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篇1

1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教师心理状况,笔者用一年多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的桂林和柳州两个城市的26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随机检测。总共l出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7份,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中职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比例远远高于我国普通人群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在有心理障碍的教师中,62.37%的教师患有“轻度心理障碍”,36.77%的教师患有“中度心理障碍”,而4.59%的教师心理障碍已经发展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

调查显示,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中,教学热情不高、讨厌学生、很难找到工作目标、职业成就感低;生活中脾气暴躁、对他人要求高、幸福感较低、价值观偏失、不能客观的评价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等等。

2 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超负荷工作的压力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中职教育及其重视,中职教育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中职教师的师资力量却没有显著的增加,导致中职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学校只好把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压到教师身上,以此来来弥补师资力量缺乏的困境。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职教师的课时量严重超标,一天要上四到六节课,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花更多课余的时间去备课,额外增加了工作时间,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而且中职教师除了日常的上课、批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外,还面临着许多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比如既要进行上岗培训、教育培训、英语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等,还要不断充电,来应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还要积极准备各种学术比赛和指导学生比赛,在仅有的闲余时间还要去提升学历,应对学校考核以及班级的日常工作。各种各样的负担都强加在中职教师的肩上,使他们只能生活在工作中,无暇去享受生活,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将精力用到自己的家庭上,自己的亲人上。无疑,这些不但给中职教师的身体上带来种种职业病,还容易使中职教师的心理滋生对家庭对亲人的愧疚感,产生忧郁、繁杂的心理,造成精神问题。

2.2 职业竞争的压力

只看分数,一直是教育界的诟病,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难以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大部分中职学校同样只注重分数,以分数论英雄。教师的工资、晋升机会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实行排名淘汰制,所以教师不得将工作重心放到学生的成绩上。学生厌学情绪越发高涨,中途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很大程度上又给中职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学校监管机制的不健全,教师涨工资、评职称以及考核评优的公平性缺失,使中职教师产生挫败感,增加了烦恼,对工作的积极性丧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3 家长、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目前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将孩子视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期望很高。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绝大是溺爱,使得孩子的各方面品质的发展不够完善,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大,所以将老师作为孩子的救世主,而且家长对成才的理解也只是在分数上,加上中职学生学习自制力较低,导致成绩很难达到学生家长的心理期望,家长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教师,使得教师对教育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的,独木难支的精神压力。

当今社会将中职学生视为坏学生的代名词,对中职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偏见,这也影响到中职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看法,一旦出现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也视之为坏学生,漠视学生,放弃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引发师生间的矛盾冲突。而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冲动,报复心理较较强,对老师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使得教师产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巨大心理压力。加之中职教师收入不够,物价的飞涨给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子女的成才教育,父母的赡养,这样的现实问题也层出不穷,对中职教师来说犹如多座大山压在身上。

2.4 多重角色的压力

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角色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但要承担起传播知识的义务,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既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又是完成科研任务的中坚,还要充当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导致教师要在多种角色中互换,这些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有义务,往往给教师工作者增加了新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疾病的隐患。

2.5 表率作用的压力

古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要为学生做榜样。现代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同古大贤者一般,凡事都要有德,容不得半点马虎,时刻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导致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处处留心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教学中也会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屡教不改还不能发脾气的窝心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事,教师还得时时约束自己,不良情绪不能及时的疏导、发泄,强压在心底,教师过度紧张以及内心充斥着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往往会诱发中职教师心理疾病。

3 干预对策

3.1 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教师心理问题的治愈,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增进社会和家庭对中职教师的理解,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承担起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可运用现代媒体,在报纸上开辟专栏,在电视上做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诊疗机构,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并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师提供免费治疗。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记录,保证及时准确的判断教师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还要加强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教师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期望要切实可行,不可盲目要求教师,并且要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减少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心理压力。

3.2 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学校要加强对一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一线教师的关心力度。要进一步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通过多方面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进一步消除不公平待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师挫败感降低。要根据学校规模进行种职教师的任凭,进一步减少中职教师的课时量,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学校要加强职称评选、岗位晋升的公开性以及公平性,保障中职教师能够身心舒畅的去工作。学校要积极组织教职工联谊活动,可举报酒会、舞会、聚餐、趣味体育比赛以及郊游等等活动,不但可以增加教师间的同事友谊,又可以对教师的心理和身体上放松,降低教师诱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3.3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可不必过分在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尝试着主动去与同学交朋友,对于他人的评价不必刻意改变自己,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甚至厌恶的事;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充实自己;学会倾诉,在心情不好,工作不顺心就勇敢的发泄出来。积极的去帮助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要气馁更不要去歧视,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以教为主。要真诚的去对待同事,尊重同事的个性差异;多关心家人和家庭,家庭才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能够安度晚年,丈夫或妻子能够安心工作。并且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排压,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去适应工作环境,随遇而安,积极进取,保持身心健康。

3.4 调整情绪、平衡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教师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工资福利就相比较少,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心态,而如果这种心态不及时纠正,往往会带到课堂,带到家庭,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以及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教师要去积极调整情绪、平衡心态,回想自己踏入教师行业的初衷以及采用心理暗示、自我安慰的方法去排出负能量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3.5 转变机制、科学评价

教师扮演着众多角色,最重要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转变机制、科学评价。中职学校要转变机制,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以及课程的编创者,要使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具创造性,让教师找到自己的价值,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建立科W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创新能力,术业有专攻,将自己所擅长的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从而将工作压力转变为不断发挥自己优势的动力。

4 结语

现阶段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已经发展为心理疾病。所以,不但要去治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还要从根源上去解决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这就需要社会和教师去共同关注,一方面社会要引导大众去理解中职教师,有关部门积极重视,降低中职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则要让中职教师能够正确的排压,重视心理健康。从而保障我国的中职教育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篇2

 

关键词 治未病 老年人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2-0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in development of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community

GU Yiqin, GU Jinchun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health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with the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modern medicine organically to beneficially explore the grad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and gives a new meaning to “prevention of diseases”.

 

KEY WORDS prevention of disease; elderly people; health management

全国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10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331.02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1]。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渐被社会所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结合起来,引入到医疗卫生工作当中[2]。

 

1 社区老年人需要健康管理

老年人实施健康管理对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健康管理计划,美国人的胆固醇、血压水平和冠心病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张海侠等[4]通过对305名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认为加强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陈艳华等[5]对社区100名中老年人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1年,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老年人健康管理有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善慢性病的控制现状。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由全科医师和健康保险业以及健康体检发展共同衍生而来,特别是由于健康保险的推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健康管理的付费问题以及健康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目前健康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6]。

 

在中国,健康管理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是个新名词。一项对齐齐哈尔市500名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的调查表明,80.0%的群众对健康管理不了解;90.0%的群众认为自己很健康,没必要参加健康管理;19.0%的群众认为健康管理没有效果。当向被调查者解释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之后,59.8%的老年人表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7]。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不足,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健康管理,恰恰表明了老年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程度高。

 

2 用“治未病”理论探索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

在国外,健康管理在保险机构被广泛应用,有专门的健康及疾病评估模型和疾病改善资源库,并采用了处方化的健康信息调用模式。作为最早实行健康管理的国家,美国的“健康人民”计划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管理费用主要是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集团共同承担。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将健康医疗保险和预防性医疗等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但医疗保险费用仅解决人们看病的问题,缺乏整体的健康管理计划使得德国的健康管理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8]。英国的全民免费福利型医疗体制模式的优点是能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覆盖面广和基本免费的特性保障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同时降低了卫生总费用,然而维持资金庞大,经济效益和医护人员积极性低下等缺点也很突出[9]。

篇3

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素质的提高,职业安全健康已是劳动者和从业者的第一需要,我们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科技兴国,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标准制定和许可证管理等工作,推进职业安全健康事业发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0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二、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区和单位思想观念不适应,重经济发展的GDP和企业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采掘、冶炼、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和高危行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大,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健康工作滞后;由于煤炭和非煤矿山、化工等行业集约型增长能力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基础管理薄弱,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投入不足,技术生产管理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2.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职业危害防治和监管工作职责不明确,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些地区(市县)基本上没有单独设立职业健康监管机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职业危害防治和监管的要求。

3.从企业角度看,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不重视,基本上是重发展、轻安全,重效益、轻防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制度和措施,违规建设、违规生产、违规作业问题突出;甚至有的企业严重缺乏职业危害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基本上没有规章制度。

4.从劳动者自身保护方面来看,工伤保险制度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发挥作用不够,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干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维权。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举措

1.提高安全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

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们从事安全健康活动的安全健康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风气,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员工、企业、社会三层次,形成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围、舆论氛围,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健康。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从国家层面,加快劳动安全健康方面专业法规的立法工作,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各领域相关的法规、技术规程、标准,依法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行为,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制度、职业卫生安全的许可证制度的建设工作,把安全生产和健康管理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过加大科技投人来推进科技创新,从而运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善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面貌,从而使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能够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3.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目标管理原则,从企业法人、董事长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层层制定、分解目标,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考核标准。根据国家、部委、行业制定的《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标准。

规定员工安全健康行为规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册》,明确总要求、目标、职责等,为安全生产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汇报、分析、处理、调查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等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中。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意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安全生产、健康管理相关的知识、法律,提高自身意识,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人企业管理中,积极营造企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为培训的组织、管理、资源等提供支持,确保安全生产与健康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4.加强政府职能监管

篇4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65-03

近年来,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一个新的概念,已经引入我国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西方现代医学背景下产生的健康管理理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通过中医的体质测评,可以为疾病的预测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本文就如何将中医体质辨识融入健康管理之中予以简要探讨,以期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健康与健康管理

1.1 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health)一词,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的并且不断发展深化的概念。

在古代,最初由于医学本身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表浅认识,再加上宗教的束缚,因而人们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或上帝所赐,疾病是鬼神所致。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组成,健康则是这4种体液协调的结果。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则认为人体阴阳协调则机体安康。

随着西方近代医学的形成,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完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旺盛,劳动状态良好,并常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予以衡量。这种健康观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缺点在于它忽视了人们的社会特征和心理特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要求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整良好的状态。”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又对健康的涵义作了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以上定义把对健康的解释从过去局限在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使医学真正把人作为整体看待,揭示了健康的本质,体现了现代健康观的崭新特征。

1.2 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实施

1.2.1 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一种对个体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heahh risk factors)进行全面分析和监管的过程。其宗旨是通过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达到远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经发达国家先后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了一种产业。美国的健康管理研究成果显示,依靠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变人群的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

1.2.2 健康管理的实施及其意义实施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收集个体及人群的各种健康信息,包括心理健康测试、健康体检、生活方式测试、亚健康测试、个人既往史、家族健康情况等,对其中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评估、预测,然后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给出相应的改善方案,促使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对每个健康管理的参与者来讲,参加健康管理能调动其改善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在明显的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疾病;通过相关机构提供的改善处方获得减低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再者,健康投资远小于疾病的付出,它唤起人们科学合理地恢复健康、享有健康,经济地分配医疗开支,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2 体质辨识

2.1 中医体质分型

进行体质辨识,首先要明确体质的分类。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结合了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研究,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具体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这种体质分类法现已为中医界广泛认同和应用。

2.2 中医体质类型的辨识

在明确体质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以王琦教授为组长的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填写以自评为主,由被测者按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填写,之后由专业人员对其得分予以转化、计算,最终判定出该被策者的体质类型。此标准现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本课题组应用《标准》及个体化保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多个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体质诊断和健康维护,对国务院办公厅、国资委、教育部等十几个国家机关单位部级领导进行保健,均受到一致好评。

3 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3.1 中医体质是实施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

健康管理不是泛泛地对整个人群提供同样的服务,而是通过健康评价对个体及人群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根据其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制定健康改善目标和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临床上通过客观地评价个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健康状况,获得预测个人未来发病风险的资料;通过全面调整偏颇体质的方法,可以改善个人的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

3.2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健康计划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健康计划是由健康学专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后,设计出的一整套安全、科学、有效的从治疗、保健、恢复等方面增进健康的方案。其目标是通过健康教育、预防和健康保护,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睡眠、嗜好等),以达到向理想的健康状态转移。

按照中医体质学理论,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的全面资料,对个人进行综合分析,辨定其体质类型。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主要包括:中医辨体膳食(药膳)指导、情志调节指导、锻炼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指导等。这对于改善个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体质辨识在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人群主要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正常体质相当于健康,偏颇体质相当于亚健康。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经临床现代医学体检,一般没有异常指标,或者某些指标仅有轻微的变化,但又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不可能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只能给出其中医体质的分型以及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

篇5

一、引言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首先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即三大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预防污染、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从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出发点来看,二者有着一致性。所以,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全面认识其与三大体系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一)二者的共同点

第一,科学性相同。广大企业对三大体系的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正视二者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大体系、标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有效汲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技术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学等于一体的理论与方法。二者在管理原理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以构建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二,方法和运行模式相同。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从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到合格评定、分析改进,再到标准修订的动态过程,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实现企业标准化。为实现企业标准化这一目标,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应用了先进的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再策划”的循环管理模式。三大体系的管理方法、运行模式也同样运用了PDCA管理模式,以不断改进管理体系。

第三,最终目的相同。构建、实施三大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职业健康风险的管理能力。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目的是维持管理系统中产供销、人财物的最佳秩序,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表面上看,二者有着不同的建立目的,但是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三大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使企业在内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秩序,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第一,含义不同。企业标准体系包含的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而三大体系包含的是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第二,标准依据不同。企业标准体系主要依据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层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而构建三大体系的标准依据则分别采用了管理型的国际标准,或参考了管理型的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和技术文件。第三,适用对象不同。企业标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对象有社会员工、社区居民、顾客、股东、国际社会、相关团体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对象包括组织内的员工、合同方人员及其他人员。所以,三大体系的适用对象既包括了企业内部又包括了企业外部。

三、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关系探析

(一)标准体系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在《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了:企业标准体系应当是其他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财务管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等)的重要基础。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满足相关管理体系要求的前提下,促成企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的、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二)三大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

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主要与质量相关,其包含了安全、能源、环境、职业健康等技术标准。同时,在GB/T1549-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中,也规定了: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关于技术性的相关要求;与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技术性要求。由此可见,质量体系的构建必须的建立在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在技术标准体系中,涵盖了三大体系所有的技术要素,三大体系可以视为对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而技术标准反过来又是三大体系的技术文件。

(三)三大体系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关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管理标准,其是实施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证。在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中,其层次结构由第1层管理基础标准、第2层管理标准(包括设计、经营、开发,生产、采购、质量管理、基础设施、测量、包装、搬运、贮存、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等)所构成。在这些管理标准中,即宝库了质量体系的要素的全部,也包括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四)三大体系与工作标准体系的关系

工作标准体系,是按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工作标准是企业职工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三大体系的运行基础,其可作为三大体系的支撑性标准文件。通过完善工作标准体系,对员工行为加以规范,对岗位操作程序加以优化,以提升工作质量,保障三大体系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志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整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112-114.

[2]王丽君.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9,03:14-18.

篇6

员工的职业健康是关系到—个企业的声誉,社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大事。作为省属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正式实施,从2008年初开始,榆林炼油厂逐步走上健康管理体系之路,在实际体系运行工作中做到:一抓实效,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二抓落实,在新建、改建、扩建施工建设项目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三抓服务品质,对体检中发现的病症患者及时反馈到个人,并组织复查治疗,确保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我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及自己在安全管理岗位的经验,浅薄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目前在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及漏洞

1.组织机构不健全完善,管理混乱

2.工作环境恶劣,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

3.职业健康教育跟不上,职业健康检查流于形式

4.单位为降低成本,好多防护用品不购买,有的即使购买质量也不太理想

5.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6.员工本身忽略自身健康

7.健康体检制度不完善,病患员工的诊断、治疗、跟踪未形成系统化

8.科技投入资金不到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的时候无法正常引用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应该如何抓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个人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是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具体措施的组织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企业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

2.从源头上抓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管理

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防护设施设计需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抓住危害“源头”,防止职业病的危害。

3.抓住职业健康危害“源头”,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3.1加大对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明确自身责任,依法管理企业。

3.2加大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了解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3.3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劳动者进行岗前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重视个人防护,提高健康意识。

4.为劳动者提供质量有保证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选择信誉好的企业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也是职业病防护的关键。

4.1在选用过程中要了解职业危害性质、个体防护用品性能、职业暴露限值。

4.2正确选择和使用方便、结构合理、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防护用品。

4.3对使用者及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个体防护用品做到正确使用和保养。

5.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5.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5.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

5.3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4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每年按计划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为员工健康追踪、职业病诊断、健康损害责任划分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依据。

6.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6.1要加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健康监督检查,对没有实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责令其整改。

6.2加大对作业现场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工作场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7.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以下职业卫生要求

7.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7.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7.3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

7.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7.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7.6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7.7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7.8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8.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

在企业健康管理中,科技投入是改善员工职业健康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避免职业健康危害的发生企业的健康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它需要有资源的保障;需要技术部门提供先进工艺、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的支持;它需要设备管理部门提供优良的设备、完好的工业卫生设施来来保障,才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危害,才会使企业健康管理和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病危害与防治知识》,《“绿十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丛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3]《有毒有害工种从业人员必读》,顾向荣 马文军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篇7

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使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完善,而且对于不断优化技术人才结构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个别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职能,对此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片面化,误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就是简单的抄写以及对档案的保管;在人事档案收集制度上没能够做到较为完善的履行,使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手段上,仍然沿用着以前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不断创新;在一些单位当中员工对基本的电脑知识以及日常的档案管理软件等专业技能都不具备,在查找档案时还是沿用传统的人工查找的方法,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和谐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

在我们通常熟知的管理学理论当中,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谐管理理论。从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主要是将其内部组成的各个部分内容,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在较为和谐的状态,从而最终实现整体性的功能。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单位来说,随着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压力的增大,通过一定的和谐管理理论手段,并不断的将其消化吸收,在日常管理中将和谐管理理论融会贯通在自己工作当中,使人力资源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得到较快发展和提升,对于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和谐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所谓和谐管理,需要将各个要素进行不断优化升级,才能够促进整体和谐的充分实现。在具体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不断融入和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前期的理论改善,从而为后期成效输出提供准备。在和谐理论管理中,其所谓的系统输出,简单来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在还没有对原先的自身精神状态进行改变的前提下,减少其资源的有效输出,从而将最大化服务状态表现出来的过程。

其次,在和谐管理理论知识构成中,其具体内容包含的利益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内在体现和效果的外在表现。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在其具体的工作职责中,对其单位的组成成员进行管理,在一定条件下不仅要将一部分的物质手段和相关的生存手段提供给员工使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员工以这样一种工作精神参与日常工作,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一种集体的归属感,而且在对其精神境界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人事档案管理中和谐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管理学中和谐管理理论的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为了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对和谐管理理论的重视和应用。

(1)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工作的要求,并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能。在人事档案管理岗位分工过程中,做到合理和准确,并将和谐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来,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组织进行有效保障,降低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情感因素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所占的比重,从而使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的开展。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的将外界准确及有效的信息提供给相关的领导,从而帮助他们较好的开展人事任免工作和奖惩措施。

(2)进一步加大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进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和谐理论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构建电子档案的数据库,充分发挥人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先天优势,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其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事档案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档案管理方式就是电子式档案,但是电子式档案受到计算机硬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要不断的合理的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相协调。通过运用这种措施,在人事档案的查阅以及管理上就会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能够较好的帮助单位领导层对员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分析。

(3)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在人事管理中的程序交接流程的规范,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交接过程中,具体内容需要更加的严谨,自身也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和谐化融合中,需要在交接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完美交接。

篇8

二、和谐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

在我们通常熟知的管理学理论当中,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谐管理理论。从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主要是将其内部组成的各个部分内容,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在较为和谐的状态,从而最终实现整体性的功能。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单位来说,随着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压力的增大,通过一定的和谐管理理论手段,并不断的将其消化吸收,在日常管理中将和谐管理理论融会贯通在自己工作当中,使人力资源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得到较快发展和提升,对于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和谐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所谓和谐管理,需要将各个要素进行不断优化升级,才能够促进整体和谐的充分实现。在具体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不断融入和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前期的理论改善,从而为后期成效输出提供准备。在和谐理论管理中,其所谓的系统输出,简单来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在还没有对原先的自身精神状态进行改变的前提下,减少其资源的有效输出,从而将最大化服务状态表现出来的过程。其次,在和谐管理理论知识构成中,其具体内容包含的利益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内在体现和效果的外在表现。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在其具体的工作职责中,对其单位的组成成员进行管理,在一定条件下不仅要将一部分的物质手段和相关的生存手段提供给员工使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员工以这样一种工作精神参与日常工作,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一种集体的归属感,而且在对其精神境界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人事档案管理中和谐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管理学中和谐管理理论的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为了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对和谐管理理论的重视和应用。

(1)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工作的要求,并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能。在人事档案管理岗位分工过程中,做到合理和准确,并将和谐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来,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组织进行有效保障,降低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情感因素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所占的比重,从而使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的开展。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的将外界准确及有效的信息提供给相关的领导,从而帮助他们较好的开展人事任免工作和奖惩措施。

(2)进一步加大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进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和谐理论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构建电子档案的数据库,充分发挥人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先天优势,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其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事档案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档案管理方式就是电子式档案,但是电子式档案受到计算机硬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要不断的合理的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相协调。通过运用这种措施,在人事档案的查阅以及管理上就会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能够较好的帮助单位领导层对员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分析。

(3)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在人事管理中的程序交接流程的规范,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交接过程中,具体内容需要更加的严谨,自身也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和谐化融合中,需要在交接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完美交接。

(4)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推动下,要不断的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保存工作。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保存工作中,需要将其具体的原则内容充分贯彻进来。保存工作中=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从而做到与其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制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通过以往的实践我们就能看出,通过科学准确的人事档案管理保存工作,对单位职工以及领导能够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人事档案管理日常工作,更好地发挥好人力资源的优势。

篇9

2工程管理核心理论

任何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核心理论,而工程伦理学、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便是新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它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旧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历代工程管理人员的经验总结,是真正的精华所在,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完善的指导性文件。

(1)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学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之一,作为工程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之一,它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在建设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学科,是核心理论或基本理论,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学科。通过总结工程伦理学所有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工程伦理学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

(2)技术经济学。大众意义上的技术经济学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之前,运用先进的生产定额,考虑经济发展、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等问题,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进行分析,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以寻求最佳的投资组合。

(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有其独特的规范、层次和沟通体系。任何一个组织的人集合体,组织是一群拥有着相同的目标,相互关联的人的集合体,如何能够使组织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分配原则,给组织的每个人公平的表现平台。

3工程管理应用理论

(1)工程规划技术。常常用于工程的战略性发展规划,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抽样分析法、评估法和估算法。

(2)工程决策技术。常常用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可行性研究和国民经济评价。

(3)组织协调技术。我们所采用的定额等方法进行项目价值或者成本估算时,都必须要有合理的生产组织和合理的施工条件。而这里的协调,则主要是协调各个工人小组之间协调统一的施工,材料按规定的额度进行使用。可以采用协调法和权责分配协调法、按劳分配法等。

(4)风险分析。这里的风险,首先在技术经济分析阶段,我们就需要找出造成不确定因素的原因,即所谓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在风险造成损害时能够及时的处理。可以采用相关数据分析法、风险转移技术和风险利用技术等。

(5)信息化技术。信息管理是建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能够接受并妥善的分类处理各类信息,整合各类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才能达到工程管理的严谨性要求。可以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全球定位体系技术等。

篇10

1.2见习后讨论汇报学生见习结束后安排2次课堂讨论时间,共计4学时。学生以见习小组为单位发表见习感想,介绍护士长的优秀管理经验,对各项管理职能及管理方法在护理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汇报,并上交见习报告。

1.3课程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为终结性评价(期末理论考试,占70%)和形成性评价(见习后小组汇报及见习心得体会,占30%)二者结合,比较2009级(226人)和2010级(272人)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学生考试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制定,难度相当。另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访谈内容包括对该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否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否能加深对护理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等。

2结果

2009级、2010级护生《护理管理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1.84±7.07分、83.29±6.87分,两年级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学生见习后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汇报内容丰富,包含计划、组织、领导等各项管理职能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对管理者工作的感悟与深刻认识,例如护理管理者的角色内涵,他们是如何发挥职权作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排班,如何授权,如何根据不同级别的护士开展培训,如何应用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机抽取学生访谈,也显示学生对该教学组织形式十分满意,认为可变被动的抽象理论学习为主动的具体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学习。

3讨论

护理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在不同层次的护理教育中都有开设专门的护理管理培训项目,最终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护士的管理和领导实践行为以及技巧。国内郑红引导学生在管理理论教学后直接进入临床担当实习护士长,参与病区管理,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促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国外研究也显示本科护生接触管理实践的机会越多,今后的职业准备就越充分。护生能够深入对护理职业的理解,还可通过反思及早认识到自身是否具备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特点,从而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或领导力。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管理实践能力,我校改革护理管理学课程,取得了满意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1认识管理者优秀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学生通过访谈认识到了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而管理者往往是行业中优秀护士的代表,因此也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榜样和示范。例如有学生在见习报告中写到“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护士长在护理单元中就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工作责任重大,涉及面广,琐碎而繁杂”;护士长应“德才兼备,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管理协调的经验、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树立起威信,以自身的魅力让护理人员钦佩信任,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小组汇报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工作中发生的小故事来说明护理管理者的闪亮之处。有的被护士长在清晨交接班时亲自为患者翻身处理压疮的不怕脏不怕累的表率精神所感动,有的被护士长在给年轻护士培训时的自信和侃侃而谈所折服,有的对护士长在为病患和家属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细心、耐心表示钦佩尊重等。护理管理者不再有距离感,学生非常自豪地说“我的护士长是某某医院最好的护士长”,在对管理工作加强理解的同时也对护理工作多了一份认识与热爱。

3.2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临床基本工作流程以往护理管理理论教学时,虽然也有临床教师授课,但在课堂的环境氛围下很难体会临床真实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此次在临床见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主动复习课堂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认真观察临床护理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并积极与其沟通交流,以理解掌握所学习理论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强迫性的死记硬背式学习变为积极的轻松愉快的学习。例如通过参与科室质量控制检查评价活动,理解了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过参与护士长排班、护理人员业务学习与培训、科室员工绩效考核等,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同时树立毕业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篇11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订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订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分级管理的模式

分级管理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所以要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各司其职,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分级管理制度能使领导班子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

2.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要在相信、尊重、依靠教职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充分保证制度的强制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渗透人文情感,刚柔结合,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这是校长做好工作的基础。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校长要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总之,身为校长,要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教育,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