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西方经济体制

西方经济体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5 09:10: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西方经济体制

篇1

松绳冲击是提升钢丝绳在松弛的条件下,提升串车突然自由下放,到钢丝绳被提升串车突然拉紧时的状态。在斜井巷道串车提升运输过程中, 摘挂钩频繁,井巷内存在淋水、潮湿等特殊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容易使钢丝绳腐蚀、磨损和断丝。如钢丝绳在松绳冲击力作用下,易发生断绳跑车事故。

一、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的危害

松绳冲击产生的冲击力会拉断钢丝绳或连接装置,钢丝绳拉断后,因其自身的弹力,会伤害司机和周围的工作人员;发生跑车时除可能造成车辆、轨道、巷道的损坏外,如下部车场有行人或其他作业人员,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跑车时提升串车或钢丝绳与斜井巷内电源线、监测监控线、通信线路及压风、防尘供水、排水管路等重要设施相撞,可能导致矿井生产中断;发生断绳跑车事故时, 金属机械的摩擦、碰撞产生火花,同时可能撞坏供电电缆,引起电源短路发生火灾事故,又能引起井下瓦斯、煤尘爆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分析

(一)信号把钩工操作不精心

在斜井巷串车提升运输中,信号把钩工明知绞车钢丝绳松绳很多,仍将下放重串车强行推过斜巷上部平车场的变坡点处,重串车一经过变坡点进入斜井巷使原来松弛钢丝绳立即张紧,产生松绳冲击,若冲击力大于钢丝绳整体破断拉力时,造成提升钢丝绳断裂,发生断绳跑车事故。

(二) 绞车司机误操作

绞车司机精力不集中,没有注意松绳保护装置发出的松绳信号,误操作结果造成松绳冲击。

(三)绞车司机与信号把钩工配合操作不当

绞车司机操作时不主动观察松绳情况,不与信号把钩工密切配合,没有在松绳情况下先紧一下绳,再进行下放运行操作。另外,绞车司机下放重串车加速度大于重串车自然加速度,提升机松绳速度大于重串车运行速度,使下放钢丝绳松弛。提升机加速完毕等速运转时,重串车仍在做加速运动,直至把钢丝绳拉紧,造成钢丝绳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击载荷。信号把钩工在重车下放前,发现与其相连的提升钢丝绳已有一段松绳,不向绞车司机发出拉紧提升钢丝绳信号,而是发出将重车下放信号,当重串车进入斜坡时,原来松弛钢丝绳立即张紧,造成重串车在松弛状态下下放,造成松绳冲击。

(四)绞车制动力矩调定不当

在斜井巷绞车向上串车提升重物时,若如突然停电或绞车出现故障保险制动时,因绞车制动力矩过大,绞车上提制动减速度大于重力、摩擦阻力产生的自然减速度,钢丝绳运行速度即小于串车上升速度,从而导致松绳,严重时能使串车越过钢丝绳发生压绳与掉道事故,绞车停止时,而串车提升仍按自己惯性向上运行一段距离,直至自动停下,然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反向下滑把绳猛然拉紧,使钢丝绳受到很大的冲击。当冲击力大于钢丝绳整体破断拉力时,造成断绳跑车事故。

(五)串车受外力刮卡

当下放重串车运行,轨道上两侧有障碍时,刮卡串车也会造成运行中钢丝绳出现松绳冲击现象,造成松绳跑车事故发生。当斜井巷绞车上提,在上部车场进行卸载时刮卡暂时受阻,司机没有及时发现,按常规反放车,这样钢丝绳就会松弛,当外加卡阻力突然消失时,即发生松绳冲击。

(六)未设松绳保护或松绳保护不起作用

斜井巷串车提升、甩车摘挂钩作业时, 不设松绳保护或松绳保护失效, 一旦运行中钢丝绳松弛, 绞车不会自动停车。重串车在自重作用下下滑造成松绳冲击。

(七)安全管理混乱

有的矿井提升运输安全管理差,安全意识淡薄,未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的矿井为了抢产量、图进度、怕麻烦并存有侥幸心理,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虽制定了规章制度但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预防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的措施

(一)落实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首先建立健全从单位负责人、主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到每一名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网;同时还制定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并且还要制定斜井绞车的检查、使用、维护和修理制度及安全奖罚制度等。其次,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加大“三违”处罚力度, 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如斜井把钩工在发开车信号前,必须检查牵引矿车数目,严禁超载行车;同时还要检查钢丝绳松紧程度、腐蚀、磨损和断丝情况等。创新安全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隐患,并督导解决,做到问题不落实不离开现场;如遇到重大安全隐患及时下令处理,并按程序进行汇报。再次,搞好绞车、钢丝绳、连接装置等的维护和保养, 确保其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最后,对发生松绳冲击事故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

(二)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1、职工培训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绞车司机、信号把钩工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上岗后还要以师带徒,从而提高其理论知识与安全技术操作水平。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利用橱窗、板报、技术比武、职工教育大会、班前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增强职工安全防范能力和责任感。

(三)完善装置、定期检查

1、在斜井巷内安设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阻止住的跑车防护装置;在斜井变坡点下方略大于一列串车长度的地点,设置灵敏可靠的挡车栏,既能防止未连接的车辆继续往下跑车,又能防止带余绳下放重车发生断绳跑车事故;在上部平车场接近变坡点,安设能够阻止松绳车辆滑入斜井巷的阻车器,并对其定期检查。

2、对新钢丝绳悬挂前的检验和在用绳定期检验,每班都要认真检查钢丝绳完好情况,如发现钢丝绳有严重断裂、断股、锈蚀等现象立即更换;倾斜井巷的倾角超过12°时,必须使用保险绳,以防止断绳后跑车事故的发生。

3、在各车场安装声光信号装置并能发出声光信号,悬挂“行人不行车, 行车不行人”标示牌;在斜巷施工期间兼作行人道,必须每隔40m设置躲避洞并设红灯,行车时红灯亮,行人立即进入躲避洞,红灯熄灭后,方可行走。

4、斜井提升绞车必须安装灵活可靠的松绳保护装置,并将其接入绞车的安全保护回路和报警回路,当发生钢丝绳松绳时,即可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使安全电路断电,保险制动,防止松绳过长,引起松绳冲击跑车事故。每班对松绳保护装置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1、为保证上提重串车紧急制动不发生松绳而必须延时制动。安全制动必须能自动、迅速和可靠地实现,其制动器的空动时间(保险闸或保险闸第一级由保护回路断电时起至闸瓦接触到闸轮上的一段时间),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31条之要求。

2、提升绞车的常用闸和保险闸制动时,所产生制动力矩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32条之要求。

3、斜井巷中使用的提升绞车的保险闸发生作用时,全部机械的减速度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 433 条表9的要求。

总之,在斜井串车提升运输中,强化操作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安全设施和钢丝绳等日常管理和维护,按照有关规定对斜井巷中防跑装置等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矿井供电安全可靠,是有效减少和预防斜井巷串车提升松绳冲击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一、当前社会治安形势

我国社会大局继续保持稳定,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下岗职工、失业农民工有所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劳资纠纷、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不断产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老问题有所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犯罪上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出现不少新情况。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期盼更平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各级公安机关在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收效也比较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存在一个补充和完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治安防控体系的滞后性和不适时性。突出表现在:

(一)防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措施不落实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防控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投入多见效慢,很难看到成绩,不愿花人力物力做防范工作。二是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习惯于把侦破案件和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多少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主要标准,忽视了防范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标多,治本少,形成了“重打轻防”的局面,走进了“打击――好转――恶化――再打击”的怪圈。

(二)防控组织工作不够健全

一是缺少专职防控工作的机制、人员和领导机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许多综合治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基层派出所的职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达不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要求,不能真正成为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实体。二是人防技防尚未形成有效的网络,防控格局不合理,防控工作处于松散状态,不严密。

(三)防控工作的运作方式不够科学

防控对象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一些地区对重点人口、暂住人口几乎处于失控状态。防控工作方式是坐在机关等报案、等调遣。工作制度呆板滞后,没有根据案发特点,科学及时有效地调整防控对策重点和时空范围,防控措施和手段单一机械,缺乏人防、物防、技防和意识防的有机结合。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措施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现阶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地位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只有每个参与者都认识到防控体系的地位, 认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触及到公安工作思维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制约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安机关的创新能力,实现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中来。

(二)抓好三大联动,实现警务资源的优化组合

1.是抓内部联动。在充分发挥各警种的职能优势,强化打击、巡逻、管理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警种工作联系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巡警、刑警、交警、派出所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治安卡口控“点”,城市和公路交巡警控“线”,派出所和治安联防组织控“面”,“点、线、面”互相策应、均衡布局的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把严打与严防、严管、严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警务运作机制的立体化、集成化水平,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由传统“各自为阵”向多警种“合成作战”工作模式的转变。

2.是抓内外联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公安机关的正规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工作为核心,不断拓展110社会联动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法制的和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严密构筑多层面的专群防控体系。真正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由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向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转变。

3.是抓区域联动。拓宽对外联络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警务协作,联手打击外来人口流窜犯罪和跨地区有组织犯罪活动,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由“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的转变。

(三)健全三个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

篇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战略规划与配套政策”(编号:2009BAC62B01)。

摘要低碳经济指标能够客观衡量并引导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已建立了一些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往往会从不同角度构建指标体系,使得描述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不够统一,同时,目前还缺乏对各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从科学规范的角度来对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的国内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前瞻性五个方面出发来深入分析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客观评价方法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了新建方法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做出相应改善。该套评价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为构建和应用科学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提供客观和量化的科学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监测和评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2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5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用于衡量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指标信息,客观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是以低碳发展为取向。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也正处在研究探索阶段[1]。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且便于应用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没有统一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情况下,使用者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体系,或是发展一个新的体系,或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一个体系,是一大难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方法,用于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为使用者提供低碳经济的科学信息,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现有国内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2-6]的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评估,尝试建立一套能够对各类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估的评价方法,并选择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和应用,验证所建立的评价方法。

1建立评价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方法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决策工具,要有足够的灵敏度和有效性。指标体系的优劣则反应了这些特性。通过分析评估低碳经济指标的优劣性,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将可以长期持续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在对统计指标及体系的构造方法研究中,曾有一些学者指出检验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的因素。如,苏伟华认为对指标体系整体的检验可以从体系的协调性、必要性和完整性出发,其中必要性通常从辨识度(有效性)和冗余度(相关性)来衡量[7]。对于初步设计完毕的统计指标还应进行全面性测验,包括指标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的测验[8]。刘丽莉认为,选择评价指标时要做到目的明确,确实能反映有关内容,指标全面并且切实可行[9]。邱东等学者认为,选择单个指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指标的目的性、可行性和代表性上,并且指标体系要求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层次性[10]。综合各学者观点可以看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所选指标独立,不重复却又全面地涵盖了评价对象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选择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来评估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此外,作为能引导未来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其中的指标还应该具有前瞻远瞩的特征。

因此,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和前瞻性五个方面,采用量化评分来衡量低碳经济指标的优劣。设定总分100分,各特性分别占20分。先将评价体系最后一层的指标进行归纳划分,再根据评分规则,对各环节评分。在制定各评分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分值的公正性以及评价工具的可操作性。

1.1全面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体现在体系中的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特征。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可映射到经济、能源、社会、环境、科技五个层面,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也是从这五个方面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评价。因此,评判一套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可将体系中所有指标按照这五个系统重新进行归纳分类,考察其对这些领域的反映程度。全面性评估总分为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表1全面性评分表

Tab.1Comprehensive score index

指标涉及方面

Involved aspect涉及得分

Involved score不涉及得分

Uninvolved score经济经济发展2产业结构20能源碳源2污染物排放20社会基础设施2/3交通出行2/3社会发展2/3生活水平2/3教育宣传2/3政策规划2/30环境绿化碳汇2污染控制20科技技术水平40

吕学都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有效性评估

本文收集了多套近几年国内外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为保证可靠性,经整理后共选用28套指标体系,将这些体系所有指标进行归纳汇总,得出如表2所示的低碳经济指标。经征求各方低碳经济专家的意见,普遍认为这些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能较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指标采用率的高低,直接表达了其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表2中所列的指标被很多专家认为确实能有效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将待评估的指标与其相比,能判断出指标选择的效用程度。在分析研究中发现,这些指标的采用率最高为89.3%,大部分指标采用率集中在10%-50%之间。因此,将采用率高于10%的指标定义为有效指标。对于采用率低于10%的指标和未被使用过的新建指标,采用专家咨询评估法来确定其对于将要进行评价的地区是否有效。若80%以上的专家认为是有效的,则将这些指标划分为有效指标,否则视为效用较差的指标。评估时,根据有效指标占体系中所有指标的百分比来判断得分,总计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

1.3相关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中,对于指标的选择,不一定要多,但是需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每个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指标之间要尽量减少相关性,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若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太高,表明所反映的信息重叠性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难以令人信服。要完全消除所有指标的相关性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套优秀的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限制同级指标间的相关性。

篇4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作为占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较大的能源,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及利用,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声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自然环境带来的考验,是否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能够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使得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国内针对煤矿开采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属于生产技术人员的研究,更深层的理论研究较少[1]。此论文将对矿区的声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措施进行分析阐述。

1 矿区声环境影响

矿区的声环境影响即该区域的噪声影响。噪声在环境污染上属于物理型污染,通常指人耳不能忍受的一切声音。煤矿噪声存在于煤矿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对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噪声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危害:①损害听力;②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③对交流的通讯联络造成干扰,甚至还会因此出现安全事故;④疲劳,注意力下降,劳动效率降低;⑤使人烦躁,妨碍休息;⑥特别强的噪声还会导致仪器失灵[2]。

煤矿在建设过程中噪声的产生环节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以及通风机和空压机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在运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生产设备的运行、采煤机、风井运行、运输车辆等。在煤炭行业中,选煤厂的噪声是最为突出的。洗煤系统噪声主要有三方面来源:①矸石通过运输带下落到漏斗产生的撞击声;②电动机和鼓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③主选车间提升斗运行产生的噪声。这些都属于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机械摩擦噪声。煤矿除了井下生产时产生的噪声影响外,还有地面辅助生产系统产生的噪声,这些噪声也影响着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表2-3是某煤矿施工建设过程中各单元所产生的噪声值。

准(GB12348-2008)的二类区标准,因此东南东北厂界都有所超标。两个敏感点选取的是周边居民点,预测值都未曾超标。

2 矿区噪声防治措施

2.1 煤矿建设期的噪声防治

煤矿建设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运输噪声以及风机运行和井下巷道掘进产生的噪声。在解决噪声污染的这个问题上,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 选择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在施工期间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详尽科学的施工计划,尽量在白天运行,避免在晚上施工,防止夜间扰民。

2. 运输车辆以及附带的运煤铁路运输线都要求在白天进行运输,晚上停止运输。

3. 井下掘进过程中主要是凿岩机、通风机、空压机产生高强度的噪声。凿岩机一般选用低噪设备并采取适当的消音措施来达到降噪的效果。通风机和空压机建议采用低噪设备,在排气口、机身加装消声隔音设备,一般选取阻性或者阻抗复合型的消声器,可在机组上加装隔声罩,隔声罩进(出)风口装备消声设备,防止噪声外逸[4]。

2.2 煤矿运营期的噪声防治

运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生产设备、选煤厂、采煤机、风井、运输车辆以及附带的铁路运输干线等。生产设备选取装配质量好、加工精度高、低噪声的设备或者带有降噪措施的设备作为首选,从根本上减轻噪声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选煤厂噪声相对比较大,有数据显示,选取了40个选煤厂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选煤厂运行的各种设备的平

均噪声已达到90dB(A)以上[5]。其中振动筛、跳汰机、溜槽等强噪设备低中频噪声成分突出,这些设备主要通过摩擦、相互碰撞、震动等产生噪声,因此上对于这些强噪设备要选取低噪设备,采取消声措施,定期进行检修,给齿轮、传送带等定期涂抹机油进行处理。同样采煤机也必须选取低噪声设备,对于产噪高的开采工艺,运输过程繁杂的工序予以简化,采取防振措施降噪措施,从而达到生产要求。风井口的噪声主要为空气动力型噪声,同时附带有机械和电机噪声。首先在风井口采用轻型钢结构,其次悬挂片式消声器以超细玻璃丝棉为吸声载体来达到吸声降噪的目的[6]。同样在运营期,运输车辆或者附带的铁路运输干线要避免在夜晚进行运输,铁路运输干线要符合环评中提出的要求,同时在运行时要可能的最大限度控制噪声的产生,减小对周边居民区的负面影响。煤矿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严格煤炭出入准则,坚决按标准和要求运营生产,以保证矿区噪声污染降到最低。

3 结论

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各类的环境问题,声环境问题只是其一。煤矿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在意识上加强对煤矿环境保护的认识,在了解和掌握到其危害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人是社会行为主导的主体,感性思维推动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指导行为过程。因此,应该加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以及其重要性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对矿区声环境问题的研究仍将继续进行,希望能够更好的做好其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继贤,何迎庆,张秀云.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及能源发展对策[J] .中国矿业,2010,8:54-57.

[2] 孙海,刘宁.煤矿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 .矿产保护与利用,2000,2:10-13.

[3] 张培元,蒋德林,程水英等.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高家堡矿井及选煤厂建设工程(5.0Mt/a)环境影响报告书[M],2011,6:92-93,108-114.

篇5

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根本目标;另外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并回馈地方社会,促进本地区全面发展,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增长服务,也是其重要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高低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标准,更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质量的标志。高职院校应最大程度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促使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相互共赢。

1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目前公认的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办学理念中牢固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以理性的态度,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现实性的原则,各自逐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地方办学特色的名校。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与持续升级,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熟练劳动者和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就要求高职院校适应这种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和科学实验设备设施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服务。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这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扶持高职教育的根本动力。

职业院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事实上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职业院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反过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坏境,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和学校自身的双赢。

2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 高职学校具有自身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发展的基础,准确的定位有助于高校明确身份和发展方向。办学定位是指一所大学在世界、国家、地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所处位置。地方高职院校定位,首先要确定“地方性”、“职业性”、“高等性”三方面具体内涵,从而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专业类别、服务方向等具体内容,做到各安其位。

2.2 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 高职院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贴近市场,满足市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管理中还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服务的观念,一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搞科技服务自身不具备实力、是浪费办学资源。部分高职院校领导重视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建设,却忽视了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没有主动融入的意识。缺乏服务的机制,在社会服务方面不能做到在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长远规划,没有从区域范围内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不能做大做强自身的品牌。一些高职院校“关门”办学,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科研的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产业结合程度差,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尚待建立、健全等等。

2.3 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总体规模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但这种跨越式的、带有拔苗助长性质的发展方式,势必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多数是从中专、技校升格而成,办学理念还存在原来单纯的教学模式,最突出的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低下,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管理人才。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培养和引进,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建设团队。

2.4 办学特色不明显 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偏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高职院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地方性”、“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就是紧密接合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和“技能性”是指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但目前看来,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没有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对接。

3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和机制

3.1 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作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本文由收集整理济建设服务,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活动,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一般高职院校,由于科技力量弱,应该更多的把目光瞄准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小型项目上。有条件和实力的学校还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整合作用,上引下联,将政府、企业商户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技工贸、产学研联合体,为知识、技术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搭建这种产学研平台,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将产业、工学结合落到了实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高职院校要树立主动适应发展的服务观,主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在科技服务、学生实习、订单培养等方面,和企业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唯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当前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下,为职业院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双赢。

3.2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其根本落脚点,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职业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建立适合于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做到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通过探索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同时努力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空间,打造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紧缺的专业技能人才。

3.3 创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 地方高校是政府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园地,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文化兴市的“先行者”、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职业高校与地方合作创建共赢的机制和平台,是职业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合作共享、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搭建良好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高职教育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走到经济建设的前沿,了解经济建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企业、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姻。学校有先进的科学试验仪器,企业有生产实践车间;教师理论水平高,企业的科研人员实践能力强;学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企业能够捕捉市场的需求和科技攻关的方向。学校与社会之间,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像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都是当地的示范性建设项目,学校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面向社会开放,可以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提高社区人民的体质。同时,高职院校还可

篇6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34-0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诞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在我国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课程设的地位却有所下降。大家似乎已不再区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一般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组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入了WTO,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我们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先后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最终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与此相应的是,我们在生产关系上也做了许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做了许多修订,从哲学上说这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理论层面的争论主要还是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有关,也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今天回过头去看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说我们已经在理论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论上的突破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导。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会不断趋向成熟和完善。

二、关于西方经济学

当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将西方经济学改称现代经济学或干脆称其为经济学。这种称呼的改变与我国当前的改革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正在走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每一个学习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亚当•斯密于的名著《国富论》其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及经济人假设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在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中,特别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们抛弃了“道德人”,而将经济人作为惟一的分析出发点,而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的广泛应用。随后,新古典经济学就走上了一条公理化、标准化、机械化的道路。这种数理化的分析方式赋予了经济学家共同的分析语言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分析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这种机械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大量问题也失去了解释力。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解释,片面追求经济学的形式化,事实上是与经济学解释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背道而驰的,这是西方经济学当前所受到的诸多批评之一。当前,尽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但是对于实际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却非常有限,这也表明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我们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冲突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土地、劳动、资本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几种基本资源或者,按照西方经济学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种资源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或者说是利润,那么利润从哪里来的呢?这必然又会涉及生产关系,涉及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边际分析方法最终还是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畴之中,这也说明我们无法摆脱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而单独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还应是生产关系,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认真研究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对资源配置这样微观层次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处理和解决。总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6-02

[作者简介]李艳华(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教改课题“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探索”的成果。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庞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模型复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离中国实际较远,大多数教科书上的相关案例取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经济现象与西方有差异,所以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缺乏兴趣,甚至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翻译版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有机结合,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是指在教学中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予以正确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虽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另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不同,这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只有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特点,针对中国具体的应用情境,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些原理与中国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总结,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大多尚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的翻译和复制阶段,书中案例大多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教科书上的许多案例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严重脱节。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的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把握。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要既能解释市场经济一般性问题,又能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问题,真正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措施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前提。西方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既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模型加以推理,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重视模型的抽象推导,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向较深的层次推进。对于文科生,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推导,应该强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多用案例去解说经济理论。总之,不管用何种方式,使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内涵,才可能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注重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对经济理论作全面解释,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和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的,所以每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另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在介绍有关经济理论时,要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经济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如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该理论哪些地方不符合中国实际?怎样修正该理论才接近中国实际?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3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中国的经济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直观性。首先,要注意选择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问题做分析,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济学案例的筛选要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些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有什么差别,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普遍性。如在讲到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来分析,可以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析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时大量阅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中国经济现象来理解经济学原理,比用国外的案例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了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专业性的解析,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使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枯燥,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但实践教学却是更容易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结合中国经济现象的实际进行案例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还可以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综合型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适合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包括课题研究、商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26

篇8

近些年来我国一般商品房的价格上涨过快,房价节节攀升,居高不下,使原本刚性需求的必需品已变成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即使是中等收入群体也不堪重负。因此,加快建造经济适用房以满足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的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经济适用住房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住房压力、配合住房改革、平抑房价和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适用房制度出台的初衷是好的,政策设计思路也是对的,但在实施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经济适用房的概念,发展历程出发,揭示其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措施。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发展历程

(一)经济适用房概念

在我国,所谓经济适用房一般是指由政府出资扶持的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两方面特点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所谓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的商品房价格来说是较低的,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所谓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一般建筑标准上不得削减和降低,强调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的使用效果,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体现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功能。建设这种经济适用房一般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用地一般实行行政划拨的方式,免收土地出让金,对各种经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

(二)制度发展历程

自1991年国务院《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起,“经济适用房”概念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1994年国家原建设部出台了《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经济适用房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同时也对经济适用房的对象认定、资金来源、成本和价格以及管理等进行了相应的规定。2004年原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中国第一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销售、管理作了规定。但2005年-2006年,经济适用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户型过大、标准过高;寻租现象严重,富人抢占了穷人的福利等等。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经济适用房进行了重新定位,将经济适用房由过去的政策性商品住房转变为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并将供应对象严格限定在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2007年11月新修订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管理、价格管理、准入及退出管理、监督管理等。强调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要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此外还用更多的细则限制了经济适用房用于投机。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政府推出经济适用住房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体现它的社会保障性。该制度的确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让利于民、造福于民的功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建设方面、销售方面、供求方面和退出机制方面。

(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偏大。国家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单价和面积都有规定和限定。如建房[1994]761号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是按国家住房建设标准(不含别墅、高级公寓、外销住房)建设的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体现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使用功能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建房[1998]154 号进一步明确“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和标准,以满足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要”。但从市场的实际供应情况来看显然不是这样的,有不少地方打着经济适用房的幌子开发豪宅,致使经济适用房的户型越来越大,严重超出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筑面积过大,超出了购买对象的实际能力范围,早已没有了经济适用房本应具备的“经济性”的特点。

其次,部分经济适用住房质量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开发商为了牟取巨大利润,在建设过程中选用质次原料,甚至偷工减料,而由商品房转化过来的经济适用住房多半是一些“半拉子”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经济适用住房布局不合理,经济适用度不高。很多经济适用房选址位置过于偏远,周围环境不理想。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其突出的特点是价格相对较低,大部分开发企业为降低成本,一般把其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段。另一方面,也有开发单位把它建在较为繁华的地段。这两种选择都有失偏颇,前者若不解决配套的交通设施,将增大购房者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不便。后者因价格较高,大部分中低收入者难以负担,最终造成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出现滞销现象。

最后,缺乏统一的多部门管理机制。经济适用住房实施全过程涉及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建设、房产、物价等多个政府部门,程序繁多,缺乏密切合作使经济适用住房整体实施进度缓慢。

(二)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设部等部委于2007年颁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但我国缺乏完整的居民收入汇总统计数据库,居民收入来源又是多渠道的,年均家庭总收入较难确定,因此在经济适用房销售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违规行为,使不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条件的购买者进入,挤占中低收入家庭本就不多的供应量。例如西安市某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的调查中发现,经济适用房的出租率高达27%,小区内停放私家车占到总户数的62%。种种的现象表明,在目前对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家庭的经济收入缺乏有效地统计,造成了对经济适用房购买者的信息难以甄别界定。

(三)供求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住房供不应求的现象十分严重。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测算和有关规定, 70%以上的家庭应当享受经济适用住房,与此相适应,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或建设的规模,也应当占到 70%以上。而实际上,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远远小于社会需求量。由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出现了经济适用住房倒卖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制度的漏洞,通过伪造亲属关系进行交易或者伪造拆迁户身份向社会高价倒卖房号。

(四)转让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机构、合理的收入检测机制与有效的住房供给循环机制。除了出现住房建设与供给管理,销售管理等问题外,且因为购房人动态信息管理不足与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不清,不但令经济适用住房退出的依据缺乏,还将引发退出收益纠纷,降低经济适用住房供给循环的有效性。

三、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住房公共财政体制

按照目前法律规定,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土地,地方政府将减免土地出让金,并给予配套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属于地方政府划拨范畴,商品房用地属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地方政府收取土地出让金,两者比较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差距显而易见,不同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也会有差距,这里存在一个公共财政分配体制问题。我国应从中央财政上作补贴,提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效率,达到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目的。

(二)明确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适用房销售对象对住房的需求,达到“居者有其屋”的最终理想。要想更好的发挥出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使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界定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严格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的资格审核。结合我国国情及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地制定出整套完整明确的购房者资格审核标准。为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有效性,可分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年总收入:一方面是家庭货币收入,另一方面是家庭住房面积。家庭的货币收入包括一个家庭全体成员的工资收入、工资外的其它兼职劳务收入及金融证券投资资产的价值。家庭住房面积包括该家庭拥有的不动产,其中涵盖自己居住的房产价值等。因居民家庭收入是一个变量,且存在各地区的经济差异,所以在制定审核标准时要充分的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也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低收入家庭的合理需要来确定,人均住房面积应适当高于当地的水平,并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此外,对已经经过资格审核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要进行公开公布,成立经济适用住房公众监督组织,重视投诉举报等工作,一旦发现其提供虚假资料,立即取消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并限制其在一定年限内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制定适合各市经济适用房的配套地方法规,由专门的部门对经济适用房的申购对象、房屋购买、使用管理、后期买卖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建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制,用来与住房供应体系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加强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环节的监督

为了防止开发商将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用于普通商品房开发,应该加强对土地出让的监督,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确定上,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并在一定范围内,向申购此待建经济适用房的购房者及公众公开,使开发商的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将政府部门的监管与社会的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另外,在设计环节中,应由相关部门严格审批其建筑面积,不能允许有超标面积的房屋出现,严格控制各个标准建筑面积房屋的比例。在开发建设楼盘的期间,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核查,有违设计、施工标准的房屋在建房初期就会被有效制止。合格完成建设任务后,相关部门要对楼房进行质量、布局、面积等多方面进行竣工验收。发售环节也要置于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下,这样有利于切断开发商直接获取暴利的渠道。

(四)制定严格的经济适用住房退出制度

城市低收入家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退出机制非常必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可对购房者实行动态管理,经济适用房购房者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上交家庭收入情况等资料,每5年左右对其进行一次家庭收入状况审核,特别是要深入社区入户调查,对于符合退出条件的家庭,应提前通知住户限期退房,以便住户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做好退出准备。

(五)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至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涉及到法律层面,政府应尽快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来规范保障性住房市场,使其健康运作。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住宅法》或《住宅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来规范和引导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具体来说,这部法律至少应该包括对象范围的清晰界定;申请者的公示和监督;建设、价格方面的监管;进入和退出方面的监管;各个参与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单位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对其中出现的和监管失职行为进行处罚等内容。

经济适用住房对解决社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政府应不断完善其实施发展,使经济适用房真正做到利民、惠民、安民,“经济”又“适用”。

参考文献

[1]郭玉坤.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2006:2521

[2]陈信勇,宋巧仙.论我国住房保障利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6 期

[3]李云.我国经济适用住房若干问题探析[J] .岭南学刊, 2002(4)

篇9

中图分类号:X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004-02

在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而环境保护也备受关注。基于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诸多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其中,在开采石油方面,很多问题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废水与废气的产生会对油田和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油田井下作业在石油开采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样也是产生污染最严重的环节,所以,必须要严格控制井下作业环节,实现施工工艺的全面创新,缓解污染程度,减少安全隐患。下文将针对油田井下作业的污染特点及环保问题展开研究,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时地解决环保问题。

1 油田井下作业污染特点

第一,污染范围与涉及面广泛。油田井下作业的污染物来源相对分散,而在排污的过程中,必须要划定出更大范围。但是,受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一旦出现大面积污染的情况,就会形成严重损害,最关键的是后续问题诸多。

第二,污染物与污染源相对分散且排放不规则。由于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受地理地貌多样化的影响,油和气分散分布,一旦盲目地开展井下作业,很容易出现高度污染[1]。同时,污染十分分散且不连续,并不具备固定的排污量以及来源,最终引发更多突发性与临时性的排污活动。

第三,井下作业污染物种类及成分复杂。在油田井下作业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原油落地还是试油,即便是油体酸化也同样会形成严重的污染。特别是受泥浆与压裂液复杂成分的影响,同样会引发污染。

2 现阶段油田井下作业的环保问题解构

2.1 废水污染问题

油田井下作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量极大,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废水的水源划分成三大种类:第一,试油与修油井产生的压井水与压井液;第二,修井过程中使用的循环水;第三,洗井过程中使用的洗井水。在废水当中,细小颗粒与有机物很多,且腐蚀性十分明显。若难以及时处理工业废水,将对周边水源与土地造成污染,而废水也必须要经由处理装置过滤并净化以后排放。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并未安装废水处理装置。

2.2 原油污染问题

原油泄漏与落地都是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而究其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油井尚未正式投产且地面集输管线未完成,那么在射孔替喷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原油泄漏的情况;第二,如果在正式投产之前试油或者是试采,也很容易导致原油进入到油井当中;第三,在修井的过程中,钻杆、抽油杆与油管起下会形成原油;第四,在清洗油管、抽油杆与钻杆的过程中会散落原油;第五,受其他生产事故影响所引发的部分原油泄漏[2]。针对泄漏原油而言,其中一部分落地以后同泥土与水混合,一旦渗透到土壤内部就会污染土壤。如果油井的位置与水域距离较近,也会因为土油池泄漏而溢出原油,严重污染附近水域。而另一部分则会在空气当中悬浮,最终形成大气污染。

2.3 压裂液与酸液污染问题

由油井口反排出的压裂液,其成分十分复杂,且有害成分诸多,所以,如果将其排入到环境当中,则会污染水源与土壤,同样会对周边动植物造成间接影响,严重的还会致使其死亡。另外,酸化方面所使用的盐酸与氢氟酸等多种液体,腐蚀性明显。一旦将其直接排入到土壤当中,必然会导致土壤酸化,而酸液与硫化物反应所形成的硫化氢也会污染大气环境。

2.4 泥浆污染问题

在压井的过程中,泥浆使用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必然会形成废泥浆。其中,在新井替浆的过程中,就会替出大量泥浆,同时,泥浆压井与侧钻进的时候也会形成大量泥浆。而在泥浆中包含诸多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造血器官与神经系统等。即便已经探索出降低泥浆使用量的方式,但泥浆后续处理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2.5 有毒气体污染问题

在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处于封闭空间,所以,若不具备排放净化装置,就会使有毒的气体进入到人体内部,严重危害井下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3 防治油田井下作业污染的具体策略

由于油田井下作业的污染范围很大,且污染物与污染源的分散广泛,排放也十分不规则,污染物种类以及成分相对复杂,所以,严重危害了油田附近的生态环境,也增加了防治难度。基于此,必须要给予以上问题高度重视,对污染措施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究,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升石油利用率,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3.1 污水处理方式

油田井下作业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处理污水。其中,应实时监控并净化污水,充分结合企业的特点,合理地制定废水处理机制,有效地规避污水乱排的情况。与此同时,对企业生产的规模进行充分考虑,及时安装配套污水处理装置,以免污水处理装置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3]。另外,相关机构需要在环保设备开发与研制方面严格监督,全面增强环保理念。比较常见的油田井下作业工业污水的处理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将符合污水处理条件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到污水处理站内,若不符合条件则需要使用抽油罐车等相关装置运送过去进行处理。

第二,对可以利用的污水进行循环使用,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清洁水使用,有效地缓解源头污染情况。

第三,在完成井下作业以后一定要及时清理现场,将可能造成污染的操作器械回收,尽可能降低污染程度。

3.2 严格监管原油泄漏并及时处理

在油田开采中,原油泄漏已经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相关企业必须要严格监管原油泄漏问题,并采取必要的处罚手段,针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能够熟练掌握原油泄漏的处理技巧,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自身环保的意识。另外,可以对仪器设备进行改良,以强化对原有泄漏的监管力度,在研发原油处理设备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

3.3 压裂液、泥浆与酸液的有效处理

如果压裂液、泥浆与酸液能够回收利用,则需要经由接受专业培训的人员亦或是机构回收并进行再利用,以免出现二次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如果无法回收利用,则需要采用无害化的处理方式[4]。

3.4 降低井下作业的废弃排放量

现阶段,油田井下作业废气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先,在正式生产之前,通过放压所形成的气体一定要经由特定处理再进入到计量站当中;其次,在试油过程中所形成的气体,可以进站的情况下必须要经过处理进站,若不满足进站条件,则需要采取直接燃烧的方式;最后,与酸化相关的环节一定要在封闭空间内完成,其中主要有配置酸液与操作的全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油田井下作业污染防治的工作相对复杂,属于一项大工程,所以,必须要有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地政府必须要合理地制定法律法规,针对违反规定的油田需要严厉惩处,并鼓励人民群众举报与监督。另外,还应当实现媒体的宣传功效,将油田污染危害性进行大力宣传。基于此,油田部门也必须要不断学习并创建规范化的生产程序,增强环保意识。正因为油田井下作业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要在实践作业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全面创新,有效控制污染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污染防控的效果,有效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闫鹏翱.油田井下作业环保问题分析及防治技术[J].化工管理,2016(1):147.

篇10

前言:

职业院校是为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而存在的应用型人才摇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财政学实用人才,填补国家、企业财政部门的职位空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方法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采用宏观分析法对财政学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受到制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

(一)古典时期

从古典时期开始,财政学就是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1776年亚达•私密在《富国论》中第一次以宏观分析法对国家经济职能进行解析,并规定了财政的具体范围。在密斯理论的影响下,大卫•李嘉图、J•S•穆勒等相继作出研究,将国家财政职能范围进一步缩小明确,主要以宏观分析法对税收问题进行研究。

(二)新古典时期

新古典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财政学的主要成就是微观分析法的应用。受“边际革命”影响,马佐拉、马克尔等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开创了公共产品研究,经过林达尔、维克赛尔将其与税收相结合,开始了对公共选择的研究。另一方面,微观分析法的应用使财政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地位迅速提升。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的发表人,这篇通论发表于1936年,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运用宏观分析法,从宏观角度提出国家干预理念,是财政学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宏观经济学随之诞生,并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宏观财政学。

(四)当代财政学

最优税制理论、公共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财政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学家借鉴私人物品的研究思路,用微观分析法对公共品理论进行研究,解决公共品的提供方、提供过程、提供对象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开启了运用微观分析法研究财政学的高峰时代。

二、我国财政学的宏观分析传统与市场经济不相适用

我国从建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政学研究使用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法,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政学研究逐渐开始重视微观分析法的运用,但是这种转变是滞后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政学研究的需要。宏观分析法的不适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不合理、不利于税收工作的公平和高效。所以,现阶段我国财政学的分析应向微观分析进行转变,首先,职业院校的财政学教学要向微观分析的进行变革。

三、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财政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通常是同步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改变,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制度的体现,缺乏现实基础。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应从课程上开始做出调整,比如将政治经济学课程调整为财政学课程。另外,西方经济学是基础性科目,要注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先开设西方经济学,再开设财政学,而不是将两门课程同步进行。

(二)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财政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财政支出和税收,而在宏观分析传统影响下,目前的财政学教学内容还包括财政政策。讲述财政收支时也是以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可以将财政政策部分分离出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解。讲授财政支出时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资源配置智能,把分析税收的重点转移到税收归宿、税收效率等方面,以微观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财政解读。

(三)财政学教材的调整

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使用的国内教材都偏向于用宏观分析方法,短时间内这一情况难以得到改变。职业院校可以考虑选用一些国外教材和用作参考资料。在选用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财政理念和分析方法,选择适用于我国学生、有助于推行微观分析转变的教辅材料。

结束语:

通过对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财政学的分析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不同时期要选择适合时代的不同方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也要向适合当下经济体制的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转变。

篇11

前言:

职业院校是为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而存在的应用型人才摇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财政学实用人才,填补国家、企业财政部门的职位空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方法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采用宏观分析法对财政学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受到制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

(一)古典时期

从古典时期开始,财政学就是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1776年亚达•私密在《富国论》中第一次以宏观分析法对国家经济职能进行解析,并规定了财政的具体范围。在密斯理论的影响下,大卫•李嘉图、J•S•穆勒等相继作出研究,将国家财政职能范围进一步缩小明确,主要以宏观分析法对税收问题进行研究。

(二)新古典时期

新古典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财政学的主要成就是微观分析法的应用。受“边际革命”影响,马佐拉、马克尔等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开创了公共产品研究,经过林达尔、维克赛尔将其与税收相结合,开始了对公共选择的研究。另一方面,微观分析法的应用使财政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地位迅速提升。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的发表人,这篇通论发表于1936年,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运用宏观分析法,从宏观角度提出国家干预理念,是财政学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宏观经济学随之诞生,并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宏观财政学。

(四)当代财政学

最优税制理论、公共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财政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学家借鉴私人物品的研究思路,用微观分析法对公共品理论进行研究,解决公共品的提供方、提供过程、提供对象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开启了运用微观分析法研究财政学的高峰时代。

二、我国财政学的宏观分析传统与市场经济不相适用

我国从建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政学研究使用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法,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政学研究逐渐开始重视微观分析法的运用,但是这种转变是滞后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政学研究的需要。宏观分析法的不适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不合理、不利于税收工作的公平和高效。所以,现阶段我国财政学的分析应向微观分析进行转变,首先,职业院校的财政学教学要向微观分析的进行变革。

三、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财政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通常是同步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改变,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制度的体现,缺乏现实基础。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应从课程上开始做出调整,比如将政治经济学课程调整为财政学课程。另外,西方经济学是基础性科目,要注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先开设西方经济学,再开设财政学,而不是将两门课程同步进行。

(二)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财政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财政支出和税收,而在宏观分析传统影响下,目前的财政学教学内容还包括财政政策。讲述财政收支时也是以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可以将财政政策部分分离出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解。讲授财政支出时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资源配置智能,把分析税收的重点转移到税收归宿、税收效率等方面,以微观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财政解读。

(三)财政学教材的调整

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使用的国内教材都偏向于用宏观分析方法,短时间内这一情况难以得到改变。职业院校可以考虑选用一些国外教材和用作参考资料。在选用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财政理念和分析方法,选择适用于我国学生、有助于推行微观分析转变的教辅材料。

结束语:

通过对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财政学的分析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不同时期要选择适合时代的不同方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也要向适合当下经济体制的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