当研究的过程不断丰富时,成果自然就会显现,好大喜功往往出不了真实的成果,也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六、交流与展示
有时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因为我们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及过程非常的熟悉,总觉得这一些过程都不重要,没有什么新奇的主意和想法,更谈不上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好交流的,也就没有了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对研究失去了兴趣。
其实你所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别人也熟悉,或者别人也做过,即使别人做过,但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等都多少有一些不同,对其他人也会有借鉴的作用。所以交流与展示其实对课题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是丰富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般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时采用三步:讨论交流与展示方案、撰写发言报告和收集资料、现场交流与展示。
1.讨论方案:方案制订包括后续的发言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现场发言人确定、发言过程记录等内容,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及要求,使后续的活动能落到实处。
2.发言报告:包括两部分,一是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成果,二是有待提高的方面和疑问;前者是课题研究过程的小结,按时间顺序描述任务实施的情况和结果,后者是心得与体会,通过交流过程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也是提高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可作为发言报告的佐证,需要详细准确,有实物和照片的最好,说服力更强,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保存过程记录,是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
3.现场交流与展示:最出彩的部分就是现场,因此发言的同学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和勇气,同组的同学也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补充发言,使交流与展示达到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团结与合作并相互帮助的目的。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从长远看大于传统学科的教育作用,只要指导教师有一定的爱心和耐心、放低身段,置身其中,不但可以与学生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高认识,从学生那里获取活跃思维的火花,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
文献参考:
《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47--1948年间,当时正处于苏联国内第三次思想批判的政治漩涡之中,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他的挚友小提琴家D・奥伊斯特拉赫的,并于1955年10月29日举行了被推迟了七年之久的首演式。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来说,面临着“技”与“意”的双重挑战。由于它大量的变化音及不协和和弦充斥其中,使演奏者在视奏阶段就困难重重。指法方面,各种不协和和弦造成了演奏上需要运用大量的伸张和紧缩的非常规排列指法,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左手手指的紧张度。 这部协奏曲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单音双音的滑奏及连续的八度十度进行,而且这种技巧均出现在一种不间断的密集紧凑的节奏律动当中,并要求有强烈的音响效果,这对于演奏者技巧的纯熟度和体力的要求不得不说是一大挑战。弓法方面,连续下弓和连续上弓的双音、和弦,在第三乐章频繁使用,强拍、弱拍重音的处理,这都要求演奏者具备极强的控制弓子和音色的能力。
这部协奏曲的第一和第三慢乐章,是肖氏作品的统一动力展开原则的最直接体现――即趋向统一的和之后的逐渐平静。在这样的慢乐章当中,为了恰如其分的展现这种动力展开原则,乐章最的段落往往是一些时值较长把位极高的长音,而这些长音又需要制造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在这些地方演奏者右手的功力可见一斑。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向来是大师们备受亲睐的大部头作品,因此它的录音版本颇多,对这部作品录音版本的取舍之于爱乐者而言无疑至关重要,笔者不想在本文里一一赘述,只希望通过对几个推荐版本的比较分析给广大喜爱肖氏这部作品的听者提供一个指南。
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
提到这部作品的录音版本,人们首先会想到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不仅因为这位大师在古今小提琴界的崇高地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是肖斯塔科维奇这部作品的题献者。在笔者听过的此曲诸多的演奏版本当中,这个版本在速度上是属于中速的,笔者认为也是比较恰到好处的。奥伊斯特拉赫以严谨的态度来诠释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使这部交响性的宏伟作品的每一个结构都得到了近乎于完美的展现。奥伊斯特拉赫的音色向来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演奏家极致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狂热风格,在如此繁杂的音乐中,奥伊斯特拉赫准确无误的左右手技术仍然让当今任何一位小提琴家叹为观止。在这个版本中,笔者认为最应该推崇的还是第三乐章的帕萨卡里亚,不仅因为它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交响性,笔者一直觉得最能触动人灵魂的往往不是那些欢快有力的旋律,而是那些蕴含着丰富深意的慢板乐章,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音希声”吧。奥伊斯特拉赫用极其丝滑的美妙音色把这部作品的标志――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这个版本可以算得上是这部作品的范本,也能够成为演奏者接触这部作品的指路灯。
帕尔曼的版本:
由EMI公司推出的帕尔曼独奏,祖宾・梅塔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版本也是值得推荐的版本之一。他的速度虽比奥伊斯特拉赫稍快(35’28”),但在笔者听过的多个版本中也属中等速度,帕尔曼的技巧的确达到了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地步,他一向以音色甜美著称,他的音色在这部作品中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剂的作用,给一些粗犷嘈杂的段落以滋润。帕尔曼的版本第一乐章的张力更大,各种乐句间的呼吸稍多,更能体现出肖氏作品中的统一的动力展开原则――即趋向统一的和后的平静。在帕尔曼如泣如诉的演奏中,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古老的俄罗斯民族几代人的哀诉和控告。第四乐章,帕尔曼的演奏是几个版本中速度最慢的,但并未显得拖沓,快而不燥,慢而不拖,这大概就是大师们的不同反响之处吧。总之,帕尔曼的演奏技术上精准无误,感情上恰到好处,也是众多版本中的佼佼者。
温格洛夫的版本:
Teldec公司1994年录制,于1995年推出了温格洛夫独奏,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专辑。该唱片获得了《留声机》当年度最佳唱片奖,应该说是新生代小提琴家的成功尝试。奇怪的是,温格洛夫的演奏一向是以快而准著称,但是这部作品却是笔者听到过的最慢的速度( 39’37” ),竟然比有些版本慢了6分钟,但这丝毫没有降低这个版本的大师风范,我们都知道,肖斯塔科维奇是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配器老师,后者又是作曲家大提琴作品的权威诠释者,而温格洛夫无疑是俄罗斯学派继承人中的佼佼者,他糅合了海菲兹和米尔斯坦的演奏特色,即高超的技巧加之出色的音乐感觉,这样的黄金组合足以说明这个版本的可听性。
乐曲的开始,罗斯特罗波维奇采用了很慢的速度,这正显示出温格洛夫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已不必以哗众取宠的快速度来取悦赢得赞叹,相反,他凭着对俄罗斯民族音乐与生俱来的敏锐感觉,细细品味雕琢每一个音符。比起那些重技巧而控制情感的版本,温格洛夫在情感上的流露就要浓郁得多,此版的卓越之处是感慨颇多而不滥情伤怀的第一乐章,阴暗、厚重、有力,演奏家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作曲家在重压下的挣扎与低沉的呐喊,伦敦爱乐的表现也的确不俗,气势磅礴,色彩的衔接也相当自如,时而深藏若虚,时而若隐若现,像一幅俄罗斯油画展现在听者面前。
萨拉・张的版本:
提起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改革,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对它都不陌生,尤其是战斗在一线的广大高师器乐教师们,我们都知道高师器乐教学在很长时间以来,无形中被冠以了“技能课”, “实操课”的头衔,使得器乐教师们在教学中“唯技是图”,而忽视了“师范性”,这才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本末倒置”,让我们的学生不但不专且不多能。
这种教育理念的弊病在学生们纷纷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时暴露无疑,为此我们对全国10所高师院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问卷调查, 学校包括杭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通过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师器乐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例如在设置课程性质和开设形式上有70.2%的器乐课仍用一对一的授课,21.8%的器乐课采用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仅8%的器乐课采用多种形式授课, 又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目前器乐教学方法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是问答式、观摩式、模拟课堂教学这些互动性较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模拟课堂教学这种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学方法却极少地被使用。此外,教学评价方式也很单一,没能将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也很少将演出与比赛纳入考核的因素,器乐评价以期末演奏为评价方式占58%,期末考试加平时考核的占32%,以演出、平时考核、比赛作为评价的总共占10%。调查结果充分的说明了我们对教学理念的改革重视不够,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上解决问题。器乐教学改革非常需要合理的理论支撑,但遗憾的是,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缺少创新,很多的“改”与“变”因为没有适合的理论支撑而缺乏创造性的思路,最后都难逃“换汤不换药”, “新瓶装旧酒”的命运。所以,高师器乐课程教改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撑作为行动纲领才能为改革开辟新的思路。
一、人本主义教育学为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及创新的改革思路
从我们获得的我国高校器乐学科现状的一手资料暴露出的这种种问题,都深刻的说明了目前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改革并没从本质上找原因,寻改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就迫切需要全新的理念来作基础和指导。人本主义教育学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理念对于现行的器乐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高师器乐课程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与发展早在十四、五世纪,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该理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新观念拓宽了高师器乐课程改革思路,它在教学理论中强调自由的、人性的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人本主义教育学特别重视与强调人的创造潜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人本主义教育学突破传统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将教师定位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他认为,教师应有别于传统的知识复制和解说的角色,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人本主义教育学还认为师生是平等和朋友的关系,因为教学中最能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 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 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二、人本主义教育原则指导下的器乐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第一,合理科学设置课程
人本主义教育学特别重视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非常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之一。对高师器乐教学,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其根本目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仍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为主,并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的音乐素质。我们建议为没有器乐基础的学生设置器乐必修课,这主要针对初入学的不具备器乐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课程以基本演奏,音乐鉴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对器乐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初步的器乐演奏基本技巧,并对器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设置器乐选修课,这主要是针对器乐水平较高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能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重新修订教材
人本主义教育学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强调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元性。由于目前我们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器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直接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通用性教材或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挑选一些练习曲目与乐曲集充当教材用。这些教材大多按照曲目的难易程度统一编排,强调单一技能训练,缺乏对音乐文化和素养的培养,不能满足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需要。遵循人本主义教育学的理念,我们建议全新的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让学生对所学器乐的历史,流派和特点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应增加音乐感受和音乐鉴赏方面的内容。
2.科学性:根据学生水平,制定不同教学内容,难度选择要适宜。
3.丰富性:教材应包括器乐基本训练,基础技巧,常用练习曲目及教学发法等内容,同时也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相关文化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
第三,人性化的创新教学法
目前我们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器乐教学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授课方式,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课方式,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法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对演奏技巧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学认为教师有别于传统的知识复制和解说的角色,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抛弃传统的教授学习方法,而是建议教师灵活运用示范法、讲解法、模仿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和帮带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这能使学生对教学法有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特别是欣赏法的运用,要充分挖器乐乐曲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的情感因素,使器乐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第四,重塑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1-0086-0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卫生部、科技部和教育部所属的科技查新站数量逐渐增多[1],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也日益普及,众多科研工作者通过科技查新明确了课题的新颖性,但是由于查新项目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而且查新点多为某一领域的前沿技术或理论,科技查新人员因学科背景和科研经历等原因[2],难以迅速理解查新项目的专业内容,成为目前科技查新工作人员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几年来的科技查新实践工作,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预检步骤,可以快速解决这一问题。
1 预检的作用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重新界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而这一变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广大的基层教师能否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素质,因为他们才是新思想的贯彻实施者,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承担起实施新课标的重担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纵观古今,教师的角色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改变。在中国,教师一直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创造力一直被忽视,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的职前教育并没有把“教师发展”的概念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新课标所要求的好教师不仅仅富有经验,而且要善于系统的进行反思与研究,以便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因而在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中,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师英语专业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兴趣
说到做科研,不要说准教师的师范生,就连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也会望而却步,在他们看来,科研与教学互不相关,科研自有教育家们负责进行,而教师只管教学。McDonald指出,在英语语言教育界,教师发展,研究型教师的概念已成为当前的一种国际潮流,强调在师资之前培养中要把科研方法当作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武装准教师。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在校的师范生来说,要使其具备终身的科学研究能力,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与兴趣,使他们意识到科研能力对一名教师的重要性,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内在要求。科研与教学是相长的,不会做科研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因为他不会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也就不能使之改进。在师范生有了进行研究的意识后,还应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成功的重要方面。在师范生的培养阶段,指导教师应把科研方法的传授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授课之中,以便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具备科研的能力,不会觉得做科研高不可攀,使他们逐渐对其产生兴趣。
二、使学生掌握做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把对准教师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传授过程之中
理论传授包括两部分:纯知识性传授与教学演示与观察。在理论传授过程之中,指导教师应时刻考虑如何培养准教师的反思能力。纯知识性传授,包括接受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课堂上除了讲授之外,还应以讨论、演讲等形式让准教师把这两类知识内化。在教学演示与观察阶段,指导教师不能让准教师机械的进行教学演示与观察。在教学演示与观察之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准教师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将要演示或观察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路、想法与问题;在教学演示与观察的过程中,准教师应把自己的思路、想法与演示者相互对比并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教学演示与观察之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准教师们讨论自己的心得,使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2.把对准教师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尝试性教学实践之中
在掌握了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之后,指导教师应让准教师进行尝试性教学实践,因为只有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的师范生毕业后在教学中是不可能即刻游刃有余的,因而尝试性教学实践便成为准教师们步入真正教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指导教师更应注重在尝试性教学实践这一模拟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模拟授课之前,准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列出自己详细的教案;在模拟授课课堂上,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在模拟授课之后,准教师应总结自己的授课经验,反思授课过程中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以便为下一次更好的授课做准备。
3.把对准教师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专门科研方法讲授与指导的过程之中
既然新课标下要培养高师英语专业师范生的科研能力,那么向准教师讲授英语教学的科研方法也就必不可少了。在专门科研方法讲授与指导的过程之中,指导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准教师的反思能力,课堂上除了讲授、还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让准教师们深刻理解科研方法,如日志、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等教学研究工具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三、通过见习、撰写论文培养学生做科研的实践能力,初步体验研究过程
教学实习是师范生走向岗位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尽管准教师有过见习与观察,有过模拟课堂教学操练,但实习才能给他们提供真实的课堂背景。通过实习,准教师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初步获得从事英语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作用仍至关重要。实习前,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选定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选用恰当的研究工具,并帮助学生提前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工具等。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监督实习生按照选用的方法收集好信息,并保证数据可靠、真实。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把准教师在实习期间完成的研究任务与论文撰写联系起来。具体如下。
1.指导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向返校的准教师整体介绍论文撰写的意义、过程及方法。
2.指导教师要求准教师根据自己的选题查阅相关文献并提交论文提纲,列提纲时要考虑撰写论文时如何应用自己在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资料。
3.指导教师要求准教师根据自己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订稿及定稿。
4.准教师对写好的论文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McDonald, J. & S. McDonald.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1997.
一般而言,课题申报材料多采用规范的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包括:
①封面(注明课题名称、负责人、所在单位、邮编、电话、填表日期、填表说明和申请人承诺等);
②课题组基本信息(人员简历及研究专长);
③近期取得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及与课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
④负责人正在进行的由其他渠道获得的研究课题;
⑤研究设计论证或报告正文;
⑥预期研究成果;
⑦经费预算;
⑧推荐人意见(指不具备高级职称的申报者);
⑨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⑩资格审查意见、学科组评审意见、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其中,核心部分是课题研究设计论证或报告正文。一般而言,这一部分又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研究课题的论证,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的依据、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采用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是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主要包括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分工等。
核心部分,其实也是申报材料最重要和最难写的部分,为了写好它,必须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申论和陈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选题的意义。主要体现所选课题能否推动理论创新,研究者的视野是否处于学科研究的前沿。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站在前人的肩上,以前人研究的终点为起点,才可能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通过研究回顾和理论反思,了解前人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到了何种程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思考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因此,研究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必须重点陈述。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申报课题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即切入点、重点、难点是什么,基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勾画和描述出来。同时,还须将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主要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陈述出来,让评审专家判断所持观点是否新颖,所作对策性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如何,有无可操作性,基本思路和观点,研究的结果怎样等等。
3.本课题的创新程度、预期的成果和价值。本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所持思路和观点是否首次提出,达到了怎样的创新程度,有何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而言,必须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政府的科学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4.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即已积累和取得的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的积累,既可缩短研究周期,又能保证研究的质量。因此,重要的权威性的必要参考文献必须列上,重要的论证、表格,前期研究成果也要列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坚实的研究基础,研究者申报的课题基本就不可能立项。
二、 申报材料写作的原则与特点
撰写课题申报材料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展示申报者自身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因此申报书的写作必须牢牢抓住课题立项的依据,以充足的理由和足够的软硬条件的陈述,提高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注意发掘和明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提高课题的创新程度,阐明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激起专家和社会的关注度。此外,必须完整全面地介绍和反映课题项目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课题申报材料的说服力度。
为此,课题申请材料的撰写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
1.完整性和全面性。完整、全面地占有资料是申报材料写作的基础。较大的攻关和招标课题,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都要求申报者就申报课题对国内外同行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阐述和评价,中小型、专门性或地域性较强的课题,至少要求了解国内、省内外、行业内外的研究现状。
2.创新性。任何科研课题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这是申报材料最突出的特点。课题研究的创新,要求在前人尚未研究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未曾获得的方法和结论。
3.科学性。申报的课题要符合一般的客观规律,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实践依据,即具备足够的立项依据,同时要有科学的探索过程、研究方法和论证环节。
4.针对性。为了避免重复研究,节省资源,申报材料所选课题不宜过泛、过大,应集中在解决某领域的某具体问题上,命题必须具体、确切,目标精准,研究切口小而精。
5.前瞻性。课题内容应充分预测到研究的创新之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增强专家和社会力量对课题研究的信心和支持力度。
6.选择性、可行性。除了招标课题外,各类课题指南都只是一个大概的选题范围,申报者可根据自身条件找准合适的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因此,申报者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寻找合适的科研课题。所谓可行性,亦即可操作性。从课题拟研究的内容到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应具备可行性,应考虑课题承担者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选择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
三、 申报材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课题申报材料从格式到内容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和要求,掌握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无疑有助于课题申报的成功。尽管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千差万别,但申报材料的写作仍然存在一些通行的规律与方法。比如,写作前要进行科学的选题和课题研究定位,因为定位正确是课题申报成功的一半。比如,写作前应进行充分的调研,选择适合本人特点的对口课题,提高申报的针对性、成功率,避免课题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比如,突出课题研究的新颖性,这是打动专家评委的关键所在。再比如,立项依据充分,研究设计周密,可以用最科学、最简便、最清晰的思路设计科研步骤,以最佳的人员组合、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产出最理想的科研成果。
在此基础上,如果申报材料的撰写适当运用一些技巧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1.课题申报书中,项目名称应确切、清晰、明了,课题名称应直观、明确、客观地反映出拟要研究的内容,题中不加不必要的修饰语;关键内容或技术不可含糊其词,以免造成误解;不能只讲优点,少谈或不谈缺点;同时,要根据申报课题的级别,选择适当的研究深度。
2.实力雄厚的课题组,可将某一重大科研课题全部申请下来开展研究,而只在某具体领域有条件和经验的课题组,申请某一课题的某一部分较为合适。
3.初次申报课题,可申请自选课题、专项任务项目和不在资助范围内的课题等,如果此项课题立项把握较大,还可为日后申报招标课题打下基础,但申报这些课题最好要有前期研究成果。
4.申报材料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部分宜用粗黑字体显示,以引起评审专家的注意。
5.课题申报相关参考文献的引用应该恰当,应注意发表的时间、页码及期刊的权威性。
6.如实报告研究工作基础、装备条件、技术力量,以及工作进度安排,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实事求是地予以说明。
面向实践,敢于探索,以特色求发展。
今天主要向同志们汇报一下2003年的工作。
一、防抗“非典”工作
这是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做了7方面的事情:
1、根据学院整体安排,结合本系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2、编写了“非典”时期班主任工作一日流程,规范了工作内容;
3、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教职工和学生文体活动;
4、狠抓宿舍卫生,连续6周排名学校第一,彻底改变了六系的宿舍卫生面貌;
5、积极联系家长和离校学生,撰写了“致离校学生及其家长的一封信”,组织开展了“一封家书报平安”活动;
6、制定了针对性措施,严厉整顿教学秩序;
7、配合学校在路口值班2个月。
二、教学工作
日常教学及教学常规工作一直由谢建国同志具体负责,我很少操心。主要做了三件事:
1、4月份,确定了我系教学计划调整的十条原则;
2、9月份,组织了新生专业教育;
3、11月份,制定了我系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重点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优化、提升现有师资存量为主导,以构建特色为突破口,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生存能力的应用型高等财经管理人才。
三、科研工作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系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大提高。
1、2002年度学院资助的两个科研项目基本完成;
2、2003年全系新申报院级立项1项;教改立项5项;通过省级鉴定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参加省级课题1项;
3、2003年全系共出版论著4部,15人参编,16篇。
四、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成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项职能,上半年学生工作的主题是:“健康”与“秩序”,下半年学生工作的主题是:“学风”与“规范”,下半年主要做了5件事:
1、迎新生。今年六系创纪录的获得了军训、内务双先进;举办了迎新晚会;
2、学生会换届,组建了第一届学生会,成立了两个学生党支部;开展了学生干部培训,加强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3、打击“三虫四害”,严厉整顿学风;
4、通过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第一课堂的内容,组织了学习经交流会、省级优秀学生报告会;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了班主任培训,撰写了班主任工作手册。
五、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年来,系党总支以团结人、凝聚人为工作着眼点,以发挥“三个作用”为目标,主要做了3个方面的工作:
1、思想建设:将思想工作寓于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中,力戒形式主义,追求实际效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较好;
2、组织建设:9月份党总支进行了换届选举;全年发展党员37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25人;注重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
3、作风建设:根据“非典”时期的表现,处理了两名学生党员,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党性党风教育,效果比较明显。
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
2、科研方向不明确,缺乏骨干力量;资金到位少得可怜;
3、专业建设思想仍未达成共识,存在等靠思想,存在走样现象;
4、学生工作专职干部严重缺乏;
1引言
基因工程教学内容表现为:前半部分主要学习基本的基因操作工具及方法,后半部分重点掌握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表达方法,故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应用性,且后半部分教学内容突出了实验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统筹能力。根据多年对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跟踪及反馈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基因工程课程后半部分教学内容掌握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部分实验设计及流程,在课堂教学连续性不强,使得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点;(2)部分抽象知识点及综合知识点较难理解和掌握;(3)课后对相关文献看不懂,难以理解其中的实验设计思路及结果与所提科学的因果关系。以往的基因工程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法,即采用讲授、谈话、讨论法和演示等方式开展教学[1]。传统教学法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引导、启发等方面相对不足。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科研案例教学法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降低了理解难度[2]。此外,科研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实验设计、开展流程,并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对实验结果的阅读能力,进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3]。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2014年至2018年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共有7个自然教学班,调查对象从7个教学班随机抽取,每个班级20人,共计120人。
2.2调查方法
在原核细胞基因工程、酵母基因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教学章节采取案例教学,在动物基因工程教学章节采取传统教学法。学期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考察科研案例教学法是否对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2.3问卷结果
学校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采取“1+1”教师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师发展。这两个“1”,一个是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一个是镇及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两个“1”直接为校长负责。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负责制,是鄌郚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我校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