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11: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区域旅游规划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业在当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向了繁荣阶段,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基础上来促进地区旅游业能够动态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内化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发展体系中。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质和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质分析
对于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规划最为主要的就是将区域资源以及区位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要能够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提供试销对路的产品,从而让旅游者来获取最大化的满足。并要能够能对旅游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来增强旅游供给的有效性以及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的旅游市场发生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的演进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区域旅游实施规划最为根本的就是将地区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来促进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对区域旅游客源的市场分析层面,规划者只是简单的遵循旅游客源地衰减规律实施客源的市场定位以此来制定营销的策划,但在对客源的市场开发独特性的视角方面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有就是对区域旅游的资源认知层面一些有着特色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总结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就不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对区域旅游的规划发展也就有着一定的难度。
再者就是对区域旅游规划没有重视全程管理,在管理过程层面有着较严重的缺位现象,国家虽出台了相关的旅游规划通则,但在编制前以及规划文本形成之后的执行管理层面比较缺乏,这些主要是体现在缺少实施监管的机构,在标准的选取上没有达到一致。还有就是在区域旅游的规划过程中遭遇到了执行困境,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不配合以及相关部门的不协作,还有就是相关的企业没有得到配合。
三、区域旅游规划问题的创新思路
第一,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创新发展,要能对其问题的原因得以充分的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实施创新的措施。从实际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来看,其问题的主要成因就是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完善,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当中有着过多的行政干预,并且由于监管者在实际的监管力度上没有得到加强,政府的作用没有全面的得到发挥,从而就造成了区域旅游规划的不合理,将这些问题的成因得到详细分析就能够对创新措施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对区域旅游的规划进行创新重要的是能够对内容体系加强优化,也就是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从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来看主要是能够加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对和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相关部门的规划策略的实施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而对于旅游礼仪相关者进行分析则主要是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化的分析,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对区域旅游规划要能够得以层次化有序化的进行,要能够在土地规划以及交通规划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并要能对不同级别的规划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能够将编制工作开始前进行成立专门的规划领导小组,从而来增强旅游规划权威性。需要重视的是要能将编制得以规范化的进行实施,要依据着人员的构成以及设备的配置等,来针对各个旅游规划机构实施资格等级的相关认证,采取统一化的发证和管理。
第四,要能将动态化的管理得以充分的体现,旅游系统是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间有着高度关联,所以要能对各个层面环节都要充分的重视。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就要能够将旅游系统作为是规划的主要对象,树立动态化的观念并进行全程管理监控。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在方法技术上进行加强创新,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构建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然后在多方面的考察调查等基础上,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进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 集成 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中综合集成技术的引入
旅游规划可以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地方性规划、区域及区域间规划、全国规划、国际性规划,按规划时期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组织结构划分为部门规划、项目规划、综合规划等(何光炜,1997)。其中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方创琳(1999)在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中,总结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法、统计图表法、地图描述法、对比论证法、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提喻法、推理法、问卷函询法等等,而这些方法在规划中分析问题时,一般遵循收集资料整理加工分析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理论体系的思路。除了以上提及的定性方法,区域发展还可用定量方法进行规划,它是以逻辑演绎为推理方式的量化方法,大多数定量都是定性分析思维的归纳和经验积累,定量和定性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区域发展规划目标服务的。
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是针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多时段特点,通过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型和专家判断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然后通过经验性数据和资料以及参数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与实证研究一致,其实质是将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群体和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政府决策者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官、商、产、学、研“五位一体”的系统集成环境,并通过政府意志、科学理论、专家经验集成的整体优势,寻求区域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区域旅游规划必须在遵循区域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大框架下,结合区域旅游业的特点设计集成系统,以此提高规划的效率和成效。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系统设计
(一)区域旅游规划过程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逐步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很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区域性又很明显,所以对旅游规划和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区域旅游规划要求处理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关系,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由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为了提高规划效率,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成为必然。“3S”技术一体化的发展也使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因此,与会计信息系统一样,区域旅游规划也必然走上信息化道路,而在此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在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旅游系统,具有综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对旅游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从本质来看,旅游规划是一种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旅游规划的过程如图1表示。
有些学者根据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设计出一套三段式流程设计模式的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其由地脉文脉梳理理念认定与提炼、理念渗透与扩散三部分内容组成,是一个脉络相连、互相照应的组织结构。其中地脉文脉的梳理是对地方分散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加以凝练的概括,理念认定与提炼是以地脉文脉为本源,以旅游地为载体,进行理念认定与提炼,构建支撑整个规划的战略理念。这种战略理念既具有产品形象性,又具有战略方向指导性。理念渗透与扩散则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和市场规划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包括景观创意、城市设计、旅游商品设计、特色餐饮规划、旅游交通创意、地方节事策划、服务设施建设、代表娱乐项目创新等内容,市场规划包括旅游形象市场定位、促销口号、旅游标志、地方名称、营销方式等内容。笔者认为若在实践中运用它,将能使规划用地很好地展现地方个性与特色的效果。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关键点
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其实施的好坏程度关乎到整个系统的水平。基于此,笔者对其做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1.战略决策研究。战略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对全局的决策,战略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战略决策研究中,方案制定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从指导性而言,是在决策中需要强调方向性,而不是要做到细致入微;从全局性而言,在决策中要强调方案的面面俱到;从长远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从系统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的内部有整体性,相互勾稽,相互支撑;从风险性而言,是需要在决策方案中考虑整个决策的风险性,并与此同时做好风险应对措施。
2.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任何组织和系统的良好发展,需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组织和环境之间两个方面的平衡,即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通过外部环境保持平衡,以提高组织效力的过程。而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必须注意系统的外部平衡,即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但是外部系统不断变化,所以这就要求在规划中留下一定政策弹性,使得在外部环境在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整或者不用对内部系统做出大的调整便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得规划系统迅速从与外部环境不和谐纠正过来,以实现新的和谐和平衡。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应用
文章对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系统结构模块。而从功能结构模块来看,其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基础资料子系统、现状分析子系统、旅游产品设计子系统和环境建设支持子系统。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
区域旅游规划集成技术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一般产品不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只能在资源所在地进行,必须依靠旅游者自行前来购买才能实现旅游经济运转,因此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其次是旅游设施的选址。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馆、餐饮、购物、会议、展览、医疗保健、邮电服务及观光、游憩等设施,而选址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布置旅游设施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再次是旅游路线的选择及组织。旅游路线应该有机穿插游赏空间和过渡空间、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且要主体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为最佳;最后是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研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且要根据供需匹配的原则,使二者实现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可以定量研究旅游问题,不仅可以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而且提供了综合分析的工具,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思维的创新,综合集成技术为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区域旅游规划过程中,一些规划人员逐渐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旅游规划工作效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减少规划的主观成分,也实现了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它还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综合集成技术集成了规划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对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树立全过程地动态管理和监控。这些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强,陈文君.旅游规划原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滨谊.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环境的改善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对旅游者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城市不再仅仅是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亦是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心[1,2]。尤其是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3,4]。在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也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其区域旅游一体化更是倍受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关注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困境问题及其原因。
2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困境分析
虽然京津冀地区借助其地缘优势、资源禀赋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历史已久,但其区域旅游一体化仍处于自然发育阶段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存在合作范围小、合作领域狭窄、合作速度过于缓慢等主要困境问题。笔者对造成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合作规模有限、主动参与不足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京津冀区域旅游职能分工不明确,旅游产业结构同构性强。
京津冀三地在各自的旅游发展中,缺乏资源对接分工合作,旅游职能分工不明。忽视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的特色的差异,出现了许多功能相同的旅游区。不顾旅游区规模大小、资源特点,都一味的追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为主的旅游功能,造成京津冀三地出现旅游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的困境,使旅游产业产生同质竞争,是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瓶颈之一。
2.2京津冀区域合作观念淡薄,旅游一体化协调效能较低。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区域间形成高效的协调机制对构建区域合作一体化是必备的基础[5-7]。虽然,京津冀地区各自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旅游规划,但是从政府到企业对区域旅游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思想观念没有真正形成,只是希冀通过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做大做强自己辖区的旅游产业。缺乏合作意识是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效能的根源。
2.3京津冀区域旅游规划不到位
河北省2007年出台的《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只是依托京津对在河北省内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合理的规划,而对跨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联合旅游项目的规划发展却很少提及。把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第三极,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但是,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的规划合作力度上还有差距,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可行的区域旅游产业规划,更没有代表京津冀区域特点的品牌性旅游项目的合作。
3结语
深化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现状借助于京津冀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深化区域旅游规划,提升优化区域内的旅游职能结构;建立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调机制作为其有力支撑;从而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陶伟,钟文辉. 基于区域视野的城市旅游研究体系的建构----以粤港澳地区为例[J].规划师,2005(9):92-95
2、吴国清. 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51-55
3、吴国清,杨国玺.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多层次管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9):39-43
4、赵建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社会科学家[J].2009(12):90-93
5、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识码:B
一、目标管理是对库区进行科学规划、开发的保证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关于三峡库区的城镇定位、规划,我们认为:相关城市、城镇要以旅游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定位,实行目标管理,分层将目标细化,并以各自“圈”为二级目标进行管理。少搞一些科技节、旅游节、柑橘节、茶叶节的应景之作,多想办法,将发展各地经济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圈”的层级管理是从该区域的产业特点以及布局来规划、管理的,在这方面,可以将其视作企业来管理,而传统的行政区划则起社会管理的作用。
该区域城镇的定位,首先要确定的是以重庆还是以宜昌为中心。在这个问题确定以后,才能去探讨库区各城镇的定位以及营销策略。关于三峡库区是否设置省级行政区划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在讨论,许多机构也在调查研究,国家也一度正式筹备组建三峡省。这个问题是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的。在历史上,由于三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重庆至宜昌的沿江的农业、民情民俗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又把这一区域连接了起来。问题是: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属于重庆直辖市,而大坝的坝址却在湖北省的宜昌市。行政区划的不同,把这样一个因三峡大坝修建而相对统一的区域人为地割裂成两大块。根据三峡库区现在特有的地理地貌,目前,从政府到专家、库区民众,大家都在发展库区旅游上达成了共识。然而,在重庆、湖北大力发展三峡旅游、大打“三峡牌”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合理经营,客观上忽略了对库区广大城镇的规划、营销。因此,我们认为,新的形势决定了这一区域必须真正地绑定在一个行政区划,只有这样,库区原有的旅游资源、新形成的库中岛屿、半岛等资源才能得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
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旅游,其旅游的新特色是“湖光山水休闲游”。在国家以及重庆市、湖北省规划这一区域的旅游产业特别是重点扶持重庆、宜昌市区的旅游产业时,尤其不能忽视对库区众多城镇的旅游产业。这是客观、科学、统筹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重要的一方面。
在对该区域的旅游产业进行规划、营销的时候,首先必须对相关城镇进行定位。城镇定位的基础是其产业发展与景点特色,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紧紧围绕自己的实际来工作。另外,根据近年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坚决杜绝化工、建材加工、有色金属等重工业、污染产业在该区域生根。特别应该提请各级主管部门注意的是,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民众应该享有对相关旅游资源有开发、建设的优先权。
在该区域城镇定位的同时,就要兼顾物流管理。三峡区域山多,人员居住分散,历史上,物资的输入输出相当困难,航空运输几乎空白,铁路运输发展相对迟缓,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公路网比较发达了。然而,目前三峡库区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比较混乱。由于该区域产品单一,流动渠道不太畅通,所以,主要是外地产品的输入。在促销策略上,本地客商、外地企业、经销商各自为阵,缺乏协调。一方面,某种物资缺乏时,大家都去经营,一俟物资到位,极易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于是,各商家竞相降价,最后出现亏损,不得不撤出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大多数商家怕风险大而不去经营所需商品,进而造成该区域某些商品因短缺而涨价,涨价后,顾客的购买力下降,还是造成经销商实质上的亏损,撤出市场又是唯一的出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进出三峡库区的企业、商家很多,但目前还留在这一区域发展的则微乎其微,尤其是许多大企业已经不见了踪影。在对该区域城镇进行定位的时候,就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予以对策,逐步建立合理客观的物流供应链。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与协调是首当其要的。
二、三峡库区城市、城镇营销中的层级管理
库区岛屿等的开发,物流链的建立与发展,都必须统筹安排,应该由一个部门牵头,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行层级管理。
因此,我们建议:
1.一级城市重庆圈。统筹全局。
重庆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抗战期间,作为陪都,它有了第一次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中,中央又将其升为直辖市,使得它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未来的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中,重庆市必然是龙头老大。如果三峡区域能够成为国家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区域,那么,首府肯定是设立在重庆市区。由重庆来统筹全局,并重点管理非库区辖区和协调奉节至重庆。
重庆统筹全局,除了发展辖区的工业、农业、林副产业等以外,在开发三峡区域旅游资源的问题上,首要的就是要协调好三峡区域尤其是库区各地的利益。前些时,一些知名学者上书国务院,呼吁打破三峡旅游垄断。学者们反映的是三峡大坝违规收费的问题,看似是个案,其实,类似的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比如,葛洲坝从建成至今,就一直在向游客收费;以前,游客游览大宁河小三峡,一般也只是到了双龙镇,相当多的游客并不知道双龙的上游还有个大昌镇,更不清楚到大昌镇只需要花费到双龙的1/5的价钱。当初,三峡工程开工在即,坝址附近村民只要拦一根绳子,就要向游客收取10元、20元的“过路费”。这些现象如果由一个省级的部门来牵头管理,合理安排库区旅游资源,就能尽可能地避免。
由重庆来统筹三峡区域的旅游,还能避免各地在“爱家乡”的心态下盲目发展旅游点,从而科学、节约地使这一区域的旅游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为保证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就要配备合理科学的物流系统。这样,不仅解决了库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也保证了旅游产业渠道的畅通、旅游产业的质量。作为龙头城市重庆,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拟订库区产业的分布规划,积极配合企业做好物流系统的建立,建设库区的公路、水路运输等硬件设施,协调基层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2.二级城市宜昌圈。以水电、库区自然、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景点管理,并发挥副省域城市的作用,重点协调奉节至宜昌。
宜昌的水电资源很丰富,市域内除长江、清江外,还有99条中小河流。计有三峡、葛洲坝、清江隔河岩、清江高坝洲等大型电站,还有300多座中小型水电站。其装机总容量几乎占了全国装机容量的一半。传统的以及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就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多处,计有大老岭、柴埠溪等国家森林公园,三游洞、屈原祠、昭君祠、车溪、关陵以及大量的三国遗存。因为宜昌是个新兴的中等城市,这些旅游景点与重庆等地比起来,在知名度上是相当有差距的,但它们也曾经给宜昌市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这些景点如今仍在发挥着效益,当在保持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使之继续发挥作用。
在宜昌市声誉日益崛起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理智地看到:全国以至世界对宜昌的了解,不是因为宜昌的自身的历史和建设,而是因为葛洲坝、三峡大坝的修建。这些超级水电工程确实宏伟壮观,但却不是每一个来三峡旅游的游客愿意参观的,我们不能把水电旅游强行搭配给游客。旅游,事实上就是一种休闲,既是休闲,就不一定带着政治的、历史责任感的、爱国的情感专门来看这超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如果必要,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免费开放,让游客自由参观。
我们并不反对将水电大都市作为宜昌市的城市定位。但是,葛洲坝、三峡大坝等电站发电的收入基本是国家的,大坝确实是世界顶级的。然而,大坝发电的功用不能等同于旅游的功用;也不能认为大坝是世界级的,进而认为城市也是“国际”的。
宜昌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这种丰富是相对的,至少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短期内,宜昌的市区旅游资源与“国际大都市”距离还远,所以,定位是否可以低调点,一方面,可以把以前老宜昌江边的景点恢复重建,如吊脚楼;另一方面,可以将整个区域的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工业、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放在这里。
3.三级城市万州、涪陵圈。发挥传统的商贸中心的作用,就近解决各城镇的问题。
万州、涪陵搞商贸城市定位显然不妥。因为,即使那里曾经是商业集散地,但那是因为历史上主要的交通是川江。在现代,航空、铁路、公路都很发达,各地都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商业运行通道。大坝的修建,更使人们选择了别的交通渠道而放弃了水路。这两个城市的定位,最好是在附近城镇群中起一个“圈”的作用,负责协调圈内的旅游,配合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仓储基地,开办地区性的工厂,以及管理其它社会事务。
4.县城以及其它城镇以“圈”为中心,结合自身资源、产业情况进行定位。目标明确,操作效率高。
这些细分后的目标,在结合对所属城镇进行科学的定位后,就要去发展自己的小品牌。在品牌发展的初期,为了避免以后资源与资金浪费,要完全依照库区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参照对未来几年内客流量的统计,客观地进行地方城市营销。等待该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相关调整,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求“大而全”,盲目为品牌投资。对外的招商引资重点,是要进行科学论证,把本区域确实需要的产品以及小规模的产品生产引进,协调本区域内的企业与公众的关系,为企业的物流链的建立与完善做好服务工作,以彻底改善公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2009年三峡大坝竣工后,库区蓄水高程175米,“高峡出平湖”的新景象使得三峡区域的旅游特性是“湖光山色休闲游”。由于这一区域山高地少,其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只能是旅游。要发展这一区域的旅游,首先必须对这一区域进行行政上的合并,由重庆市牵头,实行库区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宜昌市作为副省域城市协助重庆管理库区旅游,重点协调奉节至宜昌段。县城及以下城镇的定位,不能大而全,而应该根据本地的产业特色、旅游景点特性进行规划。在该区域行政、旅游营销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的物流供应链,完善物流管理,以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易炜三峡大学公共管理系
谭婧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三峡是否依然美丽.travel.省略/16/74/column210187416.shtml.2003.
企业旅游业的发展政策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是相互依存的,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管理、环境保护相互管理和优化管理的措施。
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支持
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明显的促进性作用,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必须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经营管理提出更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应根据市场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和分析旅游企业经营现状和深层次矛盾,并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找症结,帮助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同时,区域旅游部门应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如:定期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季度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及时提供旅游需求信息、上级政策信息;为旅游景区创建和星级饭店评定提供上门指导服务等。同时,区域旅游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柱,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进行人力资源供给。总之,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贯彻优势旅游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旅游名牌精品建设,大力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提升特色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二)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政策之间的协调共存
旅游业的政府的政策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协调共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企业发展为基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区域统筹,资源开发整合。在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中,各县市政府要以开放的意识去面对旅游合作,打破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制度障碍,防止条块分割,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打造无行政障碍旅游区。例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这预示着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政府还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重组或组合;加快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组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则必须要形成迎合政策的经营发展策略,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分析
(一)对少数民族旅游业进行政策扶持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提出了“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及规范发展“农家乐”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以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少数民族区域应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结合各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质量层级和效益水平,重点做好推进落实的具体工作。在主体政策的引导下,区域政策必须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助推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少数民族企业的旅游业发展,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情形,因此必须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旅游企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保证政府的经济拉动作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对少数民族旅游业整体发展进行规划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政策扶持必须要实现对企业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设置,保证旅游业的拓展能够实现区域规模,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来讲,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受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和规模情况的限制,因此必须依靠区域旅游业的政策扶持进行规划引导,避免出现集体自主进行开发,没有审批管理的随意发展。必须要通过科学规划引导,避免旅游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从区域布局上看,少数民族居住地往往都分布在位置偏僻、离城区较远的地区,在这种地区进行旅游业发展规划,必须要整合土地资源规划、进行有序发展的计划,在旅游部门政策的指导下形成全方面的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实现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的发展原则。
三、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政策下的发展规划
(一)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
1.民族活动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有很多独特的民族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会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例如:苗族为了祭拜祖先跳起的笛笙舞,壮族的师公舞,彝族的跳弓舞、打磨秋等;有表现军事武技的,如苗族的苗刀、矮拳;瑶族的双刀舞、盘王拳;壮族的白鹤棍等,项目众多,内涵丰厚,为开发和利用民族旅游活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种优势化的情况来看,区域政策要鼓励开发和研究更多的、形式丰富、内容吸引力强的少数民族活动,通过对民族活动的再利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另外,在活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族活动的维护和激励,要实现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鼓励运动表演活动,形成规模化的活动。
2.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开发实质是文化开发,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的热点旅游项目,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活动更是备受人们喜爱。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是多元化的,饮食文化、环境文化、习俗风情等都属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广阔内容。这些都是旅游资源的重点开发内容,例如:对于蒙古族饮食文化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蒙古族饮食,我们可以将蒙古族的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即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品尝当地蒙古族的特色饮食、名特产品。增进对地方各类名特美食的了解,又获得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更可获得一种文化与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通过饮食深入了解旅游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去想象和追求地方饮食所蕴含传统文化意味,获得丰富的体验。另外,民族地区建筑、环境、习俗文化也别具特色,具有民族特征的村落、居住环境、交通手段、山水风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重点内容。政府部门必须要维护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优美和民族生存环境的协调共生,为民族旅游创设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二)加强旅游业的管理
1.企业管理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旅游企业的进步,因此必须要在企业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的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将传统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客户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旅游活动是立足于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的,追求的是舒适化的休闲生活,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民族文化特征浓厚,有着较高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有限,必须要加强对休闲设备的维护和建设,实现全面化的休闲旅游服务,保证旅游客人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获得身心的舒适感受。所以,旅游企业管理应当根据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游客的服务需求,建立双轨制的服务体系,即传统文化提供与旅游酒店服务的并行体系。这样可以有效节约酒店设施建设的成本,合理布局资源,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而企业内部管理则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桎梏。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应该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建立各种旅游培训机构,加大力度实施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同时,引进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高技术人才,通过互帮互助的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2.市场管理
旅游业其本质也属于旅游产品的推销和品牌建设,为了更好地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必须要重视旅游市场的开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表明,完全的市场化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主导能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市场化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市场化发展需要有效的执行营销,旅游企业要发挥市场媒体宣传优势,激发去少数民族地区出游的兴趣和欲望。与传统媒体互补,连带宣传,达到宣传最大化。另外,旅游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反馈,在报纸广告印刷出版前,就能得到大量真实的信息反馈,便于调整广告计划细节和宣传战略,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环保管理
少数民族旅游的优势就是更为贴近自然的环保型旅游,为了发展这项旅游优势,旅游企业必须要形成环保管理措施,从本质上进行旅游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和外部服务的环保优势发挥。首先,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影响旅游企业经营手段。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旅游企业,诸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生态补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加入到保护资源和地理环境的行列中,朝着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外,旅游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要实现低碳经济管理,要遵循精、准、细、严”的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践证明,旅游企业的环保管理能够实现可持续旅游,能够节约资源,进行文化交流,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综上所述,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支持作用,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政策之间是协调共存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政策下的发展规划则要重视民族活动、民族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少数民族旅游业经济价值的获取。
参考文献:
[1]刘峥. 关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09,(12):68-69 .
一、长江三峡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1.三峡旅游资源的连续性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符合旅游产品形成规律,这是“旅游线路统筹”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长江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峡谷型景观,它以其壮丽秀美的峡谷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既存在自然连续性,又存在人文连续性,三峡旅游线路的核心区域――鄂西、渝东三峡区域旅游统筹整合是旅游产品形成内在规律的要求。
2.三峡旅游整体形象的需求
旅游主体对目的地的选择有强烈的心理趋向性,旅游形象设计使旅游地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因此,树立统一的、鲜明的三峡旅游形象对未来三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培育区域性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与相关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相生相融,相互促进,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发展区域旅游不能单独地就旅游发展旅游,必须从满足需求的创意角度,整合区域内产业体系协调发展。三峡旅游业旅游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业的拉动效应、“乘数效应”以及与其它产业的互动效应未能很好产生,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我们应该加强区域旅游产业整合,充分利用三峡各地资源优势进行资金、物力、人才资源的整合,互通有无,共同赢得市场,做大“三峡游”,追求三峡游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三峡旅游的特殊性
长江三峡旅游在管理上的行政分割性,三峡库区移民的稳定性,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种种问题都使得长江三峡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旅游风景名胜区。长期以来,长江三峡风景区的旅游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区域旅游整合也缺乏实质上的进展。要将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风景名胜区建设成具有统一形象的、健康发展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统筹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三峡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4年9月6日,鄂、渝双方签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1+3”协定,即两地政府《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两地旅游局的《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两地旅游质监部门的《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质监与执法合作协议》。自此,三峡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此之后,国家六部委联合委托北京大学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于2005年1月正式出版。该规划以大三峡区域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了“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新三峡旅游格局。指出重庆、宜昌是新三峡旅游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增长级,指出了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鄂、渝两地建立围绕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建立了旅游投诉一体化制度、联合执法制度、联合培训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谊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旅游合作制度;组建了各种旅游行业协会和三峡旅游联合体等机构组织;采取联合执法、统一票价、共同营销、整合开发等各种手段加强三峡区域旅游整合发展。
近年来,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在三峡游宣传营销上改变了以往的各自为政,互相竞争的宣传方式,而是树立整体观念,共同打造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尤其是鄂渝两省市合作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对于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由当初“1+3”协议的概念性规划逐步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如整合出重庆-宜昌-重庆(渝宜渝)、宜昌-奉节-宜昌(宜奉宜)、万州-宜昌-万州(万宜万)等旅游航线,并对游船进行合理配置。开发出兼顾水上与上岸观景的水路联运旅游产品,迎合了现代人的旅游心理;三峡区域旅游联合开展质量监督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3.旅游产业链整合初见端倪。在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大背景下,三峡区域旅游企业树立了通过联合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意识,形成了建立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的良好开端。如长江三峡有关港口强势介入旅游市场,将港航资源、景区资源和数百家旅行社市场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虚拟企业或组建经济实体,出现了港、社、船、景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为核心,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格局。尽管近年来三峡旅游整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旅游线路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还存在差距,许多合作行为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以资源、资金为纽带的实质性合作还比较缺乏,因此,在旅游线路统筹方法论的指导下找寻长江三峡旅游统筹发展的正确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三、长江三峡旅游统筹发展的对策
旅游线路统筹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主题,即以某个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三个板块,即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构成区域旅游发展范围;三个层面,即旅游形象、旅游内容和旅游功能,构成区域旅游发展内容,最终实现是推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1.统一旅游规划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应该制定统一的区域合作纲领或规划,作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指导。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合作制度,“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建设开放、统一的三峡区域旅游市场。此前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文件,但对于三个板块――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的统筹设计论述不多,这些方面的缺憾需要新的规划给予补充完善。
2.旅游产品整合
长江三峡虽然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三峡旅游一直缺乏高质量的、具有市场美誉度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三峡旅游严重依赖于外在因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作为三峡旅游业自身“内力”不足。三峡地区的旅游景点虽然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品位和档次较低,留不住客,同时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不便,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认识到了三峡旅游必须在“大三峡”理念指导下,大力进行三峡地区旅游产品整合,其核心是鄂西渝东地区的旅游产品的整合。
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有两种思路:把相同的产品串联起来,把不同的产品组合起来。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使三峡旅游产品向多样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3.旅游整合营销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共同营销,整合三峡区域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搭建统一宣传平台,塑造三峡旅游整体形象。三峡旅游的宣传口号定位成“巨变的三峡,永恒的遗产”更能体现新三峡的特点,更富有号召力。
4.统一旅游管理
统一管理机构。旅游线路统筹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但由于长江三峡的行政分割性,因此,建议成立统一的长江三峡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以行驶跨行政区的旅游管理职能,这一点对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统筹发展尤为重要。
其二,研究的起点高,现实意义鲜明。中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破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发展对旅游地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影响、旅游景区经营权与旅游利益分配、旅游企业信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赌博旅游、性旅游等问题日益突出。本书针对当前旅游规划的种种问题,既结合当前旅游规划最新成果和国际旅游研究新趋势,又紧扣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实际,注重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不同部门。显然,把旅游规划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重要的战略产业加以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湘南旅游景区规划的专著,汇集了作者大量扎实的研究成果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因而能够准确地抓关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同时作者还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出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的创新研究。
其三,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湘南旅游景区经营和发展机制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新鲜的见解。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历来是旅游理论工作者和旅游经营实践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决策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中央着眼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湘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机遇,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湘南如何在中部崛起中科学发展旅游产业?是当前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其四,使用最新资料和例证,能反映旅游学的最新动态。作者多年从事旅游规划的研究工作,不仅有着丰厚的知识和资料积累,而且十分关注旅游规划的发展的最新趋势,颇有研究心得,因此本书在吸收当前国内外旅游规划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学科理论体系进行设计,强化了旅游规划学的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同时本书融学术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在布局谋篇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既有翔实的背景资料,又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又有对现实的深入追踪。在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洁明快,并注意用比较说明问题,尽量避免空泛的论述。可以说既有学术著作的规范与厚重,又有普及读物的通俗易懂,资料性和可读性均较明显。全书全面研究旅游规划中的种种理论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旅游规划学中都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的行政区经济和部门条块分割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旅游城市间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时有出现;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多,产品同构性大;旅游企业散、小、乱、差,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导致区域旅游竞合进程缓慢。
关于旅游规划协作问题
所谓统一规划就是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明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区域分工、优先领域、优等项目,以一个总体规划来引导区域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区域旅游特色,促进区域内部有序发展。总体规划应经区域成员单位的上一级政府部门批准,并成为该区域内的最高纲领性文件。规划要请权威部门编制,通过大手笔、新思维、奇创意为区域旅游发展描绘一幅宏伟蓝图,规划要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高度,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竞争力为导向,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论证、合理布局。
曾宜富:“要组织编制区域旅游合作规划纲要,从总体上设定和把握旅游合作的思路、目标、内容、举措、时序、分工等”。
关于旅游业的扩大开放问题
在区域内,允许各方旅行社按经营范围在本市组团后直接到对方城市进行旅游活动,而不需要经地接社“中转”和配备地陪。在区域内,允许旅行社通过参股、并购以及品牌输出等形式,跨市设立旅行社分支机构以及非法人分社。
曾宜富:“建立省区旅游规范标准对接机制,实行相互征求意见,相互通报情况制度,实行高度开放(包括开发投资、经营运作、导游激励机制和生活保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实现无障碍旅游”。
关于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问题
艾学峰:“抓住一些大项目来推动合作是很好的切入点,是务实的表现。比如有关省区合作共同设计一些精品线路,实现‘一程多站、利益共享’,又比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游客一卡通,并以此推出导游‘一证通’、旅游车‘一路通’等。在这些大的项目上,可以让企业多出题目,政府帮他们扫清障碍,实现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很好结合”。
曾宜富:“要合作建设多特色、多层次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如在区域内合作建设红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都市名城型、乡村风情型、古色胜地型、山岳峰林型、江湖水泊型、流域文化型(如东江流)等多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建设面向区域内、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等多层次的旅游目的地。”
关于共创旅游品牌问题
各地要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以创立区域旅游品牌为目标,利用媒体、网络、展销等手段,联合促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定期举办旅游专题推介会,不定期组织旅游企业及新闻媒体考察对方旅游业,扩大宣传和影响范围;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以区域总体形象出现,全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支持和参加对方举行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增进了解,推动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通过公共媒体宣传、联合举办论坛、招商、推介等活动,联手推介区域旅游概念。具体的更多的旅游线路,通过旅行社业务操作不断增加和完善。
曾宜富:“应通过深入调研,形成具有鲜明性、感召力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并共同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使之成为响亮的品牌”。
关于旅游宣传促销问题
艾学峰:“各省分工出一集关于本地旅游的电视片,形成一个系列电视节目,并且对境内外游客搞两个版本;在条件适当的地方建一个旅游景点推介中心或旅游超市;结合‘一程多站’,相关省区市联合到境外宣传推介”。
曾宜富:“要合作搭建宣传促销的平台。一是合作举办区域内重大旅游节事项活动。二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行业,在每年的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上共同推出泛珠三角重点精品线路。统一编辑区域内的旅游完全手册,区域内导游图等宣传资料,制作区域旅游网站,共同轮流举办节会活动。共同营销有利于改善区域旅游产品结构,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对宣传旅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旅游人才培养与交流问题
要建立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设立统一的旅游人才市场和旅游劳动力市场,淡化户口等制约因素,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平台和环境。加强导游资格考试等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等形式,培养大量的旅游急需人才;借助互联网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市场,促进旅游人才在两广内合理流动。
关于加强旅游监管、共创诚信旅游问题
建立紧密的旅游市场质量监控协调机制和区域内跨城市的重大旅游投诉机制,共同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建议相互通报旅游市场监察信息及违规、非法企业及个人名单,联合打击“零团费”、“负团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甩团”、“扣团”等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建议建立区域内管理交流机制,加强区域内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并逐渐形成区域内旅游规管上的合作机制。
艾学峰:“通过建立区域内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电子信用档案,并把这一举措与从业机构和人员市场准入和有关赔偿基金规模和比例结合起来的设想”。
关于建立合作机制问题
区域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合作共赢的战略举措,是国家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2011年10月28日,第四届西江经济发展论坛市长圆桌会议在梧州市举行,来自广东佛山、肇庆、云浮和广西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来宾等西江流域十市代表齐聚梧州,在已初步形成的“西江旅游联盟”基础上,围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西江旅游黄金带”进行研讨与交流,共同签署《梧州倡议》,达成了携手共建西江旅游黄金带、促进西江流域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共识,标志着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的意义
西江沿江城市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相融,旅游资源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具有十分明显的天然优势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从2004年6月《两广六市旅游协作协议书》在桂林签署以来,八年来两广无障碍旅游合作发展良好,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两广无障碍旅游合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为基础,西江沿线十市携手合作,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以佛山为龙头,以梧州为中心,以肇庆、南宁为重点,以云浮、玉林、贺州、贵港、柳州、来宾为关键节点的西江旅游黄金带,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使之成为两广旅游经济强区,成为华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有利于促进“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200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西江沿江十市旅游合作可突破不同地区行政区划的限制,推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以及旅游企业之间务实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因此,加强西江沿江城市旅游合作,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产业步入良性循环,促进“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开发建设严重
近年来,西江沿江各地旅游发展主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本地经济和利益而进行。从局部来看,各地旅游开发规划科学有序、布局合理,但立足西江流域全局来看,因缺乏统一规划,各地旅游开发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旅游产品雷同,如为纪念西江水神龙母而建的龙母庙,除龙母故乡梧州龙母庙外,其相邻城市肇庆建有白沙龙母庙、德庆有悦城龙母庙,该类现象不仅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且造成资源环境大量浪费。
(二)交通瓶颈突出
目前西江沿线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单一,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缺乏交通多样性选择与必要的竞争,该问题集中体现在梧州、贺州、贵港等桂东城市。城市间的交通联系线路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出游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另外,西江沿江城市在铁路交通、机场等方面缺乏相互协作,未形成流畅的区域交通格局,成为制约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的消极因素。
(三)西江沿江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各地发展差距大,除佛山、南宁、柳州外,多数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限制了区域旅游合作基础平台的形成。另外,当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进行跨市域投资时,其运作方式和规则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城市的当地市场对接,会直接影响跨市域发展的成效,削弱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西江旅游黄金带旅游合作进程。
(四)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西江沿江各地在旅游信息建设上大多较为薄弱,各市的旅游发展动态、政策法规文件等政务管理信息,旅游资源开况、景区管理情况、旅行社线路组合、产品报价、旅游客源市场分布、市场需求特征、旅游交通、饭店、购物等旅游市场信息交流不畅,使得西江沿线各市内部、各市之间形成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三、西江沿江城市共建旅游黄金带的对策
(一)树立“西江大旅游”意识,科学设计黄金带的总体布局与规划
为解决西江沿线地区缺乏全局系统性旅游规划、产品雷同、资源浪费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树立“西江大旅游”意识,加强西江沿江各地间的沟通交流,对黄金带区域旅游进行整体性规划。各地区应立足于自身条件,积极配合区域旅游整体性规划,做到科学合理的明确分工:佛山、肇庆、南宁在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中应发挥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其经济实力强的优势,引导西江流域旅游的发展方向,充分当好“龙头”;梧州应充分发挥位于黄金旅游带中枢的区位优势,充分做好联系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云浮、玉林、贺州、贵港、柳州、来宾等地应发挥关键节点的作用,在充分考虑本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特色的前提下,配合好“龙头”地区,加强合作,做到联合投资、联合开发、联合管理、共同受益。同时,从西江沿江区域全局发展出发,联合编制西江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景区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旅游产品开发时序。十地可联合组成课题组对西江沿线区域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开展普查,根据普查结果编制《西江旅游黄金带发展规划》,作为十市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总体蓝图和开发建设的根本依据,使旅游发展科学有序、有章可循,逐步实现程序化、规范化。
(二)推进交通建设,构筑 “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旅游交通的便捷程度决定区域的可进入性,并直接影响区域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因此,拥有便捷的交通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西江沿江地区必须改善当前相对薄弱的交通状况,以交通条件较好的佛山、肇庆、南宁、柳州、玉林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重点突破桂东地区交通瓶颈,形成交通一体化和网络化,进而实现西江沿线地区旅游无障碍化,将区域旅游资源有机地连结成一个整体,做到旅游点、线、面综合游览,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可分别设立佛山—肇庆—云浮—梧州—玉林—贵港—南宁(南线)和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贺州—柳州—来宾—南宁(北线)城际旅游专线车、旅游专列等,努力构筑各城市之间全面对接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三)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各方“共赢”,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为顺利实现西江沿江各地间的旅游合作,促进合作进程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各方“共赢”,应尽快建立和规范恰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和保障机制,它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助推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把区域合作建立在利益互补、多方共赢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利益补偿制度,要求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补偿。其次,应保证发展中的公平,可通过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共同的融资平台和合理的税收模式等多种途径,逐步缩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四)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息网格化管理
应尽快构建西江旅游黄金带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息网格化管理。该平台应该是一个集旅游政务、旅游商务、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信息交换等功能于一体,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对旅游信息实时监控、跟踪、管理,可以进行旅游市场信息网格化管理的西江区域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该平台的宗旨是:实施旅游信息化战略,推进西江旅游黄金带旅游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集合西江旅游黄金带旅游信息资源优势,开发各种信息应用方式和技术,协调旅游行政资讯、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互联网、旅游公众媒体载体等信息流通主渠道,建立科学统一共享的信息运行机制,提高信息应用和服务实效,创造良好的旅游信息环境,为西江沿岸各政府、企业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①吴小康,张周.两广提出打造“西江旅游黄金带”[EB/OL].新华网,2011—10—29
②吴凌平.西江沿江十市达成了共识 携手共建西江旅游黄金带[EB/OL].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2011—11—02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6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8月25日,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发表公告,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一共262家。自此,全国各地开始吹响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号角,也吹开了中国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1 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市、县或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来建设,通过区域内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以市、县、区等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建设期限内根据国家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指标体系要求进行建设,建设期满后,国家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在当地GDP中的比重、旅游业从业人数在当地居民中的比重、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在年收入中的比重、旅游税收占当地税收的比重、旅游接待人次、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
要实现全域旅游区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内各行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效应和拉动作用,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必不可少。
2 政府主导的内涵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根据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在把市场作为主配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和“导向”作用。
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如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开发旅游、区域联合促销,建立多样的旅游合作体系,拓宽惠民旅游政策等,通过政府主导制定各种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从宏观上调控旅游业的发展。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加速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中,各地政府要对全域旅游给予引导、支持,对全域旅游的建设和开发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对全域旅游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建立有效的区域旅游管理机制,使之持续、健康发展。
3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的三大主导作用
3.1 政府的决策主导作用
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决策主导必不可少。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确定哪些地区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示范区应达到哪些建设标准、如何评价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否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国家对全域旅游有哪些政策支持等需要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做出相关决策。从地方层面来看,当地会支持哪些地区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成功后给予示范区哪些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如何解决等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从局部层面来看,各全域旅游区需要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公职人员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及成员,负责对全域旅游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当遇到问题时及时作出处理决策。
3.2 政府的调控主导作用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前提下,应运用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辅助市场完成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对与旅游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进行调控,协调他们之间的职能和权力,加强沟通和配合,共同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愉悦的旅游环境,避免出现类似于青岛天价大虾事件的发生。二是政府需要对全域旅游区中的各行业发展进行调控,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和矛盾,促进全域旅游区内旅游与工、农、商、林、文化、体育等行业之间的协调融合发展。三是政府需要对全域旅游区的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资源闲置和资源重复的现象。四是政府需要对全域旅游区内各经营商进行调控,引导他们形成各自的经营特色,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3.3 政府的营销主导作用
一个地方要想成为外地游客知晓的旅游胜地,营销是关键。全域旅游区的政府营销部门应该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深入开展全域对外宣传促销活动。一是可以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地方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的重点宣传内容,在电视台开辟专门的访谈节目跟踪报道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效,在政府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全域旅游发展专栏介绍全域旅游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信息。二是由政府出面制作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宣传片,并投放到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上做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三是政府主导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合,双方在各自的区域内互推对方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互游的发展。四是政府主导开展对外促销,策划一系列促销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4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4.1 制定全域旅游区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全域旅游区协调发展
传统的景区模式下,景区各自为政、圈地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全域旅游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政府要科学制定地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科学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战略,建立有效的旅游管理机制,以保证全域旅游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是要做好全域旅游区区域空间规划。区域既要有主旅游区,又要有延伸旅游空间,各旅游空间要在符合整体区域主品牌的基础上突出打造自己的特色。各旅游空间在特色上形成互补,在空间上能串联成线,增加游客在区域内的停留时间。如广西桂林的阳朔县打造全域旅游区已初见成效,从封闭的景区观光向开放的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村村有景致,处处是风景”的全域旅游格局。
二是要做好全域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的专项功能规划。区域进出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游客集散中心、酒店宾馆等接待设施、医疗设施、物流设施、旅游厕所、旅游购物区、景区出入口等配套服务设施要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保障游客顺利、愉快旅游。景区通讯、安保、卫生、水电、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要完善、齐全,方便游客使用。
4.2 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规范全域旅游的发展
目前全域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政策也基本是空白。但是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发展。
一是政府要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全域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智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批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来源部分是需要国家的财政投入。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各地全域旅游区的建设。
二是政府要制定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全域旅游区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在区域项目建设上必须进行招商引资。要想吸引大财团、大企业来投资,政府首先要有相对宽松的招商政策,要有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企业投资;其次,政府要策划出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旅游项目来吸引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建设。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全域旅游区政府要推动制定全域旅游区的旅游行政综合执法制度,成立由旅游、工商、质监、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执法大队,避免游客办事时周旋于多个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保障游客的权益。目前,我国已有三亚、张家界、秦皇岛等二十几个地市相继成立了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或旅游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开展区域旅游综合执法。
4.3 确定全域旅游区的主体品牌,统筹开发区内特色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区要有自己的主体品牌标识,让游客能直观地了解区域整体特色。但如果一个全域旅游区只有主体旅游品牌,缺乏配套旅游产品的话,很难留住游客,很难实现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全域旅游区应组建专门的专家队伍,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悉心研究,充分挖掘区内特色旅游资源,探索旅游与农业、文化、工业等的深度融合,探索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统筹开发设计区内特色旅游线路。如湖南湘潭韶山市在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来,大力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在确定红色旅游为区内主体旅游品牌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以毛家食品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韶之红航天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以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代表的文化体验旅游,提出了“新韶山、新体验”的全地域、全领域、全境域旅游发展模式。
4.4 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促进区内各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涉及到景点、交通、酒店、餐饮、购物等产品和服务,牵涉的经营、服务企业众多,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补充、互为依赖的关系。全域旅游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景区模式,将整体区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占用当地居民土地、部分商店需要拆迁、各企业间经营矛盾等问题,极易导致居民与政府、经营者与政府、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行政权力和协调能力,由政府出面协调居民与政府间的矛盾,协调区内各行业、企业的矛盾和利益。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区内各产业融合发展。
4.5 加强对内宣传,引导区内居民更新观念
传统的景区模式下,景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景区外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存在当地居民拉客、宰客的现象,给游客留下不良的旅游印象,进而影响当地的旅游效益。全域旅游倡导的是:整个区域处处是景点,区域内居民是旅游服务者,是区域旅游形象的缔造者,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受益者。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区域内居民的宣传引导,帮助他们更新观念,让居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旅游区的形象,自己的言行将影响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越多,区域经济越发展,自己的收益越多。引导居民逐步树立全域旅游区发展和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优质服务的服务意识。
4.6 开展对外宣传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全域旅游区要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强化整体旅游形象。全域旅游区应成立专门的宣传促销部门,进行对外宣传促销,扩大全域旅游区的知名度,打造区域旅游的品牌形象。
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广告的形式来宣传区内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可以拍摄旅游短片,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型媒体来推广旅游产品;也可以通过举办旅游博览会、旅游节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达到扩大知名度的宣传效果;还可以策划一些促销活动来扩大销售,如特殊日期门票优惠、特殊人群免门票等专项促销措施。