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篇1

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曾说:“一个人在美德上达不到一定标准,无论他的才华如何,绝不能称他为有见识的人”。当代大学生不但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技能,应兼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德才兼备者才是合格人才。

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塑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和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民办高校的德育课堂与专业课相比,明显存在“两低”现象:一是到课率低。到课学生普遍不足75%,少数班级甚至达不到50%。二是听课率低。酣睡、聊天、听歌、玩手机成了课堂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一直认真听课的学生则寥寥无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呢?

一、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无兴趣,认为不重要

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院校生源多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有些甚至是靠“广种薄收”和“补录”的生源,文化底子薄弱,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既不用像英语、计算机那样考试定级,又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帮助就业,学之无用。

2、教师教学无激情,教学效果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还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兴趣,而当前民办院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学目标不坚定:高校德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致力于使当代大学生既有才又有德。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人为的将它们进行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但一部分教师有这样的心态:我是学科教师,那么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这种论调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也淡化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角色职责。另外德育教育较之升学、就业等显性目标,该目标弹性和隐蔽性较大,难以量化考核,也难以看到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德育课教师难以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不免滋生“讲好讲坏一个样”的敷衍想法。

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些学生反映不是不想上思想政治课,只是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个别教师教学内容不新颖,课堂上照本宣科,自言自说,互动性差,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形同催眠。在教学方法上,个别教师“满堂灌”,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学习效果难以检测。

考核方式不全面: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德育课“一卷定高低”的考核方式过于死板,而且题型单调。还有些同学抱怨,老师在考前大多划好范围,并且“阅卷从宽”,学生只需期末考试前“抱佛脚”即可,平时认不认真、听课不听课一个样,毫无压力。

3、学校管理不得法,手段单一化

首先,学校里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升就业率,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德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时量少。其次,师资的配备不科学。多数民办院校德育课师资偏少,教师任务繁重。有些院校将德育课合班授课,学生人多嘈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将德育课教师的考核与专业课教师“一刀切”,而忽视客观因素的影响,习惯从老师身上找原因,挫伤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4、社会环境巨变,价值观念滞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已无法解释,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讲,容易造成道德价值观念的真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容易陷入对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上的两难境地。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如医学生进入临床的见习和实习阶段,随着与病人和带教医生的深入接触,他们对医疗行业的种种不正之风逐渐有了切实的感性认识。面对少部分医生的吃、拿、卡、要以及不负责任地开大处方、大检查项目等现象,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往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加强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无论学生以前的表现如何都应该相信学生是能够成才的,因此教师对文化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的态度也不应有所偏差。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尊重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讲解道德修养对一个人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提高个人的魅力,“尊其师,学其道”。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坚定教学目标。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美好修养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是所有教师的本职职责。当然学生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依靠外在的传授和灌输完成的,而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课要彻底摒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唤醒他们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发展的目标,自行确立行动的方案。使德育课成为外在价值引导与内在自主建构的统一。其次,要灵活教学方式。任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中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问题,强调培养自主能力。切忌照本宣科,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等教学资源。

3、灵活学校的管理手段

学校的行政机构要采取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方法,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而不是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首先要改革学生管理,同时注重班主任的培养、帮扶工作。其次,学校要给予德育教学以充分的重视,应杜绝课程开设与课时量增删的随意性,同时应变更四节连上、合班上课等令师生身心俱疲的不合理安排方式。再次,重文化熏陶,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4、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课堂上空乏无力的说教造成大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加上中国入世后,各种价值观、思潮的流入,大学生由于自身自控能力差,对于各种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免疫力不强,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能力较弱,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迷茫问题,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客观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解决此矛盾,应拓展和发挥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功能,营造有利于道德教育实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制度的德性建设,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社会环境保障和支撑。

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联合起来关心与支持。只有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加强内涵建设,拓宽民办高校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篇3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公共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体魄,充分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求,相关学者说过,教育除了具有社会性,还具有一定的生命性,对学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提出生命教学的理念,就是让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直面生命体,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将生命健康和运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从根本上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不再以竞技体育为主,重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严重缺乏锻炼的机会,这就导致社会上的亚健康人群逐渐扩大,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生才能在毕业后以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运动能够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使学生具备勇敢、坚毅、果断的品质,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1)在我国体育课程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确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时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不能明确的确立教学目标,高校所有的体育课程都要将全面提升育人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大部分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就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程式化和笼统化。高校在制定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就导致公共体育教学得不到创新,并且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只强调学生对传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公共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不到良好发展。(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优化,改革后的公共体育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虽然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各大高校之间的公共体育教学成绩和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增加了部分内容,但是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公共体育教学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让学生锻炼身体的目标,无法增强学生的体制,并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实施到公共体育教学实践中,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公共体育课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只重视传统教学,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和优化,这就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低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3)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考核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考核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有误、考核标准不科学等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考核仍然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这种公共体育考核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定,这就导致公共体育考核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学生再参加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为主,在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这就导致公共体育考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在对学生的公共体育成绩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最终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统一的标准考核下,都是以最后的分数为标准,这对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考核失去真正的意义。高校公共体育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标准存在弊端,这就导致高校公共体育考核结果不科学不准确,无法让学生信服,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效果不佳。

3、改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健康,让学生理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意义,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的身体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重视体育活动质量的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得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教师要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掌握公共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锻炼计划,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2)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适当的进行角色转换,将主导位置进行互换,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点、行为习惯、体质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还要在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基础上。加入一些流行的课程,这样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可以在篮球课程教学中加入舞蹈元素,这样能使学生在高强度的运动中感受到乐趣,使得高校公共体育的实用性更强。教师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3)高校公共体育考核制度应该尽可能的公平公正,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采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完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阶段性的评价,然后再进行期末总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实用性。由于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受先天条件的影响较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共体育考核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对先天障碍者应该特殊考虑,对其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除了让学生参加公共体育课程之外,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公共体育锻炼进行评价,并将其详细的记录下来,定期对其进行总结,找出学生公共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总结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公共体育教学和时代接轨,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改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弹性化,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对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力求从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成绩。

作者:王昕光 赵勇 单位:1.太原学院 2.尧都区临钢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高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

[2]钟伟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时空,2015,(15).

[3]蔡瑶.高校公共体育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5,(13).

[4]叶明.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40-01

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师担负的几项职责,这些职责大多数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来履行。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智育教育,而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1]因此,应该把高校教师的德育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同时更要把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本文选取部分海南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海南体育教师师德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海南高校体育的健康成长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了师德、师风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率80%。

1.2.3 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有效筛除,剔除无效问卷20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海南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

2.1 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主流较好

海南省体育教师的政治方向明确,有71.62%的教师肯定了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质,65.24%的教师认为海南体育教师爱岗敬业,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和为人师表方面持肯定的人数都在61%以上,只有责任感一项低于61%。从总体上讲,海南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年提高,例如,据2011年统计显示,琼台师专体育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0%,他们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2.2 海南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访谈可知,目前海南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以下从三个方面方面进行阐述。

2.2.1 思想素质

大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加上一些学校管理部门监督不严,个别青年体育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校外从事副业,而在自己的教学中马马虎虎,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对此表示不满。工作中,有的连基本的教学大纲都没有,上课没有教案,有的停留在传授一般陈旧的知识内容,没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无心致力于教学教改的研究。有些老师纯粹教书,不育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一概不管,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有些学生在堂课上吸烟、嚼口香糖,教师都置之不理,完全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虽然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现象,但反映出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无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学生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2.2.2 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水准、思想行为、言行举止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人品、道德及行为习惯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象牙塔里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认知较少,充满好奇与新鲜,而有些教师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带到学校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另外,有的教师不讲诚信,心浮气躁,为了评职称,想尽办法弄虚作假,不讲学术道德,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2.2.3 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向学生传播准确无误的体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和渠道。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就会对学生教出错误的体育知识,甚至造成延误学生的前途或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根据访谈得知,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安排好课的负荷和密度,有些教师身宽体胖,基本的动作示范能力达不到,讲解不清楚,普通话不标准,上课期间只能请学生做示范。在教学、科研上敷衍了事,不求质量,有些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得过且过,工作浮躁。[4]

3 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及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些还没有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一些旧的观念、模式、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各种利益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2]

不少青年体育教师不顾职业道德,甚至不顾个人的自尊与人格;在价值取舍上以个人为本位,意识形态上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如果以上行为影响了学生,将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在教师职业中,青年体育教师在自律上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应该引起青年教师的注意。

3.2 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在高校已经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各种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这无疑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学研究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引进师资队伍的工作中,只注重高职称、高学历,而忽视了对道德素质的考核。在调查和访谈中可知,以上是每所学校的共性,但是体育教师由于专业的特点,对师德教育更不屑一顾,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主流较好。

(2)少数青年体育教师政治思想上不够成熟、道德水准不高、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道德责任感、敬业意识淡化、个别教师学术风气不正。

4.2 建议

(1)构建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引导体育教师正确处理干事业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3)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树一,何建华.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70-7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64-03

一、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会计诚信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与之相关的会计伦理亦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提高会计职业群体的会计伦理素养是化解会计诚信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提高会计职业群体的伦理素养,伦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会计伦理本身属于非正式约束的一部分,它是基本的非正式约束——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等在会计职业的集中具体体现。非正式约束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不易移植性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非正式约束的特性决定了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安排可以对其施加影响,但不可能作为外生变量决定其变迁路径和方式,非正式约束的变迁往往需要个体改变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习惯来实现。通过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觉悟,是改进会计伦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伦理的基本原则、正确的伦理分析方法,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提高自身的伦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明辨是非,主观化解会计伦理困境。会计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伦理教育(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伦理教育(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在高校,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起点较高,在会计实务界的职业地位比较重要,他们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伦理水准层次和伦理选择倾向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的会计伦理教育的价值愈显重要,高校理应成为会计伦理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改善我国会计职业界的伦理现状。接受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定型的时期,其道德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加强会计伦理教育具有很大的效果。笔者认为只有把会计伦理的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建立系统的会计伦理教育体系,否则会计伦理教育的效果和目标将大打折扣。

二、我国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的现状——以广东部分高校为例

1.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随着对会计伦理的研究的推广和深入,会计伦理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会计职业界的重视。虽然我国会计伦理教育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长,会计伦理教育问题也受到极大的关注。近年来,财政部和会计职业团体都要求将会计伦理教育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众多专家学者对于高校会计伦理的在校教育也提出不少的建议和要求,但具体实施并不尽如人意。为研究高校本科会计伦理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下半年在广东省高等院校范围内对会计专业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主要是2013届毕业生)以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具体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其中各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会计伦理内容讲授方式等问题主要通过访谈进行了解,而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对伦理和道德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关于对会计伦理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关于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的有关情况的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6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会计教师和高校会计专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意识,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这得益于高校对传统的德育教育和一般伦理教育的重视。但与之相反的是,高校师生尤其是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会计伦理认知水平较低。高校教师虽然对会计伦理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和深入。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很多老师对会计伦理的含义也只有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把会计伦理等同于会计职业道德,并且很多不太重视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进行会计伦理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而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的会计伦理知识和伦理感悟,伦理分析和决策能力较差,这是高校会计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总之,我国高校会计伦理教育依然存在起点低、目标模糊、涉及层面窄、流于形式等缺陷,会计伦理教育实施效果较差。

三、我国高校会计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本科会计伦理培养目标缺失。高校也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这种定位本无可厚非,但是高校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无能在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计划设计和实施上都比较重视操作和应用技能的讲授,而忽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伦理教育很难获得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未把对学生的“德”的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而据此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重技能而忽视伦理道德的,会计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缺失,这样是无法在伦理困境中做出合理的伦理决策的。假如这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极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笔者认为不管会计人员是主动还是被动做假账,只要参与了都可以认为是失德的行为。假如所有的会计人员都能严格遵守职业伦理规范,主动抵制造假,也没有那么多的上司会强迫会计人员做假账或向报表注水了。所以会计伦理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会计诚信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等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中也有开设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介绍一般的伦理知识,无法同会计职业伦理紧密联系起来。少有学校专门开设会计伦理教育的课程,甚至连最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课程都没有开设。笔者调查的广东几所高校除了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针对本科阶段开设有专门的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外,其他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但即使开设也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而全国会计本科专业开设有与会计伦理相关课程的也不超过全部高校的40%,这个比例远低于国外,而且开设这门课程的只是针对国际班、基地班、ACCA创新班等培养国际性会计专门人才的专业。另外在课时的分配上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学时不够,教师没有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会计伦理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培养计划当然无法引起教师对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视,学生也无法在课堂系统的学习中获取会计伦理的认知和思考。

3.会计伦理教育的教材和内容缺乏。由于高校会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只重视会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针对本科层次的与会计伦理相关的教材是相当稀缺的,目前可供高校采用的会计伦理教育的教材大约有6本左右,但主要内容和编排大同小异,主要是关于伦理和伦理学、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企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内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框架结构与行为规则结构、会计职业伦理的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惩戒、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等内容,关于伦理分析和决策的内容涉及较少,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课时的限制,更多的是侧重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伦理与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等内容的结合也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但是我国高校的这些会计专业教材很少有提到会专门介绍相关会计伦理知识的。

4.会计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目标决定教育手段和方法,尽管高校会计伦理教育(更确切地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有: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的“一言堂”方式为主;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课堂之外的教育往往热衷于职业道德知识的竞赛;对课堂上传授职业道德知识在提高会计职业伦理中的作用抱有过高的期望。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把德育等同于智育,把道德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为此贯穿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同样是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的那一套。这种忽视学生内在需要的教学方法,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伦理感悟性。

5.会计伦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我国高校研究道德理论的教师懂会计的少,而研究会计的教师精通道德伦理教育的也不多,而能把会计知识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讲授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源于我国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就不重视会计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自身也不重视会计伦理知识的更新与研究。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几所高校的会计教师很少有研究会计伦理的,有些教师简单认为会计伦理就是会计职业道德,因而没必要专门开设课程进行讲授,有些教师甚至对会计伦理的定义和内容都不是很清楚,这样当然无法在平时的授课和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会计伦理的知识,或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会计伦理教育。

四、加强高校本科会计伦理教育的对策

会计伦理在校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重大缺陷之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伦理教育。

1.由职业团体或教育主管部门确定道德教育的强制性地位。国外许多会计师职业团体基本上都将道德教育作为行业准入的一个机制,并且又得到教育团体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准备进入会计师行业的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学校期间选修道德教育的课程。我国的职业团体和教育团体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会计伦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行业准入条件或课程必修课程,并规定一定的学习课时记录,除了现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学习和考核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外,更高层次的助理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也要增加会计伦理学习与考核的内容。这不仅在形式上使更多的学生研修道德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导向,让学生在心底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后者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2.明确会计伦理教育目标,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目标。我国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伦理教育清晰定位为学历教育目标之一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使本科会计伦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会计伦理教育目标可设定为“提高伦理教育的知识”和“开发伦理的感悟性”两个目标,并循序渐进地来达到这两个目标。因此,期望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整合实施伦理教育的内容。具体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价值观教育、会计职业伦理和道德标准教育、能力培养。

3.改革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国会计专业的伦理教育的情况,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我国高校目前针对道德修养教育已开设思想道德修养、道德与法以及政治理论等德育课程,但是这些德育课程与专业结合度不高。所以需要单独开设一门企业伦理或会计伦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次,会计伦理意识的形成和伦理感悟性的开发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伦理分析能力以及能力决策能力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会计伦理教育绝不是一次性的教授课程就能达到其目标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会计伦理教育是贯穿整个会计教育过程的始终的。再次,也可以将会计伦理的内容融入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来,并作为各门课程必须讲授的内容之一。

4.加快会计伦理教育的教材建设。会计伦理教材建设一方面需要完善会计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突出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更新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材内容中要将有关的会计伦理分析和伦理决策知识穿来,这样也可以引导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伦理知识结合起来,更能引导学生自发进行相关的伦理思考。

5.创新会计伦理教育教学方法。要培养品质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法规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上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邀请实务界讲座或参与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地结合起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伦理的兴趣和会计伦理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高效会计伦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元驹.关于会计伦理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会计之友,2011,(11):4-7.

[2]许家林,杨海燕.伦理学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2011,(2):4-6.

[3]丁方飞.高校会计职业伦理教育:价值与体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3-114.

[3]吴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9.

[5]付永生.会计定义的伦理学思考[J].财经界(学术),2008,(11).

篇6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覆盖延展,其课程体系也不断融入新的理念与内容。休闲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分子,其教育价值也同样在高校领域得以体现。可以这样说,休闲体育在高校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体育健康学的基础性普及。

一、休闲体育教育内涵

休闲体育,即选择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支配,在兴趣导向、个人需求基础上,自行参加体育活动以愉悦身心、提升体育素质及生活质量的锻炼载体。其价值在于增强人体健康程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联合国卫生与健康联合组织(HHC)指出,休闲体育有利于人们文化素养的塑形,对生活交往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规范价值[1]。休闲体育教育,即指在适应人类休闲诉求的同时,采用参与性、互动性活动作为形式,不断引导其养成健康、向上的休闲认知与方式,从而提升其生活健康度,发展健全人格。

二、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休闲体育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分支。其在巨大的学业竞争与就业压力下,对学生身心缓冲价值很大。不过,从目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现状来看,鉴于多方面的原因,其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1.教育重视度不够

当前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参与存在较大的需求与满足差异。尽管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开展得到了不少教育专家的力挺,但是缘于重视度的欠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一直处在滞后状态。早于上世纪末,我国中山大学一些研究学者就认为,可以适度考虑创立休闲娱乐教育专业。而经过近十年后,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才开始进行专业设置,定位休闲体育专业并制定招生计划。这种高校教育对体育的偏颇理解,促使体育休闲教育类人才十分匮乏。同时,几近停顿的休闲体育教育并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等,高校间的专业课程定位也存在随意现象,这都使得休闲体育教育发展不够规范。

2.课程设置不科学

从现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的重要程度要远超过休闲体育。体育教育必须倚赖于课程设置。故而,休闲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且不少高校将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修学方向定位在了体育旅游上,至于休闲运动技术、休闲体育推广、娱乐化体育普及等课程,则显得较为稀少。而且,随着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修正与完善工作也较为欠缺。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自主动手能力欠缺等等,都极大地影响了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外显。

3.硬件建设不完善

体育教学,离不开实际操作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必须遵从。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一样,其需要足够完备的硬件设施来支撑。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设施建设重心在于竞技体育,休闲体育教育则缺乏足够的教育场地、专业的器材设施等,而一些非体育类大学情况则更加糟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逐步深入,高校体育器材建设与之严重不适应,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这也导致了休闲体育硬件建设被长期忽略。

4.师资力量不均衡

受体育教育发展形势影响,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人才引进与培养也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休闲体育教育质量。不可否认,我国休闲体育研究者们在此方面付诸的努力与能力。但是整体来看,休闲体育教师队伍严重不均衡。一些高校,能够入职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捉襟见肘,且知识体系不规范,教学水平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据调查,约有40%的大学生对现有休闲体育教师水平存疑。

三、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教学对策定位

对现实发展进行辩证性认知与归正,是对休闲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弥补。高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休闲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有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才能焕发更大的生命力。

1.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转型

高校公共体育课属于必修课系列。其广泛的覆盖面,让体育教育拥有了足够夯实的基础。故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转型发展,有利于休闲体育课“借力发展”。①指导思想:促进体育课程技术休闲化、体制休闲化、健康休闲化发展。②课程设置:适应大学生时尚、休闲需求,设置高尔夫球、普拉提、保龄球等休闲体育课程与项目。③教学强化:统一实践教学依从――教学大纲,加强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与自主性,推动休闲体育的高效、普及式发展。

2.营造浓厚休闲体育氛围

在校园文化中,休闲体育拥有着重要的文化色彩[2]。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大学紧张、高压的学习生活增添闲适色彩,且可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在学习间隙,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去,要不断通过多彩丰富的休闲节目来缓释学业就业压力,调动其学习兴趣,助力休闲体育教育普及。此外,设置专门的休闲体育部门,加强专业研究;开辟专业的休闲体育欣赏与竞技等,都可让大学休闲体育氛围愈加浓厚起来。

3.完善休闲体育教育设施

休闲体育教育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学校及教育者三方合力完成。要积极谋求政府对休闲体育的划款支持;高校可借助社会融资渠道来提升设施建设成功率,依照“共资、共管、共享”原则进行合作;高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则需要对器材采购、器材运用、器材维护等方面担负起责任来。

4.全力培养休闲体育人才

在高校,休闲体育人才主要是指教育者与管理者。要注重休闲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夯实,要求从教该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专家式”培训,定期进行自我反省与学习;要注重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负责该专业的理论研修工作,争当专业领头兵;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从而推动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四、小结

休闲体育,之于教育既是平台,又是途径。广大的高校要坚持体育教育均衡式发展、交互式发展。只有不断借鉴,公平化竞争环境,体育教育的各分支才能在不断的生存压力下得以壮大与发展。这也是休闲体育竞争的资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夏华龙.休闲体育研究综述[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9).

篇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8

2. 彰显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就首先强调了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高校舞蹈教育的教育效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要提高高校舞蹈教育的效率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要从舞蹈教育本身出发,开设相应的舞蹈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并完善教育制度,让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起来并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

3. 反思舞蹈的对外交流。作者认为舞蹈的对外交流是扩大我国舞蹈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方式,并在书中列举了北京舞蹈学院组织的一系列舞蹈对外交流。例如“中国古典舞的美国之旅”以及“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学术研讨会”等,作者在介绍这些舞蹈的对外交流中并没有仅仅沉浸在我国舞蹈走向世界的喜悦中,更多的是通过总结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及时的发现舞蹈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作者在“中国古典舞的美国之旅”中看到的不是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出来的别样火花,而是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一种不正常消费倾向,他认为百老汇+好莱坞+迪士尼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符合大众口味的独特表演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诠释舞蹈的精神和文化。所以,舞蹈的对外交流所产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中华舞蹈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现在相关领域中所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我国的舞蹈教育起到帮助。

4. 梳理中国舞蹈史。作者在讲解舞蹈在高校的教育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舞蹈本身做了详细的介绍,从舞蹈的发展史到中国舞蹈的发展状况,从舞蹈的专业理论知识到对具体舞蹈作品的讲解和分析,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业界对舞蹈教育的研究状况和舞蹈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发展情况。在《高教舞蹈综述》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舞蹈作品,对他们的创作意图和编舞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舞蹈教育在高校中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篇9

一、知识产权教育相关概念的厘定

1.知识。知识在知识产权中称为知识产品,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与民事权利的其他保护客体相区别,知识产品具有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其一,无形性。知识产品不具有物质实体性,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其二,非消耗性。知识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将具有永续性,永远不会消亡。其三,可共享性。知识产品作为信息,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或再现。

2.知识产权。英文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翻译为智慧成果权。根据通说,它是指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TRIPS协议,其范围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这是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知识产权是指广义上的知识产权。

3.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和教育的不同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授课、讲座和培训等,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知识产权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全体高校学生为对象的以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二是以培养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教学研究人才为目的专业教育。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

1.知识产权教育是当今国际竞争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竞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如美国建立了以各法学院教学为主导,管理学院、工学院研究为辅助的知识产权教育培养体系。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在英国,小学、中学和大学已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是主力军,但在知识产权普及与专业教育方面,仍处于启蒙阶段。

2.知识产权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和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总体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教育明显滞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创新历史重任受到阻碍。

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经验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症结还在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因此,高校应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探索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新机制,研究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新理念,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智力储备和知识支持。

三、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规定,知识产权法作为14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律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一般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始,共开设50~60学时。除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北京等地的12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选修过知识产权课程的学生不到所在学校学生总数的5%,知识产权普及程度非常低,效果也不理想。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知识产权教育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崇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知识产权教育。我国党和政府也重视和关心知识产权教育,教育部于2004年11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其目的在于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但在微观层面,知识产权教育并没有统一的目标,从国家到社会到高校,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思路。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全国12所重点高校进行的知识产权教育情况调查的数据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领导、科技管理人员和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知识产权是法律概念,知识产权法是法学学生修的课程,与其他学生关系不大;没必要现在就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等工作中需要时再学习也来得及等。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学校往往就忽略知识产权教育,或者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2.知识产权教育理念落后,内容肤浅。教育理念落后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的倾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知识产权教育不仅包括著作权、专利权等法律规范的传授、讲解,更应注重知识创造、管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熏陶。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教学,知识产权法又偏重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知识产权教学,而对现代工业产权关注不够,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创造等内容更是忽略不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知识产权教材选用也大一统,不注重学生的特殊性。

3.知识产权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据调查,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只有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高等院校采用多媒体、英美案例法教学,其他大部分都采用原始课堂灌输式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除少数高校采取知识产权竞赛、学术论坛等形式外,大多数高校学生仅仅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或媒体新闻等进行学习,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是近乎空白。

4.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质量难以保障。据笔者调查,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要。据统计,在我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十多所高校中,专业教师总体数量不超过500人,其中接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的很少,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博士学历背景的更是凤毛麟角。现有教师精通法理,研究能力较强,但普遍缺乏实践训练。知识产权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缺乏既懂法学又懂科技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成熟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对策

在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当前我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明确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培养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教育新体系。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区分培养通识人才的普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笔者建议,就通识教育而言,除了法学类专业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外,应为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课时可以因校而异,但国家应规定不低于16学时为宜,开课学期可安排在大三之后。就专业教育而言,笔者建议在法学学科中增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增加知识产权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提升知识产权法在法学中的地位,加速培养各种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

2.加强师资培训,建设知识产权教学团队。第一,组建中国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中心,对现有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教师有步骤地加强培训和提高;第二,高校应引进大量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如知识产权专业海归人员或具有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人才,使其成为知识产权教育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第三,引进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如校外优秀的专利机构人员、知识产权律师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篇10

高校开展成人教育管理是为了使得那些在职人员、无业人员还有技术人员能够继续学习下去,让他们在教育上取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得中国的教育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在现今倡导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人教育到底在教育界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成人教育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怎样去解决呢?

1什么是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区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是不限年龄以及性别。通过成人教育这个过程,使在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可以增长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学习新的技能,转向新的工作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让他们得到升华,从而在另一方面培养了更多的社会人才,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不足

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的教育质量由毕业生的质量为标准的“产品”的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部分组成。然而许多的高校对于成人教育的教学中都是运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学习,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在学习计划、招生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计划上只是在普通教学的模式下做了一些修改,并不适合成人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读课本,把课本上的内容都讲下来,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老师就讲解新的教学知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日复一日,学生不懂的知识就越来越多,从而达不到高校成人教育的目标。

2.2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偏低

现今,许多高校还在以传统管理方式对成人教育进行管理,不能够为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在黑板上做着笔记,学生在下面用笔飞快的抄着笔记,跟着黑板上笔记的速度,并不能很好的消化知识,缺乏对多媒体的运用。在排课、考试、成绩等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的管理上缺乏信息化的搜集渠道,信息的整合都是依靠人力,信息的储存依靠纸质材料,缺乏信息的共享性。成人教育机构并没有注册自己的网站,实现不了网络上的教学和成人教育的评价。在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上偏低,会使得学习的知识片面化。

2.3成人教育日常管理不到位

成人教育的管理松散,没有形成严谨的规章制度。因为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省事或者是时间的不充足导致许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通过就发给了各单位执行,因为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法性,使得高校很难实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有章不循,管理的随意性较强。成人教育委托学生委托各个院系管理,出现个别管理人员因为利益而违反规章制度。成人教育要实施科学的管理,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针对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齐全、结构严谨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2.4成人教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成人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在成人教育的评价方式上要有一套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但是现在的成人教育的考核方式及其的单一、而且缺乏科学性。对成人教学学习的评价和考核单一,对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质量的对策

3.1创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

在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必须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成人教育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成人教育的管理上应该适当的对权利进行下放,建立和健全各种力量参与管理的机制体制。现今的成人教育已经被社会慢慢的接受,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人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以测试作为学生学习的标准,不能够准确的衡量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所以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提升学生学习得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素质。

3.2重视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

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在思想上和教育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思想上较普通教育的学生成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看待事情会从多方面考虑,在事情的处理上有条不紊,所以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足够的深度和高度。

3.3注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多种模式并存的教学模式。成人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课程模式以及教学模式上。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单一教学模式,要加大学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创办高校-企业办学模式;加大高校与高校间的合作,加大高校与其他培训单位的合作,创办高校-单位的办学模式,实现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除了平时的课堂,还可以将教学深入到网络,通过课程与网络的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老师在课堂的讲解跟网络课后的巩固,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清楚。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学习的重视越来越高,对于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国家因此实施了许多教学的政策。成人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的决策,为了鼓励社会人士学习,国家在各个高校开展了成人教育的教学体系。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要加强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积极改善工作效率,端正工作的的态度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得成人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以达到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林梅海.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3,32(5):119-120

篇11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29-01

舞蹈欣赏课与舞蹈专业的教育不尽相同。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需要教师从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上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舞蹈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未能很好的发现、挖掘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疑存在一些缺失。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

1、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科学,严重制约了体育舞蹈事业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因此,在教学策略方面,一些老师认为教舞蹈会跳就行。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味地自己表演。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学习效果比较差。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根据笔者对国内一些高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年轻的教师占少数,而40岁以上教师占的比例则比较大,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这不符合当前舞蹈教学的要求。在学历方面,教师中本科学历占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左右,专科和中专学历却超出半数,由此看来,教师的学历结构还是不容乐观的,低学历的教师需尽快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最后,在硬件设施方面,虽然各学校基本上都有舞蹈教室,也能够保证舞蹈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是在低水平的标准上维持舞蹈教学。服装和道具的拥有量比较少,满足不了现在的舞蹈教学和演出的需要。

体育舞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考核方式、方法;也应根据体育舞蹈本身不同舞种具有不同风格的特点分不同时段进行教学,相似风格的舞种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2、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2.1舞蹈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舞蹈课的内容应以交谊舞和国际标准舞为主。交谊舞简单易学。属大众体育舞蹈。是国际舞的基础:而国标舞则有严格的规范性,难度很大,属竞技体育舞蹈。因此。舞蹈的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相关要求:先教交谊舞,再教国标舞,这样既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学后的再实践活动,又有利于以后提高国标舞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舞蹈各个舞种之间的风格、运动特点具有相似性的这一特性,合理安排风格相似的不同舞种依次进行教学。从而断绝教学内容出现跳跃性展开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因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造成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情况发生。

2.2舞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贯彻教与学的纽带和媒介,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只有根据其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并结合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进度目前多数舞蹈课教师教学经验尚且不足,相对于其他课程处于探索初期,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少,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逐渐丧失。严重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

2.3舞蹈的师资力量

舞蹈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教师在舞蹈、音乐以及身体素质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舞蹈是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现在任舞蹈课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该项专业的学习。有的舞蹈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进行舞蹈教学的,有的教师是经过一段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的,所以我国目前的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非常有限,直接影响舞蹈的教学工作在各大高校的推广与实施。所以,就要求高校舞蹈教师应加强舞蹈课专项进修,提高舞蹈技术与知识水平。以便满足高校舞蹈课的需求,为高校舞蹈课培养高素质的专项人才。

2.4学生的学习时间

舞蹈是一门系统、复杂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教学时数,比较难掌握好舞蹈的动作要领,无法很好地熟悉舞蹈的技术风格和音乐节奏;舞蹈的动作具有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舞蹈技术动作的复习与巩固,就会对新学的舞蹈技术动作产生遗忘,更加难以掌握。所以。只有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练习舞蹈技术动作的时间,适当增加舞蹈的课时,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以开设一些舞蹈俱乐部、训练班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强化、巩固舞蹈的技术动作,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进而能够熟练地掌握舞蹈技术动作,有效地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3、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对策

3.1编写适合的教材

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都在18-20岁左右,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在训练过程中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以及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以及从中体会出舞蹈内涵,精神和审美、理。因此,高校舞蹈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比如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精力容易集中,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强等优势。所以高校的舞蹈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

3.2在课堂上加强舞蹈鉴赏

高校的舞蹈课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舞蹈赏析,让学生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当学生学会对―个作品如何做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3.3从专业特点的角度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我国基础体育师资力量培养的重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得尽快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自有其不言而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