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09:28: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物学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现代中医人才应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行为和社会科学基础,才能追踪、占领中医药学发展的前沿,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如何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却存在着认识上、操作上和理论建构上的巨大困难,且一直是阻碍中医发展和融入世界现代医学的障碍。下面根据医学生物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联系和分析,以期对中医现代化和改进中医院校生物学教学有所启发。
1.生物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关联
1.1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医学模式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人体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因而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内经》所关注的不只是具体的疾病所在,而是病症所导致的整体变化,所以诊治的目的是去治疗整体五脏阴阳气血的变化(治本)。待到阴阳能够达到平衡协调的境界,病因也就被驱除,这就是疾病被治愈的状态(标本兼治)。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环境一生态医学模式。”因此,中医理论和实践和现代医学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基本观点是统一的。
1.2阴阳理论理论在生物学中的体现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疾病的产生和治疗都可以用阴阳的平衡和互根来解释。阴阳学说可以拓展到生物学的许多方面,如把同化作用产生的物质归于阴,把异化作用产生的能量归于阳,细胞、组织的增长属阳,变性萎缩属阴,cAMP属阳,cGMP属阴等等。以cAMP和 cGMP为例,在细胞中cGMP的含量使cAMP的十分之一,但cGMP/cAMP的比值是稳定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研究发现细胞趋于分裂还是趋于分化取决于cGMP/cAMP的比值。在白天细胞内细胞内cGMP/cAMP的比值升高,细胞分化,分裂受抑制,机体应即耗能,机体处于阳盛状态。而在晚上细胞内cGMP/cAMP的比值下降,机体修整,DNA合成、分化受抑制,机体处于阴盛状态。这是中医的阴阳平衡学说的很好体现。并且cGMP 和cAMP是一对拮抗物质,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作用也不同甚至相反,如cAMP在平滑肌细胞中使细胞松弛;在心肌细胞中使收缩力增强。cAMP和cGMP量的调节作用是多途径、多层次的和相互变化的。这是中医的阴阳互根和相互的转化的表现。
1.3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与生物微生态学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微生态平衡,以及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能力及其所表达的功能是构成“正气”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样性明显、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中医瘟病学的“疠气”就是现代生物学所揭示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中医脾胃病的微生态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与患者胃肠菌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显著差异等。
1. 4中医学药性理论生物生态学
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中药材产地与中药性味有关,并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现代生物生态学研究也表明中药性味与生物生态因子有很大关系,并且由于现代中药栽培和气候、土壤等的变化,使中药药效产生了极大变化,原有中药理论中的中药性、味、归经已经不符合现代中药的性能,这些问题必将会导致重修本草,以明确现代中药的性能,指导临床。
1.5中医疾病防治与生物生态
中医学历来重视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疾病的发生,一是因人体的正气不足或功能紊乱;二是因邪气侵入人体。因此,中医的治病原则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即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地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谓“因人制宜”等。这些无不体现中医防治疾病的生物生态观。
2. 中医药汲取现代生物基础和改进中医院校生物学教学将会是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地的优势更好的发挥
由以上五点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到现代生物学的许多方面,现代生物学可以阐释中医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具有宏观系统性、整体性、定型性和辩证性等的中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的能和现代生物学的定量和微观结合体来,将会是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地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如果在中医院校生物基础教材或相关基础学科里加入中医药学和生物学的相关联系和分析并不断改进,或者教师能够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有机的融入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医,了解和认识中医的科学性,也会对如何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认识上、操作上和理论建构上的困恢和消除中医药融入世界现代医学的障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对发展中医特色和优势,促进中意现代化进程和培养中医现代化接班人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35-02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ONG LIN, XIE Ning, LIU Hua-sheng,ZHEN YANG,ZHOU Yan-yan, Guan Hui-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ic theory of TCM is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urse in system of TCM. Freshm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Basic Theory of TCM.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imminent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We tried to us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B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the ratio of PBL teaching, discussing problems, discussing form, and controlling the role of teacher.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the teaching method PBLteaching reform
PBL教学法简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PBL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而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都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PBL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sup】[1]【/sup】,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现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近年来PBL教学方法在中医教学课程中进行了初步尝试【sup】[2-6]【/sup】,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甚至一些基础课程如《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温病学》等。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课程体系中的入门基础课,新生普遍认为接受本课程比较困难。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致、更有效地学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试行了结合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与同仁共勉。
1 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比例的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的是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防治原则等问题,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我们知道,在医学基础理论学习阶段PBL教学法提倡以问题为引导的自主性、讨论式学习,知识传授和理解往往没有课堂教学效率那么高;且容易影响到基础理论知识接受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遗漏一些内容或知识点。所以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即70%为课堂讲授时间,30%采用PBL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四基”内容讲清概念、详解重点、讲透难点,对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精讲基础理论部分而保证了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又能发挥PBL教学方法的优势,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和深入领会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
2 讨论问题的提出
运用PBL的核心是精心设计针对课程的问题,问题设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作为整个中医课程体系中的入门基础课。医学是临床实践的汇总,理论也是根源于临床,所以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这样基础类的课程中是可以运用PBL教学方法,如本课程核心内容如中医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机等学说均与临床密切关联。讨论问题的设计,根据阶段教学内容及目标,选择分述于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的问题,设计时应注重思维方法的横向性引导及知识点、面的衔接,论述内容则涉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临床案例等。如在PBL的课堂讨论中,我们从临床案例中反证中医理论,并且从中医临床疗效中增强对中医的信心,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sup】[7]【/sup】。
3 同学讨论形式的确定
随机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不易过多,每组8-10 人甚至更少,提前安排问题,使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教科书或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预讨论。课堂讨论中轮流选择小组主持人,各组小组主持人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和看法,本组和它组同学随时补充,其他学生可自由提问、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进而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对各讨论组进行评定,分出优、良、中、差四种成绩。这种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所有学生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符合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实践者。
4 教师角色的掌握
PBL教学法中教师仅起组织和引导作用。首先是讨论问题的确定:在讨论前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病案要求学生分析。其次是在课堂启发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即抛砖引玉。第三点是在问题讨论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最后是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讨论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也会针对这些问题查阅大量资料,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此外,建立科学评价考核系统是有效运用PBL教学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如教师应避免只用试卷测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应结合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制定一套完善灵活的评估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在评价中合理使用更专业、系统的统计方法等来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研究结果表明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法有助于改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高等教育中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摸索过程,这就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勇于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
[2] 周,王庆其,邹纯朴,等.研究生《内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4-5.
[3] 王乐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学法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教育,2003,22(7):42-43.
[4] 姜萍,杨振宁,商庆新,等.PBL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4,23(5):43-45.
美容营养学是以营养学和美容医学为基础,以人体美容为目的,通过合理营养和特定膳食来防治营养失衡所致的美容相关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营养与美容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营养学也逐步成为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美丽的基石,而合理的营养则是健康的核心基础,美容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近年来,民众对美容行业的要求逐步升高,要求美容与养身一体,得到个性化设计的美容服务(个性化的美容服务项目、养生建议及营养膳食指导等)。因此,无论是美容企业还是学校美容?R刀挤追卓?设了美容营养学课程。
一、美容营养学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由于美容营养学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目前没有中职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职中医美容专业只能选用高职高专或本科类教学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例如,北海市卫生学校现在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晏志勇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美容营养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营养素与美容、合理营养与美容、皮肤美容与营养、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
美容主要分为医学美容(分中医和西医)和生活美容(也有称保健美容),中职的中医美容专业主要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多为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都到美容企业实习。该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临床诊病的能力,也不具备处方权。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的需求来看,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临床营养知识内容过多。在北海市卫生学校目前采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内容偏向于临床美容营养,以对损美性疾病的诊断及营养治疗作为重点,且所占篇幅较多。特别是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这两章,以临床的角度去讨论疾病为主。而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到美容企业为主,不安排去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因此,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
(二)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内容较少且简单。中医美容专业主要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美容学知识及各种保健操作,各种生活美容知识与方法。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会用中医的理论及方法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饮食指导及调养。中医饮食美容在中医美容保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医保健美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相关的内容较少,只有常用美容食物这一节是中医饮食美容的内容,而且介绍得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所需。
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适当删减临床美容营养治疗内容。中职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能够满足广大基层美容养生市场的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并本着对教材“够用、实用、用得上”的要求,将美容营养学课程中西医美容营养学与中医美容营养学的比例从9∶1调成 6∶4,删除与美容养生关系不密切的部分损容性疾病(如湿疹、银屑病、进食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和美容外科与营养等内容。
(二)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是中医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医饮食美容是中医食疗的一部分,也是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的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和营养知识的推广,人们更青睐于这种贴近自然而无副作用的美容手段。因此,需要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的知识,包括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两部分。
1.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介绍的中医基础知识多数都是与临床有关,很少将知识与美容相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美容相联系,也无法根据所学对顾客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饮食美容理论基础中主要阐述了五脏、气血津液、经络与美容的关系,还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例如在五脏中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与皮毛关系密切。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使皮肤致密光泽,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减退,可影响皮肤的致密性和弹性,出现皮肤松弛起皱,毫毛枯槁。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药膳
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药膳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而制作药膳人员绝大多数是不具备中药理论知识的,而中医理论或临床学者一般只是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因为对药膳感兴趣而间或有所涉猎,专门投入精力研究药膳理论的并不多见,所以药膳的质量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药膳配方要求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若搭配不当,轻则药力尽消,甚则伤害机体。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如对一些补益药如阿胶、冬虫夏草、人参等的使用,由于在食用时不辨寒热虚实,从而引起口舌生疮、胀气甚至鼻出血等不良反应;妇女食用阿胶不当,引起经期提前、经量增多等副作用。对于食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没能引起大众的足够重视,不但不利于养生保健,还造成中药的大量浪费。药膳具有药物的性能与功效,与一般的膳食不同,施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辨证施膳是关键。以痢疾病为例,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的体质不同,或疾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故所表现的证不同。属脾胃湿热者,应食马齿饮、薏仁粥清热利湿;属寒湿困脾者,应食姜蒜红糖汤、藿香菖蒲粥温化寒湿;属脾胃虚弱者,应食白术猪肚粥、益脾饼益气健脾。同样的病症,证型不同,所用药膳也是不同的。现在大量的药膳学书籍主要是整理、转载和引用历代医家的药膳方剂,其中不乏盲目传抄者,缺乏科学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指导。
中药保健品
但限于条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疗法更具有实际意义。我国学者经过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在CRF的治疗和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发
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试就
其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略陈管见。
1 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
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
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
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
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
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
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
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
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
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
;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
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
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 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
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
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
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
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
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
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与辨证治疗 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
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
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
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
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
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
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
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
、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
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
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
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 胃肠及结肠透析 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
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
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
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
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
,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
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
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
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
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
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
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
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
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
RF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
、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
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
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医对CRF认识上的差异,既谈中西医结合,就应该是有机地结合。如
南方医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维护肾功能、延缓CRF的自身进展速度以中药为主,
以西医的饮食疗法、利尿降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为辅的方
法即为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苏州医学院的卢氏则提出
:CRF的中西医微调优化疗法,即建立在功能肾单位理论、超滤过理论、矫枉失衡
理论、小球小管反馈理论以及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和CRF
病理生理特征基础上,着重优化观点,取中西医药二者之长而避其短,紧密与病人
(具体)病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方法研究的目的还在于
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如笔者曾撰文探讨尿毒症皮肤透析疗法的思路与方法
,这种机理便是现代医学的自身代偿、皮肤排泄和中医汗法理论融为一体的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发展成为肾衰水浴方,利用中药与水浴的双重作用,加速出汗排
毒,利用皮肤半透膜的生物特性,达代偿性治疗的目的,经治后有效率达88.4%,
临床疗效显著。这种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丰富了临床治疗理论。
4 问题与展望
4.1 如何结合 中医药的长处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
废物蓄积,而西医药擅长于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
及各种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主要有上述特点,并适
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正是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进
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结合尚处于最简单的阶段,因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
学体系,其结合不仅仅是临床的相加,更应有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来指导临床
实践,目前这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如何有机地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仍
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4.2 诊疗标准 西医将CRF按照肾小球滤过功能储备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即
代偿期(肾功能储备减退期)、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衰竭期(尿毒症终末期);而
中医则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Ⅰ~Ⅴ级,并依据改善的层次判断临床疗效。但目前尚
缺乏CRF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这种诊疗标准既能体现病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
同的治疗,又能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虽然全国及国际性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
学术会议已召开了几届,但尚未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故希望有关专业委员会
能引起重视并推行CRF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以推动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CRF的研究
进展。
4.3 基础研究 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方药早期预防、延缓或
阻止CRF病情的进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针对肾小球硬化的
研究主要在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紧张素Ⅱ及饮食蛋白上下功夫,药物如大黄、
冬虫夏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RF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尚未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适合于临床的药物或剂型,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的现
象仍是目前的困扰。这种困扰的关键是开发的新方法或药物,既要符合中医理论,
又要符合西医观点,同时又要有较高疗效,而只有中西医结合理论方能解决上述难
点。故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何有机地融汇中西医药双重理论,并达殊途同
归之效,仍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
4.4 宏微观研究 中医认识CRF的思路主要在宏观上,即从天人相关的整体观
察认识CRF的发生发展过程;西医则从微观的细胞、分子等水平认识CRF的病情与发
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则是宏微观研究的交汇点。如何把握住中西医二者的协调研究
与创新,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5 结语 CRF非透析疗法的原则,一是阻止废物的蓄积以缓解尿毒症症状,
二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避免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合并症以防其发展。中
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符合上述原则,充分发挥二者互补的优势,并使诊疗水平不断提
高,使CR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有了不少的突破。但我们也不难看出,CRF的中西医结
合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仍需广大专家学者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形成CRF的中西医结
合防治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阎祝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6):332
2 刘宏伟.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在全国肾衰研讨会通过.中医药
信息,1991;8(2):27
3 俞祖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治近况.中医药信息,1997;14(2):5
4 傅文录.慢性肾衰的饮食宜忌及临床重要性.新中医,1997;29(5):5
5 傅文录.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治疗近况.国医论坛,1991;6(5):41
6 傅文录.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91;29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化疗作为其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常是导致治疗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比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是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侯平玺名老中医指出,虽然在临床上针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方法已经有许多,如止吐药(胃复安、5-HT受体拮抗剂、激素、奥氮平等)、针灸、穴位贴敷等。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恶心、呕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就促使需要进一步思考。中医药能不能在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的为广大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针对以上问题,侯老师提出,作为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临床医生,要在充分认识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加以中医辨证思维分析其病因病机,并在此基础上遣方用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客观、灵活、中西医有机结合。首先,作为中医,应该如何认识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机制,侯老师指出要充分理解这一问题就要求临床医生了解化疗药物的药理毒理,从现代药学的角度去了解其是如何引发恶心、呕吐的;其次,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化疗药物是如何对人体的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的;最后,还需要将上述两条,用中医的思维体系翻译成中医语言。这样才能够制定出中医的辨证论治策略。
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侯老师运用中医思维,结合现代医学及药学的相关知识,制定了二陈降逆汤口服+中药塌渍胃脘部+中药穴位贴敷的中医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方案。制定该方案的具体细则及思路会在以下内容中呈现。首先,介绍一下二陈降逆汤的药物组成:法半夏、陈皮、茯苓、肉桂、生姜、沉香、川牛膝、猪苓、水蛭、白术、党参、炙甘草。从上述组方中不难看出方中隐含了三个名方,一个是出自《伤寒论》的理中丸,另外两个均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四君子汤;虽然已经有一些临床研究证明了理中丸、四君子汤等具有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报道,比如:郭智涛等[1]运用温中和胃法改善乳癌化疗后迟发性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中得出结论,以附子理中丸加味为代表的温中和胃法治疗化疗后迟发性恶心呕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西药昂丹司琼口服对比,具有疗效确切、治疗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胡星[2]在加味四君子汤改善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的疗效观察中得出结论,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辅以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可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值得推广应用。但是这些在本文的观点中均不是重点,侯平玺名老中医认为,本方的重点是在上述三个名方的基础上加用的四味药:沉香、川牛膝、猪苓、水蛭。为什么这样讲?这就是第二点要和大家分享的本方的处方思路:在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和基础理论作为本方的处方思路。之前说到了要用中医的思维体系来将非中医的问题翻译成中医语言,第一个就是中医如何看待化疗药,从临床观察中发现大部分的化疗药物,如果以中药的四性来划分来看,其以寒凉属性居多[3],所以会看到,在使用了化疗药的患者中,脾胃功能都比较差,这是因为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功能减退所致。第二个就是化疗药对增生活跃的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因胃肠内皮细胞增生相对活跃,所以容易被杀伤,而坏死或被杀伤的细胞会导致胃肠黏膜水肿的情况出现,影响胃肠功能,而从中医角度而言,水肿会导致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第三个就是有许多化疗药是中枢性的致吐药,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P物质的释放而止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脑腑对全身功能状态的正常发挥都具有调节作用,当然也包含了脾、胃、肠的功能。那么现在具体分析一下二陈将逆汤的处方依据:(1)理中丸,其功效是温中散寒、健运脾胃,在本方中主要利用其对抗化疗药的寒凉之性;(2)二陈汤,其功效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降逆止呕,在本方利用其降逆止吐、理气和中的作用;(3)四君子汤,其功效是健脾益气、固护脾胃,在本方中发挥补益脾胃之气的功能;(4)沉香的功效是降逆止呕,且具有中枢性镇静作用[4],本方主要利用其对抗中枢性致吐作用;(5)川牛膝的功效是活血通经、引血下行,本方主要利用其下降作用及化瘀作用;(6)猪苓的功效是利水渗湿,本方主要利用其消除黏膜水肿;(7)水蛭有破血之力,本方利用其活血之功,解除胃肠黏膜瘀血水肿。通过医生阐释可以看出侯平玺名老中医充分认识到了化疗药物的药理毒理,也灵活地运用了中医辨证思维将其转化为了中医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将几个经典的方剂组合起来,加上了个人的临床用药体会,而制定出了上述处方。
侯平玺老师运用中医药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第二个重要治疗手段是使用中药塌渍胃脘部,其具体的思路是:首先胃脘部是胃所在的部位,而呕吐涉及的病位也在胃,运用中药塌渍可以直达病位;其次,胃脘部有几个重要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这几个穴位刚好位于胃脘部,均属于任脉的穴位,其主治病证的范围均包含了呕吐、食欲不振等病症[5]。侯平玺名老中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予特定的中药塌渍胃脘部,可以起到健运脾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具体的中药塌渍处方为:党参、白术、木香、肉桂、吴茱萸、紫苏叶、干姜、川牛膝、炙甘草。侯平玺名老中医制定上述处方也是严格遵循了方剂君臣佐使的原则的。侯老师指出:中药塌渍方中党参、白术共为君药,能益气健脾补胃;肉桂、吴茱萸共为臣药,能温中散寒止呕;木香、紫苏叶、干姜、川牛膝、炙甘草共为佐使药,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温开水调敷于胃脘部覆盖上述几个穴位的区域,共同达到调畅气机,降逆止吐的作用。
侯老师运用中医药配合控制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第三个重要治疗手段是运用中药穴位贴敷特定的穴位以和胃降逆止呕,主要取穴包括:内关、足三里;取这两个穴位的思路主要是:在针灸治疗呕吐时,内关、足三里是两个主穴,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针灸的功效是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针灸的功效是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穴位贴敷用到的中药是:肉桂、干姜、吴茱萸、川木香共为细末,温开水调,贴敷于双侧内关穴及足三里穴,共同达到温胃散寒、降逆止吐的作用。
在临床中,侯老强调为了更好地给患者带来获益,需要运用综合治疗措施为患者解决问题;所以,在面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问题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侯老提出在常规用药(如前面所说的胃复安、格拉司琼、地塞米松等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其制定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二陈降逆汤口服+中药塌渍胃脘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让患者更加顺利地完成化疗,收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以下就和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临床病案举隅:例1:患者,女,52岁。诊断为Ⅳ期肺癌,化疗方案为AP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1次/d+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1次/d,1次/2 d),其中前3周期在运用了常规预防及治疗呕吐药物及措施的情况下均出现了Ⅲ~Ⅳ级的呕吐反应,后3周期化疗前1 d开始使用二陈将逆汤口服,每周期服用4剂,联合中药塌渍胃脘部+中药穴位贴敷,恶心呕吐反应评级为1级,顺利完成化疗。例2:患者,女,62岁,诊断为Ⅲ期肺癌,化疗方案为AP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1次/d+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1次/d,1次/2 d),第1周期化疗期间出现四级恶心呕吐反应(运用了常规预防及治疗呕吐药物及措施),拒绝继续治疗。经反复沟通后同意继续治疗,后5个周期均配合应用二陈将逆汤口服+中药塌渍胃脘部+中药穴位贴敷,化疗前1 d开始服用中药汤剂,每周期服用4剂;联合中药塌渍胃脘部+中药穴位贴敷,期间恶心呕吐反应Ⅱ~Ⅲ级,顺利完成化疗。
目前侯平玺名老中医的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中医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病例,得到了一定的用药经验,总体感觉而言,二陈降逆汤+中药塌渍胃脘部+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案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侯平玺名老中医同时也强调,在临床中,医生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时刻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要体会到患者在病程中及治疗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灵活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各取所长,让中医药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中医药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智涛,李雪真.温中和胃法改善乳癌化疗后迟发性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1,6(1):16-17.
[2]胡星.加味四君子汤改善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1):47.
骨科患者由于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带来的活动受限,导致胃肠道动力减慢,这是常见的骨科护理问题便秘的相关因素。便秘在骨科卧床患者中,发生率为50%-70%[1]。治疗便秘应以理气通腑,促进胃肠道动力为主[2],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措施有鼓励患者多饮水,更换,顺时针按摩腹部,遵医嘱口服润肠剂,缓泻剂,开塞露纳肛等,在这些措施中,对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穴位按摩的关注较少,现就穴位按摩对骨科患者胃肠道动力的影响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应用穴位按摩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息息相通,紧密相连,相互为用,脏腑以“通”为顺,腑气通则五脏安[3]。胃肠道动力减弱在中医上是指气机郁滞、大肠气机不畅,导致肠道通降传导功能失常[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穴位与病理,生理等反应存在关联[5]。穴位按摩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良性刺激肠道,可调理气机、温中去湿、扶助正气,畅通经络,脾气得运,从而增强胃肠道动力[6],软化通畅大便[7]。所谓穴位按摩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按摩,以调节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8]。表现在胃肠道方面,穴位按摩[9],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根据“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按摩虽然在体表,但其作用可达于脏腑,四肢百骸,它疏通经络、导滞消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促进胃肠道肠动力[10]。
2 穴位按摩的实施
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11]对便秘的辨证分型,大致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和寒秘等,虚秘包括血虚秘(阴虚秘)、气虚秘(阳虚秘)和气血两虚秘。原则上热秘者:面赤身热、口干舌躁、小便量少黄、大便干结,掐揉内庭,按揉大肠俞、太冲、足三里。气秘者:嗳气频频、胸腹满闷、大便干结,按揉膻中、章门。寒秘者:腰膝酸软冷痛、四肢不温、排便艰涩,加按手掌按在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腰骶部,按揉肾俞。虚秘者:神疲、气短、汗出、临便努挣、排便不畅,按揉肾俞、长强、志室和膻中。具体操作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穴位按摩的意义,功效,穴位位置及按摩方法,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准确,护士大拇指交替按摩穴位,略震动手指,逐步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到酸麻沉胀为限[12],每穴3-5min,每天早上晚上各1次,情况允许以选择晨起的时间为佳,因晨起结肠活动活跃,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13]。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这四穴在治疗便秘中的使用率均超过1/3[14],其中60.7%取穴天枢,50.0%取穴上巨虚,46.4%取穴足三里,39.3%取穴大肠俞,现具体来分析这四穴:
2.1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开两寸,是身体之中点,犹如天地交合之升降清浊枢纽,人的气机升降沉浮,上下沟通,均通过此穴。按压天枢,犹如调顺肠胃气机,促进胃肠道动力[15]。李艳慧等[16]报道,治疗便秘深刺天枢穴,总有效率达100%。
2.2 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在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为大肠经的下合穴[17],能调顺本经络循行所涉及的脏腑,调顺胃肠气机。
2.3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与下合穴,犊鼻穴下旁开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具有调和气血、强健肠胃、扶正固本之功效[18]。动物实验表明,刺激足三里能调整胃泌素、胃动素的分泌量,促进胃肠道动力[19]。按摩足三里可疏通经络、和胃消滞、调理气机、健运脾胃、促进胃肠道动力,改善术后腹胀[20]。
2.4 大肠俞 属太阳膀胱经,主治肠炎、便秘等。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
3.1 患者方面知识的缺乏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急于见效心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便秘的方法多为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穴位按摩不如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见效快,而且虽能取得一时之效,但一旦停用往往复发,日久会导致传输功能障碍,结肠神经黏膜损伤而加重便秘。因为长期使用大黄、番泻叶、和爽、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等药,干扰胃肠激素调节,损害胃肠神经丛,最终依赖泻药,形成“泻剂结肠”,而中医认为中气不足而脏腑乏力,不应轻易用泻药而强行攻下以免伤正。因此知识宣教,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告知穴位按摩对胃肠道动力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穴位按摩使患者调畅气机,调和阴阳,促进胃肠蠕动力,达到泻下通便的目的。二缺乏重视心理,未发生肠蠕动减慢前患者意识不到便秘带来的危害和痛苦,一些患者认为护士每日询问排便情况纯属多余,排便是无关紧要的,预防便秘宣教和饮食宣教不能配合,发生便秘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便秘一般予口服润肠通便的药物、开塞露纳肛灌肠等措施,此时患者便秘已形成,同时常伴有纳呆、腹痛、腹胀症状。所以我们在患者未发生便秘之前就开始进行穴位按摩治疗,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原则。针对知识缺乏的改进方法:加强护患沟通,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便秘和泻药的危害。告诉患者有便意时尽快排便,避免粪便滞留肠内时间过久加重大便干结。同时在患者排便时,提供隐蔽的环境,保护其隐私,消除紧张情绪。
3.2 护士方面对中医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但是经过培训后,普通护理人员均能掌握穴位按摩的方法,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广使用。针对知识缺乏的改进方法: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中医护理相关知识,提高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小 结
通过穴位按摩可和肠理胃、宽胸理气,有效促进胃肠道动力。它避免了用药及灌肠之苦,减少了泻剂型肠病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气机得以恢复,阴阳调和,标本兼治,也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操作简便,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阳世伟,罗静,殷磊,等.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5):331-332.
[2] 李信群.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03.
[3] 刘延英,张玉华,李华君,等.指针护理促进腹部手术后排气的临床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12-13.
[4] 韦玉芳,邓学军.穴位按摩治疗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8):51-52.
[5] 王世华.选穴针刺及腹部按摩对卧床患者排便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7,25(8):78.
[6]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7] 姜,宁文帅,李刚.脑卒中患者便秘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0,27(6A):839-840.
[8] 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9] 张远玲,朱诗文,刘素芳.中医护理干预中风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310-311.
[10]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2.
[1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0-205.
[12] 于爱华,周蟾娟.穴位按摩预防术后尿潴留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9):689.
[13] 彭月娥,梁海英.按压法促使便秘患者排便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9):49.
[14] 黄刚,陈平,陈海云.腹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便秘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3):107-108.
[15] 张雅丽,陈方蕾,蔡俊萍,等.耳穴贴压与常规通便治疗肾脏疾病便秘效果及成本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0,25(1):45.
[16] 李艳慧,尹丽丽,王澍欣,等.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89.
[17]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7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水平也逐渐完善。在中医内科的研究领域当中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作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存在的,而在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和辩证整体关系来说也是基础理论和观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一定的临床经验,加之古今中医和西医对肾病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肾”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地阐释。最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与理论实践,对中医内科肾病学蕴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析。希望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的研究发展有些成效。
1、传统医学中对“肾”的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当中,将肾当做是人的先天之本,主要是用来生长发育和给水新陈代谢的身体机能。作为维系人的身体内脏和生理的肾,传统医学中将肾作为水火之脏,主要是用来调节身体环境的平衡。但是在传统医学中与西方医学对肾脏的认识问题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在西方医学中将代谢、内分泌等脱离于肾的范围。因此对于肾研究的领域和理论体系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的古代,由于技术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导致了部分医学解剖观念上对医学观念的定义分化存在偏差。肾在中国医学中将其作为五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大肾脏的基础之上,将其开窍于耳,纳气和藏精。肾与人的生殖和发育息息相关,诸如早产、不孕不育等病症以及神经官能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研究中医内科肾病学的时候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认识到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肾脏认识的异同。
2、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
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而是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进行探究。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即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内科中的肾脏病学理论。只有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中医肾脏病学”。在中医内科肾病学中对内涵的把握要是以西医中的解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医当中的经络理论和脏腑等理论学说为基础。从而在运用的过程当中采取中医的医治辩证的原则来进行干预治疗,最终达到缓解病患疾病的目标。在传统的中医肾脏病学当中是以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对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已经诊断的方法、护理等进行诊治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容要基于中医内涵的需要,并在现代化的医学研究中,广泛地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研究的内涵也是逐渐深入和发展,在中医肾病学的基础上会衍生出诸如对传统中医肾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伦理、护理学等次级学科,这将极大地丰富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因此对于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包括肾和肾病的内容,涵括了代谢、生殖、泌尿和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如传统中医当中的五迟五软、耳鸣耳聋等,西医当中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
3、中医内科肾病学外延
在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来说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临床医学的实验表明,在现代医学当中的肾,除了可以调节和维持人体内水的平衡知网,还可以刺激人的造血和血压调节的功能。在系统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论等的支持下,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也随之拓展和更新。肾的功能也与人的生长、消化、呼吸甚至大脑不能的功能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临床医学的逐渐发展,中医内科肾病学将会在不同病症的机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分化出多个分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第一,在遗传性疾病方面,我国中医当中对于肾脏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因此在肾精当中可能存在某种遗传因子和遗传物质。这与现代医学当中的分子和基因病有着一些类似之处。现代医学当中的基因和分子并使由于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在遗传性因素的基础上,出了诸如癫痫、哮喘、糖尿病等与DNA或者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这些都是可能在家族性遗传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此方面,肾病学研究的外延可以为疾病基因研究的组成作出了深入地研究,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因此对于中医中的先天之木观点,也可以在中医内科防治疾病当中借助疾病因子学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其机理,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第二,在老年疾病和中后期疾病方面,由于老年人已经处于肾精自衰的阶段,肾易亏而难以积累。这也因此造成了老年人肾病和中后期疾病增多的趋势,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等病症,要想解决这些疾病,它的根本就在于采取补肾护精法,这也是中医内科肾病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此外在某些中后期疾病上面,中西辩证认识的方法,对高血压和癌症末期等引起的肾脏疾病都是属于中医当中的后期疾病阶段,这些都可以采取补肾护精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患的痛苦。
4、结论
对于我国现代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是涵括了很大的医学领域。因此在以后的发展和研究中医肾病当中,要注意采取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医医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肾病的意志水平。在肾病作用机理不断研究和深化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医学方法,加快肾病学的研究水平,从而提高诊治患者的水平,造福与人类,并为以后的研究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金志甲. 中医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 中医教育,1995 ,14 (3) :15.
1树立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其治疗和诊断水平高低的标准[2]。
1.1逻辑思维能力是临床思维的核心
实践证明任何科学都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而基于朴素系统论的中医学则更加强调了一种通过对于临床表象进行客观描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归纳,以获取病机进而处方用药为目的的思维。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证坏病中所阐述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辨原则,当代中医学家则表述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其模型就是从纷繁的结果中去伪存真,归纳类比,推求病因,具有典型的“黑箱”特征,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代高等中医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外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其他思维能力的基础。
1.2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要求
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医整体观及其建立在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之上的临床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中医外科不再只是“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整体思维的具体运用不能只强调局部病灶而忽略整体。实际上整体和局部是统一的,若干个局部的综合表现恰恰反映了疾病的整体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理念才是现代中医整体思维的精髓,因此在制定决策时既要宏观地掌握疾病的内在原因以及对全身其他脏器的影响,又要突出人体个体差异的特点,强调扶正祛邪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
2强化床边教学综合多样化教学手段
床边教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于临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临床的旧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很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逻辑思维和系统分析的能力,有利于临床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1将PBL理念引入中医外科学的床边教学
通过近三年的在校课堂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理念,具备了一定的文献检索和自学能力,思想上也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开展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可使学生尽早从学生式的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能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临床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笔者发现在进行床边教学授课时,教师应事先讲授教材的总论及重点内容、基本概念作为过渡,介绍中医药在有关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外科的兴趣和信心;带领学生模拟住院医生参加各级临床医疗活动,熟悉医院的正常工作程序,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选择典型病例,如以肿块为线索确立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内状瘤、男子异常发育、乳腺癌等疾病模块,由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供预习指导和预习资料;带领学生到病床旁,结合实际病例,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代表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照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各疾病进行对比讨论,打破现有学科界限,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回炉,结合中医的四诊和辨证施治内容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也可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专业教材等途径获得最佳解决方案及了解相关最新研究动态;最后由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陈述不同观点及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总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和修正,突出重点,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临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充分利用医院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制度
结合医院三级医生查房制度,从教学角度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在查房中有准备有计划的体现正确的操作指导和临床分析,加深学生对“三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下,将学生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向深入。同时,带教老师能在查房过程中动态检查学生熟悉了解病情的程度、技能操作及临床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学相长。坚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丰富拓宽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一般由科室高年资医师负责讲授,根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内容涉及中医外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学科发展动态等,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起就该问题及临床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组织参加讲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培养其主动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p#分页标题#e#
2.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当结合讲解,避免形式单一,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开展床边教学模式时,可组织学生观看“中医外科特色治疗”、“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等多媒体教学录像,生动、立体、逼真地向学生展示临床课程的特点,利于学生接受。同时,重视收集临床典型病例,不断积累大量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教学素材资料,组建影像资料库,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乃至病例讨论中加以分析运用。针对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存在的劣势,在临床带教时务必做到“放手不离眼”,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查体、换药、无菌操作、清创缝合、脓肿切开、药线引流等诊疗操作,锻炼学生的中医外科基本外治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独立参与临床工作的信心,从而为最终的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把握学生心理增强床边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