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转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5 09:1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经济转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低碳经济转型

篇1

编制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皖政〔2010〕5号颁布实施。方案明确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5年全省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5年安徽省新能源产业主营收入超千亿元。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安徽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二)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启动低碳试点工作

推荐、指导一批企业参与了二氧化碳减排国际合作。截至目前,海螺水泥、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共6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审批,21个项目经联合国有关机构注册,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24万吨。同时,支持马鞍山市、淮北市等地方和大型企业、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申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低碳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获得进展。其中,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鞍山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也纳入了国家批准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已起步。

尽管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发展较为缓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资源、技术等制约,较长时期难以成为主力能源。二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比重大,并且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低碳产业发展滞后,低碳技术不足。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安徽省光伏产业、新能源、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低碳技术人才。

二、安徽经济加快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完成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702.0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3196.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32%。其中: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煤品燃料、石油燃料、一次电力、天然气的构成比例为87.5:10:1:1.5;全省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03%、77.92%、9.52%和10.53%,工业用能占76.59%;全省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504.3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4%。以上数据反映,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能源需求强劲,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高碳”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安徽只有尽早发展低碳产业结构,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才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碳目标。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能源产业和基础工业比重大,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以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重化工”特征,家电、汽车等重点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代表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推动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牵动作用。

(三)建设“生态安徽”和“美好安徽”的主要手段

安徽省是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省并被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第七个生态建设试点省,也是我国中西部第一个试点省。安徽省第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美好安徽”新概念。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公众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乡生态文明的水平,有利于推动生态安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扎实推进安徽省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发展低碳,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级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是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三是选择有条件的重点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

(二)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要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进一步扩张。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三是着力打造合芜蚌滁低碳创新企业群。发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集聚优势,打造一批优势低碳创新企业群。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领域形成技术集聚态势,壮大全省低碳创新主体。

(四)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经营、扩大封山育林、科学改造低质低效林,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和病虫害损失。提高森林碳汇的计量、检测评估技术,加强指标管理。同时。要大力推广高效投入产出、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农耕方式。鼓励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等。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

[2]庄贵阳.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09)

篇2

一、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一)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镇江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近年来,镇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0亿元,人均gdp7146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为新一轮现代化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然禀赋丰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条件著称,长江岸线达270公里,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市域范围内丘陵特色明显(仅城区就有26座山体),水库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湿地总面积约4.2万公顷。镇江自然禀赋丰富,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碳汇生态基础。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5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34%。全市能源消费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1.12%;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78.48%,自2008年起低于80%;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占比升至20.4%。二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全市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010年的92%,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0.1%上升到2010年的3.2%。三是新能源应用力度加大。镇江新区法院180千瓦光伏发电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也是江苏首家党政办公楼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镇江新区3.5兆瓦地面薄膜太阳能电站是江苏省首个并网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站,年均发电量409万千瓦时。全市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900万平方米。全市共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3处,总池容量4.1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100万吨,年产沼气615万立方米。江苏华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配备2台15mw汽轮机组,年消耗秸秆20万吨。镇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备2台12mw汽轮机组,日处理垃圾1000吨。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居国内先进地位。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779吨标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镇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镇江低碳发展的氛围浓厚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碳排放,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和谐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成立由市长朱晓明同志为第一组长的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意见》(镇政发[2012]80号)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3]12号)。

(二)推进机制逐步健全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将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指标和任务纳入市级机关党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及时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考核,以抓考核来推进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年底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评优评先的依据。细化分解低碳九大行动102项目标任务,实行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管理,建立月度督查和季度调度等工作制度,传递压力与责任,努

力做到时间与任务进度同步,确保低碳工作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三)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开展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景区、机关、学校、小区、村庄等碳排放及碳汇建设7大领域选择165家单位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低碳产业、低碳生产模式、碳汇建设、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设等7大领域选择25个典型项目作为低碳示范项目重点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与项目资金争取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各行各业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低碳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镇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决策思维,以低碳理念促转型

用低碳理念进行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

(二)大力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转型

篇3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71-01

1 浙江的产业发展和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

1.1 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等因素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于浙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统计,2004年浙江GDP为112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出为816亿元,占总产出的7.3 %;第二产业的产出为6045亿元,占总产出的53.7%;第三产业的产出为4382亿元,占总产出的比重为39%。总的来说,当前浙江经济正从初级发展阶段向现展阶段转变,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面对2009年年末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展望2010年浙江经济的发展,笔者深深感到当今的浙江发展处在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的交叉点。调整经济结构,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政策调整得分趋向。

1.2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浙江省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资源十分匮乏,95%以上的能源消耗需要从外省引进。2008年共从外省调入煤10874万吨,进口煤2087万吨,进口和调入原油2297万吨,调入天然气17.7亿立方米。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全省能源消耗随之增长,能源供需缺口扩大,浙江经济发展的压力也日渐突出。

1.3 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

近年来全省能源品种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其中,煤炭占61.5%。而电力和天然气占9.1%,只占能源消耗初始结构中的很小比例。虽然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电力、热力、天然气等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但是煤炭仍然是浙江省发展经济的主要消耗资源。煤炭的大量运用加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得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必须提高清洁、优质能源在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对于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建议

2.1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加快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具有广大前景的新型产业。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主,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特点导致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限制。此外,浙江省的农业发展出现之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率,推行农业的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浙江省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发展低碳工业、服务业和农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研究制订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低碳发展规划。坚持以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逐步改变浙江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发展循环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确保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处在全国前列。

2.2 加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力度

浙江省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是中国创业、创新的最活跃的省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使得生产要素结构和政策机制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快创新的战略转移。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研发节能清洁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农业的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低碳发展中,首先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新兴的低碳经济,其次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研发,提高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再次我们个人也应该树立节能减排的环境意识,为发展低碳,保护城市环境贡献个人力量。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成熟性的共性技术。

篇4

2.节约能源,保障能源安全。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06~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增长45%,达到170.1亿吨石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6%。预计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将为80%,且煤炭需求是各能源品种中增长最快的。未来2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需求量巨大,依赖性十分强。而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我国储存量十分有限。因此,我国有必要向低碳经济转型,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新能源,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3.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特别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其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甚至会带来不可恢复的或毁灭性的灾难。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从1906年到2005年的百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的最高记录,而刚刚过去的10年则成为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温度的上升导致了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与此同时,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据统计,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造成了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多趋强。在此背景下,中国有必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低碳道路,以减少碳排放来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持续增长需求增加高碳排放压力。当前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减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需求凸显。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保持在1:5:4的状态,第二产业制造业所占比重非常大,且有增长趋势。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以后长期时间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呈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而重化工业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需求量十分大,必然导致未来能源的持续增长消费。据统计,2000年~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9.1%,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结构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9.7%,天燃气、水电、核电各占3.3%、5.9%、0.8%,其中煤炭与石油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90.1%。可见,我国能源消费是以煤与石油等高碳排放的化石燃料为主,碳排放量必然巨大。如何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实现我国低碳经济转型,这是我国面对的一大挑战。

2.我国国际贸易定位低端,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加重。历年来,在国际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负责研发、设计、品牌建立、市场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部分,我国却承担着国际贸易产品的制造加工,利用廉价劳动力、廉价自然资源发展制造加工业,赚取低额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碳经济。此外,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后,世界大多国家都明确表态了自己节能减排、实行低碳的任务,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碳排发。而西方国家实行低碳之路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快高碳排放的制造业转移趋势,将高碳低利润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而减少自身国家碳排放,降低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国际制造业转移趋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道路的障碍。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1、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正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追求质量效益型的新阶段。

房地产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2009年为例,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为4.3万亿,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总额(19.4万亿)的22.2%,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五分之一的是来自于对房地产的投资,并由此牵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材料、家居装饰装潢、五金建材、电器设备以及政府管理和围绕房地产产业服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

2、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2009年末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中国政府会前就宣布了“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宏伟目标。会上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总书记和总理都先后提出过低碳经济的经济方略。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低碳经济”成为国内热门话题,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各种与低碳有关的名词层出不穷,低碳房地产也因此应运而生。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的碳排放量中房地产竟占排放总量的50%。发展低碳房地产对低碳经济可谓影响重大。房地产低碳成为各方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建设低碳建筑、低碳住宅,甚至整个低碳房地产行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二、低碳房地产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低碳房地产是指在房地产的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计、建造、物业管理、拆除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阶段,在保证房地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功能、质量、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谋求房地产产品的“生态溢价”。

2009年11月搜房网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明日之家”系列访谈中首次提出“低碳住宅”概念之后,“低碳”与“房地产”正式结合,“低碳”概念被业内高度关注,如今“低碳住宅”已然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

2010年2月1日,搜房网携手全国104个城市分站,联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房地产低碳公益基金筹委会、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以及多家公益组织,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出“中国房地产低碳行”大型公益活动倡议,低碳房地产引起业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则在一份内部报告中指出: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将成为未来10年行业最主要的热点及趋势。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房地产仍将面临很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企业开发低碳建筑动力不足。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的认识上尚存在一定概念滞后,通常开发商会觉得低碳建筑成本较高,在当前价格弹性较大的房地产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实际上,低碳住宅的总成本相较于普通住宅还要更低,开发低碳住宅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诸如水电费、物业费之类的生活成本,因此其比普通住宅的使用费要低很多,从远期看,购买者其实真正节约了住房成本。

2、国家的相关规范与量化标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整个房地产界缺乏权威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认定标准是目前低碳房地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导致开发商缺乏指导,购房者缺乏参考,低碳地产长期停留在概念上,难以评估。

3、消费者对低碳成本的认可度不够。消费者对低碳概念认识不足,使低碳建筑未成为当今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建筑的推广进度。从市场分析,当前我国消费者住房刚性需求强烈,低价房成为首选,其次是地段、环境、功能,而低碳、节能、环保往往排在最末位,甚至被忽略。而低碳房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故其成本的增加必定会通过提高房屋初始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将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4、现有节能设计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当前我国低碳住宅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空调、节能墙体、节能门窗等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上,而建筑设计节能的设计水平和相关技术还相对落后。如园区绿化率每增加10%,气温可降低2.5%左右,如何通过科学设置绿化率减少热岛效应;房屋布局及内在结构在设计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风和太阳光问题等。

三、低碳房地产的定位选择

低碳房地产即低碳住宅要求在能源、水环境、声音、光源、热能、绿化、绿色建材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低碳要求,具体说主要表现在:

――能源系统:对住宅护围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节能达50%以上,鼓励采用新能源。

――水环境系统:室外设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供水设施亦是节水接能型;推广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可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接饮用水系统。

――声环境系统:室外声环境设计应使日间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

――光环境系统: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居室保证日照时间。

――热环境系统:住宅围护结构有一定的热供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以保证冬季供暖室内温度达到20--24摄氏度,夏季空调室内适宜温度22―27摄氏度;供暖、空调采用清洁能源。

――绿化系统:区内绿化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

――绿色建材系统:3R材料(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使用量比例达到30%;拆除时材料总回收率达到40%;应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无放射性、无挥发性,有益健康的材料:应采用已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房地产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突出其项目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优势,将是战胜对手,赢得消费者的最有利的武器,因此低碳房地产的定位的基本战略选择应该是环保、健康、节能。

(1)环保定位:也就是房地产在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建材的循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各方面出类拔萃;

(2)健康定位:即建筑、室内装饰、区内环境、小区周边环境都实现了对业主健康的最佳呵护;

(3)节能定位: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的优化使电能耗量减少,从而实现节能。

四、我国低碳房地产的投资选择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另外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基于这些不利因素的认识,我国在房地产的低碳化进程的投资选择主要集中在:

1、低碳房地产建筑过程。房地产是以建筑为基础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是决定低碳与否的第一个环节。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低碳建筑又包括了:

(1)墙体节能技术。墙体是一个建筑物最重要的结构,墙体材料的类型和结构将直接影响屋内空间的环境。使用节能的技术,可以使墙体调节屋内环境,改善空气温度和新鲜度,减少因使用空调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使用节能墙体技术也是低碳房地产的必然要求。

(2)门窗节能。传统的木材门窗和实心玻璃,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在减少二氧化碳方面没有丝毫的作用。当前,最先进的门窗节能材料却能够在节省原料的条件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环境。如: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以及智能玻璃。

(3)屋顶节能。屋顶的设计与材料的使用与碳的排放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利用好屋顶,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屋顶接受了整个建筑物的大部分阳光,同时,屋顶也隔绝了屋内与外界空气的流通。如何利用好太阳光和如何增加室内的空气流通,都是对新型的屋顶技术的挑战。

(4)采暖、制冷和照明节能。如今普遍的采暖、制冷和照明设施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以至于人们对这种耗能方式越来越感到恐惧。如果把目前的这种耗能方式加以改变,那么,将会节省能源,大大缩减碳的排放量。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等先进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5)新能源技术的采用。传统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它的污染特性,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逼迫着人们尽快的过度能源的使用类型。尽管还没有得到普遍,但已经寻得的新能源正渐渐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墙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形式将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2、低碳化房地产设计。低碳化房地产设计是低碳房地产投资必须关注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设计将会达到节约材料、循环利用、环境美化以及邻里和谐等功能。低碳设计主要包括户型类型、楼盘间距、管道系统、社区绿化和低碳设施等五个方面。

(1)低碳住宅户型类型。在我国人均拥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多采用中小户型的设计既能体现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在房间的设计上采用大开间小进深,既能保证良好的通风,也能得到更好的采光条件,将大大降低空调、电扇、电灯等电器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低碳房地产楼盘间距。拓宽楼盘间距,尽量保证每一户的充足采光,降低电灯的使用率,达到节能节电的效果;超宽的楼盘间距设计将会使通风更加流畅,空气轮换更快,减少空调电扇的使用,也能达到更新生活环境的效果。

(3)低碳房地产管道系统。由于自来水的生产、废水的处理都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循环利用型的管道系统设计将会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4)社区绿化。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来进行美化,如:美人蕉、法国梧桐等。施以错落有致的设计和安排,使环保与美化效果同时达到最佳。

住宅作为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场所更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从健康环保的角度来选择建筑地址、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将低碳理念植入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全流程中,使低碳房地产成为追求生活质量的理想投资选择。

参考文献

[1]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2]刘宝亮.7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导报,2010-10-21.

[3]李智强,吴诗.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研究,2010,3.

篇6

一、引言

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倍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浙江制造企业走出传统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的导航。尽管国家及各级政府都积极出台各种绿色环保政策与能源对策,努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浙江制造企业对于开展低碳行动的积极性并不高,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低碳转型,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制造企业自身缺乏动力是行不通的,最后只会空喊口号,企业所作所为也只是虚有其表地应付,或者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当下浙江制造企业对于低碳转型的真实想法、动力情况及主要问题等,通过调研可以一探究竟。

二、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

为了解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的现实情况,本文选取了2012年6~8月浙江省四个市的部分制造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湖州、杭州、宁波、嘉兴。

(一)样本情况及调查方法

四个市汇聚的各个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民营企业居多,此次选择四个市的龙头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每个市选取3家,共12家企业。调研采取问卷及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协助下,合计发放600份问卷,要求各企业负责人、部门主管,生产技术人员及部分员工填写,访谈则选取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1~2名开展。本研究得到大部分企业人员的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479份。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从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情况及访谈结果来看,承认该企业有污染或能耗问题的接近90%,认为污染程度属于中等,能耗级别属于较高。仅有不到5%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没有一个制造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里涵盖企业低碳能力,极大多数都只关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创新及发展潜力。

对样本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制造企业对与控制污染及能耗的关注主要动力来源于“获取竞争优势及经济利益”、“企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为“应对监管机构”,“维护企业声誉”方面的影响不大。

从图2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资金投入过大、技术研发能力受限及缺乏低碳方面的专家指导是制造企业主要担心的问题。此外,即使有能力研发,有专家莅临指导,企业仍然担心研发成本和专家报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政策法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企业的低碳转型,一方面,企业低碳转型得到政府的补贴扶持较少;另一方面,没有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转型。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时遇到绿色、环保及低碳标准限制的情况较少,而出口销售遇阻的情势也不严峻,如虽然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但是国内制造业出口受此税收影响的程度不大,导致企业一方面缺乏转型动力,另一方面即便想转型也得不到相关支持。浙江制造企业对宣传力度不足问题的担忧相对较少。

在21个影响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意愿的因素中,89.3%的企业员工认为:其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年龄、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对企业低碳转型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其二,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入行时间及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大,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R&D投入能力、引进低碳技术的途径和成本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影响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内因。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低碳转型最重要的动力来源。近年来,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断用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工业,我国制造企业则受此影响极为严重,这种绿色环保贸易体系使得低碳企业具有了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高收益,而非低碳企业贸易受阻,经济利益削减。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制造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日益增多。此外,企业的销售规模、营销手段、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低碳转型意愿的影响相对比较重要。企业经营者及员工作为社会公众的一份子,与其他人一样对节能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作为企业的主体,这种环保意识与行动与其说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不如说是商场上的竞争战略。外因方面,首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对产品类型的需求因素的影响很重要。满足消费市场是企业改革的最初动力,也是制造企业一直以来的经营宗旨,以市场导向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唯一的生存法则。其次,政府对低碳企业的政策奖励、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政府强制性政策安排、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形势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也比较重要。应特别发挥政府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监管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行政和法律手段及宣传手段来干预企业低碳经营战略,使产业宏观形势上趋于走低碳转型之路。

三、调研结论

此次调研以浙江省四个市为研究对象,四个市中又以12家企业为主要研究样本,虽然样本范围较小,不具备普遍性,不能代替整个浙江省的全部制造企业,但是同样可以从中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发现。首先,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关注低碳转型所能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从消费市场上察觉到节能环保的宏观环境变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增强,从而影响企业低碳转型的决策。政府对企业低碳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在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企业对节能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选择走低碳之路。目前,尽管政府采取的直接的、强制性的政策安排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政府奖励、补贴的经济手段,制造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与决心却越来越强。制造企业的这种变化除了归因于上述因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再加上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制造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回报,实现企业远期发展目标。另外,此次调查还发现了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资金投入过大、技术研发能力受限、成本增加及缺乏低碳方面的专家指导。这也是近年来浙江省制造企业低碳转型受阻、转型难的瓶颈所在,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四、浙江省制造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与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局势接轨,就当前环境保护税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问题,对税收制度进行整改,完善税收体制,以达到鼓励企业节约利用能源及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短缺、采购、土地申请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应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与帮助。最后,政府应调整考核方式,不应以GDP高低来判定业绩的高低,在考核中应强化如环境保护等指标,可以采取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及公众满意度等复合性指标,使用绿色GDP考核制度。

(二)行业方面

浙江省制造业要全面升级,从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制造业升级转型。依靠高新科技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性能,创造自主品牌,从而实现制造业结构层次的整体提高,创建低碳高新技术行业聚焦的区域经济体制。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由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产业升级到自主研发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高新科技创新体系。

(三)企业方面

浙江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高碳”走向“低碳”,从而化危为机,一举将企业发展壮大。新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是制造企业的血脉,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制造企业的竞争地位,只有拥有高精尖端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名列行业的前茅。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竞争愈演愈烈,制造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品的研发力度,依赖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强化低碳营销创新

金融危机后,浙江制造企业出口急剧下降,行业呈现衰退迹象,产品需求大大降低,这对企业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产品低碳创新的同时,营销低碳创新也是关键。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应在低碳营销管理与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电子营销、激励营销、文化营销、双赢营销、服务营销及借势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加强宣传和推广企业的正面形象,营造低碳创新产品的市场和需求,不断扩大低碳消费人群,打响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销售额,改善盈利能力。

3. 加强低碳管理创新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要广泛吸取教训,优化企业管理体制,建立以人为本、低碳高效的弹性管理制度,引进国内外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精简管理队伍,节省管理开支,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结合中西方管理模式的优点,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4. 扩大规模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重新调整企业的价值链,致力于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速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产业的规模扩张,加快发展。减少企业在其非核心产品上的投入与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减少资源浪费。用优质资产替代不良资产,用低碳经济代替高碳经济,充分利用危机后的良好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应,向绿色、创造型企业转型。

5.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应搜罗国内外高科技人才,以较好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增强制造企业的研发实力,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针对新老员工,应组织开展员工培训,让员工掌握最新的技术,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营销、研发、售后服务及资本运作等人才,完善员工激励制度,为企业低碳转型打好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宫广东,周健.我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1(08).

[2]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 资源科学,2010(02).

[3]王晓霞.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

[4]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J].社科纵横,2010(09).

篇7

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倍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浙江制造企业走出传统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的导航。尽管国家及各级政府都积极出台各种绿色环保政策与能源对策,努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浙江制造企业对于开展低碳行动的积极性并不高,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低碳转型,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制造企业自身缺乏动力是行不通的,最后只会空喊口号,企业所作所为也只是虚有其表地应付,或者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当下浙江制造企业对于低碳转型的真实想法、动力情况及主要问题等,通过调研可以一探究竟。

二、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

为了解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的现实情况,本文选取了2012年6~8月浙江省四个市的部分制造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湖州、杭州、宁波、嘉兴。

(一)样本情况及调查方法

四个市汇聚的各个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民营企业居多,此次选择四个市的龙头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每个市选取3家,共12家企业。调研采取问卷及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协助下,合计发放600份问卷,要求各企业负责人、部门主管,生产技术人员及部分员工填写,访谈则选取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1~2名开展。本研究得到大部分企业人员的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479份。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从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情况及访谈结果来看,承认该企业有污染或能耗问题的接近90%,认为污染程度属于中等,能耗级别属于较高。仅有不到5%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没有一个制造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里涵盖企业低碳能力,极大多数都只关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创新及发展潜力。

对样本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制造企业对与控制污染及能耗的关注主要动力来源于“获取竞争优势及经济利益”、“企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为“应对监管机构”,“维护企业声誉”方面的影响不大。

从图2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资金投入过大、技术研发能力受限及缺乏低碳方面的专家指导是制造企业主要担心的问题。此外,即使有能力研发,有专家莅临指导,企业仍然担心研发成本和专家报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政策法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企业的低碳转型,一方面,企业低碳转型得到政府的补贴扶持较少;另一方面,没有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转型。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时遇到绿色、环保及低碳标准限制的情况较少,而出口销售遇阻的情势也不严峻,如虽然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但是国内制造业出口受此税收影响的程度不大,导致企业一方面缺乏转型动力,另一方面即便想转型也得不到相关支持。浙江制造企业对宣传力度不足问题的担忧相对较少。

在21个影响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意愿的因素中,89.3%的企业员工认为:其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年龄、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对企业低碳转型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其二,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入行时间及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大,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R&D投入能力、引进低碳技术的途径和成本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影响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内因。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低碳转型最重要的动力来源。近年来,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断用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工业,我国制造企业则受此影响极为严重,这种绿色环保贸易体系使得低碳企业具有了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高收益,而非低碳企业贸易受阻,经济利益削减。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制造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日益增多。此外,企业的销售规模、营销手段、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低碳转型意愿的影响相对比较重要。企业经营者及员工作为社会公众的一份子,与其他人一样对节能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作为企业的主体,这种环保意识与行动与其说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不如说是商场上的竞争战略。外因方面,首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对产品类型的需求因素的影响很重要。满足消费市场是企业改革的最初动力,也是制造企业一直以来的经营宗旨,以市场导向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唯一的生存法则。其次,政府对低碳企业的政策奖励、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政府强制性政策安排、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形势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也比较重要。应特别发挥政府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监管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行政和法律手段及宣传手段来干预企业低碳经营战略,使产业宏观形势上趋于走低碳转型之路。

三、调研结论

此次调研以浙江省四个市为研究对象,四个市中又以12家企业为主要研究样本,虽然样本范围较小,不具备普遍性,不能代替整个浙江省的全部制造企业,但是同样可以从中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发现。首先,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关注低碳转型所能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从消费市场上察觉到节能环保的宏观环境变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增强,从而影响企业低碳转型的决策。政府对企业低碳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在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企业对节能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选择走低碳之路。目前,尽管政府采取的直接的、强制性的政策安排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政府奖励、补贴的经济手段,制造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与决心却越来越强。制造企业的这种变化除了归因于上述因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再加上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制造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回报,实现企业远期发展目标。另外,此次调查还发现了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资金投入过大、技术研发能力受限、成本增加及缺乏低碳方面的专家指导。这也是近年来浙江省制造企业低碳转型受阻、转型难的瓶颈所在,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四、浙江省制造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与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局势接轨,就当前环境保护税及提 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问题,对税收制度进行整改,完善税收体制,以达到鼓励企业节约利用能源及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短缺、采购、土地申请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应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与帮助。最后,政府应调整考核方式,不应以GDP高低来判定业绩的高低,在考核中应强化如环境保护等指标,可以采取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及公众满意度等复合性指标,使用绿色GDP考核制度。

(二)行业方面

浙江省制造业要全面升级,从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制造业升级转型。依靠高新科技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性能,创造自主品牌,从而实现制造业结构层次的整体提高,创建低碳高新技术行业聚焦的区域经济体制。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由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产业升级到自主研发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高新科技创新体系。

(三)企业方面

浙江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高碳”走向“低碳”,从而化危为机,一举将企业发展壮大。新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是制造企业的血脉,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制造企业的竞争地位,只有拥有高精尖端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名列行业的前茅。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竞争愈演愈烈,制造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品的研发力度,依赖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强化低碳营销创新

金融危机后,浙江制造企业出口急剧下降,行业呈现衰退迹象,产品需求大大降低,这对企业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产品低碳创新的同时,营销低碳创新也是关键。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应在低碳营销管理与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电子营销、激励营销、文化营销、双赢营销、服务营销及借势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加强宣传和推广企业的正面形象,营造低碳创新产品的市场和需求,不断扩大低碳消费人群,打响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销售额,改善盈利能力。

3. 加强低碳管理创新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要广泛吸取教训,优化企业管理体制,建立以人为本、低碳高效的弹性管理制度,引进国内外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精简管理队伍,节省管理开支,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结合中西方管理模式的优点,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4. 扩大规模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重新调整企业的价值链,致力于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速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产业的规模扩张,加快发展。减少企业在其非核心产品上的投入与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减少资源浪费。用优质资产替代不良资产,用低碳经济代替高碳经济,充分利用危机后的良好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应,向绿色、创造型企业转型。

5.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应搜罗国内外高科技人才,以较好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增强制造企业的研发实力,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针对新老员工,应组织开展员工培训,让员工掌握最新的技术,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营销、研发、售后服务及资本运作等人才,完善员工激励制度,为企业低碳转型打好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宫广东,周健.我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北方经贸,2011(08).

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 资源科学,2010(02).

王晓霞.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创新导报,2010(26).

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社科纵横,2010(09).

篇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61-02

低碳体育旅游不同于以往的观光旅游,是为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在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旅游理念。

一、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体育旅游业社会中经济价值的展现

体育旅游是人们运动休闲和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体育旅游不仅需要体育吸引物的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对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游、吃、住、行、娱、购”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旅游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增长社会就业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旅游为充实、丰富旅游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在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行业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这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怎样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如何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作为“低碳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体育旅游”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新生力量。

二、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重要性

(一)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节能减排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凭借,以体育旅游设施为基础,以低碳节能为前提,通过提供低碳体育旅游服务满足低碳体育旅游和消费等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这些以运营渠道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住宿业、大众娱乐业、商品零售业、联系通讯业等行业均与碳消耗紧密相连,排出大量温室气体,有的行业甚至耗能非常大。这些状况与中国“十二五”规划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背景严重背离。

(二)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着重点在“低碳”上,将节能和生态放在体育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前进行详尽的评估和认真的市场调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得达不到“低碳”标准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不允许开发和上市。重节能,重保护,轻开发,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积极培养和培训低碳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重视对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排除障碍,并提供有利条件。

三、发展低碳体育旅游面临的阻碍

(一)人民大众对低碳体育旅游理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低碳生活理念是近几年新提出来的一种生活理念。传统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的最大障碍首先是游客观念的改变,是游客对低碳体育旅游的接受程度。“传统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享受性,而“低碳体育旅游”是锻炼性理念,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认为低碳体育旅游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束缚,感觉太累了,开发商不顾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盲目、急功近利地进行市场开发经营,这明显违背低碳体育旅游的理念,以损害体育旅游的长期效益来获取短期利润。这些情况说明,社会人民大众对低碳体育旅游理念的认识还存在严重不足。

(二)传统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比较困难

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体育旅游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体育旅游的改进和发扬。我们必须构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从单一体育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到整个产业体系联动低碳发展,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并且做好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上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低碳生态化、节能化路径,从而整体推动低碳体育旅游的实现。

四、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提高公民意识,建立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

树立低碳经济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识是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保护低碳体育旅游的生态环境是低碳体育旅游的核心内容,也是低碳体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抛弃和摆脱工业化时代体育旅游盲目粗放式开发方式,要注重低碳经济体系构建,走后工业化时代的体育旅游发展之路,科学开发资源,保持体育旅游原生态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来发展旅游经济。要做好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工作,低碳体育旅游就要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给予低碳体育旅游以政策支持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已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而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阻力。游客低碳理念低、发展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政策缺乏等问题,目前我们应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两个政府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组织起草“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三)科学发展,有效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的技术经济过程。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本身的深层次认识和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中国有丰富旅游资源条件,只有反复论证,精心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将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开发低碳体育旅游首先要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旅游产品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具有科学性,才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资源的含金量,提高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科学的低碳体育旅游的绿色运营模式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转变奢华浪费攀比之风,强化清洁、节约、舒适、方便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文化的品牌性,提倡低碳、环保的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少乘坐或不乘坐碳排放量多的公交车或自驾车出游、多采用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大低碳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和修养,倡导游客低碳体育旅游理念,促使体育旅游者将低碳体育旅游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低碳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五)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低碳、便捷的交通、节能、温馨的住宿、可口的膳食、宾至如归的接待等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安全、完备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用品、特色化的环保旅游纪念品和人性化的体育活动设计,这些共同构成了高质量的低碳体育旅游服务,以满足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为低碳旅游的共性所在,后者则是突出体育旅游特色之处,是打造高品质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其产生归属感,从而提高低碳体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重视低碳体育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整个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竞争和发展归结于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过程中,懂得低碳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却极度缺乏。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鼓励和支持全国的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实施体育旅游学历教育,并支持旅游企业和体育院校、旅游院校优势互补、合作办学、联合培训等。尽快建立一支有技术、懂经营、懂环保的低碳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七)开展低碳体育旅游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赋予旅游产业一种精神底蕴,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地域色彩。将体育项目与景区的历史典故、人文轶事、民俗风情紧密结合,使游客既愉悦了身心,又增长了知识,才能提高对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满意度。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内涵,使低碳体育旅游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相吻合,才能使低碳旅游产品特色更鲜明,并逐渐发展成为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低碳体育旅游既丰富了体育旅游理论体系,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经济价值,并且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体育旅游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去融合发展和努力探索,我们应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优质低碳环保企业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根据实际、实地情况出发制定和建立低碳体育旅游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为实现低碳体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在经济转型期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中国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经历[J].体育学刊,2007,(14):12-15.

篇9

2.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2.1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滨海资源环境面临污染

广东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据新华社广州5月15日电 15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根据全省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及相关资料编制的《2012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正式。《公报》显示,2012年广东省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全省近海海域面积的86.1%,近海以外的海水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但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公报》同时披露,2012年全省海域共发现赤潮16次,累计面积741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五年最多,赤潮多发区仍集中在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湛江港近岸海域。同时,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不容忽视。去年全年,广东省管辖海域相继发生了5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其中3起突发事件对所在海域的海洋资源造成污染,海洋生物资源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2.2湛江市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缺乏动力机制

湛江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忽略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过分看重滨海体育旅游GDP效益,忽视滨海体育旅游的社会人文、低碳经济等效益;在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时,往往纸上谈兵,全面的科学论证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缺乏,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缺乏,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进行粗放式、探索式的经营开发。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原生态的宝贵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人为被破坏和浪费。由于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不够细致科学,导致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低碳滨海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足,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欠缺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可持续健康转型的重要因素。

3.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对策

3.1把低碳环保纳入滨海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的考核指标

在湛江市经营规划滨海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过程中,要注重低碳环保指标的考核,可持续健康地开发海洋资源,制定政策杜绝海洋环境污染。在滨海体育旅游经济中推进节能环保低碳生态工程建设。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努力促进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 的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3.2扶持私营企业从事低碳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开发

首先,争取将私营企业从事低碳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从而得到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战略性资源和政策支持。其次,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低碳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私营滨海体育旅游企业和体育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贷款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低碳滨海体育旅游私营企业应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并在税收方面予以照顾。

3.3探索倡导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经营模式

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应倡导转变传统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强体育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加大低碳生态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倡导游客绿色消费理念,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态消费意识和修养,促使旅游者将低碳生态环保视为一种义务和自觉的行为规范。

3.4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必需整体产业链向低碳经济转型

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滨海体育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服务满足滨海体育旅游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在滨海体育旅游过程中,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因而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每一项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建成,都会带动许多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与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指为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服务等方面的上游产业和辅助产业;也包括与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共享某些服务技术,共享某些运营渠道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住宿业、大众娱乐业、商品零售业、联系通讯业等。以上这些行业均与碳消耗紧密相连,有大量温室气体排出,有的行业甚至高耗能非常大。因此,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需考虑到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本身及其相关联的整体产业链。

3.5打造低碳滨海体育旅游全社会广泛共识理念

从旅游者角度看,要采取宣传、教育、奖励等措施,提高滨海体育旅游者健康文明的低碳环保观念,使旅游者普遍接受低碳滨海体育旅游理念。使“低碳滨海体育旅游观念”与“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享乐”由传统的冲突性变为现代融合性。使滨海体育旅游在很多旅游者眼里,既是一种优越的休闲体验享受,随心所欲的、心安理得的消费和放松,同时又是一种减少污染浪费、要求环保、要求自律、要求低碳的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很多旅游者感觉低碳滨海体育旅游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束缚的错误理念。再有就是要通过政策、法律等文件,促使某些滨海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和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经营者,改变想通过滨海体育旅游产业获得高速的体现“所谓政府政绩”的GDP增长的思想和不顾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盲目片面追求经济高利润等急功近利的市场开发经营思想。使湛江市发展低碳滨海体育旅游的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共识。

3.6培养滨海体育旅游产业链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随着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快速发展,对整个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中懂得低碳经济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整个滨海体育旅游产业链低碳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整合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培养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中低碳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瑜文,广东省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

篇10

一、低碳经济的主要理念和低碳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主要理念

国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全球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生态资源逐渐枯竭,温室效应也愈加严重,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提出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轻地球环境污染,实行节能减排,同时还可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高度保护,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应当积极向低碳经济转型,全面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低碳环境的主要特征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深入研究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快速转型。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性

温室效应是由世界多个国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并非是由某个单个国家所造成的,因此,实行低碳经济就需要世界各个国家一起努力,才能使低碳经济的作用发挥出来。

2.全面性

低碳经济不仅与国家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有关,还与环境资源、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有关,涉及范围较广。

3.策略性

低碳经济可以通过实施各种方案来改革生产行为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低碳经济具有较强的策略性特征。

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运营需求,给予不同的资源,通过完善相应体系,抓好内部控制和各种管理上的控制,将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各个部门、各个机构能够实现相互合作,使得资源不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得到更好地利用,令组合形式达到最优的状态,这是从根本上来实现低碳生产的要求。

每个部门自己也要做好管控,可回收的资源可以再利用,避免随意的铺张浪费,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消耗的大国,节约低碳环保,从每一个单位做起,集合所有人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人节约一点,浪费就会少一点。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压力

(一)来自经济增长方面的压力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低碳”,也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降低碳排放量势必会带来经济方面的压力。根据相关专家学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GDP增长,所以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同时增减关系,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后,势必会放慢中国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经济规模也将从速度方面转移到质量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转型压力。

(二)来自市场结构调整方面的压力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迅速发展,随之上升的还有生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其中工业部门就消耗了国内80%的生态能源,排放了84%的二氧化碳,所以调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要改变工业产业结构,通过改造传统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开发节能型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从满足工业需求方面实现低碳目的,从而解决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转型压力。

(三)来自低碳技术方面的压力

低碳技术是改善温室效应和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驱动因素。如果交通部门和民用部门能够提高节能技术的研发速度,创建新能源节约型的工业技术,就能使经济节能效率提升1.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节能技术、生产效率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非常正确的。从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来看,截止到2020年,中国仍然需要15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而国际碳排放管理组织规定到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控制在400亿吨以内,而中国所获得的最大排放量也就是104亿吨,届时,中国还有47亿吨的二氧化碳没有排放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改善工业生产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从而应对来自技术方面的转型压力。

三、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受到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制约

我国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且储量较大,例如煤矿、铁矿等金属能源,所以,我国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资源不够重视,忽略了资源能源节约的重要性。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粗放型管理为主,发展至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大量的能量资源遭到过度浪费,生态资源储存量也逐渐枯竭,虽然国家政府积极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但是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顺利转型。

(二)低碳节能技术相对落后

制约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首要因素就是低碳节能技术的落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只是利用大量的资源耗费能源来提高生产产量,而对于研发高效率、低能源的节能技术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能源节约技术创新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进一步转型。

(三)中国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

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分布相对不均,传统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工业产业结构占领着整个结构市场,这些产业结构在浪费和消耗能源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低碳经济的应用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想要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就要以经济协调发展为依据对中国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快速转型为低碳经济。

四、促进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快速转型的策略

(一)树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成功转型的首要前提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树立先进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对低碳经济保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为低碳经济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员保障。另外,国家政府要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转型环境,提供系统、有效的法律政策,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还要及时处理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低碳经济转型健康发展。

(二)制定先进的低碳经济转型策略

低碳经济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合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缓解温室效应。因此,中国经济要想成功转型低碳经济,首先要认识到低碳经济的作用,然后积极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贯彻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转型策略。在制定低碳经济转型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调整转型政策,加强与其他低碳经济发展国家的交流协作,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满足中国低碳经济的转型要求,使中国经济快速转型。

(三)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

篇11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同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更早地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