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8年,孟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744hm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2126hm2,秋粮播种面积15618hm2。全市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8647hm2,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262hm2,花生、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壮大,并建成5个标准果园。随着孟州市惠农补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农技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全市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18年,孟州市农林渔业总产值达到41320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378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5元。
二、存在问题
(一)个体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抗压能力弱
农村经济在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市场冲击力度逐年增强,个体农户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却很低。孟州市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经营收入,集体经济基础发展空间小,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严重。
(二)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共赢体系持久性不够
企业和农户在收购环节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要逐步形成“公司+农户”或“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实现企业和农户共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断链化”
孟州市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单一,精加工能力不强,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不多;规模化种植户没有好的保障措施,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独自经营、独自销售,合作途径狭窄,上下衔接不好,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的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市场观念不强,对商品生产规律研究不够,只注重一次性生产,不重视产品加工转化;只注重卖原料,不重视产品深加工,不能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發展思路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形成“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思路
主导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基地发展。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亲自抓,上下形成合力,一如既往地给予资金支持和人才及信息帮助,建成主导和特色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二)注重引进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人才
资金的引进包括政府财政、税务以及货币等政策的倾斜,还有各种信贷和社会资金的流入。人才的引进包括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到农村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且动员其他部门人才投入农村工作,引导农村全方位发展。
(三)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依托乡村主导或特色资源,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因地制宜带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蹚出一条产业致富之路,与时俱进地赋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含义。
(四)激发农业主体活力,培育农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致力于提升我区乡村小学艺术教育水平和质量。
自创办志愿服务队以来,我们以帮扶乡村边远小学艺术教育、提高全区整体艺术教育水平,提升乡村小学生艺术教育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20年我们依照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疫情防控的要求,先后深入杨333小学和**小学开展“搭把手、拉一把”艺术教育下乡进校活动,为孩子们带去舞蹈、书画、声乐、朗诵、写作、趣味英语等培训课程,通过一堂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真正让村里的孩子们体验到艺术教育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学习热情,享受到了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教育会活动。活动中我们同时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模式帮助乡村教师成长,学校的专兼职艺术教师随班听课,课后组织交流研讨,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自艺术教育下乡进校志愿服务活动以来组织活动21次,累计有2万多名师生参与艺术教育培训活动,区电视台、广播电台都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积极参与服务乡村文化生活活动。
我们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积极组织志愿者和学生参加乡村文化振兴和社区服务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888镇西瓜节专场和惠民消夏公益演出专场。通过精彩的节目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道文艺大餐。于此同时还组织志愿服务队师生深入999社区开展《11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宣传活动。近两年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少年宫志愿服务队的社会声誉,更提高了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综合素质,活动共吸引了2000多名群众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活动效果和目的。
三、坚持立德树人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厚植爱国情怀。
为此西村因地制宜,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以下壮大村集体经济计划。
1、做好集体土地资源管理。村集体土地是集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西村实际,加强集体土地管理和使用。一是要摸清底数,建好台账,对村集体土地闲置、使用情况加强管理,摸清底数,为进一步发挥集体资产作用奠定基础。二是严格执行土地发包相关规定和流程,结合西村土地发包实际情况,做好年度土地发包使用工作,确保发挥增加集体经济作用。
一、广泛开展对农业科技档案建档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活动的真实记录,产生于农业农村活动的方方面面,蕴藏着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生产经验和实用技术,是进行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品种选育及新品种引进、创新和推广,以及配套栽培、养殖、生物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依据,是农业区域开发、集约化种养、高效农业经营等综合性开发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广大农民科学发展农业、科技致富的金钥匙。所以,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各级档案和涉农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各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宣传和监督指导,使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一)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各级档案及涉农部门要深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基层,主动开展档案宣传和业务指导服务,把农业科技档案建设管理提上日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必须紧扣农业农村发展这个主题,切实把服务作为开展各项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要以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为指导,以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为目标,以县乡村三级涉农单位及各种农业协会、经济组织及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基点,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并规范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档案信息支持。(二)不断拓展工作领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等工作的展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不断拓宽,农村档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在发生变化,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处理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境界,工作中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研究农业科技档案具体工作时,要注意打破一些传统管理理念。例如,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农村的科技档案材料来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档案及相关涉农管理部门应站在时展的高度,研究新对策,及时调整和拓展档案信息的接收和收集标准,帮助产生新档案的单位及个人及时将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和有效利用。(三)注意采取有效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农业科技档案的产生和形成,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较多,面广而分散,内容种类比较复杂,必须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首先要注意档案法制的宣传。要深入学习贯彻《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档案的法治教育、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工作,可通过法制宣传、执法检查等多种活动进行引导和咨询,提高农业农村领域档案法制意识。其次,可利用提供档案服务及相关激励评比活动,增强人们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提升社会参与和重视档案工作的主动性。第三,可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推广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带动档案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第四,注意分类指导。要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分类指导和有效管理,县乡村档案工作基础不一、科技档案内容不同的建档单位和个人,应因地制宜,突出不同特点,注意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二、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是国家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其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档案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只有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科学管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一)必须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对推进乡村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不可低估。档案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实现对农业科技档案的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网络,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各类农业科技档案形成单位也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立卷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建设。要健全工作网络,确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要依法建立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推进档案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争取早日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二)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步伐。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现代化管理是其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既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又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提升服务质量。具体实施工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一是按照数字化标准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进行信息化加工和录入;二是采取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信息;三是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输出档案信息。通过现代化建设,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务实重干,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一)镇里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问题排查整改。2020年的各级问题排查整改从年初的“双基”到年底的“九问”,共汇总上报台账、方案、报告32类107条问题,做好佐证材料及时收集,提前完成问题整改,得到县扶贫办督导考评科表扬。
二是镇级公益岗。为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途径,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提高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效。认真研究制订科学详实的镇级公益岗管理办法和协议,并按照个人申请、村级把关、严格责任落实的原则,确定镇级公益岗保洁员106名,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三是脱贫攻坚普查。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前期48名普查摸底人员、24个村引导员的培训;严格审核确认24个村线路图。历时21天,抽调200余人次,积极配合镇平普查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和雨天,我们抽调的同志们没有一人退缩,经过共同努力,最终高质量完成全镇1026户25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普查工作,受到县普查办充分肯定,为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提供了数据支撑。(在这里我想向参与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志事们说一声,谢谢)
四是动态管理。按照省市县动态管理工作有关要求,对全镇24个行政村进行动态管理监管全覆盖,在确保贫困户各项普惠性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人均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两不愁、四保障”均有保障的前提下,经过公示、报告、审核、批复等程序后,完成247户463人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期间经过各村认真排查,共上报录入“两类户”3户10人。
五是双业“星火计划”。为充分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按照县双业“星火计划”方案要求,经过贫困户个人申请,镇村核实,为763户贫困户发放双业奖补资金87万元,为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又增添了一道保障。
六是督查检查。今年以来共陪同省级调研3次,市、县级3次督查、暗访29次;组织镇级督查17次,交办的问题是全县最少的一个乡镇。
七是组织培训。2020年协助牧原集团在我镇举办了两次大型招聘会,参加应聘的贫困户达到292人次;协助劳保所举办了6期家政培训班,培训人数1000人次;邀请电商培训讲师举办了电商和抖音培训,参训人数196人;组织30名贫困户到南召宾馆进行为期15天的焊工、电工、保育员和厨师培训;组织召开镇级扶贫会议34次;参加县级扶贫会议27次,及时的做到把会议内容传达下去。
八是省检准备。从接到省检通知按照清单内容开始着手准备,分类分项一条不落,利用两周时间加班加点准备好了89个档案盒124项内容,摆满了两个柜子,夜里加班虽然辛苦,但是我庆幸我有一个随叫随到的团队,真心感谢办公室的小伙伴们!
九是雨露计划。2020年为36名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人员发放“雨露计划”资金7.2万元;为66名在校大中专学生发放“雨露计划”19.8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和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
十是扶贫宣传。为大力营造脱贫攻坚浓厚的宣传氛围,进一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联合党政办,2020年发表宣传稿件60余篇,被各大网站和小程序转载1630多次,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十一是消费扶贫。精心组织恒雪、承古食品厂、紫藤生态园等到郑州参加“丰收节”扶贫产品展销,成交额高达20万元,有效的宣传了云阳的扶贫产品。
(二)村级工作
一年在村两委和责任组的共同努力下,进村入户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的近三个月时间里,每天上下午按时到村里,跟两委班子和村医一道入户讲解防疫知识、分发防疫物资、代买生活用品,最终武汉返乡的27人平安渡过了管控期,没有一例疫情出现。年初提前制订好村级年度脱贫计划和规划,组织做好对贫困户的集中和入户培训,指导帮扶人和信息员做好信息数据质量修改录入,动态管理期间顺利的完成了剩余8户23人的脱贫任务,并对“两类”人群进行了重点排查和关注。我坚持每周去分包的贫困户家一次,询问生活务工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做到他们生病买礼物去医院看望,子女儿出嫁随礼金等。几年帮扶工作下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帮扶的不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生活有保障,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按照村两委换届工作的有关要求,在控制好职数和年龄的界限后,通过走访考察、选举等程序,选出了年轻优秀的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2岁,其中大学生三人。
由于我本人工作踏实、敬业,201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2019年度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万名干部助脱贫”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度被南阳市委组织部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先进个人。
三、砥砺前行,扩宽思路争上游
年会期间,各区域的负责人回到总部,就这一年市场的问题和成就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剖析。2012年年初,我提出“积则增,消则殆,拼则赢”的观点,无论局势如何,行业面对的都是同样的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转眼间,一年已经过去,在总结和反思中,愈发体会到组织的重要性。
王国维说“振兴中华要靠哲学”,虽然当时被列为异类,但在今天来看确实是这样的。中国应该先搞哲学来改造人们的思想,国家才能有新的机制和体制产生。企业也是一样,政策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战斗力一会弱一会强,就是从上到下的价值观上没有统一。所以我们在内部一直在讲统一思想,也就是要有正确的观念。
佛教有一个观点“不净观”,说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不净的,人要接纳这种不净,更要不断净化。人文化管理一定要以“真实性”为前提,既不美化人,也不丑化人,而是用客观、人性化的组织机制带领团队。太阳雨一千多名营销将士能够齐心协力投身市场,不可或缺的便是组织的凝聚。所以无论时间如何紧迫,我们的总结会议总是如期举行。这样的坚持带来了观念的统一、力量的凝聚,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便有了迎战市场的先决条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化的深入,人类开始变得高度互联,消费者的消息变得异常灵通,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口碑传播。新时代的营销概念也应运而生,比如情感营销、体验营销、品牌资产营销等,营销者必须关注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也就是步入了菲利普·科特勒所说的营销3.0时代。
营销3.0时代,品牌建设尤为重要。在太阳雨的品牌建设中,公益是核心,不仅是我们品牌建设的方式和目的,更是品牌的基因。2012年我们继续坚持了这样的理念,先后赞助韩红百人援蒙公益活动,参与央视与光明日报社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坚持做好“阳光浴室”项目,并拍摄了国内首支以盲校为题材的公益微电影《假如失去三天光明》。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雨温暖、关爱的品牌基因不断强化和加深,同时,终端配合开展以公益为主题的促销活动,实现了概念的高度、情感的温度、销售的力度的结合,不仅感染了消费者,让他们对太阳雨品牌更加认可和赞扬,也打动了我们的经销商,他们用公益之心在终端传达了太阳雨的品牌文化,也将公益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与太阳雨的品牌基因紧紧凝结在了一起。在今年的年会上,我们设立了“最美经销商”奖项,向热心公益的经销商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2.国外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2.1乡村地理学研究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始于乡村地理学。该研究阶段主要研究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1826年杜能提出古典农业区位理论,运用经济学分析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间距离,得出在空间上农业生产方式显同心圆式圈层结构。1841年德国科尔首次系统阐述聚落的形成,对大都市、集镇和村落等类型的聚落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及交通线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地形对村落区位的影响[3]。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创立中心地理论,为乡村地理学和空间聚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起,学界更加专注乡村社区演变与重构、开敞空间保护、乡村矛盾冲突等问题。
2.2乡村发展研究
20世纪中期,人口由城市转向乡村,乡村发展模式在利益驱动下发生巨变,景观和空间形态改变,欧洲国家乡村问题突出,乡村经济振兴需谋求新的出路,工业化、城市化作用于乡村,带来褒贬不一的影响。该时期研究重点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等更广阔的学科领域。汉森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支持,尤其是教育、技术的投资,进行迁移援助计划的申请,从而转移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4]。托马斯分析了英国农村的交通问题,认为应该建立政府基金,负责大部分农村的服务资金,用于建设城乡交通网络[5]。布恩斯探讨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对乡村聚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公共政策[6]。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乡村作为工业拓展空间被大规模占用,城乡差异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乡村空间形态改变,社会结构面临重组,聚落内部出现“空心化”,村落出现无序或蔓延现象,大规模的工业化促使乡村资源大量开发利用,超过乡村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破坏。此外,学者认为乡村发展必须注重城乡互动,指出政策制度对于乡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7]。
2.3乡村转型研究
近二十年,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后城市化时代,城郊乡村开始依托城市主体谋求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但总体环境却因居住空间拓展、社会阶层混杂、生态空间占用而恶化。而距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乡村依然贫穷,交通不通畅,自然文化遗产不受应有的重视而屡遭破坏,随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变迁进程缓慢。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中,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明确提出要突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发展观,强调必须使城市、城镇和乡村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均实现可持续发展。2004年联合国于世界人居日,再次明确提出城乡关联发展。这一时期的乡村转型研究关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功能和乡村空间的转型,倡导开放性的乡村空间。
3.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我国真正的系统研究乡村人居环境起于20世纪90年代,集中反映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上。
3.1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研究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者针对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环境巨系统开展探究。吴良镛最先提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建立起人居环境研究基本理论框架,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8]。雷振东、刘加平等注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关注村落发展模式[9],注重探索乡村建筑设计模式,推广生土建筑。李昌浩等主要研究人居环境中的建筑设计,侧重于微观住宅设计的节能系统、生态系统建设,在实际的农村住区建设中采用新理念、运用新技术。赵万民针对重庆地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重点研究山地人居环境[10];赵炜根据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过程,提出山地人居环境的总体发展思路[11]。
3.2地理学研究
从地理学层面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偏向于类型研究、乡村聚落区位分析等宏观研究。乡村聚落重构、乡村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整治等问题成为研究重点。自然地理学者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研究乡村环境演变,如甘枝茂等研究了陕北黄土沟壑的乡村聚落土壤水土流失情况,提出防治措施[12]。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学者更关注乡村土地利用状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互作用。王成新等总结村落“空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规划设计、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解决措施。
3.3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更加关注乡村政治、社会变迁及文化转型。周世亮通过实证研究村庄政治文化变迁,分析中国城镇化对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影响[14];陈玉平重点研究乡村转型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15]。朱康对关于乡村文化转型的认识,提到乡村城市化的问题,认为乡村社会分化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同时城市社会规范深入乡村,在矛盾和冲突中,实现城乡整合,伴随着文化镇痛[16]。然而,乡村文化演变过程在空间上的特征和具体行为研究仍不深入。
4.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4.1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各学科割裂、创新性不足。
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尤其集中于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但乡村人居环境理论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学科间缺乏通力合作,沟通不足,割裂明显,各领域研究较为片面。深入乡村内部,对乡村行为主体与乡村人居环境之间的行为影响研究、乡村聚落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比较欠缺,研究的内容宏观,对于解决问题适用性不强,研究成果生搬硬套,较少考虑不同地域的需求。
4.2研究方法传统,资料来源有限,实时研究技术运用不广泛。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目前的研究方法单一,多为经验性研究,累计积累素材进行阶段性整理和总结,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空间分析技术(RS-GIS)和实时动态监控等技术手段未得到普及,造成科研成果滞后,不能及时反映乡村发展问题。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影响科研进度、精确性和科学性,不利于掌握乡村聚落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5.对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相关建议
5.1强调学科交叉渗透,着重进行基础理论建构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对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日益增加,学科交叉明显,因此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如加强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在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的运用,使乡村人居环境基础理论研究更深入。
5.2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的本土化资源整合、重构与优化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应坚持因地制宜,以乡村本土环境为基础,将乡村本土的资源进行整合,从乡村实际出发,探索运用乡村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塑造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有效可行途径。研究课题应更加关注乡村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限制乡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提出乡村发展时序和关键途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应的人居环境建设对策,使乡村人居环境实现本土化资源整合、重构与优化。
带着感情下乡首先是从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做起。从入住石缸村谭小兵家庭开始,我就把农家当成自家,坚持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盖农家被,尊重农户的生活习惯,不在生活条件上提特殊要求。内心的定位外化为具体的生活细节,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农民兄弟之间的距离,使我赢得了认同。在平常的生活和劳动中他们自然而然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把我当成自己人。驻村期间,我还专门走访和资助了该村特困户黄仕友家庭。黄仕友由于身体落下残疾,虽然年近五十却至今单身,在缺少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上要赡养八十老母,下要抚养尚在读中学的养女,家庭非常困难。乡村两级组织和干部对这个困难家庭给予了深切、温情的关注,在为其积极争取五保户、低保户等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尽可能在生活、劳动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黄仕友八十多岁的老母满含热泪说到“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我们这个困难家庭”时所流露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深刻感受到始终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谛,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要保持与群众血脉相通、心气相连,密切联系群众,多渠道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避免“油”、“水”分离,实现“鱼”、“水”情深,党的事业和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
二、磨练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扎实开展工作的能力
我入驻的石缸村共有11个组586户农户,分布在13.5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5名村干部承担着服务全村2456人的重任。基层同志最朴实,也最辛苦,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既要承担计划生育、合作医疗、调解纠纷等经常性工作,还要负责农网改造、林权改革、修建村级公路等阶段性重点任务。往往是分发一批药具,挨家挨户走一遍下来就得两三天。体力上的劳累自不待言,遇到不了解情况、态度不好的群众埋怨怪罪,心里头的辛酸只有自己默默吞咽。在与村支部黄书记一起上门动员农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代收代缴每人每年20元保险费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苦,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反躬自省,优越的物质条件不经意间反而养成我们时不时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的不实作风。感受胜于说教,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身上的优良传统和品格深深地教育了我。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既是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求真务实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只有真心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语言,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保持与群众进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才能找准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到真正取信于民。
一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扶贫开发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即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每年省财政拨付一千万资金专项扶贫)的思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38位省领导带头到联系点开展扶贫工作,各市、县领导也明确了各自扶贫联系点,落实了帮扶责任。对口帮扶领导和部门、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尽心尽力帮助发展,对口帮扶的县、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了新进展。
二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完善。全省落实了181个省直单位和110个省属单位定点扶贫,市县两级完成了部门单位定点扶贫组织实施,实现了3400个贫困村定点扶贫全覆盖。积极争取中直单位的支持,实现了21个重点县中直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全省动员和组织了10万名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结对帮扶贫困户10万户。启动了2012年爱心包裹项目,1万余名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得到爱心捐赠。
三是扶贫攻坚重点工作有效推进。编制完成了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34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稳步实施。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8亿元、整村推进扶贫资金3.4亿元已安排下达。扶贫移民搬迁进展顺利,84.7%的年度搬迁计划对象得到落实。“雨露计划”培训人员2.02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57%。其他各项扶贫工作进展顺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深刻领会中央决策精神,准确把握推进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去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包括罗霄山区在内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予以重点支持;今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项重大决策,明确了新形势下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天参加会议的38个县(市、区)都属于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这些地区投入“历史欠账”较多,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推进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是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让人民群众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是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
(一)明确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2到3年的努力,使原中央苏区和特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实力有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有明显优化、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为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攻坚目标、根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扶贫攻坚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要把握好五项原则: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扶贫攻坚,促进片区加快发展,使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四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五是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大国家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城乡居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工作量大,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群众热切期盼。我县以“三送”工作为总抓手,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城乡居保这项重大民生工作与农村土坯房改造工作有效结合,做到同布置同落实,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过问城乡居保工作,了解工作进度情况,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定期召开专门分析调度会,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组干部共同抓地格局,全面推进,确保任务超额完成。
2、宣传有力。进一步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居保工作,提高群众的参保意识。一是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宣传和农村土坯房改造工作,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分片包干,携带宣传单,地毯式深入村组户宣讲政策,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城乡居保的政策和好处,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提高群众参保积极性;二是编辑手机短信广泛宣传。编辑80000条通俗易懂的宣传短信,向全县城乡居民发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意识;三是注重集中宣传。精心制作了宣传横幅,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了40多条横幅,在县城步行街、人民广场等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25000余份。各乡镇在政府所在地、村委会定期出板报、书写规范标语,在乡镇农民服务中心设立城乡居保政策咨询台,长期进行宣传,大造宣传氛围。
3、措施有力。县政府与各乡镇,乡镇与村、与干部,村与组层层签订责任状,采取了符合本乡镇实际情况的工作奖惩措施,与镇、村干部年终奖金挂钩,使干部有吸引力,形成个个有任务,人人有压力,争先恐后的格局。
4、加强督查考核。县两办督查室、人社局切实加强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督查力度,实行一月一调度、编辑工作简报半月一通报,对领导不重视,工作措施不力,进度迟慢,将通报批评,限期完成任务。影响全县进度的,年终不予评先。县农保部门派出了专门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指导,各乡镇同样组成了专门人员深入村、组指导,了解情况,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动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格局。
5、实行倒计时。严格按照各乡镇向县政府签订责任状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在11月底之前要确保全面完成80%的任务,目前已完成81.5%。我县扩面征缴工作还在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到12月底结束。
二、县农民工工伤参保扩面征缴工作进展及情况汇报
我县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参保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以服务全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为己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工根本利益作为医保工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紧紧围绕市2012年度“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充分发扬锐意进取、克难攻艰的开拓精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任务目标。
今年,市里下达给我县的2012年度民生工程工伤参保任务计划是10700人次,其中农民工工伤参保任务计划是6750人次。截止11月份,实际我县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了6770人次,超额完成了下达民生工程医疗保障任务的100.29%。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政策宣传,特别是典型案例宣传,把矿山、林场等高风险企业作为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征缴重点。通过舆论造势、身边典型案例解读等途径,大力宣传新《工伤保险条例》,使用人单位和群众普遍认识到,参加工伤保险,能有效分散和化解用人单位风险,及时保障工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用人单位的参保意识,吸引了不少企业参保、续保。
2、组建了专人专门队伍,成立工伤保险调查小组设立了3—5人。做到及时调查,及时取证,及时认定,加强工伤认定审核和调查,维护农民工劳动者权益,有力推动了农民工工伤参保扩面征缴工作的发展。
截止到今年,荒山绿化覆盖率达到95%,预计占地面积1700亩,其中绿化面积1650亩,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0%。截止到2019年,全村共投入绿化资金22万元,在荒山上种植了杨树、松树、桃树、柏树等树种,成活率达到98%以上。活动共出动人工50人,用时10天,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经过三年的观察,党员活动林里面栽种的树木基本达到了栽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的目标,全面提高了切村的植被覆盖率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09年乡党委、 政府召开全乡植树造林工作动员大会,会议下达了植树造林工作任务,对植树造林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同时,乡政府成立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乡干部分工明确,包片到村。在乡包村干部的指导下,切村制定了植树造林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村造林绿化领导组织,强化领导,组织实施相关工作。
为保证活动扎实有效,在环境保护和绿化植树造林工作上,我切村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科学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一系列林业管理办法,要求:1、由村委会领导统一行动,每年定期开展以“改造荒山,植树造林”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全面加强切村绿化工作。2、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3、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要积极组织志愿者、民兵参加荒地绿化活动。4、认真规划集中造林地、重点造林地带,确保植树地任务完成。5、为加强林木管护,防治林木病虫害,每年春季秋季印发管理技术资料,指导做好林木管护工作。
行动上在西北坡荒山植树造林的日子里,切村村委会积极动员全体党员干部主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扎实开展造林绿化,迅速掀起我村开荒造林的新。乡包村领导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天都亲临植树会战现场,身先士卒,扯绳划线,立苗培土。干活上与村民一视同仁,由包村领导的亲自指挥,在树地里,每棵树的行与行之间,棵与棵之间达到了行平竖直,怎么看都是一条线。领导率先垂范,村两委分工包片,各负其责。
同时为扩大义务植树的影响,拓展义务植树的多种实现形式,重点是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打造“绿色村”,发挥植树造林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全村树立起维护生态安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的观念,为建设绿色环保新农村奠定良好基础:我村将4月中旬定为“造林绿化突击月”。
切村村委会采取全体党员认领义务植树和后期管理任务分解的办法,由各党员包片,将绿化区划分为8片,将每3位党员划分为一个小组,一组一区,全面负责植树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同时为提高移植大树的成活率,切村绿化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全体党员要给自己负责的大树做上三角支架,提高大树的稳定性,以防止“树大招风”,动摇根系,并定期督促浇水,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乡强基办组成联合检查验收组,对每年各片、各组的绿化任务进行验收,既强化了全体党员的责任意识,又提高了绿化质量。
同时为发动广大村干部与无职党员强化绿化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绿化建设成果在绿化过程中,切村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绿化管理工作,对荒山树木定期打头、剪枝、施肥、除草,并在不同时期给树木进行修剪, 粉刷,喷药、除虫,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有效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在宣传方面,大力加强植树造林绿化相关宣传。驻村工作队与乡强基办联合定期开设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公民义务植树的法定性、义务性、公益性和长期性,宣传植树造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全村农牧民中树立了“绿我家园,人人有责”的理念,形成了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了全村百姓义务植树和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爱林护林的法制感和自觉性,提高了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在绿化监督方面,由切村监督委员专职负责对“党员活动林”的栽植质量进行抽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了确保绿色通道造林成活率,村委会从基础工作抓起,制定了严格的种植标准、苗木质量标准,严把苗木泡水关和栽植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年间,切村村两委班子与历届驻村工作队,站在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造林绿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绿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大事抓紧、抓好并抓出了成效。靠自己的双手在村造出一片绿地,用绿色来改善切村的生态环境,为提高农场林业管理水平和绿化美化家园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