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文化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7 15:11: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客家文化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客家文化研究

篇1

  二

 客家文化内涵是什么?目前客家文化研究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我随手从几本有关论著中摘录如下:

 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奋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

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从上面摘录中可以看出,这些论著对客家文化内涵的阐述,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共性阐述多,个性阐述少。因为这些内涵是和客家文化一样以中原文化为主

体的其它南迁民系文化所共有的,是南迁汉族各民族的共性。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的个性各自不同。个性是具体的,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民系文化的个性是这个民系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研究这个民系文化的个性,不仅是把握这个民系特色的需求,而且更是发扬这个民系优秀文化的需要。不善于区别客家文化的个性,客家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 三

有许多民系文化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可供客家文化研究借鉴。

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因为巴蜀山川奇绝秀丽的环境,造就了它的独具异彩。《华阳国志·蜀志》,对蜀人特征作了精彩的概括:

一,多斑采文章;二,尚滋味;三,好辛香;四,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多悍勇。这就是巴蜀文化的特质,是巴蜀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最突出的个性。

至于燕赵文化,送别荆轲的一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以概括为燕赵文化的个性。“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之士那种不畏、重信义与气节的燕赵之风,乃燕赵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再说与客家比邻的潮州文化,潮人研究学者是怎样概括其内涵的呢?他们认为:潮州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但又不是一般的中原文化,它是作为移民文化进入潮汕地区的。而在汉人入主之前,潮汕地区早就存在了一个百越文化。入主潮汕的汉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能不产生一种入乡随俗的心理。百越文化由于长期处于自治与半自治的状态,有较强的“山高皇帝远”的边陲意识。这边陲意识在被汉化之后,转移到潮人身上,就成了潮州文化的一个内核,因此,赋予了潮人对正统中心保持某种较自由的心态和独立取向,即使是读书人,虽然也有凡事讲究正宗,以遵古法制为荣者,但也未成为潮人普遍心理。

 客家文化研究鲜见如此鲜明的个性概括!

四

客家文化内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从罗香林大师因历史局限而产生的对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来。

罗香林等大师当时为了批驳对客家民系的污蔑,在正本清源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真理往往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忽略客家先民在迁移过程中,观念与习惯不得不受到新环境的挑战,因而不得不有许多变通与修改。特别是客家先民在长江流域停留了几百年时间,楚文化、江淮文化不可能不影响到客家人的观念和习惯。因此,入主闽粤赣三角地区之前的客家先民已经不是中州本土的汉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先民文化也不是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当客家先民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区后与早已存在于这个地区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融合后的客家人已大大不同于中原本土的汉人了,融合后的客家文化已大大不同于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

这种忽略而造成的欠缺,影响了后来许多客家学研究者,使他们在研究客家文化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搞“直接瞄准”,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直接对应,把论证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甚至于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中原文化是南迁各民系的母体文化,中原文化的特点自然就成为各民系文化的共同属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要善于从共性把握中去把握个性,也要善于从个性把握中去把握共性。

篇2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篇3

(二)为客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处的位置,正是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带,与客家聚居地基本重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赣州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赣州提供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同步进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对于唤醒客家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美丽赣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

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

(一)民居建筑客家村落的选址、布局、座向、道路、池塘、树木等基本都是根据"堪舆"理念建构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尤其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适应当地复杂地理环境的建筑产物,选址和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合乎生态的经验和原则,居所选址讲究地理生态性,结构布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要求,房屋功能表征着政治伦理生态,凝聚着以生命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意蕴。围龙屋的外形是“方与圆的有机结合体,方与圆寓意‘天圆地方’,整座屋宇即为一个小宇宙的象征,这便折射出客家人深谙‘天人合一’、人地和谐之道的文化风貌。”

(二)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客家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客家人对山地环境长期感应的结果,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累积,成为传统山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梯田耕作文化”,不仅是带有浓郁山区小农经济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人地协调并具有美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森林、梯田、村落和小气候进行着一种复杂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三)客家人有自然崇拜的传统。他们认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称为“伯公”(土地神)。俗语说,“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此外,家里有灶王,村里有社王等等。自然崇拜的神秘性深深地根植于客家群众的生态价值观中,有益于人们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态保护的具有积极意义。

(四)文学艺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如比较有名的叠字山歌“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山树多;山闻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3]P66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气质,传达着一种“天人舍一”的精神意蕴。客家的一些俗谚,如“山上树木光,好田会变荒”、“高山开荒,平地遭殃”等等,都是客家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真实写照。

篇4

关键词:德育;实效;客家文化;美术教育;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G621;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6-02

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学校在新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美术课程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本身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意识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因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客家传统文化丰富美术课堂的德育资源

1.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汉族地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该民系在发展及变迁过程中,具有自身的明显特点,逐渐形成自身刚毅的性格特点。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隋唐时期起一直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阶段仍然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惠州被称为“岭东雄郡”。惠州地区有大量的客家人,在迁移及发展过程中,客家人吸收和融合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化,不仅具有惠州地区的文化特点,而且含有福建、江西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在语言、音乐、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例如平海楹联、客家山歌、客家围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当时南方土著文化,具有寻根意识、重教观念、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2. 发掘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惠州地区的美术教师可以接触到很多客家文化,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奇特而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能够为学校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形象生动的素材,同时这些客家传统文化也是对该地区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资源。因此,美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挖掘客家传统文化元素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和德育价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发掘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意义

客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客家优秀文化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把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文化实践和体验来深化美术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通过客家文化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开发心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使客家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二、客家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引入美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1.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对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感到陌生。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让学生深刻了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能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德育资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作为惠州本土的美术教师,要注重发掘惠州本土客家建筑文化元素,探究本土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的德育价值。例如,教学湘版五年级上册“家乡古建筑”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惠州本土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屋”引入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客家围屋整体造型、布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相关寓意及深刻内涵。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围屋的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等方面了解其建筑特点,认识到客家围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美,显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最常见的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含义,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反映出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要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理解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明白客家围屋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多专家誉为民居建筑中的奇葩。这样,可以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做一个发愤图强、有内涵、有朝气的中国人。

2. 发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传统节日含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教师要了解惠州本土的客家传统节日文化,认真挖掘并利用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探寻节日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感受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寄托着伟大的爱国情感。教学岭南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家乡的节日”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惠州本土的节日文化资源,围绕端午节文化,设置“话说端午、诗诵端午、端午倡议、端午创意”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说端午”环节中,要让学生说一说端午节的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诗诵端午”环节中,要让学生寻找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作品进行诵读,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让学生传承优良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素养;在“端午倡议”环节中,要让学生提出对端午节的建议,创新端午节的人文色彩;最后,在“端午创意”环节中,要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端午节文化的情感和畅想。学生在“话说端午”“诗诵端午”这个过程中,通过查找和阅读历史文献资料、优秀诗文作品,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在“端午倡议”“端午创意”等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纷纷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收获,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和带动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发掘客家文化中“美”的精髓,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借助客家民系相关的特色服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到服饰并非局限于保暖功能,还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在色彩、组成、造型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客家服饰具有朴素简洁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相比,客家服饰具有简洁及朴素的特点。在色调方面,客家服饰主色调是白色、蓝色及黑色三种颜色,具有优雅的特征。同时,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也反映当地人内敛的性格。颜色比较深,也比较耐脏,比较方便客家人进行农耕活动。其次,客家服饰具有实用经济美。在功能方面,客家服饰具有经济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就客家妇女蓝衫服饰来说,蓝衫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线上,方便哺乳,与此同时,在干农活过程中,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在袖口设计方面,袖口比较宽大并可翻折,方便放置一些随身的物品。这完全体现该种服饰的实用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当地人朴素及勤劳的特点。再次,客家服饰具有自然和谐美。在原料方面,客家服饰主要来源于大自然,蓝衫服饰材料多采用棉质天然材料。在染色方面,当地居民所采用的染料是天然的,绿色环保,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危害。这也体现客家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这样的美术教学,能让学生感受服饰的美学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美术学科是现代W校教育的常设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美术学科并非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它其实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学习,更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这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一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客家服饰往往通过象征的符号表达人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其图案的象征、寓意及色彩的装饰与审美功能均集中体现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家服饰常常绣上一些表示生存与繁衍、情与美、乐观与繁荣的纹样,如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这些纹样常采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寓意。谐音达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质朴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当前美术教育应该强化和弘扬的。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担当起复兴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秦瑞芬(1975-),女,广东惠州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德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景艳,黄小华.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

[3]侯秋霞,何尚武.客家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篇5

无可厚非要研究这个民系的个性,不但要把握这个民系的特色,而且还需要通过研究来发扬这个民系的优秀文化。从翻阅过去的期刊文章来看,在众多的研究课题当中,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旅游、教育、民居土楼、围屋、山歌等,一直都是学者热衷于探讨的课题。

刘劲峰先生则认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等。(1)

一、研究课题概述

客家文化的特性,在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就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客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特性的重要性,也让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趋之若鹜。(2)

然而,客家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反映客家人生活实践的文化。从物质文化方面,本人认为它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经济来源等。从精神层面来看,它包括语言、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

在研究旅游文化的课题当中,各地客家资源和地方文献,如龙岩、东山、惠州、梅州等,占了重要的地位,涉及研究范围有各种特色旅游、生态或传统农业等,再配合目前最热门的课题;西部发展和生态保护,可说是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实践与复兴客家文化。

接着就是有关土楼、围龙屋等这一类古民居的建筑探讨研究,涉及的地方有永定县、福建等这一带的古民居,其演变与发展一直都是学术界考察研究的方向。其他类似的课题还论及客家的聚落、社区传统建筑、闽粤赣三角地典型民居等。

有些学者更是针对性研究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演变与发展、古镇的遗产保护等,这类探讨客家族群独特的传统文化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值得去推动和推广。

二、民间信仰和山歌及史料文献课题探讨

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开始,客家中的许多人被迫向海外谋生,迫使这些客家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学习新知,改造自己,逐渐养成了不少新的品性。在研究客家民俗之中,对生活于老基地中的客家和海外客家人的差异,有必要认真地去区别与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全面认识客家历史,正确规划客家社会的未来。(3)

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课题种类繁多,计有客家礼俗、风水、城庙会、龙舟庙会、妈祖、酬神、人日节、酒文化、传统服饰、传统体育文化等。在某些客家地区,老百姓除了信仰祖先崇拜外,佛教和基督教也逐渐成为主导地位,这使到信仰课题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

客家山歌,上承中原文化传统,下贴人民生活,是中原民间歌曲的延伸和发展。(4)翻阅期刊时不难发现有关山歌的文章,内容论及民歌、童谣、歌谣等的传承,创作与发展,其中还谈到人文源由、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的分析,近年来更是有与交响乐的合唱的文章探讨。

在客家民间文学方面,各类的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诗、散文、个人著作、歌仔册等,真实和具体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演化过程,这些课题都在主导着弘扬客家文化和审视客家文学的地位。

本人还发觉最近这几年,族群认同,海外华人的“寻根热”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这表明了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客家民性-当代文化产业经济研究

国外学者爱得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在社群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塑造成节约、刻苦耐劳的形象,或有“娶妻当娶客家女”的俗谚。(5)

因此,有关研究客家妇女的课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其次就是人文性格的研究,针对客家人的品德、廉洁清正人格塑造,草根本色对某个人物来进行分析,进一步让其他族群更能了解这个民系的特性。

近这几年有学者也跟随着大时代的洪流,在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提出品牌的重要性,特别是品牌经营方式、创业、赣州的营销策略等。无可厚非,在未来发展中,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结语

整体来说,尽管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视角,百变不离其中,从探索客家的起源、文化,到考察他们的习俗系谱,本人认为研究课题不止是限于此,而更是要探寻各个地方的客家风俗,考察客家社会的多样性和其背后的“小故事”。

客家在四处“蛮夷”的环境下,他们以中原文明之士自居,固守古老而优秀的汉族传统,同时为了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他们又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总得来说,学术界公认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族群概念。客家文化的研究能否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百花齐放,或是更能深化研究,这与其重视的程度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刘劲峰、刘晓春:《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第56-70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第298-306页。

[3]冯秀珍:《温革的教育理念对当今高等人文教育的启迪》,《客家研究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

[4]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客家文化特色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注释:

(1)刘劲峰等:《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2003年,第298-306页。

(3)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篇6

一.

关于“儒家”,《汉书•艺文志》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和界定:“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从这段总括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原创儒家有三个主要的特点,这就是:求道、为学、致用。

首先,儒家重视求道,“于道最为高”。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生致力于求道。《论语•学而》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里仁》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显然,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的“道”,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又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但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之道,为思孟学派以及后来的《易传》所发挥,从而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之道。《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并且认为,“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易传》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文言》)并且明确提出天道、地道与人道统一的“三才之道”(《周易•系辞下传》)。

正因为儒家讲的“道”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是“天人合一”之道,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研究天地自然,从而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括:思孟学派的阴阳五行自然观、荀子的气论自然观和《易传》的阴阳八卦自然观,充分表明儒学融合自然之道。虽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儒家的这些自然观并不能算作是科学,但是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自然观、气论自然观以及阴阳八卦自然观一直是古代科技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儒家重视为学,“游文于六经之中”。孔子作为教育家,要求自己和学生有广博的知识。《论语•雍也》说:“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讲“博学”,主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具有知识论倾向;不仅要求学习社会文化,学习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包括学习自然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成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君子。这里的“游于艺”,就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实际上包括了古代的数学知识。而且,孔子还要求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思孟学派和荀子的著作以及《易传》等也广泛涉猎自然知识。

正因为儒家重学,也重视自然知识,包容科技,先秦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于古代科技著作的研究。他们所整理、研究以及撰写的著作中,《夏小正》、《禹贡》、《月令》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科技著作,《诗经》、《尧典》、《周礼》等也都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先秦儒家把科技知识包容于儒学之中,而这些科技著作以及科技知识事实上成为后世儒家学习和研究科技的知识基础。

再次,儒家重致用。孔子重人道、重学问,最后又落实到致用上。在为政方面,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讲道德教化;同时也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讲利民。这一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成为“仁政”。孟子认为,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产”。他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因而要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儒家看来,讲“仁政”,就要发展农业生产,当然也就离不开发展农业科技。

儒家讲民本,最终又要落实到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科技;与发展农业相关,又要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以及数学等等。这表明儒家本身具有发展科技的内在要求,儒家文化与科技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用科学发展较快,其原因概在于此。

二.

原创儒家具有的求道、为学、致用的特点,使得儒学融合科学于一体。而且,后世儒家在发展儒学的过程中,大体上继承了这个重要的传统,只是在各个时期,儒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儒学发展史看,历代都有儒家学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

汉代儒家确立了儒家的经学传统,较多地发挥儒家为学包括研究科技知识的特点。汉代经学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经典时,把包含有古代科技知识的儒家著作也确立为经典。按照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农学五大学科的分类,《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数学知识,《诗经》、《尚书•尧典》、《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学的知识,《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司马•职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学知识,《周易》、《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与医学有关的知识,《诗经》、《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农学知识。尤其是,汉代经学家还把春秋时期的技术著作《考工记》补入《周礼》,列为儒家经典。汉代儒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经典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科技知识进行注释和发挥,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研究。

汉代儒学包容科学,不仅表现为汉儒所确立的儒家经典中包含古代科技著作和科技知识,而且,汉代有不少儒家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甚至成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这不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与儒家讲“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约瑟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笔者以为,至少在汉代可以这么说。在汉代儒家中,对天文学颇有研究的,至少有扬雄、桓谭、刘歆、贾逵等。扬雄对天文学很有兴趣,主张浑天说,并提出“难盖天八事”。桓谭对天文学也颇有研究,在宇宙结构问题上,反对盖天说,主张浑天说。扬雄和桓谭对于浑天说取代盖天说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刘歆修《三统历》,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贾逵在天文学上颇有造诣,他所参与修订的东汉四分历比以往各家历法有显著的进步。

宋学确立了儒家的道学传统,较多地发挥了儒家求道包括求自然之道的特点。宋学家在当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至高峰的背景下,大都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的科技。邵雍、张载、二程以及朱熹都对自然现象有过研究。

朱熹的“理”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内涵,它既是形而上的“太极”,又是具体事物包括自然事物的规律,因而也包括了自然规律在内;所以,朱熹理学既是心性之学,又是自然学。这正是对原创儒学“天人合一”的发展。此外,朱熹对于儒家“格物致知”的诠释,使之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内涵,赋予了科学的意义。朱熹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语类》卷十五)可见,在朱熹广泛的格物中,也包括格自然之物。朱熹非常强调研究自然现象,把握自然之理。他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朱子语类》卷十八)“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不可以不讲。”(《朱文公文集》卷六十《答曾无疑》)“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圃、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子语类》卷四十九)更为重要的是,朱熹还运用“理”的概念直接研究自然、研究科学,在天文学领域取得重要的成就。他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提出了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以及天有九重和天体运行轨道的思想,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之际的儒家,较多地发挥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他们或者以“格物致知”的名义融合科学、研究科学,或者打着“西学中源”的旗号学习西方科学,会通中西。清代的儒学即使在最后转变成为专注于考据训诂的经学,也依然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科学。当时的儒家对于西方科学虽有不同态度,但总体上持积极吸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化。

明清之际的儒家学者黄宗羲撰写了不少科学著作,其中天文学、数学类著作“有《授时历故》一卷,《大统历推法》一卷,《授时历法假如》一卷,《西历假如》、《回历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圆要义》诸书共若干卷”[];地学类著作有《今水经》、《四明山志》、《台宕纪游》、《匡庐游录》等;还有《律吕新义》及其它科学著作。清初儒家学者李光地对天文历算有特殊的爱好,与当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交往甚密。在与梅文鼎的交往过程中,李光地对天文学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历法类著作主要有:《历象要义》、《历象合要》、《历象本要》等,主编《御定星历考原》、《御定月令辑要》等;还有论文《记太初历》、《记四分历》、《记浑仪》、《算法》、《历法》、《西历》等。清代考据学大师戴震“凡天文、历算、推步之法,测望之方,宫室衣服之制,鸟兽、虫鱼、草木之名状,音和、声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镇、郡县相沿改革之由,少广旁要之率,钟实、管律之术,靡不悉心讨索。”[]并且撰写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历法类著作:《原象》、《续天文略》、《迎日推策记》、《九道八行说》、《周礼太史正岁年解》、《周髀北极璿玑四游解》、《记夏小正星象》、《历问》、《古历考》等;数学类著作:《勾股割圜记》、《策算》等;地学类著作:《水地记》、《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等;技术类著作:《蠃旋车记》、《自转车记》、《释车》、《考工记图》等。清代著名的汉学家焦循是与汪莱、李锐齐名的重要数学家。[]《畴人传》“续编”说:“尚之(李锐)在嘉庆间,与汪君孝婴(汪莱)、焦君里堂(焦循)齐名,时人目为谈天三友。”[]焦循的数学著作有:《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释弧》、《释轮》、《释椭》、《开方通释》等。此外,焦循还有《禹贡郑注释》、《毛诗地理释》、《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李翁医记》等科学类著作。

纵观儒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历代都有儒家学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并撰写科技著作,把科学与儒学融合在一起。

三.

儒学融合科学,然而在儒学体系中,科学只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儒家也需要研究天地自然,但是,这种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儒家最终把握“形而上之道”的手段。对于儒家来说,科学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最为重要。儒家既不反对科学,也不将科学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尤其是当科学与儒学发生矛盾时,当需要对科学与儒学的重要性作出比较和权衡时,科学往往处在次于儒学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儒家对于科学的态度往往会受到今天推崇科学的人们的误解。甚至李约瑟也认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和推广。”[]并以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加以说明。其实,孔子反对“樊迟学稼”是否可以用来证明儒家反对科技,则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据《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然而,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只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义的价值要高于利,道德的价值要高于实际的技能;只是就义与利、道德与实际技能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不要利,不要实际技能,而是不要只讲利,只讲技能。因此,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并不存在反对科技、鄙视科技的问题。

从古代科技尤其是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看,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多少负面的影响。北魏时期的重要农学家贾思勰撰重要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其中说道:“樊迟请学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然则圣贤之智,犹有所未达,而况于凡庸者乎?”[]按照贾思勰的理解,孔子因自以为在农业生产上不如老农,所以才无法教授樊迟学稼;而且,连孔子都不如老农,那么凡庸者就更是如此,所以应当学习农业科技。唐代重要的农学家陆龟蒙著《耒耜经》,其在“序”中说:“孔子谓:‘吾不如老农’,信也。因书为《耒耜经》以备遗忘,且无愧于食。”[]陆龟蒙认为,孔子说自己不如老农,这是实话,所以应当要研究农学。宋代重要的农学家陈旉著《农书》,有洪兴祖作“后序”,其中引陈旉所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先圣之言,吾志也;樊迟之学,吾事也;是或一道也。”[]显然,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古代农学家研究农业科技的障碍。无论对农学家们的解释作如何评价,无论他们的解释在今天的一些人看来是多么的“不符合”逻辑,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没有把孔子反对樊迟学稼与他们研究农业科技对立起来,也就是说,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实际上并没有对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朱熹也曾说过:“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这段文字只是讲研究自然当在“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之后,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并没有反对研究自然之意。但是,他用“炊沙而欲其成饭”之词,似有轻视科学之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据当今学者陈来先生所著《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熹的此段文字写成于“丙戌冬”(1166年,朱熹36岁),[]当为朱熹早期言论,在他后来的著述中,类似的言论几乎不复出现。

朱熹于47岁(1177年)写成的《论语集注》对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进行注释时说:“游者,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论语集注•述而》)后据周谟“己亥(1179年,朱熹49岁)以后所闻”,朱熹曾经在比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的轻重时说:“‘游于艺’一句,比上三句稍轻,然不可大段轻说。如上蔡云‘有之不害为小人,无之不害为君子’,则是太轻了。古人于礼、乐、射、御、书、数等事,皆至理之所寓。游乎此,则心无所放,而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朱子语类》卷三十四)从朱熹此时对于程门弟子谢良佐的批评可以看出,朱熹认为儒家的“六艺”“皆至理之所寓”,绝不是可有可无。

另据陈淳“庚戌(1190年,朱熹60岁)、己未(1199年,朱熹69岁)所闻”,朱熹晚年明确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圃、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朱子语类》卷四十九)可见,朱熹晚年对于学习农圃医卜之类的“小道”明确持肯定态度。

从朱熹对待研究自然、学习“六艺”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出,朱熹同样也是重视“小道”、重视“六艺”的,根本没有反对、鄙视之意,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别而已。

由此可见,儒家视科技为“小道”,这只是与儒家形而上之“大道”相比较而言的,只是大小的“小”。与此相类似,有关“丧志”、“雕虫小技”之类的说法,也都只是表明儒家视道德更重于科技。应当说,儒家并不反对学习科技知识,而只是反对轻视道德一味地沉迷于科技之中。

至于“奇技巧”的说法,应属另外一类。“奇技巧”的说法出自《礼记•王制》。其中说:“作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尚书•泰誓》也有“作奇技巧以悦妇人”的说法。其实,这里的“奇技”、“奇器”或“奇技巧”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无益于国计民生的、蛊惑人心或只是取悦于人的技法,并不是指所有的科技。当然,不排除有些科技的东西被历史上的某些儒家学者视作“奇技巧”,但是,同样也有一些儒家学者反对把科技视作“奇技巧”。明清之际,重要的儒家学者李光地明确反对把西方人的科技视作“奇技巧”。他说:“西洋人不可谓之奇技巧,盖皆有用之物,如仪器、佩觽、自鸣钟之类。《易经》自庖牺没,神农作;神农没,尧舜作,张大其词,却说及作舟车、耒耜、杵臼、弧矢之类,可见工之利用极大。《周官》一本《考工记》,全说车。”[]因此,笼统地说儒家视科技为“奇技巧”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谓儒家“重道轻艺”之说,如果就比较和权衡“道”与“技艺”孰重孰轻而言,儒家的确如此;但如果以此认为儒家轻视“技艺”,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这种误解相类似,儒家还被说成是“重义轻利”。其实儒家讲“重义轻利”是有特定含义的。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显然,儒家并不是不讲“利”,而是要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重义轻利”。同样,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汉代的扬雄讲“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朱熹讲科技“亦是道理”;充分表明儒家并不轻视“技艺”,而是包容着“技艺”。因此,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重道轻艺”,其中的“轻”都并非指轻视之“轻”,更多的是在对二者进行比较权衡时的轻重之“轻”,是相对而言的。

从总体上看,儒家讲求道、为学、致用都要求研究自然,都离不开学习和研究科技、运用科技,因此,儒学融科学于一体,具有科学的内涵;与此同时,研究自然、学习和研究科技只是儒家把握“形而上之道”的一种手段,只是相对次要的方面;所以,在儒学中,科技只是“小道”,必须服从于儒家的“大道”。正因为儒学具有科学的内涵,包含有研究自然、学习和研究科技的要求,儒家自一开始就把研究自然、学习和研究科技当作建立和发展儒学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经学家、宋学家,乃至明清之际的儒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研究过古代科技。这一切都表明儒家与古代科技并非对立。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2.

[3]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430.

[4]乐爱国.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学家[J].东南学术.2002,(6).

[5]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洪榜.戴震文集•戴先生行状[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钱宝琮.中国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86.

[8]阮元.畴人传(卷五十)李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

[10]贾思勰.齐民要术•序[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75年.

[11]陆龟蒙.甫里集(卷十九)耒耜经[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陈旉.农书•洪兴祖后序[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篇7

新课程需要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创立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在内的量化和质性(即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使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以及评价者等课堂教学参与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为此,笔者对如何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进行了探索。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1.为学而教,以学评教。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会在学生方面得到体现。在“为学评教”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在“以学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更要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的落实,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考,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评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能否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所做、所说、所想,能否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

3.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先导。教师的角色应由重“教”向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转变,由简单地呈现教材内容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恰当地选择和使用传统或现代教学媒体,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能否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能否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课堂教学各项评价指标的内容

课堂教学各项评价指标着重考查教师的教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1.听课者(同行或专家)评价内容。

(1)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指标。

*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开放的教学观;坚持学科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及整合;坚持不断探索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学科功底——学科教学基本功(实验操作、粉笔、铅笔、普通话、简笔画,恰当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本学科相关知识水平及教师自身习惯与能力;创造性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的能力;知识传授准确无误。

*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师注重自己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且要体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任务——根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落实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注重基础,学科特色明显。

*学习动力——创设和提供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一直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科学方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育。教学过程体现问题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表达交流。

*人文关怀——运用恰当的教学评价激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均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

*活动广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中的动脑、动手、动嘴、用眼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广度。

*参与方式——学生参与方式多样,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群体间的交流协作、动手操作等。

*学生状态——浓厚的兴趣、较高的热情、饱满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

*活动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科学探究的时间。

*学习品质——善于倾听,很好地与他人沟通,能质疑发问,敢于表达不同想法和观点。

*参与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力发展趋向的形成。

*生成状态——学生学习中的投入、认识提高的情况;是否伴有满足、成功、愉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学生的个性是否得以显现。2.上课教师自评的指标。

*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情况。

*落实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的情况。

*教学创新——利用学科特色,进行价值观教育和教学中的创意突破情况。

3.学生代表对学习效果自评的指标。

*知识与技能——主要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已较完整地学会了所学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过程,所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本人的实际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

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使用和结果表述

1.课堂教学评价流程。

*评课者熟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究和阅读教师教案,做好详细的听课记录。

*运用座谈会或书面检测等方法进行课后测验与调查。

*评定课堂教学评价表(附件略)各项指标的达成等级。

*对等级赋值计算。

*写出评课意见并反馈。

2.数椐处理和结果表述。

对课堂教学评价表中的各项指标,用等级赋值方法计算后,再用等级表述评价结果。

*指标得分计算:

评价指标的等级赋值为优:95分、良:80分、一般:65分、差:50分。

指标得分=等级赋值×权重。

*评课总得分:总分=∑指标得分(所得总分按照四舍五入取整数)

*评课结果的等级表述:总分在95~86分为优、85~71分为良、70~56分为一般、55分以下为差。

*评课结果的定性描述。

3.评价方案的应用拓展和反思。

*本评价方案不仅适用于化学学科,若对指标、指标权重进行微调,还可用于大多数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评价。

*本评价方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听课者进行“他评”,执教教师和上课学生进行“自评”,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对评价表的统计处理建议用MicrosoftOfficeExcel进行处理,能更迅速准确。

篇8

1.引言

新时期世界文化繁荣昌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带来全球文化和科技竞争新格局,许多国家政府都在谋求借助高新技术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1]。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创造高端价值的新源泉,还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那么究竟文化科技融合的状态、能力和水平如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么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量化评价标准来予以衡量。本文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地评价文化和科技融合状态、能力和水平提供方法手段,希望对政府、产业、示范基地及企业认识文化科技融合现状、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

2.1能力成熟度模型简介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提出的,旨在提升软件企业发展水平的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全称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CMM[2]。由于成熟度模型侧重于过程管理及状态、能力的提高与评估,且方法技术相对成熟,被广泛地应用到项目管理、信息质量管理、知识管理等其它诸多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逐步演变的过程,将成熟度模型引入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利用“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其加以引导、控制和管理,不断提升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2.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是指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能力,它反映了文化科技融合相对于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文化科技融合过程行为可以被定义、预测、控制并得到持续提高的程度,是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力级别的综合评价。

文化科技融合成熟度综合评价是一个“全过程”、“多领域”、“多层级”的复杂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和科技有机结合、互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特点从三个维度和五个梯级演进过程来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3]。

三个维度包括:融合基础、融合范围和融合效益。其中融合基础维度是衡量文化科技融合具备的基础条件和支撑环境,是文化科技融合走向成熟的前提;融合范围维度反映文化科技有机融合的规模范围,可以通过融合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来反映其范围大小;融合效益维度反映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果和综合产出,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主要方面予以体现。

五个梯级演进过程从下至上依次是:萌芽期、扩散期、协同期、成熟期、创新期,每一级别都具有不同的能力状态特征和水平差异。

3.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

3.1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首先需要选择和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综合考虑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软评价与硬评价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融合基础、融合范围、融合效益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融合基础的约束因子包括组织保障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资金投入、人才建设、产业基础;融合范围的约束因子包括融合广度和融合深度;融合效益的约束因子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约束因子又由其相应的具体评价指标予以反映。

3.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实现

(1)权重的确定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赋予各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我们应用AHP法和专家评判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其步骤如下:

①成立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为对文化科技比较了解和熟悉的专家和咨询专家,一般人数至少超过三人。

②建立各层级判断矩阵

按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结构,请专家针对同层指标建立判断矩阵B。为了便于专家的评判,采用九级比例标度(见表1)。

③计算专家给出的各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程度

权重计算公式: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将特征向量W归一化得到此判断矩阵各因素的权重ω。

一致性检验公式:

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n为判断矩阵B的维数,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其大小与n有关。当n=1,2时,RI=0,CR=0;当n=3时RI=0.58;当n=4时,RI=0.90;n=5时,RI=1.12(本指标体系最高维度为5)。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 B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然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直到通过检验为止。

(2)指标能力测评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因此我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能力进行测评。测评步骤如下:

①设计评价标准,构造评语集。设V为评语集,, 设置评价集由低到高排序为差、中、好、良、优,评语集数值化结果为= {20,40,60,80,100}。

②确定隶属度关系。该指标体系中包含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针对不同类型指标采取不同方式处理方式。

针对定性指标,可采用专家评价法确定隶属度,设共有m个专家,对某项定性指标i的评价结果为差、中、好、良、优的人数分别为m1,m2,m3,m4,m5,其中m=m1+m2+m3+m4+m5,定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

针对定量指标,因为指标都是正向的,即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发展越好,因此选用极差正规化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指标处理单位中有n个单位x1,x2 …xn,n个单位中最大值是xmax,最小值是xmin,yi为无量纲化的计算结果,公式为:。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结果为x=yi*100。结合前面评语集的数值化结果E,求出x对评语集的隶属度,其中j=1,2,3,4,5;分别求出其对应的5个评语量化值的隶属度再进行归一化处理

则定量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③评价结果计算。设指标的权重为ω,隶属度矩阵为R(同一约束因子下指标构成其隶属度矩阵),评语集的数值化结果为E,则模糊评价结果为A=ω。R,再经过计算得出该指标的成熟度Q=A*ET。依据E的值和上述的评分标准易知成熟度Q在0到100之间,即。

(3)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级别判断

为了确定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能力级别,还需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各阶段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五个梯级演进模型,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对应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五个阶段;级别的划分原则采取平均值法,由于指标的量化打分采用百分制,因此评价结果的范围为,其中Q的值越小其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级别越低,即其所处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阶段越低,反之,越高。这样就建立了评价结果与成熟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4.实证研究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安市肩负着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历史重任。我们选取西安市作为评价对象,通过调研获取16个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城市数据资料,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测算2012年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水平。

指标权重的确定成立了16人专家小组,通过专家评判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定性指标16位专家的评价结果见表4,对定量指标中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最终求出所有指标层的隶属度见表5。

根据公式A=ω。R,计算出指标层的上一层级约束因子在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和成熟度,计算结果见表6,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到约束层的隶属度和成熟度,计算结果见表7,最终计算出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Q=59.904,由此可以得出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处在协同期。

近年来,西安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科技资源优势,努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文化和科技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加速文化科技资源向产业发展渗透;在传统文化领域焕发青春魅力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关联性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拉动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塑造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进西安创新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取得了明显绩效,2012年西安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已由26.4%提高到35.1%,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15.7%,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但是现代文化科技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融合基础、范围和效益均有待提高。这与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协同期特征比较相符。

参考文献

[1]何慧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3(5):87-89.

篇9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94-02

随着中西方合作与交流逐渐频繁,中国员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正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员工行为上就表现为:一方面,员工与他人进行薪酬比较的动机增强,进而提高了个人对薪酬比较结果的敏感性感知;另一方面,即当员工感知到自己处于薪酬比较不利地位时,员工不会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导向下容忍分配结果的劣势地位,所以会出现发泄不满情绪和破坏组织和谐的行为[1]。本研究通过对中国8所科研机构的241名员工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了国有科研机构员工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性。

一、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文化价值取向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特点。在文化价值取向的四个维度上,整体的趋势是水平个人主义>垂直集体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个人主义。其中,水平个人主义的均值最高,为5.84。其次是垂直集体主义得分均值为5.56,垂直个人主义均分最低,为4.61。这说明中国处于两种文化的融合阶段。

从薪酬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国有科研机构员工对薪酬四个维度的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avg>3)。总体趋势为福利加薪>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管理。其中均值最高的为福利加薪满意度,这可能由于科研机构的国有化性质可以使员工享受较完善的薪酬保障。但是,薪酬管理的满意度得分最低,这可能因为现有的科研院所对员工实行编制双轨制管理。

(二)国有科研机构员工薪酬满意度单因素分析

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的国有科研机构员工在薪酬水平(P=0.031

不同教育程度的科研机构员工在薪酬水平(P=0.036

0.05)、福利加薪(P=0.021

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用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员工在福利加薪(t=3.799)方面的差异性最显著。其中,博士学历的员工对于福利加薪的满意感明显高于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员工,这说明了科研机构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和重视程度很高。

(三)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相关性统计分析

通过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相关性统计可以看出,水平集体主义与薪酬满意度的各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水平集体主义者由于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对薪酬敏感度比较低。

垂直集体主义与薪酬水平(r=-0.544,p=0.000

0.047,p=0.772>0.05)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垂直集体主义取向越强烈,薪酬满意度水平越低。这可能因为垂直集体主义者更偏好于内外比较所致。

水平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r=0.548,p=0.000

0.05)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水平个人主义倾向的员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否比别人得到的更多,并不追求自己高于他人,所以对薪酬水平和福利加薪具有正效应。

垂直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r=-0.587,p=0.000

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垂直个人主义取向越强,薪酬满意度水平越低,这也是垂直主义者对薪酬比较有着强烈偏好的结果。

(四)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回归分析

本研究把文化价值取向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分别把薪酬水平满意度、福利加薪满意度和薪酬结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拟合回归方程。

1.文化价值取向对薪酬水平满意度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水平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效果来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46.251,三个解释变量显著性Sig.值垂直个人主义为0.000,垂直集体主义为0.002,水平个人主义0.031,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它们都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薪酬水平满意度的变化,最后进入回归方程为:

薪酬水平满意度=0.536-0.398*垂直个人主义-0.342*垂直集体主义+0.176*水平个人主义

在这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各个预测变量一个标准单位的变化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垂直个人主义维度增加一个单位,薪酬水平满意度减少0.398个单位,垂直集体主义增加一个单位,薪酬水平满意度减少0.342个单位,水平个人主义增加一个单位,薪酬水平满意度增加0.176个单位。而这三个预测变量对薪酬水平满意度的总解释为37.8%。

2.文化价值取向对福利加薪满意度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与福利加薪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效果来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62.038,两个解释变量显著性Sig.值垂直个人主义为和垂直集体主义都是为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它们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福利加薪满意度的变化,最后进入回归方程为:

福利加薪满意度=0.734-0.372*垂直个人主义-0.325*垂直集体主义

在这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各个预测变量一个标准单位的变化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垂直个人主义维度增加一个单位,福利加薪满意度减少0.372个单位,垂直集体主义增加一个单位,福利加薪满意度减少0.325个单位。而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这两个预测变量对福利加薪满意度的总解释为43.2%。

3.文化价值取向对薪酬结构满意度的影响。从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结构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效果来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58.326,两个解释变量显著性Sig.值垂直个人主义为和垂直集体主义都是为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说明它们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薪酬结构满意度的变化,最后进入回归方程为:

薪酬结构满意度=0.794-0.412*垂直个人主义-0.285*垂直集体主义

在这个标准化回归方程中的系数代表各个预测变量一个标准单位的变化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垂直个人主义维度增加一个单位,薪酬结构满意度减少0.412个单位,垂直集体主义增加一个单位,薪酬结构满意度减少0.285个单位。而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这两个预测变量对薪酬结构满意度的总解释为35.2%。

二、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通过对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员工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整体的趋势是水平个人主义>垂直集体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个人主义。由于科研机构员工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时间久,所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阶段。

2.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avg>3.0)。薪酬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均分排序为福利加薪>薪酬结构>薪酬水平>薪酬管理。这说明员工对于科研单位的福利加薪相对更为满意,这可能因为科研单位员工与外部员工相比在薪酬水平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所以员工对薪酬水平的满意感较低。

3.文化价值取向与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垂直集体主义和垂直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福利加薪、薪酬结构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水平个人主义与薪酬水平、福利加薪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水平集体主义对薪酬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

4.人口特征要素中性别和教育程度对国有科研机构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男性员工的薪酬水平满意度高于女性员工,而福利加薪满意度则低于女性员工。这说明男性员工对福利水平和加薪空间最为关注,而女性员工容易受垂直个人主义的影响,所以薪酬水平满意度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 贺伟,龙立荣.实际收入水平、收入内部比较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关系——传统性和部门规模的调节作用[J].管理世界,2011,(4):98-109.

[2] Lawler,E.E.Pay and Organizationl Denelopment[J].Reading,1981,(3):47-60.

[3] 黄海艳,陈松.私营企业与国有科研组织研发人员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比较[J].科技与经济,2010,(2):59-62.

[4] 于海波,郑晓明.薪酬满意度与社会比较的关系[J].未来与发展,2009,(1):69-71.

[5] 吕晓俊.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动机的考察——基于文化价值取向的视角[N].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8-63.

[6]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19-20.

篇10

[关键词]

生活作文;内容真实;过程真实;学科价值;学力

“生活作文”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的省级课题。课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生活作文”理论的根在陶行知先生和叶圣陶先生那里。“生活即教育”与“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是“同”曲同工,陶行知先生说的是教育,叶圣陶先生说的是作文教学,他们都在指引“生活作文”教育走向真实的生活,以“人”为“文”,以“文”化“人”。这个课题,从1996年开始做,做到现在,已经20年。金加锦、周志高、唐广泉三位校长率领教研团队一如既往地坚持做,认真做,探索做,不断开拓“生活作文”教育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以下以笔者执教的《最美南京推介会》为例,试析将“生活作文”学科价值科学转化为学生学力。

一、科学转化,有效激活习作主体的“真实”学力

杜威“做中学”理论影响“生活作文”学科价值要科学转化为学生学力,必须念好“真”字诀,在“真实的习作过程”中提升学生学力。

(一)鲜活主体的真诚习作态度决定习作高度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立诚最为贵”的观点――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地反映充实的生活。《最美南京推介会》要求学生端正真诚的写作态度。首先,在写作原材料上要真实。要求学生介绍好吃的、好玩的,必须是南京当地的、原汁原味的。其次,写作情感要真挚。怀着对南京的敬畏之情,写家乡的内容,展现家乡之美,体现南京人的自豪感。再次,要注意作文与做人合一,说做一致。不仅用文字将南京好吃的、好玩的演绎得精彩纷呈,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赞南京美味,爱护南京美景。

(二)无痕情境中的真恰习作目标点燃习作动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诗词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拔高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乱作为。教师理应贴近学生生活指导教学,为他们现在和以后更好地生活做铺垫。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已介绍了书信的写法,学生在周记或者日记中都曾写过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内容。在《最美南京推介会》设计中,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摘到“好吃的”“好玩的”,学生发现作文是好写的。现在创造性地让书信载着“好吃的”和“好玩的”,载着孩子的期待去结交新朋友,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为真实的习作对象而习作,学生认为,这样的习作是有价值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内驱力得到调动,由“要我写”自然转化为“我要写”。4月份,笔者在江都实验小学四(12)班上过《最美江都推介会》之后不久,建湖实验小学四(2)班的孩子就收到了12封来自江都小朋友的来信。

(三)发展思维的真实习作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超过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在此研究下,笔者在设计介绍好吃的美味时,让学生寻找藕粉圆好吃在哪里,预设的内容是外形、味道、做工,预设的数目没有超过3个;设计介绍好玩地方的时候,提醒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注意点是两个,让学生选择的景点是2~3个。根据韩礼德的研究:主位为话语的出发点,一般位于小句的句首位置,述位是说话者对这个出发点所做的陈述,一般位于主位之后。文章内各句子间的主位、述位是否相连可看出文意是否通畅连贯。介绍好吃的时候,将外形、味道和做工作为主位,相关的具体介绍作为述位。一般学生会潜意识地从教师提供的介绍建湖藕粉圆的范文中自然运用到这种结构,如有部分同学出现偏颇,教师可及时进行指导。根据汉语空间方位的言语表达技巧,教师在介绍好玩的地方时注意参考“点”加“方位词”的方法。学生在介绍南京玄武湖公园时,教师首先提醒他们说玄武在南京的什么地方,然后从中间和东南西北介绍玄武湖公园,这样言语表达体现了逻辑性,片段描写条理清晰,扎实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技能。

(四)丰富体验中的真切习作认知提升习作育人

在美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写作能力的发展》一书中,伯雷顿等人认为,写作能力与认知发展有关。在日本,在处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上,把生活放在第一位,重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写作对习作主体生活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教育写作史上,写作也经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为修己,到为事功,到为功名,到为文章,到为立诚,再到写作主体良好的人格意识的养成与作文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以“人”为“文”,以“文”化“人”。遵循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将儿童的生活、实践、阅读、情趣等有机地融合在作文教育资源之中,借助儿童的言语写作、言语交往、言语成长来促进儿童生命的发展。他们在习作实践认知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美南京推介会》演化成南京、建湖学生真实的书信交往,透过带着温度的语言,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为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做好积淀,打好底色。“生活作文”教育逐步迈向人的“生成”境界。

二、多元开发,理性推进习作课程的“真实”发展

要在更高层次上将“生活作文”学科价值系统转化为学生学力,理应在课程论视阈下对“生活作文”习作课程继续进行开发。

(一)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

要从现实生活世界中直接开发有利于真实习作目标达成的写作课程资源。目前,“生活作文”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习作教材进行适切儿童的“二次开发”。围绕“生活作文”开发了“生命践旅”“小公民调查”“班集体建设”等三个习作系列四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教材。在此基础上,将进行跨学科的习作课程资源开发,扩大作文课程资源,焕发作文教学新的生命活力。《最美南京推介会》是从“生活作文”的“生命践旅”系列四年级校本习作课程教材《最美建湖推介会》中演化而来。

(二)基于语文能力统整的“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

“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写”能力的结合对“生活作文”课程有很深的影响,通过阅读积淀文章样式、习作技巧、习作知识。但从认知写作对深度阅读的促进来看,“读写”结合的教学还应该适度开发“习作促进阅读”的循环课程资源。将作文纸张贴在教室内或分组传阅,学生在阅读后,对欣赏的创造性的表达写上简短的评语,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悦纳个性语用。《最美南京推介会》在最后的环节借用美国教育家唐纳德・纳普提倡导的找“作文优点”,将作文纸张贴在教室内或分组传阅的方法转化成在展台上展示,评讲学生好吃的、好玩的习作,不做任何错误的标记,让全班学生用“点赞”的方法发现习作者的创意语用。“读写”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基于现有作文课程的“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

《童话作文》的倡导者、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吴勇于2015年春在《江苏教育》重磅推出童话作文年度策划――适合儿童的习作课程开发研(下转第13页)(上接第4页)究,从课程论的视觉去探索童年文化生态下习作课程开发的逻辑路径、结构系统和方式方法。这些理论和实践助推“生活作文”习作课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更加广阔的研发领域升级跨越,研发出适合建湖学生的“生活作文”习作课程。“生活作文”这艘课程航母将载着孩子们向更远处起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湖实验小学“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将在“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校本理念引领下,不仅基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从教学引向育人实践。为学生漫长人生打好底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一串鲜亮的言语足迹。

[参 考 文 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魏占峰.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8-9).

[3]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4]方明生.日本生活教育作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篇1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35-07

20世纪80年代西方营销学者首次提出顾客价值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顾客价值成为目前营销学科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决定顾客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对顾客特定需求满足的切合程度,因此,在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中,顾客价值常被理解为顾客感知价值的同义词。对于文化遗产旅游这一文化动态体验行为来说,顾客价值是游客在旅游前后对文化遗产多维价值的综合认知。本文深入剖析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的内在维度,构造测度量表,对比分析中西方游客在游览前后的顾客价值差异,以期为文化遗产旅游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述评

1.1 顾客价值的构成维度

早期许多学者认为,顾客价值是由代表利得的质量和代表利失的价格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丰富其内容,认为质量既可以是有形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无形服务的质量,而价格既包括货币成本也包括非货币成本,并认同它还应具有高层抽象因素,如情感价值、经验价值等。霍尔布鲁克(Holbrook)认为顾客价值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相对偏好的体验”,将其总结为4种类型: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享乐价值、利他价值。其研究之所以能成为消费体验的开山之作,在于对功能型消费与体验型消费进行了详细的区分。随后,许多研究者在顾客价值测量中以此体验价值分类为研究基础,深入探测其内部结构与整体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

1.2 顾客价值的测量

研究表明,顾客价值在不同的价值观念、需求动机、个人偏好下是不同的,它还受到社会、文化、人口统计、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一顾客在不同时间顾客价值也不一样。顾客价值可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进行测量。定性研究主要用于探查驱动要素并确立维度,它由3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级(属性层一结果层一目的层)构成,可用“阶梯法”和“全程法”逐级挖掘顾客价值,这两种方法已成为优秀的识别顾客价值的定性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是对识别出的构成维度进行测量,从早期质量/价格二维价值图到三维价值图(质量、价格、利益和牺牲),再到多维顾客价值测量,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实证结果表明,多维价值结构体系更能有效地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马斯维克(Mathwiek)构建了EVS量表(Experiential Value Scale,经验价值量表),认为体验价值含4个维度,分别是投资回报、服务优异、享乐、审美吸引,EVS量表体现了顾客价值的效用和享乐两个方面,但未能将社会价值纳入测量体系之中。佩特里克(Pet,rick)构建了SERV-PERVAL量表(Perceived Value of Services,服务感知价值量表),将休闲和旅游服务的顾客价值分成5个维度:质量、情感、货币价格、行为价格、声誉,为体验类产品顾客价值探讨提供了重要启示。桑切斯(sancheg)用GLOVAL量表(GLObal purchase perceived VALue,整体感知价值量表)对西班牙旅游者的包价旅游体验价值进行研究,得到6个维度:旅行社自身的功能价值、旅行社服务人员的功能价值、包价旅游功能价值(质量)、功能价值(价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他们考察了游客购买旅游产品前、中、后整个阶段,但其研究仅限旅行社产品,且样本选取上未考虑文化差异等影响因素。卡亚尔萨(Gallarza)以大学生游客为调查对象,将霍尔布鲁克提出的经济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作为利得维度,并补充了货币价值和非货币价值利失维度,该量表弥补了EVS量表没有考虑社会价值维度的缺憾。

顾客价值测量总结见表1。尽管目前专门针对文化遗产旅游者的顾客价值研究仍未有所开展,但从上述文献综述中不难发现:动态的顾客价值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以霍尔布鲁克的体验价值分类为维度测度主轴获得了体验类产品研究者的广泛认可,除经济价值外对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愈发关注,技术手段上多借助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model,线性结构关系模型)等SEM(stm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结构方程建模)工具,采用科学而严谨的多维价值测量过程求证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如下:(1)通过“阶梯法”和“全程法”访谈,探索并补充价值维度及指标内容;(2)参考前人研究,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初测量表,提出研究假设;(3)小样本测试并修正量表;(4)形成正式问卷并开展大规模的调查,进行SEM建模。

2.1 访谈

“阶梯法”是依据诱导式方式,找出属性、结果与价值观范围内的关键知觉因素之间的联系,它可以有效地建立属性-结果-目的链。阶梯包含了3个层次:①搜集属性;②诱导受访者对这些属性进行描述和区分;③联系属性、结果和目的。访谈中主要询问以下问题:①去文化遗产类景区旅游时都会考虑哪些因素?②为什么会考虑这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带给你什么?③哪些因素对你来说更重要?为什么更重要?④去过哪些遗产地?为什么去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给你带来了什么?笔者先后对20位文化遗产旅游者进行面对面访谈(男女各半),年龄21~47岁。

在对每个被试者进一步询问属性指标时,采用开放式的“全程法”进行访谈,让游客讲述旅游购买过程的连续细节,找出顾客价值的构成维度指标。笔者将关键词进行归纳,纳入量表构建中。

2.2 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霍尔布鲁克体验价值四分法,并进一步将经济价值分为服务价值、质量价值、效率价值和成本价值,同时补充感知利失。成本价值表征利失,而其他5个维度表征游客获得的各种利得。结合文献综述得知,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在不同消费阶段下的中西方游客的顾客价值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提出如下假设:

H1:文化遗产旅游者的顾客价值由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构成;

H2: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旅游前在顾客价值上存在显着差异;

H3: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旅游后在顾客价值上存在显着差异。

2.3 量表构建、初测与修正

本研究通过访谈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尽可能 产地门票、往返时间等更为在意;游览后,西方游客在吃住花费、商业秩序、旅游商品价格上的评价要低于国内游客。价格和时间这两点是所有远程旅游目的地无法克服的问题,这也是二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落地消费过程中,西方游客尽管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较强的支付能力,但他们往往将自身所处的相对完善有序的商业秩序与旅游中相对高价低质的市场秩序进行比对,由此产生“物非所值”的落差。

⑤社会价值。二者游览前存在显著差异,而游览后认知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西方游客,中方游客在旅行前对从旅游过程中获得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归属感给予了更高的期望。相对于西方哲学中体现的群体中的个性,中国人更加重视旅游中的情感交流和增进友谊,关注个体在群体中得到的认同。

⑥享乐价值。二者游览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游览前,西方游客对建筑、园林、景观小品的期望要高于国内游客;游览后,西方游客对各项指标的评价均高于国内游客。主体印象的形成导致了西方人在认识中国文化主要象征符号的文化遗产时,对中国文化的大体把握基本准确,但对表象文化下蕴涵的深层次涵义却知之甚少。因此,西方游客第一次到中国来旅游,具有神秘异域色彩的中国文化遗产旅游是“新、奇、特”的事物,绝大多数会有超乎想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