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09:10: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世界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教育事业获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纵观全球信息化教育,都是在教育国家所有的人,还有对人类的社会进步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学校又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南方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言自明的。
一、当前形势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近年来,我们甘肃省的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但要让信息技术教育很好地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等也有很多的缺点和问题。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即使我们的教师非常专业、师资质量标准也达标,但在信息化教育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整体活动,涉及软件和硬件。我们大部分教师信息知识、技能差,只会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当然,也有做得好的,但只是一小部分,没有在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中发挥作用。除了我们熟悉的几种常见的媒体工具,如电视、录音机、手机等之外,信息化设备高度集中的电脑不能让学生使用,甚至一些农村学生在现实中对电脑从未谋面,很少使用。
2.谈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欠缺的问题,这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设备,每个城市学校还配置了至少一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学生在一周有两三次的学习机会。但是其他学校配备的就很少,除了初中和九年制学校的一部分,以及中心小学,其他学校就基本没有任何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了。实现信息化的信息平台,我们最大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总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非常缺乏,对实现校园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力。这一切问题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钱来改善信息服务平台。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健康、快速、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过程应该掌握规律和有创造力地遵循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律。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提高认识,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自发的,是任何领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任何教育的开展,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和理解,不能理解它的重要性,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结果的。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是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使用班会,解释学生对信息技术思想上的不理解,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教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够的意识形态的理解,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全面了解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等等。
2.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师全面组织学习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用新理论、理念武装大脑,来引导他们的业务发展方向。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教育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有一个全面把握教育政策、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度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便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他们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信息生活的得力助手。3.增加投资,整合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加。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充分和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结合事实分配资金购买设备,赶上设备使用地区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机会,取消、合并一些学校,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这样购买信息技术相关设备并安装和使用,设备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得到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调整信息技术教师,力求确保足够的人力来支持该地区的所有学校。
4.培训重点突出,全面辐射。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教育素质,促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可以实现最终的教育效果。根据每个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教师应设置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支持小组,力求促进最大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面。现在有绝大多数的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有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稍微差点。近年来,我们利用假日举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是离实现全面提升的机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相关的知识面。
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是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常识、常用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这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发展,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途径谈谈我的想法。
一、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无论学习任何的一门学科,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所在。兴趣是中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有效助推力,它是促进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学生有百分百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来,轻松、团结、有效、愉悦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
二、依据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信息变化转眼之间,知识的变化与更新更是高速。在近几年前,人们还不知道使用Excel,Internet,Baidu……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让我们的中学生学以致用。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相互学习、互相激励
计算机操作,尽管有的东西教师没有介绍,学生通过自己上机摸索,也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学习“画笔”一节,我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创意画。围绕我提出的主题,也可自由发挥,要求是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在授课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在学习画笔一节中,当学生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我提问:“绘图中如何重复绘出某一图形?”我提示利用Windows文件操作中的技巧,请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请最早做出的学生教全班同学操作(当小老师)。这个问题给那些电脑操好者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学习思路敏捷,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样使得整个教室学习气氛活跃。然后,我请完成的学生到教师机上利用屏幕广播教学(教师机、学生机管理系统),当小老师,将他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计算机教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渔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在课堂保证学生有充裕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的疑问,多铺设一些解决的途径,少一点宜接的答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逐步改变学生事事依赖老师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养成自学的习惯,并适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且长期坚持不懈,就会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其受益终身。信息技术常用的自学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运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进行自主操作学习。多数运用软件都带有“帮助系统”,为用户提供入门信息以及常见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遭遇问题时,老师不要急着告诉他们答案或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帮助系统,解决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自己想办法、寻找帮助来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它所提供的知识是任何一个教师无法比拟的当学生遇到利用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会运用不同的搜索引擎,输入合理的关键词提高搜索效率。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下载的工具进行下载。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可以鼓励他们不要仅局限于课堂,应借助网络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有选择自学,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三是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软件进行。现在很多应用软件都有教学软件比如PHOTOshop,网页制作二剑客、动画制作FLASH等。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而无师自通。
四、发展个性,培养素养
一、教学工作
实习学校给我安排的教学科目是《初中信息技术》。由于每一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我教授了三个班级的课。分别是:202、207和107班。共上了6节课。这是门操作性较强的课,要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第一周见习的听课过程中,我基本上了解了课程进度和科组教师的教学方法。他们都是按一份份练习进行讲解。应试教育成分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闷,与学生互动少。在召开小组会议时,我们组员中有人提出了个方法。就是把题目改头换面。这就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证明了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在最后的总结交流会上。科组老师也对我们这一改动加以表扬。如在教学生字体设置与插入艺术字时,原题目是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设置。这样比较枯。而我们就把题目改为一份自我介绍。先让学生看一份自己做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要他们照着做。把名字、性别等进行设置。而标题“自我介绍”则作为艺术字插入。这样,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得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1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切忌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材编辑、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来看,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设计语言等,还有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还是纸上谈兵式的考计算机操作,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人们也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网页做得是否漂亮,网页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各地各级别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电子排版、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大赛如火如荼,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比如高三的毕业生能否快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然后进行有效分析以帮助自己确定报考志愿,这样的过程和基本能力。这就使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
2教育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视,在各地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信息技术课大多赫然在目,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根本就不按照课程表上课,信息技术课被其他科目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更是经常成为其他高考科目补课、备考的备用课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存在一些随意性,各学校的授课内容不一。
4忽略了信息道德的培养
对青少年而言,在数字化乐园中,利弊得失俱存,其不良的一面可能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电脑及其网络对他们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和极强的吸附力,然而,信息超载引发的“信息综合症”、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问题、网络沉溺引发的人格障碍和眷机情结引发的认知惰怠等不良倾向,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注重计算机的“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那种只教技术不育人,或淡化德育,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营利为目的,忽略信息网络负效应等种种情形,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可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事实上,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带来了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挑战。因网络社会问题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克服纯技术观点,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合理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远离网络“陷阱”,并同形形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此外,鉴于目前电脑及其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以及引发的诸多心理不适和道德问题,在今后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将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更加关注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并和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紧密联系,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培养,以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门极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并确保其高效运行。
5教学手段的问题
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要求,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创造学习环境,使微观放大,宏观缩小,静态变动态,动态变静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去仔细观察研究,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已习惯用他她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教师在发挥自身作用时,就暴露出一些传统教学所特有的弊端,如教学上采用注入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其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7学生方面的问题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学习者分析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别较大,开始教学时,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计算机的知识是空白。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就不能按传统的方式“一刀切”,“满堂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学习环境,力争实行个别化教学和合作学习。另外,中学生背负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信息技术课在中学也被定位为所谓的“副科”,为非考试科目,导致有些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理化等考试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课不予以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
8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各地的课程设置内容不统一,部分教学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掌握了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离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上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2.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过去在中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2.2教材编排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体。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对课程宗旨领会不够,很多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盲目,造成所选教材不符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现状,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把握教材,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教材,不能立足于学生现状和生活实际,导致课程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2.3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1.专业技能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在职培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长期的努力。
2.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设计不良:笔者在与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少精心去设计一节课。
信息技术课往往是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与上机课。很多教师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在上机课上留了作业,辅导一下就行,很少花时间去设计课时、设计内容、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认为解决策略如下:
3.1“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地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2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对“唯实用论”和“纯工具论”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信息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寻找信息源;第二步,要学会如何综合处理大量数据,剔除“假”信息;第三步,要给学生讲解常见的信息模型及其参数的实际意义,利用模型参数正确认识信息;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传递、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参与到信息社会的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但应特别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传授信息技术,而不是讲解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为了让学生能够事先掌握必要的工具,是否可以考虑在小学依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掌握诸如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访问因特网、打字和绘图等基本技能;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教育。
3.3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高考“3+x”的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并逐步过度到“一票否决制”,即:将信息技术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高考的“通行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最重要举措。
随着这两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许多中学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高考也可以采用“笔试+上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其次,考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没有考试的教育也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按照我国的国情,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参加高考,有利于扎扎实实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利于国家选拔信息技术方面有潜力的人才,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领域创造性人才,有利于我国跨越与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成为信息强国。
3.4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信息技术课教材应该基于这种教学模式而编写。
3.5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晨
总之,本文仅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论》王吉庆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德育渗透;策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为顺应时展趋势,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渗透,防止计算机犯罪,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一、使学生严格进行计算机操作,规范自身行为
一些中学生对电脑感到好奇,不按要求操作,随意开启或关闭电脑,甚至删除重要文件,更改桌面背景,设置开机密码,拔插网线等。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操作行为,可能影响教学。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纪律观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计算机使用行为。例如,让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室的管理规定,不擅自修改、删除或更改电脑上的任何东西;爱惜计算机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将垃圾、杂物等带出计算机室。又如,当发现学生在偷偷玩游戏时,可以先用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提醒,让学生自觉停止游戏。如果学生还是继续玩游戏,可以屏蔽学生信号,甚至给予学生警告处分。还可以采用奖励手段,对于遵守管理规定、认真学习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从而有效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内容
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向学生有效渗透德育知识,让他们自觉遵守规定。例如,在word学习时,主要让学生掌握文字编排技巧,学会插入图片和文字等。任课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可以挑选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视频和文字材料。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德育功能和教育教学效果。又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制作贺卡,并配上文字、图片和音乐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贺卡制作技巧,还能增进亲子感情。另外,在制作幻灯片时,还要合理融入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讲解游戏的危害,开展德育工作
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很多信息充满好奇,有些学生甚至沉溺于游戏,不专心学习。目前,网络监管仍然存在不到位的地方,有些信息是虚假的,甚至是有害的。再加上一些W生鉴别和判断能力较弱,可能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一些学生沉溺于网恋或沉迷于游戏,进而导致无心向学,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效率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任课教师要严格把关,向学生讲解网络游戏的危害,做好德育工作。例如,当学生打开网页浏览新闻时,任课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是非判断水平,阐明学生不遵循规范要求的危害。同时,任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作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同时还要对比不按要求操作的危害,让学生开阔视野,深化理解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接触更多有用的东西。
四、组织竞赛性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德育渗透外,还要注重合理组织计算机竞赛活动,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道德素质。例如,组织中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发放奖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还可以组织网络安全知识贺卡制作比赛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在学校宣传栏为学生宣传网络安全知识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技能,增强信息技术安全隐患预防水平。并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知识应用技能,为学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对于难度较大的竞赛活动,可以让5~7名学生为一组,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并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协调,提高课堂组织与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技能,让学生既能有效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德育是中学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对有效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提高思想重视程度,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 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jjjy.net),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进行了有效更新,这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活力被充分激发,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然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信息技术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方面又不同于高考应试科目,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信息技术课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操作技能。因此,深入探索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不但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真正高效地学习知识。
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都抱怨信息技术不生动,对此教师应利用良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可利用有效的课题引导来激趣。例如,在网络上下载软件时,常规教学是列举法,然而,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可先使用音乐播放软件播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让学生自己试着在电脑上播放,结果学生发现歌曲根本播放不了,这时教师再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学生的探究兴趣必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如,信息技术实践性较强,教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对Word 编辑内容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作文为范本,让学生在Word输入后进行美化处理,也可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打印出来自己的作品,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从而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手段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是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现状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任务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促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之中。例如,以任务教学为例,在 Excel 的数据录入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班级学生成绩统计为任务进行驱动,在前任务阶段就应引导学生对 Excel 的相关知识进行准备,任务完成后要就其方法进行总结。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师生合作与互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引导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三、以合理运用好教材为重要载体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用好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载体。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只有用好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提取教材中的精髓内容,才能使教学真正提高到新的高度。一般来说,中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部分没有难易的严格区分,特别是在软件的应用方面,教材中多呈现的是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知识,教师如照本宣科,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与记忆,那么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进而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相反,如果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教材的讲授顺序,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Powerpoint”相关教学中,教师可先自我介绍课件进行导入,使用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在引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探究。
四、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动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网络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宝库,能够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然而,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博杂海量,这样如果让学生在网络上漫无边际地搜索和浏览,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而且还有安全方面的巨大隐患,如不将学习重点放在如何搜集信息上,而在于对信息的组织和利用,这样就能够对网络资源处理,筛选和过滤出有价值的网址,帮助学生围绕某一课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这样不但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防止不良信息的影响。如美国基础教育所施行的Webquest模式,其中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网页清单,它由教师选定,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使用的链接,不是教师设计的网页,就是精心挑选的网站,而且还包括明确的指导性说明。
五、以组织实践活动为教学因素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针对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融观察、思考、理解为一体,激发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兴趣。当然,教师应该注意,大凡是学生能够动手进行操作的,那么教师就不应代替,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其将其他的文件复制、移动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等。只有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后,才能掌握具体的知识和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来套用。因此,教师应进行长期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只有这样,信息技术课程才能真正践行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社会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养培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
(四)信息素养培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二、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合作,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新课改中有点不适应,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二)信息素质差异大。各地区中学由于受经济、区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就计算机而言,有的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有的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有的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
(三)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暂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社会、学校、学生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就有限了,信息素养培养就落后。
(四)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区别不清。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但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素养。
(五)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qq聊天或打游戏的高手未必就是信息素养的拥有者。
三、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要融入新课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现在许多老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必须得尽快融入新课改,转变观念,给信息技术以应有重视。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交流、实践。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环境。要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三)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工具。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对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要利用网络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要综合地创设信息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环境,使同学在各种信息环境中,做到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认知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最佳工具,而上网查询也必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
(七)要及时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重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作品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评价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四、中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时,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
(三)要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网吧监督与管理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来形成合力。
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04-03
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并行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并以其使用的廉价性、资源的高度共享与丰富性、获取服务的方便快捷性以及系统的高性能性等优势风行于当前的商业界。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与技术结合的先锋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教师素养偏低、教学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云计算的应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研究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我国宏大的教育事业都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包括三层结构,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把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应用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用户只要购买廉价的服务就能拥有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超强的计算能力和自己所需的最新版应用软件,享受到以前只有超级计算机的拥有者才享有的特权。接受云服务的用户端设备不需高配置,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请求,云端就会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提供必要计算能力进行需求处理,并把结果返回给用户端。正如教育技术专家黎加厚教授的比喻,“云计算就好比以前的发电厂,很久以前小城里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后来,“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哪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发的电供给哪一家用户”。
总的来说,云计算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共享方式,在资源分配、技术和软件更新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突出的优势。
首先就共享性而言,由于所有的资源都储存在云端,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在云端数据只有一份,但用户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使用任何终端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
其次由廉价性来言,用户只需要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简单设备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云带来的优质服务,包括软件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而接受服务的终端无需高配置就能拥有几乎接近超级计算的性能,这些就能真正实现用户的低投入高回报的效应,并且用户不再需要为不断更新的软件而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为云的那端有专门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来帮完成这样的工作。
再次,资源丰富性也为云计算突出的特点。在云端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用户共享的资源和云服务商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由云服务商统一管理和调度的,而且这些资源对已购买服务的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
最后,云计算的高性能也表现得很突出,在云的那端有几万台甚至几百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群可以为用户提供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如由谷歌、IBM等专业的网络公司搭建的云终端,具有高稳定性,并且规模宏大,仅Google的云计算就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2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云计算的优势就直接决定了其在商业界风行一时的地位,但它对教育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处于教育与技术结合上位于先锋地位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却处于一些窘境当中,所以要把云计算的优势很好地运用于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当中,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与存在的不足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利用2011年暑期社会调查之契机,对江西省鄱阳县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再加上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
2.1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与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室和电脑设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2.2 有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专业水平还需要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正规的本专科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比例,绝大多数是由其他学科比较懂计算机的教师来担当。笔者在对这十几所中学的42名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信息技术教师6,所占比例为16.76%;其他学科教师兼职36,所占比例为83.24%。
没经过教育技术系统、专业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会缺乏相应的认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相当于计算机教育,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很迫切和很重要。
2.3 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还需完善
在一些中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机房里计算机数量多,上课时只能把学生分成两组或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有些学校即使计算机的数量够,但计算机的配置很低,有些甚至是被淘汰的机器,无法满足现在课程的要求。再者,在软件方面,有些软件早已被淘汰或急需升级,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致使这些陈旧的软件依旧被勉强地在教学中使用着,使信息技术教学跟不上时代。所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首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不具备维护、管理、利用设备等方面的能力,一段时间后设备损坏或功能降低,使媒体自身的功能不能完全地表现出来;其次,学校在课程及时间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才能使用这些设备。
2.5 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发展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教师没有抓住课程的特性,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自主练习为辅的单一授课方式。笔者在对这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授课方式的调查中发现:讲练结合法所占课时比例为80.56%,任务驱动法所占课时比例为1.54%,其他授课方式所占课时比例为17.9%。这样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加上课程地位低和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较差,成为网页浏览、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的自由放松课。
3 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发展,所以找出一个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显得很必要。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对云计算的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云计算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笔者通过对大量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后,构建了一个针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是基于云服务的,提供了邮箱、即时通讯、资源共享等服务。用户(主要针对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只要拥有一个能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访问该平台,继而享受该平台提供的优质便捷服务。
总的来说,该平台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中学信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分布不平衡、被闲置的问题
由于云计算把计算能力、软件、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学校只要定制服务按需付费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云提供的优质服务。“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所以对于已加入“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学校而言,它们就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购买基础设施和软件上,只要定制廉价的云服务即可满足信息技术正常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因为云计算对客户端的性能配置要求不是很高,学校的设备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带来的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不仅如此,学校也无需为软件升级或硬件的更新而担忧,因为在云的那端有专门的团队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只要按需付费,然后享受服务即可。
“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可以统筹全国各种优质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为广大学校师生提供合适的、优质的、可重复使用的资源。由于使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学校都遵循同一标准,各学校间资源及信息共享就变得很容易,与此同时,发达地区与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形成对接,实现资源对等。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的学校可以共享到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为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授课、辅导。
由于“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各种资源都储存在云端,由云服务商和相关教育部门提供,所以不会存在一些学校有限的资源被闲置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3.2 提供海量的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里,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自己成功的课件和课堂实录进行分享,主持“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有关教育部门也可以提供许多优秀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不用管资源的来源,只要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专业学习即可。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教师之间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进行交流,促进各自教学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提供了许多可以供教师之间方便快捷地交流的方式,如平台的邮件服务、论坛服务、即时通讯服务。
3.3 开展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的问题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会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纪律就会相对较好。
无论是合作学习、协作学习还是项目学习,重要的是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资料作品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很好地实现这两项内容。
利用该平台,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把各自的资料上传到该平台的资源共享区,也可以让小组一位成员在该平台中新建一个文件,再把该文件共性给小组其他成员,每位成员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放到该文件中。这样小组成员间的资料共享问题就能很方便地得到解决。
利用该平台的交流工具可以把小组每位成员的交流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教师评价时就可以把小组每个成员参与程度作为参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该平台的论坛服务建立一个讨论区和作品分享区,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作品展示的效果也会增加。
对主题网站制作服务,教师可以制作与学习内容关联的主题学习网站,再在该网站里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者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传阅,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利用该平台的即时聊天服务,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那些不听课的学生发消息,这样既能维护课堂纪律又能兼顾学生的尊严。
4 总结
云计算的诞生符合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它改变的了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它继承了云计算的很多优势,在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该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与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有关的问题,不断地突破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种种瓶颈,为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