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0: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育中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传播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的教育、学生能力的培养、身体健康与身心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更全面的教育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对加快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笔者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旨在为推进中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本质是指通过实践素质教育制定的方针与目标,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更加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的目标进行层层揭示. 素质教育通过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潜能激发和完善来为社会提供多结构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的特征多样化,主要包括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以及发展性.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竞争意识. 全面性是指学生无论在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还是在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在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发展性是指素质教育不能只顾眼前,而要以动态的眼睛去观察未来,看清事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现行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历届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可以看出,中国队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好事,但其中也存在着问题,这类学生多是通过反复做练习题,对数学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基本上都是从题海战术中培养出来的数学尖子,无法想象这类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高分人才,更需要具有高素质高创造力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体系,只教会我们规规矩矩去做人,老老实实去做事,而在国外教育中学生就会“随便”很多,我们的教育就是缺乏的国外的这种“随便”,这也是创新学生的关键.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学数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 对非智力因素认识不够
很多的学生,还有部分老师,不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认为没有关系,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数学是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科学哲理的学科,很多的问题都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物理化学或者是社科类经济学,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很多都是靠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重要性.
2. 中学数学在教材中与课堂的内容安排上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界有很多的人都认为目前的数学教材中重点编排是应用,基本原理的篇章明显不够,认为在编写教材上有取轻舍重的现象. 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基本原理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只有基础打好了才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
另外,有必要提高教材的开放性,中学教材必须与高等院校的教材有机地衔接上. 为了能让学生长期对数学保证较高的兴趣,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而教材的内容也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内容能不能吸引学生学习,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以后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能在大学里学好数学.
3. 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我国目前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对很多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能单单从一张试卷来评价一个学生,一张试卷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正水平,学生在数学能力以及价值方面的认识,不能完全在一张试卷中体现出来,要是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会更加的公平.
三、实践中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应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长远的教育观,抵制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 鼓励开设数学特长班,但在开设特长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生对文史方面知识的教育,避免学生走上极端.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奥林匹克数学专业班的做法已经受到专家与社会大众的批评,普遍认为其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到学生后来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副作用之大.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 所谓丰富主要包括如下两点:1.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有些时候,学生在学习时的一个思维练习比一个固定的答案要学得更多也重要得多;2.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不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种思路上. 有时候一个正确的回答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转变,同时还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会更僵化和固定,从其结果上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与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锻炼思维的前提,在数学思维中,想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也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非常高深的问题都是靠“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韩学锋.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9(3).
[2]董娟.刍议中国中学数学教育之弊端[J].科技信息,2009(8).
一、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习惯是进行数学问题处理的一个基本逻辑形式,对进行问题的求解、讲解数学问题步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数学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刺激学生进行初中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中学数学学习中积极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建设实践,在通过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建立数学思维习惯,加强实践结合数学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中学数学教师在形成良好数学教学思维后,会对讲课的内容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并能在数学思维的转化下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能够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3、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互相进步
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良好、新型的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数学思维习惯,不仅对教师本身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在教师数学思维模式的带动下促进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维的形成,促进了师生协同发展、互相进步的良性循环局面,对于中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搞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实现讲授内容从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实际应用型的转变,增强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讨论,自主研究科目,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实践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化,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小组式的合作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可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合作学习重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同时,能把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同时能够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交流思想,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景和氛围,使教学进入高境界的一种教学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完善其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情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丰富的情感能够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是学生从事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是他们所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强大动力。一旦学生具备了对学习的强烈情感就会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授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欢乐与忧愁,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因为任何一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了解、信任与尊重,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会有所进步。
三、情感教育的任务
由于情感因素往往具有非理性的非逻辑的特点,因而其内容还难以全部用形式化的,可量化的指标加以描述。其教育方式也是非模式化的,以渗透为准的。根据目前我们的数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数学素质的需要。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担当起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仅应包括认知领域内的思维素质,还应包括思维过程的意志力、直觉力、批判力等。而这些能力仅仅靠解决“人为设置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的,他们需要有数学史的启示,数学家的榜样和其它实践活动斗,获得的情感基础。
(2)培养一定的数学鉴赏能力
对数学的鉴赏能力应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作为外部鉴赏,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商业活动中以及科学研究中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在的鉴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学美,并体会到这种美的意义和功效。
四、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影响情感教学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观念的影响
目前,评价学校的好坏,归结于升学率的高低,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归结于该教师所教学科在同年级中所占平均分的高低,这一切全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而导致了教师为了提高该学科的成绩,只有加重作业量,增加知识量,进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上课,作大量的试题,不管学生的反应怎样,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只有学习在学习,其它任何事情都与学生无关,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从而造成了许多学生对学习冷淡,没有学习的动机,兴趣,厌学情绪严重,甚至逃学。
(2)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方面,重要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特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数学知识本身与教学过程贫乏,单调,课堂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数学应有品质的培养,如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要求他们盲目被动地演练,死计算法,公式,结果题练的越多,思路越乱,公式记得越多,越容易混乱,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只有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数学美的鉴赏等情感因素,因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始动因素,是学生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心理状态,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
(3)人才观念的影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然而,许多教师只注重教书却忽略了育人。他们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只要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学好,就足够了。可是许多数学尖子生却往往不喜欢数学,他们的成绩好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学习。
五、情感教育的培养途径
情感教育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有效而持久的良方,也是教师应注重体验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应如何注重培养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欧拉语)”,“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必将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语)”因此,教师要融洽师生关系,创设舒畅心境,把握有利时机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限于教学内容上,也要适当的介绍数学的历史,讲一些趣味轶事,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为中学数学教学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学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数学教师完成传统应试教育的变革,由此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代中学学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中学数学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以下几点:首先,在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中,整学期的所有数学教学环节都是紧密关联的,每节数学课堂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脱离任何一节教学。其次,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课,学生做笔记,两个主体间在课堂是无交流,该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最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重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把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负责学习知识,课堂时间结束后,数学学习也随之结束,这是数学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由此,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促M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思路
首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并积极与数学教师展开互动,这有利于在课堂上实现对于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数学教师应该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这有利于更全面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穿心能力。最后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主体之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同,由此更需要理论联系时间,组织学生自行进行思考,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教学法,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公式进行死记硬背,这造成学生大脑右脑接受教育过度,使学生的右脑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创造才能。此时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发学生的右脑,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情境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右脑变得更加兴奋。由此数学教师在可杨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的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磨灭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的情绪。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新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的教学中,它可以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它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它有利于最大化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有关数学内容信息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展示,利用形象化、多样化图像代替原本无聊的数学知识点。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为中学数学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能够自主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介绍中学数学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内容健康高尚的数学教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并利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自主学习才能够养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数学知识投入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把数学的理论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把身边发生的事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思考观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开展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于中学数学教材中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知识的讲解,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周围是否存在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建筑物等,并使其寻找数学答案,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课堂中,然后教师应该举出相关的数学例子,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优化数学的教学流程
在实际的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属于传授与引导的位置,根据每个学生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数学的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增强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它是学生对于学习思考的表现,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问题也不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创设有关数学的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课堂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的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成绩,为我国未来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改平.以美国数学教学为例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报,2004(4):17-18.
创新思维:是指依据设定的目标与任务,利用已有信息,从各方面开拓思维,以取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有:
独创性.它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创新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质疑,能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勇于创新.
新颖性.它是指思维的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比较新颖.
综合性.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思维主体能恰当地把握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对个体问题的解决,更要解决整体中存在的问题,要对观察到的材料及事实进行深刻分析并总结,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多向性.它是指创新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思想观念,它的思路更为开阔,从各方面发现、提出问题,且能有较多的设想和答案.如果遇到思路受阻的情况,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及时转变思维方向,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另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变化性和创新性思维,所以,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中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创设宽松环境,提供创新舞台
创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当人处于宽松的环境中,更能产生好奇心和更强的求知欲,从而才会有创新的想法和行动.曾有研究发现,因求知欲强而被表扬的学生更愿意继续探究,进而产生创新思想.所以,中学数学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其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1.师生互动,创造创新思维环境
学生应与教师共同参与到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可以加强他们与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处于随时互换的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比如,在教授“直线和圆的位置”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观日出”视频,以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直线和圆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看太阳的升起过程,积极思考、探究,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加,并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从而能更积极参与本节课的学习.
2.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创新思维
课堂上,每名学生都希望能获得知识,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课堂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成功.那么如何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呢?此项难题就需要教师来解决.教师要深人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并注重教学中的各个细节,因势利导,化难为易,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在“旋转”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画“将三角形绕点0顺时针旋转30。的图形”,由于这道题目比较简单,容易解答,这样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将上述作图要求中的“顺时针”去掉,提问学生图形将会变成怎样.由于未指明旋转的方向,可以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旋转方向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且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生动活泼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并能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一个良好的适合敎学的情境则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运用提问、实验等方法,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能使学生更乐于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教授“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同一花色的13张扑克牌,并提问:在这13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为7的概率是多少?此时,学生表现都很积极,认真思考,并大胆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观点后,并请他们亲自柚取扑克牌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创新热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各种学习需求,数学学习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是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才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1.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呈现
例如,进行知识点“弧、弦、圆心角”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同时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出指向明确的问题,使学生能获得数学体验,能更直观地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在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探索过程中,同时变换问题,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对弧、弦、圆心角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思考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通过提问并解决问题,能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营造符合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例如,在“二次函数定义”知识点教授中,对于二次函数y=a2++c(a,b、c为常数,且有的学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a尹0,于是向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当a=0和a#0时,式子会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当a=0时,;r=+k+c是一次函数,当a#0时,;r=a2+&+c为二次函数,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其中强调a一0的原因.因此,当学生产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进行培养.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其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解答题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解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敢于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同时,组织学生激烈讨论、交流,并进行合作探究,进而找出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这样,可以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也培养了其创新思维.
四、小结
我们常为一个颇为尴尬的话题争论不休,那就是我们参加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往往是摘金夺银。无限风光,而我们的这些高材生经过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为止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高分低能”,这是我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杨振宁先生回顾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时说,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最终站不住脚,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能引出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发明,把课堂变成学生好奇心的引发地和自由发问的场所,应该是优秀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社会全面多元的需要,我们实行了多年的传统数学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继续因循守旧,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与国际数学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突破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已是我们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宽了数学领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将起到十分现实而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主体力量,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与研究者,每一项教学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改中去,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标让我们的数学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演说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总导演”。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教材、教参有较多的依赖性,随着课程综合性伸缩性的加大。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能够发挥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设计和开展课程,懂得如何教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动态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是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课改》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学教育理论、科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详尽的信息和资料,才能吸引学生多样的兴趣,应对新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蓬勃兴起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将教学引向深入。加强对一些落后地区的数学教师和一些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培训,应该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列入议事日程。
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课改》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期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将不仅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必将融合其中。将使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计算、逻辑思维、数学语言、数学解题、识图画图、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板书设计、制作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1 两阶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
1.1 两阶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具体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培养的目标是: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②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⑤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⑥具有一定的属性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①。
鉴于高职高专属性的两重性,其数学课程目标一般是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制定。每个学校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从而确定教学任务。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只是将理工类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减”“简”了一部分内容,并且为了凸显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提出了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本没有以中学数学作为参照。用这样的大纲来指导教学,必然使高职数学的教学陷入困境。所以安排一部分教师从根本上学习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中学数学与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衔接紧密的,又能满足后续课程要求的、合理的教学大纲是迫在眉睫的。
1.2 教学要求差异的衔接策略
数学教学大纲是指导数学教学纲领性的文件,因此,要搞好高职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衔接,首先要解决好教学大纲的制定问题。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在高职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数学现实”,明确数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应用要求。
②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建立在中学数学课程的平台上,结合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应的改革,尽量避免知识梯度过大,计算要求过于复杂。
③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达到数学与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②。编写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各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做到“专业性质不同,开设课时不一,目标要求不同,侧重内容各异,精选传统内容,渗透现代知识,保持体系完整,重在知识应用”。
高职数学的教学要求被具体的分割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每次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要求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质量。要搞好高职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衔接第二方面要做的是,对高职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要求的培训。
在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上,对所有的任课教师进行大纲要求的培训,明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并在后期的教学中,定期分模块,分章节的结合教学实际,再对教师进行基本要求,提高要求,进行应用要求方面的培训,使每个一线教师能够深入细致的了解高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 两阶段教学内容的差异分析及衔接对策
2.1 两阶段教材内容比对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以初中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的,同时也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内容及其处理方式进行了新的变动,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数学课程不再划分科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的内容直接由模块构成,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内容。
以人教A版作为高中阶段的参照教材。教材的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四个系列,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联系几何、代数、三角等内容的桥梁,它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算法作为新名词,在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算法本身,学生并不陌生,因式分解、不等式、方程等中都出现了算法思想,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内容。只是算法的基本思路、特点、学习算法的必要性等问题以前没有专门的涉及。概率与统计是基于时代的要求而添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需要具备从数据提取信息,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基本的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公民必备的常识。
现行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和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及其微分法、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等。其他部分如概率、统计、复数等只是在部分专业开设,故不进行讨论。
2.2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脱节内容梳理
纵观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发现相对于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相对陈旧,没有根据中学数学内容的改革而调整。从而出现高职高专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衔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脱节现象:
2.2.1 两阶段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这种类型指的是知识点在中学数学中没有讲授,而在高职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却把这些知识点当作已经讲解过的内容直接作为计算工具来使用。这些脱节的知识点虽说不多,但是如果不了解,不给学生事先做铺垫,必将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2.2.2 两阶段教学内容重复。这种类型就是指高职高等数学内容及形式与高中的基本一致或完全重复。随着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部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被纳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导致两阶段中出现了一些重叠部分。这样的重叠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上的要求一模一样。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高职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同样的内容进行重复讲解,不但消耗了有限的学时,还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一种情况是,两阶段在某些知识点上都有所涉及,但在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是不一样的,有部分重叠。这部分内容新旧知识混合的编排,由于老师没有准确的了解学生已知知识细节和掌握程度,而导致重复或讲解不到位,导致脱节。
2.2.3 两阶段前后不一型。就是对同一内容,高职和高中两阶段的表述、名称或符号等不一致。如单调性是函数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为我们精确地作出函数图像和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无论是在中学数学还是高职数学教学中都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认真研究高中与《高数》教材中发现关于单调性的定义和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充分条件中都有差异。(高中)若函数f(x)在[a,b]上有定义,对于任意x1,x2∈[a,b],当x1
2.3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脱节知识点衔接策略
根据上述两阶段脱节内容的分析,高职数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联系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要注重对那些前后不一,新旧混合的知识点,要加以分析、比较、区别。对概念及数学思想的正确理解,才可以到达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
2.3.1 补充“两头都不管”的知识点
在梳理高职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脱节的基础上,对于“两头都不管”的知识点,采用教学中分散补充方法进行补充,避免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如对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化积公式,根据高职高等数学的培养目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使用这个工具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只需要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以阅读资料形式将这个知识点提供给学生,再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2.3.2 “自学指导”法,兼顾重复知识点
对于完全重复的知识点部分,可以大胆进行删减或改由学生自学掌握。而对于需要加深、扩展的内容,应加以强调和重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那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教材中一些不能讲解的“深刻”的内容。通过高等数学的相应的解释,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高度。
2.3.3 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便于学生接受
针对高等数学知识难度过大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把教材内容改造成适合学生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在强调高等数学理论系统性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简化一些理论证明。同时,对某些内容的处理,可降低一些理论要求,适当删掉一些过于繁琐的推理和完全可以用计算器代替的计算。如“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了解柯西定理(三个定理的分析证明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能够借用一些辅助函数的图像理解便可)”,再如“淡化特殊积分技巧的训练,可教学生使用积分表或使用数值积分软件。不要求过于繁琐的计算。”
2.3.4 高职高等数学课应与专业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建筑力学虽然研究工程实际中的各种构件和结构,但受力作用后的内力、应力和应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借助数学中的向量及其运算、函数与图像甚至微积分来表示与研究。再例如采取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等阐明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用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
此时数学知识已经传授完,如果数学老师就此打住,此例题就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如果老师加一句话:实际操作时如何下料?
学生讨论后,老师可带学生分析。
当然,建筑力学不是数学,它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而且应用性很强。因此,建筑力学在教学中必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工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力学的抽象原理,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建筑力学知识学懂学活。
3 结束语
教育的衔接问题由来已久,自把教育分成大、中、小学就开始出现,只是近年来由于升学、教育改革等原因,此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各阶段的教育衔接已经被提上议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与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研究不应该被忽视。当然,鉴于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它的研究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存在很多不同。由于个人的经验和水平,研究只对高中与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衔接因素中的内容衔接做了初步的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衔接教学教材如何建设,衔接的教学方法还有哪些等等。解决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更需要各教育阶段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与高中两个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机衔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周元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57),12:65-66.
参考文献:
[1]周元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57),12:65―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巴班斯基著,李玉兰译.学习过程最优化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123―13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层出不穷。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学数学教学当中,运用新兴的教育技术来完成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已经成为了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有着极其显著的效果。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发展其他学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发展中学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必然的结果。
一、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当中的教学需要考量教学的内容再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某些课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选择中学数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时,一般都是中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绘图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的处理方式更加直观和多样化地将其中的位置关系一一罗列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针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统一和全面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要学会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中学数学的一元二次方程时,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内容,但学生在其中领会的知识却因为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在这时不能单纯地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而是要学会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其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O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JZC1124)
一、引言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可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这些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既包括数学知识的过渡,又包括教学方法等的过渡,所以“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高校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鉴于其现实背景和时代背景,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就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深化当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把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与中学数学课程相比,大学数学课程内容比较陈旧,部分高校虽然采用面向21世纪新编大学数学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大、中小学数学教学“各自为政”的现象,加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各阶段“教法”和“学法”的差异,致使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严重脱节.
(一)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改革不断深入,十几年来,高中数学课程在内容及知识结构体系上与传统的数学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在不断地翻新,不断向大学数学提升、靠拢,课程框架和课程内容都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但是大学教育,虽然各高校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
这种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同步,特别是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有些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如函数、极限、连续、导数等概念大学老师还在一如既往地从头讲解,浪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因而大学数学教学因课时紧张不得不砍掉一些内容,但是大学数学砍掉的这些内容,如“傅里叶级数、方差分析”等内容是中学所未涉及的内容.这样中学数学的课程改革与大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没有同步进行,据笔者调研,《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一部分内容讲完之后,学生感觉是中学内容的重复;同时,许多学校对“傅里叶级数、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重要而实用的内容没时间讲干脆不讲了.随着中学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扭转,将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不利:明显会影响到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影响到数学教学效果.
本人作为一线教师明显感到大学教学内容该减的没减,不该砍掉的内容反而砍掉了.因此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如何衔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一套既与中学数学知识重复较少,又符合现在课时压缩要求的实用性知识较多的教材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了.
(二)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呈现较大差异
教学方法由精讲多练以教师为主导变为广讲博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教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大、中小学数学教学“各自为政”,大学数学教师很少考虑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加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各阶段“教法”和“学法”的差异,致使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严重脱节.
三、衔接好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措施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课堂容量较小的中学数学教学过渡到课堂容量较大的大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地适应这种大容量的教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经习惯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经适应了中学那种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失去学学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从常量到变量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跳跃,是一个大的台阶,要跳跃这个台阶,需要时间去缓冲,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缓冲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地适应后再过渡到正常的教学,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大学学习中去.
从小学一进校门我们就开始接触数学,不难发现数学的联系很紧密,如果某一位同学不会化解一元一次方程,那一元二次方程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就有点困难。所以高中数学的成绩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不过只要努力就可以化“不会”为“会”。笔者将从: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趣味性,三个方面来阐述,以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它能给予当代人需要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数学文化和历史的讲解,了解古代人智慧和解题方法,有利于引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数学这门学科不仅具有严谨的特点还具有抽象的特征, 这样的特征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恐惧, 其实数学知识是用形式符号传达他们思想,想要战胜恐惧,我们就要学习数学史的知识,因为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一解、两解、无解)这三种情况。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画出图:方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当无交点时,则B无解;当有一个交点时,则有一解;当有两个交点时,则B有两个解。方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当a
二.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仅要将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每一个定理的历史发展讲给学生听,其中不乏有许多数学家的小故事,对于喜欢听故事的学生既掌握了数学史的知识,又增长了见识,也达到了各门学科的融会贯通。比如我们在学勾股定理的时候,光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知道它的来源,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解题当中。勾股定理在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有研究,但是我们公认是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其实中国在《周髀算经》的开头就有记载勾3股4弦5的定理。要比毕达哥拉斯早的多。接下来,我们就来举一个解题中的例子:在一个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3.BC=2.BB1=1,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到C1点处觅食,求蚂蚁的最小路程。在这道数学题目中,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画图,将以知信息标在相应的位子,然后在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答。在高中数学中,尤其是既和题目中经常会遇到画图的题目,所以要将勾股定理数学史的的意义融入到解题思路中就尤为重要。
三.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趣味性
每次看到数学课本中的数字符号,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要做题了,这让教师很是烦恼,因为学生已经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教师如果硬逼着学生去做题,不仅同学们也学的很痛苦,而且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所以,笔者在这里要给出的建议就是,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它的趣味性。当我们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在讲台上画了一个立体图形,然后一味的讲解,完全凭同学们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比如,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如果靠做题来理解这个这些抽象的东西,那很难有趣味性可言。现在我们就拿球体来举个例子,球体的表面积公式为:S球=4πr^2,球体的体积公式: V球=(4/3)πr^3,(r为球的半径)如果教师一节课只是讲了两个公式,而学生要做无数的习题练习这两个公式,教学结果往往事半功倍。如果靠同学们的想象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而答案也五花八门,我们的现行的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这样还是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倒不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拿一个立体的图形,直接展示给学生来的轻松些。这些立体图形的出现既保证了教育的质量,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结束语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合历史的发展,记得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由于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是一致的, 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必须符合历史的教育。”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教师教师能把数学史融入教学中是大有裨益的。这样有利于在数学史这本大书中继续添加颜色,也有利于实现数学史的真正意义。让同学们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具体的解题方法,两全其美的方法多多益善。希望教师把这种方式用到课堂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景元萍,李艳晓. 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 科技资讯,2012,31:176-177.
最近几年,伴随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中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现阶段,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化归方法。
一、化归思想的概述
化归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解决的问题,转化并且归结为另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即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为甲,通过比较采用某种转化方式,总结为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此问题可以设置为乙。学生通过解答乙问题,即可以得出甲问题的答案,即化归思想。
二、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
现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能够认识到化归思想对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即教师只注重数学理论基础的讲解,忽视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应用,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此外,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生方面
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逻辑性强、难度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并且教师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躲避数学学习。此外,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求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化归思想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对策
1.重视数学基础教学,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改进和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现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应用化归思想,要求教师应重视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基本法则,推导、证明的教学,以此为基础,达到化归思想的最终目标。
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模型是指: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理论,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转变为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概念与基本理论,进而为化归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包括很多参数,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数学问题,通过设置问题确定具体的参数。
2.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化归的作用,要求教师应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化归意识,提高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学到“圆锥曲线”时,教师可以依据以下标准设置问题,即圆锥曲线与定义的要求是否保持一致,圆锥曲线能否转化为标准的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具体化。
3.拓展学生的思维
现阶段,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联想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化归过程中,联想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学到等比数列的过程中,因为等比数列表达的内容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等差数列,并且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对比,进而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同时还应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对比,逐渐探索并且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可以利用相应的性质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化归思想的目标。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渐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分组讨论、学生讲授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总结、归纳、化归的过程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