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的历史课程

初中的历史课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7 15:11: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的历史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的历史课程

篇1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实行,关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新课程标准也已全面渗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目标以及要求的含义,才能够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并同教学方式相联系,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其核心任务在于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传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能力。而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时代的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对历史基础教育方针进行全面把握,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因果关系、古今对比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也应将目前主流的见解向学生进行介绍,从而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及认识历史的能力保持与时代同步。

良好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在坚持基本原则以及思想不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应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必不可少,教师既能够借助课外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把握原则

(1)树立正确的思想目标。历史学科包含在人文社会学科之内,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正确的观点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对历史有着清楚的认识。鉴于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精神文明建设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并向学生进行传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进行授课,是新课堂标准的首要要求。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挖掘出历史课程的意义。

(2)注重历史基础教育。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得初中学生对社会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进行社会方面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是其中的必修课程,可以看出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拥有的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注重历史课程的性质以及作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在课堂教学期间出现内容繁多、索然无味、探讨过于深入等问题的出现,保证历史课程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其具体分为以下两点:其一,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时,教师应着重选择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应引用目前相关研究工作者的成果,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进行讲解。对于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酌情删除。其二,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的重点进行讲解,对于非重点问题可一带而过。例如,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简单交代一下事情发生的背景,对其中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述,并对历史教训进行深入总结,使得学生能够从该历史事件中有所收获,警钟长鸣,以史为鉴。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同时也把当前的生活时事加入进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3)改革历史教学的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发出符合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使得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然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并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情况加以修改,从而能够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强调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探究。例如,在讲到“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的看法。这样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有着清楚的要求以及定位。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历史的教学难度。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为历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为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贲新文.把握课标新变化迎接教学新春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其教学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9).

篇2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教学机构中进行。对于初中课堂来讲,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框架和知识规律的优化,要立足于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观念,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课堂优化的必要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进行的,通过教学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历史教学需求。所以,必须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要切实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方法

1.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只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以往教学模式中强硬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远远没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取得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拓展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导来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贴近实际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是什么。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者真实存在过的事物,历史与现实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应该注重联系实际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这样,历史教学课堂才会自然贴切,学生才能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历史的辩证能力,历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会产生影响。

3.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讲究方法

历史教学要讲求方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探索和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将新的教学方法切实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是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4.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所以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提出与老师观点不同的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观点来与学生的观点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5.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富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有效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事物和历史事件自主认知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以往在历史教育中,都是通过老师口述和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的方法了解历史事件,这样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学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历史资料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了解历史。

6.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要结合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中就能够播放一些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从而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历史教学理念也应该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有其势在必行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认知历史和形成历史辨证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历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97-01

引言: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注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活动开展满足学生素质教育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是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1.灵活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传统的语言、教参的设计中彻底释放出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内容,再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比较能力及组织解答能力等。初中历史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引导学生做一些没有价值的探讨。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多元化需求。以《》为例,教师在以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需要围绕的重要性以及的历史意义。而不是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对土地条款进行分析。教学情境确定后,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进行考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这样的进行提问:关于同学们指导多少?为什么会进行?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与自己的亲人和长辈进行交谈,去熟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教学内容随着学生调查会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就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多媒体走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为初中老师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增加新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库,找寻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且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教师在讲述《》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一些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的视频影像。教师在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爱国思想融入其中,带有情感的进行教学内容讲述。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学习的激情也被激发出来,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1]。

2.对史实进行诠释

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总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史实。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夯实史实已经成为历史教师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因为,这一内容不仅体现了新课标教学降低历史教学难度性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需求。虽然,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还存在一定差距。史实作为历史的基础,是标示历史进行的动态化系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基础史实进行陈述,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过程,明白历史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吸取历史知识。学生对史实有所了解后就会根据史实独立的进行思考和判断,从历史发展规律等角度对看到历史问题。初中和历史教师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理清课本教材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从中挑选出较为典型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阐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3.合作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充分尊重,让学生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学习兴趣等等,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教师在讲述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暴力事件发生原因,使得学生从"第三方"转变成为"当事人",在讲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这样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受到新课程理念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得历史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呈现出来,并且立足于史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探索初中历史教学规律,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为初中历史教育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篇4

开发利用作用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对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乡土史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看得到、摸得着的资源,因而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比较浓厚的情感。江苏省海门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为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可以为初中历史课堂增添生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初中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呢?

一、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

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讲述的都是当地的人文历史。这些历史资源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有出入,但历史课程教学要追求真实性。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教师要把最真实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在对乡土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注重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如当时的文字、记录、图片等,要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知识,少用或不用一些没有考证的习俗、典故等。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为例,一位教师为了配合本节的教W内容,在讲到“”时,说到了海门市的抗日历史,竟然把一些时期的图片和资料“编成”了海门市的抗日历史。这被一位学生发现了,当面提问:“老师,这些图片不是里面的吗?”那个教师马上脸红了。很显然,这位教师对材料的把控度不好,没有注意到材料的真实性,就把知识教给学生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信息。所以,在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时,材料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是上这一节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内容,我在上课前就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查阅了很多资料,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制作成PPT课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了解到海门的抗战历史;了解到岑云台、顾红星、陆冠邦、金元洪、张冲等抗战老干部的故事;知道了著名的叠石桥战斗、斜桥伏击战、汤团行动等,这样的教学活动,能给学生传递科学而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

乡土史的形成来源于古代社会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的内容有积极向上的,也有一些旧思想和旧习俗。这些落后思想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对学生成长不利的材料一律不选,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则可以保留。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进一步了解了海门市的古老风俗习惯,尝试上了一节《海门市风俗习惯介绍》的课程。在上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海门市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过春节、奔丧、寄亲、搁三朝等。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习俗和习惯,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讲解时只是简单地介绍。对于能够体现文化传统的优良习俗我进行了仔细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此外,我还让学生自己找出不适宜的、落后的“传统文化”。我还曾上过《海门市传统文化介绍》的课程,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从现代观念来看,你们觉得我们海门市某些传统做法还合适吗?”有的学生说:“现在已经不流行包办婚姻了,自由恋爱才是王道。”有的学生说:“有的人办丧事搞封建迷信,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还铺张浪费,应该制止。”通过交流讨论,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保证了课程资源的科学性。

三、结合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提高学习动力

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进行初中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要注意材料来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外,还应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以往的初中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所以什么都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而不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因此,学生学得乏味,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懂得,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资源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结合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是很好的一种途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海门著名的故事,如木行头战斗、朱家店战斗等。由于这些历史故事发生在海门,学生多少都会熟悉些,所以听得津津有味。我于是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听完老师讲的这些故事,你们觉得我们的抗日战士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抗日战士太伟大了,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心感谢他们。”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很佩服抗日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有的学生说:“他们都不怕死,很高尚。”在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下,在你说我说的互动过程中,对抗日战士的敬佩之情已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给教学和学生都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要注意的是,开发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动力、知识面,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偏离原本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四、以乡土史课程资源为载体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目前教育比较重视的能力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乡土历史调查”板块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讲到了隋唐文化,在说到中国的石拱桥时,根据教材要求(学生看图分析并进行调查),我安排了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海门“桥”的资料。(2)你所知道的海门“桥”是什么样子的?(3)这些“桥”和教材上的“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对于这样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小组成员能够分工合作,有的查询资料,有的写探究方案,有的写探究报告等。学生们热情地讨论着该如何去开展探究。等再次上课时,让学生展示,他们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介绍建在南黄海上的华夏第一桥“蛎岈山龙桥”的;有介绍具有浓重时代色彩已拆除重建的刘浩镇境内的“东方红大桥”的;有介绍造型美观的“包场大桥”的;有介绍家乡中有故事的小桥的;还有介绍拟规划建设的“崇海大桥”的。此外,我还开展了“寻找海门文化古迹”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自己安排,探究收集到的资料全部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在教室的历史文化墙上。

可以说,以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为载体的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展示的空间。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总之,历史教师应重视初中历史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要对学生负责;另一方面,要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对于一些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材料应及时去掉,保留精华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抓住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和自主探究能力,把乡土史课程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开发出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和史学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面向真实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生活的历史内容,发展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教学,真正做到“通古知今”、“彰往察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真切感悟生存智慧,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进而“学会发展、学会生活”。所以,构建怎样的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需要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

“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42-01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2年秋季,仙游一中复办了中断十五年的初中部。我服从学校安排,来到七年级担任历史科教学。在这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既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艰辛,也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乐趣,真可谓酸甜苦乐,皆有感触。本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别于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初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感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亦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我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担任初中历史教学的。所以,当20多年后我重返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时,因为有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淀,我便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驾驭初中历史课堂。在此,本人想谈谈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应注意和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 思想性原则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本人来讲,可以为他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来讲,这就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了。初中历史教材中富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岳家军、戚家军战无不胜的纪律意识,学习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学习郑成功的爱国情怀,等等。

二、 人文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使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人文思维的理性的人。在这方面,历史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是开展探究课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七年上册探究课一"破解彩陶之谜",向学生们展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了解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从中感受大禹率领民众,夜以继日,不畏劳苦,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楷体字内容。楷体字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宋体字的内容。如讲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楷体字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孔子这一公平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不管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都是可以成才的。又如讲到司马迁与《史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楷体字内容中总结出司马迁取得成功的几个原因: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注重实践、忍辱负重。另外,教材中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等也富含人文性,教师应充分予以利用。

三、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好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既可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又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学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么几个做法:一是举行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比赛,每次一位,让学生自己报名后事先认真准备,老师点评后,由全班学生投票,优秀讲演者在期中期末考时酌情给予奖励分。二是举行专题的历史故事会。我在介绍完三国鼎立的历史后,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故事会"。首先老师简要地绘声绘色地复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精心准备,然后推选代表上台,最后全班集体朗读老师自己创作的诗歌"说三国,道三国,三国故事人人说,三国故事人人爱,三国故事传四方,三国故事永流芳",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三是结合学校科技周活动,举行了"历史谜语有奖竞猜活动"。教师事先采集了初中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历史谜语,用小布条张贴悬挂在科学楼内,答对的同学老师奖励一个小礼品。

四、 兼容性原则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实际上,政史地亦不分家。这些道理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不管是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初中历史教学都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在这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里介绍几个做法。一是渗透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渗透一些成语典故。如讲到"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介绍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讲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介绍成语典故"老马识途","尊王攘夷","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学完七年历史上册后,我还组织学生举行一场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既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学好语文积累了有益的素材。二是渗透歇后语知识。歇后语也是祖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学好歇后语,对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大有裨益。如"孔子佩腰刀-不文不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周瑜)谋荆洲---陪了夫人又折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等等。

五、 条理性原则

由小学到初中,初中学生正经历着由小学到中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一方面,学习的科目极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急剧扩大。据我观察,许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是一头雾水一面茫然。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严重依赖老师到逐渐适应独立自主,逐渐做到自主学习。就历史老师来讲,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思路让学生知晓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本人认为,历史老师最主要的就是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在尊重历史教材编写思路的前提下,对历史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在此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一课的板书,用科学规范条理清楚的板书引导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作为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如七年下册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教材编写比较乱,学生不易掌握。但通过条理性的板书设计,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一、金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北宋的灭亡(时间,标志);三、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四、宋金关系(宋金战争,宋金议和,金朝的汉化改革)。这样的板书设计,纲举目张,条理清楚,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篇8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一种课程资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因为它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再感兴趣。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如遗迹遗存、文物资料、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等,从多角度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教科书虽然涵盖的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也比较缜密,但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历史教师必须挖掘新的教学材料,开发富含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学资源,这无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是极为有用的。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师的人力资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一些历史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其实,教师也是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兴趣及心理都十分清楚,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所以说,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历史教师在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始终要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

2.充分利用周边的历史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教学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遗迹遗存、文献资料等。特别是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辅助解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也是一项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拓展他们的视野,摆脱教科书的限制,让学生巧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等资源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3.挖掘学生资源,师生共同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这些知识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是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利用起到重要的影响。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甚至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组织的重要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说法,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按照这种逻辑推断,学生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解消化知识,同时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这些无疑都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教学,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篇9

新课标的引入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长期的应试教学将历史课堂变得呆板枯燥,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在创新型教学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想和能力为目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开展。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以分数为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活动带来生机。本文主要就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不充分使用历史教学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做到全面的了解教学资源,比如在运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中,过分依赖设备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教学课堂,但是有些教师过分依赖PPT教学,教学文案上只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向学生传授,对于文字内容或者图片的历史并没有做到充分理解,从而也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二)教学观念落后,目标不清晰,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没有将如何提升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相结合。当前,一些教学活动并没有清晰的意识,对教学目标掌握不准确,教学大纲模糊。甚至有些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肤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难以理解。这两者都促使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的掌握不够深厚。从客观层面而讲,其严重影响历史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篇10

一、关于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概述

(一)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内容,就是以人教版教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和积累过程。使学生积少成多,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转变;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热爱历史课堂教学,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参与式、启发式、合作式、小组讨论式等新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进程。课程改革视阈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疲劳备战等方法割舍掉,改为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路,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课程改革视阈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将这一点牢牢的掌握,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互动

新时期课程改革以来,运用人教版教学大纲,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主动的进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中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推进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历史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人教版教学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加强提问的方式和水平,将问题设计的恰如其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课前和欲望,难度不要太大,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作答,具有发展研究的意义。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拥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凸显问题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以人教版教学大纲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一致,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多思。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思路,将问题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核心思想是以问题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增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教版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有趣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奠定基础。

篇11

在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本人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只有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二、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首先,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和不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其次,鼓励学生做出贡献。以认可、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他们为课堂讨论做出贡献。

再次,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亲身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这种体验表现在由学生的身体性活动与感性经验而产生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用全身感觉器官,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归纳、总结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如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上册《》时,关于对的评价“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各执己见,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堂辩论:“之我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小辩论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不仅有了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掌握了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以后如何学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策略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环境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变化更为复杂。在封闭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开放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综上只是笔者在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断尝试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