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篇1

一、人文素养的宣传要广泛深入

高中政治内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既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关键品质的形成。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教师这个引导者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当然教师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形式,将这种思想用文字宣传到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家长身上,要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举例来讲述缺乏人文素养会导致的问题与弊端,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做学习型教师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在政治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学习吸收多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语文学等方面。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视野才能具备宽度与广度,同时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将知识面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入,解读也更深刻。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足够丰富,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相当重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园丁,才能让花朵更好地绽放成长。只有教师的不断提高与积累,才能带动学生一起提升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

篇2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最能够体现学生能力和数学品质的关键要素,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不少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以后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其根本原因是其数学素养相对较差,从根本上限制了他在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空间和提升高度。因此,高中数学一定要重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注重问题设置和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互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坚持师生高效率教学互动,以问题导向营造核心素养生成情境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高中数学在“问题-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为教学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问题―互动教学是一种模式,问题为互动提供了媒介载体,互动保障了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而核心素养则是为其明确了重心。数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感知体验和迁移,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来锻炼思维和能力,高中数学结合学生基础,创设以问题导向的互动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互动交流中生成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例如,学习“任意角”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联想有关角的实际例子,学生开始互动讨论,他们找到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跳水表演中有个动作在空中转三圈,再进入水中,会听到解说员专业的术语“向下转体1080b”;在观看体操表演过程中,也有在单杠或者双杠上“左后转体720b”的解说。还有时间调整是常见的事情。此时教师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上面的1080b和720b已经超出了初中阶段的关于角的度数的范围,尤其是矫正时钟,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如何来表示其不同?由此来让学生树立角的方向概念,并由此产生角的正负问题,逆时针旋转形成的角定为正角,而顺时针形成的则为负角。这样的问题和互动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具体生活应用中感知数学,学会分析和表述,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数学的核心素养。

二、以问题为媒介展开深度互动,实现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融合

高中数学“问题―互动”教学引发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变革,真正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体,能够将数学课堂生成一个更富动态变化的有机生态复合体。促进学生更好地认知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让数学课堂真正回归,凸显数学教学的本真。基于“问题―互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学,问题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媒介,是互动的基础,在互动教学中能够突出问题要求,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和实践,感知生活和生产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之间的对接关系,将问题解决与学习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面向社会生活,面向更加广阔的生产实践,用数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主线,实现数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粘合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问的选择和分配组合,一方面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和设置问题,并做好问题的排序和投放频率,确保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基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核心素养深度粘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单独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核心素养分析,而应寓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之中。以问题为推动课程进程和环节组合的主线索,巧妙处理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是场景,数学知识是形体,而数学核心思想就是灵魂,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丰满的生态课堂。

例如,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先给学生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阶段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都是借助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定义,如果将锐角推而广之变成任意角,是否可以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呢?怎么推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认为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等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何才能研究和分析其函数值呢?学生分析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将任意角放置到坐标系中。这样就可以重新定义锐角三角函数了,然后再进行演示。这样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将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相结合,彼此勾连,生成完整的意义链条,实现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粘合。

总之,一切教学都应抓住最为本质的内容,突出重点。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最为本质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核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问题-互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能够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好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能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去分析和结合生活与生产中的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数学培养学的核心素养,锻炼他们的理性思S,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方法,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篇3

自我国2011年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对语文教学本质给出明确界定: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养成语文习惯,掌握语文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现状,审视困境,着眼未来,秉持本位教学理念,全面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正确处理教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结合语文教材,把握本质内容,着眼高中生特点,面向社会,以本位回归的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遵循语文教学定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内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研究教材,立足课堂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材仅仅是例子,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范本,教师应用教材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以深刻的教材文字向学生阐述并延伸丰富的内涵。自《语文课程标准》执行实施以来,教师应明白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而应该是“用”,应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并理解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内容,立足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理解,而应充分解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考察语文课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基于写作背景,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心灵相融共鸣,对语文课文进行独特感知、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向学生展示生动的语文文本。

3.挖掘资源,返璞归真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动力,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特点,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正确观念,突出语文文字能力,突破现有高中语文费时低效怪圈,以语文课堂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挖掘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实施本位回归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语文课文教学,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感官直观体验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体会、感知;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创设表演、游戏的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快乐享受;第三,加强师生学习对话,针对具体的课文教学内容,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创办语文文学沙龙,挖掘语文课文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沟通,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进步;第四,结合语文教学资源,结合写作背景、写作实践以及生活现状,多元化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创造并感知语文本真,争做语文学习主人。

4.回归本位,彰显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高中生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准确定位语文教学,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点评。高中语文教学在异化教学理念影响下,逐渐脱离本位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位,彰显语文本色,重新转回至本位教学正确轨道,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篇4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篇5

当前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是依据“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要求展开的教学整合、全过程的改革探究活动。它致力于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守旧的学习评价方式,转变守旧教学说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整合高中语文教学模块,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尽最大限度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教学过程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此项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究、亲自感悟,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解析。从教学成效与教育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更加关注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全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从时间这一层面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指将高中教育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学期为主要划分点,整合设计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教育评价为主要切入点,以教育改革为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全方位改革,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得到全程改革。从内容上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教学素材的变化,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大致划分为四个模块:教材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实践模块,借助对以上四个模块的整合,从根本上实现教育

改革。

二、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高一、高二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引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一,自主选取时期。高中生可以依据自我的学习需求与兴趣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小说、报刊、传记等,即便是积极性的武侠玄幻小说也是可以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其二,引导教育时期。为了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自主推荐,在推荐书籍过程中,简单讲述书的内容,并介绍书的读法,引导学生自主拟定阅读大纲或者是阅读计划。(2)学习小组成员间互荐,实践活动的主题叫做“推荐的快乐”,在学生分享书籍后,教师需要及时召开书籍交流会,帮助学生整理阅读情况。(3)牢牢把握教材内容,随着课堂教材的教学进度,细致进行分类,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4)针对性阅读。随着阅读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在简述自己阅读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感性心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阅读批判大会,以会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想法,由其他学生为陪审一同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翻演成戏剧、小品,站在事件主人公的角度解析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

篇6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优秀品质,还应当提升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语文作为人文精神比较凸显的一门课程,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在我国最早使用“人文”一词的是《易经・贲卦》。儒家思想也强调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道德。在西方,最早关注人文精神始于古希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尊重人的天性。美国的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在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人文精神是一复合型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精神既包含能力、兴趣、思想和态度等,也包含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修养等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绳,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精神一般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培养的,由客体的认知到主体的体验再到内心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实现彻底的内化,培养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综合素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渗透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存在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导。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许多教师都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许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自我为主体的应试教育理念。虽然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理念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人文精神关注不够,认为大纲之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学习它们都是在浪费时间。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这样的授课模式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机器,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常常会被烦琐的语法、修辞、技巧等内容束缚,缺乏深入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内容

教材作为传播文化与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肩负着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材素材和内容的选取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和研究的,这些素材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中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展示到学生面前,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各种深意和人生哲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从素材中引申出富有哲理和人文价值的隐含深意,挖掘文字和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汲取所需要的营养。

(二)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与简单的教学素材和教材相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健康的品质和较高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传播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品质和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用自己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动的教学让学生领略人文精神的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设计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只有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中才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人文素养,养成健全人格。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格魅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人文内容以及设计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等策略,以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尤国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3.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07):95.

[3]李敏.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11.

篇8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9

中华传统经典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现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读经热潮,很多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但在高中教学阶段,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而应拓宽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1.有助于文化知识积累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传统经典中涵盖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饰、文学、舞蹈、文物等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下文将介绍两种在中华传统经典中比较常见的文化知识。第一种就是中国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很多诗歌中都可以见到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山川美景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景物本身,更多的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例如,李白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以山水言情。在《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在《游泰山》中“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初天地间”,这些诗歌中出现的山水景物都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第二种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通过传统的节日文化可以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情景,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人情风俗。学生通过诵读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累文化知识。

2.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变得“会说话”“会写作”,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实,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要经历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所谓的输入过程就是要先将语言素材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而输出过程就是学生应用这些语言素材的过程。中华传统经典中包含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学生经常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会不断填充大脑中的语言素材库,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即语感。虽然,有些传统的经典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但依然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凝聚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提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经典中不仅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包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修身”,也就是说人要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才能维护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让天下太平,这样的思想观点放到今天也是正确的。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这样的传统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此外,在中华传统经典中还蕴藏着很多其他的思想观点。例如,屈原的《离骚》中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的是古代士大夫尽忠为国的思想,这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是一致的。让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名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否则国家的发展将毫无意义。现在,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诵读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高中学校必须重视这一活动,丰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诵读平台。

篇10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深化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语文阅读内容与题目类型的难度都进一步增大,并且问题的回答也逐步趋向于开放化,学生在阅读环节失分较多,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对阅读的枯燥感,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具备开放式的答题方法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

个别教师陈旧单一的阅读教学观念是影响当前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高中教师是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教学的核心的,尤其是在以高考为导向的高中教学中,阅读占语文成绩的比重较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是侧重了提升学生成绩,因此,教学目标的单一造成学生的学习也是以成绩为目的的,难以真正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并且,在以成绩为主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提高阅读成绩技巧的传授,而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养难以全面提升[2]。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阅读时更多的是自己讲解、学生记忆的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与主动性,学生才能真正提升阅读能力,但是,高中生在面临高考的压力下,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高考成绩如何提升,而不是自己兴趣的如何培养,并且高中生的任务量繁多重大,学生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客气阅读等形式的兴趣培养方法,以至于难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同时,高中教师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性的教学目标也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3语文阅读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当前大多数高中教材是利用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进行授课,这样受到学校区域以及具体情况等原因的限制,教材缺乏针对性,难以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展开使用。所以当前高中要注意校本教材的开发。此外,学生之间是有着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是影响语文阅读课堂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

3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积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注意到学生语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因此,要转变语文教学的现状首先要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尤其是转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不断应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在语文课堂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在繁重的学业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利用语文课程开展学生阅读活动,利用阅读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学生通过竞赛活动不仅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取长补短,同学之间的互相探讨可以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其次,创设阅读情境,情境教学时提升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并且运用成功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创设会耽误时间而忽视这一点。教师根据要学习的阅读板块,例如记叙文中为学生讲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可以利用贴近学生日常的“月黑风高”、“天朗气清”等环境描写,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并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也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3设定校本教材,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篇11

一、语言理解在人类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三、语言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