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三农问题调研

三农问题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农问题调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三农问题调研

篇1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着,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存问题。第一,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家乡年轻一代的群众就选择了外出谋生。很多人都觉得在家务农不如出去闯荡,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上就只能靠所谓的老弱残兵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跟着同时产生了。据调查显示,家乡的留守儿童占了儿童的57%。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怀抱,那么就在学校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最终父母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我下乡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这其次就是,房屋荒废,田地荒芜。一个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无人居住,甚至是杂草重生,这并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选择了外出谋生,那么这些田地也无人看管,落得个荒凉。其实,人们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一个错误,三农问题严重,人们在家入不敷出,这个选择或许也是出于无奈,这是一个并存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三农问题。如果农民有了足够的收入,那也就没有人想外出了。

篇2

(一)信贷供给主体单一,“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凸现。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从近几年实际信贷供给情况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投入不足,农发行仍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为主;农村信用社作为支“三农”的主力军发挥了很大的支农作用。但由于其资金总量有限,出现了存贷比偏高贷款投放难问题,削弱了支农资金供给,据不完全调查,大约六成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二)金融支农体系不完备,服务效率不高。

1、乡村金融网点布局不合理,覆盖面较低,存在金融服务盲区。目前只有在乡镇驻地才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营业所等一两家金融网点,在数量庞大的自然村中一般没有金融网点,金融服务严重缺失。

2、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网络建设滞后,结算业务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仍以支票、电子汇兑和个人账户转账结算为主,商业票据、网上银行结算等未开通使用;农村邮政储蓄网点未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无法对农村居民办理跨系统结算。自动存取款机、POS刷卡机等产品农村推广使用较难,银行卡业务发展较慢。

3、农民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咨询、市场经济信息提供等服务少。随着农民收入增长、金融意识的增强,农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取款业务,对委托理财、、咨询等服务多样化,基层农村金融部门人员素质不高及重视程度不够,此类业务开展明显滞后。

(三)农村信贷供给额度小、期限短、结构不平衡,难以满足“三农”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调查显示,农行开办的惠农卡小额贷款、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农贷,额度在5万元以下,期限以一年为主,基本能满足一般农户生产与生活需要,但不能满足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运输、加工业资金需求;贷款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周期不匹配。从三农贷款投向看:对农业与农户的投放多,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投入少;对农村工商业贷款多,农户需求满足少;生产经营性贷款多,消费性贷款少甚至根本没有消费贷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升级。

(四)贷款利率上浮较高,增加企业和农户融资成本。

据调查,目前农业银行惠农卡小额贷款利率上浮30%,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利率上浮40-70%、农村企业贷款利率上浮60-80%,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利率上浮1.5倍,年利率达到13.275%,贷款利率水平明显偏高。而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初级农产品较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较少,经营利润率在10%左右,较高的利息负担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影响了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二、支持小企业发展、服务三农的思路

(一)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

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增强支农实力,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增加涉农业务品种,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支农生力军作用。

(二)创新担保机制与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增强金融支农效果。

一是设立政府担保专项基金,通过直接入股、企业入股、民间资金参与等方式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担保实力;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积极开办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土地流转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应收帐款、股权、仓单等质押贷款;完善农户资信评价体系,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和联合增信方式,提高农户贷款的满足率;对资金需求10-50万元的农村成长型微小企业推行“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小企业联保贷款;对农村出口创汇企业开办出口押汇、票据贴现、打包贷款等融资业务,满足各类企业的服务需求。三是开发合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行个人支票和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财、、咨询等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它政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扶持机制。

一是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宣传信贷政策,组织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落实信贷项目采集与推介办法,有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贴政策,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通过打造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带动信用村镇建设,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综合信用档案,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篇3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篇4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无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三农问题”分析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解决好三农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农民问题。农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素质问题

(1)科技文化素质

一是農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

二是科技素质不适应,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技推广难度较大。

(2)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精神空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当前农民的"物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农民的"精神温饱"却未解决。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加上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使得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劳动量大幅减少,农民的农闲时间一年可达八、九个月之多。除一部分人走向二、三产业外,另外一些人就呆在家中。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民俗文化日渐衰落,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文娱活动已逐渐消失,以前较受欢迎的农村电影、农村文艺队演出等越来越少。当前的农村文娱活动较普遍的就是看电视,而电视节目的荒诞嬉戏及个别台的前卫乃至强劲的广告,农民因不对口味难以接受。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求在农村建农家书屋,但许多农家书屋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为了弥补精神空虚,许多年老的农民信迷信,年轻人聚集赌博。农民精神空虚使他们无法得到真、善、美的启迪。更谈不上紧跟时代主旋律,建设精神家园,坚实理想信念。

二是农民的小农意识蔓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思想,弱化了义务观念和国家、集体意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趋利性也使广大农民在公与私、义与利的选择中愈来愈向后者偏移。

三是农民拜金主义严重。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老年人在家种田,年轻人游手好闲"的反常现象。一些小青年说是外出打工,实则混世人生,赚钱不够自己花费的!表现出既贪图钱财,见钱眼开,追求享乐,又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唯利是图。"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的,"啃老族"的和不尽赡养义务的大有人在!

(二)农民增收问题。持续增收缓慢。

①农资及涉农服务价格过高削弱了农民增收效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度,体现出价格对增收的负向性。②农业内部增收乏力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步伐。③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缺乏一定的技能而又实在无法外出从业的这一部分群体,她们素质较低,技能单一,经营管理能力较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多为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低层次的服务行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第三产业,所以也制约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进程。

由此可见,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情况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就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昌图县十里乡情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由十里村民委员会出资200万元,和30名村民出地126.69亩(量化股金为7.6万元)、并出资62.4万元,村民合计出资70万元组成了由村民委员会领办的合作社。于2016年6月6日开始筹备组建,于2016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由村集体参加投资、管理和分红的合作社。

2017年经村委会和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研究决定建大棚种植以胡萝卜为主的各种蔬菜。当年在该社入股的土地上共建了100座钢筋骨架大棚,全部种植胡萝卜、九月青豆角、辣椒、茄子、西红柿、韭菜等蔬菜。当年总收入135万元,纯利润80万元。村里分红56万元,土地入股分红7.6万元,留作积累2.4万元,村民资金入股分红14万元。另外农户在合作社出劳入股分红30万元,于2018年1月3日举行了2017年的分红大会,昌图县电视台天桥山栏目组现场进行录制并于2018年1月5日、6日连续在电视台播放两天。

2018年为了使合作社增加收入该社又增加了新的项目:

1.增加暖棚育苗项目,又建了3000平方米暖棚育苗基地,合作社选拔了一名有经验技术的吕则权去铁岭依农学习,回来后进行技术指导。于2018年1月10、15日就已经育了茄子苗、辣椒苗、西红柿苗;2018年2月5日又育了九月青豆角苗,我们已经在3月18日-22日进行移栽,计划在6月份前多种蔬菜就能大量上市了。由于今年该社自己育苗,时间提前半个月,这样我们的蔬菜也能提前上市半个月,大约能增加收入20万元左右。

2.合作社又投资100万元,建了四个冷库,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可一次性贮藏蔬菜80万斤,实现了冷库储藏措季上市、制冷储藏远销上市、保鲜储藏选价上市,使我们的蔬菜实现了两季种植四季上市,避免了由于蔬菜温度过高不能销售太远的现象,也改变了过去蔬菜集中上市供大于求卖不上好价格的现状,由此又大大的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

篇5

侯军岐已为这本即将出版的调查报告起子一个名字:《博士十策》。“我们的博士通过与农民和基层官员面对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希望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为实现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在此之前,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园艺等专业学科的 106名博士,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往陕西的农村。这个被校方称为“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被博士们形象地称为“上山下乡”。

农民不是不愿意讲真话

谈到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的起因时,侯军岐说,“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层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准,再好的‘药方子’也没用。”

2月21日,筹备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陕西的宝鸡、汉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关于三农问题只是一个观念,只是一个概念,这次下去之后,感觉到了责任。”在读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触地告诉《望东方周刊》,“虽然去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下去之后发现,一些农村的贫困现状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2月23日是农历的元宵节,王秀娟把带去的元宵和走访的村民一起煮着吃,“有一个男村民,吃着吃着眼泪就掉在碗里了,说他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听得我们心里特别沉重,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博士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长家,村长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没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长媳妇盖一床被子。”王秀娟说。

陕西省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对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感到非常惊喜”,“现在―些上级领导来农村视察情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农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达的,但有几个领导能深入到这些地方去呢?顶多是车能开到哪儿就调研到哪里,会导致调研不够真实和全面。”

一个让万维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现在好多希望小学的选址都是在车能开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学却没有几个。”

“好多人有顾虑,担心我们的调查不会得到农民的配合。这是毫无道理的,农民是不敢向他的县官、乡官讲真话,而不是不愿意讲真话。”侯军岐说。

“这次活动对帮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视员梦熊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评价说。据了解,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对此次活动曾作出批示:这应该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调研活动,既可使政府从一个侧面了解行政工作的进展晴况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土们在实践中受到一次国情教育。

“这是一场求解‘三农’问题的民间实验。”华商报社执行总编辑孙晓冰认为。此次“百名博土访三农”活动由华商报社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策划,《华商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需求

“我们在调研途中,经常会被农民拦住,咨询一些问题,有好多农民还找到我们的住处问我们,问的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种植前景等,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刘天军说。

让刘天军感到疑惑的是,每个县乡都设有农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农民发了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73份显示农产很需要科技人员,但没有科技人员下去为他们服务。”

商洛市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李元在听说“百名博土访三农”的活动后,专门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博士生到他的企业去看一看:“我们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总感觉力不从心,想请博土从更高更深层次指导。”

李元毫不隐讳地说,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乡的活动,“但大多是刷刷标语,或者在大街上摆个桌子宣传一下,流于形式。”

对此,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解释说:“乡镇干部的素质比较差,知识层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员缺少,这些差异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

李元向《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县农业局的一位领导对农业一窍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这位领导十万火急地给各乡镇领导打电话质问,‘下这么大的雪,把麦苗冻死怎么办?你们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

“农村现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现在好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弃了,合本求末,因为从土地上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这是目前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

《望东方周刊》在2004年9月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陶乐县建制一事时发现,这个总人口仅3.2万人的小县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财政饭的,而在政府各部门严重超编的同时,却是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缺编。

“综观中国农村历次变革,政策从基层来,从实践中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称,“所以后税费时代的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学习农民的创造力,发现农村的潜力,与农民协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农业问题的综合解决之道。”

不过,侯军岐认为;“大学要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我感觉难为了大学,大学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师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会责任感要和利益对接起来。”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学生只有不到30%到了农业岗位上,而真正专业对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尝试

在读博土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课程为《农产品贸易》,“以前讲到农村时只是泛泛来说,现在就有具体的事例了,”

据《望东方周刊》了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名博土访三农”活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开展了“红色1 +1”科技行动,学校12个博土研究生党支部与北京市密云县12个村党支部共建, 100名博土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帮扶1个农产。

“学校还从这些党员博土生中选聘6人到密云县挂职,分别任农委、科委等部门副处级干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秘书王海滨告诉《望东方周刊》。王目前挂职密云县任县长助理。

篇6

关键词:经济学 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 三农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的目的是举一反三,利用诱因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怎样把启发式教学法融入到发展经济学的开放教育教学中来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了本文讨论研究的重点。

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

1.1 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和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并与之相互斗争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孔子是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到了近代,一些改革者也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就提出了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在西方,最早推崇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倡导的是“问答法”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

本质上,启发式教学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它的应用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和转化,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2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非常重视,特别是对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知识不是靠老师教学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和他人的帮助以及对资料的查阅,然后对知识进行整合、建构而得来的。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这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前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在三农问题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2.1 对我国现存三农经济现象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而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当教师在讲述三农问题时,可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其思考:

为什么现在我国粮食问题成为三农主要解决的问题?

给出这个问题后,学生思考就会非常积极,会联系实际来分析解决这个三农问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就会说明这是个三农经济问题,如果不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就不可能正确回答出来。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讲述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全球10亿人口在饥饿中挣扎”, 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论述完饥饿问题后,让学生回转头去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分析和剖析这一问题。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就问题情景中的主要问题给予分析、解答。这样学生将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积极、深度地思考问题,只是应付式地来回答。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解决具体的三农问题之前,需要精心设计好教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2.2就三农问题,以探究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课时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进行探究式研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如当教师在讲述财政资金政策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我国的财政资金需要大力度投向“三农”以此来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近年来,政府却又不能与把重点投入其中,这种极度的不对称是怎么样产生的?

问题提出后就会引起学生讨论。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应立刻给予鼓励,回答不完整教师加以补充,再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不断提出其他相关问题。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不断思考,发表观点,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经济学并不抽象,而是非常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自我探究和学习的意识也会增强,掌握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从本质上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通过创设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再通过讨论,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践性考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跟经济现象相关的实践性考察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加强其切身体会,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在2010年的4月我们专业所做的对贵阳市周边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此次抽样调查农村一家人中的主要5个成员。其中2个文盲、2人仅受过初等教育,只有1人受过高等教育。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以至于其掌握科技的本领低,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也让学生从中明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本次的调研考察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分析调查报告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实践性考察的目的在于把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逐步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安排和引导。

3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者。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既要重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讲解,更要注意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开展各种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极大地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学习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 2006

[2]何克.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陈锡文.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中长期展望.未来与发展 1(1 988)

[4] 张凤荣,陈焕伟,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二)商业保险在农村中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很多问题。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表明,农村中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要严重的高于城镇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农民因为意外伤害和疾病等因素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减少了农村居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产生,让农村社会更加稳定,还有一些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等等。商业保险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少部分的资金投入,同样能解决很多问题。

(四)商业保险资金投资功能的发挥,支持了农村的一些基础建设,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增收增加和拓宽了渠道。同时在农村中,商业保险的发展还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和费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养老基金亏空等问题。

二、商业保险在服务“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

(一)农村居民保险知识贫乏,导致商业保险发展缓慢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有着对保险的需求,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虽然听说过保险,但是真正对保险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并没有把保险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因此他们的投保率及底。

(二)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本质是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

商业保险工作是一个企业,而企业是属于盈利性的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利益最大化的创造和追求。而农业商业保险中,因为自然灾害和一些设施的简陋等等造成了商业保险的高赔付,这就和商业保险的目标相悖。再加上农村保险跨越的地域面积大。单笔保费低、业务分散等等,导致了商业保险公司服务成本的增加。

(三)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

农村所需要的保险产品一般是那种缴费低、覆盖广、缴费灵活以及保障高的保险产品。而商业保险公司目前所经营的保险产品中,对于这类保险产品还比较缺乏。再加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对于保险金的支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虽然国家近五年来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通过保险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经营风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农民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就导致了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规模不大,风险集中,商业保险不能在其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三、增强商业保险服务“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加强商业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增强

商业保险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得到农村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商业保险要利用好乡、镇政府部门,积极的做好农村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加深农村居民对于保险的认识,比如可以在乡镇的街道上、各村的村委办公点以及各个村落的重要路口等进行农村保险宣传专栏的设置,宣传当前的保险基础知识、保险法规以及承保和理赔中的重要事项等等。还可以通过乡镇的相关干部进行集中的保险知识以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加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教育机构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得到保险知识的普及。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保险公司要把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的利益,在为服务“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生存,求得发展。二是保险公司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虽然从目前来看,农村保险的见效慢、成本高以及费用大。但从长远的利益来讲,农村保险业务才刚刚开放,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三是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农村急需的医疗、养老以及意外保险保障等,为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三)把商业保险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8

科技调查报告的作用是为科技领域的决策、管理、研究等提供参考资料。

(二)科技调查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体,它或者针对科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针对科技领域里的某些情况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科技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数据、意见、建议,往往会对科技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据性

科技调查报告对情况、现象和问题的揭示并不是主观印象式的陈述,而是要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供大量确凿的数据,把认识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大量来源可靠的数据使调查报告显得内容充实、真实可信。

3.及时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当前科技领域里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而进行调查、写作的,它在时效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科技领域也日新月异。如果调查和反映内容已属时过境迁,其意义和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科技调查报告的写作

1.标题

科技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三种写法。

一是直接由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光电技术产业动态调查报告》。

二是用提问的方法拟制标题,如《cad能够帮助我们干什么?》

三是正副标题写法,正标题用来陈述事实或提出疑问,副标题写明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如《无证造缆车,六成不合格——对×市七家游乐场游览车质量的调查》。

2.导言

导言是科技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用来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展开的背景,交代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方法等,阐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中是篇幅最长、内容最重要的部分。对基本事实的叙述,对各种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对特点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都是在这一部分中进行的。

科技调查报告的主体要分出不同层次进行撰写,每一层次可以有一个小标题,也可以用标序码、层间空行、段首关键句提示等方式显示层次。

4.结语

科技调查报告的结语,也就是全文的结尾部分,它可以用来概括全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提出希望,可以用来作些补充说明。

【 例 文 】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调研报告

科技部赴福建南平调研组

20__年5月25日

【摘 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南平市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在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南平市通过大批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特长的科技人员直接下派到农村一线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把短期行为转为长期行为;不同于科技副职,把对基层的行政领导转为直接的参与农村生产实践;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不同于“定点扶贫”,把农村的脱困解难转为示范带动;不同于机关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人生价值得到最直接的具体体现;也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服务,把个别项目的个别行为转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牌、专利和标准,兴办农村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供销的集成运作和系统运转。通过综合调研我们认为,在闽北贫困山区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动了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资源的进一步作大,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特派员”,使当地农民尝到了用科技增收快、增效快、致富快的甜头,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是在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一种适合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创举

1.积极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南平地处闽北山区。建国以来,南平一直是福建的经济重地。南平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近年来,随着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统购统销环境下形成的闽北传统农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原有的单一以粮林为主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民收入增幅下滑,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业成本提高,卖难问题加剧。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落差增大,一部分农民抛荒土地,外流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空缺。

南平“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民科学

文化素质低与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矛盾;二是农业发展亟需加大投入与农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的农民小生产的矛盾;四是基层各级党政领导方式上下自成体系与农民自发性生产经营“两个循环体”相互游离的矛盾;五是群众需要干部转变作风、贴近服务与干部作风不深入、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是闽北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全国农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南平市领导班子通过调研认识到,在众多矛盾中,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解决南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救“三农”。

2.积极探索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的新途径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把大批科技人才派到农村,在科技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进驻215个行政村。这些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涉农部门干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这其中不少人员,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只是普通干部,他们比农民科技、文化、政治素质高,派到农村后就好像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找到了干事业的舞台,发挥了超乎预料的作用。三年多来,已先后分四批选派2238名科技人员,进驻1364个村,覆盖了闽北85%以上的行政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浪潮。

南平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其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双向选择,寻找科农的结合点。(略)

二是创建利益共同体,科技进大户,形成龙头企业示范。(略)

三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转化一步到位。(略)

四是建立保障机制,解除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略)

五是小农经济与集约化联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略)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哪里

经过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就特在制度、机制和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特殊的抓法(略)

2.特殊的政策(略)

3.特殊的使命(略)

4.特殊的地位(略)

5.特殊的工作方式(略)

6.特殊的效果(略)

三、启示与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南平市在经济发展遭遇诸多困难、经济增长陷于低谷、经济结构面临艰难调整之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南平市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也没有一味向上伸手“等、靠、要”,而是自寻发展路径,在发展中创造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致富,使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开端。这一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也给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深层的思考。

1.在落后地区把资源做大,在农村基层“筑巢引凤”,使科农携手,实现了“双赢”。(略)

2.突破“三部曲”,三个资源一起抓,以人力资源重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略)

3.重心下移,高位嫁接,营造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和网络,为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略)

4.机制重于技术,防止市场失灵,激活农村经济细胞,做到系统有效。(略)

5.在农村播撒科技种子,把点的技术固化转为面的技术辐射,是新时期农村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使命。(略)

6.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资源的重新整合,巩固和稳定党的基层政权,是我国结构性稳定的前提,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略)

四、西北地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刻不容缓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西部的经济发展与西部稳定问题密切相关。同志最近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

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最大的贫困、半贫困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那里的农村经济能否通过引入科技实现较大发展,闲置的科技人力资源能否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得到盘活,特色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能否同步进行,是新时期的重大政治问题。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革命老区、闽北贫困山区进行的一场制度和机制创新,是我国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在地方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可以在西部进行“移植”和试点。下一步,我们建议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宣传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

2.科技部将选择西北地区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进一步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示范推广。

3.认真贯彻《20__~20__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等精神,在促进西部人才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积极鼓励东部地区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向西部选派和流动。

篇9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观我国近三十年的城镇化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2012 年间,我国城镇化率由35.88%增长为52.27%,年均增长率为1.34%。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80%),我国的城镇化率这些数据有所接近。但是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是相当低的。

而数据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规划,欠缺顶层设计,表现出布局不合理,区域间不协调,城镇定位不清,职能类似;缺乏产业支撑,导致空心村现象出现;将城镇化简单等同于造城运动,追求政绩而不顾成本后果,结果配套基础设施欠缺,社会保障等严重滞后。如此,农村城镇化后,土地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农村不像农村了,农民生活压力增加了。

显然,这样的城镇化不是我们的初衷,并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源,更有悖于和谐社会的主旨,所以,必须修正更改,于此,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 。新型城镇化之“新”,是要有别于以往的“造城运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镇质量上来,不仅是“人的城镇化”,更应生态的城镇化。

当前,他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扩大内需,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同时要彻底地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根本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生活环境,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新型城镇化最基础和最核心地位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要使农民向不同层次的城镇转移,逐步降低农业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没有差别;通过置换补贴补缴,将旧址变更为耕地,增加土地的面积。一方面能够把更多的农业、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能充分实现农业土地的集约化,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村城镇化建设建议

新,体现在要把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与解决过去城镇化出现的问题的纠偏方案结合起来,推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而最终落脚到人和生态上,却不能搞一刀切、搞大冒进,要有条件的先行,无条件的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在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建议:

1、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要搞好建设,规划首当其冲,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是每一个城镇即将面对的核心课题。

国家层面制定出战略规划目标,地方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发展制定区域综合发展战略规划,这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包含城市建设规划。规划要以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的双提升作为主线,整合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以对原有城镇群的优化整合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有效地实行就地城镇化,依据本地区特点构建特色城镇,要以产业为中心;规划出的各类城镇,职能类型要明确,每个城市都要有独特的特点,彼此之间要相辅相成,不能替代,有分工,更有合作。

2、以产业支撑为前提

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城(镇)一体化,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一种广泛认可的模式。农民无论以哪种形式城镇化,最终要能解决他们变为居民后的生活压力。所以必须让产业来牵引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构建现代化大农业。在具体产业选择上,须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域的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产业群,招商引资要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本地资源优化、产业集群化等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

3、完善土地确权

农村城镇化中,土地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强调要“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进行了确权后,农民才能清楚自己的家底。才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流动或抵押,使这些资产流动起来。也才会使土地真正得到集约化运作,一方面农民可以脱离农业,另一方面,可行的方式是农民以自己的土地确权进行股权投资,这样,变为居民的农民可以依托本地产业获得生活来源,同时通过获得分红,实现带资进城,这个是解决他们生活的根本依靠。

4、解决户籍问题

户籍成为农民工进城的重大拦路虎。户籍体现了不同区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差别。更多的农民工进城了,缴纳的与市民一样,贡献的不比市民少,但是难以真正享受到的市民福利待遇,如医疗、子女就学等。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系统过程,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制度的改革,所以要配套协调,而不能头痛医头。同时还要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更要降低农民落户的迁移成本。最终使各地的户籍可以随便流通,使劳动力资源、农民工和城镇化有机衔接起来。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引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5、以生态化为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化的城镇。这种生态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还有人文、社区环境的生态。不仅包括硬件上面的生态,还包括软件的生态。是由外延到内部纵深演绎的。

要依据本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产业。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提倡绿色利用。要加强环境治理,将被动的生态治理,转化为主动的生态建设,并融入到生态产业中,进一步实现生态产业型城镇。

四、结语

本届政府高层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强势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与往日的有了更新的内容,更具前瞻性,也更具科学性。有了新思路,新规划,具体的要求后,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引自“十二五规划”)如今,新型城镇化已经拉开序幕,我们对之充满期待。(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0-01.

[2]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02-01.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5-01.

篇10

宁夏紧紧抓住新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这一契机,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搭建信息平台,努力使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2007年全区21个县(区)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70个乡镇建成了信息服务站,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速度列西部12个省区第一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建设了信息平台,列居全国第一位。

用信息化助力新农村

2008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宁夏自治区面临如何继续深化农业信息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挑战。宁夏高度重视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在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集中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中心平台的决定》,并调整充实了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方案。

宁夏粮食局、宁夏供销社、宁夏农牧厅等8个省级涉农部门在前几年都进行了各自的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应对深化农业信息化的新挑战,需要实现对全自治区的农业相关数据的更为统一、全面地监控、管理和浏览,需要对宁夏农业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和统一管理。于是,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项目正式提上日程。

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项目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农部门信息数据整合的重要规划之一,通过对8个部门现有的数据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使各个部门能够及时汇总相应数据,同时可以在相关的平台上将数据进行共享,从而打破了目前农牧部门的信息壁垒,为涉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增添动力和保障。

在第一期的工程中,涉及到省级的8个部门,部门数据汇总到信息中心,并且在信息中心落地,形成完整的农业基础数据信息库。

实现信息整合 互联互通

为了统一利用全自治区的涉农数据,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项目涉及将8个部门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如何确保所有系统之间的信息整合、互联互通是整个项目重要难题。负责本项目的专项小组基于此问题进行了多轮选型,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本地化服务,宁夏西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金蝶中间件联袂入选。其中,宁夏西部电子商务公司负责硬件平台的搭建,然后由金蝶中间件的Apusic ESB完成数据集成的功能,搭建数据集成平台。

Apusic ESB是金蝶中间件研发出来的下一代企业集成中间件。它立足于通过Java EE5.0认证的Apusic应用服务器、Apusic消息中间件之上,是实现灵活分布式部署、松耦合服务之间集成的一款强大基础引擎。在服务注册、服务、数据路由、数据转换等四个方面提供了完整的、独特的软件基础设施支撑。并在此之上实现了流程化的服务业务组织和数据交换,同时具备简单易用、提供完整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的工具。从而释放SOA最大价值。

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作为一个横跨8个省级部门的集成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8个省级部门的应用架构不同、数据格式不同;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需将8个部门现有系统中的数据集成到统一的数据平台;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涉及的数据都是关系“三农问题”的重要数据,所以在整个系统中安全问题放在非常高的位置;充分考虑软硬件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为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Apusic ESB具有简单、方便的维护和管理手段,尽量减少维护和管理环节。

宁夏三农信息数据平台在顺利上线投入使用,运行情况正常,各个部门的数据通过Apusic ESB汇总到信息数据平台,所有的数据都能准确汇集,有效地为构建农业基础数据库之上的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浏览提供了健壮的集成平台支撑。

信息化项目解析

■ 优秀产品技术保证系统成功上线

在整个项目的实施涉及8个部门,而这8个部门的信息水平也是层次不齐,除了宁夏气象局之外(宁夏气象局是自行开发了一个应用系统,直接将所需要的数据录入到前置数据库中),其它的7个部门都不具备完整的业务系统,因此如何解决业务数据库数据和前置数据库之间的桥接技术和业务能力成为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

由于业务数据库一般来说存在机密数据,最多能开发只读操作,而单纯使用ESB的传统增量获取机制无法解决该问题。在7个部门的电子政务网内,部署Apusic ESB数据桥接组件,帮助最终的用户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完成了MSAccess、SQLServer和前置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桥接。

■ 专业能力确保系统的平稳运行

从前期调研,到系统正式上线,实施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但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却相当高。据本项目的相关工程师介绍说:“本项目牵涉部门达到8个之多,单单解决各个部门之间的技术差异性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我们原来的估计,实施周期肯定会延期。项目的实施工程师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我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专业!”

Apusic ESB产品采用星型拓扑结构,9个Apusic ESB节点组成一个Apusic ESB网络,建立完整的数据交换平台。8个部门的Apusic ESB节点分别部署在部门的前置机上,同时,在这些Apusic ESB节点之上,配置部署Apusic ESB数据采集适配器,监控、分析、提取前置的MySQL数据库中的变化数据,并发送到中心端。中心端的Apusic ESB节点部署数据持久适配器,接收数据并且将数据持久到中心数据库。

篇11

中央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频频推出许多惠农利农政策。可是对于复杂的中国农村问题而言,乡村的改造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需要不断吸纳高素质的农村农业人才。然而,基层精英人才匮乏是当下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人口大多数只留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空心村”话题也一度成为近年媒体热烈关注的焦点。一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通过大学“鲤鱼跃龙门”后,便从此远离农门,甚至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也大多不愿返乡。农村人才流失,难留人等问题日渐凸显。

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指向下的大规模扩招,以大学生为代表青年群体,从人人仰慕天之骄子,日渐成为普通劳动者的一员。这种落差使一部分人迷失自我、日渐迷茫;但也有一部分人坚持理想,并走向农村,从刚开始的零散下乡调研,到有组织的下乡支农支教,再到成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大学生与农村,就在两者都处于困境之时,联系在一起了。

追随着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思想,“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带着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三农问题”视野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在香港社区伙伴的支持下,发起了“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简称:人才计划),旨在构建一个青年人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推动青年人走入农村,关注农村发展;同时也尝试促使青年人将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与农村的互动中重新认识自身与土地、农村乃至社会的关系。

他们的招募台词是一首诗,充满着浪漫、激情、自由和理想的色彩,大有开拓新世界的勇敢味道:“你是否已经腻味了朝九晚五一眼可以看到头的工作,你是否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不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你是否已经困倦于城市有距离的、冗杂、快节奏的生活,你是否对乡土充满热情却苦于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你是否在青春理想的路上独行却没有找到同伴,你是否对农村发展工作有兴趣却没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那么,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就是你最好的选择。让我们有理想,接地气,会生活。农村实践、土地滋养、放空自己,在一个春夏秋冬中,与一个村庄交朋友;在镰刀锄头犁铲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认识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弯下腰脊,向农民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智慧;脚踏实地,让理想落地,为所关注的人做一些小小的努力和改变,乡建从即刻开始;做有人情味的人,在乡村和新青年公社的集体生活中,学习相互理解和协同合作,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做有温度的人;敢做开拓者,敢想敢做,在乡村中乐趣无处不在,过有意思的生活,开拓者、多元文化、有意思的生活。”

人才计划项目从2005年8月开始,一年一期,每年在全国各地选拔学员,并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的农村社区,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农村发展领域理论视野,同时具备行动能力的有志青年。截至目前完成十期,共有186位青年参与了该项目,结业后仍在农村领域工作的学员超过一半。

“为农民服务,为理想奋斗!走理想之路,过有意思生活。”这是写在乡建中心青年公社院墙上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走入乡村、走向田间地头,在乡村驻足停留,甚至扎根。

有人把这个人才计划称之为再一次的“上山下乡运动”,把它和建国初期的学生下乡放在一起比较。然而,这个项目不同于任何体制内或者历史上的被动参与,完全源于内心对乡土社会和中国社会命运的自觉责任承担,以及对乡民和乡村割不断血脉的情感回报。同时在项目的人才招募和筛选过程中,有一套越来越严谨的程序。首先强调的就是有没有“理想”,有理想就是基本合格,再往下谈。人才选取秉持“两高两低”原则,“两高”就是要么理论水平高,要么实践能力高,两低就是这两个能力不能低于平均水平。

所招募学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推荐在农民合作组织和地方性农夫市集等NGO组织进行实践学习,学员通过推动在地农村合作组织规范建设和城市农夫市集平台搭建来促进城乡可持续互动。在农村主要是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经济、文化、制度等建设,深入农村社区生产生活,开发社区农产品故事及文化项目;在城市主要是参与农夫市集的平台搭建,进行生态理念传播,组织消费者活动,促进消费者与农村小农生产者的交流,实现城乡互助。

培训过程大致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培训,将近20天的基本理论培训,主要梳理三农问题。培训内容包含“三农”问题和解决思路,主要是一些比较贴近操作的基本理论,比如从养老问题、社保问题、农村教育问题,谈及国际经济、农村经济和合作组织、土地问题、村民自治等相关知识,之后再讲“三农”问题历史、“三农”问题背后的整个发展观和发展体系等,系统性地对“三农”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剖。在理论培训之后,就是一个星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到农村如何做合作社,如何做绿色农业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半培训内容就是生活技能,包括做饭、用常用电器,还有摄影、照相、做视频等技能。

第二阶段就是派驻村里工作。在村里待三个月,这三个月就完全独立工作,一般是把学员编到一个团队里面去,成为团队一分子,让学员配合整个团队的一些工作。这样是锻炼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这个团队里面有主导的,也有策应的,叫做“坦克部队”,学员是其中一个分子,一定要保证每个学员在工作期间是可以调动并且配合别人做事的,不能让任何一个学员孤零零地在那里。

第三个阶段是春节之后回到北京的第二次理论培训,内容涉及些文化问题、观念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加深。除此之外还安排一些具体工作内容的培训,时间点上10天到15天。同时,会对学员整体上三、四个月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情况做一个内部考评,和学员做单独访谈,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中期筛选工作。

第四个阶段是第二次驻村,第二次理论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村里再待大约两个月左右,工作方式跟以前是一样的。其间还要安排一次到其他项目点考察的机会。考察主要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与此同时也会有一次他们区域性的小团队交流,活动性的交流。

最后是答辩考评,第二次驻村培训结束后,再回到北京就是六、七月份的时候,进行最后总结式的培训和考评了。一般最后考评答辩都是两个星期左右,学员要通过成长答辩,才能结业获得结业证书。答辩是一个综合考评,要求整个一年成长经历进行陈述,学习到什么宝贵的东西,或者有哪些需要反省的地方等。被邀请的几位答辩老师,都是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对学员的成长经历提问题,其中包括实践的内容,也包括理论的内容,进行综合的考评。答辩通过以后,学员就可以到各个农村发展或其他公益机构找工作了。

学员们经过一年的培训后,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最大的改变是价值观念上的:踏踏实实地做事,而且要为理想踏踏实实地做事。新学员谈起理想很激动,而老学员则表现平静,他们早已经把理想放到实践中去了。

在这场通过文化启蒙入手、运用文娱盘活农村精神,以组织训练民众团结、发展合作经济、动员市民和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人才计划”与其同步,并为这场运动输送了一百多名超越一年长期投身其中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