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篇1

0.引言

在煤矿的生产和运输等环节,机电技术管理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煤矿企业的发展,关于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和经济效益,机电技术管理的优劣将对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煤炭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如果煤矿企业想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它就必须针对机电技术管理作出相应的改善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煤炭生产的质量和煤炭生产的水平提升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最终促进整个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的发展下去。

1.机电技术管理

具体来说,机电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六点,分别是:①关于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管理;②关于设备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管理;③关于设备验收、安装、使用和维修方面的管理;④关于机电配件的管理;⑤负责机电技术业务大会的召开,并负责组织机电技术交流;⑥负责机电技术的培训和考核[1]。

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不达标

对于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说,其相关的机电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所以,煤矿企业为了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只能重新招聘工人。可由于矿井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导致煤矿企业招到的工人多半都是民工或是轮换工,这些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能或者专业的素质,有些能够上手的员工,其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素质也比较差,在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设备新知识上面,很多人都缺乏主观的热情和积极性[2]。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呈现出一种集体下滑的状态,对机电设备的保养工作和维修工作不能有效地做到位,最终影响到了煤矿生产的效率。

2.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国家的相关部门规定,煤矿企业需要为矿井设置十七种机电管理制度,可是在现实煤矿企业矿井生产中,很多企业都存在机电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举例来说,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电管理体系,可是大多数做的都是表面工作,而并没有将其落实到现实的生产当中,这对于矿井管理来说,很容易造成混乱的现象。也存在机电技术管理的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机电设备进行的检查不到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大致过了一遍,没有从实质上深入到生产一线,也没有将其中的安全隐患和整改措施指出来。

2.3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缺乏必要的综合管理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发挥着十分必要的作用,可实践当中,有很多的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综合管理的方面都没有做到位。例如,有些企业的基础管理起到的效果很差,存在机电设备的图牌板与帐卡物不齐全和机电设备的图纸资料与档案资料不齐全的现象。也有一些矿井的机电设备缺乏平衡的管理措施,相关的管理人员仅仅单纯的对设备的排水、通风和提升等进行关注,而对于采煤区设备管理的关注却很少重视。这样做会使采煤区机电设备的安全状态很差,为其埋下了众多的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引发很多的事故,对于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3.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举措

3.1提升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素质

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将优秀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留住,或者挖掘到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强的员工。企业要把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根本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寻找专业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对于无证人员拒绝其上岗,从而加强对其的培训,使其努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2创新机电技术的安全管理模式

如果想要将创新机电技术安全管理实现出来,就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将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落实下来。对于各级领导实行包机和包片的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的身上[3]。还要建立起专业的,健全的检察机构,布置专业的人员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等任务进行检查,寻找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矛盾,防范于未然。

3.3对机电技术管理制度的完善

企业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和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机电技术管理制度。对于质量不过关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更换,加大力度对机电设备进行投资,对于机电系统和设备做到及时的更新换旧,特别是对于一些改装过的,或者是老化了的机电设备要坚持更换,争取在最大的程度上将机电设备的质量提升起来。

4.结语

在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过程当中,机电技术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煤矿企业自身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直到最近几年,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方面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矿井生产的安全与质量。所以,对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机电技术管理的观念更新到另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机电技术管理制度要做到严格的落实,从而不断地提升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水平,使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59-01

建设单位作为开展电网建设项目的主体,在当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多、分布广、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观念,除了做好基本施工建设工作之外,还应加强管理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确保电网建设项目顺利落实,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电网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行,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与否密切相关。建设单位除了根据设计清单提供建设材料之外,还应加强落实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为施工扫除障碍。如果能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旦确定项目,就可快速开展工作,确保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针对电网建设特点,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征用变电站土地。土地征用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总体土地规划,并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意见。尽量选择建设预留地作为变电站的建设地址,减少农用地、基本农田的占用;如果能直接使用政府建设预留地,就可极大缩短征地时间,降低征地成本;而大量占用农田,既会提高征地成本,也可能延地周期,延误项目开工时间。

(2)选择送电线路经。送电线路经的选择也应与当地政府规定相适应,如果能降低林木砍伐数量、青苗赔偿数量以及搬迁建筑物等,就可减少相关成本费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有关变电站建设的征地、送电线路径占地的相关赔偿工作,如果与政府部门标准不相符,就可能增大赔偿阻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正式开工之前,必须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获得相关部门与老百姓的支持。

2、严格控制工期成本

在不同时期内,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限。因此,国家提出的工期定额是基于建设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平均水平,主要针对正常建设条件,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科学制定,同时也考虑到劳动效率、项目组织建设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等,建设经济合理的工期定额。因此,在制定电网建设的整体计划时,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工期,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形象工程、政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必须注重提高工效,加大投入先进设施,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另外,不合理的工期也可能给工程带来安全事故及工程质量隐患,需加强重视。

3、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规划之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制也非常重要。首先,发挥建设单位在整个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协调与管理;其次,授权监理方,按照监理的细则要求开展工作,履行监理代表职责。在合同执行以及工程项目、施工设备的招投标过程中,也要加强财务、审计、纪检、法规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暗箱操作行为,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作为建设单位,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站与安全监察作用,严格按照电网建设项目的合同、规划、规章制度、规程、质量标准、监督标准等开展工作,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4、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建设单位在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帮助设计单位尽量搜集详尽的资料,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确保设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在设计施工图纸时,应结合电网的负荷大小、分布状况以及预测水平等,合理选择变电站站址、路径、设备主材等,严格审查施工图纸,减少施工图的错误与漏洞,为良好施工奠定基础。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应审核监理单位的设备是否适合,包括施工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施工工艺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材料采购关,尽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5、确保施工安全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鉴于电网项目工程的特殊性,应该严格控制每个作业点的安全施工措施,尤其对于送电线路工程来说,涉及的作业点多、难度大、高空野外作业、技术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施工手段。在现代化施工管理中,加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手段,对确保工程顺利竣工具有重要意义。

(1)检查施工前的施工单位准备工作。在开工之前,建设单位应严格考察施工单位资质,查看施工单位是否具备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做到依法开工;查看施工单位的“三级安全网”是否完善,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采取各项文明施工措施。对于电网建设工程来说,隐含诸多重大危险源,需采取相对应措施,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控制与检查,确保施工单位落实各项安全施工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落实项目第一负责人、“三级安全网”是否发挥作用、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是否履行职责、文明施工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各班组加强对危险源的学习以及技术改进;施工机械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使用得当;操作人员是否按照规程开展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具备上岗资格等;是否定期开展安全交底会议,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等。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应勒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如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则立即停工,直到施工单位整改完毕后,方可恢复施工。

6、加强施工信息的综合管理

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基建管控系统与现场实际相符,加强项目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实现项目参建各方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投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重要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确保参建各方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整工作方式,提高施工质量,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造成项目延期或者项目质量不佳等问题;通过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的参建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办法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电网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另外,通过信息共享还可及时获得施工进展状况,协调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利用整地播种前的这段时间抓紧进行农机具的保养、检修,使农机具达到最佳状态,保证在条件合适时能全面开展整地播种作业。目前还有部分农民没购足种子、肥料,要抓紧时间采购,保证在最适时机进行播种。

建议种子经销部门储备一部分中早熟品种

由于温度低、土壤湿度大,春耕整地延迟,一部分地块播种时间要延迟,如果比最佳播种期延迟10天以上,就要改种相对早熟的品种。

选用适宜熟期的品种

农民5月10日之前播种,选正常熟期的品种;5月10日~20日播种,选早半个熟期的品种;5月20日以后播种,选早1个熟期的品种。早熟区或改种其他生育期较短的作物。选用熟期较早的品种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每公顷增加4500~7500株,加大水肥投入,依靠增大群体避免减产。

此外,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处理。要精心选种,去除小粒、坏粒和杂粒。精选后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活力,保证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

分类整地,适墒播种

在今年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更要注意进行适墒整地播种,不要在土壤粘重的情况下进行整地播种。正确的做法是在及时清理田间秸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田块,因地制宜进行整地。整地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即以机械作业后不起垡块、土壤比较散为准。低洼地块需抢排积水,适时起垄散墒,提高地温;岗地和平地需注意保墒整地,做到灭茬、起垄、镇压连续作业,达到待播状态。

整地、播种、镇压连续作业,缩短春播时间

篇4

2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应用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2]已逐渐趋于成熟,相关操作人员也已熟练掌握该技术。然而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是整个数控机床的核心,一点点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加上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是一项高精度作业,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为了解决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面临的难关,必须先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以及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的整体流程考虑,首先数控机床的质量不合格是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出现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数控机床的质量是否合格要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来判断,如果一台数控机床的质量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导致一批复杂工件的质量不达标,造成的损失相当之大。其次,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流程相当复杂,从技术人员对复杂工件进行装夹工作,到利用数控机床的主轴旋转对复杂工件进行高速铁削,这些步骤都极易出现问题,任何一个步骤的力度掌握不好,都会导致最后加工出的工件质量不合格。最后,部分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不够也是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复杂的操作流程需要高质量的技术人员,然而技术人员的培养也需要一定时间,没有充足的技能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也将影响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的效率。因此,必须要重视以上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地创新与改善将大大减少成本,提高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质量与效率。

3创新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应用的策略

3.1细化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操作流程。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操作流程十分复杂,导致技术人员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为实现复杂工件数控加工的高效率,必须细化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操作流程。在加工开始之前要对数控机床的质量进行严谨的检测与勘察,尽可能减少因设备问题造成的损失。工件加工过程中的每一步流程都要进行细致的分工,尤其是在对工件的装夹以及铁削两个最易出现问题的步骤上,尽可能地让流程细化、简化,将失误降到最低,将损失减到最少,真正做到低成本、高效率。3.2组建创新型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人员团队。在复杂工件的加工中,人为因素导致的问题是难免的,为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提高效率,必须组建创新型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人员团队。首先在技术人员招聘时要严格考验其细心程度和技术水平,并在招聘后进行全方面的培训。技术人员正式工作后依旧要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要使技术人员不仅在技术层面达到精通,而且在工件的加工过程中也能做到细致和耐心。除此之外,还要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提出有益的改良意见,不断完善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以实现更高效率、低成本的数控加工复杂工件的目标。3.3提升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应用效率。现如今,人们对各种工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控机床应用过程中,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是非常重要的加工零件,因而提升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应用效率是十分迫切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技术性人才,在加工复杂工件时投入更多人员负责零件的检验,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并改进和完善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成本和损失,不断提高复杂工件数控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4结语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完善,手工控制的机床已全面转化为数控机床,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也正处速发展中。现如今,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虽已不断趋向成熟,然而因其操作复杂依旧面临许多问题。因此该文探究了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出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对应的创新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应用策略。在生产复杂工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细化操作流程,致力于完成更高效率、低成本的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篇5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篇6

引言: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自身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社会敏感性等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风险,因此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作为整个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海洋深水救援井概述

海洋深水救援井其最初就是通过井喷层附近的钻井技术来逐步减轻和环节膨胀的地层压力,确保整个地层孔隙之间的压力过大,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井眼的轨迹与事故轨迹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连通,从而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通过救援井的方式直接输入到事故发生的井中,从而实现进一步灭火和控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救援井和其他的油气井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同的,其特殊的使用目的直接影响了整个作业的环境以及技术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救援井技术的选择和结构都要与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救援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救援的效果[1]。

二、海洋深水救援井选择方式

对于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工而言,井位的选择十分关键,但是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区域的海洋环境因素,风、海、浪以及海底地貌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实际进行海洋深水救援的过程中还需要逐步考虑自身作业的安全线和稳定性,提高整个钻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设置一个安全有效的救援井井位,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风向因素。海洋深水救援井在确定位置的时候,首先就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且结合其季节性的风向进行选址,就通常情况而言,海洋深水救援井一般要选择在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这样才能够避免其喷出的物质影响安全作业,尤其是在着火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整个风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其出现不必要的情况。

其次,间距因素。m然海洋深水救援井要处于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但是也要与整个井口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最佳位置大约保持角度在15°到45°之间不等,在整个过程中其井造的携水性较强,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确保两井之间的安全距离[2]。

最后,地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技术的质量和水平,海底障碍物、浅层地址灾害等对于整个井位的选择都十分关键,这也对于整个还有那个深层救援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分析

(一)连通技术

传统的斜仪技术、钻测技术等无法将救援井和事故井二者进行有效的连通和处理,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效果,这就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处理,确保其能够一次性的连通成功,因此提高整个连通技术水平十分关键。就目前而言,其主要工具包括了地面供电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新型技术以及探管电极设备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技术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套管等金属与其他的金属相比,其电导率更高,当电极注入电流的时候,套管向上和向下都会传输电流,从而使周围的磁场产生变化,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革新。

(二)压井技术

所谓海洋深水救援井压井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和恢复其内部的药理,确保整个井底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并且大于整个地层的压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整个井底始终处于常压的状态,从而使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能够保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深水救援井的目的就是实现层位之间的连通,确保井内的泥浆进行压井,逐步实现井内压力的平衡和发展,通常情况下使用的压井技术包括了海洋司钻井和动力压井的方法。

四、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有效策略

虽然我国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较低,但是通过一些举措仍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进一步调整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内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钻井单位还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做好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其次,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正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体系和制度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将钻井技术上升到制度层面,确保整个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3]。最后,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传统的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而言,通过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以及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等方法和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专项实施的原则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相关任务和要求,加强与相关产业规划相衔接。

(二)以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资源节约为突破口,以解决关键重大技术问题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坚持自主创新,加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力争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四)要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项目的实施要能够积极引导和带动产业技术升级。

(五)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整合开发力量,创新开发机制,提高开发质量和水平。

二、重点开发内容

(一)节能关键技术方面:开发钢铁冶金设备节能技术,发电设备节能技术,重点包括开发大型钢铁厂冶金设备和大型发电厂设备降低厂用电耗、热耗和其他能耗技术,以及能量综合回收技术,目标是为降低吨钢能耗和供电能耗提供技术支撑。

(二)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方面:开发水泥制造业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关键技术;大型密闭式电石清洁生产技术及电石炉尾气提纯与处理关键技术;电动工具用高功率电池和无汞扣式碱锰电池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竹材制浆深度脱木素蒸煮和清洁漂白技术;发酵行业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发酵耦联清洁减排关键技术;制革保毛脱毛及浸灰、铬鞣液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开发复杂多金属共伴生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冶炼过程中稀有稀散元素提取技术、低品位红土镍矿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金属矿山二次资源中有价元素高效捕收技术。

(四)现代化工关键技术方面: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关键技术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关键技术;新型合成技术,新型催化技术和生物化工技术。

三、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

(一)请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我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43号)要求开展组织、资金申请报告编制(编制要求附后)和申报工作,同时汇总相关申请材料,报我委。

(二)我委将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委托有资格的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支持。

篇8

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着力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二)主要目标

到年,企业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0%以上,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其中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100户(超10亿元50户,超100亿元10户,超500亿元1户)。构筑企业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其中1家进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进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园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市场前景,集聚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汽车与工程机械制造业等8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完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同时在语音技术等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中选择一批有核心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打造4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1)汽车与工程机械制造业。以汽车及总成的制造装配工艺及总成关键生产装备及生产线的开发、机器人联线技术、汽车试验装备开发、燃料电池及混合式节能环保城市客车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乘用车用节能环保型动力总成研发、新型齿轮及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无级变速电液控制阀的研发、工程机械关键技术的研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着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研发制造体系。

(2)装备制造业。大力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巩固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全国领先地位,开发生产装载机、煤矿挖掘机、起重机等系列工程机械。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液压机、大型潜水泵、大型水泥专用设备和石化成套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支持企业建设大型装备加工中心。开发太阳能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发电及节能设备,数控机床、智能仪表、模具等精密设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设备等。

(3)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以全钢子午胎及上游配套产品、日用化工产品、合成氨、离子膜烧碱、复、草甘膦、吡咯烷酮、有机硅等优势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新型化工产品的关键技术开发为突破口,延长加工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

(4)新材料制造业。以木塑复合新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纳米碳酸钙改性大口径聚乙烯管材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规模化生产控制技术研究、新型橡塑功能材料制品研制技术、高档磁性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与产业化。

(5)家用电器制造业。以嵌入式技术在家电产品中应用研究、智能信息家电关键技术研究、超级节能冰箱的研发、新型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重点发展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争取早日建成国内外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

(6)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以下一代互联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电子产品研发、新型电子元器件及IC设计、基于SOA架构的ERP软件、3G移动网络规划及集中监控系统、道边机动车尾气监测仪、嵌入式操作系统、信息安全产品的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加快产业化进程,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

(7)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推进现代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行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生物技术新药;运用创新中医中药理论,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创新药;开发化学性质稳定、生产工艺易于推广的创新型小分子化学药;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化工生物技术和产品;提高药物制剂技术,开发新型释药系统。

(8)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名优绿茶清洁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生物质能源和材料专用玉米产业化技术研究、万吨级仁果类休闲食品原料多元复合保鲜贮藏技术及产业化、生鲜冷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完善产品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构建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区域性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2.打造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1)语音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围绕语音合成技术研究、语音识别技术研究、口语评测及语言学习技术研究、语言文本处理技术研究、音色转化技术研究、语音及语言的数据挖掘算法及数据挖掘技术、语音平台及芯片产品开发、口语评测及语言学习产品开发、语音行业应用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

(2)公共安全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城市内工业社区火灾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食品安全检测重大装备研究与开发、污泥厌氧处理技术开发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大面积非水溶性有机污染物应急处理技术与新材料研究、开放式数字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研究等。

(3)智能交通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信息采集与诱导系统、新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开发与产业化、嵌入式道路交通信息装备开发与产业化、系列化车载智能信息终端开发与产业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研发、复合路网型驾驶自动考评系统开发与产业化、企业铁路运输管理、监控与调度综合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中试开发、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站研发、大型光伏发电并网控制系统、MW级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变流及控制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机并网变流器、电网中压系统过电压及过电流防护技术开发和应用、电动车辆先进铅蓄动力电池、环境污染物能源化研究、生物质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制造等。

二、保障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条件与环境

1.搭建平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创新链上、中、下游的对接与整合。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加强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立软件技术服务平台、汽车及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平台、新材料研发与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与服务平台、农产品深加工中试与孵化平台、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

2.强化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围绕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器网络。建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软件、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一批专业性孵化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和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壮大经纪人队伍。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企业的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检索平台和科技数据信息平台等,把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

3.激活源头,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引导高校院所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加强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各类高校院所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优势学科领域和创新人才。采取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各类创新人才。推进引资引智,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不同层面,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体系,构筑一流的人才培养高地。

4.深化改革,建设一流的城市创新生态。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推进管理创新,灵活运用政策杠杆弥补企业创新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不足,降低创新成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研发任务。加强区域互动和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各类企业、各类创新要素的发展,构建完整的创新链,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

5.营造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植竞争、择优、公平的价值观,形成敢于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创新理念,塑造“创新精神”。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创建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促进技术创新的组织体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家和广大职工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企业技术创新建功立业。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广大职工科学素养。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弘扬先进文化。

(二)分类服务引导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1.针对初创型企业,实施创新源泉整合行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面向初创企业的全方位、多元化、专业化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输入机制,加快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培育。尝试委托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托管政府孵化器,引导和推进孵化器管理与风险投资相结合,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和个性化的管理服务。

2.针对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优势提升行动。加强科技“小巨人”的培育。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园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不断壮大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规模。鼓励行业自行组建或科研机构转制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作为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技术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集聚战略,通过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推动资产集聚,加快成长型企业发展步伐,培育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3.针对成熟型企业,实施创新产业聚集行动。引导和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领域和区域流动,通过重点产业带动周边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以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进行配套招商,促使向上下游延伸,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产业供需和协作链,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三)用足用活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

1.全面落实各类促进创新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国家、省、市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各县(区)、各部门要全面细化和落实科技发展规划,把已有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对培育创新型企业倾斜支持,充分激活社会各方面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本计划实施。

篇9

国务院23号文件要求“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国发40 号文件要求“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在事故预防预警、防治控制、抢险处置等方面,尽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广应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企业必须加快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系统和装备建设,提高生产安全防护水平”。

根据上述文件要求,《规划》重点围绕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生产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提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灾害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安全监管监察技术装备与方法研究、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7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这对于实现安全生产科技支撑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力争在攻克防范重大事故的关键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方面有所扩展,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方面有所推进,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升。重点包括以下工作:

强化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十二五”时期,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需求,突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重点和难点,着力破解安全生产技术瓶颈制约,提出一批科学指导政府安全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解决一批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安全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制定一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标准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打下坚实的安全生产科技基础。

在规划目标上,力争取得100项创新性成果,较“十一五”的61项增长64%;建立20大类100个专业门类相对齐全、独具特色的安全技术示范工程,较“十一五”的60个增长67%;在科技项目研究中制订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不少于200个,较“十一五”的161个增长24%。

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应用

“十二五”时期,跟踪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及时引进、推广和转化,并积极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单位、政府、中介机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规划目标上,稳步推进大型企业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培育100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示范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安全装备升级换代,开展安全生产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1000项新型实用产品的遴选工程;引导、支持、鼓励各地创建一批安全产业园区,创建5个安全产业示范园。

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

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是支撑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绝对量稳步增加,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十二五”时期,在继续完善现有各类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科技研发、安全评价、检测检验、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安全培训、安全标志申办与咨询服务等的技术支撑平台。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技术支撑平台按照各自功能要求实现良性发展。此外,还要加快高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进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保障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顺利推进。

在规划目标上,建立9大类100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立30个安全工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和50个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发展和规范建设5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

现实意义

《规划》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领导,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资源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规划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估工作,确保规划落实到位。《规划》的出台以及上述重要举措的制定实施,都将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和制度保障,为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创新保驾护航。

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科技体制机制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要支撑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就必须要强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把握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领导、支持和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在促进全社会安全生产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和政府监管监察科技水平。

篇10

[中图分类号] G303 [文献标识码] A

科技创新从来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需要不断确立崭新的思维,保持超前的观念。科技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尽可能地预见和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技术预见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将使科技创新符合时展规律,使科技创新的指向性更强;可以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因此,技术预见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有许多重叠,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

1 跨部门协同创新,组织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组织上,技术预见的参与专家由来自多个部门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科学家组成,尤其注重选择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成立专门需求组与社会专题研究组,进行需求研究,并与技术研究密切沟通。从社会、经济需求研究到技术选择,贯穿预见的全过程。

为了保证技术预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一般都要建立高层专家组成的技术预见委员会。技术预见一般由官方机构领导,专家委员会则是官产学合作的形式。例如,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9名由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指定,包括3名政府官员、3名私人企业的技术专家和3名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另外4人是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首脑指定的代表。日本第7次技术预见由科技政策所、未来工学研究所组织,在预见和选择中都采用产学官结合的方式。

“十二五”《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工作”。我国历次科技发展计划与中长期规划都包含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北京市面向2020年的技术预见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上海市正在进行的技术预见由上海市科委领导,委派其下属的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并实施。江苏省在面向2020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预见中则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委派省内重点高校针对专门领域展开预见研究。在专家选择过程中,调查和咨询的对象都是活跃在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部门的杰出专家。

2 理念与准则的变化:技术选择体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

技术预见中,选择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新技术强调的不完全是竞争前技术,目标不是为了技术控制,而是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强调产业竞争力,强调本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因此在科技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项目,并优选重点技术,能满足产业界技术前瞻需要,提高产业界的竞争力。力求将技术的需方和供方联系起来,围绕关键技术来沟通双方,对每项备选技术在各产业应用需求的重要性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价,根据产业需求强弱来评价和选择关键技术。这种选择体现了技术与产业经济的结合。对企业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以此获得利润。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采纳新技术时,客观上必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具备投资能力是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条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因和目的。

技术预见涉及的技术项目数量众多,不仅要选择关键技术,还要选择能够提高产业界竞争力的通用新技术。在技术项目的筛选上,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外,还要考虑技术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可能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为此选择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应具备下列属性:

(1)关键性――如果该项技术不及时攻克,将制约某一科技产业的发展。(2)带动性――属方向性、带头性、覆盖面广的技术,它的发展能带动一大片技术的发展或引起一大片技术的响应。(3)可行性――该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成熟,国内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在短期内能够攻克。(4)经济性――该技术的攻克和推广应用能产生重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3 研究路径变化:产业界全方位参与

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技术战略就是它的产业战略,它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进行竞争。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科技发展领先地位和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又一次站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起跑线的前端。一方面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繁荣,需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任何国家能够用于发展科技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有发展所有科技的能力。制订合适的科技政策与选择恰当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任何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

面对新的形势,关键技术的开发者必须与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以了解市场的需求,而产业界在这方面占有优势。限于知识和眼界,个人很难准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力,而官产学研群体智慧的集成能克服这种局限性。以需求定位面向高科技产业群的技术预见,产业界参与具有全方位性。这是因为:

第一,表现在候选技术清单的征集上,充分吸收产业界专家的意见。

第二,表现在设计德尔菲调查问卷上,突出产业界参与技术选择。

第三,表现在函询专家的选择上,产业界专家是函询专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表现在目标控制范式上,在问卷的统计处理中,产业界的意见被赋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他们的选择才代表市场的选择。

第五,表现在技术预见的议题上。议题包括产业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趋势、环境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衍生出来的科技研发需求,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对技术发展方面可能施加的制约,政府必须干预的问题领域,一些瓶颈问题的解决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与操作方法上存在差异。

4 技术预见方法――德尔菲法等

技术预见的方法非常繁杂。主要的操作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情景分析/规划、关键技术选择、头脑风暴法、技术路线图法、趋势外推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德尔菲法是最主要的技术预见方法之一,并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很多变种。德尔菲法也是在超国家层面和国家层面的预见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此,这种预测方法被命名为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组织人员发生关系。在收到专家的问卷之后,将他们的意见分类统计、归纳,不带任何倾向性地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供他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提出新的估计。通过二三轮次专家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技术预见的结果。运用“市场德尔菲法”的专家更多的是来自高科技园区产业界的技术专家、技术管理专家,并让其全方位参与技术预见的过程。

5 运作程序具有阶段性、模式化

虽然各国的技术预见在组织实施上有差异,技术清单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内容也不相同,但从预见活动总的过程来看,从准备调研、实施预见到结果利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于日本技术预见的成功,使德尔菲方法成为技术预见方法的主导,建立在此方法基础上的技术预见逐渐形成模式化的运作程序,大都遵循建立技术预见组织、确定预见领域与时间跨度、确定技术清单、实施调查、分析并撰写预见报告这个逻辑过程。

预见前期:确定面向高科技产业群技术预见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技术预见组织;搜集相关信息并展开预见方法论研究。实施预见:对科技现状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了解挖掘产业界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市场前景良好的通用技术;确定高科技产业群所属的技术领域;形成备选技术清单;设计德尔菲调查问卷并组织调查;统计分析、技术课题的整合与优化;撰写预见报告及组织专家论证。预见后期:建立技术预见数据库;将技术预见结果与产业科技政策和计划制定相结合,成为目标更为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计划的基础。

6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内容体现了研制、开发、推广的一体化

技术预见选择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的内容并不全是大型显赫的重大应用项目,而是给产业界带来竞争优势的技术,尤其是在区域性的技术预见中,既有高技术,又有传统技术,各种技术相互联系,体现了传统技术的高技术化和高技术的实用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既有先进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又有近期正在商业化的产品和工艺,甚至包括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以此形成研制、开发和推广的一体化。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技术预见中提出未来AD年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开发出生物能源新技术,酒精秸秆发酵生产技术、酒精连续生产新工艺、生物柴油与烃类的生物转化。”

7 结束语

技术预见是要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社会资源有限、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在弄清现状、把握未来的基础上选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的核心就是充分理解在技术政策形成、计划和决策中应该考虑的塑造长远未来的各种力量和因素。技术预见过程在实践上包括预见和选择两个精密相关的环节。预见是为了把握方向,选择是为了保证重点。

以需求定位面向高科技产业群的技术预见活动具有政府主导、需求定位、专家运作、社会参与、重在应用的特点,预见理念由关注技术推动向关注社会、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心转移,预见领域和项目不断在横向上拓展和纵向上深化,体现对技术与经济的整合。目前,我国以需求定位的技术预见活动刚刚展开,应充分吸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与技术预见的经验,不断深入对需求定位技术预见的理念、特点、程序、方法的认识,通过预见和选择,寻求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满足我国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技术升级的实际需要,为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家瑜,苏文江.日本21世纪对前30年科技发展的预测[J].中国科技成果,2002(4).

[2]王瑞祥,穆荣平.从技术预测到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J].世界科学,2003(4).

[3]杨耀武.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J].世界科学,2003(4).

[4]张英兰编译.英国技术前瞻计划及对其基础研究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0).

[5]《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从预见到选择――技术预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1.

[6]李健民.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穆荣平.北京技术预见:实践与思考[J].世界科学,2003(4).

[8]崔志明,万劲波等.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拔与产业发展[J]科学研究,2003(1).

篇11

在中国西南,后发赶超的贵州是怎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解决国计民生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跨域发展的?从贵州省科技厅2017年1月6日的20 16年贵州省十大科技重大专项中,我们也许可以一瞥并管窥全局。

十大科技重大专项,带动社会投资2.1亿元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执行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基调主战略及守住两条底线的要求,2016年,贵州省科技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点放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即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资源、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16年,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围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经过系统谋划和深入调研,打破条块分割,有效整合产学研协同资源,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凝炼和解决产业化发展中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遴选和立项支持了10个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财政科技资金投入5978.06万元,带动社会研发投入21026.22万元。

这十大科技重大专项为:铝电解槽内衬用新型碳/碳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应用研究项目、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低温共烧陶瓷微波组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锂电池用高纯硫酸锰制备及正极材料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现代山地农业智能灌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贵州白山羊产业有机生态循环和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磷石膏产业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草海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支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贵州特色、大宗药材破壁技术标准化研究与产业化项目。

未来3g内,这些创新项目群将实施完成,成为推动贵州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有力支撑。

那么,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项目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材料之实现198亿元以上年总产值

铝电解槽内衬用新型碳/碳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应用研究项目总投资2110万元,该项目所开发的新材料、新装备及新工艺,对于传统的铝电解及铝电解槽建设具有颠覆性作用。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钢铁、铁合金、黄磷等相关行业后,预计可实现198亿元以上的新材料年总产值,不仅能拉动贵州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还将推动我国铝电解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显著提高我国铝电解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材料之更理想的微波材料

低温共烧陶瓷微波组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980万元。项目研发的产品主要包括微波滤波器、功率分配模块和天线等,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和性能优异等优点,因而非常适用于需要小体积的场合,能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导航仪、智能终端等微波电子装置中,同时也是航天、航空、战机、导弹等国防工程及大数据、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高速铁路、商飞等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核心器件。

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形成以贵阳为主导、在西南片区形成国内领先水平的LTCC微波组件从设计、制造测试到可靠性筛选和产品销售的产业化基地。项目执行期内,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利税820万元。

新技术之构建新能源材料循环体系

锂电池用高纯硫酸锰制备及正极材料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总投资3958.8万元,项目将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构建起正极材料回收一基础材料制备一新型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制备的产业链条,实现含硫烟气中二氧化硫与低品位氧化锰矿的同步资源化利用、废旧锂电正极材料处理及其中钴镍锰等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并采用回收原料实现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低成本产业化生产。

该项目的实施,将为贵州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提供可循环使用的材料。项目实施期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建成达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6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新技术之让救援更加快捷、安全、有效

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主要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速达100公里、续航能力达600公里的高速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

该车可在复杂环境下运行,可广泛用于消防安全、安防工程、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反恐防暴,能使救援更加快捷、安全、有效。项目产品主要部件将实现国产化,在项目期内将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

新技术之挑战桥梁建造技术更高峰

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针对平(塘)罗(甸)高速平塘特大桥建设需要,开展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的合理结构体系、温度与汽车多尺度荷载联合作用机理等5个专题研究。研究成果将使平(塘)罗(甸)高速平塘特大桥的施工工期缩短6个月以上,节约成本2.0亿元

该项目的建设难度世界罕见,因此项目在设计建设理论上有多项创新且成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项目在攻克超高墩多塔连跨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的同时,将大幅提高我国桥梁建造技术水平,塑造自主创新品牌,提升我国在世界工程界的影响力。

新技术之让大地不再酸化

磷石膏产业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针对我国磷肥产业工业副产物――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不足20%的难题,以减少磷石膏排放为最终目的,对目前已大量堆弃的磷石膏进行资源化消化及大宗、高值化利用;同时,结合贵州丰富的含钾页岩资源,利用磷石膏与含钾页岩制备碱性吧料,对目前大量存在的酸性土壤进行改良。

新技术之让灌溉更智能

现代山地农业智能灌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通过研究贵州山地特色作物(茶叶、猕猴桃、火龙果)的需水需肥规律,建立作物需水肥专家数据库,开发适合贵州山地特色农作物的灌溉专用水溶肥及增效型螯合中微量元素专用肥,实现高端装置(自动控制阀)与设备(多通道自动施肥机)的国产化及轻量化,使灌溉更智能。

项目建设期间,将建立山地特色作物(茶叶、猕猴桃、火龙果)示范基地2200亩,辐射影响面积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3850万元。

新技术之让地球之肺自由呼吸

草海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支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针对草海综合治理这一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开展支撑技术研发集成,解决草海综合整治过程中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规避生态风险,以期尽早实现草海湿地“山绿、水清、景美、人鸟和谐”的美好前景,为我国高原高寒湿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提供参考模本,让湿地这一“地球之肺”自由呼吸。

新技术之白山羊生态循环新模式

贵州白山羊产业有机生态循环和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贵州白山羊”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集成相关配套技术开展有机贵州白山羊生态循环产业示范与研究,解决有机贵州白山羊规模化养殖与加工等技术难题,建立起牧草一白山羊一有机肥一蔬菜(牧草)的生态循环模式并辐射推广,在打造优质、安全的特色有机贵州白山羊品牌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持续健康快速同步提升。

项目总投入1490万元,项目执行期内将建成5个示范基地,累计实现产值5840.8万元。

新技术之减少中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