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教育困境

劳动教育困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5 09:1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教育困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劳动教育困境

篇1

    许多孩子学习条件不错,本身素质也好,但学习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是怕苦怕累,欠勤奋好学所至。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除了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认真落实。如果家庭没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约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开饭,家里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面对当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竞争,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识武装孩子头脑势在必行。所以要培养孩子树立起永远进取、追求竞争的思想,最后还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并耐心的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孩子遇到失败而灰心丧气时,家长要及时的伸出热情之手,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见异思迁,不愿做艰苦努力时,家长要以长辈的经验告诫他们: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当孩子因某种挫折感到气恼或沮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化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因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杰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强悍的性格;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历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名人,在困难的环境里,不但没有泯灭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环境并改造了环境。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

    2、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篇2

许多孩子学习条件不错,本身素质也好,但学习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是怕苦怕累,欠勤奋好学所至。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除了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认真落实。如果家庭没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约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开饭,家里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面对当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竞争,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识武装孩子头脑势在必行。所以要培养孩子树立起永远进取、追求竞争的思想,最后还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并耐心的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孩子遇到失败而灰心丧气时,家长要及时的伸出热情之手,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见异思迁,不愿做艰苦努力时,家长要以长辈的经验告诫他们: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当孩子因某种挫折感到气恼或沮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化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因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杰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强悍的性格;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历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名人,在困难的环境里,不但没有泯灭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环境并改造了环境。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

2、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篇3

德育是丰富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维系一举一动的品德行为教育,德育不仅仅是教育他的心,更我重要的是规范他的行为。

下面大家看看这个案例: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入院。2013年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林某已被警方刑拘。这是2013年轰动社会的复旦投毒案

大家都了解现在社会,学校有很多高材生,但是他们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如复旦大学投毒案,这已经要使我们醒悟,培养学生不仅仅是培养成绩,还要培养品德行为。

以往德育是高高在上的,很神圣的,从上至下的教育,很多学生觉得“无法触摸”,乏味,不耐烦。

现今,教育对德育工作进行深化改革,扩宽德育管理思路,转变德育工作方向,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德育的素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言一行我们都要去规范他。

陵水中学作息时间

起床6:50

早读7:10-7:35

早操7:35-7:45

早餐7:45-8:10

上课8:15-11:45

午餐11:50-12:25

午休12:30-14:10

上课14:40-17:15

晚餐17:30-18:00

晚修19:40-21:00

就寝22:00

学生过完充实的一天,那么我们怎么把这“无形”的德育转变成“有形”的德育呢?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德育精细化管理,早操,早读,正课,课间操,就餐,晚修,宿舍管理,都有明确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已经考核方法,那么繁忙我们以什么为抓手?对,早操、劳动、奖惩。

很多学生把早操,简单理解成为点名,把劳动理解成为做下形式主义。早操除了锻炼人的身体,它还锻炼人的意志。早操塑造勤劳的性格,培养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形成人格素养。在早操文化的潜移默化熏陶下,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慢慢的发生改变,成为有毅力的人。

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劳动中可以学会分工合作,负担任务,潜移默化中,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可以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分配的问题。

奖惩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好的学生以表彰形式的鼓励,不好的学生呢,怎么去处罚他们。很多学校都采用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或者通过谈话加强交流。一些问题学生是非常有主见,有个性的,想办法使他们平凡化,学生化比灌输式的教育更重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奖励这个不错,成绩一般般但是很有才华的学生呢?你怎么鼓励她呢?在中国,成绩好的人很多,但是有强大号召力组织型人才很少,突出贡献的人也很少。然而改变国家命名的往往是这少部分的人。在奖惩方面,要求我们要平衡丈量德育品行的尺度。

在我们学习,最容易被忽视的德育就是就餐和宿舍管理。很多学校都出现食堂拥挤,饭菜乱倒的现象。从学校是开始打饭不排队,食物乱扔,到成人走上社会,难不不会出现公共场所不排队,哄抢,踩踏,制造混乱的局面吗?连自己充饥的食物都不珍惜,还会珍惜其他的东西吗?连食物都乱丢,垃圾,果皮,塑料,口水,粪便这些不到处可见?香港媒体频繁爆料中国内地人的素质教育很差,小事没有教育好,日常没有规范好。父母是第一启蒙老师,但是父母把学生送来学校,就是我们的学生了,我们对他们就要负起教育的责任。

在全县很多学校,一些出事故的学生中,有大部分都是住宿生。这就说明了,住宿的学生方面,问题很多,住宿生人身安全非常需要关注。

我们是否及时了解住宿生的动向?

是否按时作息?

上课时间是否会寝室睡觉?

是否夜不归宿?

不归宿是去了哪里?

住宿生的管理有住宿管理人员管理这不错,但是住宿管理人员管的全栋宿舍,不可能精细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和他的心理,学生出事,第一时间找的人就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要查寝,要跟踪,要解决纠纷。说到这里,班主任可能会说:“哇,压力好大啊,面对繁杂的工作,我们要有办法,我们去规划和整理我们的工作。

二、方法

相信大家的管理方法很多,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我们一定要做笔记、记录:

学生信息的记录、

住宿生信息的记录、

问题学生的记录、

问题学生跟踪情况记录、

问题学生解决帮扶记录。

如果这些记录很齐全,我们每天都翻看一遍,都了解这些学生动向,可以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也可以算是对学校,对父母,对学生负责了。有什么事情,学校要调查追问,可以清清楚楚,有条有理向学校说明情况。起码了解过,研究过,追踪过,调节过,帮扶过。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有一个现象,今天这个学生上课分心,骂老师,明天后天这个学生有可能就开始逃学,打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理。

所以我们有什么事情,一定要有记录,没有记录,我们讲的话就变成空谈,学生出事了,你讲的话就变成了向学校解释,而学校这时最关心的是――你为这个学生做了些什么?

把我们的工作做精做细,精细化我们的工作,有条有理,轻松又方便。

在校团委工作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对特长生,进行特训。对他们的声音进行分类,为他们的声音量身打造属于他们的栏目。既然是特长就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如果你的学生在进步,你同时也在进步。

大家在这图片中,可以感受到了,这些学生,在这个时候是很快乐,很热心他们的工作的,他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的。

学生入学时,先让学生和学生家长看了学生管理办法协议,仔细阅读学生一日常规,看了同意这个管理办法就签字,签了就可以报名,如果不同意,可以不用来这个学校读书。签了名字就负起责任,如果违规了,就按照协议的内容处罚,即使学校处罚这个学生,学生和学生家长也无法可说了。很多家长总是不满学校的处罚,讨价还价,我们把条例先说在前,同意来则来,不遵守就离开,使学校处于主动地位。

再者就是请假的学生,很多老师上课过程中就了解,其实,很多班级很多学生都是不来上课的。

这些学生去哪里了?

我们最终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

学生也不知道他们自己去哪里了?――迷失了。

这都是最初没有管理好,学生没有管理好自己,老师没有管理好学生,

学生向你请假了吗?

你统计请假的次数了吗?

你了解请假的原因了吗?

你汇总分析请假的原因了吗?

你制止泛滥的请假了吗?

你用什么制止?

你做了什么?

你向学校交代了吗?

怎么向学校交代?

把每天请假的学生登记好,统计好,把问题分析好,向学校反映,负起我们的责任。

把请假的学生统计好,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去向,每天检查统计汇总的结果,使学校每天都掌握哪个班级哪个学生没有来学校,学生的流动都逃不过学校管理这张网。

经过管理请假的次数和人数会慢慢减少。

那么实际,我们就可以把各个班级的卫生、早操、早读等等事项了解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通过学生,学生干部,教师,年级长,政教处的努力,相互参照,每月根据各项数字结果,得出我们每月的班级量化结果。

我们的工作很多,用什么来保障我们的劳动成果呢?“管理出成效,制度当保障”,把我们的工作内容制度成为制度规范,保证我们工作的落实,如校规,班规,班规的作用非常大,非常重要。没有班规没有办法保障我们要去做的事情。怎么保障我们要做的事情呢?在班规中具体要求学生一天要做的事情,要完成的事情,要遵守的事情,和不能违规的事情,如,早操早读上课劳动操行等等。重要还有体现出奖惩机制。做的好的有奖励,做的不好的,犯错误的要处罚。按照我们的规章制度去做事情,一来充实又目标,二来具体有保障。

三、心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工作必不可少的。

例子1:高一某班主任收到一条短信说:“我很讨厌你,你不配当我们的班主任,你以为你很了不起,下次路上见面也不会跟你打招呼。”

例子2:某家长给某班主任打电话开骂:“你这班主任怎么搞的,怎么老是打我和孩子爸爸的电话,你是想破坏我们的家庭关系吗?学生你没管好,又来烦我们家长,我们送去学校做什么?”

这其实就是:学生不理解老师

学生家长不理解老师

老师不了解学生和学生家长

一切从沟通开始,

1,去了解,了解学生个性,学生家庭结构,学生家长职业,学生遇见的困难

2,尊重他人,把学生地位放高,你就是一名工作者,一名服务者,一名公仆。

3,发挥你的人格魅力

常常听海中,加积学生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很有魅力的”。从他们口中得出,他们为他们的老师感到自豪,为他所在学校感到骄傲。那我们呢?我们学校也有很多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如,张玉牧老师等等。有信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学生爱与你沟通,家长也愿意接受你的意见,你就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篇4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总结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情况我认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是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观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而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亿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不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时代脱节。

二、改变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本来就处于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农村的道德教育领域中,家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以下几方面问题急需认识并有待解决。

1.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当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中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度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社区、村委会要利用创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形式来贯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篇5

新课程标准为语言教学(当然包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做到“强调整体,五管齐下”。

所谓“强调整体”就是强调整体性的观念,首先要把写作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思想培养、语言学习、技巧训练不可分割。其次要把写作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之中,与 “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三,把写作教学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之中,借助学校德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以及劳动教育工作之力,建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素质,丰富学生生活。

所谓“五管齐下”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培养

我们都在感叹,现在的中学生作文空洞肤浅、虚情假意。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所致。这里,有必要提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养气说”。孟子在《公孙丑》里谈到“知言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辙则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他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文气之“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之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可以说,古文家的“养气说”以及现代的教学理念都十分强调作者思想修养对写作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把思想给忽视了。这种倾向应该纠正,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促进作文教学与人格建构的相互结合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

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游历),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并进而形成其思想。

第三,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四,要重视艺术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艺术具有移化个体心灵,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回归作文本源,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另一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三、树立大阅读观

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四、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思想、训练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45-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良好观念、思想、行为举止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抓起,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人、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如下阐述,以期对推进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或以身作则,指导良好行为养成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思品教材或历史人物事迹,选择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行为去激励教育和感化学生,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除了模仿能力强,塑性也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说“谢谢”,老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借书、借笔时说,你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二、营造良好的适合磨练学生意志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实施爱的教育,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自由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实施爱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思品课的教学要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思想观念和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篇7

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二者是相互渗透但又彼此独立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填鸭式教育,即通过讲事实和摆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素质。艺术教育则恰恰与之相反,即可以借助艺术这种媒介将道德素质教育中的说理性的内容和道理用简洁、明朗、生动的方式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够导致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之后收到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如对于爱情的忠贞这一素质教育的讲授,若是单纯的摆道理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是,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为了救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宁愿用舍弃自己生命的方法来诠释伟大的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这就一下子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及印象深刻了。艺术教育通过这种自由的方式,不仅使接受者将原本概念化的东西明朗化,也使受教育者很快收到了学习的效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1.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众所周知,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机能,右脑具有形象机能。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升学而考虑只是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则忽视了美育等方面的传授,因此导致学生的左脑得到了开发而忽略了右脑的开发。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媒介,使人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美的事物,从使人们的审美境界得以提高,这对于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教育含有许多科学文化内容,比如有关历史的、哲学的、语言的等等。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等。艺术教育利用艺术这种媒介,将一系列社会知识生动具体的传授给受教育者,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

(三)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比如常常倾听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种慢性疾病等。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经常接触音乐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蠕动产生有利作用,进而促使人身心健康。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能够影响着身体素质教育。例如,在观看芭蕾舞、艺术体操表演时,观察者往往会注意到表演者的体态、动作、步伐等显示出的优美感,进而会主动学习这种有教养的行为,这必然会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提高人们的素质。例如,一个从来不会画画的人不会感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的审美韵味,但是开始学画后经过施教者的讲解和引导,往往能够感知到这种形式美。

(五)艺术教育与劳动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想通之处。我们面点课上“拉面”的表演,一块和好的面团凭借着厨师熟练的手工在双手伸拉间上下飞舞,一会儿摆个麻花状,一会儿摆个丝带状,面在厨师手中看起来像是在舞蹈一样。在这种艺术行为中融入劳动技艺,能够为劳动技术的传授带来很好的效益。

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可以归结为:“使受教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将受教育者引向人格高尚、具有潜能、身心健康、具有审美情趣、文明向上的发展道路。”下面就从素质教育总目标的五个方面谈一下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一)陶冶丰富情操,培养完满人格,提升道德素质由于艺术教育是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侧重于意象对心灵的净化,所以说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完满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因而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感和培养完善的人。

1.艺术教育借助艺术媒介提升人的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中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是借助艺术这种媒介的,因而艺术教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以情感人”。艺术教育在提升素质教育的时候,因为有了深厚的情感作为基础,所以能够使人们在感情的引导下主动追求完美、厌恶丑恶,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塑造。[2]比如,当学生在欣赏《自由引导人民》这幅油画时体会到艺术家带给自己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使学生在这种艺术情境中陶冶了丰富的情感,提升了道德素质。

2.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家本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艺术教育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不仅仅要借助艺术这种媒介,艺术家的高尚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心灵的净化产生影响。肖邦怀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为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在音乐创作中,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病痛,只知道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这种对和平的追求,对战争的鞭挞,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二)开拓学生视野,沟通多元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艺术品这种媒介,留下了他们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因此,借助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形象的接触到除了本国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生活,从而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增强合作能力。比如,明清时期是小说史的繁荣时期,这些小说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能够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想到明清时期文化的繁荣和交流的广阔;对古罗马文化时期的建筑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也可了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不同,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2.艺术教育有利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不论是在听一首优美的旋律,还是在欣赏一幅名画,都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尝试了解艺术的门类、风格等,也需要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知识。艺术教育往往就是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传达自己学到的不论是风俗、社会还是历史方面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传播。

(三)增强人的体魄,洗涤心灵创伤,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教育不仅仅包括体能教育,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教育。

1.艺术教育与体能教育体能教育就是指增强人的体魄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修养、强健体魄。通过学习艺术教育中的体态的优美,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强健体魄。像专业的京剧表演者,他们学习京剧身段,不仅通过优美的动作、灵巧的身姿来达到动作没、造型美的要求,也可以使他们在自然生活中养成优美体态,让人们一看就充满着一种别样的精气神,当然通过锻炼身段,也可以帮着他们强健体魄。2.艺术教育与心理层面的教育心理层面的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例如,听一首欢快的曲子,可以让自己融入歌曲之中,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统统抛开,可以在艺术情境中得到解脱。艺术家的坚强表现也能够帮助意志低沉的人走出困境,使心灵得到洗涤。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第九交响曲》就是他凭借这顽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感悟创作的。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人们会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同时感受到贝多芬坚强意志带来的震撼,从而使自己鼓起勇气走出困境,变得更富有进取精神。

(四)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素质艺术品是艺术家按照审美规律创造出来的,反之,人们又能从艺术品上受到审美能力的教育,因此会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一般地讲,观赏艺术品的数量越多,就越能够积累欣赏艺术品的能力,越能够培养艺术素养。因此说,多欣赏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最具典型的艺术品,有利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欣赏情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的一样,艺术教育能带给人以高尚的影响,通过美的教育和美的影响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构成大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说,“艺术教育能够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素质,从而使得学生自己觉得的完成审美境界的塑造”。

(五)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艺术教育能够给予受教育者一种审美能力,将这种审美能力融入到劳动素质中,对于改善劳动素质的质量和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融入生产劳动之中,可以调节生产者的情绪,是生产者的心情明朗,有利于劳动者对劳动技术的把握,有利于创新能力的产生,有利于技术的艺术化,有利于将劳动技术活动引上自由发展的道路。因此说,艺术教育能够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

四、素质教育对艺术教育的带动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业余爱好者在画画时总是在画布上罗列出一个个的细节,而专业的画家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画面的整体关系,在这个大关系的带动下才精心勾勒出细枝末节。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属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有着相通之处,因此说,素质教育对艺术教育起着带动作用。例如,要想通过一件艺术品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就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完满的人格,很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接受完美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教育的创作者怎么能够创作出一件令别人启迪心灵的作品。再比如,一件件创作出来的雕花桌椅能够让使用者感觉到艺术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的紧密结合,但是创作者若没有扎实的技能和高超的技术,没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又怎么能够将头脑中关于艺术的想象变为现实。因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对于艺术教育有带动作用。

五、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

(一)观念上的误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能代替素质教育。比如说有一些学校仅仅开设了诸如美术、音乐一样的艺术课程就认为是进行了素质教育,这种随随便便用兴趣班来搪塞素质教育的做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方面面,开设兴趣班只是进行了素质教育中单一的一面,并不能真正地做到实现素质教育。

(二)实施上的不足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有一些高中学校因为升学率的原因,甚至都没有开设艺术欣赏课;某些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事实都显示出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归结起来就是:没有高水平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统一;教学设施不健全等。

六、加强艺术教育,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求大胆的探索,改善教育模式,真正达到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要加强艺术教师的素质水平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艺术教师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为了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增加艺术教师的数量。学校也可以聘用一些兼职讲师来进行讲授艺术教育课程,使人尽其才。另外,教师的年轻化,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篇8

(一)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的热情不断遭遇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的冲击,许多教师没有信心去进行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程的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在每个星期一两节课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认为音乐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是多余的,音乐教师缺乏自信心和学科自尊,似乎音乐教师比其他主课教师矮一截,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音乐教师的教学缺乏实效性

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音乐新课程强调“模仿”,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音乐新课程还倡导“探究”、“合作”和“综合”。

(三)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课程

对音乐新课程来说,学生是不大感冒的。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主课的学习,即使是音乐课,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笔者深有体会,曾经在某个中学里听课,任凭音乐教师如何讲在音乐课堂上不要做与本课堂有关的事情,但是学生是多态势的,有些学生在睡觉,有些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有些学生在看作文书,有些学生在记英语单词,教师站在那里不起作用,即使班主任来了,也不起作用的,所以一节音乐课当中,半数以上学生是没有去上音乐课的,更不要奢谈积极参与了。

(四)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音乐课程

面对音乐新课程,许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尽管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但是许多学生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音乐课程的,所以他们更多的表现出迎合教师或者迫于无奈(因为音乐也是算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毋容质疑,有部分学生是喜欢音乐课程的,但是这并代表他们知道怎么去学习音乐课程,所以出现音乐课堂上学生茫然很手足无措的情景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五)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是不重视音乐课程的。学校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从课程表的安排来看就课程看出来,如某学校初中一年纪10个班,一天7节课,第七节一般都是班会或学生自习,只有一个班的音乐课是排在第三节,只有一个班的音乐课是排在第五节,其他的班级的音乐课都排在了每天的第四节或第六节,况且以排在星期四或星期五居多,由此可见,音乐课的位置是很不受重视。其他学科教师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可以随意的与音乐课调换,甚至还经常把音乐课冲掉或改作学生自习课。

(六)学生家长漠视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家长对于音乐新课程不但不支持,而且还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当前,还有许多学生家长认为,音乐学习再好,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不行也没有用,所以在这些家长眼里是没有音乐课程的学习的,他们认为只有所谓的主课学习,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上的。因此,音乐新课程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支持。

二、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探讨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在今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戏称当今世界已经是个“地球村”了,无独有偶,教育领域也逐步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学校的校园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网络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着各种音乐资源信息,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注音乐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②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的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发展,所以音乐课程评价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开不生活的。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音乐教师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音乐课堂也是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堂离不开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人们常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美育不好也不是优秀品。”。也要让家长认识到:音乐新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其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需要让家长明白,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引下,学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音乐智力是其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只是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非智力因素同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音乐课程在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家长需要重视音乐新课程的价值,而不是采取一种忽视和漠视的态度。

(五)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篇9

一、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常常认为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属于智育,而政治等学科属于德育,音乐、美术属于美育,体育课属于体育,劳动课属于劳动教育。这样分科,虽然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但却割裂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限制了学生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育”并不是互不相关的教育内容,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作为“五育”之一的美术教育来说,只有与其他几种要素相互联系,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中学美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外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雕塑、素描、色彩、设计等,这其中,既有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内容,也有与自然学科相联系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课堂,不就美术而讲美术,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二、超越教材融会贯通实现优化教学

对于如何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新美术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做出方向性的指导,并且在中学美术教材中设置了“综合与探究”部分,安排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但具体教学效果如何关键还在教师,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基础内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则要认真研究怎样利用、处理教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其他内容,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敦煌莫高窟》一课。我们在引领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讲解它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的同时,可以扩展到佛教故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讲到“飞天”壁画原本色彩绚丽,但现在画中的人物已变成黑色,可以让学们来探讨一下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黑色物质是硫和铅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有颜料中含+2价铅元素的化合物与空气中微量的硫化氢(H2S)缓慢作用形成的。这样就把化学知识深入进了美术课堂。也可以为学生介绍舞蹈《千手观音》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进而介绍一下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将其他知识元素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拓展性引导,不但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地理解美术作品,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在色彩课及其他绘画课上,我们可以根据绘画和音乐本身都讲求节奏与律感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依据不同的绘画内容,不同的作品去播放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去绘画,实现音美、视听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在讲解绘画同时为学生介绍相联系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充分的去体验、学习艺术创作。比如康定斯基的《构图5号》,这幅作品在总旋律中有着丰富的层次变化,忽明忽暗的暖色调被一根粗壮的黑色曲线统一着,构成了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产生了交响乐式的视觉图画。我们在为学生讲解时就可以配上一曲交响乐,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样让学生对这幅作品乃至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再如,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这其中蕴含的就是美术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一样都是表现美、创造美,让我们体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就完全可以将诗歌等语文学科内容与一些美术作品相结合,依画诵诗,用诗讲画。比如,讲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一课,我们将其与曹植的《洛神赋》结合起来,让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学习诗歌,让学生真正的寓情于景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的同时,欣赏绘画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在欣赏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描述所看到的作品,或者让学生课前去查阅资料,课上为同学们介绍作品或作家以及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词造句的语言文字水平,将美术课与语文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又如,在14、15册的欣赏课中都有关于凡・高的作品,我们在讲授分析凡・高作品和介绍作家的同时,更应为学生讲解凡・高在历经挫折、失败、困境时为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特别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和信仰,从而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美术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这一单元在美术知识学习中涉及了信息技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要将美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好要求美术教师要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实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针对新的课程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勇于付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要注意积累广博的知识,精通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要求社会、学校、家长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要求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美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为之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兴趣得到培养,视野得到开拓,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中职生除了具备较精湛的技能本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此,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如何开展德育课程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职生的思想特点

“当教师难,当好中职教师更难”,某些中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当前中职生具有的思想特点说起。

(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有厌学心理。

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属于普通高中不录的学生,被“淘汰”下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基础知识不牢固,继续学习兴趣不浓厚,自认为前途渺茫,没有出路,对学习消极怠慢,厌学心理严重。

(二)社会关爱缺失,自卑心理严重,意志力不强。

在高中教育阶段,社会存在“普高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考入普通高中,才是优秀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被判为“坏”学生,就是“末等公民”。因此,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使中职学生患得患失,自我认为低人一等,丧失本来的信心与勇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

(三)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环境影响,逆反心强烈。

中职生身体发育较快,日趋成熟,但心理却处于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呵护,自我感觉是“大人”,把师长的耐心教诲当成幼稚的标志,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充斥大脑,长辈教诲不要去做的,偏偏要试试,以至于产生“你不让我做我就是要去做,你不让我知道我却更向往”的心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抓好德育教育

(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中职德育教育面临以下困境:一谈到德育课,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兴趣”、“没用处”,所以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培养他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重要课题。

首先,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教师的教无非要求学生主动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学生怎样思考?连思考余地都没有,学习主动性从何而来?如果在教学的开头、结尾或中间穿插一些典型案例,给学生以新鲜感,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强烈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先讲述某学生违法乱纪的具体事例,从一般违纪到严重违纪,再到触犯法律,一步一步地,最终因盗窃而触犯法律。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懂得“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的道理。

其次,激励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是走向成功的原始动力,推动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获得成功,让学生树立自信是关键。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及时辅以“你真棒”、“你真行”等简短又真诚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希望、信心、成功的喜悦。

最后,钻研教材内容,使学生乐意接受德育课。中职校德育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等,教材的编排基本采用学科体系模式,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理解困难的,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内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以降低教材的难度,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二)抓好中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抓好学生养成教育。

一是独立生活的养成。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十会十不”的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十会十不”,即会打扮不新异;会走路不跑步;会吃饭不浪费;会说话不粗鲁;会清扫不乱扔;会交往不庸俗;会锻炼不偷懒;会爱护不损坏;会听课不顶撞;会坦诚不说谎。

二是文明礼仪的养成。文明礼仪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养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对中职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三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一要一心向学,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学习身边人、身边事;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三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方法;四要开拓思维、大胆创新。

四是安全意识的养成。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是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让中职生分辨是非,中职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在校期间很容易上当受骗。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环境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

家庭方面:首先,家长不仅要重视中职生的专业素质,还要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家庭德育中要注重中职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再次,对其进行爱心教育、文明教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学校方面:学校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措施有:一是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必须尊重、关怀、理解、信任学生;二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班主任和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社会方面:首先,社会应重视中职生,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有关部门设立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最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资助体系,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正常学习提供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学习,努力奋斗。

篇11

总结勤业中学的发展,我们深感唤醒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唤醒来自学校文化建设。该校由原来的九中改名为勤业中学后,把建设“勤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倡敬业、勤业,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我还特别注意到孙国平校长来勤业中学后提出了“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的办学口号。“仰起头走路”,不仅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是觉醒的表现,是向前看,是追求理想的表现。这种办学口号旨在唤醒师生的进取心,唤醒师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精神;而全校师生一旦被唤醒,就会集聚和勃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唤醒还来自学校管理的改革。管理,总的来说,有两种功能:形成秩序和推进变革。勤业中学很重视后者,尤其是重视管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学校提出“优秀就是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学校曾经开展两轮的责任意识大讨论,从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从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建立激励性制度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管理取向,体现了学校对唤醒师生内在动力的重视。

二是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勤业中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下,坚持教育科研,坚持改革探索。这种探索,抓住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核,始终把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这种探索是基于实践、基于发展需求的探索,他们提出“不在云端跳舞,而要贴着地面前行”,这种贴着地面前行的探索,充分反映了他们求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

“展评学习法”,是勤业中学通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样式。这种教学,力求教会学生学习,力求把“教”与“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力求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转变教学方式,切实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展评中的“展”,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相互表达和分享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机会。展评的意义不仅在“展”,还在“评”。“评”是参与,是互动,是教学民主,是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主动建构和社会协商性学习;“评”是思考,是思维碰撞,也是相互聆听。展评学习,力求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沟通起来,试图集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为一体,充分体现现代学习理论要求,遵循学习规律。当然,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仍然处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这种探索的过程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课程建设,是勤业中学的又一亮点。他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互协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活情趣三大模块,共30多门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采用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管理制度来形成课程有效运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丰沃土壤。

说到该校的课程建设,不得不提他们一个独特的课程形态——“酬勤园”。“酬勤园”原先只是校园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既没有被废弃,也没有被雕饰成一般意义上的景点,而是被当作课程来开发。可贵的是,这种开发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而是动态的,意义不断生成的开发;不是仅仅作为劳动教育园地的开发,而是教育意义不断丰富,教育价值不断提升的开发。这种开发体现了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一个极好的创意。

唤醒是动力的勃发,力量的源泉;探索是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培育。归因勤业中学的成功因素,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这就是“坚守”。

三是坚守。谈到发展,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和创新。诚然,发展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创新;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发展需要坚守。

这种坚守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坚守教育本真,学校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些年来,勤业中学面对困境,没有急功近利,没有过于关注考试和升学,而是始终坚守素质教育,坚守规范办学。从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建设,从学校对德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视,从学生参加跳绳全国性比赛拿到大奖等现象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教育价值观的坚守。

其次,这种坚守表现在对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视。现在,许多学校热衷于打造亮点,打造特色,热衷于一举成名,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夯实教育发展的根基。勤业中学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建设学校发展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从成立“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乃至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到搭建PDS教学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无不体现学校对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视,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充足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