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篇1

近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入主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呈现出新内容和新气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层面、理论深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新特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给“90后”大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关注自我,团队意识薄弱。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的年轻人,俗称“90后”,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时代原因,大多数“90后”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优越与父母的关怀溺爱,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一方面,与背负太多包袱的“80后”不同,“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主观愿望与内心感受,他们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保护和关怀,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教育,不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缺乏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二)善于表现,抗压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大多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很多人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物质无忧且具有文艺专长,富有自信且善于表现。同时,“90后”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大多平坦,在父母的呵护下很少经历挫折,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校园,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需要独自面对时,压力与挫折随之而来,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较差,当现实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时往往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90后”自信且脆弱的一面,在他们面临压力,经受挫折的时候要积极有效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建构起坚强的内心世界。

(三)知识面广,理论深度不够。

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90后”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面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要广。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90后”大学生所吸收的知识更加广博,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吸收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但面对如此庞杂的资讯,大学生往往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能力,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碰撞的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但缺乏理论深度,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片段,但很多大学生没有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还是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加工与处理。

(四)擅长网络,人际意识淡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丰富、娱乐性强等特点,对“90后”大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QQ、飞信、微博等都是“90后”大学生离不开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宁愿在网上发泄情绪,也不愿找同学好友交流心情;宁愿在网上玩网络游戏,也不愿走出宿舍去进行体育锻炼。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但是如果沉迷网络,耽于游戏,就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沉溺在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隔阂,人际关系虚拟化,现实人际意识淡漠,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目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而政治理论课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政治性比较强,大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功利化倾向使得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意义。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多数也是“临时抱佛脚”,机械记忆知识点以求过关,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自身的原动力。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学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的对象是正在经受各种思潮影响且自主意识强烈的“90后”大学生。但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学生从小到大反复学习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重复、雷同使得大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化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科学发展观等。但是教材里理论的丰富没有生动现实案例陈述的支撑,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加工与整合。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普遍满足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很多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不注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重授轻受,无视学生的成长变化和需要,忽略学生正在面对的实际问题,这与现代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提不起兴趣。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需要改善的。

(三)教学环境落后,缺乏同步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硬环境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忽略了思想政治课对硬件教学资源配置的需要,没有建立起有效、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软环境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长期工作,平时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式的宣传号召,而忽视了深入广泛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营造。对于普遍对思想政治课提不起兴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三、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8年10月27日,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在各类教学中。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的特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将启发式教学加以合理利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最好围绕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与大学生的共通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的科学理论去解释、解决现实问题。

2.要适当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和教育理念,其强调教学主体间交互式的对话,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言语、反思为基础,主体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生们都已经是成人,具有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较为成熟的现实观念,与教师对话的主观能力。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思维发散性强且较复杂,客观上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3.要合理建构网络第二课堂。对于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必将成为思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网络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该与时展相适应,高校应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并充分利用QQ群、微博、飞信等新兴的信息工具,来扩大网络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网络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二)改善教学内容。

1.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指导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广,世界观、价值观多元,但是还不成熟与稳定。所以,我们要将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2.将书本理论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泛地谈理论,尽量将理论与生动实例相结合讲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时政内容,鼓励大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增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三)完善教学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从教学硬环境方面来看,要优化学校设施环境,配备良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控制课堂人数,优化课堂效果;从教学软环境方面来看,要加强校园思想政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如运用制作宣传海报、组织讲座、辩论、影视欣赏等方式为教学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另外,还要加强人际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2]马向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黄淑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决策,2008,12.

[4]高明,乔守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倦怠成因分析[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穆建亚.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6]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6.

篇2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习支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前者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要职责;后者是以通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有长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实习支教的实践配合,实习支教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实习支教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今年三月底,笔者在忻州师院开展了“实习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0份,回收率为97.6%。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支教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倾向,呈现“两张皮”的局面。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忻州师院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时间维度为一学期,空间维度是经济水平低下、生活条件困难、办学设施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总体上属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社会实践以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与形式,要求学生以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去为学悟道,从社会实践中把握理论、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磨练意志,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一)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1.提高了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以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表明,有65%的大学生打算在支教期间申请入党。当大学生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教育状况后,有59%的同学表示会考虑毕业后在当地工作。调查显示,扶贫支教顶岗实习能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了解国情、区情,培养工农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了大学生的总体素质。通过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自立动手能力,人际合作和交往能力。调查表明。有43%同学认为有必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45%的同学表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或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对于在支教过程中你是否愿意与别人合作的问题,有60%同学愿意与别人合作,并分享成果。

(二)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在肯定扶贫支教育人功能的同时,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实习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害怕艰苦生活。有的和别人关系不协调,有的支教回来的同学甚至表示“支教后,再也不到农村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支教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不少同学对实习的意义、目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等没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准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指导教师督促引导不力。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教师技能提高,生活安全等方面较为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为欠缺,对实习学生疏于引导和督促,无法很好地达到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同学认为,在支教中,指导教师没有提醒过自己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乡土人情;分别有44%和26%的同学感觉带队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指导很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扶贫支教关注和介入不够。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目的不明确,过分关注理论灌输,对于大学生思想转变较为忽略。其次,实习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互不沟通,导致前者忙于应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生活安全等日常事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理论灌输。对支教生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也没有对支教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辅导。

4.实习支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有47%的同学认为支教中的思想品德考核简单化和需要改进,没有制定专门的扶贫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并记入学分。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易被学生忽略,最终出现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扭曲,价值失衡,必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扶贫支教的相互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课堂考试,实效有限却还拿高分,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颇感尴尬。

二、实践环节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实践环节普遍缺失的突出问题。

1.从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内容陈旧枯燥,方法单一。首先,公共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于形势发展。公共理论课教材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是理论体系、框架和内容仍显陈旧。未能充分地吸收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没有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的理论阐释,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有4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教育内容和时代严重脱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甚至照本宣科。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形成“两张皮”,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没有给出很好的理论说明。这样,教师将学生置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位置,缺少师生互动,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2.实践环节的缺失已成为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12年支教中,注重专业实习,教师技能的提高,而对实习支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的缺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顶多辅之于所谓“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在课堂教学和校内进行。课堂教学当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它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入耳人眼”过程。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少学生参与,鲜见师生互动,搞强行灌输,甚至是精神虐待。这样就无法实现社会要求和规范为学生意志的内化,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难以完成学生意志情感的外化。教师把学生看成“德育袋”,加工器物,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的消极、被动、反感。

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督促引导下,让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广泛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接受再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支教学生理论素养能否真正合格,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支教的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它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指导实习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搞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了解校情,督促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史迹、场馆等,引导学生走访当年的战斗老英雄以及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此充分营造和利用社会文化氛围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

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通过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理解、认同、接受科学理论,实现理论从“入耳人眼”到“人心人脑”的转变。实习支教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

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实习支教的全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思想政治大教育思想,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当地教师广泛参与的支教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为此,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实习支教作为己任,积极配合作好工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就学生学习和实习支教中存在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共同研讨。三是选拔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来。

2.将实习支教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将实习支教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要落实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单位,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实习支教的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的学分。教学单位特别是承担《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研室,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详细规定教学目的、要求、方法、进度、内容、学时、指导教师、经费、考核办法等内容。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力支持和主动参与实习支教工作。调查显示,分别有4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讲解过或很少讲解过支教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充分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实习支教介入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同学希望思想政治教师介入支教,特别是实地指导。

篇4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针对性强,容易开展,授课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课堂教学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教学。目前,广大高校都开展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课堂教学针对性比较强,每个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有所差别,课堂教学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教育,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课堂教学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通过别的方式的教育就会更容易开展。

(2)课堂教学容易开展。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教学能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课程内容,对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讲课内容,开展有目的的教学,要把当代理念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用发展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课堂教学能及时解决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能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课堂教学能及时解决学生问题。课堂教学有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能及时与老师互动,及时解决学生问题,教学实效性很强。是培养学生热爱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育人为本,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断加强、不断改进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政治课中,要强调德学并重、以德为先,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等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尽量多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形式,做到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很强,是人的观念的培养,容易让人感觉枯燥和空洞,开展多种方式教学能使课堂生动活泼,避免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更容易吸引和感化大学生。要注重课堂方式创新,灵活利用现代化设施,改变单纯的授课方式,寓教于乐。例如针对授课内容,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利用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让大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理想信念。

(3)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课堂教学,做到课堂内容多样化,合理的教学内容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教育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合理,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多样但不失目标。要顾及大学生是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课堂教育,避免依照课本内容灌输知识,生搬硬套,效果往往不好,实践证明,如果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心理和需求,学生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产生厌烦厌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所以,不能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4)注重师生交流。一位名人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净化人的心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出困难,走出误区的,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才能明白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知道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内心需求,通过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能彼此分享各自的观念和想法,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做到思想真正内化,确保思想政治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

结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适当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也要采用方法,比如网络的作用、报纸杂志的作用等。要与时俱进地开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内容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氛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篇5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篇6

调查介绍及缺课情形

本次调查在问卷的内容设计上并未直接体现对学生缺课行为的调查,而是将学生的生活情况、生活习惯及缺课行为联系起来进行调查。此外,我们也调查了学生的专业课缺课情况,之后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次受调查的学生共600人左右。

首先我们要了解思政课的缺课情形。问题“如有缺课,在下列课程里面,你经常缺的是 ”共有539人回复,回答“思想政治课”的占大多数,有329人,占比61%,其次是“英语课”,共101人,占比18.7%,而回答是“高数课”的只有57人,“专业课”的只有52人。很明显,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专业课、高数课比思政课重要,这反映了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先天困难。

对问题“对你所学思想政治课,你缺课的经历是 ”,在调查的566人中,回答“没有”的有153人,占比27%,回答“有一些”的有127人,“偶尔”的有248人,二者合计占比66%。可见超过半数的人有一些缺课的经历,但绝大部分人是偶尔缺课,只有38人回答“经常缺课”,占比仅为6.7%。“对你所学专业课,你缺课的经历是_”,在调查的530人当中,回答“没有”的占138人,占比26%,“有一些”的有105人,“偶尔缺课”的有254人,合计占比68%,仅有33人选择“经常缺课”。这种比例和思政课缺课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可见,尽管从前述调查来看,学生对专业课还是相对重视,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大部分人仍免不了有一些缺课的情形,应该说这是大学生很难避免的。缺课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你认为是哪些课程占用了你较多的时间”的问题中,认为“专业课”的有409人,占比67%;“数学或英语课”的有101人,占比16.6%。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思政课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只有58名学生表示该门课程占用了较多时间,占比仅为9.5%,和选修课的人数(41人)差不多。

缺课行为中还有一种行为是“隐性缺课”,即人来了,心思没放在课堂上。在问题“如果你觉得上课无趣,你经常会_”的回答中,443个受调查者中,有164人选择“看别的书”,95人选择“做其他作业”,“睡觉”的有98人,“聊天”的有46人,“玩手机或听歌”的有40人。从对600余人的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回答的有443人,占比约74%。

“你对任课教师点名查到的态度是_”,被调查的596名同学中持“欢迎”态度的有164人,“反对”的有96人,持“无所谓”态度的有336人。从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任课教师点名的行为并非持反对的态度。有的任课教师长期不点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关于缺课的原因

“对思政课,你缺课的原因有 ”的问题,回答的530人当中,认为“没兴趣”的有120人,占比22.6%;想自己看看书或做作业的有163人,占比30.8%;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有67人,占比12.6%;认为教师上课无趣的有62人,占比11.7%;其他原因的有118人,占比22.3%。对“专业课缺课的原因是 ”的调查中,在回答的557人中,反映教师上课无趣或听不懂的人有168人,占比30%;想自己看看书或做作业的有114人,占比20.5%;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有78人,占比14%;其他原因的有143人,占比约25.7%;还有54人说是“起不来”。

在对思政课调查的530人当中,认为教师上课无趣的只占11.7%,比例大幅低于专业课教师的30%。在专业课上选择自己看书或做作业的占20.5%,而在思想政治课上选择看书或做作业的人数则明显高了很多,占比30.8%,这反映出更多的学生还是不重视思政课。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教师或辅导员有事找”的选项上,二者比例大体一致。说明存在一些其他教师或辅导员在上课时间找学生的情况。

在问题“你看到周围有人缺课时,你的态度是_”的回答中,56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回答“也不想去”的有52人,认为还是坚持去上课的人数最多,有233人,占比41.6%,反映了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缺课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认为“偶尔也缺下课”的有88人,回答“这是个人的自由”的有187人,占比33.4%,反映了相当的学生对缺课行为的默认态度。

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调查,可能也能解释部分学生缺课是一种固有的习惯。

能否从容地在食堂吃早餐在一定程度上能判断学生能否早起并按时上课。通过对576名学生早餐就餐方式的调查得知,有265人回答是“食堂就餐”,占比46%,这部分同学应该说早上时间比较充裕,缺课率较低;157人回答是“从食堂带走”,占比27.3%,显示部分同学早餐比较匆忙,有迟到的危险;在“校内小卖部买早餐”的有80人,这部分人更是没时间进食堂了。

对“你所在寝室把握时间的方式_”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是否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回答的586人中,373人表示是“自己设闹铃”,占比63.7%,这表明六成多的学生学习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130人是“看室友的行动”,58人表示要“靠室友的闹铃”,这两项合计占比32%,我们可以推断出近三成的学生按时行动的自觉性较差,容易迟到或缺课。“你外出上课或自习经常是_”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讲,结伴出行的比例越大,则遵循正常的上课时间的比率也较大。在该项调查中,选择单独出行的有190人,单独出行的人中,既有可能是提前进入教室的,也有可能是迟到的;与室友结伴出行的有315人,占调查总数605人中的52%。如果假定单独出行的人中有一半是提前进入教室的,说明能遵循正常上课时间的人大体上有三分之二左右。这也与我们平时在教室的观察结果相仿。

“课余时间,你经常在_”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点以推测其学习状态。一般来讲,学习状态好的倾向于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在调查的622人中,选择在寝室的竟有357人,占比57%;而在图书馆的则只有150人,占比24%。在接受调查的591名学生中,有437名学生表示有手提或台式电脑,占比74%。电脑的使用与缺课率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入学以来你所报的校外辅导班有_”的调查中,有595位学生都有过校外培训的经历,其中,进行计算机培训的有209人,占比35%,上驾校的有166人,占比28%。这说明,校外培训越来越成为导致学生缺课的一个因素。

“对于缺课,你持什么态度?”,在接受调查的582人中,有290人认为“因为个人事情,不可避免要缺一些课”,认为“偶尔翘课也可以”的人,也高达168人,二者合计占比78.7%。可见,自主性意识的增强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情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缺课。

结论

大学生思政课缺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此门课程不够重视导致的,与学习兴趣没有很大关系。通过与专业课的对比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课还是相对重视,但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60%以上的人仍免不了有一些缺课的情形。在缺课的学生里面,经常性缺课的人很少,在7%以下。另外,隐性缺课的情况较为普遍。缺课的原因里面,对思政课没兴趣的学生只占20%左右。学生的生活习惯、行动自主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到课率。

参考文献:

[1]王羚郦、李明希、林小桦:《大学生逃课现象浅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4期。

篇7

[作者简介]侯继虎(1974-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学。(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子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JD7100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2-03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当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抽象,理论深刻,较为枯燥乏味,加之教育者常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身份上,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笔者拟结合自身多年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分析当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原因,进而阐明当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力图探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某些新思路和模式。

一、当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思维严谨,工科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也较强,但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表现出轻视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开小差者比比皆是。笔者认为,产生此种反常现象实与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理工科院校的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就业无关的人文知识缺乏兴趣,常常把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看成是不必要的。这种功利的倾向造成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如有些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对艺术作品、音乐、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几乎是个盲点。

2.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也很差。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和合理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部分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强迫、神经衰弱、抑郁和情感危机等心理问题和障碍,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心理和精神疾病。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而精神疾病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①

3.思想消极,人文精神缺失。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思想消极,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造成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有些大学生奉献精神差,考虑个人利益多,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毫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情淡漠,还没有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当代我国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影响到当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摆脱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困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以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

篇8

2.培育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的传递,不如说是储备力量的源泉。有位学者曾说过:“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有价值。”所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二法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其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变为财富的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诱导启发,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认知l展,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寻者。

3.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是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时应当将学生身边的生活变化和时政新闻等作为案例,对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进行质疑反思。“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个性,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课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共同探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典型案例去阐述难懂晦涩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把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彰显出理论的魅力,进而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4.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走入误区。转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做法。将学习好、遵守纪律、不越雷池一步的学生评定为“好学生”,而对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的学生有排斥心理,其实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学生。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性到显性,从弱到强,采用任务设置、团体协作的方法设疑导思。教学中把15~2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课下准备的成果,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发其他学生提出各种设想,并且举行竞赛,评出优秀成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生付诸实践的兴趣;学生共同讨论为主,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活跃思想,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勇于提问题,大胆质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其问题多么简单或复杂,都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指定者和学生成绩评定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转变。

(3)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引导,如设置情境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情境,有助于带着学生进入课程教学的思维场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借助多媒体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把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官方面受到刺激,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火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超越传统观念,把思路引向新的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观察现实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更是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其培养和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决策者、操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帮助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公民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思想品德,但由于学科定位不准、教学模式单一等方面的原因,这类课程“长期以来都存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这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培育其现代公民意识。

一、以教学内容的丰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公民意识教育应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不能只局限于社会、国家等宏大叙事和客观外在的角度。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并把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的讲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并推动学生践行公民职责。

第一,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是公民对其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权利的认知、追求和维护,义务意识则是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统一体。合格的公民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公民责任和义务。

第二,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的集中表现。国家意识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第三,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所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良好的公德意识可以有效地将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行为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第四,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体现为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核心要求是公民特别是公权力的执掌者须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信念,并切实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作为目标,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等。

二、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当然,传统的灌输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仅仅依靠灌输方式就失之于简单化了。因此要注重结合,要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说教。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辩论、模拟法庭、演讲等方式,使大学生自主地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将学生自主意识淹没于说教之中的模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和权利意识。教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和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为大学生提供表达观点机会,让其尝试着学习和锻炼民主参与的能力。

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促进他们学法用法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要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单独讲解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采取研讨会、辩论会、看表演和录像、参观考察等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恰当地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素养。

三、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观念意识形成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主导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材内容的接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自觉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课题教学与言传身教之中。教师应实现公民意识内容对传统教材的灵活渗透,利用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有意识的公民责任思考和公民参与实践,从而保证公民意识培育效果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素养,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同时还应当注意自身行为对公民意识培养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已有知识的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自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进而达到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满足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实践教学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是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之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可以把理论教学中的思想、知识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合作和参与的教育导向,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

目前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相关的实践环节应突出以下方面。第一,服务性实践。即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文明、教育活动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奉献精神等。第二,社团性实践。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性组织形式之一。在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有助于逐步养成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这种积极作用,支持其建设,丰富其职能,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的载体。第三,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感悟社会并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践行自己的公民身份,从而实现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倡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现代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突出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与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普遍完整的公民意识。

篇10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篇11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如4G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也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也应同时具备了分众的传播目标、定向的传播效果、互动化的传播功能而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主要特征

1、移动便携性

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媒体使用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到任何时空限制。通过手机的收发信息功能,实现了手机媒体的服务移动化。随着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便于随身携带。

2、即时互动性

相较传统媒体较长的信息制作、发行周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和信息几乎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较强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任何人只要身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转发,既可实现单向传播,也可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个人个性化

作为个人化信息交流产物的手机,属于私人用品,机主对手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一点成为手机与电脑的主要区别。手机在连接互联网后,个人能够通过手机发表最具个性化的信息,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对一的传播路径,也使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定制、小众传播的功能,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具个性。

二、手机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适应并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现实需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且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当前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生长于全媒体时代的“90后”,更乐于使用手机媒体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90后”在校大学生更敢于追求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接受更快,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十分它们的实际、利害及功用。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对这样一群生长在观念多元、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的特殊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在互联网新时代接稳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内容

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传统上,传统媒介在媒介行业具有特殊的垄断地位,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手机媒体,一般受众就能自己信息、表达意见,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成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影视明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大众。他们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学识、利益诉求出发,在手机媒体中政治新闻和各种社会消息,对发生的政治、社会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共同话题关注者进行及时交流。老师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形式,可随时随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料发送给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达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些都拓宽了大学生看待事件、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思想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整合性多种传媒的形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教育成果

手机媒体能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整合多种多样的传媒形态,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视频、网页、电子邮件等功能。以上传统、新颖的功能的结合,使同一内容在手机媒体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满足拥有不同信息接触爱好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通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有机整合,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查阅了解最新实事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实现观点意见的共享及碰撞。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为学生被动接受,时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手机媒体中上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参与课外讨论,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单一、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成果。

(四)移动便携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具有可接近性

手机形体小巧,方便携带,非常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他们与手机几乎形影不离,利用课间时间、排队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可随时随地在手机媒体上浏览和查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可接近性,实现处处、时时皆课堂。

(五)互动参与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时效性

由于课时限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参与讨论,被动地予以接受。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1]手机媒体实现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心得体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手机媒体传播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和融合。手机独具的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大学生通过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信息、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留言和发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但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不少缺点:手机媒体海量信息中充斥虚假与不良信息,易使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心理认知的扭曲。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现象层出不穷,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淡化责任意识,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负面信息,经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爱国情感会产生动摇。此外,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媒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发双重人格和强迫症。这些缺点必须得以及时加以关注并克服。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呈现的新特点,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熟练掌握手机媒体各项性能,提升应对手机媒体和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打造实践平台进行技能锻炼,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三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小组式讨论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成立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技能比拼、心得分享等不同活动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手机媒体良好使用行为习惯

一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运用手机媒体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意义的能力培养,掌握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加强系统性道德知识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把道德规范学习与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养成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内心信念,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律机制。提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正确区分虚假与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手段和功能,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适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主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通过在学校官网上陨杷枷胝治教育专题页面,或专门开设“红色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时事政策、理论方针、社会新闻等,并及时更新所的信息,创建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集思想性、专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二是“运用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技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2]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以短信制作成“高校手机报”,并通过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丰富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载体。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飞信”、QQ群组等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对话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造网络互动社区,搭建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新颖的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聚拢人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五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应用。整合思想政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APP平台,结合移动学习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规范、高效运行,必须完善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手机联系网络制度。建立由上至下面向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信息联络制度,同时建立由下至上的手机媒体信息反馈网络制度。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责制度。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领导管理机制,明确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管理权责制度。三是建立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建立教育者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评估制度。四是建立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制度化补贴和非常时期补贴,特别是给予学生干部一定资费补贴,为大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载体作用,探索完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对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