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7 15:11: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7-02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被教师们所忽视,即使有人谈起,也只是说说而已。这种现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写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学生写的字。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业量的递增是导致书写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就小学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扑灭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就目前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必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要“增一些”,同时也要“减一些”。

一、减少语文课文中对课文的烦琐分析,增加课文内容以外的知识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走到今天,已经有了长效的进步,很少再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了。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有了认识,但却不知在行动上该怎么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感觉到减少课堂上的烦琐分析,增加与此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每次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堂兴奋点立刻高涨起来。当然也不能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对课文的备课就要做到把握重点,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备课的时间,但那却是值得的。因为在备课过程中提高了业务水平。由于在每节课中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他们预料不到的东西。

二、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喜好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减少一些理性较强的内容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哪些读物时,我觉得我一定要进行慎重的考虑。每学期推荐课外读物时,都要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当然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书目,主要是学生阅读,因此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学期开学初,先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每次整理我都会发现学生对叙事性较强的书感兴趣。如《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我要做好孩子》等。而对纯理性说教的书不感兴趣。于是,可以利用班队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本学期阅读书目时,会向孩子们解释删掉他们选的一些书的原因,然后会补充一本或两本经典书目,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这样的经典书目。当然我们每次讨论后制定的课外阅读书主要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书目定下来之后,会通过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孩子们经过了一学期的阅读,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而且激发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课外书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力,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的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减少写的作业,增加背的作业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新课,学生学得浅薄。教师们虽然在找新的途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总是会被应试教育这个“瓶颈”所束缚。学生们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有的已经成了与大量习题进行苦战的“做题战士”;有的已经成了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教师和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只有学会增减,即减少学生写的作业,增加学生背的作业。

四、中年级的阅读短文教学,要降低阅读题的难度,增加阅读的篇目

目前,一些只顾盈利的人在编写配套练习册中的阅读题时,不考虑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随便找一些难度较大的短文让学生做。结果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阅读短文题就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我想这样的阅读题也是影响学生阅读题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因素。现在看来,三年级的起步是个关键,降低阅读题的难度,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选择一些练习题答案就在短文中的阅读让孩子们做。在孩子们做之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多读短文就能很容易找到。刚开始,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能得到满分。于是可以表扬他们,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同时邀请他们说说得满分的“秘方”。其他孩子听了之后,就会觉得做这样的题目很简单。之后,再多找一些简单的阅读题给他们做,不断的让所有人都尝到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之后,再跟学生们商量一下能否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阅读。当然孩子们都很乐意。这阶段,找一些习题中一小部分答案不直接出现在文中的阅读。在他们做时,告诉他们,只要再多读几遍,然后再用你们的聪明脑袋进行分析,就会做了。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孩子们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正含义,目的之二是在多做题时的过程中,还要让他们懂得“题做百次,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今,学生们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量,而且提高了做阅读题的能力。

篇2

苏教版小学语文每册书前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综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所有的课文,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所选的课文的很美,有审美性;文字简约,浅显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文化性;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体现先进性;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具有时代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叙事性的课文约占二分之一,而叙事性课文中那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又让学生难以忘却。如《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看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母亲被抱起时的感动;《爱如茉莉》则留下了一幅父母相亲相爱的平凡的真爱画卷。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师恩难忘》等课文则进一步表现了丰富的兄弟手足之情和难忘的师生情。苏教版小学语文单就第四册语文有13篇叙事性课文,有表现家庭亲情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有表现朋友关系的《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有表现勤学的有《“黑板”跑了》、《学棋》;有表现光辉形象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闪光的金子”》……这些课文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思想教育因素,引导着教者通过这些叙事性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体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渗透思想教育,要在教学中引领

北大教授陆俭明说:“语文教育要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感情,而在学生的这些情感中,亲情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对学生的茁壮成长有难以替代的滋润和营养。所以首先要引领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亲情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得较早,如苏教版低年级《探母》、《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等课文,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如何孝顺母亲、孟郊的妈妈是如何为孟郊远行而操劳牵挂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感情越来越丰富,教材安排了一些更让人心灵震撼的课文。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受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勇担责任、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通过对王二小的深入学习,体会王二小不怕牺牲的精神;《民族英雄郑成功》则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爱国爱民的郑成功;《钱学森》为学生展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要培养学生为民服务的大爱精神。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培养学生爱民、为民的精神,小学语文教材注重从小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中的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好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塑造了大禹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孔繁森》通过描写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孤儿,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好干部;二年级下册《“闪光的金子”》则描绘了一位为民排忧解难的好工人徐虎。

教学这一类课文时,不能停留在文本本身,要多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做到了什么?打算怎么做?这些问题既可以当做说话写话的训练,更可当做一种行动导引,让学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三、渗透思想教育,熏陶优秀的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可塑阶段,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正面人物的描写对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坚毅勇敢等优秀品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接受诚信熏陶。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组课文:《诚实与信任》中的“我”,能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联系电话,希望能赔偿别人汽车的反光镜,而另一位汽车的主人表现出大度,衬托出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珍珠鸟》主要写了由于“我”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九色鹿》描述了九色鹿救了落水的人,但那人却忘恩负义,叫国王的军队来追捕他,幸亏白鸟等兽及时救援,才使九色鹿脱离危险,让学生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篇3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篇4

我们知道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很明确: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积累少量的词语。我们只要不偏离重点,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到了中年段,识字、写字依然是重点,但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学习的重心开始向学习阅读转移,因此,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上不完课。为了完成任务,便把识字学词的任务一下子抛给学生,主要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时检查。学生一汇报字音、字义、词义就算达到目标,却没有考虑过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都是翻一些现成的学习资料照搬照抄,自己大多是不动脑筋的。因此也许不必读课文就能完成老师的一系列预习要求,然而却没能形成什么能力。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学生,从一二年级手把手地教,到三年级突然全放手,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必然茫然失措,想不摔跟头都难。许多学生会从此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在我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叫一个学生说一个字的字义,学生说不上来,我就让他查字典,结果他很快找到了这个字,却不知道哪里写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包括字典中的“~”就是代替这个字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可能那个时候也看不懂字典,而我当时认为这并不难,不用教的,那就可想而知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理解词语是多么难。所以,我们不能高估学生,不能放过一个细节,预习方法要教,我们要将整个预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怎样的预习才是真正动脑的读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要怎么做呢?首先,老师要考虑预习的内容,必须是孩子能够做得来、又不能生搬照抄的。比如,要预习生字,就要和读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词圈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读课文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查字典、词典了解字义、词义,就让学生把字词在字典中的页数标在书上,把字在文中的义项标出来,字典中例举的词抄两个,把词的意思写一写。这样,孩子想偷懒也不行了。第二,要想让孩子自主预习,查工具书的方法更要教到位。一二年级时,我们所教的查字典,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识字,只要学生找到这个字,知道它的字音就可以。而到三年级,我们再让学生查字典,主要目的就放在了了解字义、运用生字上,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字典中的一个个符号,知道哪里是字的不同解释,哪里是由这个义项引申出来的意思,哪里是字典中举的例子,多音字的其它音在哪里能找到……这些我们成人认为简单、而语文教材又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大家是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必须要教的。它们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能掌握熟练。就像现在的数学课,把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的认识也作为教学内容来教,而以往这些内容可能都是要由家长来教的。在要求学生查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时候,要选几个字词做例子,指导学生看懂字典词典,选择恰当的义项。在课堂检查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查字典的过程,给学生以鼓励。同时,又要提醒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不能过分地依赖字典词典,自己能够理解的,自己理解;自己说不清楚的,查字词典后,要把字词典中的意思变为自己的话,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否则,学生在长时间使用字词典以后,也会形成一种固化思想,不动自己的脑筋。这也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字词的方法。

篇5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语文教材不能只是单纯的阅读教材,听说读写应当协调发展,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浙教版教材把作文和听说训练从单元练习中分离出来(作文从三年级开始),与课文并列,提高了作文和听说在教材中的地位。同时,由于浙教版教材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序编排的,作文训练的序列比较清晰。

1.年段编排、要求和数量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一、二年级的写话安排在单元练习中,形式有看图写句子、看图写话、活动写话等。三、四年级每册8个单元,五、六年级每册7个单元,每单元都有1次习作训练,标题与课文并列。三至六年级共有习作训练60次。

2.文体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比较重视应用文的练习,从留言条、借条和收条到日记、书信,常用的应用文都有,还安排了两次作文修改的专门训练。在记叙文的几种类型中,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比例比较适宜。写人一般以叙事为基础,所以写人文章出现得比较迟,到高年级才跟记事文持平。写景状物的文章由于大部分是基于观察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各年级的安排大致接近。

3.内容

浙教版教材的作文内容有以下特点:

(1)规划作文序列,减少随意性

这套教材中的作文内容是事先规划而不是根据单元课文随意安排的。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按记叙文、应用文两大文体,由易到难编排。应用文的出现顺序是:

应用文中除了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写法可以比较随意外,绝大部分应用文是给别人看的,因此必须注意礼仪,有的还有固定的格式。读者相对少的(如留言条、普通书信)写法可以自由些,而读者多的(如通知、启事)语言必须简洁明快。条据实际上是简短的书信,因此从条据开始训练应用文的规范,然后写内容比较复杂的书信、回信直至感谢信等,可以形成序列。

记叙文一般分为叙事、写人和状物(包括写景)三类。写人必须以叙事为基础,所以先安排叙事再安排写人,而状物因为可以直接观察,尤其是静态的如水果、文具、玩具等可以反复观察,所以也可以较早开始练习。同一册教材,也注意由易到难。如第五册要求写好一段话,训练顺序是:

(2)单元导语、课文和作文一致

这套教材是按语言文字训练序列组织单元的,很多单元是以写作为重点项目的。如第五册第七单元的语言文字教学点是“按方位顺序写段话”,单元导语是:

接着,安排了《我们的教室》《三味书屋》《北京》三篇课文,学习重点就是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学完三篇课文后是习作训练:

习作训练没有设置栏目,但实际上由“指导”“例文”和“要求”三部分构成。这次习作的要求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浙教版教材的作文指导并不是到作文课才开始的,而是贯穿整个单元,虽然也有“例文”,但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例文,这就可以多方借鉴,厚积薄发,避免机械的模仿或套作。在写作内容上,也可以有多种选择,避免学生习作内容和写法的雷同。

(3)作文指导比较具体

高年级的习作训练,都有“习作要求”“习作内容”“习作提示”三个部分,一般为3—4个页面。习作要求比较明确、集中。如第九册第四单元《我爱家乡的一》,习作要求就是写好文章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洁,不画蛇添足”。在“习作内容”中安排进阶练习。像这次习作,要求先为《我爱家乡的河》加一段结尾,然后以“我爱家乡的一”为题,写篇作文,注意写好结尾。在“习作提示”部分提示了“自然结尾”“总结全文”“发人深思”等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并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由于作文指导比较具体,教师和学生反映易教易学,效果明显。

二、听说教材

浙教版教材的听话说话训练有以下特点:

1.提升了听说训练的地位

此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把听说训练作为单元练习的道题,时有时无,师生也不够重视。浙教版教材注重听说训练,把听说和兑读并列。各年级听说训练都单独列出,在目录上显示,一、二年级还跟阅读并列编排课次。

在数量上,一、二年级每单元1次。第一册有三个板块,分别为“入学教育·听话说话”“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阅读·听话说话”,每个板块都有听说训练。这是因为初入小学的儿童,尽管识字和阅读刚起步,但已能听懂,会说很多话。以听话说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便于幼小衔接,也能促进儿童口语能力的发展。低年级在目录上标明的听说训练共29次。三到六年级每两个单元安排1次,共计28次。

2.独白和交际并重,注重口语交际功能

以往的听说训练以看图说话、复述故事为主,侧重于独白。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听说训练要注重交际功能,浙教版教材反映了这一变化,独白和交际练习并重。

以上交际性听说训练共19次,从数量看,在同时期的教材中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从交际功能训练在整个听说训练中的比重看,占三分之 ,比例还是偏低的。

3.听说训练的指导比较具体

浙教版教材中的听说训练一般占2个页码,对听说的内容、方法以及情境等都有提示。

篇6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是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

其实,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有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美术、文字、舞蹈等内容,也有我们听到的音乐等艺术形式,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学习本组课文,学生能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本组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以及“学习园地”,都是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针对本组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的主线设计应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传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意。其创设手段有: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如教学《孔子拜师》前,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孔子的画像及其名言,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熏陶。又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可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图画等,让学生领略古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二、品味作品文化内涵

走近本组教材,走进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使其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7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

三、快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65-0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有效信息提取速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是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也占据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学生的教学要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能通过阅读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等。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老师加强自己的素质培养,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使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加强学生字词积累

阅读能力是小学三年级以后才会出现的教学任务,因为只有经过一二年级对于生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才能实现阅读,所以,阅读能力的前提就是要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如果学生连字词所表达的含义都分辨不清,自然就不能理解文章或语段所表达的信息。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字词积累,只有做到在阅读中没有文字障碍,阅读才能顺利进行。

课堂上的字词积累,只是一个有限的慢速的积累,毕竟,三年级以后,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帮助学生识字。简单来讲,课堂的字词积累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字词积累,通过课外实践,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减少阅读过程中的生字障碍。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拥有了一定量的字词积累以后,就要开始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简单轻松地理解文段信息,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章含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能力强。相反的,就算学生有一定的字词储备量,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抓不住文段的关键信息点,得不到文段的主要内容,也就不会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不能把握文章中心含义的学生,往往采取语言暴力方式打击学生的信心,这是不行的,也不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帮助;老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不同的文章所需要运用的阅读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老师在教学生阅读方法之前要先明确文体的类别。就小学来说,最多接触的文体就属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记叙文。在明确了文体和类别以后,就是具体阅读方法的教授了。在记叙文中,找到文段描述的主体,对主体部分的描述可用精读法,其余的描写可用略读法,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对小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式

阅读能力是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提取再综合加工形成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个信息提取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学生的字词积累以及阅读方法,对信息的加工则需要依赖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提取文段信息以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对信息进行整合得到对文段理解的结论。从小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对信息的整合主要要求学生要有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要打开学生的思想空间,才能让学生不拘泥于文段的文字限制,将信息的加工发挥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阅读时,文段所描述的场景学生可能不熟悉,但是主人公类似的经历,或者心态,学生也许会似曾相识。这时候老师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将学生带入到文段的场景中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理解、去感受。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自然就被打开,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知识是没有边界的,对于阅读的内容的选择,同样也是没有完结的。多种多样的文体,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视野。所以,对学生阅读训练进行适时的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文体进行总结,归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误区。在长期的归纳总结下,学生就可以形成对复杂文体的辨别和对不同文章的理解,也就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语段的特点,适时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强化训练中寻找特点和不同,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理解和阅读方式。学习就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和归纳总结,学生对于在与阅读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当学生形成归纳总结习惯的时候,在阅读中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合理运用方法进行解决,而这就是教师所希望的学生阅读能力真正形成的时候。

参考文献:

篇9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篇10

一、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

近几年,受《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等资料的影响,我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很不扎实,尤其是词义的教学不到位。下面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时,文中第二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而编者用小泡泡提示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必须处理。教师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环显得不够扎实,不到位。学生在说出秋雨的不同颜色后,教师相机指导说这就是“五彩缤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彩缤纷,教师又指出与五彩缤纷意思一样的词语还有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教学到此为止。那么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就是五彩缤纷吗?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来代替“五彩缤纷”行吗?显然不行,在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辨析。从字面理解:“五彩”是概数,表示很多颜色;“缤纷”是绞丝旁,原指丝线的散乱,纷又特指旗子上的飘带飘动的样子,所以五彩缤纷除表示多种色彩交错的意思外,还常常伴有一种动态。五彩缤纷这个词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常常伴有动感而显得纷繁。结合文本红红的枫叶飘、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只有这些动态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缤纷,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则都是表示静态的多种颜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领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才会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词义,更要传承汉字的渊源。有位教师在教学“器”字时,为了帮助学生识记,编了一个顺口溜:“四角四个口,中间大字多一点。”我想如果教师多一些对古汉字字理的认识,不至于犯如此错误吧。“器”字四角的四个口字古时候代表的是盛粮食的大囤,粮食多了防止别人偷,中间让犬(狗)看着。“器”后来引申为放东西的器皿。同样是识记汉字,有个老师编字谜记“染”字:“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合九次后,白布变蓝布。”这个字谜融入了“染”字的意思及染的工艺。汉字不光有识字功能,它还是一个表义符号,传承着五千年的文化史,每一个汉字背后都透露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多下一点备课功,多学一点汉字知识,让我们的识字教学更加科学、更具文化味。

二、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一定要讲精讲透,最忌讳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校本教研中我们听课经常发生类似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会犯类似错误,一堂课啥也干,啥也没干好,多处打井,处处不见水,啥也培养,啥也没培养到位。结果是教师忙忙碌碌一节课,学生收获甚小。这种行为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小学从四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三年的训练,可是到了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我们的语文卷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训练得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听课中经常出现一种状况,精读课的课时目标不明确,第一二课时分不清,第一课时干第二课时的活,第二课时干第一课时的活,该干的没干好,不该干的干了一大堆。就拿这个主要内容来说,这是中高年级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一个主要活动,而我们的课堂上很难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几乎是一两个学生把近乎标准答案的主要内容一念,此环节轻松而过。这样不扎实不到位重点不突出的课堂教学导致了师生年年训练、节节训练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概括。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主要内容归纳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归纳主要内容从不规范不标准到规范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37-01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从三年级至六年级都有作文教学,从刚开始段的练习到整篇习作的写作,无论从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以下问题:

1.习作空洞无物,兴趣不浓厚。学生的习作空泛,没有生动感人的内容,归根到底是学生对所写的事物陌生,不感兴趣。

2.习作偏离主题,没有中心思想。有的小学生面对习作题目,不能够做到紧扣主题去写,叙事不详实,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真情。

3.内容不真实,不感人。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符。要写身边的感人的事,可有的学生乱编或抄袭他人的作品。

二、生活中去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曾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搜集习作素材的过程也就是说真话的过程。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时时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熟悉的人或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件,用眼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双手去体验生活,最后用笔记录。

(一)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去观察,看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等)。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并且从听的中间开阔眼见,增长知识。在教学中,有个学生写《指南针》,他首先写静态的指南针,写它外壳的形状和颜色,写它的底盘和磁针,由整体到部分。接着又写指南针的动态,写自己把它左转,右转,不管怎么折腾,它始终指南,于是就联想到“他像个顽皮的孩子,仿佛在和我逗。因此,要时时刻刻引导学生去用眼看周围的事物,用耳朵去倾听每天的新鲜事。

(二)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家长、老师、同学、求教,使得自己了解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里多回忆,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看和听的成果,锻炼思维,形成深刻的印象。班上有个同学写《家乡的威远楼》时,他首先写了正月里和爸爸同登威远楼的情形。在威远楼上不光看到了许多名家对联和书法作品,而且看到了明朝铸造的铜钟,及古代工匠所造的雕梁画栋。看到威远楼城墙上的小洞时,他不解的问爸爸,从中了解到威远楼历经多次战乱的破坏,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习作的结尾,小作者不仅对古人的聪明智慧,血汗辛勤加以赞扬,而且也警示今天的人们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该同学不仅听了,而且问了想了,他勤思善问,所以才写出那样思路清晰,言之有序,感情真挚,观点鲜明的文章。

(三)多记多写。小学生周围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把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听到的消息,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写生活日记,也可以写观察日记。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同春天的花儿交朋友”的观察活动,我分小组让学生去观察校园花园里的花,每天去观察花儿的变化。一个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到:“今天,我看见牵牛花开出了像小喇叭一样的花儿。花儿像一个个小号手对我演奏,它们似乎在说:‘赶紧来参加我们的音乐会吧!’。日记虽然简短,但反映出儿童观察的认真和对大自然的爱。小学生从小养成这种在看的基础上多记多写的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习作教学中吐纳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将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显得极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此,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教师备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单元设计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题目,之后是让学生准备习作素材。我在教学中注重孩子之间习作素材的彼此交流,积极开展“你说大家评”的环节,达到相互沟通促进的目的。我更多的鼓励孩子写真实的生活,只有引导他们去写真实的生活,他们才会去认认真真的生活,细致入微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库存,日积月累地做好习作的准备。在课堂交流中,孩子们作文时心里有底,有话要说,有事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