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教育方针

现代教育方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5 09:10: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教育方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教育方针

篇1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99-02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我国高校划分类型,地方本科院校属于多科性教学高校[1];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社会服务的地方性、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是其主要特征[2]。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大扩招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规模迅猛扩张,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量的积累。然而,这种量的增长是通过简单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完成的,因而也就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

办学资源不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力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专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现实困境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落脚点是专业建设,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有限的办学资源就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特点和转型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运用BCG矩阵法,提炼关键指标、细分专业类别、研究相应的处理策略,并提出实施方案。

1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的特点

地方高校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主要特征表现为“量”的增长,具体到专业上主要有:①原有一些特色专业,历经扩招、升本、学校倾斜性的投入,构建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它们是立校的根本。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达到本科教学办学要求,在保留特色专业的基础上,新设了许多专业。这些新专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且急需引进师资、新建专业实验室、保证稳定的招生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基础薄弱,不能兼顾每个新专业的发展需求。各个新专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无序、低效。③原有部分专业本来的实力较弱,且未能及时调整、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逐渐发展成了“鸡肋”专业。“留之无用”,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负担,但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考虑原有专业教师安置等问题,不能简单地停办,占据了宝贵的办学资源,形成“弃之不能”的局面。

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的困境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

①办学资源总量有限、且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办学资源包括师资、场地、经费、职能部门管理精力和服务能力等。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资源沉淀少,扩招、升本又要投入大量资源,地方高校普遍债台高筑。同时各专业为了自身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抢资源,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②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专业门类庞杂、关联度低,导致许多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同时为便于自身使用,共享意愿低,从而导致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充分使用的现象。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能力快速变化。④存在专业设置不能有效匹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3]。地方本科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战场,理应更熟悉本地的人才需求,但高招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好日子”,模糊了危机意识,专业内涵建设不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导致匹配度下降。另一方面,新专业设置以“我”为主,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需要开办相应专业,将社会需求在新专业设置中的地位边缘化,形成对接不足、敏感度较低的现状。⑤资源意识不强,没有专门负责资源增值、分配、共享的部门和机制。如教务处负责专业设置,设备处负责实验用房、设备和教学设备费的管理,人力资源处负责师资,后勤部门负责房产管理。

3 BCG矩阵法在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的应用研究

3.1 BCG矩阵法介绍 BCG矩阵法是由美国大型商业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它解决了“如何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及其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去”两大问题。各专业毕业生作为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如何使专业种类及其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专业中去,BCG矩阵法有着极高的实践价值。

3.2 关键指标 在企业中,BCG矩阵法采用市场引力与产品竞争力两个坐标参数,地方本科院校在实际运用时,相应的两个关键指标是:①地方经济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应市场引力;评价时以是否符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来判别,并按级量化。②专业竞争能力,对应产品竞争力;它由三个子指标构成:社会认可度(由录取人数和分数线确定)、科研能力、专业教师素质构成。在具体衡量竞争能力时,应与同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比较,“985”和“211”高校不在此列。

3.3 四类专业组合矩阵 按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竞争能力,将全校各专业填入图1这个矩

阵中。

3.4 对应的处理策略 在确定了各专业所属类型后,还须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在学校中的不同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处理策略。

①“明星型”专业:“明星型”专业具有“高增长、高竞争能力”的特征,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支柱。要给予稳定、持续、适量的资源投入,并鼓励其走出去,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外部资源。在加强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持续关注地方社会和经济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并以此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新内容。

②“问题型”专业:“高增长、低竞争能力”说明社会需求强烈,但专业本身存在较多问题。对“问题型”专业要做进一步分析,按专业竞争能力排序,从中挑选最有可能发展成“明星型”的专业进行持续、稳定、大量的资源投入,以快速提高其竞争能力。为集聚办学资源,其它“问题型”专业应予以放弃,具体方法同“瘦狗型”专业。

③“金牛型”专业。“金牛型”专业已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却有较高的竞争能力,建议学校予以持续、稳定、少量的资源投入,鼓励其利用现有竞争能力寻求外部资源进行转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金牛型”专业不能持续发展,将转变为“瘦狗型”专业。

④“瘦狗型”专业。“瘦狗”型专业既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没有竞争能力,必须“放弃”,减轻负担,以便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它的专业中去。但高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许多学校没有放弃的勇气和决心,依然默许其侵占有限的办学资源。

4 专业优化的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归并有限的办学资源、并合理投放”是必然选择,前提是要放弃“瘦狗型”专业和不能发展成“明星专业”的“问题型”专业。

4.1 归并办学资源 放弃专业的主要阻力来自如何安置该专业教师,因为调整到其它岗位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同时收入和地位也可能有所降低,通过各种方式抵制将是普遍现象。

①专业放弃时机的创造与选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现代职业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为改革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资源分配提供了绝佳的理由和时机,为成功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建立共识、构建舆论压力,要将宣传的中心应放在放弃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

②建立专业调整机制:通过机制来调整,强调放弃“瘦狗型”专业和部分“问题”专业是组织行为,不是校领导的个人行为,抵消各方面对学校管理者的压力。同时分批处理,不贪快、不求急,避免矛盾集中爆发。

③加强专业放弃的全流程管理:专业放弃前期除了广泛的宣传外,要就专业放弃的办法和标准进行调研和征求意见,重点是那些可能被放弃的专业,事前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接受度。执行时要按制度严格执行,并将执行全过程和评分结果进行公示。后期要及时处理矛盾隐患,“如何安排老师”是工作的难点,应对的方法是让老师选择“继续其它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从事管理工作,安排一定时间的新专业或管理技能培训。

4.2 合理投放 通过多种努力归并的资源弥足珍贵,要优先保证“明星型”专业需求,加大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问题型”专业的投入。

①建立校教学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全校办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②建立资源共享体制:优化的专业结构为资源有效共享创造了条件,及时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就非常必要,如实验室的共享上,可按相近专业、相近类型、相近设备等来建立新的实验中心;同时建立办学资源使用的校内核算机制,鼓励对非本专业进行资源共享。

篇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推动着医学教育高速发展。计算机体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磁共振成像(MRI)、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其他有关临床检验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给传统的检体诊断教学提供了更新、更快、更细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检体诊断学的教学模式及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 医学教育中检体诊断学的重要性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打基础的桥梁课程,是所有临床学科的基础。它着重训练的是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步骤,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地位。先进的医疗诊断设施和手段,虽然提供更新、更快、更微观、更细致的病理改变或图像,甚至可作出病因学或病理的决定性诊断。但基本物理检查方法,如视诊时检查者视觉所感受到的直观改变,触诊时检查者经触觉所获得的特殊信息,叩诊时所发现的叩诊音的变化,以及听诊时所闻及的杂音、啰音的真实音响等,尚难从上述的高新技术的检查中如实地反映出来。高新尖技术并不能取代问诊和临床诊断思维。特别是乡镇基层医院,并不一定有高新技术设备,因此,问诊和体格检查尤为重要,它不需要特殊设备、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是诊断疾病最基本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方法,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和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基本功,必须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检体诊断水平。

二 医学教育中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

检体诊断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诊断技能,防止疾病的误诊误治至关重要,是临床各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逐步地进行和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完成向临床医生过渡。如何才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才智,把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并进一步转化为临床能力,是教学中的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教师是检体诊断学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检体诊断学教师毕业于不同的医药院校,教学理念、观点有些不一致。因此,需加强认识,统一标准,要求任课教师精心备课,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授课条理分明,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还要结合学科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更新医学教育理念,共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现代信息教育的新技术叩开了学校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已使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知识、教育理念的培训,如采取教师岗前、在岗以及院校间、国际问的交流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医学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命,使检体诊断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 医学教育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改革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技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地促进学生临床思维发展 。其转变为:(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灵活性、容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突破其时空限制。如病理性体格检查及视诊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使病例演示变得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典型病例教学:在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为依据,利用典型病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询问病史并给予准确描述;怎样进行体格检查并注意阳性体征;怎样结合辅助检查并给予初步诊断,如何书写完整的住院病历。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掌握有关知识。(3)互动式教学: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不适合现代医学教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以问题为中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推理,学会归纳和整理,更多、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学尖瓣狭窄的体征时,首先从瓣膜病变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来理解心脏形态变化,这种异常结构的改变产生病理体征,以后按照视、触、叩、听的检查步骤判断可能出现的体征,达到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4)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在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各种穿刺模拟人等。模拟体检室、技能操作室、多媒体心肺听诊室组成的临床技能中心。利用电子标准化病人让学生充分练习各部分检查内容,体会各种阳性体征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理解相关知识,完成把书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临床实际知识,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加大教学信息,提高了教学效果。与形式呆板、过程复杂、口头难以表达和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相比,现代信息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高新技术应用于在检体诊断教学中是确实可行,也是目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 考 文 献

篇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现代化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铸师魂、办名校、争一流”目标,以“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以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名师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文化校园、平安校园、校园,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兴校,教研强校。以社会称道为办学追求;以德高品优、真才实学、身心俱健为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成绩,着眼于学生的成功,追求学生的成材,立足于学生的成人。

学校校风:团结、勤奋、严格、进取。激励师生,锲而不舍;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学校学风:勤学、多思、求实、笃行。引导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知行,学以致用。

师生做人做事的核心标准:敬业、忠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细节、想办法工作效率、不找任何借口、有较强的执行能力、直主自发的工作、维护单位的形象、给学校提的建议、与学校同命运。

三、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浓郁、师资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明显的优质完全中学。

〉水平和学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篇4

教育最优化

最优化是对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但我对“最优化”的教育有一些思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最优化,关键是要用动态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方针

在我本人看来,教育方针一时间有宣传不充分的趋势。我视察过全国的近百所学校,把教育方针印在学校显赫位置处的学校没有看到一所。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势头大大超过了对教育方针的宣传,甚至是取而代之,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句话中的“贯彻”二字已经给素质教育定位了,它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而不是上位概念。教育方针是有功能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它既可以用来评价学校,也可以用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法离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一定距离。

教育评价

缺少评价的工作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工作。评价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和推动机,能够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来提高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评价要讲究科学性、适时性、最优化和适度适量化。在我看来,教学评价量表是一个学校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往大了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重大战略也应该进行评价。

体制与机制

要研究体制、优化体制、改革体制,首先就要把什么是体制弄清楚。我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在陆地上比赛肯定是兔子胜,在水中比赛一定是乌龟赢,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允许兔子驮着乌龟,在水中比赛允许乌龟驮着兔子,这就是能达到双赢的体制创新。什么叫机制呢?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如果让三个和尚一人挑水一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机制创新。说来说去,部门之间是体制问题,部门之内是机制问题。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机制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软实力。

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一共27 000多字,我觉得“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一句话最能概括《纲要》的核心精神。无论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过程,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才是最终的目标。

教育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育人规律;规律二:社会用人规律;规律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教育系统中的“5+1”支队伍

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的都是一个体系而非作为个体的人,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也是一个体系。单以人力体系来说,就是“5+1”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教育督导员队伍。这是站在前排直接为教育服务的5支队伍。我把教育科研人员放到后排,作为另外1支队伍。如何优化这“5+1”支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在《纲要》制定的研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教育的“5+1”支队伍,但是在正式的《纲要》表述中没有提到教研员,全国的几十万人都被甩在了这个系统外。其实教研员是一股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支队伍由拥有5年以上教龄的优秀教师组成,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意见。优化教育系统中包括教研员在内的“5+1”支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基本功能

学校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内为教育服务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校长间的竞争、特级教师间的竞争或教授间的竞争,而是这两个学校为教育服务的整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服务都是一个体系,因为要考虑到是否具备政策、技术、器械等条件,校长对教师的关照、威信状况都包含在这个体系内,都是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研究、优化和充分利用这个服务体系来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要如何建设一所学校,我会说要具备“三材一化”。“三材”是指人才、器材、教材,“一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我要特别强调这个“一化”,因为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十分赞同一种“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头脑中,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的隐蔽课程: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4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不要求豪华和富贵,但求整齐和干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文化,再利用制度文化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养成人们的习惯,使习惯渐渐形成学校的风格与面貌,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华反馈到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的4个层次就是这样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我建议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名校与名师

名校的基本特征是:有稳定的世人公认的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成绩。成绩是稳定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成绩是教书育人的成绩而不是考分、上“名校”的辉煌。

名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且效果显著的教师。

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要把名校长和名学校的校长严格区别开来,要把名学校的教师和名教师严格区别开来。名校长、名师不一定都在名校。

全人格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者是在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师者没有好的人格怎么能把学生教育好呢?教师的教学是全人格的参与过程,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在课堂的表现,行为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全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是一个全人格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规律,而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教条和束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着人格特征形成威信,而威信,是一种“教育能”。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热爱教师就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努力养成如下三种人格特征:第一,富有热情和同情心;第二,富有激励与想象的倾向性;第三,对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学习)方法

教学(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学习),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法都不能“原版”复制。

学习的水平

我把学习的水平分为5级,分别是:记忆、理解、融会贯通、概括和创新。这五级水平既可作为学习水平的评价,也可作为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学习方法、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材、指导教材写作、评价论文、指导论文写作等的依据。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指导一切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能够影响教师的执行力,我认为如下12项应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智力;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9.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习惯;10.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培养学生的情商;1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艺术

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效剂,是不可模仿的艺术。

教学情感

篇5

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使每一位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成为高中美术老师关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高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我认为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认真深入地学习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以提高高中美术的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美术教学认为,美术教师只要上好课、抓好美术特长生的训练,这份工作就完成得很好。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种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以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使每个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

教师的学习是终身制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师德”而言,教师应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忠诚党的教育方针。就“才”而言,特别要加强自身的美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培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法的探究。为此,高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参与美术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反思案例,因材施教。个别高中生美术成绩不达标,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切合学情,通过对特殊案例的评估改进教学方法,把握美术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教育民主化,这点在高中美术课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当代教育理念提倡的。现代社会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彼此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高中生不论学习成绩好与差,他的人格是完整的都应该得到师生的尊重。师高中生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高中生,以赢得高中生的尊重。美术老师不要吝啬给予高中生笑脸,更不可对那些绘画不到位甚至不会画画的学生进行讽刺、斥责。这样就会泯灭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信心,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严重的话会还会爆发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教育高中生最重要的秘诀是要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要树立“无差生观”,欣赏高中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网络时代,教师有些知识和认知水平有可能会逊色于他的高中生。这就更有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实现学相长,共同进步。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着眼于高中生的综合发展,立足高中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高中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建构以高中生为主体教育观,就是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美术课堂环境,形成激励高中生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形成一个高中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高中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高中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美术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高中生的需要和重视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我们的课程设计与评价,要始终把高中生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高中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中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高中生美术意识的培养

传统高中美术教学,高中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久而久之,高中生对美术课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行为。传统美术教学束缚高中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高中生的美术学习积极度不够。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高中生为主体,让高中生做美术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宗旨,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教师通过导趣、导思、导做和导法,引导高中生参与美术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篇6

时下,督导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为此,很多学校专门设立了督导室。我的一位原领导退下来以后,被某所高职学院聘请为督导员,负责学校的督导工作。这位领导毕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如果能用其所长,这所学校的督导工作一定会搞得红红火火。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前不久,我俩碰在一起聊了一会,了解到,除了这位领导外,还有几位退休领导和具有副高职称的退休老师也被聘请为督导员。由于学校没有明确督导工作的具体目标,也没有赋予督导部门一定的权责,他们几位督导员除了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讨论外,也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督导”成了一种表面形式。

篇7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教育理念。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二、严谨治学,扎实工作。在坚持抓好教研教改及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教案编写认真,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取得的成绩。本人所任教的科目及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优秀率在全镇稳居前列。指导的学生作文,先后获得第五届当代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八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

本人从教以来,政治思想、教学能力、工作表现、教学成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人能够认真学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务本求实,追求卓越,处处想着学生,处处想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成绩,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狠抓课堂教学工作,不论任哪个年级,教学成绩均为上游。能坚持原则,衡阳正气,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3-02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学校教育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管理顾名思义管理在校学生,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以住校为主,因此学生管理涉及所有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环境、学习成效、学习纪律等。学生管理的实施通常有两个重要层次:学生管理机构提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具体管理实施。学生管理是围绕保障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保障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的关于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协助教学过程得以正常开展、以期达到教学目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校生活提供身心健康、完成学业的环境和保障支持,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益,协调学生内部和师生之间的矛盾等内容开展工作,最终保障学校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管理内涵中有普适化的内容和特性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模式提供规章制度组织、规定和规范学生管理功能,促进和限定学生管理者工作、规范和限定学生在校的行为;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具有特殊性有针对地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辅导,这个过程与普通意义下的行政管理相区别。

二、行政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常见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行政”一词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所谓“行其政事”“行其政令”,因此行政有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行政”有两个内涵:行使国家权力和实现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有两个层面:“政治”和“管理”。从政治层面,有些研究者认为行政的目在于执行国家意志执,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从管理层面,西蒙(HerbertA Simon)认为:“行政就是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运作过程。行政管理是管理行政的一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它对管理对象有支配和控制职能。现代教育基本上都有国家立法保障,蕴含了国家意志,推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意图和实现教育目标,即执掌国家教育政务和推行教育政令的功能,同时现代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国家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这种科层结构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科层式结构,一种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各类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身的办学定位,又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和行政职能,学校管理也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它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目的,依靠学校的权威性,采用文件、制度、行政命令、指示、决定与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组织层级对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实施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其特征有:

1.行政管理是一种以行政组织为依托的管理方式。教育行政组织及学校中的行政组织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依托这些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泛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行政组织就要规定整个管理部门的全部工作,在部门内部或者结构内部按照分工原则划分权利等级,通过职务和权利联系,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职责,利用权力的等级或者归属性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层级体系,称之为科层组织结构,居于下层的职务服从直属上级的领导、执行相关决策的职责,上层的职务有管理下层职务、做出工作规划的职责。这是一种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模式。其中的工作人员因为担当不同的职务而具有不同的权利和职责。我国高等院校随着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学生管理的实施主体即学生管理机构就是一种科层式行政组织,只是层次和各级权力划分各具特色而已。

2.行政管理具有分工和专业化特征。按照行政管理至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组织方式,职务的分工非个人取向,是由职务所对应的权力和职责决定。从理论上讲,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彩影响,公事公办;至上而下的权力等级体系,使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即所谓的令行禁止;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行为和管理运作;职业导向保障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工作人员,以鼓励职工对组织保持忠诚。不同职务分工不同,不同职务工作的目标性明确、专业化强。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学业资助人员、心理疏导员就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完成了学生管理中不同功能。

3.行政管理的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学校办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为管理依据。从本质上讲,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行政法规、法令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依法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依据、体现教育方针是学生管理的结果。只有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建立正常的学生管理关系,调节管理中的各种行政组织内部矛盾、师生矛盾、学生矛盾;只有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才能保障教育管理活动正常化、有序化,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保障学习、生活的合法化和安全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成效。

三、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行政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广泛采用,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事务实施保障的管理模式,它提高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教育质量。在学生管理中行政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职务的职责推行各种政令、文件、规章制度的实施,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各种物质和制度支持,保障了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保证了学校办学目标、各种管理意愿通过行政管理运作和落实,行政管理模式的特点在学生管理中有充分的体现,因此这是一种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它提高管理效率,有着明显的优势:①使学生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行政管理要求围绕管理目标建立各种条例、规章制度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等,因此学生管理中有各种管理条例:如学生违纪条例、学生奖助学金实施条例等等,有利于管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程式化,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运作,在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照章行事。②使各部门各人员职责权分明。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楚明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学生管理机构中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工作中职责权分明,既有利于工作关系的调整,又利于工作本身的顺利进行。③使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具有控制性。学生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具有权威性,其各种管理条例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和学校的强制性管理要求,是在宪法范围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必须遵循的纪律或者行为规范,是学生可以完成学业的保障,必须令行禁止。④是提供管理效率。由于行政管理典型样式是科层组织,马克·汉森认为:“科层化的结构和管理被设计用来解决常规化的问题——用一种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人来处理新产生的问题和争端。”如果一个学生问题都被当作孤立的问题来处理的话(如助学金申请、考试作弊等),那么处理方式随时间、学生、解决者的不同将千差万别,解决问题所需的计划、协调、控制等工作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通过管理制度或者条例规定的运作程序,使工作程序化、规范化,使学生管理中的普适型问题有效地被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同样存在局限性:①行政管理照章办事、强调集中和统一,不可避免缺少灵活性。学生管理对象为学生,特性典型、个性化需求强烈,如果完全按规程办事,严格行政管理会失去学生管理的特质性,使育人这种意识形态的活动趋于机械化、教条化,脱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本色。②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组织方式导致层级结构越多、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内耗就越多,无法保证工作效率。由于人性中的某种弱点,职务高的人为了晋升等各种目的,会人为在机构中会给同级别的同事制造许多制约性工作,增加事务处理的复杂度。“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多了。”学生管理机构中如果人事关系复杂,学生管理将面临风险。要实现令行禁止就必须避免朝令夕改,上下一致,不能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因此学生管理机构必须控制管理层次、精简管理部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管理官僚化、表面化,在基层能够降低行政作风,保障学生工作者特性化教育的氛围。③行政管理的责权利三位一体容易导致行政职位的职权膨胀,职责则被漠视。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才能保证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被公平公正地执行、学生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管理职责被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性化学生辅导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④行政管理的职能是通过职位上的管理者来体现的,多少会带有个人色彩,如果以个人意见取代学生管理的法律基础或者各种理性的规章制度、非理性扩大或者缩小学生管理职能,都将严重违背教育客观规律,违背学生成长规律,违反教育原则,监督式或者放羊式,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打折,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失控。

教育层次、教育结构、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实施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到学生管理的特殊化,行政管理与灵活的辅导员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模式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工作日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有针对性的学生辅导工作中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和工作灵活度,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安树彬.中国传统科层制的弊端[J].华夏文化,2004,(4).

篇9

美育是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段论述明确地阐述了美育的目的、意义以及美育与其它各育的重要关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简称美育)的重要学科。但事实表明,美育目前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内容,更是品德与社会课进行美育教育忽视遗漏的方面,在美育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美丑不分,标准不明,审视美、判断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差。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美育教育。

一、明确美的不同形态

美是以各种具体形态呈现出来的,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这四类。

自然美是客观世界中自然界事物的美,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美千姿百态,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是小学美育教育最直观、最常见的内容。根据自然形象美,可以归结为雄伟的自然美、秀丽的自然美和奇特的自然美三种基本类型。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人们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体现而组成,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美育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艺术美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常见的艺术美有文学作品中的美、绘画书法中的美、音乐舞蹈中的美、朗诵表演中的美等等。

科学美是指科学与美的联系以及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的美感,它在各门自然科学中广泛存在,是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实施美育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科学审美的标准。小学生不能正确地分辨健康与腐朽、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真与假、美与丑,关键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是衡量美的标尺,是欣赏美的前提,是创造美的根本,也是发展美的指针,它受客观实践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正确的审美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二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三是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上述三个主要内涵是不可分割的。当然,各种类型的美或美的不同领域还有其更为具体的标准,还需要在深入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审美修养,去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良好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统摄力和审美创造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艺术实践活动,采取“三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篇1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956

国内刊号:11-2034/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1

■ 正确认识《条例》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的空白,完善了我国教育督导法律法规制度。自此,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逐步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条例》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督导内容:一是督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二是督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位一体相协调的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其三,《条例》首次提出国家实行督学制度,对督学的权利与义务、任务与考核做出了制度化的规定,为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提供了体制保障,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现代化水平、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持。

《条例》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督导内涵式发展的新任务,要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教育督导条例》任务艰巨,其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督学队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