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0: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各高校内部普遍展开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以教学为对象,以教学目标实现与否为检验的手段,以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为工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评价,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其中建立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相差无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1],并没有直接出现关于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面向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更应呈现多样化、特性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从偏重知识的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而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监督手段,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没有良好的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就不能科学地评价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起着激励、导向、鉴别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必将导致其从传统型的单一指标评价转变成素质性的综合指标评价。可见,教学质量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两者彼此促进,且有相互制约。
2、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2],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之间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观”引导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不能孤立地评价某个学生的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和谐全面的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还需要了解和评价教学实施进程,从而改进与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来改革教学评价,再用改革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才能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因而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激发受教育者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角色的变换,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发挥它应有的正确的激励、导向、鉴别等功能。因而,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以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互动性为重点,将各项评价指标贯穿在如何灵活、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线上。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为重点,容易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采取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使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分布在相应的评价指标中。
3、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
3.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的要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贴切,体现出生活化和丰富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2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策略有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还要因势利导,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灵活调整,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给予充分的指导;教学手段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其它教学辅助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为素质教育的提供有力的支撑。
前言:美术教育对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它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欣赏水平,实施美术教育无疑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中,将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必将对小学素质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充满趣味、人格的感性教育,通过兴趣的激发,使人的感性思维得到培养,从而促进人不断完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从中接触到、感受到美的存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识,不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正因为美术教育其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促进人全方位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升,美术教育能够较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人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便能取得预期成效的,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从思想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从美中孕育德行,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知善恶、识美丑,提升思想境界。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美术教育实践性强,对学生自身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美术教育中,通常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去,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乐趣。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相比,这种实践性的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理论型教学魔咒,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不断提升,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使学生身心保持健康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的具体表现
德、智、体、美的全面提升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在实施中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共性和紧密联系。
1.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紧密联系。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与德育教学都属于素质教学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首先,道育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都属于重要内容,美术创作和作品表现通常蕴含情感,是对时代背景和意义的真实写照,在美术作品中彰显社会正面题材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和道德理念契合;另一方面,德育观念的培养和宣传需要借助美术教育载体加以宣传和弘扬,不仅使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拓展道德素质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2.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又一联系点在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开发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据科学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人体右脑的开发作用明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实现小学素质教育目标。
三、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行性建议
1.强化小学美术老师教学能力,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考评美术老师是否称职,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美术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能仅以美术职称和头衔作为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毕竟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学生接触的是最基本的美术知识点,其处于自身审美理念萌发的关键时期,老师基础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使美术教学生活化,而不是专业化,让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注重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制定科学教育方法,给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的理想空间,满足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2.小学美术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节奏,充分利用现代化美术教学设备,实现美术教育素质化教育目标。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美术老师应该积极接受现代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利用信息资源了解、学习美术知识。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美术老师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设计美术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勇于尝试并创新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方针贯彻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探寻出二者间紧密结合点,共同推进小学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注重美术教育,探寻其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点,利用美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尤为必要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找准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契合点,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实现小学美术教育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在当前国家不断地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加强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之中不仅需要深入地分析和明确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同时还需要深刻地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现状,更好地明确教学变化的基本现状,明确教学手段的变化方式,真正意义上使得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之中的沟通得到增强,实现对现实的指导。
一、创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模式
要确立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观念,充分发挥音乐的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力得到极大挖掘。更新音乐教育观念,用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指导和改革现有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同时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的对策方案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改革。
二、革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观念
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去除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断地吸收新的音乐知识,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之中不仅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明确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同时还需要深刻地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现状,更好地明确教学变化的基本现状,明确教学手段的变化方式,实现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改革。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家不断地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加强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对现状的改进。
作者简介:于静(1980-),女,辽宁阜新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29-01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大学生肩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彰显了强大而独到的作用。教育部前任部长陈至立曾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进行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培养模式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茂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大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已成为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有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全面拓展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
在目前的大学教师招聘中,各个高校盲目追求引进人才的学历,基本上只招聘博士以上的学历,忽视了博士们的研究专长是否与本校本科生培养的方向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博士所教课程与自己的知识领域不同的问题,甚至对于所教课程完全不懂,自己也处于初学者的水平。学生往往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学生会严重怀疑教师的水平。教师在教授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课程的时候,也会缺乏信心和激情。对于初上讲台的博士们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形成挫败感,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基础不踏实,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考研和就业,影响学生的前途。因此,大学在招聘时一方面要注重引进人才的学历,更要关注其研究方向与其未来分配的教学任务相匹配的问题,从而给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高校教师只有具有较好的知识背景,才能更好的运用各种软硬件设备,将专业实务操作带到课堂,带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2.加大实用型教学设备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硬件资源进行投入,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软件资源。部分学校购买了一流的硬件设备,但由于没有购进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硬件设备在某种意义上闲置了,结果必然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应用。所以,学校在购置大型教学设备时应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论证,了解其需要的软件资源,并加强软件建设,如加强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利用,网站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学校在购买大型实验教学设备后,要投入资金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培训,以免出现设备购买后没有人会用的现象。很多大型的实验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更不敢轻易使用,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就成了摆设。既然仪器的价格不菲,教师的培训费与其相比微乎其微,那么学校在购置这些设备后就应该投入学费让教师外出学习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从而使这些实验教学设备有用武之地,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学校应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而不是仅仅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而已。这种远程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自由的教学模式,能够模拟实际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教师能够迅速地做出回答,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能够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为了能够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有效率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给学生其需要的教学资料,并实施差异化教学。尊重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需求,实现个体的素质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
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材,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让教师真正做到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124-01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学科教育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中学体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转变思想,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的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扎实的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都要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重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因素,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人为中心”,让学生进入到积极、宽松、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形成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不同,在课程设置上应有所侧重,学校体育要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突破原有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课程形式,吸收、引进具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扭转体育教学“大而杂”与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数量的局面,让学生选择一、二种感兴趣的项目系统地学习,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有助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是体育教学的真谛。
三、注重现实与应用间的协调
在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的导向下,中学体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造就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始终不渝的宗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不能直接将职业体育的教学程序移植到学生身上。应重视运动技术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知识指导和锻炼身体,学会在脑力疲劳时应用已有知识平衡自身,学会在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时调节身心,这是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境界。
四、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手段,不能仅注重成绩的表象特征,它还应体现能力增长的内在特征,这也是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就必须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关注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注重体育行为规范和科学健身态度的养成,这才是作为手段而应用的评价体系所追求的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力,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反对追求达标化的教学目标,使学校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
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注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体育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体育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开发学生良好的素质,为其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指导学生健身奠定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英语作为国际间语言交流的媒体已成为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是明确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好英语除了可以直接用英语获取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最新发展信息外,还可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上述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贯彻教学大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良好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面,然而绝非大学教育的全部。加强大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在于改进课堂本身,同时,还可以调动一切可能的非课堂教育等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为贯彻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天地。这对大学生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把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战胜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这一教育不是靠陈词滥调、空洞说教,而是利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传递优秀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向人生目标迈进。例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文时可以提出两个思考题:Why did Francis Chichester sail round the world alone?What’s the meaning of his adventure?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一个已经到了人生暮年,身患癌症的老人,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利用简陋的工具战胜了自然,证明了人的力量,赋予人们新的自豪感。
2.处理好教学和测试的关系。测试和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测量,语言测试本身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也不能代替教学。为避免应试教育,首先,CET考试应按《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对语言技能的测试,如口试应考虑纳入评估手段中。其次,考试内容要全面覆盖《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推动《新大纲》的贯彻执行。如阅读技能的考试仅用单项选择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另外,CET考试题型应多样化,这有利于减少应试教育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素质的培养。由于教育对象的心理是具体的、变化的,适用于全体对象和各个不同时期对象的科学方法根本不存在,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外语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外语教学越来越突出交际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归纳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积极倡导启发式教育,废除灌输式教育,全面实施因材施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但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提升语言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大学生肩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彰显了强大而独到的作用。教育部前任部长陈至立曾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进行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培养模式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茂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大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已成为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有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全面拓展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
在目前的大学教师招聘中,各个高校盲目追求引进人才的学历,基本上只招聘博士以上的学历,忽视了博士们的研究专长是否与本校本科生培养的方向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博士所教课程与自己的知识领域不同的问题,甚至对于所教课程完全不懂,自己也处于初学者的水平。学生往往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学生会严重怀疑教师的水平。教师在教授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课程的时候,也会缺乏信心和激情。对于初上讲台的博士们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形成挫败感,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基础不踏实,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考研和就业,影响学生的前途。因此,大学在招聘时一方面要注重引进人才的学历,更要关注其研究方向与其未来分配的教学任务相匹配的问题,从而给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高校教师只有具有较好的知识背景,才能更好的运用各种软硬件设备,将专业实务操作带到课堂,带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2.加大实用型教学设备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硬件资源进行投入,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软件资源。部分学校购买了一流的硬件设备,但由于没有购进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硬件设备在某种意义上闲置了,结果必然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应用。所以,学校在购置大型教学设备时应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论证,了解其需要的软件资源,并加强软件建设,如加强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利用,网站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学校在购买大型实验教学设备后,要投入资金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培训,以免出现设备购买后没有人会用的现象。很多大型的实验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更不敢轻易使用,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就成了摆设。既然仪器的价格不菲,教师的培训费与其相比微乎其微,那么学校在购置这些设备后就应该投入学费让教师外出学习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从而使这些实验教学设备有用武之地,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学校应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而不是仅仅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而已。这种远程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自由的教学模式,能够模拟实际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教师能够迅速地做出回答,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能够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2-02
“素质”这一概念本来自生理方面,后被引申到关于人的各个领域,尽管各学科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素质以生理和心理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激发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重点并非在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人的思想、身心、道德、文化、修养等全面发展、内化和升华。素质教育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同样应重视充分发挥自身的素质教育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阐释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功能,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融入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内涵,则体现为素质的竞争。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一直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重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需求,发掘个人身心发展的潜能和主体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与综合相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会为人,懂得求知,学会创造,陶冶性情,为个人将来的生活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21世纪外语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大学英语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理应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英语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中参与竞争的能力,因此,除了英语本身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还包括与英语和国际文化相关的素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大学英语素质教学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更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和准确理解英语文化,让学生爱上英语、爱上课堂,从内心产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新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技能,更需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人的创造力作为重点。大学英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新的定位和思考,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模式,全面与素质教育接轨。结合社会、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变迁,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潜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入素质教育的策略
基于上文讨论的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可通过以下策略,融入素质教育。
(一)创设新的教学体系,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大学英语发挥素质教育功能应从传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转化到促进学生人格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来,不能因循守旧,拘泥于教材原有的规范性,不能拘泥于教学大纲,而应有一定的张力,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素质教育资源。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的交流融合日趋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早已超越早期阶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多种目的深入交流的需求。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是一种精神存在,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区域,其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之地,更是孕育文化、滋养精神之所。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所涉及因素非常多。伴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素质的增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构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学科体系,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英语的基本规则,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不断整合、拓展与深化,广泛建立英语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关联,力争做到由此及彼,互相借鉴。此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传统大学英语课型的界限,通过一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句法、词法等语言知识,更通过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来增强学生的素质和适应能力。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及适当的方法培养,为学生提供素质养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英语运用能力与素质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方法与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推进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摆脱原有方式的羁绊,通过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情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等。首先,创设情境,营造大学英语学习的融洽氛围,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质的三个层次,注重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化设计。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方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现代多媒体辅助技术逐步普及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大学英语素质教育自然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二者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拓宽学生的跨文化眼界,教学手段上实现由传统单一媒体手段向多媒体立体化的转变。即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技术,创设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以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最佳的教学空间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英语世界中学习,让教师从传统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大量融入多媒体课件,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图文并茂,时间与空间相跨越的素质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的成长。此外,还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高素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的动机,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学习策略,促进大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三)加强大学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面向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整体水平。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素质不高制约了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理念有待提高。相关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现代素质教育观、高尚的职业道德、广泛而渊博的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专业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还应具备执行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观察能力、科研能力、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群体控制互动能力,等等。换言之,实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从专业、文化、师德等方面来提升素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教学的组织者、方法引导者和知识讲解者等多重角色,善于打破固有的模式,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求。尤其当前多媒体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传统教学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更须增强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积极研讨新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形成一套大学英语与综合素质密切结合的教学思想,包括课程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及效果测定等环节。应妥善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重视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加大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确立大学英语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其核心理念并非与传统教育相对立,也不是与知识和能力本位相对立。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增加学生国际知识,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使命,尤须以加强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为突破口,以着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多元的素质为取向,更好地实现知、情、意的和谐统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金晶.浅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2(6)
[2]曹成志.浅谈高校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8)
[3]刘蓉.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医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方式,已经朝着医学教育领域发展。因此,评价体系中主要研究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评级活动,其中的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教育评价目的的实现以及对于评价结果的认证。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仍然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体系以及实践的研究,因此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总结相关的实践性、科学性。
1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及其表现
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中,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及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发展变化及其内部包含的众多因素进行的价值判断。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进行有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研究,并且要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作出比较科学的价值判断。
在医学院中,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着医疗保健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中,它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管理、指导学院的工作、提高办学的效益以及办学的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医学院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自身检查、反思、改造教育,并且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这种教育评价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分解,是评价目标具体化以及行为化的具体表现。这种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推动医学院教育观念的转变 ,能够提高医学院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能够改善医学院教育评价的制度,提高教育的质量以及教育的效果。
2 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理论及其基本特征
2.1 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理论
从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来看,教育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客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院校评价、专业评价以及单项评价。其中院校评价是把整个院校作为一个对象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是以专业学科为单位进行评价,在评价的体系中,院校评价和专业评价都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而单项评价是为了规范以及加强某一项教育展开的评价,这其中包含:实验室的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等。综上所述,为了研究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医学院校主要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单项评价,这就要规范医学院校的整体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其基本的思想是:以教育为主要的目标。对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要根据制定的教育评价理论进行,保障其中理论进行的系统性。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主要的体系都是根据教育的质量进行具体控制的,其中对于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的产品,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质量分析;质量的产生过程。对于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应该分为本质质量标准和过程质量标准两个方面,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标准进行。根据质量的评价,可以分为的理论层次有三个方面:结构――过程――结果。这种理论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根据这种模式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反应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状况。
2.2 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特征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包含着许多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以教育的全部领域作为对象,其中要以学生为重点,来进行全面的人文发展,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不仅要全面地评价办学的理念、办学的水平,而且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质量。对于学校的评价,要根据学校的课程以及学校办学的条件、校园的各项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育中既要重视对显性的课程教育评价,也要重视对学校的人文教育环境、校园的文化建设的评价,根据学生的社会活动以及教育基地的建设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的工作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学的管理、教学的保障措施进行评价,根据各方面的评价来提高医学院的整体水平。
3 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教育的目标具有全面性,因此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总结性的评价以及过程性的评价,要重视个人的评价也要重视他人的评价,要重视个性的评价也要重视共性的评价,以及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这种多形式的评价方法中,要重视对评价的机制进行引导,由于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完善教育的管理,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社会性的特征,要根据评价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改进,以顺利地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使用教育的资源。
4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框架及其原则
在人文教育评价的框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建立目标的导向性原则,要根据评价的指标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评价的全面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全面地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能够全面地反应教育质量的体系;教育的科学性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评价的机制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保持与目标一致性的特征;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评价能够实现对教育质量的总结,而且能够有助于评价过程的实施。
在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对于评价的原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4.1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在医学院校实施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服务的。因此在教育评价的机制中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重要的教育基地。
4.2 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由于知识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也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不断完善教育评价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体系,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调控作用,引导医学院校的全体师生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3 要坚持医学院校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对于医学理论与新技术的发展,能够结合分子生物学和脑科学以及相关的医学工程进行不断的突破。保证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要不断的改变,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要改革教育评价的机制以及教育评价的思想。
4.4 要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对于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是一种手段,但是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环节。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从而结合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总结出教育评价的结果,向学校的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够促进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不断变化,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评价标准,规范、标准地改善教学,将评与建相结合,最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地完善评价的体系以及评价的机制。
5 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体系以及评价的机制,促进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具体地指出医学院在教育管理中体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相关的教育质量,为发展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力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曹文娟.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2).
[2]周增恒,李四海,郭兆江.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2).
[3]李春燕,邓瑞娇.护理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护理,2011,(16).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73-02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其适应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综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化对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力冲击,高校素质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信息化变革,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素质教育效率的正确选择。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二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各个环节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属性,同时也兼具“教育”方面的属性,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共享,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进行自由交流,使交际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全新的交际手段。智能化可以增强教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特征的集中决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与复杂性。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点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开放性是指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垄断地位,构建起社会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共享性是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思想、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自由交流,实现共享,解决了单个用户教育资源贫乏,难以得到补给的问题。交互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人机互动,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的人人互动,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使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虚拟课堂,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使高校与外界互换有益资源、进行联合办学等等。另外,教育信息化共享性特征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和时效性,实现资源共享,既解决了素质教育中遇到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困难,也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其次,教育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育,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决定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构建学导式、案例式、趣味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信息化创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大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无限拓宽,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新格局,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变为主导,在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的双重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的海量资源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让其容易失去鉴别良莠的能力。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培养的成效,从而使素质教育事倍功半。
同时,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育构建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多元思想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灌输的传统思想不再具有唯一性,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思维的引导取代了以往教师单方面的权威和灌输,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素质教育为核心,开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表明,要想实现目标,取得实效,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业才能完成。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多面教育资源,创设一种富含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式教育环境,开放共享学习资源。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包含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料,把握学习进程,发挥思维潜能;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汇集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创设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并结合当前社会和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体系还可以将高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三者之间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自由、快捷的交流,大大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环境空间,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全面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高校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所决定。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时也要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最大化地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依靠高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机制,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树立,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训练等,全面更新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将其打造成为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而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努力,适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不断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而是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提供教学管理、评价评估、后勤服务、新闻宣传、社会指导、心理咨询、校园论坛等多元化服务,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便利化的“自选超市”,使之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产品”,从而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寻求帮助,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环境,为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106―03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最根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任务,而且它还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如何使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有巨大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全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充沛的活力是大学生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没有良好的体质,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成为无源之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帮助其正常地生长发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和习惯。在学生的身体形态的改变和身体机能的提高的同时,使其实现生理和心理的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公共课的延伸,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十分吻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调节、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协作共进,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竞赛中经受失败与成功、表扬与批评的磨练,逐步形成既能享受成功,又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形成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决心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观点视课外体育为课堂社会,并以人际交往为其基本特征,课外体育活动鲜明的特征是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主动(或被动)地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不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相对应,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在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处理好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对素质教育基本特征的分析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对应的。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素质为发展对象,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为发展内容,合理优化素质结构,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3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教师要尊重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素质教育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首先,素质教育从社会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从而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素质教育不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它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次,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素质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通过先天遗传素质表现出来,也通过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由于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应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的特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各个层次所需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其自身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5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教育,必须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3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特征的关系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运用各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练习,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作用。
3.1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但它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己的教育特点: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地提高和巩固。
3.2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其内容比体育教育大纲更多样化,而且在项目锻炼、内容选择及时间安排上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体育活动要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达到调节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它的教学内容广泛,活动空间相对宽松,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3.3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主体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或有组织的、单独或群体性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4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培养模式也逐渐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课外体育活动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上也应符合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完善的制度下,经过自发的身体锻炼而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使被动地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我锻炼过程,从而培养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学生部门和学校体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使学生各团体、运动队进行自我组织与管理,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监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养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廷安,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