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知识管理的技术

知识管理的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5 09:10: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知识管理的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知识管理的技术

篇1

(一)外部知识来源

1.客户。企业应该从客户手里获取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企业与客户的沟通,通过知识传播和知识收集,可从中得到更多有利信息,作为技术创新的依据和参考,企业还可根据相应信息及时改进技术创新方案。

2.竞争者。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面对诺大市场和众多竞争对手时所拥有的企业内部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和特点,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固定的消费群体和长远的发展优势以及巨大的经济利益。之所以和竞争者争夺有限的市场,是因为产品具有同质的特性,所以为了占有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注意竞争者的相关知识动态,并及时获得竞争者的技术知识。

3.供应商。供应商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所需使用的原材料,还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网络获得市场上众多公司的需求偏好和倾向,所以如果企业可以和供应商之间达成互利共赢,好好沟通,供应商是可以向企业提出很多优良的建议的,两者配合发展,不仅可以及时调节产品相关的生产、宣传、推广等环节的策略,还可以对企业远景和目标的制定提供有利的帮助。

4.其他。除了以上要素外,企业还有许多其他的外部知识获取来源,如科研所、技术中介、高等院校等,这些机构为企业供给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这些机构作为创新知识间接源头的作用比担当科学技术创新直接源头更重要。

(二)知识的获取

1.知识获取方法。知识获取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变化、无止境的更新换代的过程。系统获取的知识,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文档、表格、数据等,最终形成显性知识。

2.知识的衡量。为了提高创新成功概率,需广泛收集信息,并加以整理,挖掘出其中涵盖的知识体系,尽量减少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它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

(三)知识格式化。

知识管理不仅仅重视内外部知识源,更重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筛选、梳理、归纳的知识,利用信息化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将知识分门别类的排序,建立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技术创新能力根本上是进行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依赖于合理优化的技术创新系统和完备的激励机制,以及企业环境和知识的相容性。

(四)知识储备。

对企业拥有的知识来说,不管是来自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它所拥有的有效性和价值并不能从开始就显示出来,而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存在于意识中的隐性知识,要想更好的被利用,被更快的传播分享,就需要将意识中的隐性知识过渡为能具有表现形式的显性知识。知识储备,需要企业投入硬件设施,构建知识库,知识地图等。

二、技术开发阶段———知识管理增强技术创新的实施能力

新的产品是知识价值的最好表现形式,通过技术研究对项目的主打产品构造出一个基本雏形,通过技术研发对技术研究阶段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化具体化,产生新的“知识产品”,并应用在具体产品上的阶段,将技术构想结合到实践中,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知识挖掘与激活。

知识的内部存储,在使用前,须激活,否则知识体系再庞大也都只是没有用处的死知识,不能发挥合理效果。只有借助于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才能激活知识,而且必须拥有被激活知识的相应辅助知识和辅助资源。针对资源包含的显性知识提炼,例如从文献中提取知识源。

(二)知识共享。

学习并掌握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并能加以利用。近年来,知识管理日益蓬勃发展,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技术创新。而获取竞争优势则要通过组织对知识有着很好的汲取和把握,即企业技术人员对知识有阵深刻的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三、经济开发阶段———知识管理增强技术创新的实现能力

(一)知识传播

1.企业之间的知识扩散。知识传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组织之间进行合作,或是购买其他企业产品,即所谓的“共赢”。组织间进行技术创合作,使得技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共赢模式还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的结合。

2.客户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作为企业经济开发重要阶段,以客户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知识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技术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落后被动地位,企业技术创新始终难以实现、市场难以蓬勃发展。然而,我国技术经济的落后状态是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只有改变影响市场需求的不利因素,才能迎来技术创新大繁荣。

(二)知识保护机制

1.法律保护机制。法律保护机制即指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知识,加大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2.非法律手段。非法律手段主要适用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难以模仿的知识资产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日益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若拥有隐性知识,那么创造、转换能力将会为其带来巨大收益。此外,企业不仅要加强知识保护使得其知识资产难以被他人模仿利用,还要加强向竞争对手的学习,这样才能坚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篇2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B

薪酬管理的意义不局限于企业人力成本的控制,更在于人力资本的开发。能够支撑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运营管理,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薪酬管理才真正值得企业追求。实际操作中,薪酬计量通过直接影响薪酬设计最终影响薪酬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追逐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大量高技术企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知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最稀缺的资源。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员工因拥有知识优势在整个薪酬分配中占有更多主导权,其本身强烈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促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企业角度的工资授予,他们更期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参与整个组织的利益分配[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促使薪酬管理需要更多地配合企业战略,协调组织发展,突出其战略导向作用;要落实员工激励,通过薪酬激励协同整个内部管理,产生更多管理效益;并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提高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降低风险和损失。因此,高技术企业的薪酬计量研究需要更多结合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来开展。

一、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薪酬计量的尝试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并指出“未来的典型企业必须以知识为基础”[2]。GUSTAVO ROSSI等[3]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促进知识运作的一种管理职能。Edwards and Mahling[4]定义为“……为了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获取、组织和分享员工知识的一种组织性活动”。Rademacher[5]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组发现、获取、存储、管理、开发、传播和使用知识的综合性活动。虽然各界定的内涵没有完全统一,但对于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一致的,企业把对知识的获取、吸收、积累、转移、创造、产出组成一条知识链,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一条链进行有效的管理[6]。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集合,以技术创新为增长动力的高技术企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代表企业,创新是决定其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的核心能力。能力本身是知识的集合,企业的能力变化实质是企业内部知识变化的过程[7]。创新的基础是知识,企业创新的本质是知识整合、增长和转化的过程,高技术企业的管理实质是一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也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技术企业的薪酬管理要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导向作用,必须充分基于知识管理来开展。知识管理在企业薪酬领域的运用,最显著的标志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益分配,以及人力资本衍生出来的相关概念,包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等,这些区别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被统称为知识资本。

在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是核心和基础,其本质内核是知识元素,其他都是从员工本身所承载的知识元素衍生出来的,是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形成的[8]。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主要依赖于知识资本的获取、积累、增值和价值实现,其实质是知识资本的运营和管理。知识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共识。据美国薪酬协会统计,知识工资方案是目前美国发展最快的人事革新项目之一,从1990年起,《财富》杂志评选出的500强企业中,半数以上(包括通用电气和克莱斯勒)都在部分员工中实行了知识工资制度。国内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研究才刚起步,很多时候知识工资与资历工资、绩效工资一样,作为企业激励工资的补充,仅是静态地评估员工的知识存量部分,忽视了知识的创新和转化,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整个知识管理过程,导致员工更加重视短期化收入,激励性不强[9]。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模型构建

高技术企业通过不断吸收和开发人力资本来维持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员工凭借自身积累的知识技能的存量来开展知识活动,存量的大小决定着其所能开展活动的复杂性和相应的质量水平,进而影响知识转化的效果。知识转化的成效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绩效,进而影响员工预期回报的实现,也会对企业的学习创新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知识共享与创新和新一轮的知识积累。高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积累机制和转化机制共同作用,将知识存量、知识活动、知识产出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条知识增值的链环,而知识创新机制是促使这一链环自主增长,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10],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即以此为对象,构建一个以知识运动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如图所示),主要包括知识存量、知识活动、知识产出、知识创新4个维度。

知识转化机制是高技术企业实现利润的唯一路径,知识活动和知识产出是高技术企业绩效的直接来源。知识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能力创新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可能跌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追赶陷阱”。知识积累机制是企业内在知识持续增值的动力源泉,企业知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创新,通过共享沉淀又转化为新一轮知识积累环节中的知识存量,而知识存量是开展一切知识活动的基础。知识积累既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输入,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输出,因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存量始终处在不断进化和动态演变的过程中。静态意义上的知识积累对企业创新能力仅是一种存量储备价值,只有将静态知识积累动态化,形成高效顺畅的知识流,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功能才能彻底发挥出来,这也是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薪酬计量的核心价值所在。

1.知识存量是高技术企业为履行必要的任务、从事相关的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水平,是进行思考和行动、创造产出的前提,也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其常用衡量指标主要包括:(1)受教育水平,员工为发展智力能力水平所接受的正规学习,主要以学位文凭、资格证书等来衡量。(2)经验或技能,通过长期的工作而增加的熟练程度,相关工作流程和复杂性水平所要求的灵活性、精确性及机警性[11]。(3)知识资源,主要指员工进入企业前所拥有的信息、数据①、专利等,并作为携带资源一起进入企业,为企业所使用。

2.知识活动,企业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拥有知识,而是将拥有的知识通过知识活动转化成价值。知识存量是基础,知识活动是一项产出机制,其在企业价值产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要求其必须当作员工薪酬的一项衡量依据参与计量。主要指标有:(1)计划安排,知识员工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所作的书面的计划安排。由于知识活动本身的无形性,必须通过计划安排来显化。(2)实施进度,保障计划安排正常实施,而对员工实施进度的考核,要区分故意不作为和障碍不作为②。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计量的一项指标。(3)创造创新活动,在知识活动过程中由于员工勇于开拓,积极探索而产生的利于企业增效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活动。

3.知识产出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在经过一系列的知识活动后所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企业永恒不变的追求。在考虑了知识存量和知识活动两个维度的前提下,来研究知识产出维度更显得意义重大。其主要指标包括:(1)投入产出比,通过产出效用和实施投入两者之间比例关系,来衡量知识产出的效率,并以此为员工薪酬计量的子因素。(2)产出期望比,通过知识活动的实际产出和计划安排时的期望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员工知识产出实现的程度。(3)产出成果,是对知识产出成果本身的价值大小、实际可操作情况(包括投入使用成本等)以及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的衡量。

4.知识创新,高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速度可能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12]。知识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必须从战略角度加以引导和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1)继续学习,员工积极寻求进修、培训、访学等机会,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应对其支持和引导。(2)知识显化,由于知识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要鼓励隐性知识有选择地向显性知识转化,方便内部知识共享又对外具有一定的知识垄断。(3)知识交流和增值,鼓励内部员工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促进知识碰撞和创新,将产生的新知识、新创造纳入新一轮的知识积累。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是以知识资本为核心将高技术企业的薪酬管理与知识管理有机结合,通过知识管理的内在机制来协调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以便更符合高技术企业的战略导向。四个维度缺一不可,联结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增值环。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对各维度的权重设置作不同的调整。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薪酬计量指标分解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的具体操作关键在于各项指标权重的设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经营管理和内外环境,结合薪酬激励的目标合理设置权重,可以咨询专家顾问,也可以进行内部协商论证。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③(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进一步示范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高技术企业薪酬计量的权重设计。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知识核心的薪酬计量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三个递阶层次由上而下存在从属关系,如图2所示。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不同企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构建判断矩阵时对指标相关重要性作出适当调整,具体评分时可以按照企业内部共同协商制定的员工薪酬计量计分管理办法来实施,测算出每个员工的总体实际得分,然后相应套入员工薪酬等级,从而使薪酬支付有据可依,激励导向明晰。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在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维度权重的设置,这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所处环境等方面来综合设置;另一个是计分细则,需要由专家和企业内部员工共同协商制定,其对公平性和合理性的体现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避免了职位计量的单通道薪酬提升模式的尴尬,更适合于宽带薪酬的实施,具体操作更灵活;避免了基于胜任力的计量一味强调与岗位的匹配性而忽视能力的多元化提升,使团队合作和工作轮岗更具适应性和操作性;也避免了基于绩效的计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不科学性,在注重结果的同时兼顾过程管理,使薪酬管理在员工心理体验上更公平。

知识资本参与分配是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的利益诉求,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试图从实践上将知识资本提升到与企业物质资本同等重要的地位,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符合知识员工的根本利益,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开发、使用、积累知识资本的积极性;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薪酬计量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细化到薪酬管理之中,使企业薪酬管理融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从企业战略导向强调了知识资本在高技术企业中的地位,通过知识增值将各维度有机联系在一起,以整合理念科学统筹各个环节,兼顾整个效益增值的过程,从而做到各环节良性发展,相互促进,满足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利益诉求。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入和实证分析,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和索取[13]已经成为的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注释:

① 严格来讲,知识和信息、数据并不相同,但获取信息、数据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拥有信息、数据是拥有知识的使然,在此,我们将其视作知识带来的资源。

② 工的不作为根据产生原因可分为故意不作为和障碍不作为。前者是指员工主观的不努力或故意导致的不作为,后者是指受客观条件影响而非人力所能控制导致的不作为,企业对这两种不作为需要区别对待,前者要予以引导或惩戒,后者要予以支持和帮助。

③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④ Saaty建议将重要程度分为9级:9为极端重要,7强烈重要,5明显重要,3稍重要,1一样重要,2、4、6、8为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彼得·F·德鲁克. 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GUSTAVO ROSSI, DANIEL SCHWABE, FERNANDO LYARDET. Designing Hypermedia Applications with Objects and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99,9(6):745-766.

[4] Deborah L. Edwards, Dirk E. Mahling. Towar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n the legal domain[C].GROUP ′97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M SIGGROUP conference on Supporting group work, 1997:158-166.

[5] Paul Rademacher. View-Dependent Geometry[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1999:439–446.

[6] 芮明杰. 新经济·新企业·新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77-85.

[8] 潘庆华,郇金宝.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激励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18-21.

[9] 房国忠,黎彩眉. 知识工资——学习型组织薪酬体系的核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79-81.

[10]林筠,陈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智力资本和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4):177-182.

篇3

当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引进,模仿创新的比例很大,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在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创新失败。作为后发国家,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功率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知识与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因素。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1 理论综述

知识经济虽然在上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但由于受到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数,但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理论也不尽相同。欲从知识管理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已有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奎塔斯认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ant)就是一个管理各类知识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探求现有已获取的知识资源以满足目前以及未来的需要。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知识使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②有效地开发新知识;③鼓励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④使新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扩散;⑤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及开发新知识[1]。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认为隐性知识就是未被符号系统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显性知识就是以一定的符号系统清晰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日本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分为4个阶段(即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见图1[2]。知识在SECI模型中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管理促进组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图1 SECI模型

马霍特拉研究指出,知识管理就是当企业组织面对一种日益快速增长而又非连续性的社会环境变化时,其组织为了提高自身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它的本质就是将个体的发明创造能力与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两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进行知识的获得、整合、创新、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即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用吸收的外部环境知识(显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隐性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就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流动(见图2):①知识学习是企业内部成员通过开放式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并且使新知识应用到企业发展中的过程。②知识吸收就是企业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合理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企业对其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机会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③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④知识整合即是企业对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现有知识以及新的知识进行协调的过程。⑤知识创新是企业通过其自身固有的内部知识与获取的外部知识的整合应用获取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流程或者新的管理模式的过程。⑥知识应用就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将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并使之商业化的过程。

图2 知识管理模型

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其企业组织中的知识通过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将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获得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估量,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可以开发企业现有的知识,促进企业成员与知识的整合,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并提高对企业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等,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加速器。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有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文化机制、共享机制与技术机制,正是这五大机制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框架(见图3)。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学习机制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动力,文化机制、共享机制、技术机制是保障。

图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2.1 知识管理下的学习机制

知识经济的运行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界限的同时,也增加了发展中组织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是企业进行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前必要的“资本积累”, 是企业不断增加内部知识量与吸收企业外部知识的有效手段。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资源的当今社会,不断地学习对于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必要。企业组织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合,知识管理的学习机制就是让企业的每个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的学习机制可以统一企业成员的学习目标,提高成员的学习能力,使整个企业形成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企业氛围。通过学习,企业成员可以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识与技术的积累。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生产知识和吸收知识,才能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改变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

2.2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当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激励就是企业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信息交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以达到成功实现企业创新目标的活动[4]。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成员在心理上都有追求物质与精神利益的欲望,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不断刺激内部成员进行技术创新:①进行奖酬激励,提高成员工资薪酬,设立各类奖金、福利等;②进行竞争激励,建立企业内部公平有序的竞争制度,优胜劣汰,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创新;③进行荣誉激励,对于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荣誉奖励;④建立合理的处罚制度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且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知识管理下的文化机制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创新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绝大部分员工所认可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的总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取得公众认可,有效的文化机制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当然,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机制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作用,但是企业外部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企业才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一种尊重知识、平等交流、相互信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会使知识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可观的成效。

2.4 知识管理下的共享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下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知识创造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源泉,而知识共享则能使新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上得以重复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5]。企业是由员工组成,个人知识就是企业知识的基础,但是企业也要有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个人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互相流动。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平台。知识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新的整合而产生新的知识,可以说,知识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增值的过程,它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得以整合与升华。而为这些知识流动提供平台的就是知识共享机制,它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知识和新方法。

2.5 知识管理下的技术机制

技术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技术机制在支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生产、共享、创新以及在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库与知识地图对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作用重大。知识库可以对企业以及成员的知识进行合理归类,进而有效地进行知识整合,知识地图就是将企业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编辑到地图中,这样作为知识搜索引擎的知识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指引知识使用者又快又准地找到需要的知识。技术机制在为企业增加知识存量与技术积累的同时,也为企业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这样就可以加快知识整合的速度,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构建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精于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的组织,具有知识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结构开放化的特点,组织中员工与管理者由隶属转变为伙伴关系且组织可以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6]。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于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而言,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显得极为关键。构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前提,学习型企业给内部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培养员工自我学习意识,以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资本积累”。

3.2 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石,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软环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强化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企业的向心力与生命力。和谐的企业文化制度会使员工更加轻松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会对员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建立与自身企业知识管理相协调的奋发向上、团队合作、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3.3 完善企业信息网络建设

知识管理思想的进步以及知识管理模式的升级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竞争日趋激烈,谁能超前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就能指引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需要知识的部门与个人,这些要通过信息网络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信息网络设施是知识传递与共享的硬件约束条件,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设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规模性的效益。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

知识与物质的最大区别就是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易于被复制、传播,这就决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构建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起到了支持和保护作用――它保护创新者利益,激励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又为知识交易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 知识经济与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2-133.

[2] Zoltan D. A theor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5):735-808.

[3] 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8):59-73.

[4] 苏新宁. 组织的知识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205-206.

[5] 史富文. 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评析.技术经济,2008,27(8):39-41.

篇4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范畴,而伴着“知识就是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入到经济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中,成为各组织机构借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虽是知识的集散地,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垄断优势已被削弱,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为此,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扩大图书馆的职能范围,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一词是美国著名的恩罔维星国际咨询公司(Entovation)在lO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识经济》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由于其兴起的时间不长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约格西·马修特拉(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而哲学博士卡尔·E·斯维比(Kar1.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另外丹尼尔·E·奥利里(Danie1.E.O’Leafy)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使用。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的过程”。_3总的说来,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变幻不定的外部环境,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和发掘,通过学习和交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和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知识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是指可进行明确编码,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常存在于书刊、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载体上;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难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知识,如个人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个组织的工作制度和作风等。按照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曾提出的理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及其自身存在着4种变换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知识管理活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这4种形式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统和无形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资源、人力、技术、组织等方面,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符合目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模式。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对知识进行管理自然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将知识管理概念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随着倩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图书馆来说,馆藏的概念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馆藏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有大量新型载体的文献,如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馆藏质量也不仅仅取决于馆藏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对联机数据库或网络信息存取速度及存取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也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整序扩展到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的整序,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对数据资源进行多向连接、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知识库,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形成及时可用的知识流,以供用户之需。

2.2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能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而显性化,推动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管理。知识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服务,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人作为有理想和情感的精神主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作为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具有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宽松、信任的环境和氛嗣,搭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采取各种奖惩管理措施,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实现个人和图书馆工作的共同创新。

2.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工作的展开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起着工具和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并根本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工作巾,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现代管理巾知识的挖掘、存储、传播和共享的基础。例如:利用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隐含知识,使信息向知识转化;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等来实现大量及时的知识存取和传播。

以上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通过信息、人力、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可实现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完善图书馆的职能。

3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改变管理观念,进行知识创新管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种类似于仓储式的管理,是人对物即文献书籍的机械二分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人和物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积极改变观念,改文献管理为知识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行知识创新。一般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能创新管与组织创新管理3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是通过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与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管理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将这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多维的知识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管理目标,建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量。

篇5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以及相关现状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由于我国的科技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水平逐渐提升,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当今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上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多数的人认为所谓的图书馆管理是指图书馆在运作时经营管理的过程,图书馆的内部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获取自身想要得知的知识与信息,图书馆的决策者可以制定有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促使公共图书馆长远发展。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知识管理的核心,使其作为重要的研究中心,知识与信息所牵扯到图书馆内部的每个部门在各方面的经营活动,利用知识管理来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还会加强图书馆的自身规范的建设。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应随着快速发展的脚步前进,将前卫的知识文化带入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来,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作为核心基础来实施知识管理。利用当代的互联网技术来对知识进行管理作为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管理有效地融入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来满足时代的快速前进的脚步。

1.2 公共图书馆管理现状

由于政府资助的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当前还会有图书馆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这样的图书馆大多是因为政府有关部门下达命令,下级的工作人员按照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模式制定时,只是依据了自身一些有关经验,并没有真正去学习关于图书馆管理的知识,建立出的决策一般都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或是很难实施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上,公共图书馆的决策者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忽视了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情绪与感受,也不采取一些奖罚机制来激励员工对管理工作的热情,一旦公共管理图书馆的员工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这是不利于图书馆的持续发展的,也不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

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

根据科学的规划与组织,经过统一的控制与指挥,来实现图书馆在宏观管理上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是当今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主要的运用在图书馆管理中。科学的运用图书馆的已有知识资源,高效地提升资源利用率,以便群众更好地利用公共图书馆来丰富自身文化。以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需要应用知识的管理手段与理论,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管理方式上进行优化,逐渐的使图书馆来满足群众日益变换的需求。基于系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创新,这样才会提高图书馆的主要能力,全面地发挥出图书馆存在的作用。在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而言存在着三方面的区别。

2.1 是对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基础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针对于管理学的知识理论,依据科学规范的规划与组织,通过统一的管理进行控制与协调,来实现图书馆在宏观管理上的有效性。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基础理论是主要以知识管理为中心,运用管理模式与知识理论的相融合,来完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来满足群众对知识与信息日益变化的追求。

2.2 是两者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管理?ο笊现饕?包括了文献、设备、技术、经费、人员等方面,而其前提条件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提供资助构建免费的平台,主要是以群众为中心构建的图书馆;在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管理技术方面、物力资源等方面;三是两个管理模式的中心不同。从理论上看,传统图书馆管理与以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都是遵循以人为本为核心,根据读者为核心进行管理。但是事实上,对于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它的管理中心大约在基础的事务上的处理工作上;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优化作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主要将创新与知识服务的完善作为知识管理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新的发展目标。

3 在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3.1 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现代的公共图书馆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公共图书馆的决策者以及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思想,由陈旧的管理理念变为依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这样就需要应用到先进的知识管理融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例如对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人物分配时,要充分的介绍具体的任务以及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使各个公共图书馆内的员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以及知晓其他人员的工作,这样才会增加彼此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3.2 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首先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将知识管理有效地融入到图书馆管理中。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领导者要汲取管理经验和管理的理论知识,使其应用到管理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来,加大公共图书馆内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化,逐渐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还要加大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利用交流会、座谈会来扩展知识管理有效应用的认知。

3.3 增强创新力

篇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它能够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而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以及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管理质量和管理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只有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当中,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图书馆的发展质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一、知识管理含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指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再结合原有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将图书馆内部的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整个,充分满足不同人员的信息和知识变化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质量水平。通过知识管理能够明确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目标,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之间的传播,同时还能够保证传播知识的恰当性。在狭义的知识管理中主要是指知识本身的管理,它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加工、储存以及传播应用等,而广义的知识管理则指除了狭义管理以外的对有关知识的各种资料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各种知识设施、知识组织、知识活动等管理,从而更好的提升高校图书馆里的质量,保证其管理效率,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发展。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第二是对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的整合度,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而且在这样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可以将图书馆内的固定知识活化,建立动态信息知识库,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校的专业项目、科研工作以及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设置提供知识支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目标。

二、知识管理措施

(一)提升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念,从而更好的保证管理效率。知识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它能够为图书馆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发展时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对知识管理的认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对于图书管理人员有着较高要求,它需要管理人员有着 超前意识,能够充分挖掘读者的兴趣爱好,将读者学生作为重要的服务目标,深入了解目标群体需求,对图书馆内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馆内知识资源的优越性,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高校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知识素质,对图书馆内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其知识质量进行评价,建立更加明确的管理方式,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水平,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查阅时间,更好的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要选拔出学科专业以及知识丰富的管理人员,分配到各个学院作为信息服务的联系人,全面负责各院、系、专业学生的图书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的文献信息服务导航,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培养,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尤其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信息需求,需要馆员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管理知识,形成多层次的人员团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质量。

(二)做好知识服务用户管理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服务时,大部分的学生为本科生,同时还包括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教职工等。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需要管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服务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信息需求。不同的群体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对高校图书馆内的资源信息要求也就不同,因此要想做好相应的服务管理,就要结合学校内的资源信息以及人员需求信息来进行,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的知识需求。

在进行知识服务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相应的导航技术,在这样的数据库中能够让用户通过查询找到自己所要的知识信息。它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来实现相关专业范围内的资源信息搜索,缩短用户查找时间,最大限度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其次,图书管理人员还要利用相应的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特别服务。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信息进行查询、筛选和管理,并且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建立独特的执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要不断完善内部服务环境,建立相应的咨询服务区,营造一种舒缓的氛围,管理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建立相应的电子阅览室和电子教室,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的信息技术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管理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管理时,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知识管理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管理质量,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服务,最终达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要求,满足更多人的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图书馆作为知识收集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是知识在读者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的重要桥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这就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图书馆积极转变观念,及时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积极拓展自身的教育与服务的作用。本文以阐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些图书馆对于要加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加强措施,旨在改进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病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管理的对象,反而是把知识作为管理的资源,也就是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针对对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和完善,那是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流以及利用均能去实现高效、畅通。对于知识管理必须实现对知识本身的管理以及对人的管理的和谐统一。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以知识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的一种管理。图书馆应将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实践有效的相结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资源动态管理方式。

2 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与知识管理需要不一致

在当代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外的管理应该集中在图书保护和流通还有普通的读者服务上管理对象是知识,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依然是非知识的人和事务。对内的管理主要应该停留在人事管理和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外的管理应该集中在图书保护和流通还有普通的读者需要服务上。不管是对内管理还是对外管理,都不是直接与知识相关的,这与知识管理的需要不能,图书馆在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也并没有表现出来。

2.2 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与知识管理的匹配性不良

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依旧保持在传统管理方面;做到知识管理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能够满足知识流通的各种要求,能够突出图书馆在知识整合方面的优势,更好的使图书馆管理成为一项具有创新的、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的管理,但是目前的管理方法,和知识管理不匹配,甚至有些管理内容与知识管理相悖。

2.3 图书管理的结果没有充分展示知识管理的价值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中心大部分都指向如何正常运行,而并没有体现出知识管理的优势。知识管理效果能够展示出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机构的职能,这就说明了图书馆管理不但要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环境,还能够为读者的学术科研提供帮助平台,还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议,而且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能够发挥这样的价值。

3 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的管理策略

3.1 扩展图书馆的管理范围

图书馆作为教学和查阅服务的文献服务中心,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范围要扩大,才能符合知识管理的需要。建议图书馆以知识管理背景下自身的职能发挥为基础,分析都有哪些职能是可以通过管理行为达成而尚未达成的,从这些行为的产生或问题的解决着手,扩展管理范围。例如图书馆的指示服务可以影响读者的错阅量,那么应该对图书馆服务范围进行扩展,不仅只存在于图书馆内,也扩大到图书馆外,比如设计为入学新生开列推荐书单,组织在读者范围内进行“好书排行榜”活动,提升图书馆内一些藏书的“知名度”,激励读者进行借阅。

3.2 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方法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一定要有所创新。对外的管理创新要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行为主,例如图书馆可以以院系、年级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帮助读者进行图书馆检索与此同时实现内部转借、通过网上的转借办理来实现缩短图书流通的时间;对内管理可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为主,图书馆应当有效地对馆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馆员具备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帮助读者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也能他们进行知识鉴别和分析。

3.3 以用户的知识服务为主展示图书馆的管理价值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价值体现在于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少便捷与知识的获得和疏通、增长相关的资源方面,这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读者知识服务,通过一些图书馆自产的资源来满足读者借助图书馆进行求知的需要,可行的方法包括:由图书馆的管理员分时间段组成文献参考查阅工作组,针对某一专业或本校正在进行的某一项研究的资料进行统一收集和整理,撰写出相关时间,减少检索工作量;由图书馆主办,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活动,给全校读者们一个空间,给读者能够交流阅读心得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形成了读者之间的知识置换,也有助于知识管理的价值实现。

3.3.1在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要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管理保障礼制,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建设,精确地反应和评估图书馆服务运行状态和效率,指示出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策略,争取图书馆服务内容做的更广泛,更深,更活。

3.3.2还要建立起知识管理项目评估系统,制定出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将实际达到的和定制预期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找差距,以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使知识管理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

3.4 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是指要根据读者的喜好,习惯针对读者个人开展独特的信息服务,是针对读者在科研方面的不同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服务,还是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的特定指示服务,针对读者特点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有助于把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和学科专门服务详细的提供给相应的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4 结语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的范围应该有所扩大,管理方法必须创新,管理价值的体现也要满足于用户的知识服务,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个性化服务是在读者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出现的层次较深,主动性较强的新型服务,具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本职功能,为高校学术和文化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所谓的知识管理,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所进行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的集体智慧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加强,使企业显性与隐性的知识得以共享的新的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知识库的建立、建立知识内部的环境、使员工加强知识方面的交流以及使知识为资产进行管理等。知识管理把知识经济时代所存在的合理特征进行了充分地体现,这些合理特征包括:柔性化、信息化、适应性以及创新性等。知识管理是在知识型企业中得以实现,并且得到进一步实践,而且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之内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趋势。由于图书馆是知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结构,因此,对于知识管理的经验,值得去研究与借鉴,对现有的工作进行积极改进,并且能够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一致。

一、知识管理包含的内涵

(一)目标及任务。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这也是其直接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最终是为了使知识得到共享和交流,使员工的效率、技能素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得到提高,促进组织生存与竞争能力的发展。知识任务则是指要管理好智力资本,通过对集体的智慧的充分运用,使团体进一步提高其应变、创新能力。

(二)管理对象。知识管理的对象包括知识以及一切与知识有关的组织结构、技术以及各种资源。在这么多知识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管理对象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以及知识工作者。一般来说,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也就是指客观或者主观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容易进行整理、储存,也便于获得与共享等;隐性知识则是指潜在的知识,它集中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比较困难,更不容易进行共享和交流。因此,知识管理是对以上两种知识进行相互的转换,并且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创新。知识管理更强调人脑释放的潜能,并且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管理的目标,然后再通过知识的充分交流、共享,进一步获得更多知识,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应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手段。知识管理的手段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采用,进一步构建知识管理的相关系统,使企业的知识、信息以及处理能力得到加强,能够满足最大限度的共享,为创新能力奠定知识基础,为其提供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组织的构架,对个人自身的发展进行充分尊重,使每个员工能够实现自我愿望,再采用激励机制,进一步保证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工作带来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获得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对很多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由于接触最多的就是知识信息,因此,有必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审视。事实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其实也是属于知识管理,并且是属于一种建立知识信息资源体系上的知识管理。时下,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经验,对图书馆的业务以及行政管理,都能起到很好的启示,因此,在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中,要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且加强团队学习,努力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在进行图书馆进行业务管理时,对知识组织进行深入研究,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得以重组。

(一)提高员工的竞争能力。以往,图书馆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方面,虽然,员工积极参与培训,但这方面的培训却是把知识传输给员工个人,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使员工获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却被忽视了。而采用知识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学习’,则可以对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弥补以前传统培训方式的不足之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学习,因此,个人和组织将成为保证长久存在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而作为组织,会通过团队化的学习,使员工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并且使自身充满竞争力,而这种新型组织方式,必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成为图书馆组织管理最终的发展方向。

(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以后,智慧将成为最大的财富,而智力则将成为最大的资源。图书馆要得到繁荣发展,要通过人对其进行发展,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使图书馆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图书馆还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图书馆要把这个当作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要开发人力资源,要最大程度地去调动人的积极性,并且使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并且产生最大效益。而这些,实际上和知识管理的任务能够保持一致。人力资源要得到开发,并且得到管理,首先要建立制度文化环境,这是因为,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会促进人力资源的服务。作为图书馆,要把知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做进一步服务,首先要培养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并且这样的图书馆文化要能得到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使共享知识得到鼓励的组织文化,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之一。因此,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必然会使图书馆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其相互之间能够得到交流,并且得到信任,对知识做进一步的共享、学习、开发,促进图书馆的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馆有必要调整自身的经营理念,通过对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对图书馆的内部关系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丰富多彩,并且改进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1 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

知识服务建立在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下。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更多的是针对用户的需求展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根据用户年龄、学历、生活背景、职业、环境和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性见解和心理素养的不同,来对用户进行需求的整合与管理,努力提高各行各业要求下的知识服务利用率。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参与,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组织、筛选、整理、开发,能够为用户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有一点最为重要,就是在开展知识服务前的准备工作,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用户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用户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用户需求,提出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知识服务的最好收效。

2 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强化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意识

图书馆所开展的知识服务,建立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所以要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用户接受型”思维,树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意识与思维导向。明确用户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努力改变“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用户接受服务”的传统思维与服务模式,变用户的被动为主动,完善传统的图书馆与用户的双向联系,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积极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了解外,更应该积极的强化自我的创新思维,共同完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从客户角度,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举办读书月、交流会、发放现场知识服务需求问卷等方式,尽可能详细的通过爱好、兴趣、职业进行了解用户来图书馆的目的、希望通过图书馆实现自己的什么预期,以及对图书馆未来的建议等。从工作人员自身来说,只有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结合用户需求,增强知识创新与创造性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实现知识服务的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3 建立丰富的知识资源库

首先是客观资源,也称之为显性知识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普遍的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资源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组织、编辑、存储,形成现代化的实体与网络同步的显性知识库,替代了传统意义的搜索、查找。用户可以直接登陆计算机网络进行搜索、挖掘、整合与比较筛选,极大的解放了传统整编与搜索的工作,即方便了图书管理,更提高了用户的利用率。实体与网络同步的显性知识库也成为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体。

其次,是用户的隐性知识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和用户头脑中的经验等信息。知识服务是不断完善的一种能动性的双方共利服务。图书馆除了要积极的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之外,还应该继续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交流或者问卷等方式,挖掘用户的多种需要,并完善到知识服务库中,从而提高知识服务的水平。

4 变革组织形式,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结构

知识服务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核心能动力和发展主体,一出现就呈现出针对用户的更加明确化、专业化、动态化、个性化特色。对图书管理人员而言,知识服务极大解放了传统图书的管理束缚,追求自主性、渴望专业权威和创新成为知识服务下人员的专业提升方向。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组织管理机制的发展都极大的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更好的适应了用户的需求,并成为其不断发展的主导因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对内,传统的图书管理以采购、分编、浏览、阅读、收藏为流程,主体是图书馆。图书资源缺乏与市场的交互,与用户的交流。文献偏重于学术与理论的研究,书刊的浏览与阅读偏向于权威。新的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应该将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采购的主体,尊重用户对市场和信息主导下的知识选择,实现图书资源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的同步更新。将传统图书下浏览、阅读改革为以用户为主导的知识和信息的搜取和使用,形成新经济环境主导下的筛选、制作、搜取、使用流程。对外,要求图书馆在发展知识服务的同时,注重合作与共享。一方面通过扩大图书馆的开放力度,集思广益,以合作为基础,建立社会性的公共信息化资源。另一方面以共享为导向,扩大信息化交流和资源整合效益,共同提高各用户、各需求之间的共享与发展。

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图书馆员技能培养,提高服务素质,努力建立现代化图书管理中具有全局意识、精通专业知识、熟练现代信息技术、尊重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型人才。其次,建立开放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知识服务团队。图书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更多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参与,要秉承开放与兼容为主体,增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组建多层面的专业知识服务动态团队。在此团队中,要以服务用户为主体,立足图书资源管理和信息化为基础,加强知识资源的创新与用户交流和管理创新。要求能够积极有效的筛选、整合、利用知识资源,针对用户提供匹配方案和扩展建议,实现用户需求的最新最佳最满意的方案。第三,图书馆员还可以通过对内吸纳科教优秀人员,对外多角度的在职培训、市场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和完善综合素质。

6 加强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的整理与扩展、图书馆员的人员素质、图书馆接待用户的服务和反馈三个主要方面。图书馆服务质量除了资源与人员的软硬件完善,更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让用户满意。即指用户在图书馆接受服务的同时主观的感觉与感观有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和满足,并对此进行评价与建议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图书馆员应该结合用户的心理活动、购买评价、服务评价进行整理综合。一则直接的了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否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二则通过用户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极大完善知识服务的售后机制,针对性的指导和提升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是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完善知识服务管理。

第一,从用户角度,加强在知识服务下的互动和沟通。用户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接收对象,有权利评价、监督、指导、建议图书馆的服务用户要求能够熟悉运用各种针对的反馈渠道,以保证准确、及时、有效的提出反馈信息。

第二,从图书馆角度,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积极主动收集用户信息,注重用户反馈建议。让用户满意是检验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首要标准。因此,现代图书馆管理必须坚持强化用户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建立服务意见箱、召开读书座谈会、派发用户问卷、建立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络反馈鼓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准确的把握用户反馈、满意程度、服务效果建议,及时调整图书管理服务方向,提升知识服务质量。

第三,从双方的互动上,首先用户所接收图书服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进行评价处理。其次,图书管理要重视反馈的动态信息,完善动态管理,让用户切实参与进图书管理的服务评价中来。对于积极参与回馈信息的用户都表示接受与尊重;对已经处理的反馈和评价信息,给予公开和回复;对反馈中的优质服务建议,给予适当鼓励;对于不能采纳的信息,给出合理的解释;对于继续提供意见和建议的,给予欢迎。总之,加强服务质量的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是图书管理与用户相辅相成,不断合作与共进提升的过程。

7 创新图书馆文化,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以知识的管理为导向,实现用户的满意,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直接服务目的。创新图书馆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完善丰富的知识资源;变革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增加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图书馆员的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控制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完善图书管理反馈信息机制;构筑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通过知识学习来管理和约束自我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努力发挥知识经济下图书馆的公共与公益效益。

当然,知识服务从传统服务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完善的。比如受管理经费的制约,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兼备所有的信息与资源的收录。又比如受到人员素质的影响,图书管理员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专业化与个性化需求。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图书管理服务,各个图书馆间除了积极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还应该本着合作共享的原则,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提高图书馆与图书馆间、图书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利用科技与网络同步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以更好的实现知识服务,实现用户满意。

参考文献:

篇10

1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拥有传统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点。尽管目前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但是对其内涵的认知是一致的。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的本质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的揭示,并组织成结构优化的知识库,以便提高人们对知识的利用率。促进知识的创新。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广泛交流为途径,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不仅对知识本身,而且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和创造性使用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图书馆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

2知识管理的外延

知识管理具有比传统文献管理理念深刻得多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挖掘、利用和传播知识。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最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主要体现在对图书馆的“显性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管理。

2.1显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包括馆藏非电子化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全文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将大量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最终形成知识库。图书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策略,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科学配置,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建设,为读者提供直接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同时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起具有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图书馆。

2.2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存在于人脑中。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对图书馆而言,隐性知识管理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创新图书馆的管理,它以知识管理为理念,以人力资本管理为基础,培养知识型馆员,将“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合理安排到能充分发挥出其自身最大潜力的工作岗位,同时激励其他工作人员,形成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积极参与图书馆岗位竞争的氛围。在这种良好的激励竞争环境下,馆员能主动学习新知识,主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3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难点

3.1资源有限

知识管理在实施、培训、运行、维护等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这对于本来就经费短缺的图书馆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支出。如果项目启动后,因缺乏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持,达不到预期目标,半途而废,给图书馆带来损失和风险,无异于雪上加霜。

3.2只注重记录知识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旨在建立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知识组织、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性使用的行为。早期的知识管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受教育的范围狭小,知识对社会的作用不是十分迅速和显著,而图书作为记载知识的主要载体,承担着知识传播的责任。因此,早期的知识管理只是将能够收集到的图书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化分类、编制目录、摘记大要。但它们只承担了对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知识组织、知识传播,而没有承担起知识创造性的使用。

3.3知识管理人才缺乏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太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因此,知识管理的实施进度、成本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3.4知识整合停留在文献单元层次

由于目前信息处理技术手段的限制.对知识的整合基本上依赖于手工操作。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知识整合停留在文献单元层次上。例如:我们在查找某方面的知识时。这些知识可能分布在书、报、刊、会议文献等知识载体中,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依靠手工作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3.5停留在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忽视隐性知识的管理早期知识管理仅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加工、组织和传播.而忽视了隐性知识的转化使用,未达到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管理的任务上升为通过优化和利用知识资源,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知识创新与社会化,将有效的信息在最关键的时间传达给最需要的人和组织,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3.6知识导航局限在一定的环境中

受技术手段的影响和局限,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基本上还停留在点或线的查询方式上。知识导航的效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导航馆员个体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一方面知识导航员工作时间越长,工作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导航;另一方面,知识导航员工作时问越长,其知识结构越老化,自然会对知识导航工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对策

4.1建设学习和共享的图书馆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强调终身学习和知识共享。图书馆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图书馆的一大社会职能是终身教育,图书馆的使命就是知识共享。但是学习与共享是非自然的过程.而图书馆还缺乏学习与共享的气氛。尽管图书馆历来比较重视馆员的培训工作,但许多馆员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动力。许多馆员只能从事本部门的工作,各部门的馆员只顾完成自己的任务,很少进行沟通和交流,馆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图书馆内的隐性知识也难以流通和共享。知识的转化与创新要求图书馆具有学习和共享的组织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馆员主动学习新知识,主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使每位员工都能认识并享受到这种环境的好处,积极为组织的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知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4.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信息资源组织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手段,为图书馆的资源整序与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好信息的采集、标引.建立便于检索的知识信息库,是开展高效率知识信息服务的基础。目前,信息的存在形态呈多载体与多元化的状况——纸载体与光磁载体并存,现实馆藏信息与虚拟资源互补。各个图书馆都应当以其特定用户群的知识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对纷繁复杂的各种载体文献进行收集、筛选,排除无关文献,剔除冗余信息,建立与用户群知识需求相适应的资源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知识进行整序。建立起基于分类与主题等多角度检索的知识系统,全方位地揭示信息内涵,最大限度地为用户利用提供方便。

4.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我国图书馆管理中.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权威和服从为基本原则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方法.馆员参与意识不强。而知识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只有人才能拥有知识、使用知识。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4不断提升知识管理的导航功能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00-01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述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几年,知识研究已经深入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其中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活动的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等问题尤为引人关注。这些问题关系到图书馆管理变革发展的方向,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等方面理解各异,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管理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懂得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再次,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尽管各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的解释多种多样,但从知识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和范畴来理解,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达到统一的,即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或个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图书馆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知识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资源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进行知识资源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在建好本馆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对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于网络资源内容庞杂无序,质量不一,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2)知识创新管理。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总之, 图书馆应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 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及虚拟图书馆的建设、电子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问题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3)知识更新管理。在拥有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知识的更新。这一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这是再智能化的计算机也无法代替的。它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是人脑所有思维方式的总和,即我们常说的创造。这种催化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应用的各种激发人脑创造力的方法。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相互的交流,而这种情形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的更新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即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等。

在以知识、智力为支持,高科技为信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通常把人力资源视为高于其他资源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也被放在格外重要的位置上。对处在知识经济峰口浪尖上的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员工不仅是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更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第一财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调配,使图书馆的人力与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充分体现出人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核心内涵。

三、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在服务取向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用户结构、阅览倾向、各群体数量及比例、利用图书馆的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将来可能的发展变化等参数,连续地收集用户数据,深入研究用户信息需求,建立明确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系统化的评测指标,借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评价图书馆服务运行的状态和效率,指明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从而扩大和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在服务内容上,强化了知识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贮存和传递,而是基于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利用。首先,在服务内容的深度上,特别注意扩充知识内涵,实施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使原有信息和知识得到系统化、综合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其次,在服务内容的广度上,尽量扩展相关问题的知识涵盖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各种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包括知识导航系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知识面很广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第三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不再是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和组织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特定问题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个人化信息服务、团队化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等。

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并不排斥以藏书建设、文献编目、文献检索、文献流通阅览为基础的传统服务,只不过这些服务将不再体现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专业取向和标志性内容,将主要作为辅的后台服务来支持知识服务。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可促进图书馆人员素质的培养。知识管理十分注重合理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势必能将馆内一批“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合理调配至有效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最大潜力。这些知识型馆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一是具有了解知识和信息的特征、结构、媒体的知识;二是具有收集、组织、保存、利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三是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即知道怎样运用合适的技术为目标用户捕获、分类和传播信息与知识,以及怎样把知识转化成集中化的员工数据库来存取;四是具有敏锐的和善于分析的头脑,能从多种角度了解用户的需求;五是具有很强的自觉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人力资本管理理论为基础培养知识型馆员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创新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