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

篇1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17-01

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思想引领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推广,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政治课教学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导学尤为重要。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分层导学的内涵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分层导学包括“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和“诱思探究、引导自学”两部分。分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提纲、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区别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自学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教师要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里,分层教学是基础和前提,引导自学是核心。不同的学生,其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只有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得其所,使每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分层导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

分层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六个环节展示它的精髓。即: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重难点知识精讲、重难点知识分层运用、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培优补差个体互动与验收。这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注重书本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运用,促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不能按部就班,而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下面,以高中政治必修一“企业的经营”为例,研究“分层导学”这六个环节的具体运用。

(1)课堂前十分钟,展示导读提纲,学生根据导纲自主学习,完成相对简单的基础知识检测与过关的5道单选题。在此期间,教师必须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随时记录学生反馈的问题,灵活掌握自主学习的时间。导学提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填空和判断的形式呈现企业的含义、地位,公司的形式、组织机构,企业兼并和破产等基础知识。这些模块的设置,考虑到班级中下层同学,让他们迅速准确地找出知识点,对书本知识有个大致掌握。导学提纲的第三部分,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企业如何经营才能成功、兼并和破产的意义或作用这些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让中上层同学在完成导纲第一、二部分的基础知识基础上,学着归纳总结重难点知识,也给中下层同学一个拔高提升的锻炼机会。关于基础知识全面检测与过关的5道单选题,要简单为主、考点清晰明了,争取全班同学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掌握。

(2)安排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互助学习,生生之间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共同解决基础知识检测与过关的错题。解决不了的错题,则由代表上报老师,而这些需要上报的错题往往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就是重难点精讲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主要是讲解如何区别公司的两种形式、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以及企业经营失败会导致兼并或者破产。在这里,可以创设一个情景模式:“第一桶金”如何赚,让学生谈谈发家致富的合理方法。这时,可以由此话题展开讨论,思考创建什么样的公司(类型),该企业想要成功经营所要采用的方法,以及经营失败之后的结果。这样,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出谋划策,共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3)重难点分层,时间十分钟左右。一般精选或自创一道主观试题,试题要能较好地渗透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并体现一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多媒体投放,让学生当堂完成。在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对基础知识的检测、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在评讲题目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能力要求的问题。

(4)最后,教师需在课后处理好两个环节: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培优补差个体互动与验收。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和教师批改情况,锁定本课知识掌握的优生与后进生。根据本节课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让优生辅导后进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存在的部分学生“不够吃”、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政治课堂中的分层导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外在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使学生领悟到高中政治课中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把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虽然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学生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高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也要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为学生顺利通过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复习是内容整体化、知识系统化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复习课为学生建构整体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集中系统的讲解训练,学生通过复习课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查缺补漏,是学生应对考试的关键。高效的复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政治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从教学内容来说,基础知识是其他延伸拓展知识的基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授,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同时,就现阶段的升学考试来说,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考前复习策略时,要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延伸应用能力。这种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复习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复习政治知识时有明确的目标,使得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得到合理的分配。学生熟练掌握政治基础知识是复习最基本的目标,基础知识的应用还有很多变体,这些演变与拓展才是考试普遍存在的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正确读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题目表象下发现其考查的重点,将题目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到答题的方向与思路。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最终都离不开政治教材与政治的基本内容,因此,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决定学生政治考试成绩的根本,需要学生在进行政治复习时给予充分的重视。

考前复习是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系统的学习,是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不同于政治新课的分节学习、分章记忆,复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政治考试的考点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这种整合能力是复习课程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组织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政治体系,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对政治考点有清晰的认识。清晰的政治知识网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散单一的政治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在整体的政治框架的背景下,学生对于政治概念与原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更能将相关、相似的政治内容集中起来,便于记忆与运用。政治考试题目往往是内容的整合杂糅,需要学生在分析题目时找到不同角度的知识对应点,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材料结合起来,这才是教师为学生构建政治知识框架的价值所在。

二、在政治复习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相比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优势,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考前复习的关键方式。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抽象难懂的政治概念与原理,尤其是哲学方面,是学生复习政治内容的难点的所在,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考前复习时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政治复习的效果。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线条与图标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清晰地表现政治概念,更能将其中的关系展现得清晰直观,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概念与原理关系。例如在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辩证唯物主义所包含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用树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整体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学生的政治知识记忆效率,更能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政治概念关系,使学生在答题时不至于混淆概念或者范围,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思维导图由于文字简练,需要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抓住政治内容的关键字词,这种简练直观的笔记形式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记忆形式。比起大段的笔记内容,这种清晰直观简练的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记住关键主要的政治知识,应对政治考试。这种简洁的笔记形式还能够减轻学生的政治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知识的记忆效率。

三、重视政治答题技巧的训练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1-01

新课标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与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联系,因此,可以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有效课堂指在课堂上,教师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用最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想构建高中政治的有效课堂,教师首先要了解新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敢于尝试新方法、接受新理念。

目前,虽然都在提倡构建高效课堂,但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表演轻实效、重教材轻变通、重自主轻指导等问题,影响了课堂的实际效率,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如下措施入手,来改善高中课堂教学:

一、以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

(1)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背景下所提倡的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将学生导入教学情境之后,教师把问题呈现给学生,然后有学生自学探究,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往往有“学、思、疑、问”四个环节组成,而他们的合作可以是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或班集体合作,具体形式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难度而定。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便于分配任务,形成统一合力。班级合作探究,就是针对中心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想法和质疑,最终解决难题。

(2)直观演示法

政治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直观的验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最好的直观展示工具,通过它可以展示图片、图表、视频资料、漫画等,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成语典故、名言或热点新闻等文字资料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人课堂,比如在讲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时,可以将围魏救赵、乐极生悲、塞翁失马等历史故事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配合教师对播放内容的讲解,点出要点,指出联系,带动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和积极的求索心态,让课堂生动而有趣。

(3)情境导入法

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情境来进行讲评和表演,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共鸣。比如学习“联系的看问题”这一知识时,可以像学生介绍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分析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会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评论时,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4)制造悬念法

层层设问可以带动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而如果设问前巧妙地设置悬念,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为。比如在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学原理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帘幽梦》、《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和《梁祝》三段曲子,学生就很好奇:播放音乐和政治课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学生听的非常认真,且充满疑问。然后抛出了两个问题:这些乐曲分别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为什么会用这些乐器来演奏这些曲子?其实学生的解释中就会带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这样就很自然的把抽象的哲学问题,通过设置悬念和具体事物建立了联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要“适时介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教师的引导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完全的自主等于是将学生“放养”,难以确定好的效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活动或者失去目标,陷入盲目发展的状态;或者是遇到难题无法解决,陷入困境而无法继续,而教师的适当介入往往能将这些问题化解,让学生活动峰回路转,稳步进行。可见,教师的介入,是学生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活动取得效果的保障。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要坚持“导而弗牵,强有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善于抓住学生讨论的关键点予以点拨,如在讲解民族问题时,学生在讨论中涉及到了中日的民族矛盾问题,自然就引到了问题上,学生们群情激奋,情绪激动,认为既然中国具备了和日本对抗的实力,就应该大胆动用武力来捍卫。此时我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学生都知道中国近百年的屈辱都与战争有关,所以我进一步引导:领土问题虽然很重要,但是轻言战争和主动发动战争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很可能让中国的几十年的发展化为乌有,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战争,把动用武力作为最后一个选择才是明智之举。通过这样的引导介入,学生的思维回归到了理性,民族矛盾的化解有了全面的认识。

教师的指导要在必要的时候才出现,否则就会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变指导为灌输,必然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度,既要有效指导,又要克制没有必要的指导,让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利用生活片段来感悟有效课堂

高中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的生活经历,如果能用生活体验来解释抽象的政治理论,就能是政治知识的讲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生活化,政治理论生活化,大量发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材料,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来解决课堂问题。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着块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传统文化习俗,自己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各小组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录像等制成PPT文件,并且写出调查报告,探求这些风俗习惯的起源,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经历了哪些演变等等,由于是自己亲自动手搜集制作,而且就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上交了完整的资料,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是任何教学改革不变的铁律,高中政治课堂改革也是如此,任何的进步都离不开尝试和探索,构建高中政治有效课堂这方面,只有我们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寻找突破口,就一定能够向成功迈进。

参考文献:

篇4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面临的最大潜在危险。"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对此作了一些研究。

1.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跟课堂导入有很大的关系。导得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导不好,会抑制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景、精心设置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为推动教学发展作好辅垫。例如,在讲《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时,首先播放航天英雄杨利伟、王亚平等胜利归来的视频,欢乐的情景,生动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借助良好的课堂气氛,结合视频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种边听边看带提问的做法,使教学自然地进入一种顺畅的状态。事实证明,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兴趣大增,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探究,教学效果自然生成。

2.增强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精心设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提问,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是对教师的质疑),教师应给予重视,耐心解答,切不可粗暴地否定学生。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能将学生从"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中解放出来,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高二《哲学生活》有关"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容时。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先利用词语"人定胜天"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定胜天'肯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人要'胜天',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在实际生活中人与自然抗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学生们踊跃发言,认为温室效应、水污染、光污染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没有尊重自然规律所导致的。此时,本人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思考、举例、听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这样教学,课堂实现了理论渗透和实践探究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3.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发展

新课程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参差不齐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与需要分层次的、有选择的教学。分层次教学可从多方面进行,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以及作业的分层等。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1)什么是依法行政?(2)为什么政府要依法行政?(3)怎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三个问题的难度由低到高,课堂上分别抽不同层次的同学来回答,层次低的学生不会因为难,答不上来而自尊心受到伤害,层次高的学生不会因易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更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4.开展第二课堂,巩固新旧知识

篇5

高中政治对于很多人来说难度并不大,但是想学好却又不容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因此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学科,也正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王伟老师告诉大家,其实高中政治并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联系社会实际和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自如,在考试中,高中政治题的答案也可以多角度思考。

政治的学习主要要抓住两点:⑴基础知识,即全面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没有知识储备,难以形成能力;⑵研究问题的审题和答题,把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必要性、意义)、怎样做(启示)的问题答法总结好,再具体问题具体复习。

第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试卷上“纸上谈兵”外,应该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时,注意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政治学科的高分同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共同特点。

第二,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将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在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第四,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同学们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还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努力培养学习知识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及创新意识。不少人常常以为创造能力很抽象,离自己很远。作为学生,离创造性成果可能会有一大段距离,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却是常见的。充满童趣的想象是,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提问也是。不要小看问题意识,能提问题、发现问题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回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能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同学,政治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成绩往往就比较好。这是因为有了时政热点的知识储备,思维会更开阔,而政治考试是不回避现实热点的。生活是鲜活的,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教材的稳定性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材对此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现实的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关注变化的生活,及时的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高信息能力。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开阔思维,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网址,学会选择相关资源。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利用,培养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高度概括。有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经济学——要理解其国家经济措施、政策的原因,极其原理。根据原理,解析相关问题,根据相关问题制定相关措施、政策以解决之;政治学——要明白其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理论足以,无非就是按照设问的主体进行框定,主体(比如政府)干了什么事,必定体现其宗旨,性质,理念等等;哲学——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抽象文字,可以利用横纵向,关系图,结构图来解析其中原理间的关系。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汉球.论高中政治记忆方法的重要性及培养.中华少年·研究青

少年教育,2012(9)

2 王大鹏.高中政治记忆方法初探学.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0)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43-02

之所以称其为高效课堂,是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受高考体制的影响,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把模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却不把培养学生的实力能量作为重点,导致了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在讲解基础概念知识和死记硬背相关内容之上。使得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的应用教学价值逐渐丢失,这种现象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现今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革,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营造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精心打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过去的教学理论给老师的定位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这样容易误入歧途,使师生关系僵化,变成被动的教与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会学生思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间平等对话,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师生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现在社会已经发展了,鼓励个性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似乎是在用一种观点引领和束缚人的思想呢?这不是正好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吗?”这个问题虽然提出的有些尖锐,却也同样有些道理,为了对这位学生给予启发式的教育,笔者用教材中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且为他做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比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若是每个队员只想着展示自己个人的能力,全队缺乏统一的思想,那全队的进攻就变得杂乱无章,根本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其他学生又质疑道:“难道人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使得社会变得混乱吗?个性化与主流化就不能共存吗?”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好像在看老师要怎么回应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非常好,那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之后就有另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笔者最后做了总结:“个性化与主流化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以哪个做为中心,我们应该是在尊重主流化的前提下提倡个性化,如果颠倒了二者的位置就变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就比如美国人的思想非常开放,但是爱国主义永远是头等位置。”经过讨论之后,学生懂得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然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在争辩中解决疑惑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因为素质教育的影响,要求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政治课堂上经常得扮演组织者、设计者、顾问、朋友的角色,使得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这些都会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老师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展自主的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灵感和思维的火花的迸发,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比如,杨欣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借助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出现价格变化的消费品,例如文具、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之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之间展开深入讨论,努力的寻找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最后教师再纠正和完善学生的答案。如此一来,既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此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针对性得以增强。

三、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高中生,此时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是理论性较强而内容较枯燥的课程,考虑到这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变得十分重要。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为了拉近政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尽量将高中课堂教学“艺术化”,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比如,在学习《文化与生活》的“文化塑造人生”的这一框内容时,鉴于高中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讨论文化的重要性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不能够透彻和深入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若是将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再引用实际生活中的名人事迹来促进学生加强对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理解,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因此,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新知识,也可以使其更透彻的认识政治教学,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

“学生的创造态度直接取决于他们对于知识的态度”,“获取知识的方式影响着运用知识的方式”,以上都是创新教育理论中的观点。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获取知识,这样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他们运用知识的形式和获取、应用知识的态度,无形中也培养着学生创造能力。我们从创新教育理论获得启示:人的能力来源于培养,而并不是教授,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发明创造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自主学习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主动加入每一个“发明创造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问题被解决的全部过程。

古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方法去刺激他们,比如设置疑问等。钟济礼老师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征税与纳税》一课时,就巧妙的运用了疑问来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上课前,老师先抛出问题“征税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和个人是不是不公平?”这个问题的抛出马上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由于学生视角较窄,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反而居多。钟老师没有马上剖析问题,而是让学生观看《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了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这样最终可以达到凭借视频的方式先声夺人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于本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前一个课时的教学也进行了温习,并有效的承接到本次课教学内容:①税收的本质及特征,②税收的作用。

在发散环节中,学生通过对课本案例“老何的三个疑问”(①老何不缴这4万元税行不行?②缴了4万元税后,凭税票能返还吗?③能与福彩中心领导协商一下,把税率降低点?)进行了探究,以导学案为参考依据,看图分析回答问题、活学巧用、归纳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关系。学生需要借助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来回答三个层层递进问题。学生在这三个思考题的促使下,重点知识得到了巩固,理解运用得到了加深,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使得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能够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的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从而实现有效思考的目的。

在收敛环节中,对于课件“小何的犹豫”事例设计了探究思考题:“小何购物应该要发票?为什么?”此事件与每个人关联密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促进,使其有较广的参与面,贯彻了“倡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样能使学生会了解到发票是国家征税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的依据、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凭证,同时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购物索要发票也是公民在履行义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怀,并完成了学生的有效思考。

五、以名言古训展现贤哲的光辉思想

高中政治中,把《哲学》一册书与其他几册教材比较来看,他的内容编排上很有特点,教材运用了许多“名言警句”,旨在用哲学家对某一观点来具体论述所讲知识。这些论述从学习实践出发,更直观地展现哲学观点的内涵所在,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汉语言文化发展博大深厚,今天我们温习前人古训时,对古代贤人的思想常常会颇有感触。当然,把“名言警句”应用在教学中,也并不是就局限于某人在特定场合下所说的“只言片语”。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名言警句”都可以大胆拓展运用,比如意蕴独到的古典诗词、民间的古谚俗语、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等。比如不仅可以使用像《韩非子》一书里诸如“白马非马”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运用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类的佳句名言,亦或是刘禹锡能够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许许多多的凝聚其思想精髓的“名言古训”应该成为高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掘的宝贵案例资源。为了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对现实认识的深化,在教学中将时代内涵植入传统文化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借助他山之石o融通学科间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本学科领域中,借助“他山之石”使得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得以构筑和优化。一贯说来,高中课程里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作为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哲学》,其最初提及的重点问题当属“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的划分”,苟子、朱熹以及王夫之的观点时常在教材中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中,相应哲学思想的内涵、形成、地位和影响都给与了很详尽的描述。融汇学科间的知识,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贯通,减轻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同样,政治教学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助:借助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知识,来讲述“真理的条件性”;此外,我们可以运用哲学来理解并掌握生物学“遗传变异”规律和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遗传现象。又如,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学中,关于中国近代政策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真理是具体的”,借助数学的抛物线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我们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思想政治课堂的知识容量,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任课老师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地位,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得以分激发,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最终使得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得以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萌杉.浅析高中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2;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17-01

在高中阶段,政治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客观题的正确解答,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客观题在高中政治考试试卷中分值占整张试卷的一半左右,客观题的答题水平直接影响政治科目的成绩。命题人为了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辨别能力,使高中政治客观题具有考查角度多、知识点跨度大、选项迷惑性强等特点。本文通过对高中政治客观题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给出答题策略。

一、高中政治客观题的组成结构

高中政治客观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

(1)题干。分材料和要求,审好题干是做好客观题的基础。很多同学经常粗略看一下题干就着急看选项,此时对题干的材料一知半解、对其要求模糊不清,看了选项拿不准再去看题干,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先入为主,受选项对错的影响把握不准题干要求,导致题目做错。审题干,要达到以下要求。第一,看清楚题干的选择方向,确认选正确还是选错误。想读懂题干给的材料,需要同学们平时注重知识积累,看清楚题干要求则是答题技巧的问题。建议同学们在做题时读到题干的最后,把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用笔标注出来。第二,了解题干的命题类型,看是知识点的理解、判断型,还是事实的分析型、综合型。政治客观题中,经常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与哲学中的某一领域出发分析问题,或者从某一领域的某标题、某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或是从不同主体角度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对主要还是重要、直接还是间接、根本还是一般、决定还是影响等一些限制性词语的分析得出答案。第三,看准题干规定的选择范围、角度、层次。要注意根本、主要、基础、决定性等词眼,可以用特殊符号进行适当的标注,以便在选项中筛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选项。最常见的是四个,也就是与题干相对应的题肢。可以分为四种情况:本身错误且不符合题干要求、本身错误但符合题干要求、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本身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以上四种情况告诉我们,审选项时应结合题干,建议政治客观题审题应遵循“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审选项可以看选项本身的错对,而选择选项要结合题干,选出符合要求、反映材料寓意的选项。

二、高中政治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想要提高政治客观题的解题能力,就要充分掌握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同时,掌握一些政治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1)选择时,参照以下要点。第一,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选项入选,间接说明或引申意义的选项一般情况下均不入选。第二,能从整体上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选项入选,只能说明题干部分意思的选项不选。(这适用于单项选择题,不适用于多项选择。)第三,能从根本上或最为深刻地回答题干提出的问题的选项入选,只对题干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对肤浅的回答的选项不选。第四,对于复杂的选择题,按照逻辑性原则,综合运用以上要点,选择最优选项。

(2)解题方法。第一,高效排除法。在综合考虑文章(段落)内容、所设题干和所给选项的各种信息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文章内容不符的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高中政治选择题一般有“八不选”:1)选项本身说法错误不选(题干要求选错的除外,反之,亦然)。2)选项本身存在正误,前正后误或前误后正。3)选项和题干外延不符,过大或过小。4)选项和题干之间只有间接关系,没有直接关系,选项不能恰当充分地体现材料。5)选项中的因果关系是倒置的,与题干中的因果关系恰好相反。6)选项与题干内容变相重复,没有意义。7)选项逻辑混乱。8)选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毫无关系。排除法能在短时间内帮同学们排除至少两个选项,再结合其他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选择的正确率。第二,考查点判断法。该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题目,因为每一道题都有自己的考查点,能准确判断出命题人出题意图和要考查什么,就很容易做对题目。第三,比较分析法。比如,用排除法去掉两个选项后,剩下的两个选项该选哪个更合适呢?这时,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根据上述列举的规律选择更符合题干材料与要求的、与题干材料最密切的、在材料中体现最明显最全面最准确的。第四,常识判断法。同学们除了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对课本以外的时事政治也要多加了解,丰富自己的常识。第五,发散思维法。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

三、结束语

高中政治客观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与其他题目类型一样,最根本的是要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学们只有夯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时事政治阅读量,以上解题策略才更有价值。在运用解题策略时要融会贯通,某一道客观题可能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总之,要教导学生加强对政治课程的重视,培养政治客观题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篇8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呼唤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师生关系理念等正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产生强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从开放、互动、自主三个角度出发,谈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新境界。

一、高中政治课堂实施“开放、互动、自主”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开放、互动、自主”教学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集中于教育方法的改良与优化,而实施“开放、互动、自主”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中的最佳组合方式。通过开放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之间进行良好互动,并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功能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开放、互动、自主”教学符合政治课程的特点与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政治课程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殊性,既具有抽象的理论与概念,又时时贴近社会生活,追踪时事热点,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实施“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相对僵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此外,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成熟期,智力呈现爆发式增长,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多元的选择性,自我实现动机较强,知识积累较多,对政治课有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政治课堂氛围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高中政治课堂呼唤“开放、互动、自主”的教学模式。

二、“开放、互动、自主”教学方法探索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笔者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要让学生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嘴这“四动”。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实际情况和 “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精讲点拨、强化训练”的指导思想,探索“开放、互动、自主”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精设学案,创设情境――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有效的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营造高效课堂。所以,教师应精设学案,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创设和设计少而精的问题,引发学生共鸣,实现知识学习的举一反三。

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多媒体教学方法因其生动形象、立体化动态化等特点,具有良好效果。例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PPT课件,首先播放了三段音乐,分别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笛子演奏的《姑苏行》,萨克斯演奏的《回家》,然后提出三个小问题:①同学们知道这三首曲子的名字,以及分别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②为什么能够区分开来呢?③如何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由此进行课堂导入,这种方式既简单又有趣,结合哲学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进行《联系的观点》课堂学习时,教师结合当前时事热点――神舟飞船的发射升空,通过动画效果介绍神舟七号的返回舱及其三个组成体系,以及各个体系的详细功能,并结合实例,让学生谈对整体与部分联系的体会。教学《美国的三权分立》时,通过插播新闻片段,以美国政府七千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的出台过程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此为背景,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思想和实践。

2.温故导新,合作探究――建立互动的学习模式。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温故导新、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完成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不仅“嘴动”,更是“动心”“动脑”。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应该注重探究题目的“热点化”、“生活化”及“趣味化”。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方式,采取模拟剧场、模拟法庭、实话实说等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例如,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教师设计了“市长竞选演说”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一位候选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并发表竞选演说,最后让学生投票,选出模拟市长。这一激励教学方法掀起了课堂师生互动的。再如教学《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辩论赛,正反方都由四位辩论手组成,前三位辩论手自由辩论,第四位辩论手进行总结陈词。内容包括:网络的社会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分配工作好还是自谋职业好等,通过大量材料准备和激烈辩论,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2.总结反思,自主构建――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制度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打造高效课堂,在有效的情境导入和学生互动探索后,组织学生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消化、吸收和总结书本知识进行自主构建,纳入自身知识体系,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重点是四种不同消费心理和四个正确的消费原则,难点是分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否过时。基于消费是一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首先将自己一月的花费通过列表形式,以多媒体方式展现,让学生评价消费是否合理。成功导入课堂之后,进入优化课堂练习。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消费情况,对购买文具、饮食、学习、压岁钱等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此后的消费计划。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拍摄一些中学生校园浪费行为图片,作为课件内容补充在课堂上播放,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并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理论结合实践,多多参与家庭的社会经济生活,帮助家庭优化消费结构,合理规划家庭支出。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讨论,结合社会实践,自主探索、领会经济学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艰苦奋斗的意识,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在高中教育领域,“开放、互动、自主”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教学新境界。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无止境的,同样,打造高效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与优化,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

参考文献:

篇9

一、导学式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

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有其课堂结构框架,有明确的教学程序、步骤。导学式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检测三个环节。预习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在初步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本知识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并初步整理出解答思路,并标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不解之处,作为课堂研讨的基础。

在课堂探究阶段,教师要以“导演”也就是引导者的身份去组织课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以何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如何发展政治思维能力,如何做到纵横联系,等等。但是,教师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看起来浪费时间,或者教师认为学习效率较低,就迫不及待地将结果和答案告诉学生,导致学生的探究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出现滞涩、卡壳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给予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顺畅。教师还要注意课堂的组织形式,尽可能保证人人参与、人人提问、人人发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切实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检测内容要与课堂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且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联系实际的分析利用,还要有拓展性的开放题目,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检测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程度实施分层检测,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分层教学理念,防止一种教学模式掩盖另一种教学理念的弊端。

二、导学式教学科学定位师生关系

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教师定位于主导地位,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定位于主体地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讲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课堂知识来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课本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理论,来分析我国各种经济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会对身边的各种企业的经济性质表现出一定的疑惑或不解。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的讨论不要脱离教材涉及的政治知识、政治原理;另一方面,有要引导学生的讨论,从课本知识出发又高于课本知识,并能结合对社会实际的分析。教师的“导”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环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学生提出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着全国的燃油价格,油价不断上升导致运费增加,它的“主导作用”是否表现在对通货膨胀的拉高上?国有经济控制“稀缺资源”是否是国家垄断的一种表现呢?学生的问题尖锐而有普遍性,教师要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来解疑释难,让学生站在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来思考问题,防止被社会上不正确的思想影响,曲解了政治概念的含义,误解了政治理论的方向性。

篇10

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张子厚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常说:"学问一词讲的就是又学又问,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只有问懂了,才能记得牢。精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创设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迸发其创造的火花。通过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大,他们对事物会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好奇心产生后,他们对这种事物的兴趣随之而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好奇,创新要鼓励和培养,并且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上《经济生活》必修1中,我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我们应该如何消费,如何投资理财,如何就业和维权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都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就更应该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要善于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带着疑问学习,对于疑问尽量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形象说明直观教学要优于枯燥的讲解。求新求异是学生的天性,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困倦。教师要适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出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引起充分的注意,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漫画、音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较大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在讲《政府的依法行政》时,就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一些贪污案例来阐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促进政治课堂教学的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篇11

如今很多学生都感到,高中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理论性强,学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学习这门课基本上都是出于考试的需要,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想要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的素养,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异常困难。为了改变当前这种不利的状况,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着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改变以前教师讲解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唤起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这种情境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得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为了保证情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才能适合不同的内容,使得情境始终保持新鲜感。

一、用生活导入情境

高中政治新课程体现生活性原则,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诚然,理论源于生活实践,也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具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把生活资源引进课堂,巧妙创设课堂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容时,我凭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深深感觉到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父母子女之间相互不理解,矛盾频出的现象,因此我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主题素材,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和作用。这个既能贯通教学内容,又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的素材引发了学生相当大的兴致,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师顺利地把抽象的哲学原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二、用问题创设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开始逐渐由知识的传授开始向思维的训练转变。在课堂上,一两个问题往往就能够激荡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以问导学,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来创设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一走进课堂,就拿出一张一百元人民币,然后说道:“相信大家都认识老师手里的东西,没错,就是人民币,我们常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钱有这么大的用处呢?人民币是怎样来的呢?为什么一张纸可以换取各种各样的东西?除了买东西,钱还具有哪些功能?”就这样,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攻势下,学生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进而顺利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三、用活动营造情境

高中政治新课程体现主体性、互动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地渗透这二个原则,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活动,营造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感悟知识,并进行情感体验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社会调查、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会大有帮助。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时,让学生就“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开展主题辩论。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参与度极高,课堂氛围变得高涨异常,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热烈的氛围下,课本知识自然而然被学生理解接受。不仅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用多媒体工具烘托情境

在众多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中,多媒体工具无疑最具有先天的优势。多媒体工具由于其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它可以轻松地给学生呈现出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到预设的情境中。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善加利用多媒体工具来渲染出一定的课堂情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课的内容时,就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搜集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其中有图片资料,有视频资料,也有动画资料。通过课前的一小段世界各地的节日展示,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直观地呈现出来。在各种各样有趣的节日活动引领下,学生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本节知识的学习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教学情景,有利于营造活跃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顺利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