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44―01

情感教育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心理结构的有效手段,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情感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结合的双本位趋势,即一方面提升个体情感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情感教育又要求学生融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这种双本位的价值取向能够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可以使个体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 加深理论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从以往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知道,大部分教师对情感智力和情感教育都有一些了解,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达不到实施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学习,增进了解,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并能够将情感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而提高学生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强化情感教育的意识,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情感教育意识,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同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2. 加强情感修养,提高情感素养。(1)提高工作热忱。语文教师的崇高理想体现在职业上,就是要为语文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有一种使命感、荣誉感。如果语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本身就能给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强烈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加职业的自豪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增强教师幽默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富有幽默感,诙谐风趣的语言会使人感到亲切,有助于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张感,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技能,并加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二、掌握情感教育的规律,在教学中活用情感教育

1. 以境育情、融情入境,创设情感教育的环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必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制约的规律。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讲,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环境决定着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也是学生能否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掌握学习技巧的决定因素。因此,这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对情感教育的运用,做到“以境育情、融情入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以情育情、以情动人,叩开情感教育的大门。情感具有感染与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学会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打开培养学生情感的大门。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善于透过受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理解、洞察学生的生活目的,学生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想获得什么。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触动学生的心灵,必然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反应,通过学生的情绪反应,就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教育,使之受益匪浅。

篇2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篇3

1 正确认识资源优势

我州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以高原冷凉气候为主,过去农业生产中以自然条件严酷,制约因素多,而产生畏难情绪。现在要转变观念,要正确认识高原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度大对作物积累糖份有极利影响,为优质水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同仁的河谷地带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浅脑山冷凉气候条件下生产的马铃薯、中藏药材、蚕豆口感好,无污染、无虫蛀、市场看好,潜力很大。在正确分析自然条件后,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2 突出地域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我州同仁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提出“稳粮增油,减麦扩豆薯,发展名特优,促进产业化”的具体思路,今后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减少自给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名特优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形成以“拳头”产品为支撑的规模化、产业化优势,今后几年力争抓好基地建设。

3 同仁县农产品生产基地

①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同仁、川浅地区生产油菜的优势,力争3年内川浅地区油菜全部实现“双低”化,面积达到2万亩。②优质专用春小麦生产基地:以同仁县川、浅区为主的优质专用春小麦生产基地3万亩。③优质豆薯生产基地:在同仁县的浅山区建立优质蚕豆基地1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0.4万亩。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同仁县川水地区建成0.1万亩油桃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万亩黄果、杏等时令性水果生产基地。⑤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地:5年内在同仁沿河灌区建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0.1万亩,温棚面积达到2000亩。⑥建立同仁县隆务峡口至扎毛乡一线的黄果、花椒、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⑦优质中藏药材生产基地:要在5年内把川、浅山区分别建设成党参、板兰根、甘草、黄芪、黄芩、大黄等为主的名特优药材生产基地。

4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促进特色农业的重要措施

建立区域特色农业,必需以科技为先导,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才能有效发挥特色农业的优质高产效益,通过科学技术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州同仁县在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时,就要依靠县技提高优质率,把这些农产品打入市场,再通过科技不断创新来占领市场。

4.1 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是当前科技推广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州同仁县各级在科技示范点建设工作上,有断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推广辐射面广。要不断完善和巩固科技示范园工作,让示范园成为基地的技样板田,有效带动整个基地的科技生产水平。

4.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我们要继续实施“丰收计划”、“种子工程”、“沃土计划”,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综合增产技术,深入推进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今后要把推广和科研的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的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和充实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作,以科技培训为突破口,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 强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是发展特色农业保障措施

我州同仁县农业由到受传统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影响,农民不能积极介入到市场经济中,另外,受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影响,小生产者农民自身竞争能力弱,市场信息闭塞。

5.1 明确目标,提升“菜篮子”综合供给能力。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本地蔬菜产量。到“十三五”初,全州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同时,加大日光节能温室、蔬菜保鲜库等设施建设。目前,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每年为各县打造州级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各县每年扶持县级合作社示范社,为”菜篮子”建设提供平台。州县农牧部门对全州蔬菜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场实行技术承包、科技服务,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

5.2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和果品生产基地。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以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李家峡南干渠水利工程及扎毛水库东西干渠项目建设为契机,重点在尖扎县坎布拉镇、康扬镇等;同仁县保安镇、隆务镇等沿黄、隆务河谷光热水资源富集、交通条件便利、农民种菜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以一般性日光节能温室和露地蔬菜为基础、高标准深冬式温棚为示范引领,带动千家万户双层拱棚温室为补充,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齐抓并进的蔬菜发展新格局。

5.3 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基地。充分发挥黄河水域生态条件优势,继续挖掘鲑鳟鱼等优质冷水鱼发展潜力,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绿色养殖模式,加快建设集中连片高效渔业养殖基地。

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尺。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脱颖而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艺术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重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从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当代中国, 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紧迫的任务和工程。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外活动、设备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公共艺术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视, 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使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艺术、人文修养匮乏,综合分析能力差,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向高素质、高能力方向持续发展。导致造成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二是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单一,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随意,因人设课。

在2012年12月对我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 也不容乐观。高中没上过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占36.6%和33.9%,不识谱的占到了58.1%,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角色,即补充讲授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失的艺术课程。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艺术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而在我国即使是在重点大学也只占30%。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生公共艺术修养课的重要性

由于处于的时代不同,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上也就存在着不同,最终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过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说到:“艺术教育可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力量。他坚信艺术中的创造性表现与一个健康的社会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张同道则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归纳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灵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众多的观念阐述中,以梁继林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因此,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见解具有代表性。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探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潜能

日本学者时富利彦就这样认为:美术、音乐,这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养,原因在于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锻炼人的大脑前叶连合区。例如艺术作品在表现上具有多向空间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正是在多项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在欣赏时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绪跌宕起伏,时不时的激发他们创作欲望, 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多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促进人类创作素质发展的目的。

2.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才形成的。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表现欲、自信心、审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记得学生在观赏罗中立《父亲》这幅作品时,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学以文章的形式,来进行评论。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大脑一次次的“震撼”,心灵一次次“激荡”中被激活。这正表明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获得,因为艺术教育才是培养感性素质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如:画家与普通观赏者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前者是去体会作品视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则是探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音乐家与普通听众在倾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存在着根本差别,音乐家享受的是作品音响结构听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细致入微的体验感受,普通听众则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悦耳动听。

4.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1]如张择端的北宋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实录: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也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但不管怎样,它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对祖国民族的爱国之情有增无减。学生在欣赏名家的作品时,难免会不流露出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品质的敬仰!虽然这种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5.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满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艺术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能让人心情得到释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劳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过程中,我们通过漫画、幽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等形式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学生在欣赏作品或聆听音乐时,让大脑从紧张学习的逻辑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放松其心情, 调节其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文化继承和发展

艺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随着国际多元化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文化都被纳入到了教学内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在《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都有中外艺术方面的知识点介绍。学生通过学习, 即可了解多种世界艺术文化又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世界,培养爱国情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艺术, 吸收着多种文化营养,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艺术综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状,本文将根据我院自身特点,来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1.课程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的关键

为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容忽视。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

1.1课程开设的依据与原则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确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3]这些充分说明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校公共艺术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素质提升,拥有健全的人格。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坚持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审美欣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能进一步运用它们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另一原则――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1.2课程开设面广且结构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在文化素质殊地位,探索艺术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变音乐、美术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状况。另一方面,认真研究面对非艺术专业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实施途径。

二是开设全校性的艺术选修课程, 2006年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同年,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将其纳入到教务处,并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普通工作,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同时,我们把《美术鉴赏》、《音乐舞蹈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课都纳入到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这些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个学期学生都爆满,甚至有同学为没选上此类课而懊恼。

1.3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却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美术鉴赏》这门课为例,我们采用了学院易镜荣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编的教材,该书揭示了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其还借鉴徐庆平的“大美学”教育思想: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试图改变以往“美术欣赏”从古代到近代却缺少现代美术作品的介绍、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书中以现代美术作品为主,不仅介绍了绘画作品的欣赏、画家生平极其艺术创作故事,还包括“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作品的赏析。全书配有300多幅彩色图片(光盘),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资料性。该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其它院校作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该课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课题,又是江西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成绩突出。另外,《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艺术素质教育课,被确定为院级优质课程正在建设当中。

1.4不断走向综合化的公共艺术课程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 它具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和特质, 即基础性、通识性和广博性。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学科交跨、课程综合将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既有益于还原生活中事物相互关联的形态, 也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4]综合课程是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相区别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多学科( Multi-subject)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其基本形态主要分为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学科化的综合课程、模块化的综合课程等。[5]综合课程与传统的分科课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局限, 而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联性、统一性,这样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艺术课程非专业性特点又能体现通识性的属性。

艺术课程不断走向综合,这是一种趋势所需。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为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台。在大专院校艺术课程的综合既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认识趋向整体化,让学生从认为没有联系的原理中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微妙联系,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能从一个角度考察向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发展。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促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应着重注意艺术教育在提高其价值的过程途径中如何体现。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 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上述要求,本人结合我院开展艺术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来谈谈适合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2.1课程丰富,灵活多样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被动转为主动才会带来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 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尊重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那种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课程必须具备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且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最终,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达到美育目的。

如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来理解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来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讲述画家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等,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刺激学生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生活与艺术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也自然地理解了。这样,不但可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 主动用美的原则去判断、选择知识和信息,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我校所开设的所有公共艺术类课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就拿《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课来说吧,我们根据音乐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视听性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恰当穿插老师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点评学生答题、才艺、演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基础理论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教师讲演的艺术性、才艺点评的趣味性、习题引入的巧妙性、网站导航(课内知识与相关网址)的延伸性等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因而《音乐舞蹈鉴赏》课总是特别火爆。

2.3利用课内、课外“双课堂”

艺术教育离不开课内、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学生通过课内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再通过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使课堂的学习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 这样既可反映教学的水平, 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课堂, 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开始就有了20多个各式各样的艺术社团, 这些社团在学校是最为活跃的, 我院借助这个平台, 给大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的机会, 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陶冶了情操。

2.4参与实践,美育体验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学生来说,参与对艺术品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投入这个过程,无论他们是唱歌、画画,还是在对别人的创作作出反应。这样做,无非是使他们投入对审美意义的体验。

我们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引导学生摸索和掌握艺术的思维方法。凡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后,初学者的艺术修养迅速得到提高,不仅能准确哼唱几首完整的歌曲,勾画几笔,而且对艺术方面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乐和美,艺术成为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某些艺术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我们还推荐他们进校艺术团,让其继续“深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而艺术团的成员,则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后,其知识和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和各种比赛进一步营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大多数老师都担任了学生管弦乐团、电声乐团、戏剧社、声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展、摄影展、歌咏比赛、书法大赛、寝室文化大赛的艺术指导,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团活动成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第二大课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质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也不能与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相提并论, 要想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这一切,就必须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容易掌握的内容,再者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们要传授给他们的应该是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成果, 因为只有好的艺术作品, 才会丰富学生的情感,才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教材的更新,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们的教材做相应的调整,尝试在内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试图在以下方面来加以体现:

2.5.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高校公共艺术的时代性。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流行元素,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忽略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它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音乐素材,找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音乐舞蹈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就会把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双节棍》、《我的地盘》引入课堂,把那些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优劣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及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审美情趣、社会时尚,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当代大学素质培养和高校艺术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2.5.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美术作品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中,就介绍了大量的工笔、写意、白描、泼墨等传统技法并通过美术欣赏课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和理解。

2.5.3以民间艺术为补充教材,以开发地方艺术风格为特色。我院地处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这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圣地。我们把身边的艺术精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民间的风筝、剪纸、中国结、傩等手工艺的制作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学习热情。

2.5.4结合东西方的文论知识,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和鉴赏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视鉴赏课》选择中国电影百年间的优秀影片,兼及国外优秀影片,来重点讲述现代阐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结合中西方现代文论和古典文论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鉴赏电影。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学生耳濡目染形成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少实践,在其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如用整齐划一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忽略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用专业的标准或降低专业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多激励和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接触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热爱艺术。为此,我们在选修课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开卷、交作品、讨论、交流、小论文的方式或以在报刊上登载文章的形式来代替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不违背我们开设公共艺术课的初衷。

2.7美术教育的深化与提高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及收集整理图文资料,学会撰写艺术评论及专题论文。如,鉴于课时有限,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名家名作”一章时我们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

(1)老师布置研究课题;

(2)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完成作业;

(3)老师概括、总结讲评本次课题要点。

研究性作业题目:按照历史顺序列表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画作。

要求学生:

(1) 自己设计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须符合命题;

(2) 内容简明、概述正确;

(3) 必须手写完成,做在作业本上,下次上课之前必须交作业。

(第五章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成就。)

通过学生整个研究性的学习,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有的翻阅《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一种好学和自学的习惯,并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到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面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J],综合艺术,2012.02,154-155.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5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难,是目前各国面临的重要难题,随着经济危机的扩大,城市就业更加困难并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比去年增长50万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然而,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叠加,必然使我国这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举世罕见的就业问题。笔者针对这些状况,选取廊坊市多所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围绕就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就业服务体系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城市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就业的需要,问题主要表现在:(1)公共就业服务总体投入明显不足且城乡差异明显,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在基础建设、覆盖范围、服务内容和水平等方面还相对落后。(2)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保障制度仍未建立;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服务的普遍及社会化程度仍不够等。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系统、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最新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低技能的劳动者已占据全国总就业人员的半壁江山,初、中级技术人员占20.7%,高级技师只占5.3%,而处于决策管理层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仅占16.2%。这说明我国劳动者结构矛盾严重突出。同时,该矛盾还突出表现在行业与地域之间就业状况不均衡,如传统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较多,而新型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体育、科技、金融等行业创造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能源行业如地热、燃气、稀有金属创造的就业岗位就少之甚少;东部发达地区与大中城市失业再就业难度相对较小,而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的失业再就业的难度较大。最后,随着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增快,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总量性矛盾共存。

二、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就业容量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社会提供的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的因素。近年来,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下滑,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必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更为直接的受国际经济冲击和影响。因此,全球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就业。

2.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改革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全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我国加强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稳步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从各方面来看,离实际目标大相径庭。第一产业层次仍较低,农民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现代工薪阶层,再加上医疗卫生、教育等环境与城镇相差甚远,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人口逐渐的向城市涌动,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第二产业由于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环境和资源依赖型企业所占比例过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较少、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就业岗位不增反减。第三产业虽是吸纳劳动力的主阵地,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吸纳高端人才的能力有限,不足以解决我国现有就业问题。解决就业压力的根本在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这一点是解决整个社会就业难的核心问题。

3.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缺失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失业率上升阶段,政府主要任务是两个,即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自主就业与创业的政策,但是执行政策的机制不够健全。如今解决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政府缺乏调控,而且良性的市场选择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负责就业工作的主要有人才市场、学校推荐,至于哪个城市、哪些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需求多少、及薪资待遇如何等问题则很难确定;人才市场负责提供“双选”平台,然而招聘会很难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产生相应的约束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

4.用人单位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选择求职者应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好的,但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选人时存在误区。第一,用人单位只使用求职者而不对其投资。相比较而言,很多西方企业则承担了求职者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第二,过分注重文凭。在许多用人单位看来,学历越高越优秀。很多求职者与应聘职位专业不对口,造成受聘者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第三,过于强调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不足十分普遍,但很多企业把其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想通过必要的岗前培训,急于通过招聘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导致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第五,严重的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过于在意女性求职者婚姻、生育保险费和女性劳动保护费用等,不愿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

5.高校教育体制弊端突出

我国目前总量及结构问题双凸出。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教育体制弊端上。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扩招、教育投资过少等问题,高校的教育模式滞后,不能够依照社会需要去调整课程的种类和规划。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诟病;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还没有完全对接;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到位;高校封闭式的运营模式,缺乏自我完善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专业及学科设置,很难填补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民办类院校,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严重,不顾自身硬件设施是否允许,开设了很多“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失衡。还有很多高校只重视外延发展,想方设法扩建校园,扩大招生规模,严重的忽视了教学质量。

6.求职者自身存在问题

在中国,很多求职者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不诚信就业。很多求职者认为如果在应聘时有一定的文凭、证书在握,就能够为求职带来好处,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致使他们通过造假等渠道来骗取招聘单位的信任,其实这种行为严重损害求职者形象。其次,求职者自我定位也存在问题。他们忽视自身素质,都找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城市与单位就业。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第三,求职者没有找到良好的途径。很多求职者盲目的参加各种各样招聘会,或者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这么做法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第四,就业群体整体素质下降。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分数不断降低,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三、完善城市就业体系

1.构建“大就业”教育体系

(1)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修身之本。所以高校要紧抓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的高端人才,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求职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作为求职群体,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要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进而发现自身业务上的不足,激发学习斗志,为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3)加强就业教育培养

在社会就业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必须更新就业理念。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回报社会。所以做到高校“大就业”,必须加强就业观念培养,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同时,做好“大就业”工作,还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个招生、培养、就业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

2.构建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体系平台

构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平台体系应做到:1.高校应积极引导,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如开创业教育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斗志;积极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各类比赛,使大学生树立竞争及团队意识,积极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观念。2.政府应继续大力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资源。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如贷款优惠、税收优惠、运营优惠等政策。与此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档案保存方面和社会保障办理方面也得到相应的优惠。

3.加强区域人才市场的建设

(1)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人才市场体系形成的助推器

人才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任何区域人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繁荣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是人才市场的诞生的培土,而人才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

(2)进一步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就经济建设来讲,高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慢,从一定层面上说取决于人才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社会发展也需要人才,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因此,归根究底在于健全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应做到:①不断创新和完善圈内各城市人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北京人才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内的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吸引、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圈内城市工作。②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和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要做到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首先应当建立行业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收费制度;还要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人才安全体系,切实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由圈内各市筹集资金,并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搭建圈内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组建“城市圈人才公共信息网”,下大力气逐步开展网上大型人才交流会,通过规模效应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我们还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占有人才及招聘信息,在此基础上,研究不断扩大网上人才市场的覆盖面、网上人才信息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2]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2008.1

[3]蒋爱丽.伴随你成长—大学生就业咨询实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

[4]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6

[5]杨文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及策略探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9/02

[6]年大琦.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邢台学院学报,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